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姓氏来源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4
中国姓氏的来源纷繁复杂,大致可以归纳为如下几种情况:(1)以祖先的居住地、封国、封邑、采邑为姓传说中的黄帝,名轩辕,姓姬,"因长于姬水,因以为姓";炎帝神农氏,因居住在姜水之滨,以"姜"为姓。
周王朝建立后,周家族为了巩固在全国的统治地位,采取了"营成周"、"建侯卫"的策略,把周家族历代族长(周王)的子孙和与之通婚的姻亲家族以及臣服周朝的古老家族分封建国,"致邑立宗",以致于形成周初有"数百国"之称。
春秋战国时代,周朝的诸侯国逐渐被消灭,其子孙后裔多以封国为姓,如周、吴、郑、陈、卫、蒋、沈、韩、朱、秦等二百余姓。
封邑不同于封国,古代有十家为邑之说,邑的范围要比国小得多。
采邑,周朝诸侯封赐所属卿、大夫作为世禄的田邑(包括土地上的劳动者)。
卿、大夫以采邑为食禄,故亦称食邑。
有冯、华、苏、范、苗、柳、薛、鲍、蓝、濮、雍等二百余姓起源于封邑和采邑。
(2)以祖先的姓氏、名字、谥号、封号为姓以祖先的姓、名、字、号、谥号、封号为姓,产生在周朝,尤其在春秋战国时代较多,有孙、张、孔、金、柏、潘、葛、奚、昌、凤、方、俞、袁、史、常等三百余姓。
如韩姓,以韩流为始祖;高,出自姜姓。
齐国上卿傒,是公子高的孙子,因功受赐,以祖父的名高为姓;张姓以春秋时期晋国大夫解侯为始祖,解侯,字张,后人以字命氏;周武王为其父谥号为文王,文王的支庶子孙有以谥号文为姓者。
(3)以祖先的职官、爵位为姓中国历代都设有不同的官职、爵位。
在古代当过职官的人,其后代子孙以为荣,有的遂以祖先职官、爵位为氏,有卜、仓、符、节、寇、库、农、钱、山、权、师、司马、司空、司徒、司寇、乐正、宗正等百余姓。
如山,据《广韵》记载,两周掌管山林的官员叫山师,其后代子孙以职官为姓;稻,《周礼》记载,周朝官制中有稻人一职,掌农田耕作之事,任此官职的后人遂以稻为姓;公,据《通志·氏族略》载:鲁定公封鲁昭公的两个儿子衍、为二人为公爵,人称公衍、公为,二人的子孙便以衍、为的爵位为氏。
百家姓的由来黄相传黄姓是伯益之后。
伯益为禹所重用,他助禹治水有功,名重一时。
周代有黄国(今河南潢川县西),是伯益后裔的封国。
公元前648年被楚国消灭掉,其子孙以国为姓,称黄氏。
据考证,黄姓有声望的世家大族居住在江夏郡(今湖北云梦县东南)。
黄姓最早南迁到宁都黄石田坑。
黄姓也是唐朝至五代迁入石城的15个开基大姓之一。
黄姓氏宁都第三大姓,也是赣南客家大大姓。
周周姓是我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
相传周人的祖先本来居住在邰(今陕西武沙县西南)。
到商朝后期,游牧民族不断侵袭周人,使得从事农业为生的周人无法安居。
于是古公亶父率领族人迁往周原(今陕西渭河平原一带),开荒耕种,兴建宗庙和宫殿,还修了坚固的城墙,从此称周族。
公元前256年,秦国灭掉东周,将周赧王废为庶人。
当地百姓认为赧王是周家后代,因此称为周氏。
另外,还有一些改姓周的,如北魏时鲜卑皇族普乃氏、代北地区贺鲁氏、北周普屯氏等。
据赣南历代府县志记载,周姓从唐朝起历次大南迁都有移居赣南的。
赵造夫从华山一带得到8匹千里马辣的车子来到昆仑山上,西王母在瑶池设宴招待他。
这时东南方的徐偃王造反,造父驾车日行千里,及时赶回镐京,发兵打败了徐偃王。
由于造父在这次平叛中立了头功,周穆王就赐给他赵城(在今山西洪洞县北)。
