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中国的历史主题和发展道路
- 格式:ppt
- 大小:4.65 MB
- 文档页数:79
中国近代化(现代化)的发展历程中国近代化(现代化)的发展历程一、中国近现代化的发展历程1、起步阶段(1840~1895年)担负近代化任务的主角是地主阶级洋务派,主要在经济领域①政治上:洋务派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并未将政治体制的近代化提上议事日程②经济上:洋务派领导了洋务运动,民族资产阶级开始创办近代工业。
③阶级关系上: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产生,资产阶级作为独立的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④思想文化上:地主阶级改革派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向西方学习;洋务派创办新式学堂,培养科技人才,派人店铺。
⑤军事领域:洋务派创办近代军事工业,⑥外交领域:总理衙门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外交由传统的理藩外交向近代外交转变。
2、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年)担负近代化任务的主角是资产阶级,近代化在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全面展开。
①政治上:政治体制的近代化有了重大突破。
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维新变法运动,想在中国建立君主立宪制。
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开展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斗争。
②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一是甲午战争以后民族工业初步发展,二是辛亥革命后和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
③思想文化上:维新思想与顽固派的论战、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新文化运动的产生等,民主主义思想广泛传播,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初步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创立了中国共产党。
3、曲折前进阶段(1927~1949年)在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极为尖锐复杂的历史环境下,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几乎陷入绝境。
但中国无产阶级开始担负起中国近代化的任务,中国近代化进入全新发展阶段。
①经济上,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实行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推动了经济领域近代化进程,但官僚资本的形成和垄断,又使民族工业的发展日益萎缩。
抗战期间,原有的工业在日本侵略下遭到严重摧残。
1.近代中国的矛盾是什么.有历史知识的人都知道.近代中国的灾难史于1840的鸦片战争.深究这场战争的原因.可能有的人会说,英国人太坏.清政府太腐败无能.而或者是其它什么原因.但是其根本原来如何这是要从系统上从当时的社会背景来全面分析的.当然不能说清政府就没有责任.关键是在于1840年以后近代中国形成了两种社会根本矛盾即:1资本主义与国内买办构结的势力与普通民众的矛盾.2.不法地主与农民的矛盾.这两个问题得不到解决就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历史上的矛盾.人民也就无从真正的成为国家的主人.国民也就不会有民主.民权.民声.在中国近代史上.有过形形色色的与这两大势力做斗争的力量.无论是清时的小刀会.还是太平天国的洪秀全.甚至是戊戌变法的梁启超.谭嗣同.他们从根本上只想到的是赶走外来入侵者.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那他们利益也就是分别代表着广大地主阶级为代表的封建皇权.那么历史证明了这条路是走不通的.因为封建统治阶级根本对立宪就没有任何兴趣.他们对任何有可能侵害到其自身利益的任何变革所抱的态度就是杀无赦.2.中国为什么要走社会主义道路不走资本主义道路也许有的人会认为,在资本主义道路和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上中国是不是可以选择资本主义道路?答案是否这的.因为早在本世纪初这种悲剧就发行过.孙中山先生做为中华民族革命的先驱者他的丰功伟绩是后人所不能够抹杀的.以他为代表的国民党在进过无数次的与封建王朝的斗争中.终于取得了伟大的胜利,结束了中国近五千年的封建历史.便是封建王朝结束了`中国近代的两大根本矛盾有没有结束呢,答案肯定是否的,为什么呢``因为封建王朝是结束了`但是一种新的封建势力又出现了``那就是军阀主义.再加上中国资本阶级本身就具有的软弱性.与妥协性.他们一味的与国外帝国主义妥协忍让.而结果是军阀与帝国主义势力在当时的中国更加的放肆.出现了军阀或者是帝国主义势力为代表的某些有权有势力的人在中国境内犯罪加害普通民众而不受任何处罚.而在这种情况下必然要有一种阶级他必然要代表广大普通民众的利益.必然要与不法地主阶级与帝国主义买办阶级做斗争.而这种新的阶级的诞生国民党也曾在大陆搞资本主义,最后留下的是一个四分五裂、千疮百孔的烂摊子,使中国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泥潭中越陷越深。
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程和辉煌成就[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程和辉煌成就],这是一个描述中国自近代以来的发展进程的主题,它代表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和取得的巨大成就。
本文将从近现代历史的背景开始,逐步分析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各个阶段的伟大历程和辉煌成就。
一、近现代历史背景19世纪下半叶,中国面临着列强的侵略和割地求和的悲惨局面。
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逐渐失去自身的独立性和尊严,社会发展停滞,经济衰落,人民生活困苦。
这个时期,中国人民渴望摆脱列强的压迫,实现国家振兴的梦想,实现民族独立和民众幸福的理想。
二、站起来的伟大历程和辉煌成就1. 辛亥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封建统治,确立了民主共和国的基石。
这标志着中国近代革命的开端,是中国人民站起来的第一步。
2. 抗日战争: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国人民进行了抗日战争。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全民族进行了长达八年的抗战,这场战争显示出中国人民为了自由和尊严可以付出巨大牺牲的勇气。
3. 新中国成立: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中国人民摆脱了外国侵略者的控制,实现了国家的独立和领土的完整。
4. 解放战争:解放战争使中国摆脱了国内军阀的统治,确立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新政权。
5. 社会主义建设:在建国初期,中国面临着经济困境、社会动荡等困难,但中国人民团结一心,积极探索适合本国实际的发展道路,为中国站起来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富起来的伟大历程和辉煌成就1. 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期: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几十年里,中国注重工业化发展,通过一系列的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国有企业的建立和农业、工业的推进,逐步恢复了经济的基础,实现了相对富裕的农民和工人阶级。
2. 改革开放:1978年以后,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中国引入了市场经济的思想,放宽了对外国投资的限制,加强了对企业自主经营和发展的支持,经济迅速崛起,中国开始迈向富裕的道路。
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及发展路径【摘要】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及发展路径经历了近代中国的现代化起点、困境与挑战、探索与实践,以及成功经验的积累。
中国现代化的未来展望在于继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
中国现代化的意义在于推动经济、政治、社会等各个领域的发展,提高国家综合实力。
