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小说鉴赏ppt2
- 格式:ppt
- 大小:847.50 KB
- 文档页数:5
伤痕文学(2009-12-03 15:51)分类:中国当代小说评价标签:伤痕文学“伤痕”一词在学术界被用来概括文学思潮,最早可见于旅美华裔学者许芥昱在美国加州旧金山州立大学文学讨论会的讲话。
许芥昱认为,中国大陆自1976年10月后,短篇小说最为活跃,并说:“最引大众注目的内容,我称之为‘Hurts Generations’,即‘伤痕文学’,因为有篇小说叫做《伤痕》,很出风头。
”有人曾对这个概括性的词汇提出过异议,认为不如使用“暴露文学”切合这个阶段的文学实质,但由于此词已被学术界大多数研究者所接受,因此在这里我们延用之。
“伤痕文学”涉及的内容很多,但大都是以真实、质朴甚至粗糙的形式,无所顾忌地揭开“文革”给人们造成的伤疤,从而宣泄十年来积郁心头的大痛大恨,这恰恰契合了文学最原始的功能:“宣泄”。
“伤痕文学”兴起于被左倾创作思潮压抑多年的文坛之上,因而许多作品一问世,马上就引起人们的争议,许多人提出了文学是应该“歌颂”还是“暴露”,是该写“光明”还是写“黑暗”的问题。
当然,这场论战的结果不言而喻。
作为新时期发出的第一声真实的呐喊,“伤痕文学”的价值是不可否认的。
首先,从社会意义上来说,“伤痕文学”是对“文革”的整体否定。
即,它不仅是对“文革”中的政策及其造成的恶果的否定,而且是对“文革”及其之前的“瞒”和“骗”的创作方法的否定,从而恢复了文学的″真实性″。
其次,在“伤痕文学”中,人们发现了久违的悲剧精神。
在极左路线严格规定文学只能“歌颂现实”的情况下,几十年来,悲剧意识在文学中已经被迫消失。
而到了“文革”结束,蒙受了巨大灾难的人民萌发的第一种情感就是对这场具有深刻社会性的大悲剧的悲哀与愤懑。
于是,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首次出现了以悲剧形式来反映社会主义的文学思潮——“伤痕文学”。
第三,在“伤痕文学”中,开始注重对普通人的刻画,从而摆脱了“文革”中文学只能反映“工、农、兵”甚至只能以“英雄人物”为创作重心的教条规定,在表现对象上,出现了空前的广泛性。
(幻灯片1)中国现当代小说阅读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
人物、情节和环境是其三要素。
那么,欣赏小说,可以相应地分为四个方面,即欣赏小说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环境描写,体味其思想内容和生活情趣。
下面就从小说的(幻灯片2)情节、人物、环境及主题思想四个角度,做一下中国现当代小说的赏析。
(幻灯片3)第一节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情节就是在小说作品所提供的特定艺术描写的环境中,由于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人与环境间的矛盾冲突,而产生的一系列生活事件发生、发展、直至解决的整个过程。
它通常由一组或若干组具体的生活事件组成,在一条基本情节线索的统领下包括许许多多的细节。
小说故事中的矛盾冲突是形成情节的基础,也是推动情节发展的动力,冲突双方的人物性格,则直接决定了情节进展的趋向。
小说情节发展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一、了解小说组织情节的常见艺术手法。
小说情节的波澜起伏和扣人心弦,应该说是所有优秀小说的显著特点。
为了实现这一效果,小说往往会运用一些艺术技巧和手法,如叙述顺序的变化、矛盾和误会、悬念、伏笔和照应等。
(1)小说中几种叙述顺序的变化。
①倒叙:是把事件的高潮或结局、或某个突出的片段放在前面先写,然后再按顺叙写。
恰当地运用倒叙手法,能刹那间引起读者思想上的共鸣,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也能使文章的结构曲折多变,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鲁迅小说《祝福》,开始即把祥林嫂的悲惨结局写出来,再记叙其悲惨的人生遭遇,就是为了引起读者注意祥林嫂的一生遭遇。
②插叙:是指暂时中断对主要事件的顺叙记叙,另外插入一些材料,或追述往事,或预示未来,或另有其他交代。
其作用为:或补充烘托主要事件,或丰富文章内容,使整篇布局更具错落起伏的魅力。
如鲁迅在《故乡》中插入了“我”对童年时代闰土回忆的一段文字,删去它似乎也行,但会失去闰土肖像描写前后强烈对比的一种效果,就不会像现在那样鲜明地突现出现实的社会环境对闰土身心的摧残,使之麻木不仁、衰老不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