从此,造父及其子孙便以封地命氏,称为赵氏。
造父就是普天下赵姓的始祖。
赵姓氏唐朝至五代南迁到石城的15个开基大姓之一,也是赣南客家大姓之一。
徐相传徐国是夏、商、周三代的诸侯。
在周穆王时的徐君偃聪明仁爱,很得百姓拥护,国力日强。
后来他在挖河时挖出一副红色的弓剑,以为这是天赐祥瑞,顿时产生代周为天子的野心。
于是他自称徐偃王,率领36国联军向周都进攻。
周穆王此时正在西王母那里做客,得到消息后连夜动身,由造父动身,由造父驾车,一日千里回到周都,点起大军前去镇压。
徐偃王没想到周穆王回来得这么快,眼见一场血战就要发生,他审时度势,不忍心让生灵涂炭,立即收兵,躲进彭城(今徐州)一带的深山中。
中国主要姓氏的来源故事在中国,姓氏作为文化的一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内涵。
本文将带你了解一些中国主要姓氏的来源故事。
一、张姓张姓是中国第三大姓氏,其起源有多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张姓源于黄帝的后代,最早的张姓人氏名叫张挥,是古代著名的发明家和军事家。
另一种说法是,张姓源于古时的春秋战国时期,当时有一些士大夫以“张”为氏,因为“张”在当时是一种尊贵的称谓。
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的来源说法,如来自铁姓、来自古代的官名等等。
二、王姓王姓是中国第二大姓氏,其起源也有多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王姓源于古代的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贵族以“王”为氏,因为他们的祖先曾担任过“王”的官职。
另一种说法是,王姓源于古代的王子家族,王子晋的后代以“王”为氏。
此外,王姓还与历史上的一些名人有密切关系,如王翦、王安石等。
三、嬴姓嬴姓是中国古代皇帝嬴政的姓氏。
据传说,嬴姓家族最初起源于少昊氏,是黄帝的子孙。
后来,嬴姓后人在商朝时期成为贵族,负责管理天文和祭祀。
再后来,周朝取代商朝,一部分嬴姓后人迁往山东地区,形成了后来的嬴姓家族。
四、刘姓刘姓是汉朝皇室的姓氏,也是中国四大姓氏之一。
关于刘姓的来源,有两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刘姓源于祁姓,是尧的后代。
另一种说法是,刘姓的始祖是咎繇,是一位古代传说中的神祇。
刘姓的发展与汉朝的兴衰紧密相连,历经数千年的演变和发展,形成了今天的刘姓家族。
五、李姓李姓是中国第二大姓氏,其来源也有两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李姓源于理姓,是皋陶的后代。
另一种说法是,李姓的始祖是老聃,也就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
随着历史的演进,李姓家族不断发展壮大,形成了今天的李姓大家族。
六、陈姓陈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4000多年前的陈国。
据史书记载,陈国的国君妫满建立了陈国,他的子孙便以国为姓,姓陈。
陈姓的后人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发展壮大,繁衍至今,形成了今天的陈姓家族。
