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锐湿疣的特点及治疗规范(copy)
- 格式:ppt
- 大小:675.50 KB
- 文档页数:75
尖锐湿疣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及中西医治疗良方尖锐湿疣又称尖圭湿疣,或性病疣,生殖器疣和阴肛疣等,中医称为“臊瘊”,是一种常见的性传播疾病。
多因阴部潮湿而受病毒感染患病,其特点为湿性疣状增生,属良性增生。
【病因病理】一、西医本病的病原体是人类乳头瘤病毒(HPV),属NNA病毒。
已证明HPV具有72个壳微粒,呈主体对称的20面体,中央为DNA,周边由壳微粒组成衣壳核酸,进而形成核衣壳。
该病毒颗粒直径为50~55μm,经分子生物学研究结果,HPV有40种以上的抗原型,其中HPV6,11,16,18型与本病有关,尤其与HPV6型有关(占2/3强)。
当人体免疫功能降低(如劳累、患病、使用免疫抑制剂等),皮肤破损时,此种亲皮肤粘膜病毒就易生长。
另外,尖锐湿疣的患病还受遗传因素的影响,亦与个人卫生习惯较差有关,如女性因白带过多,男性因包皮过长或因淋病,非淋而继发,同性恋及性乱者多为相互传染而患病。
病理改变,镜下可见表皮呈乳头状增生,角化不全,乳头向上引伸,棘细胞增生,表皮上部有明显的空泡细胞,细胞胞体较大,有一深染的胞核,在核膜及浆膜间有丝状物相连,使细胞呈猫眼状,真皮乳头内至细血管扩张,有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浸润。
二、中医中医认为本病多因房劳伤精,精气不足则秽浊毒邪乘虚而入,下注阴器,浊毒湿热蕴结,故呈疣状丛生,湿、毒、热互结,皮烂流脓,恶臭难闻,迁延难愈,甚则状如“翻花疮”。
亦可因外感风毒,内由肝胆湿热下注,蕴结于阴门,发为此病。
【临床表现】(1)皮疹初起为微小淡红色丘疹,逐渐增大增多,互相融合,形成乳头状,鸡冠状或菜花样,根部可有蒂,表面凸凹不平,呈暗红,灰白或灰黄色,质软,触之易出血,局部可潮湿,糜烂,具有恶臭的分泌物。
(2)病变主要限于会阴部,男性好发于包皮系带,冠状沟,龟头,尿道口;女性好发于阴唇,阴蒂、阴道外口、阴道、宫颈和肛门;同性恋者好发于直肠和肛门部位,少数病人皮损可见于唇及舌粘膜。
偶可见阴囊、腋下、乳房及脐窝。
尖锐湿疣本病又称尖圭湿疣生殖器疣或性病疣。
是由人类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引起的一种性传播疾病。
HPV有多种类型引起本病的主要类型为HPV1、2、611、16、1831、33及35型等,其中HPV16和18型长期感染可能与女性宫颈癌的发生有关一、概述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 HPV)是一种最小的DNA(脱氧核糖核酸)病毒。
HPV呈球形,直径约为45~55nm,主要感染上皮细胞,人是唯一宿主。
到目前为止,已鉴定出HPV达70多个亚型,有资料报道为100种以上HPV亚型。
HPV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人类感染HPV十分普遍,感染率也很高。
综合国外一些报道,在自然人群中HPV感染率从低于1%到高达50%,在性活跃人群中20%~80%以上的人有HPV感染史。
尖锐湿疣病毒HPV在体外存活最长能存活48小时.如果干燥.阳光等环镜5分钟内就会死亡。
二、HPV的感染方式1、性接触感染:通过性接触使病原体接种感染;2、非性直接接触感染:通过接触病变部位及病人分泌物感染;3、间接接触:通过病人的衣物和用品感染;4、医源性感染:通过为病人检查、手术、上药等治疗时的接触感染。
三、HPV与流行性病学HPV具有严格嗜上皮细胞的特点,HPV侵入机体后,主要限定于皮肤和粘膜上皮细胞,不进入血液扩散到全身。
症状潜伏期3周到8个月,平均3个月,多见于性活跃的青、中年男女,发病高峰年龄为20-25岁,病程平均在3-5个月的男女患者传染性最强,在性接触后不久即发病,而病程平均12个月的男性患者,其性接触者可不发病。
由于尖锐湿疣初期时不痛不痒,皮疹也不明显,多数患者一般无症状。
损害大小及形状不等。
可仅为数个,亦可为多数针头样大的损害:在阴肛部可长成大的肿瘤样物,有压迫感;有恶臭味;有时小的湿疣可出现阴部痛痒不适,病人可出现尿血和排尿困难;直肠内尖锐湿疣可发生疼痛、便血,而直肠内大的湿疣则可引起里急后重感。
男性患者好发于包皮系带、冠状沟、包皮、尿道、阴茎、肛门周围和阴囊。
