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导读
- 格式:doc
- 大小:66.00 KB
- 文档页数:11
《三国演义》一、名著介绍《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
小说描绘了公元3世纪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公司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在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上,展现出那个时代尖利复杂又极具特点的政治军事矛盾,在政治、军事谋略方面,对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书语言生动、场面弘大、个性鲜亮,塑造出曹操、刘备、关羽、张飞等很多不朽的历史人物形象,其优秀的文学成就,使它的影响事实上已深入到中国文学、艺术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二、故事梗概东汉末年,宦官当权,民生凋零。
灵帝中平元年,张角兄弟发动黄巾起义,官军望风而逃。
为抵挡黄巾,幽州太守刘焉出榜招兵。
当时,刘备、关羽、张飞都去看那招兵榜文。
那刘备是中山靖王以后,汉景帝阁下玄孙,身长七尺五寸,虽然堕落基层,以贩麻鞋、织席为业,但不失龙子龙孙的风范。
关羽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一身英气,只因杀死富豪,正漂泊江湖。
张飞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以卖酒杀猪为业,并在当地有一所庄子。
三人萍水相遇,但都有为国卖力之心,因此一见如故,被张飞拉到自家庄后的桃园喝酒。
最后三人对天盟誓,结拜为弟兄,一道去投了刘焉。
刘关张参军后就显示出非凡的才能,他们一败黄巾于琢郡,二败黄巾于青州。
不久,又救出被张角战胜的董卓,但董卓见刘备是白身,其实不酬谢。
张飞震怒,要斩董卓,被刘备劝住。
刘关张与朱俊、孙坚攻击黄巾,大胜。
朱俊、孙坚皆受封赏,只有刘备被冷淡。
过了好久,刘备才被封为定州中山府安喜县尉。
就任四月,督邮来县巡视,刘备出城迎接,极为谦和。
而督邮却特别骄横,开始时怒斥刘备诈称皇亲,虚报伟绩;接着,见刘备无礼品赠送,就假造“县尉害民”之罪,有意诬陷。
张飞知道真相后,震怒,骑马到达馆驿,挣督邮头发揪住,扯出馆驿,向来扯到县衙门前马桩上拴住,当着众多百姓,扯下柳条,往督邮两腿上狠力鞭打,一连打断了十几根柳条。
完整版)《三国演义》整本书阅读导读讲义整本书阅读——《三国演义》如果你想简单了解三国故事情节的脉络,那么可以把《三国演义》读“薄”一些;如果你想了解三国时代的背景,那么可以把《三国演义》读“厚”一些;如果你想抓住三国人物的精彩片段,那么可以把《三国演义》读“活”一些;如果你想熟记三国诗词常识,那么可以把《三国演义》读“死”一些。
___、___、___,“德”“谋”对决,纵横驰骋;___、___、___,“智”“慧”对决,明争暗斗;___、___、___,“亲”“情”对决,手足相残;___、___、___,“忠”“勇”对决,义薄云天。
读《三国演义》,不仅能学历史,还能享受人生沉浮的洗礼!导读任务(一)一、阅读计划:《三国演义》第一回二、讨论主题1.你知道什么是演义吗?从《三国演义》这个名字上你能知道些什么?2.关于作者___,你知道多少?三国历史,你了解多少?3.小说前面的《临江仙》词是点睛之笔,其风慷慨悲凉,传唱不绝,背诵这首词并默写一遍。
4.梳理本回情节脉络:十常侍之乱→(不求形同,但求神似)→幽州募兵→三英结识→()→剿灭黄巾5.根据文字描述为___、___、___三人画像,比一比谁画得更像。
