艾滋病中医药治疗及其相关问题进展
- 格式:pdf
- 大小:110.91 KB
- 文档页数:2
中医药在抗艾滋病中的研究进展艾滋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传染病,它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主要通过血液、性传播和母婴传播途径传染。
中医药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瑰宝,一直在不同疾病的治疗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中医药在抗艾滋病方面也有着重要的研究进展。
一、中医药理论与艾滋病中医药理论认为,艾滋病是由湿毒侵袭人体而引起的。
湿毒在中医药理论中是一种病邪,可通过药物来进行调理。
中医药治疗艾滋病,主要采用中药煎剂、针灸、艾灸等疗法。
中药煎剂通过药材的炮制和搭配,达到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的效果,从而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
二、中医药在抗病毒治疗中的作用中医药在抗艾滋病病毒治疗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一些中药具有抗病毒、抗炎、免疫调节等作用,对艾滋病病毒的复制和炎症反应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例如,绿藜芦檗、板蓝根等中药可以有效抑制HIV病毒的复制。
此外,核苷类药物是目前抗艾滋病病毒治疗的主要手段,而中医药中的黄芪、党参等药物可以增强核苷类药物的疗效,减少其副作用。
三、中医药在改善患者免疫功能方面的研究艾滋病患者免疫功能低下,易感染各种细菌和病毒。
中医药可以通过调理患者的脾胃功能,提高体液免疫力与细胞免疫力,从而减轻患者的免疫抑制状态。
临床研究显示,中药麦芽可以增强患者体液免疫功能,黄芪、党参等药物可以提高患者细胞免疫功能。
四、中医药在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方面的研究艾滋病对患者的身体和心理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医药通过调理患者的气血运行,改善身体状况,同时还能缓解患者的焦虑、抑郁等心理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研究显示,中药大黄可以改善患者的食欲和肠道功能,女贞子可以改善患者的心境和睡眠质量。
五、中医药在预防艾滋病传播方面的研究中医药在预防艾滋病传播方面也有着一定的研究成果。
中药杨梅可以抑制HIV病毒在细胞内的复制,从而减少感染的风险。
另外,中医药还可以通过调理人体湿毒,提高个体抵抗HIV病毒的能力,减少感染的可能性。
我国中药防治艾滋病研究现状作者:李光明金杨王燕杨云松段萍来源:《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1年第10期关键词:中药;艾滋病;研究现状中图分类号:R512.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349(2011)10-0069-03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引起的一种免疫缺陷性疾病,以全身免疫系统严重损害为特征的传染性疾病。
依据我国诊断标准将AIDS分为AIDS感染早期(HIV)、AIDS相关综合征(ARC)、AIDS后期(AIDS)。
HIV感染后,特异性地侵犯人体免疫系统CD4+T淋巴细胞,造成CD4+T淋巴细胞数量减少和功能的进行性破坏,导致艾滋病,使机体免疫平衡被打破而引起免疫功能下降甚至衰竭,并继发体液功能下降,免疫球蛋白含量异常变化,最终导致各种机会性感染和肿瘤,并成为AIDS最主要的死因[1~2]。
艾滋病在中医古籍中并无记载,中医界目前存在多种认识。
有学者因其明确的戾气性质-HIV经血液、性接触和母婴传播而致病,将其归入“疫病”的范畴,也有学者根据其病理、生理、临床表现将其确定为“温毒”“虚劳”“阴阳易”等病证范畴[3~4]。
从1981年美国报道发现第1例艾滋病患者以来,随着HIV在全球范围内的快速传播,人类面临着艾滋病AIDS的严重威胁。
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数据显示:全球至今共有超过6000万人感染了艾滋病病毒,将近3000万人死于同艾滋病有关疾病[5~6]。
据我国卫生部公布的艾滋病疫情评估报告显示[7],截至2009年底,中国现存活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HIV/AIDS)74万人,其中艾滋病病人10.5万人,2009年当年新发艾滋病病毒感染者4.8万人,2009年艾滋病相关死亡2.6万人。
卫生部《中国卫生统计年鉴》公布全国甲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数及死亡数排序为:艾滋病发病数排序 2006年第13位,2007年第12位,2008年第11位,2009年第12位;艾滋病死亡数排序2006年第4位,2007年至2009年均为第1位。
DOI:10.13419/ki.aids.2021.05.30•综述•艾滋病免疫重建不全的中医药研究进展纪少秀|2,文莉',郑燕凤\冯全生1(1.成都中医药大学,成都610075; 2.银川市中医医院,银川750001)摘要:ART显著改善艾滋病的治疗现状,使艾滋病逐渐成为一种慢性可控性疾病,但同时艾滋病相关研究也陷人了瓶颈阶段,有相当部分患者出现免疫重建不全却不能有效解决目前对艾滋病免疫重建不全的原因和机制尚不明晰,近年来越来越多中医药干预改善艾滋病机体免疫功能,促进ART后的机体免疫重建,为艾滋病免疫重建不全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关键词:艾滋病;中医治疗;免疫重建不全中图分类号:R512.91;丨?373.9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5662(2021 )05-0553-04Research Progres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on incomplete immune Reconstruction of AIDS J1 Shaoxiu \WEN Li', ZHENG Yanfeng', FENG Quansheng'.(1 .Chengdu University o f TCM,Chengdu 610075, China; 2.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 ofYinchuan, Yinchuan 750001)Corresponding author:FENG Quansheng,Email:fengqsl18@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jor Projects fo the 13th Five-year Plan (2017ZX10205501);"One hundred million"talent projec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003109011004)Abstract: Antiretroviral therapy significantly improves the treatment status of AIDS,making AIDS gradually become a chronic controllable disease,but at the same time,AIDS-related research has also fallen into a bottleneck stage.A considerable number of patients with incomplete immune reconstruction still can not be effectively helped.At present,the cause and mechanism of incomplete immune reconstruction of AIDS are not clear.In recent years,mor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as intervened to improve the immune function of AIDS and promote immune reconstruction after antiretroviral treatment.It sheds light and new ideas for the treatment of incomplete immune reconstruction of AIDS.Keyword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AID;incomplete immune Reconstruction艾滋病是由于感染HIV而引起的以进行性CD4细胞减少导致免疫功能受损为主要特征的慢性传染病。
