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液四大不良反应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1
输液不良反应规章制度一、输液的概念输液是一种通过静脉通道将药物、营养液或生理盐水等液体输送至人体血管系统的一种治疗方法。
输液是西医临床治疗中常用的一种治疗方式,可以快速有效地将药物输送至患者体内,达到治疗目的。
二、输液不良反应的种类1. 过敏反应:输液中的药物、添加剂或者输液器具等可能引起患者过敏反应,出现过敏反应时患者会出现面部潮红、皮疹、呼吸困难等症状。
2. 输液部位疼痛:输液时如果不正确选用注射部位或者插管方式可能导致患者出现输液部位疼痛的情况。
3. 输液液体过冷或过热:输液液体的温度如果过低或过高会对患者造成不适或者损害。
4. 输液液体的漏出或慢流:输液管路设计不当或者输液速度过快过慢可能导致输液液体的漏出或慢流,影响治疗效果。
5. 输液相关感染:输液管路或者输液器具不洁净可能导致输液相关感染,严重时可能危及患者生命。
6. 输液药物的过量或者药物错误:输液时如果药物剂量过量或者选用错误的药物也可能导致不良反应。
7. 其他不良反应:还包括输液部位出血、静脉炎等其他不良反应。
三、规章制度为了确保患者输液过程中的安全,医院设立了输液不良反应规章制度,规章制度是为了规范和指导医务人员进行输液操作,减少输液不良反应的发生。
1. 输液操作规范:(1)医务人员在进行输液操作时必须认真检查药物及液体的标签信息,核对患者的身份,确认输液处方的正确性。
(2)选择适宜的输液部位,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置管方式。
(3)定期更换输液管路,并避免输液液体的滞留和漏出。
(4)控制输液液体的温度,避免过热或过冷。
(5)避免输液药物的过量使用或者错误使用。
(6)操作过程中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减少输液相关感染的发生。
2. 输液监测(1)患者在输液过程中应有专人值班监控,及时发现并处理输液不良反应。
(2)患者在接受输液治疗过程中出现异常症状应及时报告医护人员,医护人员要做好记录和跟踪。
3. 输液文档管理(1)医院建立完善的输液文档管理制度,确保所有输液操作和监测工作都能得到记录并保存。
常见输液不良反应及处理流程引言输液是一种常见的医疗治疗方式,但有时患者可能会出现不良反应。
本文档将介绍常见的输液不良反应以及如何处理这些反应。
常见输液不良反应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输液不良反应:1. 过敏反应:部分患者对输液中的成分过敏,可能导致皮肤红疹、荨麻疹、呼吸困难等症状。
2. 静脉炎:输液过程中,静脉受到刺激或感染会导致静脉炎,表现为红肿、疼痛和发热。
3. 液体超负荷:当输液速度过快或输液量过大时,可能会导致液体超负荷,表现为水肿、心悸、呼吸困难等症状。
4. 输液反应:一些药物可能引起输液反应,如药物溶解引起过敏反应、血管痉挛等。
处理流程对于不同的输液不良反应,处理流程如下:1. 过敏反应处理:- 停止输液并迅速通知医生。
- 给予抗过敏药物,如抗组胺药。
- 观察患者症状改善情况,如果症状加重或出现呼吸困难等严重症状,应及时启动急救措施。
2. 静脉炎处理:- 停止输液,并将输液部位彻底消毒。
- 使用新的输液管路,避免污染。
- 给予局部消炎药物,如抗菌药膏。
- 观察患者症状改善情况,如出现感染症状加重,应及时就医治疗。
3. 液体超负荷处理:- 减慢输液速度或减少输液量。
- 监测患者体征,如心率、呼吸等。
- 如症状不改善,应及时通知医生调整治疗方案。
4. 输液反应处理:- 根据具体药物性质给予相应处理,如停用该药物、更换其他药物等。
- 观察患者症状改善情况,如症状加重,应及时就医治疗。
结论输液不良反应是一种可能发生的医疗问题,在输液过程中,医生和护士应密切观察患者症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处理,并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舒适。