6.学会做人物名片(贯穿整个阅读过程)姓名所属团队个人经历主要事迹性格特点7.仔细阅读___、___出场的文字,看看有什么不同,想想作者为什么这么安排。
导读任务(二)一、阅读计划:《三国演义》第二回二、讨论主题1.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鞭打督邮”情节,注重细节。
2.在鞭打督邮事件时,___和___各有怎样的表现?体现了他们怎样的性格特点?作者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3.梳理本回情节脉络:___赴任___→(二龙山关云长单刀赴会)→挂印弃官→灵帝驾崩→()。
导读任务(三)一、阅读计划:《三国演义》第三回二、讨论主题1.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谈谈___是如何说服___投奔___的。
2.结合第三回情节,谈谈___的性格特点。
(完整版)三国演义导读滚滚长江东逝⽔,浪花淘尽英雄。
是⾮成败转头空:青⼭依旧在,⼏度⼣阳红。
⽩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春风。
⼀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第⼀部长篇章回⼩说,是历史演义⼩说的经典之作。
⼩说描写了公元三世纪以曹操、刘备、孙权为⾸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盾和⽃争。
在⼴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上,展⽰出那个时代尖锐复杂⼜极具特⾊的政治军事冲突,在政治、军事谋略⽅⾯,对后世产⽣了深远的影响。
罗贯中(约1330—约1400)汉族,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
元末明初著名的⼩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说的⿐祖。
⼀⽣著作颇丰,与施耐庵合著《⽔浒传》,代表作《三国演义》等。
内容简介(⼀)故事起⾃黄⼱起义,终于西晋统⼀,以魏、蜀、吴三国的兴亡为线索,描绘了三国时期尖锐复杂的统治军事⽃争。
书中⽤⼤量篇幅描写了⼏次⼤战役,如袁、曹官渡之战,魏、蜀、吴⾚壁之战,吴、蜀彝陵之战。
每次战役各有特⾊,很少雷同,是我国古典⽂学中描写战争的成功之作。
内容简介(⼆)作者塑造了⼀⼤批个性鲜明的⼈物形象:爱民如⼦的刘备,⾜智多谋的诸葛亮,打着“扶持汉室、拯救黎民”旗号,挟天⼦以令诸侯的曹操等。
表现出鲜明的拥刘反曹的正统思想和儒家的仁政思想。
同时也谴责了雄豪混战及暴君的苛政,寄托了⼈民渴求明君仁政,社会安定的愿望。
三国⼈物(⼀)出场⼈物1183⼈,主要⼈物400余⼈)五⼤集团系列代表⼈物曹魏集团董卓、吕布、袁绍、刘表汉末军阀集团曹操、张辽、郭嘉、典韦蜀汉集团刘备、关⽻、张飞、诸葛亮、赵云、黄忠孙吴集团孙策、孙权、周瑜、鲁肃、吕蒙、黄盖司马集团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邓艾典型⼈物分析——曹操字孟德(⾯⾊惨⽩/⽬光锐利)评价:治世之能⾂,乱世之奸雄⼈⽣信条:宁教我负天下⼈,休教天下⼈负我他是中国历史上⼀流的政治家、军事家、⽂学家。
但是,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性格品德中这些好的⽅⾯被忽略了,⽽对他残忍、奸诈的⼀⾯⼜夸⼤了。
三国演义导读导读: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作者是明代小说家罗贯中。
