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原理1-3
- 格式:ppt
- 大小:1.08 MB
- 文档页数:43
习题参考答案第一章1-1. 略。
1-2. 杆BC 为二力杆,N BC =8.64kN ,BC 杆受压。
梁AB 在铰链A 处所受约束反力:N A X =-6.11kN ,N A Y =2.89Kn 。
1-3. 1.575kN (压力)。
1-4. N A X =G/2,N A Y =G ;N BX =G/2,N B Y =0;N C X =G/2,N C Y =G 。
1-5. 11.25kN 。
1-6. 杆EF 和CG 均为二力杆,N EF =0.943kN ,N CG =-0.167kN ;A 处约束反力:N A Y =0.667kN ,N A Y =0.5kN 。
1-7. γGbl 2=。
1-8. 51.76N 。
1-9. 22kN 。
1-10. 固定铰链给予轮子一个大小为P 方向向上的约束反力,与轮边缘作用的向下的力P 形成一个力偶,这样才能与轮子所受的力偶相平衡。
1-11. (1)塔底约束反力:N A x =17.4kN ,N A y =243.5kN ,M =202.2kN ·m ;(2)N A x =6.39kN ,N A y =23.5kN ;N B x =6.39kN ,N B y =0。
第二章2-1. 两边200mm 段中的应力为100MPa ,应变为0.0005,伸长量为0.1mm ;中段应力为60MPa ,应变为0.0003,伸长量为0.06mm ;总伸长为0.26mm 。
2-2. 略。
2-3. 细段应力127.4 MPa ,粗段应力38.2 MPa ,总伸长量为0.733mm 。
2-4. AB 杆中的应力110.3 MPa ,BC 杆中的应力31.8 MPa ,均小于许用应力,故支架是安全的。
2-5.(1)x=1.08m ;(2)杆1中的应力44 MPa ,杆2中的应力33 MPa 。
2-6. 活塞杆直径d ≥62mm ,可取d =62mm ,螺栓个数n ≥14.8,取n=16(偶数)。
第一章:流体流动二、本章思考题1-1 何谓理想流体?实际流体与理想流体有何区别?如何体现在伯努利方程上?1-2 何谓绝对压力、表压和真空度?表压与绝对压力、大气压力之间有什么关系?真空度与绝对压力、大气压力有什么关系?1-3 流体静力学方程式有几种表达形式?它们都能说明什么问题?应用静力学方程分析问题时如何确定等压面?1-4 如何利用柏努利方程测量等直径管的机械能损失?测量什么量?如何计算?在机械能损失时,直管水平安装与垂直安装所得结果是否相同?1-5 如何判断管路系统中流体流动的方向?1-6何谓流体的层流流动与湍流流动?如何判断流体的流动是层流还是湍流?1-7 一定质量流量的水在一定内径的圆管中稳定流动,当水温升高时,将如何变化?1-8 何谓牛顿粘性定律?流体粘性的本质是什么?1-9 何谓层流底层?其厚度与哪些因素有关?1-10摩擦系数λ与雷诺数Re及相对粗糙度的关联图分为4个区域。
每个区域中,λ与哪些因素有关?哪个区域的流体摩擦损失与流速的一次方成正比?哪个区域的与成正比?光滑管流动时的摩擦损失与的几次方成正比?1-11管壁粗糙度对湍流流动时的摩擦阻力损失有何影响?何谓流体的光滑管流动?1-12 在用皮托测速管测量管内流体的平均流速时,需要测量管中哪一点的流体流速,然后如何计算平均流速?三、本章例题例1-1 如本题附图所示,用开口液柱压差计测量敞口贮槽中油品排放量。
已知贮槽直径D为3m,油品密度为900kg/m3。
压差计右侧水银面上灌有槽内的油品,其高度为h1。
已测得当压差计上指示剂读数为R1时,贮槽内油面与左侧水银面间的垂直距离为H1。
试计算当右侧支管内油面向下移动30mm后,贮槽中排放出油品的质量。
HH1DR11CEFBA10mn11-1附图解:本题只要求出压差计油面向下移动30mm时,贮槽内油面相应下移的高度,即可求出排放量。
m首先应了解槽内液面下降后压差计中指示剂读数的变化情况,然后再寻求压差计中油面下移高度与槽内油面下移高度间的关系。
化工原理第三版(陈敏恒)上、下册课后思考题答案(精心整理版)第一章流体流动1、什么是连续性假定?质点的含义是什么?有什么条件?连续性假设:假定流体是由大量质点组成的,彼此间没有间隙,完全充满所占空间的连续介质。
质点指的是一个含有大量分子的流体微团,其尺寸远小于设备尺寸,但比分子自由程却要大得多。