中国现代化的历史启示表明要深刻认识国家发展的现实状况,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则在于不断创新和改革,适应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潮流,实现现代化建设的目标。
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深化和完善,中国将继续在世界舞台上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为人类文明发展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
【关键词】近代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发展路径、起点、困境、挑战、探索、实践、成功经验、未来展望、意义、历史启示、必由之路1. 引言1.1 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及发展路径中国现代化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历史进程,经历了近代中国的起点、困境与挑战、探索与实践、成功经验,以及未来展望等阶段。
从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到现代化的腾飞,中国人民不断探索适合自己国情的现代化道路,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在近代以前,中国曾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文明之一,但随着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国逐渐陷入了危机之中。
近代中国的现代化起点便是从这一时期开始的,中国人民觉醒了,开始寻找新的发展道路。
然而在这一过程中,中国面临着诸多困境与挑战,如政治动荡、社会动乱、经济落后等问题不断出现,严重阻碍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中国人民并没有放弃,他们不断探索与实践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走过了一条艰难而曲折的道路。
中国现代化的成功经验包括了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科技创新等方面的成果,为中国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未来,中国现代化仍将迎来更多的挑战和机遇。
中国现代化的意义在于推动国家繁荣富强、人民生活幸福、文明进步,同时也给世界带来了更多的机遇与挑战。
中国现代化的历史启示是,要与时俱进,积极适应国际形势的变化,不断改革创新,保持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和未来发展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种发展模式,是中国特有的一条实现现代化的道路。
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逐渐走上历史舞台,不断推动中国走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建设之路,为中国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本文将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和未来发展的角度来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看法和建议。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1、改革开放之初1978年,中国进行了改革开放,中国走上了一条与西方不同的发展道路。
经济特区和自由经济实践的探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成为世界观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第一个窗口。
2、三步走战略1982年,中国决定实行“三步走”战略,分别是:到20世纪末实现国民经济总量翻两番,建设经济强国;到21世纪初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到21世纪中叶把中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3、参与世界经济和全球治理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逐渐成为全球经济的重要参与者。
同时,中国在和平与发展方面也逐渐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参与了一系列国际组织、框架和合作等机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得到了更大的认同。
4、“四个全面”2014年11月,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四个全面”,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版。
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看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中国成功地建立了自己的发展道路。
这条发展道路引导中国自信、坚定地走向现代化、富强、文明、和谐的道路。
这是中国特有的一条实现现代化的道路,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大优势是中共的领导。
中共不仅在经济上取得了巨大成就,还在政治、文化、教育等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在中共的不断努力下,中国的专利申请量、论文发表量、实体经济发展方式等方面都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不断缩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与现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自主探索的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它既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也与中国现实紧密相连。
本文将从历史和现实两个方面,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与发展。
一、历史背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离不开中国的历史背景。
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文明的国家,经历了封建社会的长期统治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痛苦历史。
1840年以后,中国遭受了列强的侵略和割据,国家陷入了深重的危机之中。
这一时期,中国人民开始了反抗和救亡图存的斗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端。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开始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经历了许多重要阶段。
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第一阶段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
中国在这一阶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注重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通过集体化和农村经济改革,中国农村实现了农业的现代化,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2. 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转折点。
1978年,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引入了市场经济的元素,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改革开放使中国走上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第二阶段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中国在这一阶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注重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中国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努力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现实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证明了其独特的现实意义。