该书以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为背景,展现了各类英雄人物的兴衰起落、家族恩怨、权力斗争等内容。
本导读将按照背景介绍、主要人物、故事梗概和文化意义四个方面进行展开。
背景介绍:三国演义以东汉末年群雄割据、战乱频繁的历史时期为背景。
自184年黄巾起义爆发,到280年西晋建立,历经了整整一百年的时间。
这个时期诸侯割据、争权夺利是主旋律,为小说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素材和背景。
主要人物:1. 诸葛亮:又称卧龙,他是刘备的重要谋士,智勇双全,为统一天下努力奋斗。
2. 刘备:刘备乃汉室宗亲,刘备始终胸怀天下,是忠诚、仁义的代表人物。
3. 关羽:刘备的亲信将领,义薄云天,威震华夏,忠诚正直,被各方景仰。
4. 张飞:刘备的另一位将领,勇猛果敢,全力保护刘备,充满激情与朝气。
5. 曹操:曹操是东汉末年的权臣,具有出色的智谋和军事统帅能力,他的一生都在追求统一天下的理想。
故事梗概:故事开始于184年,当时朝廷的统治已经开始动荡不安。
刘备、关羽和张飞三位义兄弟纷纷闯荡天下,展开漫漫征途。
他们先后加入了沮授、诸葛亮等人,决心推翻曹操的统治。
曹操与刘备多次交锋,场面激战不断,双方你来我往。
这期间,刘备逐渐得到了更多的忠实拥护者,壮大了自己的势力。
在故事的进程中,刘备被尊为皇帝,建立了蜀汉。
关羽不幸被敌人俘虏,被曹操所杀。
张飞的英勇受到了各方的赞赏,但他却在一次战斗中被杀。
丞相军师诸葛亮利用智谋辅佐刘备,多次取得战斗的胜利,但是未能最终统一天下。
最终,刘备在病中传位给儿子刘禅,而后世被称为刘备亲信的五虎上将也相继离世。
三国演义的文化意义:1. 三国演义不仅是一部具有历史背景的小说,更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塑造了丰富的历史人物形象,代表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
2. 作品中融入了大量的战争策略、政治斗争、人性与命运的思考,反映了历史上真实的社会现象和人民生活。
3. 三国演义塑造了一批英雄人物形象,如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等,这些形象成为中国文化中代表忠诚、仁义、智慧等价值观的象征。
《三国演义》故事渊源1作者介绍2主要情节3思想意义4艺术成就5目录Contents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一、故事渊源Ø西晋陈寿所著《三国志》是三国故事的最早源头,但这是纪传体的史书,记事简略,粗陈梗概。
南朝宋人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增加了许多奇闻轶事,传奇色彩与可读性都大大增强。
中唐史学家刘知袭在《史通》中说,诸葛亮未死的故事已“得之于行路,传之于众口”,可见这个时期三国故事已广泛流传于民间。
晚唐李商隐的《骄儿涛》中有“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的诗句,说明至迟在晚唐时三国故事已妇孺皆知,宋代通过艺人的表演说唱,三国故事更为流行,并且已经表现出“尊刘贬曹”的鲜明倾向。
金元时代三国故事被大量地搬上舞台,院本和杂剧中有许多三国故事剧。
据《录鬼簿》和《太和正音谱》记载,仅元杂剧中就有近三十种演述三国故事的作品。
《辍耕录》中记载的金院本有《襄阳会》《大刘备》《骂吕布》和《赤壁鏖兵》等。
元英宗至治年间Ø(1321—1323)出现新安虞氏所刊的《全相三国志平话》,这是今存最早的,也是唯一一部以三国故事为题材的平话。
该书是民间传说中三国故事的写定本,约八万字,分上中下三卷,每卷都分上下两栏,上栏图相,下栏正文。
全书以司马仲相断狱故事为人话,正话从刘关张桃园结义开始,结束于诸葛亮病死。
