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毛概第三章)
- 格式:pptx
- 大小:4.87 MB
- 文档页数:19
毛概(2023修订版) 第三章社会主义革命理论教案教学内容本章主要介绍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社会主义的起源和发展历程2. 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3. 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原则和任务4. 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在中国的实践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研究,学生应该能够:1. 了解社会主义革命理论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内容;2. 掌握社会主义革命的基本原则和思想方法;3. 理解社会主义革命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实践经验;4. 分析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对中国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教学方法本章的教学可以采用以下方法:1. 课堂讲授:通过讲解社会主义革命理论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内容,帮助学生建立起整体的认识。
2.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社会主义革命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实践经验,促进思考和交流。
3. 群体演练:组织学生进行群体演练,模拟社会主义革命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4. 视频展示:通过播放相关视频素材,让学生感受社会主义革命的实践场景,增加研究的趣味性。
教学评价为了评价学生对本章内容的掌握情况,可以采用以下评价方式:1. 课堂测试:在课堂结束时进行简短的测试,检验学生对社会主义革命理论的理解程度。
2.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思考题或读书报告,鼓励学生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思考社会主义革命理论。
3. 课堂表现: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积极参与、提问和讨论的能力等。
参考资料1. 马克思恩格斯著《宣言》2. 中国中央委员会著《关于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3. 著《论持久战》以上内容为毛概(2023修订版)第三章社会主义革命理论教案的主要框架和安排。
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和补充,以确保教学效果最佳化。
⼆、新民主主义⾰命时期的统⼀战线 1.建⽴⾰命统⼀战线在中国⾰命中的特殊重要性和现实可能性。
中国⾰命统⼀战线的建⽴和发展 统⼀战线,是⽆产阶级及其政党为了反对当前主要的敌⼈,逐步实现⾃⼰的历史使命,同⼀切可以联合的阶级、阶层、政党或集团在⼀定⽬标下结成⼴泛的政治联盟。
统⼀战线在中国⾰命中具有特殊的重要性,是中国⾰命进程中⼜⼀个基本特点和主要法宝。
建⽴⾰命统⼀战线的必要性主要决定于敌我⼒量的对⽐以及中国⾰命的长期性与不平衡性的特点;建⽴⾰命统⼀战线的可能性则必须分析中国社会在不同历史时期主要⽭盾的具体表现与变化及各个阶级、各派政治⼒量在民族民主⾰命不同时期的不同表现。
统⼀战线在新民主主义⾰命不同时期具有不同内容和特点,特别是国民⾰命时期和抗⽇战争时期,两次国共合作的特点明显不同。
2.实现⾰命统⼀战线的基本原则和主要经验 第⼀,必须正确处理统⼀战线中两个联盟的关系。
中国⾰命统⼀战线包括两个联盟,⼀个是⽆产阶级与农民、城市⼩资产阶级等其它劳动⼈民的联盟,这是统⼀战线中基本的、主要的联盟;另⼀个是⽆产阶级同可以合作的劳动⼈民的联盟,主要是⽆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也包含特定条件下⽆产阶级和⼀部分地主阶级、带买办性的⼤资产阶级的联盟。
其中,第⼀个联盟始终是统⼀战线的基础。
第⼆,坚持独⽴⾃主原则,坚持⽆产阶级及其政党对统⼀战线的领导。
必须把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结合起来。
在与同盟者联合时,⽆产阶级及其政党必须保持⾃⼰的独⽴性,否则就是投降主义。
同时,还需要灵活机动地运⽤各种⽃争形式,适时改变⾃⼰的策略,善于与同盟者达成必要的妥协。
否则,就没有统⼀战线,就是关门主义和冒险主义。
第三,对资产阶级实⾏⼜团结⼜⽃争,⼜⽃争团结的政策。
统⼀战线的根本⽬的就是要团结尽可能多的社会⼒量,限度孤⽴主要敌⼈。
对民族资产阶级(在特定条件下的⼤资产阶级)要尽可能地联合,以保证⾰命的顺利进⾏。
在被迫同资产阶级(主要是⼤资产阶级)分裂时,要敢于并善于同⼤资产阶级进⾏坚决的武装⽃争,同时要继续争取民族资产阶级的中⽴或⽀持。
第三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第一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一、近代中国的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1.近代中国的国情认清国情,是认清和解决革命问题的基本依据。
近代中国,已经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社会,这是最基本的国情。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了社会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又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近代中国革命的根本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从根本上推翻反动腐朽的政治上层建筑,变革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为建设富强民主的国家、改善人民的生活、确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
2.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中国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以后,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从原来的旧的世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新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属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
1914年五四运动之后,中国资产阶级开始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由自在阶级转变为自为的阶级。
近代中国革命以五四运动为开端,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二、中国革命经验的概括和总结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主要观点。
1.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开始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
2.1922年党的二大明确提出了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纲领是反帝,反封建。
3.1923年党的三大提出了建立国共合作统—战线的思想。
4.1925年党的四大,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坚持无产阶级领导权和农民同盟军的思想。
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系统论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问题、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人民军队建设、革命根据地建设和党的建设等理论,使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达到成熟。
在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完整地表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提出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思想。
第三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总路线基本纲领革命道路基本经验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第一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1)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2)中国革命经验的概括和总结(一)近代中国国情: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社会性质和社会矛盾)演变过程5个关键点:《天津条约》(进一步加深)《南京条约》(开始沦为)——《北京条约》--------《辛丑条约》(完全沦为)《马关条约》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中国仍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仍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总结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六大特点:第一,半封建第二,半资本主义第三,半独立第四,半殖民地第五,中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表现出极端的不平衡。
第六,中国人民的贫困和不自由的程度,是世界所少见的。
近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矛盾是最主要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矛盾是主要矛盾(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社会性质决定社会矛盾决定革命任务决定社会性质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中国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自1914年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和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以来,发生了新的变化,开辟了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纪元1919年五四运动后,无产阶级开始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随着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中国革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近代中国革命包括:P书上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条件6:社会条件:中国人民斗争(中国革命发展的必然趋势)阶级基础:工人阶级壮大和工人运动发展(自在阶级——自为阶级)思想和文化条件:新文化运动思想武器: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影响转折点: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实现标志:中国共产党成立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相同点①社会性质:都发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第一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进程第二节毛泽东思想第三节邓小平理论第四