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腐蚀学原理教案(正文-第一部分)-2006-2007
- 格式:doc
- 大小:417.50 KB
- 文档页数:29
金属腐蚀反应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金属腐蚀的概念,知道金属腐蚀的类型和原因。
2. 让学生掌握金属腐蚀的基本原理,了解腐蚀过程中发生的化学反应。
3. 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金属腐蚀的概念及类型2. 金属腐蚀的原因3. 金属腐蚀的原理及化学反应4. 防止金属腐蚀的方法5. 金属腐蚀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金属腐蚀的概念、类型、原因、原理及化学反应。
2. 教学难点:金属腐蚀原理及化学反应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金属腐蚀的奥秘。
2. 利用多媒体教学,展示金属腐蚀的微观过程。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4. 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感受金属腐蚀在生活中的应用。
五、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金属腐蚀的概念及类型2. 第二课时:金属腐蚀的原因3. 第三课时:金属腐蚀的原理及化学反应4. 第四课时:防止金属腐蚀的方法5. 第五课时:金属腐蚀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教案内容待补充。
六、教学活动1. 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生活中经历的金属腐蚀现象,引导学生关注金属腐蚀在日常生活中的普遍性。
2. 实验演示:进行金属腐蚀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金属腐蚀过程,加深对金属腐蚀现象的理解。
3. 案例分析:分析金属腐蚀在工程、环境等方面的影响,让学生了解金属腐蚀的严重性。
4. 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防止金属腐蚀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七、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金属腐蚀概念、类型、原因、原理的掌握情况。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金属腐蚀实验中的观察、分析能力。
3. 小组报告:评价学生在防止金属腐蚀方法探讨中的参与度、合作精神。
4.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金属腐蚀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八、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合适的化学教材,提供金属腐蚀相关知识。
2. 多媒体课件:制作金属腐蚀原理、实验过程等课件,辅助教学。
金属的腐蚀与防护教学目标:1.能描述金属腐蚀的化学原理,知道金属防护的常用方法,认识防止金属腐蚀的重要意义。
2.进一步学会对比、比较认识事物的科学方法和假设验证探究的思维方式,辩证的认识外因条件对化学变化的影响;3.参与试验探究观察铁生锈的过程,体会动手试验自己获得铁的性质的知识的成功愉悦,保持学习的兴趣;教学重点:电化腐蚀的原因.教学难点:析氢腐蚀和吸氧腐蚀的电极反应方程式.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师生共议、归纳总结。