艾滋病治疗药物的研究进展一、内容概要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对艾滋病的认识和治疗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这篇文章将重点介绍艾滋病治疗药物的研究进展,通过对现有药物及新型药物的研究、开发和临床应用进行综述,为艾滋病患者提供更为有效和安全的治疗方案。
通过对这些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分析和总结,有望为艾滋病患者提供更为有效、安全且可负担的治疗手段,进一步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二、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发展概述近年来,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rtificial Antiretroviral Treatment, ART)取得了显著的进展,极大地改善了艾滋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根据全球不同地区的统计数据和研究,自20世纪90年代第一代抗逆转录病毒药物(NRTI)的广泛应用以来,艾滋病患者的死亡率已经显著下降,预期寿命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延长。
常用的抗逆转录病毒药物可分为三大类: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NRTI)、非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NNRTI)和蛋白酶抑制剂(PI)。
这些药物通过抑制病毒的复制环节,进而阻止病毒感染造成的细胞损伤。
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是最早应用的抗逆转录病毒药物,其代表药物如齐多夫定(Zidovudine,AZT)和拉米夫定(Lamivudine,3TC)。
这类药物通过模拟天然核苷酸结构,竞争性结合到逆转录酶上,阻止病毒DNA链的合成,从而抑制病毒复制。
NRTI类药物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耐药性,因此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为了克服NRTI类药物的耐药性问题,研究人员开发出了新型的非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
这类药物包括依匹尼韦(Efavirenz,EFV)和奈韦拉匹(Nevirapine,NVP)。
NNRTI类药物通过结合到逆转录酶上的特定突变位点,阻止病毒催化基因的表达,从而抑制病毒复制。
相较于NRTI类药物,NNRTI类药物具有较高的耐药性产生率,但依然能够有效地抑制大多数耐药病毒株。
艾滋病的治疗进展和生活质量改善1.艾滋病真的能治好吗艾滋病的四个中药和中药处方2.艾滋病的防治常识3.艾滋病初期能有效的治愈或者抑制吗?拜托了各位谢谢4.艾滋病是怎么治疗的?5.艾滋病如何进行作业治疗?艾滋病真的能治好吗艾滋病的四个中药和中药处方艾滋病是人类尚未攻克的疾病之一,但研究人员从未放弃研究。
甚至有研究者开始从中医中寻找方法。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又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英文缩写‘AIDS’的音译。
艾滋病2005年11月21日,加上国家艾滋病计划和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艾滋病感染人数将达到4030万。
2005年,新增感染人数为490万,310万人死于艾滋病。
目前,全球每天新增艾滋病病例1.5万例,8000人受艾滋病影响而死亡。
世界上每年约有500万人感染艾滋病毒。
这种疾病于1981年6月在美国首次报道。
到目前为止,它已经扩散到世界上近百个国家的艾滋病试纸上,中国也不例外。
1985年6月底,北京协和医院发现首例艾滋病病例。
中国自1994年以来。
艾滋病病例数和受艾滋病病毒影响人数迅速增加,全国各省区无一幸免,但云南、新疆、四川等地最为深刻。
截至2005年8月底,中国报告了132,545名艾滋病毒感染者、30,158名中间艾滋病患者和7,643例死亡。
迄今为止,还没有治疗艾滋病的理想方法。
临床症状多样化:有的患者只有感冒症状,但并没有发病,反而成为无症状的毒物;部分患者出现发热、头痛、咽炎、咳嗽、皮疹、肌肉痛、关节痛、乏力、恶心、食欲不振、腹痛、腹泻、便血、体重减轻、惊厥、肿瘤、深部继发感染、颈部、腋窝或腹股沟淋、白细胞减少和血小板减少。
最后因为患者免疫系统崩溃,很快死亡。
该病的特点是:传播快,扩散快,多为无症状的du携带者分散,不易发现。
潜伏期长,一般为6个月至2年,早期发现、诊断和治疗难度大。
病情凶险,死亡率高。
大多数患者在确诊后一年内死亡。
根据目前的讨论,此病为T细胞白血病杜型(HTLV型),是性传播的重要途径,其次为血液污染和围产期母婴传播。
中医药对艾滋病治疗的研究进展艾滋病是一种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引起的免疫系统衰竭的疾病。
随着全球艾滋病疫情的严重性日益凸显,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法成为全球医学界的关注焦点。
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其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也为探索艾滋病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本文将对中医药对艾滋病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探讨。
一、中医药对艾滋病毒的影响中医药对艾滋病的治疗主要通过调整患者的免疫功能,阻断病毒复制,减轻症状等方面产生疗效。
中医药提倡以整体观念看待疾病,认为艾滋病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而非单一病因。
因此,中医药治疗艾滋病往往是综合运用多种中药组合而成的方剂,通过不同的作用机理协同作用,以期达到治疗的效果。
二、中医药对艾滋病的免疫调节作用中医药对艾滋病的免疫调节作用是一种重要的治疗途径。
中药中的多种活性成分可以调节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增强机体的抵抗力。
例如,人参、黄芪等中药被广泛应用于艾滋病患者的免疫调理中,具有促进免疫细胞生长、增加白细胞数量的作用,从而提高机体的免疫力,抑制病毒的复制。
三、中医药对艾滋病症状的缓解艾滋病患者常常面临着疲乏、食欲不振、消瘦等症状,而中医药在缓解这些症状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中药中的多种药材具有滋养身体、增加食欲、调理脾胃的功效,如枸杞子、当归等,被广泛用于艾滋病患者的调养中。