这些姓氏的来源故事只是中国姓氏文化的一小部分。
每个姓氏背后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传统。
《百家姓》及姓氏起源1、「赵」历史来源:「赵」姓出自「嬴」姓,据「唐书」记载,上古东夷族首领伯益的第十三世孙造父,在周穆王时传说他曾取良马八骏,献与周穆王,周穆王乘这八匹骏马西巡狩猎。
来到昆仑山上,西王母设宴招待他,饮酒唱和乐而忘返,为周穆王御车,日趋千里,息徐偃王反叛,其後周穆王封造父于赵城,既今山西省洪洞具北,其後为赵氏。
「百家姓」编于宋朝,皇帝的姓氏是国姓,当然放在第一。
「百家姓」的第一句,「赵钱孙李」,「赵」指「权」,「钱」指「金钱」。
世间万事权和钱的问题是首要问题。
2.钱姓起源参考之一历史来源「钱」源与彭姓,是以官职命民的姓氏。
周朝有官职名「钱府上士」掌管财政,遂以官为氏。
3.孙姓起源参考之一历史来源春秋时卫武公的儿子惠孙任卫国上卿,他的儿子名乙,字武仲,以祖父的字命氏。
楚国有贤臣为敖,字孙叔,其支庶(宗族旁支)以祖字为氏。
齐国卿士书(敬仲的五世孙,字子占)。
伐莒有功,齐景公封他到乐安,赐姓孙氏。
4.李姓起源:据《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出自「嬴」姓。
唐朝皇室姓「李」,「李」遂为国姓。
唐初开国元勋诸将徐,邴,安,杜,胡,弘,郭,麻,鲜于,张,阿布,阿跌,舍利,董,罗,朱邪共十六姓(其中五家为复姓)赐与国姓「李」。
此外还有许多家族改为李氏,由此李氏人丁大增。
5.周姓起源:历史来源周平王儿子烈封在汝州(今河南省),当地人称他周家,便以周为姓。
公元前256年,秦灭东周,将赧王废为庶人,王族亦称为周氏。
唐玄宗李隆基于712年,因避讳「基」,下诏改天下的?姓为周姓。
代北复姓贺鲁氏为周氏。
6.吴姓起源:历史来源出自「姬」姓,以国名为氏,古公亶父的长子太伯出奔江南建都於梅里(江苏无锡)号称勾吴,武王灭商後太伯的三世孙周章为诸侯。
至前473年为越王勾践所灭。
子孙以国名为氏。
古公之子虞仲的後裔,虞通吴故为姓。
齐鲁一带的吴姓,多为寿梦第四子吴季礼之後。
7.郑姓起源:历史来源「郑」源出出自「?」姓,以国名为氏,据「通志」记臷,周宣王静分封其母弟於郑国(在今陕西华县以东)是为郑桓公,桓公之後,郑武公迁都於新郑,为春秋时的强国。
中国古代姓氏主要来源我国姓氏文化源远流长,丰富且具有传承。
从古至今我国姓氏已发展到几万个,那么,它们都是怎么来的,有哪些来源呢?1、以祖先的图腾崇拜物为姓氏有些专家、学者认为,中国的百家姓,有些是由图腾演变而来的,如:熊、马、牛、羊、龙、凤、山、水、花、叶等。
《国语·晋语》记载:“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
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
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二帝用师以相济也,异德之故也”。
2、以祖先名字中的字为姓氏《国语·晋语》云:“凡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
”后多认为黄帝的后裔,后来陆续分支成为不计其数的其他姓氏,构成中华民族的主流。
黄帝二十五子得姓十二:姬、酉、祁、已、滕、箴、任、荀、僖、姞、儇、依。
