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纵横家书》考注
- 格式:pdf
- 大小:376.38 KB
- 文档页数:19
清华竹书《系年》所记战国早期战事之勾勒杨博【摘要】清华竹书《系年》涉及以往史书失载的春秋末期到战国早期的史事,显得弥足珍贵.战国初期,三晋以武力称雄,在东面与齐,南面与楚展开征伐、会盟.在这些军事斗争中,三晋基本处在优势地位,东面压制住了田齐,南向两次大败楚国,一直将楚国的北上势头遏制在黄池、榆关至宜阳一带.为对抗三晋的攻势,有齐长城、楚长城的修建.战国初年,三晋还沿袭过去在晋国对待内外对手的传统,采取一致对外的结盟手段,所以强大的实力保证了其在军事外交行动中一直占有优势地位,这一优势地位不仅仅在《系年》所记战国早期的战事中可以体现,战国早中期魏国势力的强盛亦因其余绪.【期刊名称】《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年(卷),期】2018(031)003【总页数】4页(P58-61)【关键词】《系年》;战国早期;战事;三晋;长城【作者】杨博【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北京 10073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3文献史料匮乏、零散是先秦史研究的重要特点,其中东周时期最缺乏的是两段时间,其一是春秋早期。
研治春秋史最可靠的材料首推《左传》,而《左传》既为《春秋》经之传,其起始时间亦同于经,始于隐公元年(前722)。
如此则春秋早期,即从前770年开始有一段时间仍未有比较确切的史料记录。
其二是春秋末与战国早期。
① 《春秋》止于哀公十四年(前481),《左传》记事稍晚,终于哀公二十七年,即周贞定王元年(前468)。
专记战国史事之《战国策》,其书记事则始于赵、韩、魏三家分晋前二年“知伯索地于魏”,即前455年,但《战国策》涉及的史事在“魏君驱十二诸侯朝天子”,即前342年之前一百一十余年史事所记稀少,其中更有如前450-433、前424-397年等四十余年史事基本是空白,[1]1221-1234且其书多为策士纵横捭阖之辞的汇编,并非专主记事,加以其中不实之处甚多,故远非系统全面。
此外有专主述史之《史记》,为有关战国史的最主要著作,其于战国初年的一段历史亦记载甚略。
0721马王堆帛书《战国纵横家书》校补馬王堆帛書《戰國縱橫家書》校補蕭旭靖江市廣電台1973年長沙馬王堆出土了大批帛書,《戰國縱橫家書》即其中一種,文物出版社1976年出版了由帛書整理小組整理的《戰國縱橫家書》注釋本。
文物出版社1983年出版了由帛書整理小組整理的《馬王堆漢墓帛書[三]》,其中收錄了《戰國縱橫家書釋文》,是76年版的修訂本。
本文以83年版為底本。
(1)大,可以得用於齊;次,可以得信;下,苟毋死。
若無不為也(蘇秦自齊獻書于燕王章)按:“信”字下當據《戰國策·燕策二》補“於”字,“下”字屬上句。
當斷作“大,可以得用於齊;次,可以得信[於]下。
苟毋死,若無不為也。
”整理者斷句誤。
(2)願則摯(執)而功(攻)宋(蘇秦謂齊王章[一])注釋:摯,通“執”,拘執。
一說,通“質”,要求它送質子。
按:一說是也。
《蘇秦謂齊王章[二]》:“始也燕累臣以求摯。
”《蘇秦自趙獻書于齊王章[一]》:“先為王絕秦,摯子。
”用法並同。
(3)宦二萬甲自食以功(攻)宋(《蘇秦自趙獻書于齊王章[一]》)注釋:宦疑讀為擐。
擐二萬甲,即擐甲二萬。
第二十三章說“關甲于燕。
”宦、擐、關並音近通用。
一說,宦是宧字之誤,養也。
按:一說誤。
宦、關並讀為貫,《詩·碩鼠》:“三歲貫女。
”漢石經貫作宦。
《史記·儒林傳》:“履雖新,必關於足。
”《漢書》、《說苑·談叢》關作貫,並其相通之證。
本字為毌,《說文》:“毌,穿物持之也。
”引申訓穿著。
《說文》:“擐,貫也。
”《廣雅》:“擐,著也。
”音義亦同。
《淮南子·主術篇》:“是猶貫甲胄而入宗廟,被羅紈而從軍旅。
”荀悅《漢紀·武帝紀》:“遂身貫戎服,親御鞍馬。
”《晉書·姚萇載記》:“貫鉀上馬。
”皆用本字“貫”。
(4)寡人之所以有講慮者(《蘇秦自趙獻書于齊王章[二]》)注釋:講慮是考慮與秦國媾和。
按:“講”非“媾和”之義。
《廣韻》:“講,謀也。
中国古代文学试题库(含答案)先秦两汉文学试题一、填空1.鲧禹治水的神话记载在典籍《.山海》中。
2.《尚书》在汉代被尊为经,故又称.《。
.书经3.《春秋左传正义》的作者是孔颖达。
