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曲《平沙落雁》赏析
- 格式:wps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7
《平沙落雁》1、《平沙落雁》,是一首中国古琴名曲,有多种流派传谱,其意在借大雁之远志,写逸士之心胸。
明代称本曲为《雁落平沙》。
乐谱最早刊于( B )琴谱集。
A.《神奇秘谱》B. 《古音正宗》C. 《蕉庵琴谱》D. 《杏庄太音续谱》2、“元气之融结为山川,山川之秀丽称衡湘,其蒸为云霓,其生为杞梓。
”泛水清湘,坐看云起,潇潇碧水,岳云如飞,钟磬轻叩,仙乐飘绕。
衡阳自回雁峰起,绵绵群山往北延伸到衡山,自东洲岛顺湘江而下,到衡山北隅清凉寺外的“烟寺晚钟”,多少青山秀水,尽显灵逸气质。
秀美的山水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总能唤起才子们的灵感,成就佳才妙作。
衡阳自古多音律之事,然而在当今衡阳,知道中国三大古典名曲(ABC)都跟衡阳密切相关。
A.《平沙落雁》B. 《梅花三弄》C. 《潇湘水云》D. 《高山流水》3、据说( A )是近三百年来流传最广的中国古琴曲,现存的琴谱就达五十余种。
与其他名曲不同,《平沙落雁》的背后,并无脍炙人口的掌故。
其最早的版本载于明代崇祯七年(1634)刊印的《古音正宗》。
A.《平沙落雁》B. 《梅花三弄》C. 《潇湘水云》D. 《高山流水》4、乐曲开端时先以舒缓清丽的( C )旋律为引,描绘了宁静安详的秋江风景。
极送、极静、极雅,净扫浮躁,毫无颓萎,尽脱尘俗。
令人神气清爽、气定神闲。
如燃香一缕,冉冉袅袅,亦散亦敛,心境端如堂匾,正如殿柱,静如止水,稳若青石。
而其间的悠然闲适,又如飞鸟展双翼浮游于气宇之上A.散音B.按音C.泛音 D打音5、《平沙落雁》又名《雁落平沙》,是一首中国古琴名曲,有多种流派传谱,其意在借大雁之远志,写逸士之心胸。
自其问世以来,刊载的谱集达五十多种,有多种流派传谱,仅1962年出版的( D )第一集收入了六位琴家的演奏谱,关于此曲的作者,有唐代陈子昂之说,宋代毛敏仲、田芝翁之说,又有说是明代朱权所作。
因无可靠史料,很难证实究竟出自谁人之手。
A.《神奇秘谱》B. 《古音正宗》C. 《蕉庵琴谱》D. 《古琴曲集》6、《平沙落雁》又名《雁落平沙》,是一首中国古琴名曲,有多种流派传谱,其意在借大雁之远志,写逸士之心胸。
古琴曲《平沙落雁》赏析《平沙落雁》是一首古琴曲,有多种流派传谱,其意在借鸿鸪之远志,写逸士之心胸。
《平沙落雁》最早刊于明代《古音正宗》(1634),又名《雁落平沙》。
自其问世以来,刊载的谱集达五十多种,有多种流派传谱,仅1962年出版的《古琴曲集》第一集收入了六位琴家的演奏谱,关于此曲的作者,有唐代陈立昂之说;宋代毛敏仲、田芝翁之说,又有说是明代朱权所作。
因无可靠史料,很难证实究竟出自谁人之手。
明代称本曲为《雁落平沙》。
乐谱最早刊于《古音正宗》琴谱集。
《平沙落雁》的曲调悠扬流畅,通过时隐时现的雁鸣,描写雁群在空际盘旋顾盼的睛景。
《天闻阁琴谱》中写道:“盖取其秋高气爽,风静沙平,云程万里,天际飞鸣。
借鸿鹄之远志。
写逸士之心胸者也。
”也有从鸿雁“回翔瞻顾之情,上下颉颃之态,翔而后集之象,惊而复起之神”,“既落则沙平水远,意适心闲,朋侣无猜,雌雄有叙”,发出世事险恶,不如雁性的感慨的。
现在流传的多数是七段,主要的音调和音乐形象大致相同,旋律起而又伏,绵延不断,优美动听;基调静美,但静中有动。