教学过程:[投影]常见的金属腐蚀现象:[导课] 前两天,老师准备骑车锻炼一下,于是到车库去取一辆好久没有用的自行车,结果走近一看,自行车生已经生锈得面目全非,当老师把撑脚一踢,你们知道发生什么事情吗?学生回答:“断了”。
是啊,金属的腐蚀的危害居然有这么大,回家上网一查,发现每年由于钢铁生锈会使我国损失大约100~150亿元。
因此了解金属腐蚀有很重要的意义。
[板书] 第三单元金属的腐蚀与防护一、金属腐蚀[阅读]什么是金属腐蚀?[回答]学生回答(阅读学案内容)[板书]金属腐蚀:金属(或合金)跟周围接触到的气体(或液体)反应而腐蚀损耗的过程。
[讲述] 由于与金属接触的介质不同,发生腐蚀的化学原理也不同,一般可分为化学腐蚀和电化学腐蚀。
金属的化学腐蚀:金属跟接触到的物质直接发生化学反应而引起的腐蚀。
例如:铁在高温下与氧气直接化合而被腐蚀,在工业生产中氯气跟铁或与其他金属化合使金属锈蚀。
特点:反应简单、直接接触,金属与氧化剂之间的氧化还原反应。
[投影]1、化学腐蚀:金属跟接触到的物质直接发生化学反应而引起的腐蚀。
特点:反应简单、金属与氧化剂之间的氧化还原反应。
[讲述]对于化学腐蚀,什么是影响化学腐蚀的因素呢?观察投影的图片[结论]一般情况下,温度的升高会加快化学反应速率。
因此,温度对化学腐蚀的影响较明显。
[提问]在新疆吐鲁番和海南省两地,哪个地区铁生锈相对慢一些?[过渡]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下面的这个实验[科学探究]不同条件下铁钉的锈蚀【讨论】将生锈的实验传递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并讨论为什么?[总结]铁钉生锈的条件:铁钉含杂质、与电解质溶液接触。
第二节金属的腐蚀和防护(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1.课标中的内容主题2 生活中的材料(4)描述金属腐蚀的化学原理,知道金属防护的常用方法,认识防止金属腐蚀的重要意义;2.教材中的内容本节简单介绍了生活中金属的腐蚀和防护知识。
内容涉及金属腐蚀的化学原理(化学腐蚀、电化学腐蚀):在化学腐蚀中,以家用燃气灶的中心部位很容易生锈,而食品罐头放在南极已差不多90年了,却很少生锈为例(图3-14),强调温度(反应条件)对化学腐蚀的影响比较明显。
在电化学腐蚀中,通过“科学探究”,让学生分析铁钉锈蚀需要哪些条件,以及在什么条件下锈蚀速率较快,引出电化学腐蚀。
教科书中没有出现“吸氧腐蚀”和“析氢腐蚀”这两个名词,只是介绍了钢铁发生电化学腐蚀时在正极上发生的这两类原电池反应。
最后强调指出化学腐蚀和电化学腐蚀的本质是金属原子失去电子变成阳离子的过程。
金属的防护内容:教科书通过图示(图3-16和图3-18)和活动(2个“思考与交流”)的方式,由学生自己总结对金属防护常用的方法,并解释这些方法为什么可以达到防止金属腐蚀的目的;最后简单介绍了牺牲更活泼金属的防护方法的原理及其应用。
二、教学对象分析1.知识技能方面在高中课程标准必修模块化学2《化学能与电能》中,学生已经学习了化学能与电能的转换,即原电池的相关知识。
本节是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了解金属腐蚀的化学原理和防护方法等。
内容包括:金属的腐蚀(第一课时)和金属的防护(第二课时)。
2.学习方法方面在高中课程标准必修模块化学2《化学能与电能》中,学生掌握了正确判断原电池的正负极的方法,能够将原电池负极失电子被消耗的原电池原理应用到金属腐蚀的知识点上来;具有一定的学习方法基础。
三、设计思想选修1模块第三章第二节《金属的腐蚀和防护》分为两个课时进行。
本教学设计为第一课时,主要内容为“金属的腐蚀”。
本节课可采取问题解决和实验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其基本流程为:①问题引入:列举生活实例(展示:家庭、校园金属腐蚀图)→②提出问题:金属腐蚀有哪些危害?金属为什么会被腐蚀?→③科学探究(分组实验:不同条件下铁钉的锈蚀)→④探究金属腐蚀发生的条件→⑤金属腐蚀的分类→⑥多媒体展示:化学腐蚀和电化学腐蚀→⑦电化学腐蚀的原理:电极反应→金属腐蚀的本质。
