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然地理区划
- 格式:doc
- 大小:52.00 KB
- 文档页数:3
中国的自然地理区划和流域划分一、中国的自然地理区划中国的自然地理区划主要分为东部沿海平原、华北平原、东北平原、黄土高原、四川盆地、华南丘陵地带、西南高原、青藏高原和新疆盆地等九个大区。
1. 东部沿海平原:东部沿海平原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带,包括辽宁、河北、山东和江苏等省份。
该区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气候温和,是中国重要的农业产区和经济发展区。
2. 华北平原:华北平原位于中国北方,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等省份。
该区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农业发达,是中国的粮食产区。
3. 东北平原:东北平原位于中国东北地区,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份。
该区地势平坦,气候寒冷,是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和农业产区。
4. 黄土高原:黄土高原位于中国中部,包括陕西、山西、河南等省份。
该区地势较高,土地贫瘠,气候干旱,是中国的旱作农业区。
5. 四川盆地:四川盆地位于中国西南地区,包括四川、重庆等地。
该区地势低平,气候温暖湿润,是中国重要的农业和工业基地。
6. 华南丘陵地带:华南丘陵地带位于中国南方,包括广东、福建、广西等省份。
该区地势起伏,气候湿润,植被丰富,是中国的热带农业区和旅游胜地。
7. 西南高原:西南高原位于中国西南地区,包括云南、贵州等省份。
该区地势高峻,气候多样,植被丰富,是中国的生态保护区和旅游景点。
8. 青藏高原:青藏高原位于中国西部,包括青海、西藏等地。
该区地势高峻,气候寒冷,是中国重要的牧区和水源涵养区。
9. 新疆盆地:新疆盆地位于中国西北地区,包括新疆等地。
该区地势低平,气候干旱,是中国重要的粮食产区和油田区。
二、中国的流域划分中国的流域划分主要分为长江流域、黄河流域、珠江流域、淮河流域、辽河流域、松花江流域、黑龙江流域和西江流域等八大流域。
1. 长江流域:长江流域是中国最大的河流流域,涵盖上游的青海、四川、甘肃等省份和下游的湖北、上海、江苏等省份。
长江流域地势起伏,水资源丰富,是中国重要的农业、工业和航运区。
中国植被自然地理区系划分中国是一个地域广阔的国家,拥有丰富多样的植被。
根据植被的分布特点和生态环境条件,中国的植被可以划分为六个自然地理区系:北方针叶林区、华北平原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落叶阔叶林区、岭南亚热带阔叶林区、西南季风常绿阔叶林区、青藏高原高山嵩草草甸区和西北干旱荒漠草原区。
一、北方针叶林区北方针叶林区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东北地区和内蒙古自治区的东部。
这个区域的气候寒冷,冬季漫长而寒冷,夏季短暂而凉爽。
这里的植被以针叶树为主,如松树、落叶松和云杉等。
这些针叶树适应了北方严寒的气候条件,具有很好的抗寒性能。
二、华北平原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落叶阔叶林区华北平原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落叶阔叶林区分布在中国的华北地区和长江流域的中下游地区。
这个区域的气候温和,四季分明。
植被以落叶阔叶树为主,如梧桐树、榆树和枫树等。
这些落叶阔叶树在秋季会落叶,为地面提供了丰富的落叶层,有利于保持土壤湿度和保护地下生物的生存环境。
三、岭南亚热带阔叶林区岭南亚热带阔叶林区分布在中国的广东、广西、海南和台湾等地。
这个区域的气候炎热湿润,四季如春。
植被以常绿阔叶树为主,如南洋杉、榕树和竹子等。
这些常绿阔叶树在炎热的气候条件下具有很好的适应能力,能够保持长时间的绿叶,为动物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和栖息地。
四、西南季风常绿阔叶林区西南季风常绿阔叶林区分布在中国的云南、贵州、广西和四川等地。
这个区域的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
植被以常绿阔叶树为主,如柚木、铁皮石斛和荔枝树等。
这些常绿阔叶树在湿润的气候条件下生长迅速,形成了茂密的森林,为许多珍稀植物和动物提供了生存的环境。
五、青藏高原高山嵩草草甸区青藏高原高山嵩草草甸区分布在中国的青藏高原地区。
这个区域的海拔高,气候寒冷干燥。
植被以高山嵩草和其他草本植物为主,如藏蓝、藏羚羊茶和灌木等。
这些植物能够适应高寒的气候条件,形成了独特的草甸生态系统。
六、西北干旱荒漠草原区西北干旱荒漠草原区分布在中国的新疆、甘肃和宁夏等地。
中国的自然地理区划自然地理区划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和研究中国的地理特点和自然资源分布而进行的划分工作。