诸城派的《平沙》,增加了一段在固定音型陪衬下用模拟手法表现大雁飞鸣,此呼彼应的情景,形象鲜明生动,别具一格。
《平沙落雁》虽然出现较晚,却是近三百年来流传最广的作品之一,有近百种琴谱刊载此曲。
它之所以流传甚广,除了曲调流畅、动听之外,还因为它的表现手法新颖、别致,容易为听众理解。
《平沙落雁》的曲意,各种琴谱的解题不一。
《古音正宗》中说此曲:“盖取其秋高气爽,风静沙平,云程万里,天际飞鸣。
借鸿鸪之远志,写逸士之心胸也。
……通体节奏凡三起三落。
初弹似鸿雁来宾,极云霄之缥缈,序雁行以和鸣,倏隐倏显,若往若来。
其欲落也,回环顾盼,空际盘旋;其将落也。
息声斜掠,绕洲三匝,其既落也,此呼彼应,三五成群,飞鸣宿食,得所适情:子母随而雌雄让,亦能品焉。
”这段解题对雁性的描写极其深刻生动。
全曲委婉流畅,隽永清新.……《琴苑心传全编》:按是曲,陈子昂作。
《平沙落雁》四个代表性版本的比较研究《平沙落雁》是一首常见于古琴曲目中的名曲,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品质。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地域,出现了多个版本的《平沙落雁》,各具特点,声名远扬。
本文将对其中四个代表性版本进行比较研究。
1.《平沙落雁》宋代原本这是《平沙落雁》最早的传世版本,流传至今已有千年历史。
它的创作者是卢纶,是宋代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音乐家。
这个版本的《平沙落雁》曲式简单,选用了三十二个音符,音阶广泛,以实际所呈现的达到了音韵的极致。
曲调高亢,富有慷慨激昂之气,表现了卢纶的旷达豁达和文人情调。
2.《平沙落雁》元代秦本这个版本的《平沙落雁》由元代的秦琴家所创作,与宋代版本相比,增加了一些灵巧和婉约的手法,更强调了音乐的细腻和美感。
此外,这个版本的曲调更为节制,音乐语言更加成熟,表现了元代时期的琴艺发展和成熟。
3.《平沙落雁》清代乐府本这个版本的《平沙落雁》是根据民间传说和演唱而发展出来的。
乐府本的《平沙落雁》把苏轼所写的《念奴娇》的词句融入到了曲中,增加了曲调的妙趣和诗意。
整个曲调更像是一首抒情诗歌,音乐更为缠绵悱恻,表现出清代时期的细腻和温柔。
4.《平沙落雁》现代改编版由于《平沙落雁》是中国传统音乐中的经典之作,因此在当代也有很多音乐人对其进行了改编。
其中,《平沙落雁》的海豚音乐版和电子音乐版都尝试在曲中加入了现代元素,呈现出一种全新的音乐风格。
这些改编版的《平沙落雁》在原有的基础上,加入了更多时代感和个性化元素,符合现代音乐的审美趋势。
总体来说,不同版本的《平沙落雁》有着各自的特点和优势,每个版本都展现了不同时期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音乐风貌,都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传承。
中国民乐名曲介绍《平沙落雁》《平沙落雁》是一首古琴曲,有多种流派传谱,其意在借鸿鸪之远志,写逸士之心胸。
《平沙落雁》又名《雁落平沙》、《平沙》,作者传有唐代陈子昂、宋代毛逊、明代朱权等,众说不一。
曲谱最早载于公元1634年(明末崇祯七年)刊印的藩王朱常淓纂集《古音正宗》。
全曲以水墨画般的笔触,淡远而苍劲地勾勒出大自然寥廓壮丽的秋江景色,表现清浅的沙流,云程万里,天际群雁飞鸣起落的声情。
曲意爽朗,乐思开阔,给人以肃穆而又富于生机之感,借鸿雁之高飞远翔,抒发和寄托人们的胸臆。