从平话的内容和结构看,已粗具《三国演义》的规模,但整体描写粗枝大叶,文词鄙陋不通,故事情节离奇,多不符合正史记载,人名地名也多谬误,似乎还是未经文人润色的民间艺人作品。
从上述的记载和残留的作品看,从晚唐到元末,在民间流行的三国故事愈来愈丰富,这为《三国演义》的创作提供了充分的条件。
Ø元末明初,罗贯中在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基础上,吸收民间传说和话本、戏曲故事,写成《三国演义》。
文言文阅读之三国演义导读文言文阅读之《三国演义》导读《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长篇小说中的巅峰之作,也是一部经典的历史小说。
它以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为背景,描绘了各个势力之间的权谋斗争、英勇战斗和复杂纷争。
本文将以导读的形式,为读者介绍《三国演义》的梗概、主要人物和脉络,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阅读这部伟大的文言文经典。
第一章:汉末之乱汉灵帝时期,朝政腐败,权臣为奸,导致天下大乱。
诸侯刘备、曹操和孙权因着对国家前途的忧虑开始抗争。
刘备,字玄德,是个志向远大且正直的人。
他以仁义为准则,集结了一群忠诚的部下,开始了他的抗曹之旅。
曹操,字孟德,才智过人,精通兵法。
他一方面铲除了反汉势力,一方面也盘踞北方,势力逐渐壮大。
孙权,字仲谋,精明能干,善于利用外交手段。
他统治江南地区,并与刘备、曹操展开了一系列较量。
第二章:英雄辈出《三国演义》中塑造了许多英雄人物,他们有各自的特点和故事,以及各种复杂的关系。
其中包括了刘备的忠臣关羽,以及他的智者军师诸葛亮;曹操麾下的奸臣司马懿,以及被曹操深爱的美人甄氏;孙权的得力将领周瑜,以及他与诸葛亮的多次对决。
这些人物通过恩怨情仇交织在一起,共同演绎了当时三国形势的复杂和变化。
第三章:权谋斗争《三国演义》以其复杂的权谋斗争而著称。
曹操和刘备、孙权展开了一系列明争暗斗。
曹操利用智谋,一度势力遍布华北,并成为北方的霸主。
刘备则以仁义为准则,通过争取各路人才的支持并利用诸葛亮的智慧,逐渐扩大自己的势力。
蜀汉、曹魏、东吴三方争斗不断,各自领袖之间的智谋和战略部署让人叹为观止。
他们通过谋略、智慧和战争手段为自己的利益展开殊死搏斗。
第四章:英勇战斗《三国演义》中的战斗场景生动而激烈。
刘备和孙权联手抵抗曹操的北伐;关羽在长坂坡与曹操军队激战,然而最终被曹操击败;赤壁之战是整个故事中最著名的战役之一,刘备和孙权联合诸葛亮,以火攻战胜了曹操。
在这些战斗中,人物的个性和能力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展示。
刘备的仁义、关羽的勇敢、曹操的谋略以及各个将领之间的智慧较量,使这些战斗成为了文言文中的亮点之一。
《三国演义》导读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章回小说(历史小说的开山之作)①曹操:权奸与英雄相结合的典型。
“白脸曹操”成为奸臣的代名词。
②诸葛亮:忠臣和智慧的化身。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是个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
③关羽:勇武和义气的化身。
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水淹七军,身陷曹营终不降,镇守荆州时违背了诸葛亮“北拒曹操,东和孙权”的方针,致使荆州失守,败走麦城而死。
④张飞:一个勇猛、坦率、刚直的武将。