中国尖锐湿疣临床诊疗指南尖锐湿疣(CA)是一种由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引起的性传播疾病。
本指南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对尖锐湿疣的诊疗建议,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
临床表现:尖锐湿疣常表现为生殖器、肛门等部位的皮肤黏膜增生,可出现单个或多个乳头状、菜花状、鸡冠状等形态的疣体。
部分患者可能无自觉症状。
病理检查:对于不典型皮损或难以确诊的病例,建议进行病理检查。
在皮损处取一小块组织,进行病理切片染色后,观察细胞形态和结构,以明确诊断。
醋酸白试验:醋酸白试验是一种常用的辅助诊断方法。
将5%醋酸溶液涂于皮损处,5分钟后观察,如出现白色斑块,提示可能为尖锐湿疣。
HPV检测:对于难以确诊的病例,可进行HPV检测。
常用的方法包括核酸杂交技术和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
药物治疗:局部药物治疗可选用抗病毒药物,如5-氟尿嘧啶、三氯醋酸等。
对于多发性皮损或不适宜局部药物治疗的患者,可考虑系统药物治疗,如干扰素、白介素等。
物理治疗:激光、冷冻、电灼、微波等物理治疗方法广泛应用于尖锐湿疣的治疗。
根据皮损的大小、位置和数量,选择合适的物理治疗方法。
手术治疗:对于巨大尖锐湿疣或治疗失败的病例,可考虑手术治疗。
手术方法包括局部切除、包皮环切术等。
对于妊娠期患者,手术治疗需谨慎考虑。
提高性安全意识:正确使用避孕套,避免非意愿妊娠和不洁性行为。
定期筛查:对于高危人群,如性生活活跃、多个性伴侣等,建议定期进行HPV检测和细胞学检查。
健康生活: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规律作息、均衡饮食、适当锻炼等,有助于提高免疫力,降低感染风险。
随访时间:尖锐湿疣治疗后的前三个月为复发高峰期,建议每两周进行一次随访。
如无复发,可逐渐延长随访间隔时间至半年。
复诊内容:复诊时应了解患者的一般情况、皮损变化和是否有新发皮损。
对可疑复发部位进行细胞学检查和HPV检测。
如出现复发,应及时治疗。
提高患者认知:向患者和家属详细解释尖锐湿疣的传播途径、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提高患者的认知和依从性。
尖锐湿疣临床诊疗与防治指南尖锐湿疣又称生殖器疣、性病疣。
系由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感染引起的以疣状病变为主的性传播疾病,主要侵犯生殖器、会阴和肛门部位,性接触(如直接性接触、手淫)为主要传播途径,少数人可通过非性传播途径的密切接触等而感染。
尖锐湿疣是我国常见的性传播疾病,其最大的难题是容易复发、需长时间反复治疗、长时间内有传染性,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并带来相应的心理负担。
尖锐湿疣由HPV感染外阴、生殖道引起,90%与HPV 6和11型感染有关,尖锐湿疣常常混合感染多种HPV型别。
HPV16、18、31、33和35型偶见于尖锐湿疣,但更多与外生殖器(如:阴唇、阴茎和肛门)和宫颈的鳞状上皮新生物有关(如:原位鳞癌、鲍温样丘疹病、Queyrat 增殖性红斑或生殖器鲍温病)。
HPV有100多型,其中大约40多种可以感染泌尿生殖道。
大多数HPV感染为无症状,未被发现或亚临床感染。
高危型HPV16、18与宫颈肿瘤的致病密切相关,同时也与其他肛门生殖器肿瘤相关,包括阴茎、外阴、阴道、肛门,以及部分口咽部肿瘤。
低危型的HPV 6、11可以引起生殖器疣,也与呼吸系统乳头瘤样病的复发有关。
无症状的生殖道HPV感染很常见,往往有自限性。
据估计,超过50% 的人群在其一生中至少感染过一次HPV,但持续的高危型HPV感染是发展为癌前病变及癌的高危因素。
一、诊断1诊断依据1.1流行病学有多性伴,不安全性行为,或性伴感染史。
或与尖锐湿疣病人有密切的间接接触史,或新生儿的母亲为HPV感染者。
1.2临床表现1.2.1潜伏期3周至8个月,平均3个月。
1.2.2症状与体征1)男性好发于包皮、龟头、冠状沟、系带、阴茎、尿道口、肛周和阴囊等,女性为大小阴唇、尿道口、阴道口、会阴、肛周、阴道壁、宫颈等,被动肛交者可发生于肛周、肛管和直肠,口交者可出现在口腔。
2)皮损初期表现为局部出现细小丘疹,针头至绿豆大小。