古琴,亦称瑶琴、玉琴、七弦琴,为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古琴是在孔子时期就已盛行的乐器,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有四千余年,据《史记》载,琴的出现不晚于尧舜时期。
本世纪初为区别西方乐器才在“琴”的前面加了个“古”字,被称作"古琴"。
至今依然鸣响在书斋、舞台上的古老乐器。
1977年8月,美国发射的“旅行者”2号太空船上,放置了一张可以循环播放的镀金唱片,从全球选出人类代表性艺术,其中收录了著名古琴大师管平湖先生演奏的长达七分钟的古琴曲《流水》用以代表中国音乐。
2003年11月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总部宣布了世界第二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中国的古琴名列其中。
2006年5月20日,古琴艺术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划分在“民间音乐”类。
《梅花三弄》是中国著名十大古曲之一,又名《梅花引》、《玉妃引》,是中国传统艺术中表现梅花的佳作。
此曲最早是东晋时桓伊所奏的笛曲。
后由笛曲改编为古琴曲,全曲表现了梅花洁白,傲雪凌霜的高尚品性。
此曲借物咏怀,通过梅花的洁白、芬芳和耐寒等特征,来颂具有高尚节操的人。
此曲结构上采用循环再现的手法,重复整段主题三次,每次重复都采用泛音奏法,故称为《三弄》。
体现了梅花洁白,傲雪凌霜的高尚品性。
《梅花三弄》又称《三弄梅花》《妆台秋思》古曲,取材于昭君出塞的故事,最早是琵琶文曲套曲《塞上曲》中的第四曲,后改编为箫独奏曲、古筝曲等版本。
平沙落雁古琴曲《平沙落雁古琴曲》摘要:古琴曲作为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其中一支脍炙人口的琴曲便是《平沙落雁》。
本文将从曲名的由来、曲子的特点和意境以及对音乐理解的角度,来介绍这支古琴曲的魅力。
第一部分:曲名的由来《平沙落雁》这个曲名源于唐代著名文学大家白居易的《琴歌行》。
据传当时白居易游历平沙时,见到一群大雁在广阔的平原上盘旋飞舞。
这一景象激发了白居易的思绪,他写下了优美的诗句:“平沙落雁群,各自还乡去。
远景掩秋夜,归鸿带残霭。
”这首诗被后人写成了古琴曲,成为古代音乐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第二部分:曲子的特点和意境《平沙落雁》是一支单弦古琴曲,以其悠远动听的旋律和优美的音乐表达闻名。
曲子以大开大合的手法表现出大雁的飞翔和回归的壮美场景,让人仿佛置身于广袤无垠的大漠中。
曲曲动听,意境深远,给人一种宁静、沉思的感觉。
整个曲目中,通过双手的配合,以及琴弦的拉扯、敲击等手法,营造出大雁落地的声音,仿佛大漠中雁群回归的景象,令人心生向往。
曲子注重音乐的连贯性和和声的变化,旋律高低起伏,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以此让人们更好地体会到大自然的壮美和人与自然的和谐。
第三部分:音乐理解的角度从音乐理解的角度来看,《平沙落雁》以其独特的音调和和声,表达了古代人对大自然景色的崇敬和追求。
在古代,人们的生活更加朴素,对大自然的崇拜和感恩常常通过音乐来表达。
古琴作为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远的文化内涵,被人们用来表达对自然的敬畏和赞美。