这些中药能够改善患者的身体状况,增加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
四、中医药与抗逆转录病毒治疗的结合目前,常规的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已成为控制艾滋病的标准方法。
而中医药与抗逆转录病毒治疗的结合,被认为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治疗策略。
中医药可以减轻抗逆转录病毒治疗的副作用,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另外,中药中的一些化合物还具有直接抑制病毒复制的作用,有望成为抗逆转录病毒治疗的有力补充。
总结起来,中医药在艾滋病治疗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但是,由于目前相关研究的不足以及中医药本身的复杂性,我们仍然需要进一步加强对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的研究,提高其临床应用水平,并与现代医学相结合,发挥中西医结合的优势,为艾滋病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案。
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的研究进展艾滋病是一种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慢性传染病,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法。
除了西药治疗外,中医药也被一些专家作为辅助治疗的选择。
本文将介绍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的研究进展。
一、中医药对艾滋病治疗的理论基础1. 养阴清热:中医认为艾滋病是由于人体阳气亢盛导致阴虚火旺,因此应以养阴清热为主要治疗原则。
2. 调理脾胃:艾滋病患者常伴有胃肠道炎症和消化系统功能障碍,因此中医药治疗也注重调理脾胃功能。
二、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的疗效研究1. 中药治疗艾滋病进入临床研究阶段:一些中药复方通过抑制病毒复制和提高免疫功能,被应用于艾滋病患者的治疗,并取得一定的疗效。
2. 中药联合西药治疗艾滋病:在现代医学的理论指导下,一些医生也尝试将中药与西药联合治疗艾滋病,取得了一定的成功。
三、中医药在艾滋病防治中的作用1. 改善免疫功能:中医药可以通过调节人体的免疫功能,增强机体抵抗艾滋病毒的能力,减少病毒复制。
2. 缓解症状:中医药在缓解艾滋病患者症状方面也有一定的作用,例如对于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症状的改善有积极的效果。
3. 提高生活质量:中医药协助治疗艾滋病不仅仅关注疾病的治疗,也注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提升整体健康水平。
四、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的挑战与展望1. 临床研究的不足:目前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的临床研究还相对不足,且存在研究方法不规范、样本量不够大等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2. 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由于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的方法较多且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治疗效果的评估和监测也较为困难。
3. 多学科合作:中医药作为辅助治疗的一种选择,需要与西医、心理学等多个学科进行合作,形成多学科综合治疗的模式。
综上所述,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的研究进展虽然还面临一些挑战,但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对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的临床研究,完善治疗评估标准和规范,促进中医药在艾滋病防治中的应用,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医药如何对治艾滋病发布时间:2022-01-13T06:40:37.223Z 来源:《世界复合医学》2021年11期作者:幸继红[导读] 艾滋病(AIDS)作为近年来临床上一种较为常见的传染病,人体在感染病毒后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免疫功能缺陷问题。
幸继红凉山州西昌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四川凉山 615000艾滋病(AIDS)作为近年来临床上一种较为常见的传染病,人体在感染病毒后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免疫功能缺陷问题。
导致AIDS的病因在于HIV的感染,HIV感染的途径相对较广,主要可以概括为不良性行为、毒品使用和STI群体性接触等。
AIDS作为一个新病种,尚没有一种能够彻底治愈AIDS的药物,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对于该疾病的认识也在不断提升。
理论上来说,只要人们远离可能对导致HIV感染的情况,患者积极接受相关治疗,AIDS也是可防可控的。
长期以来临床上针对AIDS的治疗主要集中在西医层面,而随着传统中医的发展,临床方面逐渐开展了针对AIDS的中医研究,并在近年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中医药治疗AIDS的探索对于传统中医药来说,AIDS作为一个新病种,以往的中医药典籍和研究论著中均无相关记载,对传统中医药治疗疾病的理论体系来说也是一次考验。
自我国发现首例AIDS患者距今已有30多年时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有关AIDS的中医研究都是一片空白。
经过中医界同仁不懈地努力目前针对AIDS中医对治的研究已取得一定的进展,目前中医药在AIDS的研究进展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目前已经有不少的单位中药被证实能够抑制逆转录酶的作用,包括复方三黄散颗粒在内的中药制剂在针对AIDS患者的辅助治疗中能够发挥积极的作用。
二是在AIDS患者的治疗中联合应用中医药在某些症状中的疗效相对确切,并且能够减少单纯西药治疗的不良反应。
三是在AIDS部分机会性感染方面的治疗具有确切的疗效。
但是由于研究的时间相对较短,中医药在AIDS患者治疗的临床应用中依然存在较多的局限性,因此临床上一般会将其与西药联用,以下就将对中医药如何对治艾滋疾病做进一步说明。
1218显减少系膜纤维连接蛋白质的沉积,降低残余肾组织的耗氧量,延缓肾衰的发展[1]。
5止血作用大黄止血,不亚于三七,凡各种血证均可运用,故有“血证要药”之称。
清代唐容川云:“大黄一味,既是气药,又是血药,止血不留瘀,尤为妙药[2]。
近代药理研究证明,大黄能缩短出血时间,作用确切,见效快。
所含d-儿茶素、没食子酸为其有效成分。
止血作用环节为:①促进血小板的黏附和聚集功能,有利于血栓形成;②使血小板数和纤维蛋白原含量增加,凝血时间缩短;③降低抗凝血酶Ⅲ活性;④收缩损伤局部血管,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
临床中用大黄酚制剂创面止血。
少量渗血的新鲜创面,2m i n内能止血;渗血较多创面,5~15m i n内止血,明显优于单用纱布压迫止血。
有人报道用鲜大黄外敷创伤局部,同时用25%生大黄浸渍液灌肠,治疗脑外伤颅内出血10例,获效满意。
在白血病的输血等支持疗法的同时应用大黄止血,有独到之处。