3、以封地名和国名为姓氏宋:出自子姓。
据《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公元前十世纪周公平定了武康叛乱之后,商纣王的庶兄微子启受封于宋国,建都商丘(在今河南省商丘县南)。
公元前28...我国姓氏文化源远流长,丰富且具有传承。
从古至今我国姓氏已发展到几万个,那么,它们都是怎么来的,有哪些来源呢?1、以祖先的图腾崇拜物为姓氏有些专家、学者认为,中国的百家姓,有些是由图腾演变而来的,如:熊、马、牛、羊、龙、凤、山、水、花、叶等。
《国语·晋语》记载:“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
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
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二帝用师以相济也,异德之故也”。
2、以祖先名字中的字为姓氏《国语·晋语》云:“凡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
”后多认为黄帝的后裔,后来陆续分支成为不计其数的其他姓氏,构成中华民族的主流。
黄帝二十五子得姓十二:姬、酉、祁、已、滕、箴、任、荀、僖、姞、儇、依。
3、以封地名和国名为姓氏宋:出自子姓。
据《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公元前十世纪周公平定了武康叛乱之后,商纣王的庶兄微子启受封于宋国,建都商丘(在今河南省商丘县南)。
中国人姓氏的来源一、“姓”和“氏”最初有别“姓”产出于母系氏族社会,是同一个女性祖先的家族共同所有的符号标记;“氏”是从姓中衍生的分支,出现于父系氏族社会。
南宋郑樵《通志》说:“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
”一般来说,天子有姓而无氏,诸侯、卿大夫有姓有氏,平民、奴隶只有名,无姓氏。
随着历史发展,到了周代,姓和氏开始混淆;战国时,姓和氏走向融合;秦汉时期,姓氏合二为一,而且平民也开始有姓。
二、关于姓氏的9种来源1.以动物为姓,如龙、凤、牛、马等。
2.以封国封地为姓,如齐、鲁、吴、楚等。
3.以官职为姓,如司马、上官、侯、帅、尉等。
4.以职业为姓,如做陶器的姓“陶”,管仓库的姓“仓”,做买卖的姓“贾”等。
5.以出生地和居住地特征为姓氏,如东郭、西门、杨、柳,李等。
6.以先人的字或名为姓,如周平王的庶子字林开,其后代姓林。
7.以祖先爵位或谥号为姓,如庄、康、武、恒等。
8.以次第为姓氏,即家族中兄弟排行或亲属辈分等为姓,如家族叔孙、季孙、第二、第五等。
9.以母系氏族时的部落为姓,其姓多有“女”字部首,如姜、姬、姒等。
三、姓氏祖先是伏羲氏相传中国第一位有姓氏的人是伏羲氏,据载他“因风而生,故为风姓”。
伏羲氏被称作“三皇之首”,又是“人文始祖”。
上古时期,人们群居杂婚无法避免近亲结婚。
伏羲氏早早发现这个问题,于是“正姓氏,通媒妁,制嫁娶”,还规定了同姓不婚。
四、最早混言姓氏的人是司马迁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为后人记述了,从上古至秦汉姓氏合一的演变过程,对先秦人物,书中清楚写着其何姓何氏,而对战国末期后的人物,则姓氏混称。
如秦始皇为“姓赵氏”,汉高祖“姓刘氏”。