中国地域辽阔,地理环境多样,涵盖了广袤的土地、山脉、河流和海洋等多种自然资源。
在地理学家和学者们的努力下,中国的自然地理区划被划分为七个主要区域:东北、华北、华东、中南、西南、西北和台湾地区。
下面将对这些区域进行一些简要的介绍。
东北地区位于中国的东北部,以其丰富的森林资源和煤炭、铁矿石等矿产资源而闻名。
这个区域的冬季寒冷,夏季炎热,气候较为干燥,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之一。
华北地区位于中国的北部,包括北京、天津和河北省等地。
这个地区地势平坦,气候季节分明,年降水量相对较少,以河北平原为主要特点。
同时,华北地区也是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之一。
华东地区位于中国的东部,包括江苏、浙江和上海等省市。
这个地区是我国发达的沿海经济带,拥有丰富的港口资源和良好的自然环境,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区之一。
中南地区位于中国的中部和南部地区,包括湖南、湖北、广东和广西等省份。
这个地区地貌起伏,山脉、湖泊众多,气候湿润,物产丰富。
中南地区也是我国的重要工业基地之一。
西南地区位于中国的西南部,包括四川、云南和贵州等省份。
这个地区地貌多样,有大片的高山、深谷和河流,气候温暖湿润,植被繁茂。
西南地区以世界闻名的喀斯特地貌和种类多样的动植物资源而著称。
西北地区位于中国的西北部,横跨新疆、青海、甘肃、陕西等省区。
这个地区地势高原,气候干燥寒冷,草原和沙漠较为常见。
西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和煤炭资源产地。
台湾地区是中国的一个岛屿地区,位于中国东南海域。
该地区气候温暖湿润,地形多样。
此外,台湾还拥有丰富的农业、旅游和信息技术等产业,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以上是对中国自然地理区划的简要介绍。
这些区域的划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地理环境和资源分布,为地理研究和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依据。
通过对中国自然地理区划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国的自然环境和资源状况。
我国自然地理区划的原则和方法在我国这样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了解和理解其自然地理区划的原则和方法,对于深入了解我国的地理环境和资源分布具有重要意义。
自然地理区划是依据自然地理条件划分的区域。
下面将从深度和广度的角度,分析我国自然地理区划的原则和方法,并撰写一篇有价值的文章。
我国自然地理区划的原则包括:1. 地貌和地形原则:我国广袤的地域包括了山地、高原、盆地、平原等多种地貌类型。
在地形特征上,可以按照高程、坡度、地势、地表形态等原则进行划分,以便更好地理解我国的自然地理环境。
2. 气候和水文原则:我国的气候分布十分复杂,南北差异明显,西部高原地区气候干燥,而东部沿海地区气候湿润。
水文条件也是我国自然地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江河湖泊的分布情况、水资源的利用等,这些都是划分自然地理区域时需要考虑的重要原则。
3. 土壤和植被原则:土壤和植被是我国丰富的自然资源之一,它们的分布与土地利用密切相关。
不同类型的土壤和植被分布对地区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在自然地理区划中也需要考虑土壤和植被的分布规律。
我国自然地理区划的方法包括:1. 归纳演绎法:即通过对我国自然地理的特点进行总结归纳,从而得出不同地理区域的特征和规律。
通过对各种地理要素进行综合分析,可以确定不同地理区域的划分标准和方法。
2. 统计分析法:利用统计学的方法和技巧,对我国的自然地理数据进行分析和比较,找出不同地理区域之间的差异和联系,从而为自然地理区划提供科学依据。
3. 地图综合法:通过绘制地理分布图、气候分布图、土壤分布图等,将不同地理要素空间分布的特点可视化,有助于理清我国自然地理区划的空间格局和规律。
我国自然地理区划的原则和方法十分重要,它涉及到我国地理环境和资源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了解我国自然地理区划的原则和方法,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我国的自然地理环境和资源分布,为地理环境保护、资源合理利用和区域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个人观点上,我认为我国自然地理区划的原则和方法应该充分考虑到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多种地理要素的综合影响,同时要注重地域间的联系和差异性,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地理环境保护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中国地图|三大自然分区与四大地理分区示意图【四大地理区域】中国四大地理区域即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其中,秦岭、淮河一线是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分界线。