金属腐蚀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金属腐蚀的定义、原因及类型,掌握相关的化学知识;2. 学生能描述金属腐蚀的防护方法,了解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3. 学生了解不同金属的腐蚀速率及影响因素,能运用相关知识解释现象。
技能目标:1. 学生能运用实验技能,进行金属腐蚀的观察和分析;2. 学生能通过查阅资料、开展小组讨论,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3. 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设计简单的金属腐蚀防护方案。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化学学科的兴趣,认识到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2. 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关注金属腐蚀对环境的影响;3. 学生养成合作学习的习惯,学会尊重他人意见,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化学学科的一节实验课,旨在帮助学生了解金属腐蚀现象及其防护方法。
学生特点:六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好奇心强,善于观察和思考。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讨论等形式,掌握金属腐蚀的知识,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培养其环保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
通过分解课程目标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为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依据。
二、教学内容本节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金属腐蚀的基本概念:- 金属腐蚀的定义、原因及类型;- 不同金属的腐蚀速率及影响因素。
2. 金属腐蚀的防护方法:- 物理防护:如涂层、衬里、阴极保护等;- 化学防护:如缓蚀剂、阳极保护等;- 电化学防护:如电解质调节、电流干预等。
3. 实践操作与观察:- 设计实验,观察不同金属在相同条件下的腐蚀速率;- 分析实验结果,探讨影响金属腐蚀的因素。
4. 金属腐蚀在生活中的应用与防护:- 了解金属腐蚀在建筑、交通、家居等领域的实际应用;- 探讨金属腐蚀防护在环保、资源节约等方面的意义。
教学内容参考教材章节:第三章《金属的腐蚀与防护》。
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金属腐蚀的基本概念、类型及影响因素;2. 第二课时:金属腐蚀的防护方法及其原理;3. 第三课时:实践操作与观察,分析实验结果;4. 第四课时:金属腐蚀在生活中的应用与防护。
七年级化学教案认识金属的腐蚀反应七年级化学教案认识金属的腐蚀反应导语: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使用各种金属器具,比如铁锅、锁等。
然而,你有没有想过这些金属会慢慢发生腐蚀呢?本次化学教案将帮助学生认识金属的腐蚀反应,理解其发生原因,并学习如何保护金属免受腐蚀的侵害。
I. 课堂导入教师可以展示一些生锈的金属物件,比如铁链、螺丝钉等,引发学生的观察和思考。
教师可以提问学生们对这些现象的认识,为接下来的学习做铺垫。
II. 理论讲解1. 金属腐蚀的定义金属腐蚀是指金属在与其他物质接触时发生的化学反应,导致金属的质量减少和性质改变的过程。
腐蚀能使金属表面产生一层氧化物,这种氧化物通常呈现为不良的外观,甚至会影响金属的功能。
2. 金属腐蚀的原因金属腐蚀的主要原因是金属与氧气及其他物质接触,形成了新的化合物。
氧气是最主要的腐蚀物质,它能与金属中的元素发生氧化反应。