静脉输液操作流程中的输液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处理静脉输液作为一种常见而有效的治疗方法,广泛应用于医疗领域。
然而,在输液的过程中,不良反应可能会发生。
正确处理不良反应是保证患者安全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详细介绍静脉输液操作流程中的不良反应处理方法。
一、输液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1.过敏反应:患者对输液药物中的成分过敏,导致过敏反应,如皮疹、荨麻疹、喉头水肿等。
2.局部反应:输液部位出现红肿、疼痛、渗液等症状。
3.药物反应:输液药物本身引起的不良反应,如药物性血小板减少症、药物性肝损伤等。
4.感染:输液操作不规范,导致静脉感染,表现为局部红肿、温热、化脓等。
二、不良反应处理的基本原则1.立即停止输液:一旦发现患者出现不良反应,操作人员应立即停止输液,并查找可能的原因。
2.保护患者安全:根据不同的不良反应,采取相应措施,保护患者的生命安全。
3.积极处理不良反应:及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减轻不良反应的程度。
三、处理不良反应的常见方法1.过敏反应处理(1)立即停止输液,将输液通道刮除。
(2)观察患者病情变化,保持患者呼吸道畅通。
(3)给予抗过敏药物,如肾上腺素、氯雷他定等。
(4)如病情严重,需及时转至医院进行进一步处理。
2.局部反应处理(1)停用可能引起局部反应的输液药物。
(2)清洁受影响的部位,并覆盖干净的纱布。
(3)观察局部反应情况,如出现化脓等情况,及时就医处理。
3.药物反应处理(1)停用引起药物反应的输液药物。
(2)评估患者肝肾功能,及时调整药物剂量。
(3)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如解救药物、肝保护药物等。
4.感染处理(1)立即停止输液,注意手卫生,避免继续感染。
(2)清洁受感染的部位,并覆盖干净的纱布。
(3)就医进行相应治疗,如抗生素治疗等。
四、防止不良反应的发生1.严格操作规范:操作人员应严格按照操作流程进行输液,注意穿戴无菌手套,消毒输液部位,避免污染。
2.选择适当的输液药物: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药物的适应症,选择合适的输液药物,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静脉输液的不良反应与处理静脉输液是一种常见的医疗技术,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中。
然而,静脉输液过程中可能发生不良反应,这不仅会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还可能对患者的健康带来风险。
因此,在进行静脉输液时,护士和医生需要了解不良反应的类型以及相应的处理方法,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舒适。
一、静脉输液的不良反应类型静脉输液的不良反应种类繁多,常见的包括:1. 静脉炎症:此类反应表现为局部红肿、疼痛、发热等,主要是由于输液导管插入不当或感染引起的。
2. 过敏反应:某些患者对输液液体中的药物或输液设备中的成分过敏,导致过敏反应,表现为皮肤瘙痒、荨麻疹、呼吸困难等。
3. 流体过负荷:输液速度过快或输液量过大可能导致患者发生流体过负荷,表现为心动过速、呼吸困难、水肿等。
4. 瓶体破裂:在输液过程中,输液瓶或输液管出现破裂,其中的药物溅出,有可能对护士或患者造成伤害。
二、静脉输液的处理方法当发生静脉输液的不良反应时,护士和医生应根据不同情况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方法。
1. 静脉炎症的处理:护士需要定期观察患者输液部位,如发现红肿、疼痛等症状,应立即停止输液并更换输液部位。
同时,应进行相应的感染处理,如局部消毒、冷敷等。