痛打索贿的督邮;三顾茅庐时,耐不住性子要放火;关羽从曹营回来后,他举起枪便刺,误会消除后,他又痛哭参拜;长坂坡单枪匹马拦住曹军百万大军;关羽死后,因粗暴急躁而为叛将所杀。
⑤周瑜:东吴水军都督,英俊儒雅,具有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手腕。
曹操幕僚蒋干到东吴劝降,他巧妙地运用反间计,使老谋深算的曹操反而损失了两员大将。
火烧赤壁,火烧曹营,使曹军八十万水军大败而归。
因过于好胜,心胸狭窄而被诸葛亮三气而死。
⑥赵云:字子龙,常山真定人,是一位有胆有识的英雄。
初为袁绍部将,后投奔刘备,为蜀汉大将。
在长坂坡战斗中,突出重围,单骑救出刘备的太子刘阿斗;江汉之战,拦江夺斗,使曹操为之震慑。
虢亭一战,退吴兵,救刘备。
因他忠诚勇敢,一身是胆,具有远见,每战必胜,所以“常山赵子龙”成为常胜将军的代名词。
⑦黄忠:归附于刘备时年近六十,在葭萌关,定军山等战役中有勇有谋,屡建战功。
后在讨关战役中,以75岁高龄又斩吴一部将。
后为暗箭所伤,不愈而死。
“老黄忠”是老当益壮的老英雄的代名词。
⑧鲁萧:字子敬,和周瑜同辅孙权。
力排众议,与周瑜一起坚持联刘抗曹的主张,并力劝孙权把荆州借给刘备。
待人宽厚诚恳,但他的忠厚有时显得近愚。
⑨刘备:知人善用,是一个从平民奋斗到开国帝王的圣君形象。
⑩蒋干:曹操的幕僚,一个愚蠢而又自作聪明的政客。
⑩杨修:曹操手下主薄。
《三国演义》作者简介: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家、戏曲家。
名本,字贯中。
杭州人,祖籍太原。
《三国演义》导读《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小说,也是我国最有代表性的长篇历史演义小说。
作者罗贯中。
《三国演义》以东汉末年及魏、蜀、吴三国历史为题材。
作者在民间传说和民间艺人创作的话本、戏曲的基础上,运用了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正史材料,结合自己丰富的生活经验,写成了《三国志通俗演义》。
《三国演义》从东汉灵帝中平元年(184年)黄巾起义写起,到西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全国统一为止,前后共97年。
它描述了三国时期纷繁的事件和众多的人物,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
它的主要思想内容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三国之间军事、政治、外交事件的描述,形象生动地反映了当时各种斗争的经验和智慧。
2.揭示了当时矛盾重重、动乱不安的局面。
有助于我们认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封建统治阶级的反动本性。
3.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动乱年代里人民群众的苦难生活与和平统一的愿望。
小说描述了封建军阀屠杀人民、劫掠百姓,以致田园荒芜、生产凋敝、白骨如山、饿莩遍野的历史事实。
作者对坚持分裂割据的军阀进行了鞭挞和嘲讽;对于曹操,虽不赞成由他来统一天下,但在写他同北方军阀进行斗争时,却如实地描述了他的雄才大略;作者寄希望于蜀汉,把刘备、孔明作为仁君贤相的典型来塑造,希望他们君臣际会,做出一番功业,统一中国,使百姓安居乐业。
这种反对分裂、主张统一的思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具有进步意义。
4.“尊刘贬曹”的思想倾向十分鲜明。
此外,《三国演义》还大力宣扬了刘、关、张的“义气”。
《三国演义》虽以历史为题材,但它毕竟不是史书而是文学作品。
因为它经过了艺术加工,有不少虚构。