2、描述流体运动的拉格朗日法和欧拉法有什么不同点?拉格朗日法描述的是同一质点在不同时刻的状态;欧拉法描述的是空间各点的状态及其与时间的关系。
3、粘性的物理本质是什么?为什么温度上升,气体粘度上升,而液体粘度下降?粘性的物理本质是分子间的引力和分子的运动与碰撞。
通常气体的粘度随温度上升而增大,因为气体分子间距离较大,以分子的热运动为主,温度上升,热运动加剧,粘度上升。
液体的粘度随温度增加而减小,因为液体分子间距离较小,以分子间的引力为主,温度上升,分子间的引力下降,粘度下降。
4、静压强有什么特性?①静止流体中,任意界面上只受到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垂直于作用面的压力;②作用于某一点不同方向上的静压强在数值上是相等的;③压强各向传递。
7、为什么高烟囱比低烟囱拔烟效果好?由静力学方程可以导出,所以H增加,压差增加,拔风量大。
8、什么叫均匀分布?什么叫均匀流段?均匀分布指速度分布大小均匀;均匀流段指速度方向平行、无迁移加速度。
9、伯努利方程的应用条件有哪些?重力场下、不可压缩、理想流体作定态流动,流体微元与其它微元或环境没有能量交换时,同一流线上的流体间能量的关系。
12、层流与湍流的本质区别是什么?区别是否存在流体速度u、压强p的脉动性,即是否存在流体质点的脉动性。
13、雷诺数的物理意义是什么?物理意义是它表征了流动流体惯性力与粘性力之比。
14、何谓泊谡叶方程?其应用条件有哪些?应用条件:不可压缩流体在直圆管中作定态层流流动时的阻力损失计算。
15、何谓水力光滑管?何谓完全湍流粗糙管?当壁面凸出物低于层流内层厚度,体现不出粗糙度过对阻力损失的影响时,称为水力光滑管。
化工原理第三版课后答案1. 介绍。
化工原理是化学工程专业的基础课程,它主要介绍了化工过程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操作。
对于化工原理这门课程,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难题,需要课后答案进行参考和学习。
本文将为大家提供化工原理第三版课后答案,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2. 课后答案。
1) 第一章。
1.1 什么是化工原理?答,化工原理是研究化工过程中基本原理和基本操作的科学,它包括物质平衡、能量平衡、动量平衡等内容。
1.2 化工原理的研究对象有哪些?答,化工原理的研究对象包括化工过程中的物质、能量、动量等。
2) 第二章。
2.1 化工原理的基本原理是什么?答,化工原理的基本原理是根据物质平衡、能量平衡、动量平衡等基本原理,对化工过程进行分析和计算。
2.2 为什么要进行物质平衡?答,物质平衡是化工过程中最基本的平衡之一,它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化工过程中物质的流动和转化情况。
3) 第三章。
3.1 什么是化工过程?答,化工过程是指将原料通过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变化,转化成所需产品的过程。
3.2 化工过程中的能量平衡有何重要性?答,能量平衡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化工过程中的能量转化和利用情况,对于提高化工生产的效率和节能减排具有重要意义。
4) 第四章。
4.1 为什么要进行动量平衡?答,动量平衡是化工过程中流体流动的基本原理,它能够帮助我们了解流体在管道中的流动情况,对于设计和优化化工设备具有重要意义。
4.2 如何进行动量平衡的计算?答,进行动量平衡计算时,需要考虑流体的密度、流速、管道截面积等因素,通过动量守恒原理进行计算。
3. 结语。
以上就是化工原理第三版课后答案的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化工原理是化学工程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通过学习和掌握化工原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能够为将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希望大家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勤奋钻研,取得优异的成绩。