2. 过敏反应的处理:当患者出现过敏反应时,应立即停止输液,记录患者的症状并通知医生。
根据患者的症状和过敏程度,医生可能会采取口服或注射抗过敏药物来缓解过敏反应。
3. 流体过负荷的处理:当患者出现流体过负荷症状时,应立即停止或减慢输液速度,并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
如果症状严重,应立即通知医生,并根据医生的指示进行相应的处理,如给予利尿药物或使用呼吸辅助设备。
4. 瓶体破裂的处理:如果输液瓶或输液管发生破裂,护士应立即停止输液,避免瓶内溅出的液体对护士或患者造成伤害。
同时,应及时更换破裂的输液瓶或器材,并进行相应的清洁和消毒。
在处理静脉输液的不良反应时,护士和医生需要密切合作,及时记录和报告患者的症状,以便医生能够给予正确的指导和治疗。
输液反应相关急救知识输液反应是指在给予液体内含有药物时,由于药物与人体不兼容,会导致一系列的不良反应,包括头晕、胸闷、恶心、呕吐、皮肤瘙痒、水肿等。
因此,对于医护人员来说,了解输液反应的相关急救知识显得尤为重要。
一、输液反应的分类输液反应主要分为四类,包括过敏反应、药物相互作用反应、感染反应和暴发反应。
1.过敏反应过敏反应是最常见的一种输液反应,主要表现为皮肤过敏、呼吸道症状、胃肠道症状等。
轻度过敏反应症状较轻,一般不用特殊的急救措施,如皮疹、瘙痒、荨麻疹等可以用抗组胺药物治疗。
但是,对于严重的过敏反应,如出现呼吸困难、血压骤降等症状,应该立即采取紧急处理,包括给予氧气、肾上腺素、异丙嗪等药物进行神经支持治疗,并迅速转移,到达医疗机构后及时打开静脉通道,按照急救方案进行处理。
2.药物相互作用反应药物相互作用反应是指在输液过程中,由于药物相互作用,导致人体发生了意外的反应,如头晕、恶心、呕吐、皮肤瘙痒、水肿等。
一些药物之间会发生相互作用,在给药前需要特别注意检查药品的组成,避免不必要的伤害。
3.感染反应感染反应是由于输液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微生物引起的不良反应,主要包括发热、寒战、胸闷等症状。
在给药前,需要确认液体来源的清洁程度,保证输液的安全性,并及时抗感染治疗。
4.暴发反应暴发反应是一种最为严重的输液反应,主要表现为血压骤降、心率加快、血管扩张等症状,甚至可能危及患者的生命。
对于该类反应,需要采取紧急处理措施,包括立即给予肾上腺素、改变体位等,通过调节体内环境平衡来促使患者渐渐恢复。
二、输液反应的防治1.床头立标签输液过程中,需要在患者床头设置标签,清楚标识这是何种药物,药名、剂量、浓度、进口编号、生产厂家等信息,提高了患者的安全性。
2.注意药品有效期药品的有效期是在药品包装上明确标注的,药品过期会降低药效,引起不良反应。
在进行输液前,护士需要认真查看药品包装,确认有效期,避免给患者使用过期药品。
常见输液反应及处置一、常见反应:1. 发热反应:就是最常见一种反应,主要表现为发热、发冷、寒战,轻者在38℃左右,重者达40℃以上,停止输液后数小时可自行恢复正常,并伴有头痛、恶心、呕吐、心率增快等全身症状,常因输入致热原物质引起、2、血清样反应:通常于用药7—10小时(速发型1—0.5小时)发生,其症状有发热、关节疼痛、皮肤荨麻疹与其她皮疹,全身淋巴结肿大,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短暂性蛋白尿等,严重者可发生血管神经性水肿、脑水肿、肺水肿、喉头水肿。
3、静脉炎症状:局部沿静脉径路出现条索状红线、局部组织发红、肿胀、灼热、疼痛,但一般无全身症状或仅有不适感、4。
过敏性休克:通常在用药后数秒钟即可发生,亦有在数分钟至半小时发生,此为速发型变态反应,多发生于重复用药者,亦有发生于连续用药过程中,表现大汗淋漓,四肢厥冷,呼吸困难,发绀,血压下降,甚至昏迷等。
此型过敏多发生在高敏患者身上,抢救不及时易导致死亡,从而发生严重得医疗纠纷、5。
循环负荷过重(心衰、肺水肿)反应:由于输液过快或短时间内输入过多液体所致、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气急、胸闷、心悸、咳嗽、咳泡沫样痰,双肺听诊出现湿啰音等。
6。
血管迷走性晕厥:俗称晕针,主要发生在体虚、精神紧张、焦虑等患者身上,因周围血管扩张,阻力突然降低,脑血流量减少所致。