通过演奏《平沙落雁》,可以体会到古人对大自然的独特感受。
在音乐中,琴声如飞翔的大雁,飘忽不定又霸道强势;低沉的音符仿佛沙漠中回荡的风声,给人以广阔无边的感受。
这种音乐的表达方式,让人感受到了大自然的无穷魅力。
结论:《平沙落雁古琴曲》作为中国传统音乐宝库中的一颗明珠,以其优美的旋律和深远的意境,吸引了众多音乐爱好者的关注和喜爱。
通过演奏和聆听这支古琴曲,人们能够感受到中国古代文化中对大自然的独特敬畏和追求,同时也能够感受到大自然的壮美和人与自然的和谐。
平沙落雁古琴赏析
《平沙落雁》是中国古典古琴曲,由著名古琴家谭嗣同创作。
古琴曲《平沙落雁》的旋律悠扬深沉,歌词抒情,更是彰显出古琴音乐的高贵气质、淳朴而又优美的特性。
《平沙落雁》充满了悲苦的情绪,以抒情的语言描绘出难舍难分的前尘情缘,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曲中的所有乐句都像是一段段抒情悲壮的诗篇,抚今追昔,彷佛一次次沧桑的涟漪在古琴的曲调中不断延展,令人陶醉其中。
古琴的演奏技法是古典音乐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其中主要包括滑弦、挑弦、拨弦、撞弦、穿弦等五种技法。
在演奏《平沙落雁》时,谭嗣同将这五种技法运用得十分巧妙,使其古琴曲中的音乐充满了无穷的变化,令人耳目一新。
古琴曲《平沙落雁》既有古典音乐的传统特色,又有它自身的独特风格,谭嗣同的演奏更是把这首古典曲子塑造得生动而又细腻,令人耳目一新。
综上所述,古琴曲《平沙落雁》的优美旋律、悠扬的抒情,以及谭嗣同精湛的演奏技巧,使其被赞誉为中国古典音乐的经典之作,并被许多古琴演奏者纷纷演奏,以此来缅怀古琴文化的博大精深。
平沙落雁古琴讲解赏析古琴,是中国古代一种传统的弹拨乐器,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平沙落雁古琴,是其中一种琴曲,也是非常著名的一首琴曲。
它的音乐旋律优美,富有中国传统音乐的韵味,被誉为琴曲中的经典之作。
在中国古代,平沙落雁古琴曲一直以来都备受推崇,被誉为琴曲中的经典之作,传颂至今。
首先,我们来讲解一下平沙落雁古琴的历史渊源。
平沙落雁古琴曲最早出自于《琴谱正传》,这是一部古代琴谱,记载了许多古琴曲。
而平沙落雁古琴曲的作者,则是北宋时期的著名琴家李洲。
李洲是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音乐家和文学家,他的琴艺高超,作品广泛流传。
平沙落雁古琴曲正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琴中绝品”。
在中国古代,这首琴曲就以其独特的音乐韵味和深刻的艺术内涵,被广泛传颂。
其次,我们来谈一谈平沙落雁古琴曲的音乐特点。
平沙落雁古琴曲的音乐旋律优美动人,曲调婉转悠扬。
整首曲子的音乐节奏缓慢,音符起伏跌宕,仿佛在诉说着一段古老的故事。
曲中所表达的情感丰富而深沉,仿佛让人置身于一幅古代山水画中。
同时,平沙落雁古琴曲的演奏技巧也非常独特,需要演奏者具备高超的琴艺才能演绎得当。
每一个音符、每一个音节都需要精准的掌握和把握,才能将曲中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再者,我们来谈一谈平沙落雁古琴曲的艺术内涵。
平沙落雁古琴曲的艺术内涵非常丰富,它所表达的情感深邃而富有诗意。
整首曲子仿佛在诉说着一段古老的故事,让人感受到了古代文人墨客的情怀。