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第五节科学发展观第二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第一节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第二节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内容和意义第三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第三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第一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行成第二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第三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第二节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第三节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第五章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第一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第二节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第三节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第六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第一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最大的实际第二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第三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第一节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第二节坚定不移的推进全面改革第三节毫不动摇地坚持对外开放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第一节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二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第三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第四节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第九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第一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第二节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第三节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民主政治第十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第一节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第二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第三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第一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第二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第十二章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第一节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第二节从武力解放台湾到和平解放台湾第三节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第四节新形势下和性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重要发展第十三章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第一节国际形势的发展及特点第二节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第十四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第一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事业第二节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第三节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第十五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第一节党和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第二节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第三节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第三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第一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基本国情:已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社会。
毛泽东在党的八七会议上提出“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取得的。
第二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总路线的内容: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敌人: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
动力:工人阶级(基本动力)、农民阶级(主力军)、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领导:无产阶级及其政党。
指导思想:马克思列宁主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实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革命。
区分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标志:革命领导力量不同。
革命前途:社会主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性质不同,又相互联系,紧密衔接的,中间不容插一个资产阶级专政。
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1、政治纲领: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
※国体——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政体——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2、经济纲领: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3、文化纲领: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新民主主义文化是民族的,”民族的“是指:①在内容上,反对帝国主义压迫,主张中华民族的尊严和对立性;②在形式上,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民族形式和民族特色;③为全民族中90%以上的工农大众服务的,是人民大众的文化,也是民族的文化。
第三节新民主主义的道路和基本经验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三大法宝的关系: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武装斗争是统一战线的中心支柱;而党的组织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
意义: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进行理论创新而形成的具有独创性的关于中国人民革命的理论。
第三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第一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一、近代中国的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1.近代中国的国情认清国情,是认清和解决革命问题的基本依据。
近代中国,已经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社会,这是最基本的国情。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了社会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又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近代中国革命的根本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从根本上推翻反动腐朽的政治上层建筑,变革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为建设富强民主的国家、改善人民的生活、确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
2.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中国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以后,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从原来的旧的世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新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属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
1914年五四运动之后,中国资产阶级开始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由自在阶级转变为自为的阶级。
近代中国革命以五四运动为开端,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二、中国革命经验的概括和总结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主要观点。
1.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开始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
2.1922年党的二大明确提出了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纲领是反帝,反封建。
3.1923年党的三大提出了建立国共合作统—战线的思想。
4.1925年党的四大,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坚持无产阶级领导权和农民同盟军的思想。
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系统论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问题、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人民军队建设、革命根据地建设和党的建设等理论,使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达到成熟。
在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完整地表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提出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