表现有突然出现头昏、眼前发黑、面色苍白、出冷汗、恶心、继而晕厥,意识模糊或丧失,血压下降,脉搏缓慢。
此型反应易与过敏性休克相混淆,但此反应愈后良好,短时间内可自行恢复。
与过敏性休克不同,后者如不及时处理呈进行行加重、7.空气栓塞:病员胸部感到异常不适,发生呼吸困难与严重紫绀,听诊心前区可闻及响亮得,持续得“水泡声"8。
双硫仑样反应:用药期间饮酒或酒后用药导致、相关药物有头孢类、咪唑类、喹喏酮类、酮康唑、呋喃唑酮、氯霉素及甲苯磺丁脉、格列本 ,笨乙双胍等降糖药。
临床表现有:胸闷、气短、喉头水肿、口唇发绀、呼吸困难、心率增快、血压下降、四肢乏力、面部潮红、多汗、失眠、头痛、恶心呕吐、眼花、嗜睡、幻觉、意识恍惚、甚至休克,血压下降至60—70/30-40mmHg,甚至意识丧失,导致死亡、此反应易误诊为普通得药物过敏性休克、急性冠脉综合症、心衰等,其反应严重程度与应用药物得剂量、饮酒量呈正比。
输液反应及应急预案输液反应是指在使用输液过程中,因多种原因而出现的不良反应。
输液反应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命安全,因此对于输液反应的应急预案也变得格外重要。
一、输液反应的分类1. 药物过敏反应:包括荨麻疹、瘙痒、过敏性休克等。
2. 药物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呕吐、头痛、血压波动等。
3. 实验室指标异常:包括血红蛋白降低、血小板减少等。
4. 输液反应:包括静脉炎、心悸、胸闷、呼吸窘迫、脉搏缓慢等。
二、应急预案1. 治疗原则:根据不同的输液反应类型,采取相应措施。
如药物过敏反应,应立即停止输液,给予抗过敏治疗;药物不良反应,应减缓输液速度或换用其他药物;实验室指标异常,应留意监测其变化,并施以相应治疗;输液反应,应立即进行抢救。
2. 抢救方法:(1)轻度反应:立即停止输液,给予解热镇痛药物或抗过敏药物,观察半小时左右,根据情况决定是否复诊。
(2)中度反应:立即停止输液,给予抗过敏药物、肾上腺素等其他有效药物,观察30分钟以上,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如有必要,转入 ICU。
(3)重度反应:立即停止输液,给予抗过敏药物,根据情况施行气管插管、人工心肺复苏等抢救措施并转入 ICU。
3. 防范措施:(1)配制和使用药物时认真检查其有效期和病人过敏史,避免用过期药物或有过敏史患者使用过敏药物。
(2)注意护理患者,避免病人在输液过程中进行身体剧烈运动,以及药品混用、累加等问题的产生。
(3)增强护士、医生对输液反应的认识和应对技能的培训,避免因个人技能不足而导致输液反应的发生。
总之,对于输液反应的应急预案,医护人员需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输液反应类型及情况,采取有效的抢救措施,最大限度地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
同时,在日常工作中,也需要注重预防措施的落实,减少输液反应的发生。
临床常见输液反应及预防措施
一、常见的输液反应:
1、药物不良反应:在输液反应中药物不良反应占主要因素,轻者表现为皮肤瘙痒、皮丘疹;局部呈点状或片状,也可表现在全身;胃肠道反应比较明显,有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的药物过敏可出现憋气、呼吸困难、心率快,甚至出现过敏性休克。
2、热源反应:常因为输入致热源、死菌、游离菌体蛋白或药物成分不纯所致,表现为发冷、寒战、发热并伴有恶心、呕吐、脉快、周身不适等症状。
3、静脉炎:当患者静脉输液的疗程较长,输入药物的刺激性较强,或因反复穿刺致机械性损伤,以及患者的特殊体质,操作时消毒不严格等都会导致静脉炎。
主要表现为沿静脉走向呈条索状红线,局部组织发红、肿胀、灼热、疼痛,有时伴有胃寒、发热等全身症状。
4、急性心衰:多因患者本身患有冠心病且输液量大,输液滴速太快所致。
二、预防措施
1、把好药品和输液器具的购进关。
2、把好药品及一次性输液用具的储存关。
3、治疗室的环境符合类环境:病室保持清洁干净,输液前停止一切清扫工作,同时减少人员流动。