此外,水、酸等也能加速金属的腐蚀过程。
III. 实验演示教师可以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演示,以增强学生对金属腐蚀的理解。
材料:铁钉、水、盐步骤:1. 将一根铁钉放入装有水和盐的容器中。
2. 观察一段时间后,铁钉表面出现的变化和颜色。
通过这个实验,学生们能够亲眼目睹铁钉腐蚀的过程,加深对金属腐蚀的认识。
IV. 认识金属的腐蚀反应1. 金属的常见腐蚀反应(1)铁的腐蚀:铁在与氧气反应时,会生成氧化铁(Fe2O3),即锈。
铁的腐蚀受到湿度、温度等因素的影响加剧。
可以通过增加涂层、防锈剂等方式来保护铁制品。
(2)铜的腐蚀:铜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CuO),其颜色为黑色。
铜腐蚀通常发生在潮湿环境中,可以通过清洁、涂层等方式防止铜器生锈。
(3)铝的腐蚀:铝在与氧气反应时生成氧化铝(Al2O3),氧化铝形成了一层致密的氧化膜,起到一定的防护作用。
因此,铝具有良好的耐腐蚀性能。
2. 如何保护金属免受腐蚀(1)使用防腐剂:比如,涂覆在金属表面的油漆、涂料等物质能够形成一层隔离层,防止金属与外界氧气接触。
金属防腐的原理和应用教案一、金属防腐的原理金属的防腐是指对金属材料进行处理,以防止其受到腐蚀或氧化的过程。
金属腐蚀会导致金属表面的破坏、减弱材料的强度和耐用性,影响其使用寿命。
金属防腐的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物理防腐:采用物理方法来防止金属腐蚀,如为金属表面增加隔绝层,使得金属与外界环境隔离开来,减少腐蚀的可能性。
–使用金属涂层或喷涂防腐漆来保护金属表面,防止接触空气或水等容易导致腐蚀的介质。
–采用金属镀层技术,将一层防腐金属镀在金属表面,阻隔金属与外界介质的接触,达到防腐的效果。
2.化学防腐:采用化学方法来防止金属腐蚀,通过一系列化学物质的作用,改变金属表面的性质,减少腐蚀的可能性。
–使用化学物质进行金属表面的处理,如酸洗、碱洗等,可以去除金属表面的氧化层和污染物,减少腐蚀的发生。
–采用化学溶液进行防腐处理,如浸渍、溶解等,改变金属表面的性质,形成一层保护膜,阻挡外界介质对金属的腐蚀。
3.电化学防腐:利用电化学原理来防止金属腐蚀,通过控制金属与外界介质的电位差,减少电流的流动,从而减少腐蚀的发生。
–利用电流进行电解腐蚀,将一种防腐材料的阴极极化,在金属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阻止电流的流动,从而达到防腐的效果。
–采用电沉积方法,在金属表面沉积一层抗腐蚀的金属或合金,形成一层保护层,隔离金属与外界介质的接触,延长金属的使用寿命。
二、金属防腐的应用金属防腐技术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和领域,以延长金属材料的使用寿命和保证其工作性能。
以下是金属防腐的一些常见应用:1.建筑行业:金属结构常用于建筑物的支撑和框架中,为了防止腐蚀和延长使用寿命,常采用金属镀层和防腐漆进行表面处理。
2.船舶制造:海洋环境中腐蚀非常严重,船舶制造业中常采用防腐涂层、防腐漆和有机涂层等方法,保护金属船体和船上设备的防腐。
3.石油化工:石油化工设备常常处于恶劣的环境中,需要经常接触化学物质和高温高压条件,金属防腐技术是确保设备和管道安全运行的关键。
金属腐蚀学原理教案课时:1小时教学目标:1.了解金属腐蚀的原理和机制;2.掌握金属腐蚀的分类和常见的腐蚀形式;3.了解金属腐蚀的预防和控制方法。
教学重点:1.金属腐蚀的原理和机制;2.金属腐蚀的分类和常见形式;3.金属腐蚀的预防和控制方法。
教学难点:金属腐蚀的预防和控制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问问题或讲述引入话题,激发学生对金属腐蚀学的兴趣。
二、理论讲解(30分钟)1.金属腐蚀的原理和机制(10分钟)金属腐蚀是指金属与周围介质发生化学反应并产生物质损失的过程。
介绍了金属腐蚀的三个基本要素:金属、介质和电极电位差。
金属腐蚀的机理:金属在介质中发生氧化和还原反应,形成金属离子并释放出电子。