化工原理第三版课后答案1. 简答题。
1.1 什么是化工原理?化工原理是指研究化学工程中所涉及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的科学。
它是化学工程技术的理论基础,是化学工程技术的指导思想和科学方法。
1.2 化工原理的研究对象有哪些?化工原理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物质的结构与性质、物质的变化规律、物质的传递规律、物质的能量转化规律等。
1.3 化工原理的研究方法有哪些?化工原理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实验方法、理论分析方法和计算机模拟方法。
1.4 化工原理的研究意义是什么?化工原理的研究可以为化学工程技术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指导工程实践,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保护环境,促进工业发展。
2. 计算题。
2.1 某化工反应器的反应速率方程为r=kC,若反应器中A→B的反应速率常数k=0.1 L/mol·min,A的初始浓度C0=2 mol/L,求反应器中A和B的浓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
解,根据反应速率方程r=kC,可得dC/dt=-kC。
将反应速率常数k=0.1 L/mol·min,A的初始浓度C0=2 mol/L代入方程,得到dC/dt=-0.1C。
解此微分方程得到C=C0exp(-kt),代入C0=2 mol/L,k=0.1 L/mol·min,得到C=2exp(-0.1t) mol/L。
由反应物质守恒得到B的浓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为C0-C。
3. 综合题。
3.1 请简要介绍化工原理在化学工程中的应用。
化工原理在化学工程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主要包括反应工程、传递过程、热力学等方面。
在反应工程中,化工原理可以指导反应器的设计和优化,提高反应效率;在传递过程中,化工原理可以指导传质设备的设计和操作,提高传质效率;在热力学中,化工原理可以指导热力系统的设计和运行,提高能量利用效率。
总之,化工原理在化学工程中的应用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保护环境,促进工业发展。
3.2 请简要介绍化工原理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绪论化工原理中的“三传”是指______。
A.动能传递、势能传递、化学能传递B.动能传递、内能传递、物质传递C.动量传递、能量传递、热量传递D.动量传递、质量传递、热量传递【答案】D【解析】化学工业各个行业中的单元操作从物理本质上有三种:①动量传递过程(单相或多相流动);②热量传递过程——传热;③物质传递过程——传质。
第1章流体流动一、选择题1.动量是向量,其方向与速度方向()。
A.相反B.相同C.呈45°夹角D.呈90°夹角【答案】B2.流体在圆管中沿管截面上的剪应力分布仅与流动截面的()有关。
A.流体种类B.流体流动形态C.流速D.几何形状【答案】D3.有人希望使管壁光滑些,于是在管道内壁涂上一层石蜡,倘若输送任务不变,且流体呈层流流动,流动的阻力将会()。
A.变大B.变小C.不变D.阻力的变化取决于流体和石蜡的浸润情况【答案】C【解析】层流流动,流动的阻力与管壁光滑程度无关。
4.以下几种关于流体说法正确的是()。
A.流体在圆管内流动时,无论层(滞)流或湍流,管中心处流速最大,距管壁越近流速越小,在管壁处流速为零B.层流时,平均流速大约是管中心处流速的0.8倍C.湍流时,平均流速大约是管中心流速的0.5倍D.层流内层对传热和传质过程影响很大,它的厚度随Re的增大而增厚【答案】A5.在完全湍流区(阻力平方区),粗糙管的摩擦系数λ的值()。