4、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操作前洗手、戴口罩、帽子。
5、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查药品、液体的质量,有无过期。
查输液器具的质量,有无过期、包装破裂等。
6、需做皮试的药物应严格执行操作规程,治疗盘内备齐肾上腺素。
7、输液中应尽量避免各种药物联用,加药后的药液应做澄明度检查,发现异常现象不可使用,同时注意药物间的配伍禁忌。
8、根据病情、药物的性质、输液量,选择合适的血管。
9、根据病情、年龄、药物的性质、调节输液滴速。
同时向病人家属做好宣教工作。
10、加强巡视病房,及时发现输液反应并及时处理。
输液反应与护理输液是一种通过静脉途径给予患者液体药物或生理盐水的治疗方法。
输液反应是指患者在接受输液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
这些反应可能涉及过敏、感染、机械性损伤等多个方面。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输液反应及相应的护理措施:1. 过敏反应:-症状:皮疹、荨麻疹、呼吸急促、面部水肿等。
-护理措施:停止输液,及时通知医生。
对于轻微过敏可使用抗过敏药物,对于严重过敏,可能需要紧急处理,如使用肾上腺素。
2. 感染:-症状:发热、寒战、局部红肿、疼痛等。
-护理措施:保持输液设备清洁,按规范操作。
对于感染症状,及时通知医生,可能需要进行抗生素治疗。
3. 静脉炎:-症状:静脉部位红、肿、热、疼痛。
-护理措施:注意静脉穿刺卫生,避免血管壁损伤。
定期检查输液部位,如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
4. 机械性损伤:-症状:漏液、淤血、血肿等。
-护理措施:定期检查输液器、输液管、静脉针等设备,确保其正常。
注意避免患者活动过度,导致输液部位机械性损伤。
5. 溶质浓度不适当:-症状:血压升高或降低、头痛、恶心、呕吐等。
-护理措施:根据医嘱准确配置输液,避免浓度过高或过低。
定期检查患者生命体征,确保输液过程中监测患者病情。
6. 药物反应:-症状:药物不良反应,如头晕、恶心、过敏等。
-护理措施:注射药物时,按照规范操作。
注意患者过敏史,避免使用对患者产生不良反应的药物。
在输液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观察输液部位的情况,同时提醒患者有关症状的自我感觉。
及时发现异常情况,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与医生协作,确保患者安全。
常见输液不良反应及处理方法一、输液不良反应的定义输液不良反应是指在进行输液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与药物或输液操作相关的不良反应。
常见的输液不良反应包括过敏反应、感染、局部反应和溶液相关问题。
二、常见输液不良反应及处理方法1. 过敏反应过敏反应是指输液过程中患者对输液药物或物质产生的变态反应。
常见的过敏反应症状包括发热、皮疹、呼吸急促、头痛等。
处理过敏反应时,首先应停止输液,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及时给予抗过敏药物治疗。
若症状严重,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转送至急诊科。
2. 感染输液过程中可能发生局部或全身感染。
常见感染症状包括局部红肿、温度升高、感染部位有脓液渗出等。
处理感染时,首先应及时拔除感染源,对于局部感染可进行伤口处理或换药;对于全身感染应给予抗生素治疗,并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
3. 局部反应输液过程中可能出现局部反应,包括静脉炎、血栓形成、皮肤破损等。
处理局部反应时,应停止输液,将引起问题的部位做好消毒和护理,如有必要,更换输液部位。