血证火热太盛者,最恐亡阴,下之正是救阴,大黄在攻下的同时有清热泻火作用,且有活血祛瘀之功,瘀血去则血得归经,邪热清则血循常道,虽不止血而血自止。
临床常以大黄粉3g冲服,对消化道出血,十二指肠、胃出血有一定效果;大黄醇提液对支气管扩张咯血亦有止血作用;大黄煎剂口服治疗胆道术后出血,亦有明显效果。
6降血脂作用大黄的活性物质白藜芦醇能抑制胆固醇吸收;大黄中的儿茶素等能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内皮致密性,限制有害脂质的进入,从而降低血液粘滞度,提高血浆渗透压,这种稀释血液的功能,可以减少脂质的沉积。
由于大黄还能增加胆汁分泌,促进胆汁排泄,使胆固醇在肠内被还原成类固醇排出体外的数量增加。
7大黄在危重病方面的应用大黄在防治危重病的研究方面不仅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而且该项研究成果还获得了科技进步二等奖。
这些研究表明,中药大黄不仅具有防治某些危重病的作用,而且利用现代医学研究方法,进一步阐明了其作用机制。
大黄可减轻内毒素性低血压,消除氧自由基,降低再灌注期血浆、肺、小肠组织内源性一氧化氮产生水平,降低肠、肝、肺毛细血管通透性,维持跨肠粘膜电位差,保护肠粘膜完整性,减轻内毒素引起的肠壁血管通透性升高,阻止肠腔中细菌和毒素进入血循环。
【艾滋病医案】民间中草药简便高效根治艾滋病德文韦德民间中医中草药简便高效根治艾滋病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国家中医发展基础研究”课题组组长贾谦教授在中医战略书中为民间中医鸣锣开道,申报不平,讲了公道话,为民间中医出了一口气。
百年来对民间中医的打击、压制、排挤,甚至采取消灭的态度,给中华民族医带来了极大的抹杀。
不然的话,世界关注的艾滋病,在中国民间中医早就得到解决了。
看了中医战略书,知道了天下还有敢想敢干的七路民间中医,冒着非法行医的罪名和被感染的风险,进入艾滋病高发区,无偿的给患者治病。
有600名患者获得了显着疗效,他们的行动给我树立了榜样和鼓励,增强了我对治疗艾滋病的信心。
我在用民间中医中草药简便高效根治艾滋病的问题上,就有人取笑过我,说世界上还没有谁能研究发明根治艾滋病的特效药,凭你民间中医的几味草药能根治艾滋病,简直是异想天开,想必是癞**想吃天鹅肉罢了,谈何容易。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我抱着不服气的心态,十几年来刻苦学习勤奋钻研,要为中华民族争口气,弘扬祖国五千年的中医学优良传统,为民间中医生辉,有了这种精神支配,参阅古今中草药典籍,寻找能杀灭艾滋病毒的中草药,终于在临床实践研究中,找到了几味能有显着杀灭艾滋病毒的主要药物。
中草药在历来的温病和慢性病的治疗中,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随着中医学的发展,中草药临床于艾滋病的治疗中,也有着不可思议的神奇疗效,抗艾滋病活性较强的中草药,能消炎杀菌,益气活血,又能提高和调节免疫功能,达到治愈艾滋病的目的。
艾滋病毒在机体内蔓延速度快,死亡率高,至今无满意治疗措施,引起全人类的重大关注,现在不得不把治疗艾滋病的希望寄托在民间的中草药上。
一、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和自然过程1、血液传播输入带有艾滋病毒的血液和血制品,骨髓和器官移植,以及共有带有艾滋病毒的注射器和针头。
2、性传播以异性性交为主要的传播途径,或西方国家同性恋的传播方式。
3、母婴垂直传播婴儿在母体内是血脉相连的直接感染和遗传。
㊃学术论坛㊃作者单位:102600 北京市大兴区人民医院药剂科(马文军㊁董杰)作者简介:马文军(1984-),本科,药师㊂研究方向:中药治疗反复外感的临床研究㊂E⁃mail:wudimawenjun@通信作者:董杰(1964-),女,硕士,主任药师,北京中医药学会临床药学专业委员会委员㊂研究方向:中药治疗反复外感的临床研究㊂E⁃mail:dongjieyjk@对近十年中医药治疗艾滋病常见并发症的思考马文军 董杰【摘要】 艾滋病(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在中医范畴属于一种特殊 毒邪”,能够长时间潜伏人体,大肆破坏脏腑机能,导致全身多系统气血阴阳亏虚㊁失调,继而因正虚抗邪无力,引起多种邪气侵犯的并发症㊂虽然国家出台了‘中医药治疗艾滋病临床技术方案(试行)“,将AIDS 分为3期12证,成为目前中医药治疗AIDS 并发症的指导原则,但是由于不同地区气候㊁饮食习惯㊁生活环境不同,个人的情志际遇不同,众学者的学术流派㊁治疗经验不同,导致在诊治AIDS 并发症过程中,病机㊁治法多有差异,甚至矛盾之处㊂笔者对近十年中医药治疗AIDS 并发症的文献进行研究,认为中医药对AIDS 并发症的辨证论治不应该局限于单一证型或并发症,而应当把关注点扩展至整体脏腑功能㊁气血㊁阴阳是否亏虚失调,从 正虚而邪犯”的基本病机上把握AIDS 并发症治疗,用药忌用单一属性及猛烈,预防传变应综合脏腑乘侮子母相及㊁六经传变㊁卫气营血传变㊁三焦传变的理论与规律,在补益正虚的基础上着重调节脏腑气血阴阳和谐,以期更好的防止AIDS 并发症缠绵难愈或反复发作㊂【关键词】 中医药; 艾滋病; 并发症; 治疗【中图分类号】 R512.91 【文献标识码】 A doi:10.3969/j.issn.1674⁃1749.2019.09.013 一般认为滋病(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在病因上属于毒邪,具有强烈的毒性[1],但是不同学者对其毒邪的性质与特点具有不同的看法,缺乏统一认识,因此在同一并发症的诊治过程中,从辨证分型㊁传变规律到治疗用药时常出现相互矛盾的情况㊂本文通过对近十年相关文献研究认为,AIDS 是一种极为特殊的毒邪,其毒性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㊁以侵犯人体正气为根本,长期潜伏,大面积㊁多系统损伤正气,其特点是无明显气血阴阳津液等偏嗜,无明显六经㊁卫气营血㊁三焦等传变规律,根据不同个体体质差异,随虚侵犯,由点及面多脏器多系统损伤正气;二㊁其毒性并不具有明显的寒热温凉属性划分,可根据不同个体㊁不同脏器寒热差异,随偏变化,加以侵犯㊂因此,与传统毒邪比较,AIDS 虽然具有瘟疫㊁伏气温病 传染性极强㊁潜伏期长”的特点,却没有其明显的温热属性,虽然具有湿毒 反复发作㊁缠绵难愈”的特点,却不是主要因为其湿性黏腻,而是缘于其正气虚衰,无力抗常人常抗㊁可抗之邪,是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发病机制非常极端的体现㊂因此,在AIDS 并发症的诊治过程中,需要严守 正虚而邪犯”的基本病机,扶正为本兼以祛邪,既要注意同一并发症侵犯不同地区㊁不同个体时因体质差异引起的邪气寒热温凉性质不同,又要注意单一个体在治疗时因药性单一或用药猛烈导致整体阴阳气血平衡,继而引发其他并发症㊂1摇反复感冒在治疗AIDS 风寒感冒时,李耀清[2]针对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abbr,HIV) 毒性”强横,侵袭脏腑广泛及患者长期服用苦寒的药物,阳气虚弱的特点,选用 御寒汤”,重用人参㊁黄芪补肺益气提高免疫力,固护卫气为本,兼以防风㊁升麻㊁白芷㊁苍术㊁陈皮等散寒解表㊁燥湿化痰为标㊂周超杰等[3]则运用‘伤寒论“六经辨证法,针对AIDS 患者正气亏虚,抗邪无力,表邪迅速内陷,传变复杂的特点,总结出AIDS 风寒感冒有太阳㊁少阳㊁阳明三经相互传变㊁合而发病的规律,使用参苏饮合小柴胡汤治疗,解表清里㊁和解少阳,体现了‘伤寒论“ 若欲作再经者 使经不传则愈”的治疗思想,疗效显著㊂邬国龙等[4]则认为AIDS 反复感冒多属风热感冒,艾毒侵犯人体,先伏于足少阴肾经,后自内外发,先伤肺脾,继传五脏,最终遍染全身,造成气血津液衰竭而亡,选用银翘散对证治疗,在此基础上根据慢性进展期感冒多夹湿㊁艾滋病期感冒肺脾虚极㊁胆热血燥的特点,在银翘散的基础上加入杏仁㊁薏苡仁㊁枳实㊁竹茹等宣湿渗湿之品和黄芪㊁人参㊁蝉蜕㊁丹皮㊁龙胆㊁蒲公英等大补元气㊁泄热凉血之品,补虚扶正,祛湿解表㊂计佳敏[5]在治疗AIDS 并发感冒时,强调应该注意扶正与达邪兼顾,单纯的投放发散之剂,常会使卫表不固,正愈虚而变生它疾㊂李广等[6]进一步指出AIDS并发感冒 迁延不愈”与 