五、一入佛门本无姓你可知“僧不言姓”为何故?原来是因为僧人从出家时起,便不再用俗家姓名,而用师父赐予的法名。
姓则为“释迦牟尼佛”的“释”,统称“释氏”。
六、柴米油盐酱醋茶也是姓柴姓:源自江姓,山东、湖北等省尤多此姓。
米姓:源自芈姓,书法家米芾自称是先秦时楚国后裔,后改为同音字米,多分布在湖南、山西等。
中国古代姓氏的主要来源
一、以地名为姓。
如黄帝居住在姬水边,就以姬为姓。
又如西门豹,因住西门而得姓。
二、以图腾为姓。
如上古少昊帝以鸟为图腾,就有了凤姓。
三、以族号为姓。
如夏、商、周姓都是由氏族部落名称转化而来的。
四、以国名为姓。
周秦之际诸侯国不断分封,又不断被兼并,失国的后代即以故国名为姓。
如齐、鲁、楚、朱、郭等。
五、以食邑名为姓。
古代国君以土地形式赏赐王室成员或功臣作为食邑,这些邑主就以邑为姓,如邴、郦、令狐、钟离等。
六、以官职或职业为姓。
如司徒、司空、司寇等的祖先都曾担任过这些官职。
又如官吏中管钱财的姓钱;管粮食的姓粟等。
制陶器的姓陶;制兽皮的姓裘等。
七、以祖辈父辈中或名或字或谥号为姓的,如杭、孔、穆等。
八、以家族排行或辈分为姓的,如伯、仲、叔、季、太叔等。
九、外域少数民族融合而来的姓,如慕容、拓跋等。
也有少数民族首领入朝为官被赐姓的,如爱姓等。
十、因避讳避祸而改姓的,如庄姓改严姓;沈姓改尤姓等。
家姓的来源姓氏是我们每个人的名字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名字里面的姓氏,记录的是我们祖承中的人文精髓和血脉遗传,是我们家族的底蕴和基因库。
姓氏在各个国家和地区都有自己的演化历史和特点。
在中国,姓氏很早就形成了,据统计约有6000多种姓氏,其中人口最多的姓氏是“王”,占到总人口的10%以上,其次是“李”,”张“,”刘“等姓氏。
那么这些姓氏的来源又有哪些呢?家姓的来源中国的姓氏来源众多,有来自官名、地名、职业、字义、祖籍、宗族、动物、植物、器物、神仙等多种方式。
来自官名在过去的社会里,官员是把持大权的主人,所以在当时的社会里,官员的名字被奉为吉祥的象征。
而掌握大权的官员,往往拥有晋升的机会,这样就能让全家的地位得到提升。
比如名字中带有“公”、“侯”、“卿”、“丞”等字的姓氏都是来自官名。
像有名的姓氏“范”、“蒋”、“赵”、“司马”等都是来自官名之一。
来自地名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土地的名字不同,山川河流也有各自的名称。
有些人的姓氏是来自他们居住过的地方和出生地的名称。
比如姓“沈”的人就是因为祖籍在沈阳,从而得名;又比如姓“徐”的人,大多数是因为家族起源于江苏徐州地区。
来自职业在古时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相对集中和单一,大多数人都是从事某个职业。
因此,在那个时代,很多人的“家姓”就来源于他们的职业。
像姓“张”的人,多是指职业上的狭义“长张”,即长条的张帘,或是职业上的营利张义;姓“钱”的人,则很可能与古代流通货币的镍币钱有关;姓“焦”的人,是古代的阳焦,是制作冶铁的专业人员,因而就形成了姓“焦”;姓“戴”的人,则是头戴带子的专业制造者。
来自字义汉字复杂,每个字都会有不同的意义,有些姓氏源于对特定汉字的解释。
比如,“刘”一家,一般都以为源于“流水不腐”的准,但也有一种解释是,刘源于“柳叶刀”的“刀”字,意指有医术高明的医生。
作为著名古籍《百家姓》的第40个姓氏,姓“史”则是来自于汉字“史”,早在秦朝时期,一些人编撰了历史,以此来宣扬自己家族的程度和地位,从而形成了“史”姓。