曲中所表达的情感,既有对大自然的赞美,又有对生活的感悟,更有对人生的思考。
这种富有诗意的情感表达,使得平沙落雁古琴曲成为了中国古代音乐艺术的瑰宝,被视为琴曲中的经典之作。
最后,我们来谈一谈平沙落雁古琴曲的演奏与欣赏。
平沙落雁古琴曲的演奏需要演奏者具备高超的琴艺和丰富的情感表达能力。
演奏者需要通过手指的轻柔触弦,将琴曲中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同时,观众在欣赏平沙落雁古琴曲时,也需要用心去感受其中的情感和内涵。
只有用心去体会,才能领略到平沙落雁古琴曲的魅力所在。
古琴曲平沙落雁表演介绍
古琴曲平沙落雁表演介绍
古琴曲平沙落雁是一首非常著名的中国传统音乐,它以其独特的旋律和深远的意境,深受广大听众的喜爱。
这首曲子描绘了一群大雁在平沙之上飞舞、盘旋、起落,最后逐渐消失在远方的场景。
表演者在演奏这首曲子时,通过琴声的抑扬顿挫和音色的变化,将这种自然美景和情感体验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平沙落雁的表演需要精湛的古琴演奏技巧和深厚的音乐素养。
演奏者需要掌握古琴的基本构造和演奏方法,同时还需要具备对曲子的深入理解和情感体验能力。
在演奏过程中,演奏者通过运用指法和技巧,将曲子的旋律和节奏表现得淋漓尽致,让听众能够感受到大雁在沙洲上空飞舞的场景。
除了旋律的优美,平沙落雁的表演还注重情感的表达。
演奏者在表演过程中通过音色的变化和情感的传递,让听众感受到曲子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这首曲子的情感内涵十分丰富,既有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有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故乡的思念。
在表演过程中,演奏者还需要注重与听众的互动和交流。
通过眼神、表情和肢体语言等手段,让听众感受到演奏者的情感体验和音乐的魅力。
这种互动不仅能够增强听众对曲子的感受和理解,还能够让表演更加生动、形象和有趣。
总之,古琴曲平沙落雁是一首非常优美的中国传统音乐,它通过描绘大雁在沙洲上空飞舞的场景,表达了丰富的情感和意境。
表演者在演奏过程中需要具备精湛的技巧和深厚的素养,同时注重情感的表达和与听众的互动,让听众能够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和美妙。
古琴曲《平沙落雁》赏析《平沙落雁》,可以说是近三百年来流传最广的一首琴曲,最早见于明末潞王朱常芳编订的《古音正宗》琴谱,但明末张岱在《陶庵梦忆》中曾提到,《徽言秘旨》的编者尹芝仙在明万历末年左右,在浙江绍兴向王本吾学过《平沙》,可见此曲的创作时间还要更早一些。
其后,有五十余种琴谱集刊载了不同传派的同名琴曲。
关于此曲的作者,各谱集所载不同,所托者有唐代的陈子昂,宋代的毛仲敏、田芝翁,明代的朱权等,至今尚无定论。
关于此曲的表现内容,有代表性的说法是称此曲“盖取其秋高气爽,风静沙平,云程万里,天际飞鸣。
借鸿鹄之远志,写逸士之心胸者也”。
此曲意境高远,虽取“静”境,但于“静”中所蕴涵的,却是处于逆境中隐逸之士的“鸿鹄之远志”,其济世之志并没有泯灭,与完全的归隐心境还是不同的。
清代《天闻阁琴谱》在此曲解题中这样写道:此操气疏韵长,通体节奏凡三起落。
初弹似鸿雁来宾,极云霄之飘渺,序雁行以和鸣,倏隐倏显,若往若来;其欲落也,回环顾盼,空际盘旋;其将落也,息声斜掠,绕洲三匝;其既落也,此呼彼应,三五成群,飞鸣宿食,得所适情,子母随而雌雄让,亦能品焉。