反复发作”特点,正虚邪恋㊁虚实错杂是其内在根源,在治疗上虽然要扶正补虚为主,解表散邪为辅,但是要忌壅补㊁忌过汗,过分补益扶正有闭门留寇之患,过分辛散祛邪有重伤正气之过,应扶正达邪,在疏散药中酌加补益之品㊂终上所述,正气虚弱,卫外不固是AIDS反复感冒的基本病机㊂而正气虚弱的具体情况如何,则决定了感冒的性质㊁传变规律㊁选方用药㊂AIDS反复感冒患者正虚情况一般要综合以下几个方面综合辨证:首先,AIDS患者长期服用苦寒的抗病毒药物,脾肺阳气损伤严重,营卫生化不足[2];其次,结合时令各种气候风㊁寒㊁暑㊁湿㊁躁㊁火之偏性,寒者热之㊁热者寒之㊁湿者躁之㊁躁者润之[3];另外,AIDS兼有湿毒性质,感冒易夹痰夹湿,反复发作,缠绵难愈;最后,长期反复使用辛散解表㊁化痰除湿药物,有容易导致津液耗伤,血热躁扰[4,7]㊂临床辨证时,应当全面把握㊂特别是AIDS感冒的反复发作,虽然有 艾毒”兼夹湿毒特性的因素,但是更重要的是 艾毒”对正气的侵犯不拘阴阳气血,阳虚感冒过于温助阳气,稍损津液,则易感风热感冒,反之风热感冒辛凉润燥,稍损阳气,则又感风寒,反复发作,变化多端,对治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扶助正气补益气血时不仅要 虚者补之㊁实者泻之”,还要调和阴阳,保持阴平阳秘㊂注意避免因为过度治疗,导致AIDS反复感冒㊂2 肺部感染陈滢宇等[8]认为AIDS并发肺部感染属于 风温” 风温肺热”范畴,病位在肺,常伴有乏力㊁气短等里虚症状,病机多在脾肺气虚的基础上感受外邪,从而导致肺失宣肃,肺气上逆㊂李春燕等[9]总结临床经验认为,AIDS并发肺部感染属于 瘟疫” 伏气温病” 虚劳”的结合病证,不能按照传统单一病证认识与治疗㊂而温病具有 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的致病特点,与汪习成等[10]研究发现临床AIDS 患者并发机会性感染中肺部感染接近60%的特征符合㊂韩迎东等[11]认为,传统毒邪分为三种含义,邪气㊁疫毒㊁有毒致病物质,但是AIDS肺部感染所受毒邪明显区别此三种,其作为独立的致病因素存在于发病的全过程,具有以下特点: 1㊁无季节性,受气候影响不大;2㊁传变规律不固定,难以预判;3㊁潜伏时间长,但发病急骤㊁病情复杂多变,故而在治疗上要紧抓 治毒”,初期毒盛,集中驱毒,中期毒盛正虚㊁痰瘀内生,要辨明 虚㊁痰㊁瘀”的性质,排毒扶正与祛瘀化痰分治,晚期毒聚正衰,扶正与排毒兼顾,补中寓通,通中寓补,通补兼施,不可峻补㊁猛攻㊂李发枝等[12]㊁徐立然等[13]的经验认为AIDS并发肺部感染病位在肺㊁脾㊁肾三脏,脾失运化㊁肺失通调水道㊁肾失摄纳,三脏亏虚,因虚成实,导致水液代谢失常,痰浊阻肺,引起肺部感染,因此,在治疗AIDS并发肺部感染上,不能只着眼于肺之一脏痰湿蕴阻,应在化痰排浊的基础上,既要补益肺脏亏虚,也要放眼于全身整体辨证,同时补益脾肾亏虚,恢复机体水液代谢功能,从标本两个方面利湿化痰,治疗AIDS并发肺部感染[14]㊂在治疗AIDS痰热蕴肺型肺部感染时,一些学者以祛邪法为主,如清热化痰法㊁毒陷发之法,对于AIDS肺部感染急性期患者起到一定疗效[15⁃16],而另一些学者则主张攻补兼施,甚至认为补虚扶正的作用比清热泻火㊁祛湿化痰的祛邪作用更为显著㊂王宗正等[17]就使用补肺汤㊁四君子汤㊁大补元煎㊁肾气丸等汤药合剂,着重补益肺㊁脾㊁肾三脏功能亏虚,发现能够有效缓解患者咳嗽症状,有效率为95.45%㊂而曾玲玲[18]更指出,北京地坛医院㊁河南省中医研究院㊁广东省第八医院㊁北京佑安医院㊁广西龙潭医院180例AIDS并发肺部感染患者中使用补肺汤合七味都气丸补益肺肾两亏者,比使用清金化痰汤㊁小青龙汤合二陈汤加减治疗痰热雍盛㊁湿浊阻肺的患者效果显著提高㊂由此可见,虽然AIDS具有类似 伏气温病”特点,具有较长潜伏期,但其对多脏腑气血阴阳的损伤才是其毒性的主要表现,一旦出现肺部感染时多脏腑气血阴阳已然大亏,故而单纯从邪实着手治疗不能谨守病机特点,虽然在短期能够取得一定效果,但忽视了 正足邪自去”的原则,邪气自然旋去旋生,容易造成症情反复㊂靳华等[19]治疗AIDS并发卡氏肺孢子虫肺炎,急症期温阳化气㊁泻肺平喘,以真武汤合葶苈大枣汤利水祛邪,待喘证基本控制后再补益肺气㊁滋肾养阴,以生脉散合百合固金汤加减益气养阴㊁培本固元㊂由此可见,AIDS对人体正气的侵犯,不拘泥特定的气血阴阳系统和寒热温凉属性㊂早期损害脾肺气机,导致津液生化舒布不利,停聚成饮,故而在发作期时使用大量温阳利水药物驱逐水湿,帮助脾肺气机恢复,津液渐生,舒布复常㊂但是 驱邪即是伤正”,温燥药物使用稍微不当,在一定程度上可致肺阴亏虚㊁虚热内生㊂这种微弱的矫枉过正引起的阴阳失衡,对于普通患者,只需要修养代偿即可,但是AIDS患者无异于打开了一条新的侵犯人体正气的通道,从阳虚水停的偏颇又转向了阴虚肺躁的偏颇㊂与AIDS并发卡氏肺孢子虫肺炎因阳虚水停致病㊁阳损及阴的病变过程相反,AIDS并发肺结核的病变过程为阴虚内热㊁感染痨虫致病㊁阴损及阳㊂李发枝在治疗AIDS并发肺结核感染时认为应分为三期:初期,肺热阴亏㊁瘵虫侵袭,以清肺祛邪,保肺润肺法急治其标,切不可选用辛温发散㊁大温大热之品耗伤津液,甚则加重咳血症状;中期,子病及母㊁瘵虫阻滞肺脾气机,升降失常,以理气行气法,恢复气机升降出入功能;后期:阴损及阳,津亏及气,肺脾两虚,以温补脾肺之气治本[20]㊂因此,对于AIDS并发肺部感染的患者,不仅要重视治本补虚的原则,更要根据病机特点,时刻调和阴阳,以到达阴平阳秘的目的,使 艾毒”无处可犯㊂3 腹泻腹泻是AIDS常见并发症,其发生率在30%~80%之间[21]㊂张晓伟等[22]总结临床治疗经验认为,AIDS并发腹泻属于中医 泄泻”范畴,发病关键病机是 脾虚湿盛”,以 脾虚邪藏”最为关键㊂感染AIDS后精神压力极大,长期忧思焦虑㊁气机升降失常;机体驱邪外出,正邪相争,损耗脾气;加之长期服用抗病毒药物更加损伤脾胃,气的生成不足,气机不畅,三者反复作用导致脾虚兼湿证,其病缠绵,治疗棘手㊂李鹏宇等[23]参照‘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24],发现AIDS腹泻主要分布于气虚质㊁湿热质和阳虚质㊂赵少英等[25]利用大数据研究方法,揭示AIDS并发腹泻患者最主要的病机就是脾虚湿困,既有湿邪重浊黏腻㊁阻遏气机㊁损伤阳气的邪实特点,又有脾失健运㊁生化不足㊁气血亏虚的正虚特点,虚实之间当以脾虚为本,治疗上应偏重健脾益气,脾健则水湿自去,否则脾运不健,即使祛湿逐邪,湿邪也会旋去旋生,流毒不绝㊁缠绵不愈㊂由此可见,AIDS并发腹泻的主要病机为 脾虚湿藏”,脾虚为本,藏湿为标,湿易祛而脾虚难复,导致湿邪缠绵,病情反复㊂并且根据不同地区㊁不同个体的体质差异,湿邪留著也会有寒湿与湿热的不同,既不能一概而论,忽视患者阴阳偏颇的多样性,又不能单一治疗㊁过度治疗㊂李广等[26]总结治疗AIDS并发腹泻经验认为,本病病机为脾肾亏虚,治法宜健脾温肾,具体分型用药为:脾肾阳虚型 参苓白术散合四神丸加减;寒热虚实错杂型 乌梅丸合赤石脂禹余粮汤加减㊂治疗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1㊁补脾益气药剂量宜大,收涩药次之,温肾散寒药量最小,防止耗伤阴血;2㊁气虚下陷者,纯用补㊁涩之剂难以收功,宜配合葛根㊁柴胡㊁升麻等升发脾胃清阳之品,恢复中焦气机;3㊁不可分利太过,以免伤阴耗气;4㊁对于寒热虚实错杂者,温阳益气为主,少佐苦寒之黄连㊁黄柏,清热燥湿㊁健胃厚肠㊂宋娟等[27]治疗77例AIDS并发腹泻时,除了以上证型外,还根据‘金匮要略“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理论,注重脾虚肝郁㊁湿蕴化热证的治疗,脾主运化㊁肝主疏泄,肝气喜调达恶抑郁,能够协助脾胃升清降浊,维持中焦气机升降正常,但HIV侵犯日久,脾胃虚弱㊁气机失常,不能泌别清浊,水谷停聚胃肠,致使肝失疏泄,日久郁而化热,从脾虚寒湿转变为湿热肝郁,治以痛泻要方合葛根芩连汤,舒肝理脾㊁清热燥湿,以清其流,同时选取关元㊁神阙㊁足三里㊁天枢穴艾灸治疗,温补脾肾㊁扶助正气㊁辟秽化浊,以化其源㊂周立华等[28]和王健等[29]同样艾灸神阙㊁关元㊁足三里,配合参苓白术丸,健脾益气㊁理肠止泻,取得不错效果㊂4摇结论AIDS在中医范畴内属于一种特殊 毒邪”,与以往的毒邪侵犯人体引发强烈的正邪交争不同,AIDS的毒性体现在以长期损害人体正气为基础,继而并发各种邪气侵犯病变上㊂并且AIDS对人体正气的侵犯并不特异性针对某些脏腑,无明显寒热温良属性,无营卫气血特定部位,无六经三焦等清晰的传变规律,针对机体微弱的阴阳失调㊁气血偏胜,寻虚而入,不断破坏脏腑㊁气血㊁阴阳功能,并由点而面,从一脏渐至他脏,由单一机能虚弱扩展至全部气血阴阳亏虚,由一病一证传变为多证多病,是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发病机制非常极端的体现㊂正是因为AIDS对正气无偏嗜㊁大范围㊁多层次破坏,导致并发症病情复杂多变㊁病机正邪夹杂寒热交错㊁治疗力不能专相互掣肘,传变 