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必行-行必果课件.ppt
- 格式:ppt
- 大小:2.50 MB
- 文档页数:5
言必行行必果解释现在,很多人都在讲“言必信,行必果”,讲到这个话时都言之凿凿。
但你读《论语》会发现孔子对“言必信,行必果”评价很低,他说“言必信,行必果,硁硁(坑)然小人哉《论语·子路第十三》”这个小人不是指坏人,而是指境界不高的人,境界不高的人才会这样想问题。
这个地方首先要做个说明,孔子赞成“言而有信”,“言有信”没问题,“行有果”也没问题,有问题的是“言必信,行必果”。
他反对的不是“言”也不是“信”,不是“行”也不是“果”,反对的是这三个字中间的“必”。
“必”就是必然,就是极端。
万事万物一旦推到极端那就一定不对,一定有错误了。
所以孔子反对的是这个“必”,第一,必是极端。
第二,必然和自由是一个对立的概念。
孔子既然崇尚自由,既然他经过一生磨炼终于领悟到人生的最高境界是自由的,那他就一定反对必然。
我们举个例子看看这个“必”是不是有问题,孔子在周游列国的过程中曾到过一个叫蒲的地方,蒲人把孔子给包围了,孔子手下有个弟子叫公良孺,自己带着五辆兵车。
古代大夫家里都有兵车,那个兵车不像我们想象的就是一个简单的轿子车,是有一整套装备的,有兵器,每个兵车都搭配着很多士兵。
公良孺他本是卫国人,孔子到了卫国后,由于他很崇拜孔子就当了孔子的学生。
然后老师到哪,他就把他的五辆兵车,相应的士兵都带着。
后来孔子出门只要有公良孺在,那就是一个军队。
蒲人把他包围了,公良孺说,我也不怕你,我就跟你打。
蒲人没想到孔子这么一个学者一个书生,手下竟还有这么多能打仗的,旁边还有个子路,也很厉害。
蒲人就害怕了,说我们不打了,我们是不是谈一个条约,只要你们答应不到卫国去我们就放你们走。
孔子一听,这不太简单了吗?答应蒲人,我们不到卫国去。
对方说,好,你不到卫国去我们就把包围圈撤了,你们走吧。
蒲人把包围圈一撤,孔子自己赶着马车,马上就说,走,我们到卫国去。
弟子们都糊涂了,老师啊,不对呀,言必信啊,你刚刚跟别人签的合同还在呢?孔子说‘要盟也,神不听’被逼迫签订的合同不具备法律效应,神不听,我们人当然也不听,不算数。
言必行,行必果蕴含的道理
言必行,行必果是指说话必须付诸行动,行动必然带来相应的结果。
这一原则蕴含以下道理:
1. 诚实守信:言必行意味着对自己的承诺要诚实守信。
如果我们承诺了某件事情,就应该尽力去实现,不言而不行会破坏我们的信誉。
2. 行动为先:言必行强调的是行动的重要性。
光说不练是虚假和空洞的,只有付诸实际行动才能真正取得成果。
3. 自律和坚持:行必果意味着我们的行动将导致相应的果报。
如果我们在言行上自律并且坚持努力,我们将获得自己期望的结果。
4. 因果循环:言必行,行必果将我们的言行和结果联系在一起,强调了因果关系。
我们的每一次行动都会产生相应的结果,好的行动将带来好的果报,不好的行动将带来不好的果报。
5. 责任与担当:言必行,行必果是一种责任与担当的表现。
言行不一致会给他人带来困惑和误导,而且行动没有果报将无法获得成就感和回报。
总的来说,言必行,行必果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原则,要求我们在言语和行动上保持一致,勇于追求并承担相应的结果。
言必行,行必果——孩子规则意识的确立美国有个公益广告,告诉父母如何防止孩子抽烟或接触毒品。
广告中,一位母亲告诫儿子:你现在该做作业了,不能看电视。
同时,她拿走了遥控器。
你现在不能玩电子游戏,同时,他关掉了游戏机,等等一连串的类似场景。
每一次,母亲都严格地维护了规则。
最后,当这个孩子和一群孩子在一起有人给他一根烟时,他坚决的摇头:不!我不喜欢抽烟。
这时画外音响起:说一不二,孩子会听从。
在家庭中,家长制定规则,并严格执行,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需一句话,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
”现在的很多家长对孩子的早期教育更倾向于智力投资,大部分孩子规则意识淡漠,没有建立起规则意识,生活中的行为多源于情绪或兴趣冲动,不考虑行为后果。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孩子行为的坚持性和自制力都处于发展初期,不可能做到像成人那么成熟。
虽然老师家长说的时候,好像什么都懂,却常常不能做到。
比如:有的孩子明明知道玩水容易生病,可高兴起来就什么都忘了。
再如:一些打人的孩子在向老师承认错误时都会说:“打人不对,我以后不敢了!”可是没多久出现了矛盾,照样挥出小拳头。
很多的父母都曾对孩子叫喊着“这是最后一次,我最后一次警告你!”,当你已经习惯于指望怒火而不是行为来发挥作用的时候,你会发现这样做让你精疲力竭,教育孩子也难以奏效。
更重要的是,威胁和斥骂会破坏亲子关系,孩子被父母渐渐引到了对立面。
当父母在紧张、辛苦、匆匆忙忙的一天之后,或某种原因心情糟糕时,往往会情绪失控,对孩子进行非常惩罚。
这时,矛盾陡然升级,家庭的平静就被一件生活琐事打破了。
冲着孩子吼叫或斥骂会变成一种习惯,但这是一种毫无作用的习惯!当你平和地要求孩子服从却被孩子置之不理时,你要用行动,而不是空洞的威胁,去获得期望的行为。
家长是孩子最好的一面镜子,我们要求孩子做到什么,自己首先要做到。
这对子女进行家庭教育是一个关键。
在家庭中的一些生活习惯:如按时作息,讲卫生,懂礼貌等,家长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做好。
言必行,行必果
“言必行,行必果”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守诚信,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做到的。
最近,我读了一本名叫《小学生必读的102个感人故事》的书,其中有一个小故事令我印象特别深,故事的名字就叫《言必行,行必果》。
这个故事主要讲了地震发生以后,一位父亲为了实现他对儿子“不论发生什么事,我都会在你身边”的承诺,不顾他人劝说,最后救出儿子及另外十三名被困儿童。
父亲这“言必行,行必果”的行为,让我深受感悟。
正是因为这位父亲的言必行,行必果,这十四个人才会有生的希望。
如果父亲没有实现他对儿子的诺言,那么可想而知,这十四个人将会活活被困死在这里!
“面对看起来是如此绝望的瓦砾堆,父亲的脑中仍记着他对儿子的诺言。
”这是故事里的一句话,也是令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
只要他还活着,他就会实现他的诺言。
这是一种多么令人敬佩的精神呀!
我以后也要做一个守诚信的人!以后我答应别人的事不能反悔,而且还要立刻去做,去实现,和别人约好了的时间,也不能迟到。
这样“言必行,行必果”,才会得到别人的尊重。
这个故事的点睛之笔在于最后一句话,这也正是我的感受——“言必行,行必果,可体会到真实的自我价值。
反之,游戏人生,碌碌无为,这何尝不是一种遗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