现代琴家所弹《平沙落雁》一曲版本很多,但其中以张子谦所传《蕉庵琴谱》本和管平湖所弹《琴学丛书》本为最多。
管平湖所弹此曲,乃得自九嶷派杨时百传授,曲境高远、淡雅,用指苍劲有力,其左手吟猱变化极为丰富。
全曲六段,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与前人所谓“通体节奏凡三起落”相合,即:“初弹”(一、二段),写鸿雁来宾,“欲落”(三、四段), “将落”(五段), “既落”(六段)。
乐曲一开始以清亮的泛音奏出,主音La作八度跳进,以及纯五度在重拍的停顿,造成了安静的气氛,这一泛音段落最后徐缓低沉地结束在低八度的主音上,似远远望去的一幅碧云天净,江涵秋影之暮色景象,接着长时值的主音多次出现,乐曲以徐缓平淡的乐句逐渐开始引入乐曲的主题,拖长的主音逐渐让给属音Mi或上中音Do来作终止,使乐曲逐渐紧凑起来。
古琴曲《平沙落雁》赏析作者:汪璆来源:《北方音乐》2017年第04期【摘要】《平沙落雁》是一首古琴曲,有多种流派传谱,最早刊于明代《古音正宗》(1634),又名《雁落平沙》。
自其问世以来,刊载的谱集达五十多种,有多种流派传谱,现在流传的多数是七段,主要的音调和音乐形象大致相同。
《平沙落雁》的曲调悠扬流畅,意味清新隽永,通过时隐时现的雁鸣,以及雁群降落前在空际盘旋顾盼的情景,描绘出一幅清秋寥落、沙平江阔,群雁飞鸣的画面。
抒发了恬淡的惬意及徐舒幽畅的情趣,其意在借鸿鹄之远志,写逸士之心胸。
旋律起而又伏,绵延不断,优美动听;基调静美,但静中有动。
【关键词】古琴曲;《平沙落雁》【中图分类号】J632【文献标识码】A《平沙落雁》这首古琴曲的基本调式是D羽五声调式,全曲总共分为七段(外加一个简短的尾声),全曲建立在五声D羽调式的基础上,调性比较稳定。
由于古琴对音色变化的特殊处理方式,全曲的音域宽阔,音差较大,(从小字二组的c到大字组的C,横跨三个八度之多),加上富有形象的节奏型,使音色变化极为丰富,对曲调主题的表达起到了很好的刻画作用。
乐曲第一段着重刻画了“雁群分批起飞,逐渐回旋之意”,是全曲的切入部分,音高落差并不算大,曲调比较平缓。
作为全曲的开篇部分,主要以节奏舒缓、自由的泛音开始,持续了八小节的泛音旋律中,出现了曲子中的核心细胞,即:八小节的泛音旋律中曲调悠长,表现了清秋辽阔、沙坪江阔的情景,泛音之后乐曲出现了带有按、滑技法的旋律音段落,开始呈现出抒发恬淡、惬意及徐舒悠畅的情趣。
首段旋律低开高走,不断上扬,虽然比较短小,却意味深远。
从结构上来看,曲调中蕴含了贯穿全曲最重要的几个节奏型,其中的“核心细胞”这个级进下行的节奏性贯穿全曲,并以逆行和倒影的方式反复出现在全曲各个部分之中。
切分节奏和三连音节奏型在首段得到了强调,并在全曲的其他部分也得到多次运用,是全曲核心节奏型的重要组成不分。
乐曲开篇出现围绕D音的八度跳动节奏型很好地奠定了全曲的基调,D音也是全曲的主心骨,贯穿全曲,而这个八度大跳的节奏型也是乐曲的重要节奏型之一。
秋水长天落飞雁——琴曲《平沙落雁》赏析
王国伟
【期刊名称】《音乐爱好者》
【年(卷),期】1990(000)001
【摘要】一位从事外语专业的朋友,十分喜爱民族音乐,其中最喜欢的是古琴音乐,问起为什么,她说:古琴那空灵与超然的美感,能使人直接体验和感受到中国文化艺术的神韵。
确实,古琴的音色纯净、典雅,那独特而微妙的勾、抹、揉、滑等演奏手法,显露出中国艺术特有
【总页数】1页(P23-23)
【作者】王国伟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6