A.与光滑管相同B.与Re和管道相对粗糙度有关C.仅与管道相对粗糙度有关D.仅与Re有关【答案】C6.若圆形直管内液体流量不变,设计时将管径增加一倍,则层流和完全湍流时的液体流动阻力损失分别为原来的()。
A.16倍,32倍B.1/4,1/32C.1/2,1/2D.1/8,1/16【答案】B7.水在一段圆形直管内做层流流动,若其他条件不变,现流量及管径均减小为原来的二分之一,则此时因流动阻力产生的压力损失为原来的()。
A.2倍B.4倍C.8倍D.16倍【答案】C【解析】因管内流体流动处于层流状态,根据哈根-泊谡叶公式将式中的流速u用流量q V和管径d表示出来,将式②代入式①得=0.5d1,根据式③,压力损失△p f,2满足下式现流量,管径d8.比较下述各种流量计:(1)孔板流量计();(2)文丘里流量计();(3)转子流量计()。
化工原理第三版课后答案1. 简答题。
1.1 什么是化工原理?化工原理是指在化学工业生产中,根据化学反应的基本规律和物质的性质,通过物质和能量的转化,实现对原料的加工和产品的制备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1.2 化工原理的基本内容有哪些?化工原理的基本内容包括物质的组成与结构、物质的性质与变化规律、化学反应的热力学和动力学基础、反应工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等。
1.3 化工原理的研究意义是什么?化工原理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化学反应的规律和物质的性质,为化学工业生产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促进化工生产的发展和进步。
2. 计算题。
2.1 请计算下列化学反应的热力学参数:反应,2H2 + O2 → 2H2O。
ΔH = -483.6 kJ/mol。
2.2 请计算下列反应的反应速率常数:反应,A → B。
反应速率方程,r = k[A]当A的浓度为0.5mol/L时,反应速率为0.02mol/L·s,求反应速率常数k的值。
3. 分析题。
3.1 请分析化工原理在化学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化工原理在化学工业生产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帮助工程师们设计合理的反应工艺,优化生产流程,提高产品质量和产量,降低生产成本,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3.2 请分析化工原理对环境保护的作用。
化工原理可以帮助我们研究和开发环保型的生产工艺,减少废物和污染物的排放,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对环境的影响,实现绿色生产和可持续发展。
4. 应用题。
4.1 请设计一个化学反应的反应工艺,并分析其可行性和经济效益。
反应,A + B → C。
根据反应的热力学和动力学参数,设计合理的反应条件和工艺流程,分析反应的可行性和经济效益,为工程实践提供参考和指导。
4.2 请结合化工原理,分析某一化工生产过程中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结合化工原理的知识,分析化工生产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如反应速率不理想、产物纯度不高等,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为生产实践提供技术支持和指导。
第一章 流体流动流体的重要性质1.某气柜的容积为6 000 m 3,若气柜内的表压力为5.5 kPa ,温度为40 ℃。
已知各组分气体的体积分数为:H 2 40%、 N 2 20%、CO 32%、CO 2 7%、C H 4 1%,大气压力为 101.3 kPa ,试计算气柜满载时各组分的质量。