4. 溶液相关问题输液过程中可能出现溶液相关问题,如输液超速、过负荷和输错液等。
处理时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处理,如限制输液速率,调整输液量,纠正输液错误。
三、预防输液不良反应的措施1. 仔细核对患者身份和医嘱,避免输错液。
2. 如无特殊情况,使用无菌技术,减少感染的风险。
3. 选择合适的输液设备和溶液,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4. 监测患者的输液速率和液体剂量,避免过快或过多输液。
5. 了解患者的过敏史,避免使用可能引起过敏的药物。
四、总结输液不良反应是输液治疗过程中常见的问题,处理方法主要根据不同类型的不良反应进行对症处理,并采取措施预防不良反应的发生。
在输液操作过程中,医务人员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和注意事项执行,确保患者的安全和治疗效果。
常见输液不良反应的处理与预防输液是一种常见的医疗护理措施,用于给予病人药物或补充体液。
然而,有时病人可能会出现不良反应,因此正确处理和预防常见的输液不良反应至关重要。
常见的输液不良反应1. 静脉炎:静脉炎是最常见的输液不良反应之一。
它表现为局部红肿、疼痛和触区温度升高。
处理方法包括停止输液、拆除静脉通路、进行局部护理和适当的药物治疗。
2. 药物过敏:有些病人对输液中的药物可能过敏。
常见症状包括皮疹、荨麻疹、呼吸困难和过敏性休克。
预防和处理方法包括提前询问病人的过敏史,选择合适的药物,监测输液过程中的症状,及时停止输液并采取适当的处理措施。
3. 液体超负荷:输液过快或过多可能导致液体超负荷。
病人可能会出现疲倦、呼吸困难、水肿等症状。
预防和处理方法包括根据病人的情况调整输液速度和剂量,监测病人的水量平衡,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4. 输液部位感染:输液部位感染是一种严重的不良反应。
预防措施包括使用无菌技术进行输液,适当清洁和消毒输液部位,定期更换输液管路,及时处理感染并给予适当的抗生素治疗。
预防常见的输液不良反应的措施为了预防常见的输液不良反应,以下是一些推荐的措施:1. 仔细选择输液药物: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和药物的特性,选择合适的输液药物,并充分了解其副作用和禁忌症。
2. 注重无菌操作:在进行输液时,使用无菌技术操作,包括洗手、戴手套、清洁输液部位,确保输液过程无菌。
3. 监测病人的症状和体征:在输液过程中,定期监测病人的体征变化,及时发现和处理异常情况。
4. 教育病人和家属:向病人和家属提供关于输液的相关知识和注意事项,增强安全意识。
5. 定期培训医护人员:定期进行有关输液不良反应处理与预防的培训,提高医护人员的专业能力和安全意识。
在处理和预防输液不良反应时,医护人员应密切观察病人的症状变化,及时采取适当的处理措施,确保病人的安全和舒适。
> 注意: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处理和预防措施应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和医疗规范进行决策,并在合法可行的范围内操作。
常见输液反应及护理输液反应是指在进行输液治疗过程中,患者出现的与输液有关的不良反应。
常见的输液反应包括:1.静脉刺破感染:静脉刺破后,如果消毒不彻底或操作不规范,细菌就有可能进入体内引起感染。
患者可能出现局部红肿、温热、疼痛等症状。
护理人员需要注重消毒程序的严格执行,避免静脉刺破感染的发生。
2.静脉炎症:静脉炎症是指由于静脉内导管植入后,导管周围静脉发生的炎症反应。
患者可能出现红肿、硬结、疼痛、发热等症状。
护理人员需要监测输液部位的变化,及时更换导管,注意保持导管通畅。
3.过敏反应:输液过程中,患者对输液液体中的其中一种成分产生过敏反应,导致荨麻疹、喉头水肿、呼吸困难等症状。
护理人员需要及时停止输液,保持通畅的呼吸道,必要时给予抗过敏药物治疗。
4.药物不良反应:一些药物在输液过程中可能引起不良反应,如抗生素导致肝肾功能损害、心血管药物导致血压下降等。