4.庄子文章往往围绕一个中心来组织结构,后人称之为.轮辐式结构。
5.“屈原”的“原”是他的字。
6.东汉京都赋的代表作有.班固的《两都赋》和张衡的《二京赋》。
7.《孔雀东南飞》原名《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8.《过秦论》的作者是贾谊。
9.现存最早的《国语》注本是三国时期吴人韦的《国语注》。
10.《古诗十九首》最早著录于萧统的《文选》。
11.在古代神话中,仓颉相传是文字的创造者。
12.三家诗是指鲁人申培,齐人辕固,燕人韩婴。
13.《春秋》三传分别是:《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14.语录体是《论语》文体的基本特征。
15.“缘木求鱼”的成语出自《《孟子》》。
16.《庄子》的说理散文,最具文学意味的是“三言”,即寓言、重言、卮言。
17.中国文学史上影响深远的“悲秋”主题,实由宋玉所撰《《九辩》》发端。
18.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
19.枚乘的赋体代表作是《《七发》》。
20.司马迁,字子长。
21.较详细地记载了“女娲补天”的神话的书籍是《淮南子》。
22.《诗》到了__.汉_.____代被统治者奉为经典,称作《诗经》。
23.我国诗歌沿着《诗经》开辟的抒情言志道路前进,抒情诗_ 成为我国诗歌的主要形式。
24.《公羊传》的作者是.公羊高。
25.有位伊人,在水一方。
26.“狡兔三窟”成语出自《《战国策》》。
27.《汉书》是我国第一部断代史,它的编纂体例是纪传体。
28.东汉京都赋的代表作家主要有班固和张衡。
29.《乐府诗集》是由郭茂倩所编。
30.《史记正义》的作者是.张守节。
31.反映治理洪水的神话是鲧禹治水。
32.按音乐标准,把《诗经》三百零五篇划分为风、雅、颂三类。
33.孔子生于前551年年。
34.“舍生取义”成语出自《《孟子》》。
《中国文学》参考书目先秦两汉文学《周易集解》,李鼎祚著,巴蜀书社,1991年整理本。
《周易本义》,朱熹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本。
《周易义证类纂》,闻一多著,开明书店1948年《闻一多全集》卷二。
《周易探源》,李镜池著,中华书局,版1978年。
《易经古歌考释》,黄玉顺著,巴蜀书社,1995年。
《尚书今古文注疏》,孙星衍著,中华书局,1996年点校本。
《尚书通论》,陈梦家著,中华书局,1985年。
《诗集传》,朱熹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年标点本。
《毛诗古义》,惠栋著,《皇清经解》本。
《诗毛氏传疏》,陈奂著,《皇清经解·续编》本。
《诗经通论》,姚际恒著,中华书局,1958年标点本。
《毛诗传笺通释》,马瑞辰著,《皇清经解·续编》本。
《诗经原始》,方玉润著,中华书局,标点本。
《诗经今注》,高亨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诗经词典》,向熹著,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修订本。
《钟与鼓:〈诗经〉的主题与创作方式》,杨牧著,谢谦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年。
《春秋公羊传注疏》,何休注,徐彦疏,中华书局,影印阮刻《十三经注疏》本。
《春秋公羊通义》,孔广森著,《皇清经解》本。
《春秋谷梁传注疏》,范宁注,杨士勲疏,中华书局,影印阮刻《十三经注疏》本。
《春秋谷梁传补注》,钟文烝著,中华书局,1996年标点本。
《春秋左传注》,杨伯峻著,中华书局, 1981年版。
《春秋左传研究》,童书业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
《战国纵横家书》,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文物出版社,1976年。
《战国策注释》,何建章著,中华书局,1990年。
《战国策考辨》,缪文远著,中华书局,1984年。
《战国策笺注》,张清常等著,南开大学出版社。
《老子》,马王堆汉墓帛书,文物出版社,1974年。
《老子本义》,魏源著,中华书局,《诸子集成》本。
《老子校释》,朱谦之著,中华书局,1984年《新编诸子集成》第一辑。