战国之际,社会剧烈变动,旧贵族没落了,有的还沦为奴隶。
这时表示贵族身分的氏,已无存在的必要,而平民也开始由无姓到有姓。
后世之姓,大约有以下几种来源:1、以氏为姓。
氏族社会晚期以至夏、商时代,分支氏族的标号有的也成为后起之姓,如:姬、姜、姒、风、己、子、任、伊、嬴、姚等。
2、以国名为姓氏。
夏、商二代均封侯赐地,西周初年更是实行大封建,大大小小的诸侯国遍布九州,这些国名便成为其国子孙后代的氏。
如程、房、杜、戈、雷、宋、郑、吴、秦等。
周文王封少子于狄域,其子孙便姓狄。
白狄族一支在今河北省无极县建立鼓国,后代便有姓鼓。
有的姓是秦汉以后外邦人带来的,如米姓出自西域米国,安姓出自安息。
3、以邑名为姓氏。
如周武王时封司寇忿生采邑于苏(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忿生后代因此姓苏。
4、以乡、亭之名为氏。
如嬴姓秦国的始祖非子的支孙封在邑乡(今山西省闻喜县邑城),得邑氏;至六世孙被周禧王封为邑侯,采食解州(今山西运城县、闻喜县一带)。
5、以居住地为姓氏。
如齐国公族大夫分别住在东郭、南郭、西郭、北郭,这四郭便成了姓氏。
6、以先人的字或名为姓氏。
如周平王的庶子字林开,其后代姓林。
又如齐国大夫童刁的孙子以刁氏传世。
7、以排行为姓氏。
如春秋鲁国有孟孙氏、叔孙氏和季孙氏。
8、以官职为姓氏。
如西周的职官司、司马、司空后来均成为姓。
又如汉代有治粟都尉,后代便姓粟。
9、以技艺为姓氏。
商朝有巫氏,是用筮占卜的创始者,后世便以为氏。
又如卜、陶、甄、屠等姓均是以技艺为氏。
10、古代少数民族融合到汉族中带来的姓。
如慕容、宇文、呼延等。
11、以谥号为氏。
如庄氏原为楚庄王之后,康氏原为周武王之弟康叔之后。
12、因赐姓、避讳而改姓。
如南朝隆武帝把国姓“朱”赐给了郑成功,闽台百姓称郑成功为“国姓爷”。
又如汉文帝名刘恒,恒氏因而改为常氏。
原始社会的末期,黄帝治理天下时,已出现了氏。
夏、商两代,也有少量的“氏”产生。
氏的产生,最大量、最频繁的时代是周朝。
周朝初年,为控制征服的广大地区,大规模地分封诸侯。
周武王、周公旦和成王,先后把土地分封给兄弟、亲戚及异姓功臣等,建立了71个封国,其中有武王的兄弟16人,同姓贵族40人。
而这些诸侯国的后人即以封国名为氏。
据统计,由周王室同姓封国得氏的有48个,由异姓封国得氏的约有60个。
另外,各诸侯国又以同样的方法对国内的卿大夫进行分封,即大夫的后人即以所受封邑的名称为氏,如田、白、鲍、费、范、屈、钟离、邯郸等。
经过层层分封,以封国、封邑名称为氏的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所以说,周朝是我国氏的发展的最重要的时期。
而后,各种形式的氏的来源又不断出现,氏的繁衍滋生越来越多,氏的数量远远超过了姓的数量。
姓氏合流之后,从古到今,中国人使用的姓氏中十之八九可以说是由姓派生出来的氏演变来的。
值得说明的是,远古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炎帝)、轩辕氏(黄帝)、金天氏(少昊)、高阳氏(颛顼)、高辛氏(帝喾)、陶唐氏(尧,又称伊祁氏)、有虞氏(舜)、有夏氏(禹)等氏,是后世对想象与传说中的祖先的尊称。
华人姓氏来源中国人在三皇五帝以前(距今约五千年),就有了姓。
那时是母族社会,只知有母,不知有父。
就说明最早的姓,是跟母亲的姓。