《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1.它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
全书写了四百多人,其中主要人物都是性格鲜明、形象生动的艺术典型。
各类人物具有共性,同类人物各有个性。
作者描写人物,善于抓住基本特征,突出某个方面,加以夸张,并用对比、衬托的方法,使人物个性鲜明生动。
《三国演义》导读一、“七神”、“八献”和“十字歌”“七神”是孔明神算、关羽神威、张飞神声、赵云神将、黄忠神箭、华佗神医和管辂神卜。
这七神道出了《三国演义》中七位主要人物的特征,记起来非常方便。
“八献”是曹操献刀、孙策献玺、王允献貂婵、黄盖献苦肉、阚泽献降书、庞统献连环、张松献地图、孔明献空城。
这八献是《三国演义》中最精彩的故事情节,记住了这些情节也就记住了《三国演义》的主要内容。
“十字歌”是单刀赴会、二嫂过关、三请诸葛、四别徐庶、五马破曹、六出祁山、七擒孟获、八卦图阵、九伐中原、舌战群儒。
(“舌”谐音“十”)二、人物“三绝”(毛宗岗所说)曹操的“奸绝”——奸诈过人;关羽的“义绝”——“义重如山”;孔明的“智绝”——机智过人。
三、三大战役“官渡之战”,曹操扫除北方最强劲的对手袁绍,一统北方;“赤壁之战”,孙刘联盟战胜曹操,三足鼎立初现;“夷陵之战”(火烧连营),蜀国大伤元气,为三国归晋埋下了伏笔。
三大战役,其重要性在于它们是魏蜀吴三国的重要转折点,其经典意义在于它们均是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重要战争。
四、经典片段1.连环美人计:司徒王允将歌女貂蝉先许给吕布,后许给董卓,使这对义父义子相互残杀,从而杀掉董卓。
2.温酒斩华雄:关羽在一杯热酒未凉的工夫,斩了敌方大将华雄,受到曹操赏识敬重。
3.过五关斩六将:关羽与刘备失散,暂居曹营。
曹操一心想收服关羽,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赐美女、金银、官职等物品,关羽独留下赤兔马,以便来日寻刘备方便。
听到刘备下落后,关羽将官印吊于屋中,带上嫂嫂,奔向刘备。
途中没有曹操批准,在五个关口受到阻拦,关羽皆杀之闯关。
后曹操命人加急送来出关令,也是日后关羽在华容道放走曹操的一个原因。
4.三顾茅庐:刘备为请诸葛亮出山,三次与关羽、张飞到草庐去请他,谦恭有礼,是后人善待臣子的佳话。
诸葛亮发表了他著名的三分天下见解,称《隆中对》。
5.三气周瑜:刘、孙联合破曹,但孙吴的水军都督周瑜气量狭小,多次想法害诸葛亮而不得,被诸葛亮三次出招气死,临死前大喊:既生瑜,何生亮!6.草船借箭:周瑜让诸葛亮三天造十万支箭,却不给充足的材料和人力,本是想以此陷害。
但诸葛亮妙算天象,用草人布在船的两侧,趁第三天大雾潜入曹营,曹操多疑,不敢冒然出兵,便放箭攻击,于是天明雾散,诸葛亮白得曹操十多万支箭,命士兵大喊:谢曹丞相赐箭。
7.巧借东风:孙、刘破曹须用火攻,但风向不对,周瑜心急如焚,病倒在床。
诸葛亮算出某日必有东南风,探望时便开了一个药方: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周瑜痊愈,杀孔明之心顿起。
诸葛亮便乔装鬼神借风,一可令众人对自己更加钦佩,二可趁机逃离东吴。
8.赤壁之战:孙、刘联手,在兵力对比悬殊的情况下,抵御了曹操大军,用火攻将曹操击败。
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战役的经典(还有官渡之战、肥水之战)。
9.智算华容:诸葛亮算出曹操赤壁一败后必将走华容道,但此时不能杀曹操,否则北方必乱,便将此人情送与了关羽。
由于昔日曹操对关羽有恩,云长又极重人情,将曹操放走。
10.水淹七军:关羽负责守荆州,利用白河之水淹死敌人数万大军,取得胜利。
11.大意失荆州:关羽由于自负,忘记了诸葛亮“东联孙权,北拒曹操”的计策,与孙吴结仇,被吕蒙装作穿白衣的商人入了城,破了荆州。