《老子注译及评介》,陈鼓应著,中华书局,1983年。
古典文献学复习参考题(仅为名词、问答两种,不含填空、断句标点、文献翻译等)第一章文献与文献学文献:原指典籍与贤者,后专指具有历史价值的文物资料。
今为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的统称,即用文字、图像、符号、声频、视频等手段记录人类知识的各种载体.第二章古典文献的载体甲骨文:甲,龟甲;骨,兽骨。
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古典文献与系统文字。
因其最初出土于殷墟,又称“殷墟书契”或“殷墟卜辞”。
其内容为殷商时代王室占卜的相关记事。
由金石收藏家王懿荣偶然发现,后刘鹗选择其收集甲骨中字迹完好者印成《铁云藏龟》,成为第一部著录甲骨文的专书。
甲骨四堂:罗振玉、王国维、董作宾、郭沫若四位研究甲骨文学者的合称。
罗号雪堂,王号观堂,董字彦堂,郭笔名鼎堂,王子展教授评价早期甲骨学家时提出“甲骨四堂,郭董罗王",后为学界广泛接受。
金石:金,指青铜器。
铸于青铜器上的文字即金文,与石刻文字合称金石文字.金文,又称铭文、铭辞、钟鼎文.石刻文字极为丰富,主要分为三种:碣、碑、摩崖。
金石研究至宋代形成专门之学“金石学”。
有吕大临《考古图》,欧阳修《集古录》,赵明诚《金石录》等。
熹平石经:著名石刻文字。
汉灵帝熹平四年(175)蔡邕受命用隶书把《周易》、《尚书》等七部经书写在石版上,立于首都太学门外,作为经书的标准本颁行天下。
史称熹平石经、一字石经。
正始石经:曹魏正始年间用古文、篆书、隶书三种字体,刻了《尚书》、《春秋》两部书,称为正始石经,又称三体石经。
简牍:竹简木牍合称简牍,古代的一种文献载体。
将竹剖开单支竹片为“简",连缀后为“策(册)",多以帛或丝连缀。
简牍出现于殷商,主要使用于战国至汉、晋时期。
东晋以后,基本为纸张取代。
汗青:制作竹简的工艺。
竹简剖开成片后,为防蛀和便于书写,需用火烤干其水分,谓之“杀青”,亦称“汗青”孔壁书:西汉景帝末年拆毁孔子旧宅发现的一批逃避秦火的古文经典竹简书。
包括《尚书》、《礼记》、《论语》和《孝经》等,史称“孔壁书"。
战国纵横家书·苏秦自齐献书于燕王章一、引言战国时期,纵横家是一群碌碌无为但好逸恶劳的人,为了名利不择手段,他们以狡诈欺骗为荣。
而苏秦却是其中的一位异类,他通过不懈的努力和智慧,成功地为自己谋得了一份优厚的齐国顾命大夫的职位。
而燕国王章则是当时战国七雄之一,他以德治国,广纳贤才,成就了燕国的繁荣。
苏秦自齐献书于燕王章,这为我们展现了一段深邃的跨国交流。
二、内容作为一个纵横家,苏秦的行为一直备受争议。
有人认为他是战国时期的奸臣之一,以权谋私;也有人认为他是一个有着远大抱负的谋士,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添砖加瓦。
然而,无论是哪一种评价,苏秦的确在国际交往方面有一套自己的手段和技巧。
在《战国纵横家书·苏秦自齐献书于燕王章》中,苏秦以一种谦卑而诚挚的态度向燕王章献上了自己的书信。
他在信中表示了自己立志效忠燕国的决心,并且提出了自己的改革建议。
这封书信,不仅展现了苏秦的政治智慧,更体现了他对于国家发展的关切和热爱。
在书信中,苏秦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建议,包括加强军事力量,完善国家制度,发展农业和商业等等。
这些改革建议,虽然在当时可能被一些人视为异端邪说,但却是基于他对国家繁荣的真诚愿望和对时局的准确判断。
这种思维的跳跃和励志的情怀,正是苏秦的所谓暗度陈仓之术所在。
他以自己的政治智慧和社会经验,向燕王章献上了这份富有前瞻性的谏言之书。
三、对话“苏秦自齐献书于燕王章”实际上不仅仅是一封书信,更是一场思想的对话。
当时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交流主要依靠使者的互派,书信的传递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政治交流方式。
而苏秦自齐献书于燕王章,正是通过书信这种方式,展开了一场深刻的对话。
书信以其独特的方式,将两个当时大国之间的政治关系和社会发展联系在一起。
苏秦用自己的智慧和见解,为燕王提供了宝贵的参考意见,这场对话无疑是一次深刻的智慧交流。
通过书信,苏秦与燕王章之间建立了一种政治上的联系,使得二者在官场上有了更深层次的互动。