金属离子溶解在介质中,同时电子通过金属表面迁移,形成阴极和阳极区域。
2.金属腐蚀的分类和常见腐蚀形式(15分钟)分析了金属腐蚀的分类:化学腐蚀、电化学腐蚀和微生物腐蚀。
介绍了常见的金属腐蚀形式:点蚀、晶间腐蚀、应力腐蚀、干腐蚀等,并通过实例解释不同腐蚀形式的产生原因和危害。
三、教学案例分析(20分钟)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金属腐蚀的实际问题和解决方法。
1.案例一:海洋钢结构的腐蚀防护教师可以展示一些海洋钢结构的腐蚀照片并简要介绍其腐蚀原因,然后和学生一起讨论如何进行防护和控制措施,例如合理选用材料、涂层保护、防腐保温等。
2.案例二:水暖系统的腐蚀问题教师可以讲解水暖系统中常见的金属腐蚀问题,如管道锈蚀、水垢和腐蚀产物的控制等。
引导学生思考解决方法,如定期清洗、使用防腐剂等。
四、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并强调金属腐蚀的重要性和预防措施的必要性。
五、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收集一些实际腐蚀案例,并分析原因和提出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方法。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理论讲解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了解金属腐蚀学的基本原理和常见形式,并引导学生思考解决方法。
同时,提供了一些实际案例,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金属的腐蚀与防护教学设计教案第3节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电池第3课时金属的腐蚀与防护【学习目标】1、能够运用原电池原理解释金属发生电化学腐蚀的原因。
2、学会利用原电池原理和电解原理设计防护的方法。
3、认识金属腐蚀的危害和防护的必要性。
【预习】三、金属的腐蚀与防护1、金属电化学腐蚀的原理(1)金属腐蚀。
金属腐蚀常见的类型:。
(2)电化学腐蚀①概念:当两种金属(或合金)且又同时暴露在里或与接触时,由于形成原电池而发生的腐蚀就是电化学腐蚀。
电化学腐蚀过程中由于电解质溶液的不同,又可分为和两种。
②吸氧腐蚀见课本27页图1-3-13:表示的是一块铆有铁铆钉的铜板暴露在潮湿空气中的腐蚀情况,其中为负极,为正极,铜板表面凝结有一层水膜,空气中CO2及沿海地区空气中的NaCl等物质溶解在水膜中形成电解质溶液,从而构成原电池。
电极反应为:负极:正极:然后OH-与Fe2+结合为Fe(OH)2,故该原电池的总反应为:Fe(OH)2与潮湿空气反应生成Fe(OH)3:方程式为:生成的Fe(OH)3分解,从而生成铁锈(Fe2O3·nH2O),该过程主要消耗O2,称为吸氧腐蚀。
③析氢腐蚀同样是上述腐蚀,若空气中SO2含量较高,处于酸雨的环境下,使水膜酸度较高,即电解质溶液为酸性溶液,正极反应就变为:总反应为:。
该过程为析氢腐蚀。
无论是析氢腐蚀,还是吸氧腐蚀,都使金属成为原电池的负极,金属电子变为金属阳离子而被腐蚀,且金属越越易发生电化学腐蚀。
【例1】下列关于铁器的使用注意事项不正确的是()A、避免长期接触潮湿空气B、避免与酸性物质接触C、不能接触干燥的空气D、不能盛放硫酸铜溶液【例2】下列现象中,不是由于原电池反应造成的是( )A、含杂质的锌与盐酸反应比纯锌与盐酸反应速率快。
B、金属在潮湿的空气中易腐蚀。
C、纯铁和盐酸反应,如滴入几滴硫酸铜溶液,则可加快反应速率。
D、化工厂中的铁锅炉易腐蚀而损坏。
2、金属的防护金属的腐蚀主要是电化学腐蚀,只要破坏了原电池的构成要素就可减少电化学腐蚀的发生,常见有以下几种金属防护方法:(1)让金属制品处于的环境。