诡谲”不定的难题,这就出现了众多学者对同一AIDS并发症病机认识㊁治疗方法存在一定差异或者矛盾㊂造成这种阴阳失衡的原因很多,与AIDS患者所处环境㊁体质㊁饮食习惯㊁情志际遇都存在一定关系㊂例如相关研究显示,与气候因素相关,AIDS在广西以气阴两虚多见,广东以痰湿多见,新疆以阴虚多见;与地域因素相关,AIDS在河南以虚证为主,云南以气阴两虚为主,广东以气阴两虚㊁肺肾不足为主[30⁃32]㊂除此之外,在治疗上要特别防止过度治疗,以免导致医源性的AIDS并发症反复发作㊁缠绵难愈㊂除了谨遵扶正祛邪的原则外,还应当特别注意调和患者阴阳㊁气血平和,避免除邪务尽与矫枉过正导致的反向偏颇,而使AIDS并发症从一证转变另一证,缠绵难愈,或者从一个并发症转变为另一个并发症,反复发作㊂因此,在用药上药性切勿过于单一或者猛烈,应适当使用药性相反的佐使药,调和患者气血阴阳,以达到祛邪不伤正和补虚以阴平阳秘为要的目的㊂另外,在防止AIDS毒邪传变的治疗上,要综合运用脏腑乘侮子母相及㊁六经传变㊁卫气营血传变㊁三焦传变的理论与规律,或针灸艾贴,或汤药丸散,有意识提前预防其传变,防微杜渐㊂AIDS并发症的治疗不能局限于某一证型㊁某一病症的效果,应当把关注点扩展至整体脏腑功能是否和谐㊁气血是否调和,阴阳是否平秘,如此才能从AIDS正虚邪犯的基本病机上把握AIDS并发症的治疗,减少反复发作或缠绵难愈的发生㊂参考文献[1] 郭选贤,郝秀梅,谢世平,等.艾滋病中医病因命名探讨[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8,23(5):5⁃6.[2] 李耀清.御寒汤治疗艾滋病反复感冒临床观察[J].中医学报,2016,31(8):1079⁃1081.[3] 周超杰,梁芳林,贾成峰.参苏饮合小柴胡汤治疗艾滋病患者感冒46例[J].新中医,2005,37(6):70.[4] 邬国龙,郭选贤.‘温病条辨“方治疗艾滋病感冒及发疹[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9(16):100⁃101. [5] 计佳敏.人参败毒散加减方对艾滋病合并气虚风寒型感冒临床观察[D].武汉:湖北中医药大学,2016.[6] 李广,蒋士卿,何延忠.艾滋病患者反复感冒的中医辨治[J].中医学报,2013,48(7):925⁃926.[7] 容艺仙,罗向群,赵权,等.三伏贴联合HAART防治艾滋病无症状期感冒的临床观察[C]//中华中医药学会防治艾滋病分会201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基本信息.银川,2017:59⁃61. [8] 陈滢宇,符林春.艾滋病相关性肺部感染中医药研究概况[J].中医杂志,2012,53(16):1427⁃1431.[9] 李春燕,徐立然,邱荃,等.中医药防治艾滋病肺部感染问题与对策[J].中医学报,2018,33(6):923⁃926. [10] 汪习成,黄晓婕,张彤,等.HIV/AIDS患者机会性感染特点分析[J].中医内科杂志,2007,46(5):379⁃382. [11] 韩迎东,徐立然,马秀霞,等.从中医 毒邪”论治艾滋病肺部感染探析[C]//中华中医药学会防治艾滋病分会2017年学术年会.[12] 李发枝,徐立然,李柏龄.中医学对艾滋病病因病机的认识[J].中医杂志,2006,47(5):395⁃396.[13] 徐立然.陈关征.李欢.艾滋病中医 脾为枢机”探讨[J].中医研究,2010,23(2):1⁃3.[14] 扶伟,徐立然,李亮平,等.中医药防治艾滋病并发肺部感染的思考[J].中医学报,2015,30(8):1079⁃1081.[15] 屈冰,张明利,徐立然.中西医结合治疗艾滋病合并肺炎65例[J].中医研究,2008,21(2):38⁃39.[16] 徐立然,程广书,于化贵.痰热清注射液治疗艾滋病肺部感染32例[J].中医研究,2005,18(11):35⁃37.[17] 王宗正,王玥莲,何盛华,等.中医药治疗四川地区艾滋患者并发咳嗽的初探与体会[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8,29(8):1000⁃1001.[18] 曾玲玲.中医药治疗180例艾滋病合并肺部感染证候及疗效观察[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19] 靳华,张明利.中西医结合治疗艾滋病卡氏肺孢子虫肺炎38例[J].中医学报,2010,25(2):198⁃199.[20] 韩迎东,徐立然,马秀霞,等.李发枝教授运用消瘰丸加减治疗艾滋病并发肺结核经验[J].中医研究,2017,30(5):47⁃50.[21] 李平,王健,仝小林,等.传染病研究[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124.[22] 张晓伟,郭会军,杜磊,等.艾滋病相关腹泻及其中医药治疗[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3,19(12):1435⁃1436.[23] 李鹏宇,李政伟,许前磊,等.艾滋病相关性腹泻患者体质分类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7,32(11):4898⁃4900.[24] 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4(4):303⁃304.[25] 赵少英,许前磊,许向前,等.论艾滋病腹泻[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6,31(4):1165⁃1167.[26] 李广,唐宋.艾滋病腹泻辨治体会[J].上海中医药杂志,2012,46(11):65⁃66.[27] 宋娟,张翼.中医药治疗艾滋病腹泻临床经验总结[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9,24(3):3⁃4.[28] 周立华,唐英,杨国红,等.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相关性腹泻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7,14(9):10⁃12.[29] 王健,梁碧颜.艾滋病合并肝损伤的中医药研究思路[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8,33(9):3982⁃3984.[30] 邓小娥.广西140例艾滋病病人中医证型分析[J].中国艾滋病性病,2009,15(6):623.[31] 姜枫,符林春,马建萍,等.HIV 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的中医证素分布特点[J].中西医结合学报,2011,9(9):955.[32] 唐千淳,易展翔,陈绩锐,等.不同地区对艾滋病中医证候学研究的进展[J].广西中医药,2012,35(5):6.(收稿日期:2018⁃12⁃15)(本文编辑:王馨瑶)作者单位:100700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针灸科[黄珍珍(硕士研究生)㊁倪金霞㊁李苗苗(硕士研究生)㊁徐元波(硕士研究生)㊁高胤桐(硕士研究生)]作者简介:黄珍珍(1994-),女,2017级在读硕士研究生㊂研究方向:针灸防治卵巢早衰的研究㊂E⁃mail:1922320504@通信作者:倪金霞(1972-),女,博士,硕士生导师,主任医师㊂研究方向:针灸防治卵巢早衰的研究㊂E⁃mail:nijinxia118@126com从 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论卵巢早衰的针刺治疗黄珍珍 倪金霞 李苗苗 徐元波 高胤桐【摘要】 根据经典理论及临床实践总结发现, 阳常有余”是卵巢早衰的主要病因,此 阳”非真阳不足,主要指易引起真阴不足的 妄动的阳气”, 阴常不足”为阴精㊁阴血不足,即为真阴,是主要病机㊂故针对此病因病机临床针刺治疗上主要以调衡阴阳为纲,以 从阳引阴,从阴引阳”的针灸治疗原则为主导,运用平衡阴阳的针刺方法,经络部位上下㊁前后阴阳相引,调整阴阳,心身同治,形神同调,疗效颇佳㊂【关键词】 卵巢早衰; 阳常有余; 阴常不足; 阴阳相引; 针刺【中图分类号】 R249 【文献标识码】 A doi:10.3969/j.issn.1674⁃1749.2019.09.014 卵巢早衰(premature ovarian failure,POF)是指平素月经规律的女性在40岁之前出现重复测定的血清促卵泡激素(follicle⁃stimulating hormone,FSH)>40IU /L(2次间隔1个月以上),雌二醇(estradiol,E 2)降低,临床表现为闭经时间超出4个月以上,不孕,伴生殖器官萎缩㊁潮热盗汗㊁阴道干涩㊁骨质疏松等更年期症状的综合征[1]㊂正常妇女的平均绝经年龄为51岁,卵巢功能在45~55岁左右才会开始衰退,若在40岁之前就出现月经紊乱(>4~6个月)或闭经及卵巢功能衰退的迹象,在医学上被称为卵巢早衰[2]㊂近年来,POF 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发病年龄也逐渐趋向年轻化,给越来越多的女性造成生活上的困扰㊂在医学界,POF 是妇科难点,也是当今生殖健康研究的热点㊁重点㊂治疗上西医多以激素治疗为主,副作用较大㊂中医针灸重在整体治疗㊁调衡阴阳㊁形神同治,安全有效㊂。