中国史学史期末考试题A卷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得分评卷人复查人1、下列()史书发展了金文中的自觉的历史意识和历史鉴戒观念,是中国史学萌芽时期的重要成就?A、《世本》B、《尚书》C、《诗经》D、《竹书纪年》2、中国史上以历史家著称的第一人是()A、周公B、孔子C、左丘明D、司马迁3、中国历史文献学的创始者是()A、孔子B、司马迁C、刘向D、班固4、()史书发展了《春秋经》和《左传》的体例而建立了最早的断代规模具备的编年体。
A、《国语》B、《战国策》C、《七略》D、《汉纪》5、贞观十七年,唐太宗诏修《五代史志》,五代是指()A、宋、齐、梁、陈、隋B、梁、陈、齐、周、隋C、梁、陈、北齐、北周、隋D、北魏、西魏、东魏、北齐、北周6、下列()史书采用问答体的通俗形式,比较系统地阐述进了关于君王的认识。
A、《人物志》B、《帝王略论》C、《贞观政要》D、《帝范》7、下列()文献已有经、史、子、集的文献分类思想。
A、《七志》B、《七录》C、《七林》D、《隋书·经籍志》8、欧阳修私修的一部正史是()A、《旧五代史》B、《新五代史》C、《旧唐书》D、《新唐书》9、()的史学,是明清史学也是封建史学的殿军。
A、章学诚B、惠栋C、戴震D、龚自珍10、明末清初第一大儒黄宗羲的()是政论和史论结合的杰作。
A、《明夷待访录》B、《思旧录》C、《宋元学案》D、《明儒学案》11、在中国史学上,顾祖禹的()特别注意政治、军事地理的研究,故它至今仍为历史地理研究者的参考。
A、《九边图说》B、《读史方舆纪要》C、《寰宇通志》D、《天下郡国利病书》12、下列()是一部综合体史书。
A、《资治通鉴纲目》B、《文史通义》C、《绎史》D、《纲鉴易知录》13、到清代,辑佚工作有显著的成就,下列()正史主要辑自《永乐大典》。
A、《旧五代史》B、《旧唐书》C、《后汉书》D、《南齐书》14、“予好读乙部书,涉猎四十年,窃谓史家所当讨论者有三端:曰舆地,曰官制,曰民族”。
古典文献学复习参考题名词解释:文献:文献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八佾》。
原指典籍与贤者。
后专指具有历史价值的文物资料。
今《辞海》将文献定义为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的统称,即用文字、图像、符号、声频、视频等手段记录人类知识的各种载体(如纸张、胶片、磁带、光盘等)。
甲骨文:甲骨文为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古典文献与系统文字。
其内容为记载殷商时代王室占卜及其相关记事。
因其最初出土于殷墟,又称“殷墟书契”或“殷墟卜辞”。
甲骨四堂:罗振玉、王国维等陆续搜求整理甲骨文,董作宾、郭沫若等贡献亦多。
罗、王、董、郭合称“甲骨四大家”,亦称“甲骨四堂”(罗号雪堂,王号观堂,董字彦堂,郭笔名鼎堂)。
金石:铸于青铜器上之文字即金文,与石刻文字合称金石文字。
殷、周均有金文,又称铭文、铭辞、钟鼎文。
(铜器分礼器与乐器两大类,礼器以鼎为多,乐器以钟为多)石刻文字极为丰富,主要分为三种:碣、碑、摩崖。
碣:特立之石,为高的圆柱。
有碣圆碑方之说。
碑:碑之名起于周朝。
西汉时,碑刻文字出现,但极少。
东汉大规模出现。
摩崖:刻于崖壁,为天然之石。
金石研究至宋代形成专门之学“金石学”。
有吕大临《考古图》,欧阳修《集古录》,赵明诚《金石录》等。
简牍:竹简木牍合称简牍。
简牍或在殷商即已出现,但出土文献显示主要集中于战国至汉、晋时期。
汗青:竹简剖开成片后,为防蛀和便于书写,需用火烤干其水分,谓之“杀青”,亦称“汗青”。
孔壁书:亦称“壁经”,相传在孔子住宅墙壁中发现的古文经书。
今泛指古字或汉代以前的文字。
汲冢书:太康元年,汲郡人偷盗魏襄王的陵墓,得竹书数十车,全为蝌蚪文书写,称汲冢文。
经晋人整理,最终写定先秦古书约10余种,共75篇,这些古书被人统称为《汲冢书》。
熹平石经:汉灵帝熹平四年(175)蔡邕受命用隶书把《周易》、《尚书》等七部经书写在石版上,立于首都太学门外,作为经书的标准本颁行天下。
史称熹平石经、一字石经。
东汉时期汉灵帝为了维护统治地位,下令校正儒家经典著作,派蔡邕等人把儒家七经(《鲁诗》《尚书》《周易》《春秋》《公羊传》《仪礼》《论语》)抄刻成石书,刻成后立于当时的洛阳太学,所以人们又称这部书为《太学石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