金属的腐蚀实验教案教案:金属的腐蚀实验I. 实验目的通过进行金属的腐蚀实验,使学生了解金属腐蚀的原理、类型及防治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II. 实验材料和仪器1. 实验材料:- 钢丝球(铁)- 青柠檬汁- 盐水溶液- 纸巾- 碗- 锡箔纸- 铜丝(或铜片)2. 实验仪器:- 显微镜- 试管- 电子天平- 放大镜- 实验台III. 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 放置实验台上所需材料和仪器- 使用纸巾擦拭试验台面,保持清洁2. 实验操作:1) 将一小块钢丝球放入试管中,加入适量的青柠檬汁。
2) 将另一块钢丝球放入另一个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盐水溶液。
3) 观察并比较两个试管中钢丝球的变化,记录观察结果。
4) 取一块铜丝(或铜片)放入一碗中,加入足够的青柠檬汁,静置一段时间。
5) 观察并记录铜丝(或铜片)的变化。
3. 数据分析:- 根据观察结果,分析不同试验条件下金属的腐蚀情况。
- 通过观察数据,总结金属腐蚀的原理和类型。
IV. 实验结果与讨论1. 实验结果:- 在青柠檬汁中,钢丝球腐蚀情况较轻微,表面可能出现少量皱纹或变色。
- 在盐水溶液中,钢丝球腐蚀加剧,表面可能出现多个腐蚀点,并可能出现部分生锈。
- 铜丝(或铜片)在青柠檬汁中腐蚀较轻微,仅表面可能出现少量氧化。
2. 讨论:- 青柠檬汁中含有一定酸性,可为金属提供氧化的条件,但含量较低,因此金属腐蚀相对较轻微。
- 盐水溶液中含有盐分,提供了更好的电解质环境,加速金属的腐蚀速度。
- 铜具有较好的耐腐蚀性,因此在青柠檬汁中的腐蚀程度相对较低。
V. 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了金属腐蚀的原理、类型和影响因素。
腐蚀是金属长期暴露于特定环境中,受到氧化、酸碱等因素刺激而发生的化学反应。
不同环境条件和金属种类对腐蚀过程具有不同的影响,合理选择金属和控制环境条件对于减缓或防止腐蚀非常重要。
通过本实验的观察和数据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盐水溶液中的腐蚀速度高于青柠檬汁中的腐蚀速度,说明电解质的存在加速了金属的腐蚀过程。
备注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 腐蚀的基本概念研究对象:金属腐蚀学是一门研究金属材料在与其周围环境下发生破坏以及如何减缓或者防止这种破坏的一门科学。
金属材料最常见也最重要的三种破坏形式: (1)断裂(fracture ) 指金属构件受力超过其弹性极限、塑性极限而发生的破坏。
可以分为脆性断裂、塑性断裂、沿晶断裂、穿晶断裂、机械断裂等。
一般指结构材料。
(2)磨损(wear and tear ) 指金属表面与其相接触的物体或与其周围环境发生相对运动,因摩擦而产生的损耗或破坏。
这是一个渐变的过程。
(3)腐蚀(corrosion ) 指金属在与其周围环境的作用下引起的破坏或变质现象。
其定义为:金属与周围环境(介质)之间发生化学或电化学作用而引起的破坏或变质。
金属腐蚀学是在金属学、金属物理、物理化学、电化学、力学等学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综合性的边缘科学,学习金属腐蚀学的主要目的和内容是:研究和了解金属材料与环境介质作用的普遍规律,从热力学的角度研究腐蚀进行的可能性,从动力学方面研究腐蚀进行的速度和机理。
研究和了解金属在各种条件下发生的原因以及控制或防止金属腐蚀的各种措施。
研究和掌握金属腐蚀速度的测试方法和技术,制定腐蚀评定方法和防护措施的各种标准,发展腐蚀和现场监控技术等。
研究金属腐蚀具有重要的意义。
例如,航空发动机的腐蚀与控制。
钢铁的腐蚀与控制。
等等。
第二节 腐蚀的分类方法 一、按腐蚀的环境分类1.干腐蚀(dry corrosion 化学机理): (1)失泽(tarnish ):金属在露点以上的常温干燥气体中腐蚀(氧化),生成很薄的表面腐蚀产物,使金属失去光泽,主要为化学腐蚀的机理。
(2)高温氧化(high temperature oxidation ):金属在高温气体中腐蚀(氧化),有时生成很厚的氧化皮(scaling )。
在热应力和机械应力作用下引起氧化皮剥落(spalling )。
属于高温腐蚀(high temperature corrosion )。