夏、商、周的时候,人们有姓也有氏。
是由君主所封的地、爵位、官职,或者死后按照功绩,追加的称号转变而来。
所以贵族有姓、有名、也有氏;平民有姓,有名,没有氏。
不同姓氏的男女可以通婚,同姓氏的男女却不可以通婚。
因为中国人很早就发现这条遗传规律:近亲通婚对后代不利。
中国旧时流行的《百家姓》是北宋(公元960年)的时候写的,里面一共收集了单姓408个,复姓30个,一共438年。
发展到后来,据说有4000到6000个,但是实际应用的,只有1000个左右。
张、王、李、赵四个大姓,历史悠久,分布广泛,而且都是皇帝赐姓。
根据最新的统计,单是姓张的,就有一亿人,这恐怕是世界上最大的姓了吧。
1977年史学家李栋明,在《东方杂志》上发表过一篇有关姓的文章。
文章指出:华人最大的十个姓是:张、王、李、赵、陈、杨、吴、刘、黄、周。
这十个姓占华人人口40%,约四亿人。
第二大的十个姓是:徐、朱、林、孙、马、高、胡、郑、郭、萧。
占华人人口10%以上。
第三大的十个姓是:谢、何、许、宋、沈、罗、韩、邓、梁、叶。
占华人人口10%。
接下来的15个大姓是:方、崔、程、潘、曹、冯、汪、蔡、袁、卢、唐、钱、杜、彭、陆。
加起来也占总人口的10%。
换名话说,在中国十亿人口中,有七亿人姓了这45个大姓。
另外的三亿多人的姓,都是比较少见的,象毛、江、白、文、关、廖、池等等。
v姓氏来源安远古时,黄帝有个孙子叫安,他就是安姓的始祖。
黄帝有个儿子叫昌意,昌意的长子叫颛顼,次子叫安。
安的封地在西边,古代叫安息国,现今是伊朗东北部。
那里的王族就是安姓。
到汉代时中原与西域的交流多起来,佛教也传进来,而安息国的一位皇太子安清原来已经继承了王位,但为了能到中原龙的故土来,就将王位让他的叔叔去做了。
那时是在东汉汉灵帝执政的时候。
安姓先人还有如[安重荣]五代十国时人,是位将军。
当时有个汉人叫石敬塘的,制造了契丹族而称王称霸,安重荣就起兵讨伐他,但失败被杀,人们敬安重荣为民族英雄.陈周武王建立周朝,找到叫胡公满的人,封他在“陈”这个地方,建立陈国。
因为胡公满是舜帝的后代。
胡公满在陈国供祀先祖舜帝,他的子孙们后来都以国为姓,都姓陈。
现在陈姓人口也很多,并分布很广。
陈姓先人还有如:[陈寿]晋朝人,著名史学家。
做的官,职称叫著作郎,他写了《三国志》。
后来的《三国演义》长篇章回小说,就参考他的史书《三国志》写成。
[陈元光]唐朝人,在漳州成大业,后世尊他为“开漳圣王”台湾的漳州陈姓人盖陈王庙来祀他。
[陈亮]宋朝大状元,极有才气,议论切合实际,说“义利双行”,意思道义和利益都是做事的根本.邓上古商朝时候,商朝君主中有一位叫武丁,将自己的叔父封为邓地的首领。
这位皇叔叫曼季,受封这后就建立了邓国,那地方就是现今河南省邓州一带。
曼季同时被封为侯爵,所以人们称他为邓侯,邓侯的子孙一直承袭封号,到春秋时候,有一位邓侯叫吾离期出了名。
后来邓国公族的子孙就以国名为姓。
邓姓先人还有如【邓禹】汉代将领,二十四岁就挂将印,英勇果断,武艺高强,为国立有大功。
被光武帝刘秀封为高密侯,许多比他年长的将军都不如他。
【邓廷桢】清朝著名将领,青年时习文,举为进士做官,做两广总督时和林则徐一起禁烟,领兵抗击英军,指挥将士守卫虎门。
孙古代周朝有个叫姬和的王族,生了个儿子取名叫惠孙。
惠孙受封,亨用“戚”那个地方的物产,戚就在现今的河南省濮阳市。
惠孙的后辈崇敬惠孙,就取他的名字“孙”作为姓,世代相传,成为孙姓的大宗。
另外,周代齐国有个叫“书”的人,立有战功,齐景公就恩赐给他一个孙姓,他就叫孙书。
孙书的又形成孙的另一大宗。