【相关文献】
1.古琴曲《平沙落雁》赏析 [J], 汪缪
2.古琴曲《平沙落雁》分析 [J], 闾鹏
3.琴曲《平沙落雁》的产生年代 [J], 严晓星
4.古琴曲《平沙落雁》结构力因素探析 [J], 曹维栋
5.从琴曲到舞蹈的蝶变之旅\r——舞蹈《平沙落雁》与衡阳大雁的人文剖析 [J], 刘树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古琴曲平沙落雁的意境
古琴曲《平沙落雁》是我国传统音乐中的经典之作,具有深厚的文
化内涵和浓郁的意境色彩。
以下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这首曲子的
意境。
一、曲子的起始和结尾
《平沙落雁》的开头音符,低沉悠扬,令人沉醉,仿佛在延续一个久
远的故事,积淀一个文化传承的民族记忆。
而曲子的结尾,音符高昂,仿佛讲述了一个华彩绝伦的故事,令人回味无穷。
二、曲子的音乐表现方式
曲子以柔中带刚的手法,展现了平沙大漠中一群骏马奔腾的景象,又
有苍鹰翱翔于蓝天白云之间的壮阔。
通过琴音表现,将这些自然景观
与人物形象完美结合起来,呈现出一幅幅美妙的意象。
三、曲子的意境气息
《平沙落雁》所打磨出来的意境气息,饱含着中国元素、中国风格的
独特魅力。
通过琴曲,展现出恣肆奔放的大漠,天幕之下,自由飞翔
的雁群,开拓者敢闯敢拼的气魄,以及东方文化中独具特点的深远意境。
四、曲子的文化寓意
《平沙落雁》除了体现出西北大漠和苏州园林之间的文化交流,还寓
意着一种超越时空的精神内涵:奔驰在荒野之上的马匹,象征着新时
代奋发向上的追求;翱翔于天际的苍鹰,象征着中国人民的昂扬向上;而琴音的悠远回响,则给人以对历史、对传统的深刻思考与反省。
总之,古琴曲《平沙落雁》是一首蕴含深厚意境、抒发深情意感的传
统乐曲,它将美与哀、壮与美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人们沉浸在琴音
所营造的独特氛围之中,一时难以自拔。
古琴琴曲《平沙落雁》讲解全李程
古琴琴曲《平沙落雁》讲解(一)李程
古琴琴曲《平沙落雁》讲解(二)李程
古琴琴曲《平沙落雁》讲解(三)李程
古琴琴曲《平沙落雁》讲解(四)李程
古琴琴曲《平沙落雁》讲解(五)李程
据说《平沙落雁》是近三百年来流传最广的古琴曲,现存的琴谱就达五十余种。
与其他名曲不同,《平沙落雁》的背后,并无脍炙人口的掌故。
《平沙落雁》最早的版本载于明代崇祯七年(1634)刊印的《古音正宗》。
李程,籍贯广西,现居重庆,硕士,中国民族管弦乐器学会古琴专业委员会(中国琴会)理事,中国古琴学会终身会员,广西古筝学会会员,八荒琴社创始人。
曾获中国古琴“幽兰·阳春”优秀奖;2012CCTV民族器乐电视大赛优秀奖。
受家庭环境熏陶,自幼学习传统文化及艺术,尤爱琴、筝、书画、篆刻。
书画,篆刻师从古琴初启蒙于巫娜,后得受教于龚一先生,台湾李孔元先生以及赵家珍教授。
176种古琴减字谱常用指法图览
琴瑟和鸣,知音难寻,细数古琴界的神仙眷侣古琴十大经典名曲集中赏析
诗、画、琴音里看《平沙落雁》的殊途同归基本乐理概念100条
龚一古琴教学合集(指法+曲目)。
《平沙落雁》的意境表达
《平沙落雁》的意境表达:曲中描绘了一幅恬静优美的水墨小品画,黄昏将至,烟波浩淼的洞庭湖边,岸边一带白沙,安详恬静,蒙蒙如霜。
一群大雁从远天飞来,在空中徘徊飞鸣,先有几只降落在其上,仰首与空中的飞翔者相互鸣叫呼应,继而雁群一一敛翅飞落。
远望去,雁群、沙岸、水波,都在愈来愈浓的暮色中渐渐睡去。