2.湿腐蚀(wet corrosion ) 湿腐蚀主要是指潮湿环境和含水的介质中的腐蚀。
绝大部分常温腐蚀(ordinary temperature corrosion )属于这一种。
一般为电化学腐蚀机理。
分为: (1)自然环境下的腐蚀大气腐蚀(atmospheric corrosion ) 土壤腐蚀(soil corrosion ) 海水腐蚀(corrosion in sea water ) 微生物腐蚀(microbial corrosion ) (2)工业介质中的腐蚀 酸、碱、盐溶液中的腐蚀备注工业水中的腐蚀 高温高压水中的腐蚀3.无水有机液体和气体中的腐蚀,为化学腐蚀机理。
(1)卤代烃中的腐蚀,如Al 在CCl 4和CHCl 3中的腐蚀。
(2)醇中的腐蚀,如Al 在乙醇中,Mg 和Ti 在甲醇中的腐蚀这类腐蚀介质都是非电解质,不管是液体或是气体,腐蚀反应都是相同的。
在这些反应中,水起到了缓蚀剂(inhibitor )的作用。
但是一般产生的腐蚀,都是由于有水的存在,腐蚀反应的发生都是在水中进行,水中有金属离子存在,因此属于电化学腐蚀机理。
4.熔盐和熔渣中的腐蚀,一般属于电化学腐蚀机制。
5.熔融金属中的腐蚀,为物理腐蚀机制。
二、按腐蚀机理分类1.化学腐蚀(chemical corrosion )化学腐蚀是金属表面与非电解质直接发生纯化学作用而引起的破坏。
其反应历程为金属的原子与氧化剂直接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腐蚀产物。
电子的传递是在金属与氧化剂之间直接进行的,没有电流产生。
2.电化学腐蚀(electrochemical corrosion )指金属表面与离子导电的介质(电解质)发生电化学反应而引起的破坏。
任何以电化学机理进行的腐蚀反应应该至少包括含有一个阳极反应和一个阴极反应,并且以流过金属内部的电子流和介质中的离子流形成一个回路。
阳极反应是氧化反应,金属失去电子,形成离子。
阴极反应为还原反应,即介质中的氧化剂组分吸收来自阳极的电子的过程。
例如,碳钢在酸中腐蚀时,阳极反应为铁被氧化,成为铁离子,释放出的电子由阳极(Fe )流至钢中的阴极(夹杂物Fe 3C )上,被H +吸收而还原成氢气,反应过程如下:阳极反应:Fe---------Fe 2++2e 阴极反应:2H ++2e----------H 2 总反应:Fe+2H +---------Fe 2++H 2电化学腐蚀的特点在于,它的腐蚀历程可以分为两个相对独立的并可同时进行的过程。
由于在被腐蚀的金属表面上存在着在空间和时间分开的阳极区和阴极区,腐蚀反应过程中电子的传递可以通过金属从阳极区流向阴极区,其结果是必然会有电流产生。
这种因电化学腐蚀而产生的电流与反应物的转移,有法拉第定律来约束。
电化学作用既可单独引起金属腐蚀,又可以和机械、生物共同作用导致金属腐蚀。
当金属同时受拉应力和电化学作用时,可以引起应力腐蚀断裂(stress corrosion cracking )。
金属在交变应力和电化学共同作用下,可以产生腐蚀疲劳(corrosion fatigue )。
金属同时受到机械磨损和化学作用,可以引起磨损腐蚀(erosion corrosion )。
微生物的新陈代谢可以为电化学腐蚀创造条件,参与或促进金属的电化学腐蚀,称为微生物腐蚀(microbial or bacterial corrosion )。
3.物理腐蚀(physical corrosion )物理腐蚀是指金属由于物理溶解作用下引起的破坏。
主要指熔融金属与固态金属之间由于相备注三、按腐蚀形态分类 1.全面腐蚀(general corrosion )或称均匀腐蚀(uniform corrosion ) 2.局部腐蚀(localized corrosion ) (1)电偶腐蚀(galvanic corrosion ) (2)点蚀(pitting corrosion ) (3)缝隙腐蚀(crevice corrosion ) (4)晶间腐蚀(intergranular corrosion ) (5)剥蚀(exfoliation )(6)选择性腐蚀(selective corrosion ) (7)丝状腐蚀(filiform corrosion )备注第三节 金属腐蚀速度的表示方法根据不同的腐蚀破坏性蚀的不同,由各种不同的评定方法。
对于全面腐蚀来说,通常用平均腐蚀速度来评定。