建国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路径作者:王军来源:《前进》 2019年第8期王军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取得的重大历史成就,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崭新阶段。
回顾和探索建国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路径,对于我们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阶段性特征,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立和发展的基础(一)提出“以苏为鉴”的思想,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基础。
早在1955年,毛泽东就在中央领导集体的范围内提出“以苏为鉴”,走中国自己的路的问题。
1956年2月,苏共20大召开,赫鲁晓夫在会上作了《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全盘否定了斯大林,披露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的一些错误和问题,进一步引发了毛泽东对苏联模式的反思,明确提出了要“以苏为鉴”,走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他在《论十大关系》一文中指出:“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
”这表明“以苏为鉴”,走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成为这个时期毛泽东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主题和指导思想。
从此,全党围绕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问题展开了新的探索和实践。
(二)创新社会主义建设的模式,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基础。
1956年9月党的八大召开,突出强调建设一个伟大社会主义国家的战略构想。
围绕这一目标,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带领中国人民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制订了一系列促进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大政方针。
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他们是怎样做出的选择?回顾近代史,我们不禁会有这样一个好奇的心态,想细致的了解我们的祖国近代史,了解我们当时人民的思想,体会他们的努力为我们祖国后代造福的腾腾热血。
所以我们更应该要了解我们中国近代的历史和人民为什么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他们是怎样做出的选择!一、近代的历史和人民为什么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其一,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为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契机。
其二,近代中国所面临的现实以及中国人的“双重超越”理想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思想基础。
其三,马克思主义的内在逻辑与中国传统的思维模式相类似。
其四,中国特色赋予马克思主义以内在的生机与活力。
其五,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只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才能发展中国,才能发展社会主义。
随着中国的发展,本土文化意识的回归也越来越强烈。
可以看出,中国的现代化不能没有马克思主义。
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就少了现代化的标尺,就失去了现代化的目标和方向。
同样,中国的现代化也不能没有本土文化。
抛弃本土文化,马克思主义就失去了内在的生机和活力,中国的现代化也终将不可能实现。
至于二者孰主孰副,我们大可把视野放的长远一些,历史和人民会决定它的走向。
党。
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确立的历史必然性。
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着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这样两项根本性的历史任务,而这两项任务是互相关联着的。
只有首先争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才能为集中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使中国走向繁荣富强开辟道路。
在中国,只有能够把这两项历史任务自觉地担当起来,带领人民为此而进行斗争并取得胜利的政治力量,才能成为中国人民的合格的领导者。
中国共产党作为最先进的阶级----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一个具有革命的彻底性和政治上远见卓识的党。
它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指导思想,通晓社会发展的规律。
这个理论一旦同中国的实际系统地、正确地结合起来,就成了中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无比锐利的思想武器。
中国近现代发展形势和发展历程粗略的计算了一下,我们学习中国的历史已经是有六年的光阴了。
想要认真的回忆自己在这几年究竟学到了些什么却无从说起,但是我们又必须正面的看待这个问题。
那么,关于中国的历史我们究竟了解多少呢?中国近现代发展形势与发展历程我们又知道多少呢?无论你当初是否很专注于这些,是否有认真的学习了。
你都应该还记得鸦片战争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侵略特权,疯狂地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逐渐把中国市场卷入世界市场,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逐步解体;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外国侵略势力扩张到沿海各省,并伸向内地,方便了它们倾销商品、掠夺廉价的原料和劳动力,使中国难以抵挡资本主义经济侵略的冲击;甲午中日战争后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
那么,这样看来,我们就可以知道,中国的近现代史也就是从鸦片战争开始了,当然历史也是如此。
在那段长期的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时期,整个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是受到了极大的屈辱。
然而,历史却又不是这样一个单一的书写和存在,它不仅仅是记载了我们那段时期的屈辱,更是记载了我们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忍辱负重,以及其中表现出来的坚强毅力和高尚的情操。
这些种种的因素对中国近现代发展形势与发展历程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随之而来的中国近代工业的兴起是这一过程的一个跑步健将。
近代军事工业的创办是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洋务派以“自强”为旗号,采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
比较重要的有曾国藩创设的安庆内军械所、李鸿章成立的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开办的福州船政局和崇厚经营的天津机器制造局。
近代民用工业的创办是在洋务运动后期,为解决军事工业资金、燃料、运输等方面的困难,洋务派打出“求富”的旗号,兴办了一批近代民用工业。
规模较大的有李鸿章在上海开办的轮船招商局和在天津设立的开平煤矿、张之洞在湖北设立的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等。
正如我们所知,在鸦片战争后来华商船增多,为了维修船舶,外商投资擅自设立船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