孙姓的历代先代人如:[孙武]孙书的后代。
著有《孙子兵法》,现在受全世界人推崇,孙武生前领兵打仗,战无不胜。
[孙膑]孙武的的孙子,著有《孙膑宾法》,直到本世纪才出土。
孙膑生前被同学庞涓所害,受刑挖去膝盖骨,关在牢里,后来逃出报仇,扬眉吐气。
[孙思邈]唐代著名医学家,写《千金方》。
张姓主要有三种来源:①相传少昊有个儿子叫挥,是弓的发明者,因此他被封为弓正(监造弓箭的官名),赐姓张(张的古文像一人持弓欲射)。
②春秋时,晋国大去解侯字张,他的子孙以字命氏,也称张氏。
③秦末韩国贵族姬良,因谋刺秦始皇未成被通缉,改姓为张。
张良后来成为刘邦的重要谋臣,封为留侯。
历史上张氏著名望族近百个,以清河郡(今河北清河县东)为主要渊源。
张姓多名臣良将,杜陵张氏四世三公、九代封侯,宠贵无比。
西汉名将张骞,三国名将张飞,唐代宰相张柬之、张说、张九龄,清代张之洞均为名辅。
李姓是华人人口最多的姓氏,经厉了以官职命氏到以树名命氏的过程。
相传帝少昊有个后裔叫皋陶,担任帝尧时的大理(司法长宫名),他制定了五仲刑罚。
处理案子从不失误。
皋陶的子孙世袭大理职务,历经虞、夏、商三代,被人称为理氏。
商末,理征因执法不阿,得罪纣王,被处死。
理征的妻子契和氏带着儿子利贞逃往伊侯之墟。
当地李树很多,又值果实成熟季节。
母子在困苦中,以李子充饥,才得活命。
于是改“理”为“李”,其后人便以李为姓。
到唐朝,徐、安、杜、胡、弘、郭、鲜于、张、阿布、阿跌、舍利、朱邪、董、罗等氏,因助李渊、李世民建国有功,赐姓李,更使李氏宗族宠大了。
李姓望族居陇西郡(今甘肃兰州、巩昌、秦州一带)。
李氏史上名人很多,西汉飞将军李广,唐朝李世民、李白、李贺、李商隐,宋朝李清照,明朝李自成、李时珍等都是名垂青史的人物。
王氏来源王姓起源繁多,分布很广。
根据考证,可以归纳为七个方面:①出自姬姓,为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的后代。
②出自妫姓,为古帝虞舜之后。
③出自子姓,为商朝王子比干之后。
④历史上的外族姓氏,如王氏高丽(今朝鲜)的开国君主王建,西魏可频氏之祖王雄,钳耳氏之祖王季等。
⑤王者之子孙多号王氏,常以为姓。
⑥赐姓,如汉代燕王丹的玄孙嘉,王莽时被赐姓王;⑦易姓。
如隋代王世充本姓支,五代时王保义本姓刘。
历史上王姓曾拥一百多个著名望族,分布遍及全国。
有的望族影响很大。
元城王氏(汉朝王莽)、太原王氏(唐代海内第一高门)、临川王氏(宋代王安石门阀)、余姚王氏(明清时期王阳明家族)等都是影响中华历史的家族。
刘为华人第四大姓。
起源有三;①源出于祁姓。
相传帝尧姓伊祁,他的子孙有一支以祁为姓,被封在刘国(河北唐县),后代称刘氏。
②源出于杜姓。
杜伯的孙子士会在晋国任士师,晋襄公死后,士会去秦国接公子雍回国继位,因晋国国内有变故而留在秦国,其后世取姓刘(即“留”之意)。
③源出于姬姓。
春秋时,周匡王封小儿子王季于刘邑(河南偃师县南),号刘康公,后代也称刘氏。
刘姓历史上望族很多。
彭城刘隗家族、南阳刘瑾家族、诸城刘墉家族在中国历史上举足轻重。
至于开劈大汉帝国的沛县刘邦家族就更不用说了。
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刘氏你帝400多年;三国时刘备建立蜀汉,两代称帝43年;南北朝刘裕建立宋,历时60年; 元末刘伯温辅佐朱元璋建立明朝,统一中国276年。
可见刘氏善于建基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