护理人员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及时调整药物剂量,必要时停止输液和给予相应的治疗。
5.溶液渗漏:输液过程中,溶液可能发生渗漏,导致局部组织水肿、疼痛等。
护理人员需要及时发现渗漏情况,更换输液管路,避免局部组织损伤。
在护理患者输液过程中,需要进行以下护理措施:1.严格执行手卫生和消毒措施:护理人员在进行输液操作前,应先洗手并消毒,保持操作环境的清洁。
2.正确选择输液部位和软管尺寸: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输液部位和输液硬管尺寸,减少疼痛和损伤的发生。
3.观察输液部位的变化:护理人员需要密切观察输液部位的变化,包括红肿、温热、疼痛等,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
4.保持输液通畅:确保输液管路的通畅,避免药物和溶液堵塞或渗漏。
5.定期检查输液速度:护理人员需要根据医嘱和患者的病情,定期检查输液速度是否符合要求,避免过快或过慢导致不良反应。
6.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输液过程中,护理人员需要定期观察患者的体温、呼吸、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的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的输液反应。
输液四大不良反应
一,在输液反应中药物不良反应占主要原因,轻者表现为皮肤瘙痒、皮丘疹,局部呈点状或片状,也可表现在全身;胃肠道反应比较明显,有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的药物过敏可出现憋气、呼吸困难、心率快,甚至出现过敏性休克。
二,热源反应常因为输入致热物质,如致热源、死菌、游离菌体蛋白或药物成分不纯所致。
它表现为发冷、寒战、发热并伴有恶心、呕吐、脉快、周身不适等症状。
三,患者静脉输液的疗程较长,输入药物的刺激性较强,或因反复穿刺致机械性损伤以及患者的特殊体质、操作时消毒不严格等原因都会导致静脉炎。
它主要表现为沿静脉走向呈条索状红线,局部组织发红、肿胀、灼热、疼痛,有时伴有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
四,急性心衰多因患者本身患有冠心病且输液量大、输液滴速太快所致。
专家提醒患者,不要自行调节输液速度,发现速度过快感觉不适时,要及时通知医护人员;一旦出现发冷、寒战、发热,并伴有恶心、呕吐、头痛、脉快等症状时,要立即告诉医护人员。
一般来说,输液反应处理及时,症状很快会缓解。
一旦发生输液反应,果断处理
一,不要拨掉静脉针头,一定保留好静脉通道,以备抢救用药。
一旦拨掉静脉通道,当病人需抢救时再建静脉通道,会错过抢救时机;
二,换上一套新的输液器管道及与原液体性质不同的液体(如原来是糖水则换成生理盐水),可暂不加药,待病情稳定后再议加药;
三,五联用药:①吸氧;②静注地塞米松10--15mg(小儿0.5-1mg/kg.次)或氢化可的松100mg(小儿5--10mg/kg.次);③肌注或静注苯海拉明20--40mg(小儿
0.5--1mg/kg.次);④肌注复方氨基比林2ml(小儿0.1ml/kg.次)或口服布洛芬悬液;⑤如未梢发凉或皮色苍白可肌注或静注654-2 5mg(小儿0.1--0.5mg/kg.次)。
一般在用药30分钟后汗出热退而平稳下来。
至于输液反应时皮下注射肾上腺素则应慎重。
原因是输液反应不是速发型过敏反应,用肾上腺素违背了输液反应的病理机制,肾上腺素是儿茶酚胺类药物,有快速升压效应,用于速发型过敏反应是正确的;另外,肾上腺素的升压效应会使原有高血压的病人病情恶化。
当然,在一时不能判断出是输液反应还是速发型过敏反应时,小心使用也未尝不可;在输液反应又合并血压急速下降时使用也是对的。
至于烦躁不安时镇静剂的使用也应慎重。
实践证明,输液反应经上述处理大多能很快安静下来,不再需要用镇静剂;对这种病人用镇静剂也会掩盖病情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