12.败走麦城:关羽失掉荆州,被困麦城。
刘备一个义子见死不救,终被孙权所杀。
13.空城计:司马懿攻打刘备,城中只剩下诸葛亮和一些老兵。
孔明用奇计,自己在城门上弹琴,几个老兵打扫城门,门洞大开,司马懿却认为孔明一生谨慎,定有埋伏,遂走而不攻。
14.火烧连营:刘备为关羽、张飞报仇心切,攻打东吴,却不会用兵,在山林中扎寨。
被陆逊火烧连营七十里,一败涂地。
15.托孤白帝城:刘备临死前,在白帝城将刘禅托给诸葛亮,命其如可立则立之,不可便废而自立。
16.死诸葛吓走活仲达:诸葛亮死后,料定司马懿定会知晓,趁机攻打,便命姜维将自己尸身保存好,口中放入麦粒。
出兵时将自己放在阵前给司马懿看。
果然后者一看诸葛亮没死,以为其乃天人也,不可算计,退兵而走。
17.单刀赴会:关云长不带兵将赴东吴鲁肃之邀,然后借醉挟持鲁肃,安全脱身,显示出英雄虎胆及过人机智。
18.千里走单骑:关云长挂印封金,护送两位嫂子千里投奔大哥刘备,一路之上过五关、斩六将,最终完成使命。
五、主要情节1.桃园三结义:东汉末年,张角发动黄巾起义,官军闻风丧胆,不抵抗黄巾,幽州太守刘焉出榜招兵。
刘备、关羽、张飞三人都去看那招兵榜文。
三人萍水相逢,但都有为国出力之心,所以一见如故,被张飞拉到自家庄后的桃源饮酒。
最后三人对天盟誓,结拜为弟兄。
2.张飞怒打督邮(张飞的义):督邮来巡视,刘备出城迎接,极为谦恭。
而督邮却非常傲慢,痛斥刘备诈称皇帝,虚报功绩,又捏造“县尉害民”之罪,存心陷害。
张飞知道后,大怒,将督邮头发揪住,扯到县衙门前马桩上拴住,往督邮两腿上狠力鞭打,一连打断了十几根柳条。
刘备赶来,急喝张飞住手,督邮方得夺路而逃。
3.煮酒论英雄:一日,曹操青梅煮酒,请刘备在小亭对饮,论天下英雄只有刘备和他两人。
刘备骤然一惊,将筷子掉落地上。
幸好当时雷声乍起,刘备急中生智,沉着地俯身拾筷,说道:“一震之威,乃至于此!”巧妙地掩饰了过去。
4.过五关斩六将(关羽的义):关羽得知刘备在袁绍处,于是带着甘、靡二人去寻刘备,一路闯过五关,杀了曹操六将,到了袁绍地盘,刘备却又去汝南投了刘辟。
关羽继续前行,在卧牛山收了关西大汉周仓,前往古城,终于与张飞、刘备相会。
5.官渡之战:刘关张三人重会之后,曹操点兵进攻袁绍,两军对峙于官渡。
袁绍不听许攸分兵袭击许都的建议,许攸弃袁绍而投奔曹操。
曹操采纳许攸之计,领兵烧了袁绍在乌巢积屯的粮草,袁绍军大败,部下张郃、高览投降了曹操。
6.温酒斩华雄(关羽的勇):曹操、袁绍等八路诸侯与吕布对峙于汜水关,吕布部将华雄杀得联军损兵折将。
担任弓箭手的关羽请求上阵,曹操令人斟上一杯热酒为关羽壮行。
关羽出帐提刀,飞身上马,不一会,关羽已跃马归来,提华雄头颅掷于地上,而酒还是热的。
7.三顾茅庐:刘备与关、张前往南阳隆中请诸葛亮出山。
第一、二次都扑了空。
第三次去时正遇诸葛亮昼寝未起,张飞忍无可忍,怒气大发,要放火烧房,被关羽劝阻。
刘备等了一个时辰,诸葛亮醒来,又去后堂更衣,半晌才出。
刘备向他求教,诸葛亮为刘备礼贤下士之举所感动,献以据蜀联吴抗曹之策,随刘备去新野。
8.舌战群儒(孔明之智):为联吴抗曹,诸葛亮前往柴桑游说孙权,舌战群儒,并答应抗曹胜利后,将荆州等九郡划归东吴。
孙权允诺,令周瑜领兵抗曹。
周瑜帅兵往夏口,刘备移兵樊口,共拒曹操。
9.反间计:周瑜在三江口挫败曹军,曹操派蒋干劝周瑜投降。
周瑜设下群英会款待这位旧友,大谈东吴兵强粮足情况,让蒋干无法陈述劝降之意。
又故意将捏造的曹操水军都督私通东吴的信件让蒋干得知。
蒋干中计,回去报告曹操,杀了深得水军之妙的两位水军都督。
10.赤壁之战:曹操采纳了庞统的连环计,将战船头尾相连,形成一字长蛇阵。
吴蜀联军准备就绪,决定采用火攻之策。
谋士们一再提醒防止吴蜀灭火,曹操不以为意。
正在此时,大风刮起,江中黄盖冲来点燃了曹军战船,曹操被张辽救上了小船,到了岸边,又见丛林、军营火焰腾空。
11.华容道释曹操(关羽之义):关羽跨赤兔马,提青龙刀,拦住华容道。