解:气柜满载时各气体的总摩尔数()mol 4.246245mol 313314.860000.10005.53.101t =⨯⨯⨯+==RT pV n 各组分的质量:kg 197kg 24.246245%40%4022H t H =⨯⨯=⨯=M n m kg 97.1378kg 284.246245%20%2022N t N =⨯⨯=⨯=M n m kg 36.2206kg 284.246245%32%32CO t CO =⨯⨯=⨯=M n mkg 44.758kg 444.246245%7%722CO t CO =⨯⨯=⨯=M n m kg 4.39kg 164.246245%1%144CH t CH =⨯⨯=⨯=M n m2.若将密度为830 kg/ m 3的油与密度为710 kg/ m 3的油各60 kg 混在一起,试求混合油的密度。
设混合油为理想溶液。
解: ()kg 120kg 606021t =+=+=m m m331221121t m 157.0m 7106083060=⎪⎪⎭⎫ ⎝⎛+=+=+=ρρm m V V V 33t t m m kg 33.764m kg 157.0120===V m ρ 流体静力学3.已知甲地区的平均大气压力为85.3 kPa ,乙地区的平均大气压力为101.33 kPa ,在甲地区的某真空设备上装有一个真空表,其读数为20 kPa 。
若改在乙地区操作,真空表的读数为多少才能维持该设备的的绝对压力与甲地区操作时相同? 解:(1)设备内绝对压力 绝压=大气压-真空度= ()kPa 3.65Pa 1020103.8533=⨯-⨯ (2)真空表读数真空度=大气压-绝压=()kPa 03.36Pa 103.651033.10133=⨯-⨯4.某储油罐中盛有密度为960 kg/m 3的重油(如附图所示),油面最高时离罐底9.5 m ,油面上方与大气相通。
目录第一章流体流动与输送设备 (3)第一节流体静力学 (3)第二节流体动力学 (5)第三节管内流体流动现象 (7)第四节流体流动阻力 (8)第五节管路计算 (11)第六节流速与流量的测量 (11)第七节流体输送设备 (13)第二章非均相物系分离 (21)第一节概述 (21)第二节颗粒沉降 (22)第三节过滤 (25)第四节过程强化与展望 (27)第三章传热 (28)第一节概述 (28)第二节热传导 (28)第三节对流传热 (30)第四节传热计算 (30)第五节对流传热系数关联式 (31)第六节辐射传热 (34)第七节换热器 (35)第四章蒸发 (37)第一节概述 (37)第二节单效蒸发与真空蒸发 (37)第三节多效蒸发 (40)第四节蒸发设备 (41)第五章气体吸收 (42)第一节概述 (42)第二节气液相平衡关系 (45)第三节单相传质 (46)第四节相际对流传质及总传质速率方程 (49)第五节吸收塔的计算 (51)第六节填料塔 (58)第六章蒸馏 (60)第一节概述 (60)第二节双组分物系的气液相平衡 (60)第三节简单蒸馏和平衡蒸馏 (62)第四节精馏 (63)第五节双组分连续精馏的计算 (63)第六节间歇精馏 (67)第七节恒沸精馏与萃取精馏 (67)第八节板式塔 (67)第九节过程的强化与展望 (69)第七章干燥 (71)第一节概述 (71)第二节湿空气的性质及湿度图 (71)第三节干燥过程的物料衡算与热量衡算 (73)第四节干燥速率和干燥时间 (75)第五节干燥器 (76)第六节过程强化与展望 (78)第一章 流体流动与输送设备第一节 流体静力学流体静力学主要研究流体处于静止时各种物理量的变化规律。
1-1-1 密度单位体积流体的质量,称为流体的密度。
),(T p f =ρ液体密度 一般液体可视为不可压缩性流体,其密度基本上不随压力变化,但随温度变化,变化关系可从手册中查得。
液体混合物的密度由下式计算:n n m a a a ρρρρ+++= 22111式中,i a 为液体混合物中i 组分的质量分数;气体密度 气体为可压缩性流体,当压力不太高、温度不太低时,可按理想气体状态方程计算RT pM =ρ一般在手册中查得的气体密度都是在一定压力与温度下的数值,若条件不同,则此值需进行换算。
第一章1-1:4.157kPa (表压);1-2:(1)876.4Pa (真空度),(2)0.178m ;1-3:压差80.343kPa ,0.491m ;1-4:管径0.106m ,流速1.85m/s ;1-5:小管内流速1.274m/s ,质量流量4.60kg/s ,大管内流速0.885m/s ,质量流量为4.60kg/s ;1-6:57.76m 3/h ;1-7:0.0466m ;1-8:0.767J/kg ;1-9:0.1814m 3/s ;1-10:4.16m ;1-11:(1)2.58J/kg ,(2)不变;1-12:7.08m ;1-13:(1)层流,(2)7171.1m ;1-14:(1)3.33m 