具体方法有失重法(增重法)、深度法和电流密度。
一、失重法和增重法金属腐蚀程度的大小可用腐蚀前后的试样质量的变化来评定。
失重法就是根据腐蚀后试样的质量的减小,用下式计算腐蚀速度: 01m m S tυ-=⋅失 上式中,v 失为腐蚀速度(g/m 2.h ),m 0为试样腐蚀前的重量,m 1为试样清除腐蚀产物后的质量(g ),S 为试样表面积(m 2),t 为腐蚀时间(h )。
这种方法适用于均匀腐蚀,而腐蚀产物完全脱落或很容易从试样表面清除掉的情况。
当腐蚀后试样质量增加并且腐蚀产物完全牢固的附着在试样表面时,可以使用增重法,用下式计算腐蚀速度: 21m m S tυ-=⋅增 上式中,v 失为腐蚀速度(g/m 2.h ),m 2为带有腐蚀产物试样的质量(g )。
腐蚀速度除了使用g/m 2.h的单位外,还使用kg/m 2.a 、g/dm 2.d 、g/cm 2.h 、mg/dm 2.d 。
还有mdd (mg/dm 2.d )、gmd (g/m 2.d )。
二、深度法 用质量变化不能把腐蚀深度表示出来。
因此,可以采用把腐蚀速度换算成腐蚀深度的公式: 8.76/υυρ=深失上式中,v 深为以腐蚀深度表示的腐蚀速度,单位为mm/a 。
v 失为腐蚀速度(g/m 2.h ), ρ为金属的密度,g/cm 2。
8.76为单位换算系数。
根据金属年腐蚀深度的不同,可将其耐蚀性按十级标准和三级标准分类。
三、容量法析氢腐蚀时,如果氢气析出量与金属的腐蚀量成正比,则可以用单位时间内单位试样表面积析出的氢气量来表示金属的腐蚀速度。
0V St υ=容 式中,v 容为氢气容积表示的腐蚀速度,单位为cm 3/cm 2.h ;V 0为换算成0℃、760mmHg 柱时的氢气体积,cm 3;S 为试样表面积,cm 2;t 为腐蚀时间,h 。
四、以电流密度表示的腐蚀速度法 电化学腐蚀中,阳极的溶解造成了金属的腐蚀。
根据法拉第定律,阳极溶解每一当量的金属,通过的电量为1法拉第,即96500库仑。
如果电流强度为I ,通电时间为t ,则通过的电量为It 。
阳极所溶解的金属量△m 应该为: A Itm nF∆= 式中,A 为金属的原子量,n 为价数,F 为法拉第常数(F=96500C/mol )。
备注对于均匀腐蚀,整个金属表面积S 可看成阳极面积,所以腐蚀电流密度为/corr i I S = 得出腐蚀速度v 失与腐蚀电流密度i corr 之间的关系: corr m Av i St nF ∆==失 由上式可知,腐蚀速度与腐蚀电流密度成正比。
一般常用腐蚀电流密度来表示金属的电化学腐蚀速度。
备注第二章 腐蚀热力学第一节 腐蚀倾向的热力学判据在自然环境和许多腐蚀介质中,除了个别的贵金属之外,绝大部分的金属都会自动发生腐蚀的现象,也即它们的热力学状态是不稳定的。
金属腐蚀是冶金过程的逆过程。
自然界中的一切自发过程都是有方向性的,都有从自由能高的状态向自由能低的状态转变的趋势,并且其可逆反应不会自动发生,除非外界作功。
从热力学可知,判别物理过程或者化学反应,对于不同的条件,有不同的热力学判据。
对于金属腐蚀和绝大部分化学反应而言,一般是在恒温恒压的敞开体系中进行的,这种情况下,一般采用吉布斯(Gibbs )自由能来判断反应的方向和限度。
在等温等压的条件下: ,()T PG ∆< 0 自发过程 ,()T P G ∆= 0 平衡过程 ,()T P G ∆> 0 非自发过程必须指出,自由能的变化只能判断金属腐蚀的可能性以及腐蚀倾向的大小,而不能决定腐蚀速度的高低。
腐蚀倾向大的金属不一定是速度大,腐蚀速度属于动力学问题。
第二节 电化学腐蚀倾向的判断和电动序多数金属的腐蚀属于电化学腐蚀,电化学腐蚀倾向的大小,除了使用自由能的判据之外,还可以使用电极电位和标准电极电位来判断。
在腐蚀电池中,金属发生阳极溶解(腐蚀),其电位为E A (anode ),腐蚀剂在阴极发生还原反应,其电位为E C (cathode )。
根据腐蚀倾向的热力学判据,可以得出金属腐蚀倾向的电化学判据: E A ﹤E C 则电位为E A 的金属自发进行腐蚀 E A =E C 平衡状态 E A ﹥E C 电位为E A 的金属不发生腐蚀 例如,在无氧的还原性酸中,当金属的电极电位比该溶液中氢电极电位更负时,有可能发生析氢腐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