曹操见是关羽,就拱手求告道:“曹操兵败势危,到此无路,望将军以昔日之情为重!”关羽听了曹操哀告,又见曹军将士惊惊惶惶,哭拜于地,越发不忍,于是勒回马头,令众军四面散开,放了曹操一条生路。
12.刮骨疗伤(关羽之勇):刘备为保西川,出兵攻打汉中。
孙权以吕蒙为大都督,同曹军合击关羽,关羽两臂俱被射伤。
华佗为关羽刮骨疗毒,在与人饮酒对弈中,关羽伸开手臂,华佗下刀割破皮肉,用刀刮骨,悉悉有声,血流满大盆,左右将士掩面失色,关羽则饮酒谈笑自若。
13.火烧七里连营:蜀军进攻东吴,黄忠中箭身亡。
刘备攻猇亭,剐东吴降将。
孙权任陆逊为大都督拒刘备。
陆逊坚守不战,等待时机。
刘备求战不得,移寨于山谷树林中避暑。
陆逊趁蜀军人疲意困之时,夜里借东风放火,尽烧连营700里的蜀军。
14.白帝城托孤:蜀汉章武三年,刘备在白帝城染病不起。
诸葛亮赶来,刘备托以后事,并作出诸葛亮可取刘禅而代之的遗嘱。
四月,刘备病逝,诸葛亮立刘禅为帝,是为后主。
15.长板桥张飞三吼吓死夏候杰(张飞之勇猛):曹操进攻刘备,刘备撤退。
张飞在长坂桥断后。
张飞叫随从的二十余个骑兵在马尾上拴带树枝,往来奔跑,冲起尘雾,使曹军莫知虚实而不敢轻进。
张飞立马桥头,面对一字摆在桥头的曹军,发出三声巨雷般的大吼,吓死了夏候杰,一时乱了曹军阵脚。
曹操只得急令退兵,使刘备在关羽、诸葛亮的接应下退入江夏。
16.空城计(孔明之智):马谡街亭失守之后,司马懿直逼诸葛亮驻守的西城。
诸葛亮料定司马懿多猜忌,于是大开城门,让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自己则在城楼上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司马懿赶来,满腹孤疑,惧有伏兵,急令退兵。
17.渭水之战(孔明之智):诸葛亮六出祈山,司马懿兵屯渭水相拒。
诸葛亮在上方谷造木牛流马运送粮草,司马懿依样仿造,被蜀军劫去。
诸葛亮以木牛流马诱司马懿上方谷,雷炸火烧曹军。
突遇大雨,火灭雷哑,司马懿父子才死里逃生。
18.死诸葛吓死生仲达(孔明之智):姜维遵照诸葛亮的遗嘱,以木雕为诸葛亮像坐于车中,从五丈原徐徐退兵。
司马懿追兵至,姜维推出诸葛亮木像,司马懿吓得急令后退,被蜀军乘势猛攻,曹军大败。
19.气死周瑜(孔明之智):周瑜出以招亲之计,想借此囚禁刘备索讨荆州。
刘备前往成了亲又依诸葛亮之计,让孙夫人陪同刘备去江边祭祀,使刘备安全返回荆州。
周瑜大怒,决心要取荆州,他骗刘备,说愿代取西川以换荆州。
诸葛亮将计就计。
结果周瑜终因不能取西川而气死。
六、实战练习1.简述《三国演义》中体现关羽“义”的一个故事。
答①:曹操率军征讨刘备,刘备投奔袁绍,甘、糜二夫人及关羽迫降于曹操。
曹操赞赏关羽为人和勇武,先后拜其为偏将军和汉寿亭侯,且待之甚厚,并将赤兔马送与关羽,当关羽得知在袁绍军中,并不留恋曹操给予的荣华富贵,即刻封金挂印,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与刘、张二人重逢。
答②:赤壁之战,曹操败走华容道,逃亡途中遭遇关羽的以昔日之情为重。
关羽则认为过去替曹操斩颜良,诛文丑,解白马之危,已经报答了曹操。
面对曹操的求情,不敢以私废公。
曹操又以“五关斩将”之事,及信义之德向关羽求情。
最终,关羽不顾此前与孔明立下的军令状,于华容道义释曹操,而自己则顶着军令状去向孔明请罪。
2.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评论三国人物时,说曹操是“可爱的奸雄”,请试举《三国演义》中的例子加以评论。
答:曹操是奸雄,既奸诈又狠毒。
官渡之战中,他对前来投奔自己的许攸赤脚相见,并接受许攸的计策,偷袭袁绍粮仓,从而取得战争的胜利;后来又因许攸对自己多次无礼而残忍地将其杀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