尖锐湿疣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尖锐湿疣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各级医疗保健机构、卫生防疫机构及性病防治机构。
2 诊断标准2.1 接触史有非婚性行为史或配偶感染史或间接感染史。
2.2 临床表现2.2.1 症状和体征2.2.1.1 本病由人类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引起,潜伏期3周~8个月,平均3个月。
2.2.1.2 男性多见于冠状沟、包皮、系带、龟头和肛周,其次是尿道口、阴茎体和阴囊;女性多见于大小阴唇、后联合、阴蒂、宫颈、阴道壁和肛周。
生殖器和肛周以外的部位偶可发生,见于腋下、腹股沟、乳房下和口腔内。
2.2.1.3 初发为淡红色、淡褐色或深褐色细小丘疹,针头至绿豆大小。
以后向上突起,逐渐增大增多,表面粗糙不平,向周围扩散,蔓延。
根据疣体的形态分成丘疹型、乳头型、菜花型、鸡冠型和蕈样型,少数呈乳头瘤样增殖的巨大型尖锐湿疣,即Buscke-loewenstein巨大型尖锐湿疣。
疣体呈白色、红色或污灰色。
2.2.1.4 一般无感觉,部分患者有异物感、痒感或压迫感,或因磨擦而破溃、浸渍或糜烂,性交易出血,感染而渗出。
女性患者常可有伴阴道炎。
2.2.1.5 临床上尖锐湿疣需要与阴茎珍珠状丘疹,绒毛状小阴唇(假性湿疣),扁平湿疣、鲍温样丘疹病和鳞状细胞癌等鉴别。
2.2.2 醋酸白试验(见附录A)用5%醋酸溶液涂抹皮损处,3min~5min后皮损表面变白,此为一种辅助性的诊断方法。
2.3 组织病理检查典型病理表现呈角化过度伴角化不全,棘层肥厚,钉突延长,假性上皮瘤样增长,棘细胞层有特征性的凹空细胞,该细胞核大小不一,核深染而固缩,核周围胞浆空泡化,真皮水肿,血管扩张和炎性细胞浸润(见附录B)2.4 病例分类2.4.1 临床诊断病例具备2.1和2.2指标。
2.4.2 确诊病例除了具备2.1和2.2指标外,还具备2.4指标。
3 治疗原则有多种治疗尖锐湿疣的方法,应根据疣体分布的部位、大小、数目、形态、治疗费用、患者的依从性、副作用等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案(见附案C)。
尖锐湿疣诊治指南疾病简介:尖锐湿疣(condyloma acuminatum)又称生殖器疣,是由人类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感染引起的好发于外阴及肛门的性传播疾病;主要由hpv6、11等型引起。
由于引起尖锐湿疣的某些hpv亚型与生殖器癌如宫颈癌的发生有关,因此格外需要重视。
病因介绍尖锐湿疣是由hpv引起。
hpv是一种dna病毒,核心为dna双链,外绕以蛋白质的衣壳,衣壳由72个亚单位的壳微粒组成。
它们排列成立体对称的20面体。
dna双链与其外包绕的外壳合称为核壳体的包绕。
核心dna双链构成了hpv 的基因组,有7900个核苷酸碱基所组成,它们编码约9个蛋白质成分,e1-e7、l1、l2分别为编码蛋白质的9个基因,e组基因为病毒dna复制所需要的基因。
l1、l2基因编码病毒颗粒衣壳蛋白质。
乳头瘤病毒对宿主有高度的种属特异性,hpv的惟一宿主是人类。
实验动物包括鼠类动物均不能被感染,hpv的组织培养也至今尚未成功,因此为研究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
hpv有许多不同的类型,以往多采用血清学的方法,依照抗血清对hpv衣壳蛋白结合的特异性进行分型,但由于hpv至今尚未能培养,无法大量制备抗原及相应的抗血清,血清学的分型方法难以实际应用。
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出现,使我们能从hpv的基因型进行分型,采用分子杂交技术,已有120多个亚型被确定,约40种涉及生殖道感染,不同类型hpv可造成不同临床表现。
与宫颈癌和宫颈上皮内瘤变有关的hpv称高危型,包括16、18、31、33、35、39、45、51、52、56、58、59、68型等;与外生殖器尖锐湿疣等良性病变有关的hpv称低危型,包括6、11、42、43、44型等。
高危型hpv的持续感染是宫颈癌的主要原因。
疾病症状好发于男女生殖器及肛周。
男性以冠状沟及包皮系带周围最为常见,也可见于阴茎、包皮、龟头及尿道口等部位。
患者大多为处于性活跃期的中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