·综述·2012年8月第9卷第24期中国医药导报CHINA MEDICAL HERALD艾滋病(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 ,AIDS )流行形势严峻,据联合国AIDS 规划署发布的《2009年全球艾滋病流行情况摘要》,截至2009年12月31日,全球共有约3330万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 )感染者,2009年新增感染者约260万、死亡约180万[1]。
目前西药治疗AIDS 最常采用的是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法(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 ,HAART ),其存在的毒性反应与副作用、耐药性、患者依从性等问题,限制了疗效的发挥[2]。
中华医学有着几千年的悠久历史,应用中医药治疗艾滋病所表现出的优势,正越来越多地引起人们的关注。
1AIDS 的中医药治疗方案1.1单味中药及其有效成分目前主要从抗HIV 和免疫调节两方面进行药物研究[3]。
国内外学者已对200多味中药进行了体外抗HIV 实验,发现黄芩、黄连、夏枯草、螃蜞菊等70多味具有不同程度抑制HIV 的活性,其中黄连、紫草等22味具有逆转录酶抑制剂样作用;知母、淫羊藿等19种味具有蛋白酶抑制剂样作用。
免疫调节药物又可分3类:补气类(人参、灵芝等)、温肾壮阳类(淫羊藿、附子等)和滋阴类(枸杞、女贞子等)。
中药有效治疗成分的提取可以纯化中药制剂,量化中药治疗效果。
如甘草甜素(即甘草酸)不仅具有诱导干扰素产生,增强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 killer cell ,NK )细胞活性的功能,还可抑制HIV 增殖;黄芩苷及黄芩苷元均能抑制逆转录酶活性,在细胞培养实验中可抑制HIV ;天花粉可抑制HIV 的复制,并选择性地杀死感染HIV 的巨噬细胞;其余如从香菇、枸杞子和女贞子中提取的多糖、从贯叶金丝桃中提取的金丝桃蒽酮、从大豆中提取的三萜皂素、从苦瓜中分离出的苦瓜素等,均有一定程度的抗HIV 作用。
中医药防治艾滋病进展发布时间:2022-03-17T06:56:32.855Z 来源:《医师在线》2022年1期作者:幸继红[导读] 艾滋病属于慢性且恶性的疾病,一旦进入到艾滋病期便无有效治疗的方式幸继红凉山州西昌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四川凉山 615000艾滋病属于慢性且恶性的疾病,一旦进入到艾滋病期便无有效治疗的方式,面对这一世界性的难题,我国中医也参加了防治的行列之中,并且经过长时间的实践已经总结出相对完整的体系,经过临床应用证实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减少患者机会性感染,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患者的病死率,改善了许多艾滋病患者的治疗结局甚至成为了他们重生的希望,以下主要就目前中医药防治艾滋病的进展做一些科普。
一、艾滋病在现代医学体系下,艾滋病又被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其发病原因较为明确,是由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所致,在临床上表现复杂多样,由于艾滋病毒潜伏期较长,且早期以及潜伏期无特异性症状,常被患者忽视或者以其他疾病进行诊治,一旦出现明显症状往往表明患者疾病已经发展到晚期,极大的提升了治疗难度且难以保证有效的治疗效果,最终患者死于感染、肿瘤等并发症,这也是艾滋病防治过程中的难点之一。
自1981年美国出现首例病例,面对这一未知的病毒,医学上也束手无策,随着相关研究的深入以及临床经验的积累,目前医学上对艾滋病的发病原因以及致病机制已经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形成了以对症治疗、抗病毒治疗以及并发症治疗的等方式为主的相对完整的治疗体系,如果患者能及时接受正规治疗,可有效提高生活质量,延缓生命。
但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发现,现代医学中常用的抗病毒药的高效联合疗法虽然能够控制病情发展,但也存在着停药反应大、副作用大、价格昂贵等局限性,对患者来讲治疗痛苦大且经济负担大,直接影响到患者的治疗依从性,许多患者甚至因此放弃治疗,在广泛推广时具备一定的难度,因此寻找一种疗效确切、经济性高且安全性高的治疗方案成为临床上和患者的共同需求。
·综述·2012年8月第9卷第24期中国医药导报CHINA MEDICAL HERALD艾滋病(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 ,AIDS )流行形势严峻,据联合国AIDS 规划署发布的《2009年全球艾滋病流行情况摘要》,截至2009年12月31日,全球共有约3330万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 )感染者,2009年新增感染者约260万、死亡约180万[1]。
目前西药治疗AIDS 最常采用的是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法(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 ,HAART ),其存在的毒性反应与副作用、耐药性、患者依从性等问题,限制了疗效的发挥[2]。
中华医学有着几千年的悠久历史,应用中医药治疗艾滋病所表现出的优势,正越来越多地引起人们的关注。
1AIDS 的中医药治疗方案1.1单味中药及其有效成分目前主要从抗HIV 和免疫调节两方面进行药物研究[3]。
国内外学者已对200多味中药进行了体外抗HIV 实验,发现黄芩、黄连、夏枯草、螃蜞菊等70多味具有不同程度抑制HIV 的活性,其中黄连、紫草等22味具有逆转录酶抑制剂样作用;知母、淫羊藿等19种味具有蛋白酶抑制剂样作用。
免疫调节药物又可分3类:补气类(人参、灵芝等)、温肾壮阳类(淫羊藿、附子等)和滋阴类(枸杞、女贞子等)。
中药有效治疗成分的提取可以纯化中药制剂,量化中药治疗效果。
如甘草甜素(即甘草酸)不仅具有诱导干扰素产生,增强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 killer cell ,NK )细胞活性的功能,还可抑制HIV 增殖;黄芩苷及黄芩苷元均能抑制逆转录酶活性,在细胞培养实验中可抑制HIV ;天花粉可抑制HIV 的复制,并选择性地杀死感染HIV 的巨噬细胞;其余如从香菇、枸杞子和女贞子中提取的多糖、从贯叶金丝桃中提取的金丝桃蒽酮、从大豆中提取的三萜皂素、从苦瓜中分离出的苦瓜素等,均有一定程度的抗HIV 作用。
1.2中药复方日本学者对小柴胡汤和人参汤进行了系统研究,发现二者都能使患者淋巴细胞数目增多,小柴胡汤主要起清热解毒作用,人参汤则重在滋补和强身;扶正排毒片水提取物在浓度为50g/L 时对体外的HIV 抑制率最高;其余如中研2号、艾通冲剂、艾灵冲剂等,均是近年临床研究较多的复方制剂。
目前,唐草片已经被正式批准作为治疗AIDS 的辅助用药,复艾滋病中医药治疗及其相关问题研究进展许天齐刘洁玮耿凯文隋秉东▲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系,陕西西安710032[摘要]艾滋病(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 ,AIDS )严重危及人类生命健康,而西药治疗AIDS 采用的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法(HAART )疗效有限。