3/h ,(2)略;1-15:11.63%;1-16:(1)95.52 m 3/h ,(2)39166.7N/m 2;1-17:47.312=f f H H ,44.1213=f f H H ;1-18:3.18 m 3/h ;1-19:25.6m 3/h ;1-20:1.092m ;1-21:(1)4.44m ,(2)68.26mm ,(3)29.3;1-22:-0.823m ;1-23计算得安装高度为4.49m ,不能正常操作;1-24:50.4m ;1-25:539W ,51.3%;1-26:(1)439.8W ,0.733kW ;1-27:选B 泵;1-28:(1)6.67 m 3/h ,(2)13800Pa ;1-29:4.436kW ;1-30:42.39 m 3/h ;1-31:6.0 m 3/h (层流);1-32:22.0 m 3/h (层流);1-33:(1)14.76 m 3/h ,(2)3.61kW ;1-34:(1)855W ,(2)215.62kPa ;1-35:(1)51.5kPa ,(2)4.583kW ,(3)32m 。
第二章2-1:b2=0.14m ,243℃;2-2:4140kJ ;2-3:(1)608W/m 2,(2)t 2=739℃,t 3=678℃;2-4:(1)45W ,(2)59W ,(3)略;2-5:略;2-6:(1)351.7W ,(2)273.8℃;2-7:44.9W/(m.K),30mm ,119.8℃;2-8:1034.4kW ;2-9:221.3kW,0.0983kg/s ;2-10:3379kg/h ;2-11:3.482倍;2-12:比值为0.583;2-13:(1)5023.7W/(m 2.K),(2)5812.6 W/(m 2.K);2-14:(1)44.66 W/(m 2.K),(2)80.70 W/(m 2.K),(3)45.94 W/(m 2.K);2-15:(1)93.95 W/(m 2.K),(2)85.95 W/(m 2.K);2-16:2022 W/(m 2.K);2-17:446.03 W/(m 2.K),3521kg/h ;2-18:并流64.52℃,逆流84.90℃;2-19:并流39.9℃,逆流44.8℃;2-20:40.39 W/(m 2.K),174.1m 2;2-21:(1)7982kg/h ,(2)并流27.19℃,管长3.39m ,逆流32.74℃,管长2.813m ;2-22:15%;2-23:(1)124.2℃,(2)88.05℃;2-24:1.85m ;2-25:可用;2-26:(1)3m ,(2)92.02℃;2-27:(1)可用,(2)不可用,增大冷却水流量;2-28:(1)90.21 W/(m 2.K),(2)71.64 W/(m 2.K),(3)可用,(4)壁温107.65℃;2-29:(1)102.95kg/h ,(2)1.303m 2,(2)145.6℃;2-30:(1)359.2kg/h ,(2)378.76 W/(m 2.K),(3)50.81m ;2-31:73.08℃;2-32:37.54 W/(m 2.K),84.54℃;2-33:(1)321.57 W/(m 2.K),(2)不能;2-34:496218.75W ;2-35:116.6℃;2-36:(1)50.65℃,11.01m ;(2)9.58%;2-37:(1)124.3℃,(2)88.13℃;2-38:(1)1004.63 W/(m 2.K),(2)39.5%;2-39:(1)937.42 W/(m 2.K),(2)11.49m ,(3)71℃;2-40:(1)33.35m 2,(2)55.76℃;2-41:(1)不能,(2)103.85℃,302.17kg/h ;2-42:5.67×10-4 (m 2.K)/W ;2-43:(1)59.6℃,0.5072,(3)29.4℃,57.5℃,(4)4%;第三章3-1:0.0152Pa.s ;3-2:75.3μm ;3-3:0.02m/s ;3-4:17.5μm ;3-5:807m 3/h ;3-6:略;3-7:0.588;3-8:0.806mm/s ,72mm/s ;3-9:(1)10.92m 3/s ,(2)6.0m 3/s ;3-10:2.182hr ;3-11:0.0004m 2/s ;3-12:(1)1600s (26.67min ),(2)2.828m 3/m 2,(3)1140s (19min );3-13:(1)4595.6s (1.277h ),(2)2.07m 3,(3)2100s (35min );3-14:(1)2.83m 3,(2)3.282m 3;3-15:8100s (2.25h );3-16(1)2145s (0.671h ),(2)0.194m 3/h ;第四章4-1:(1)处于平衡,(2)吸收,(3)解吸;4-2:解吸,11.19kPa ;4-3:)/(1084.324s m kmol k y •×=−,)/(1002.122s m kmol k x •×=−,)/(10656.324s m kmol K y •×=−;4-4:略;4-5:0.01267;4-6:3.06m ;4-7:(1)0.0267,(2)不能用;4-8:(1)1.053,(2)0.0285,(3)19.0;4-9:(1)0.006,(2)5.9m ;4-10:(1)1.32,(2)0.0228,(3)7.84;4-11 :(1)0.0003,(2)0.505m ,(3)5.4m ;4-12:(1)4.6,(2)1.46倍;4-13:(1)0.695m ,)/(0467.02s m kmol H G a K OGy •==,(2)253kg/h ;4-14:0.002;4-15:(1)87%,(2)0.00325;第五章5-1:(1)65.33℃,(2)0.512;5-2:(1)81.36℃,(2)0.187;5-3:(1)0.228,(2)精:0.667,提:0.47,(3)精:0.8,提:0.595;5-4:D=17.1kmol/h ,W=82.9kmol/h ,xw=0.438;5-5:11kmol/h ;5-6:(1)D=20kmol/h ,W=80kmol/h ,(2)R=2;5-7:(1)D=43.8kmol/h ,W=56.2kmol/h ,(2)R=2.01;5-8:0.875;5-9:(1)0.8,(2)130kmol/h ,(3)精线方程y=0.6154x+0.3654;5-10:(1)R=3,xD=0.83,(2)1/3,(3)提线方程y=1.375x-0.01875;5-11:(1)精线方程y=0.76x+0.22,(2)提线方程y=1.52-0.021;5-12:16(含塔釜),第8板加料;5-13:15(含塔釜);5-14:0.75;5-15:0.125,精线方程y=0.75x+0.25,提线方程y=2x-0.125;5-16:194.0,889.0==W D x x ;第六章6-1:(1)E=64.1kg ,R=25.9kg ,064.0,50.000==A A x y ,(2)14.6;6-2:E=92.2kg ,R=87.8kg ,18.0,15.0==A A y x ,(2)⎪⎩⎪⎨⎧==kgR kg E 69.7831.2100,16.0,77.000==A A x y ;6-3:kg E kg R 5.130,6.88==,xA=0.1,yA=0.0854;6-4:(1)59kg ,(2)0.06;6-5:47.7kg ;6-6:44.9℃;6-7:138.3m 2/g ;6-8:6.83h ;6-9:5920.3kg/h ,0.0825,0.0125kg/(m 2.s),0.00436 kg/(m 2.s);第七章7-1:92.4%;7-2:干气水水kg kg W /0174.0=,干气kg kJ /6.87Q =;7-3:见下表 干球温度℃ 湿球温度 ℃ 湿 度 kg 水/kg 干空气相对湿度% 热焓 kJ/kg 干空气水汽分压 kPa 露点 ℃80 40 0.0319 11.0 165 4.8 32.5 60 35 0.026 20 125 4.1 29 40 28 0.020 43 95 3.2 25 57 33 0.024 21 120 3.7 28 50 30 0.0196 25 98 3.0 23 7-4:(1)干气kg kJ I /25.1=Δ,(2)55.9℃,(3)54.7℃;7-5:自由水量为干料水kg kg /243.0,结合水量干料水kg kg /02.0,非结合水量为干料水kg kg /23.0;7-6:7.06h;7-7:21.08h;7-8:(1)250.75kg 干气/h,(2)45.58kJ/kg 干气,(3)13984.3kJ/h;7-9:(1)223kg/s,(2)163℃,(3)81.1%;7-10:(1)10.9 kg/s,78%,(2)6.59 kg/s,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