乐曲以舒缓的节奏和清丽的泛音开始,描绘了秋江上宁静而苍茫的黄昏暮色,然后旋律一转而为活泼灵动,点缀以雁群鸣叫呼应的音型,充满了生机和欢跃,最后又复归於和谐恬静的旋律中。
意境苍茫恬淡而又生趣盎然,古琴的泛音、滑音等特有的技法的运用,使得乐韵更加丰富,艺术感染力十分强烈。
《平沙落雁》又名《雁落平沙》,是一首中国古琴名曲,有多种流派传谱,其意在借大雁之远志,写逸士之心胸。
《平沙落雁》虽然出现较晚,却是近三百年来流传最广的作品之一,有近百种琴谱刊载此曲。
它之所以流传甚广,除了曲调流畅、动听之外,还因为它的表现手法新颖、别致,容易为听众理解。
此曲自问世以后,深受历代琴家喜爱,是近300年来传
谱最多、流行最广的琴曲之一。
最早载於1634年(明末崇祯七年)刊印的藩王朱常淓纂集的《古音正宗》。
《平沙落雁》音乐鉴赏的意义《平沙落雁》乐曲以舒缓的节奏和清丽的泛音开始,描绘了秋江上宁静而苍茫的黄昏暮色;然后旋律一转而为活泼灵动,点缀以雁群鸣叫呼应的音型,充满了生机和欢跃;最后又复归于和谐恬静的旋律中。
意境苍茫恬淡而又生趣盎然。
古琴的泛音、滑音等特有的技法的运用,使得乐韵更加丰富,艺术感染力十分强烈。
在对《平沙落雁》乐曲鉴赏中,可以引导学生用审美的态度来鉴赏音乐,并在这个过程中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实现预期的教育目标,具体意义:一、音乐鉴赏教学是培养学生音乐兴趣的途径和手段。
音乐鉴赏就是人们感知、体验和理解音乐艺术的一项实践活动。
在音乐鉴赏的教学过程中,把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引导到与音乐审美密切相关的内容上,及学习上所要掌握的必要知识,让学生围绕音乐的基本内容展开丰富的联想与想象,在鉴赏音乐的同时得到感官上的愉悦,将自己的情感与音乐的情感直接沟通,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扩宽自己的知识面,开阔视野,提高文化素质水平。
二、在音乐鉴赏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
音乐鉴赏是人们感知、理解音乐、体验音乐情感的一项音乐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它必须调动起每一个人所把握的全部音乐知识及音乐技能,社会生活处处有音乐,鉴赏音乐已成人们精神生活中一项重要内容,而鉴赏音乐不可能在一瞬间完成,它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声音感觉能力。
三、通过音乐鉴赏培养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
在鉴赏音乐时,必然引起联想和想象——一种带有创造性的人类心理活动。
音乐鉴赏的想象和联想不是在一个狭小范畴之内的。
它会使人们在广阔的天地里飞腾、翱翔,从而在情感上得到陶冶,理智上得到升华。
四、音乐鉴赏可以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
在上音乐鉴赏课时,教师的教学方法要灵活、针对性要强,这样才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水平。
总之,音乐鉴赏教学是以学生的听觉感知、情感体验、联想想象等心理活动为基础的学习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