AIDS 的中医药治疗方案可分为4类:单味中药及其有效成分,其研究重点主要为抗艾滋病毒和免疫调节两方面;中药复方;针灸疗法;中西药联合应用治疗,其中中药可起到减毒增效的效果。
在中医药治疗AIDS 的过程中,疗效评估和患者依从性的相关问题需要被着重考虑。
中医药治疗AIDS 已经表现出了个体化治疗、价格低廉、毒副作用小等诸多优势,但也存在着缺少中医诊断标准体系、缺少治疗实施方案和临床治疗过程的检测及质量控制等主要问题。
通过大力开展对中医药各个领域的研究及其有效成分的提取,进而发现新的有价值的药剂或拓宽设计、合成药物的视野和思路,中医药疗法将在AIDS 的治疗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艾滋病;HIV ;中医药治疗;针灸;HAART [中图分类号]R512.9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210(2012)08(c )-0022-02Research progress on the treatment of aids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related issuesXU Tianqi LIU Jiewei GENG Kaiwen SUI Bingdong ▲School of Stomatology,the Fourth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Shaanxi Province,Xi'an,710032,China[Abstract]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 (AIDS)severely does harm to human ′s health.However,highly active an -tiretroviral therapy (HAART),the most widely used way to treat AIDS by Western medicine,has limited curative effects.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o treat AIDS can be categorized into four strategies:single Chinese herbs and their active components,on which studies mainly focus on anti-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and immune regulation;tradi -tional medical formulae;acupuncture therapy;combination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treatments,in which Chinese medicine can reduce the toxicity and enhance the effect of Western medicine.During our applying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o treat AIDS,related issues such as assessment of curative effects and compliance of patients should be paid at -tention to and discussed carefully.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o treat AIDS has revealed many advantages,mainly lying in individually treating,lower prices,and weaker toxic and side effects.Nevertheless its lacking of diagnostic standard sys -tem as well as testing and quality-controlling during the treatments are still major problems.By promoting extracting of the active components and researches in various field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hus discovering newly-emerging valu -able drugs as well as broadening the sights and thoughts to design and synthesizing them,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ill play a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role in the treatment of AIDS.[Key words]AIDS;HIV;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Acupuncture;HAART[作者简介]许天齐(1990-),男,安徽池州人,五年制临床专业学员。
▲通讯作者222012年8月第9卷第24期·综述·CHINA MEDICAL HERALD 中国医药导报(上接第21页)菌药效[J].时珍国医国药,2010,21(5):1174-1175.[19]梁计林.抗病毒中药在临床中的应用及优势[J].实用医技杂志,2010,17(1):24.[20]邓杨梅.可用于SARS 治疗的抗病毒药物[J].世界临床药物,2005,26(1):11-15,21.[21]张明发,沈雅琴.甘草酸及其衍生物的抗炎和抗变态反应研究进展[J].2011,26(5):359-364.[22]姜小卓,李紫霞.谈谈甘草酸的临床应用价值[J].药物研究,2009,(16):107.[23]张明发,沈雅琴.甘草酸的抗肿瘤作用[J].上海医药,2010,31(11):492-495.[24]刘圣君,金湘.甘草酸抗病毒作用研究进展[J].生物技术,2006,16(4):97.(收稿日期:2012-04-12本文编辑:谷俊英)方SH 也已经在泰国获得新药批文。
1.3针灸疗法针刺以补法为主,灸法以间接施灸(温针灸、隔盐灸、隔附子饼灸等)为多。
实际操作中,或针或灸,或针灸并用,常用穴位包括足三里、曲池、外关、内关、气海等。
在海外,美国针灸师Naomi Rabinomiz 最早运用针灸治疗AIDS 200例;墨西哥WHO 预防AIDS 全球规划治疗中心收治的2000多例AIDS 患者也采用过针灸治疗。
我国灸法治疗AIDS 病例多有发表,证明针灸能提高机体免疫力、抑制HIV 活性,从而改善临床症状、延长患者生存期。
1.4中西药联合应用治疗研究表明,目前的抗病毒药物与一些中药单味制剂或复方制剂联合使用,可起到减毒增效的效果[4]。
如齐多夫定和甘草酸的代谢产物甘草次酸联合使用,能够显著地增强齐多夫定的抗HIV 活性;姜黄素和茚地那韦联合使用可显著降低HIV-HXB2菌株感染的H9细胞中p24抗原数量;利托那韦可降低内源性一氧化氮合成酶的表达和一氧化氮的释放,从而损伤血管舒张功能,而这种副作用可被姜黄素有效地抑制。
2相关问题2.1疗效评估在主流的检测指标中,视为治疗有效的依据有[2]:病毒学指标:治疗后4~8周内血浆中病毒载量水平下降1个log 以上(即比原来的水平下降10倍以上),或4~6个月内病毒载量降至检测不到的水平(HIV<50copies/mL );免疫学指标:治疗3个月后CD4计数增加30%以上,或第1年后增长100/μL 以上,或CD4/CD8比值上升;临床症状指标:临床症状能够缓解、机会性感染的发病率和AIDS 的死亡率可以较大幅度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