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为北方地区和西北地区的分界线。
我国青藏地区和西北地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的分界线,大致以第一级阶梯和第二级阶梯的分界线。
北方地区:北方地区是指中国东部季风区的北部,主要是秦岭-淮河一线以北,大兴安岭、乌鞘岭以东的地区,东临渤海和黄海。
包括东北三省、黄河中下游五省二市的全部或大部分,以及甘肃东南部,内蒙古、江苏、安徽北部。
面积约占全国的20%,人口约占全国的40%,其中汉族占绝大多数,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的,有居住在东北的满族、朝鲜族等。
南方地区:南方地区是指中国东部季风区的南部,主要是秦岭-淮河一线以南的地区,西面为青藏高原,东与南面临东海和南海,大陆海岸线长度约占全国的2/3以上。
本区的范围包括长江中下游六省一市,南部沿海和西南四省、市大部分地区。
面积约占全国的25%,人口约占全国的55%,汉族占大多数。
区内的少数民族有30多个,其人数5000多万,主要分布在桂、云、贵、川、湘、琼等地,人数较多的为壮、苗、彝、土家、布依、侗、白、哈尼、傣、黎等族。
西北地区:西北地区深居内陆,位于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和长城以北,包括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甘肃省的西北部。
这一地区国境线漫长,与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等国相邻。
本区面积广大,约占全国面积的30%,人口约占全国的4%,是地广人稀的地区。
西北地区是中国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之一,少数民族人口约占总人口的1/3,主要有蒙古族、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
青藏地区:青藏地区位于中国西南部,横断山脉以西,喜马拉雅山以北,昆仑山和阿尔金山、祁连山以南,包括青海、西藏和四川西部。
面积约占全国的25%,人口不足全国的1%。
这里是中国藏族聚居的地区。
中国自然地理区划原则中国自然地理区划是指将中国的自然地理区域按照一定的原则分为若干个较大的区域,从而方便对中国自然地理的整体把握和研究。
中国自然地理区划原则应当遵循科学性、实用性和合理性三个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科学性是指中国自然地理区划的原则必须以上帝自然规律为基础,以自然环境的基本因素为划分标准,避免人为干预和主观臆断。
因此,科学性原则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依据自然环境要素划分区域。
中国自然环境的主要要素包括地貌、气候、植被、土壤和水系等。
通过对自然环境的这些要素的区分和划分,可以有效地解析不同区域的自然特征和差异,从而划分自然地理区域。
2.尽可能避免人为因素的干预。
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产生了许多影响,包括气候变化、生态环境改变、土地利用变化等。
在中国自然地理区域划分中,必须尽可能排除人为因素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以便真正反映自然环境的本质。
3.注重地域间参数的比较分析。
划分自然地理区域应该注重单独分析每一地域的自然环境要素,同时在比较不同地域时应该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如气侯、地质构造和总体面积等,才能得出科学的自然地理区划。
二、实用性原则实用性是指中国自然地理区划的原则应该符合中国政治和经济现实的需要,并具有实践应用的操作性。
因此,实用性原则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与中国各级行政区划相衔接。
自然地理区划的划分应当结合各级行政区划的变化和要求,使得自然地理区域的划分与行政区域之间产生衔接、协调和配合的作用,达到合理的规划利用。
2.以决策为导向。
自然地理区划的划分应当以改善和优化中国的自然环境为主要目标,确保区划的科学性和完整性,并且具有一定的操作性,方便政府进行全面科学规划和有针对性的资源管理和开发。
3.充分考虑区域差异。
中国幅员辽阔,各地区之间的自然环境具有显著的差异。
在自然地理区划中,应该充分考虑到不同地区的差异,以便更好地满足各地多元化的需求。
三、合理性原则合理性是指中国自然地理区划的原则构建相关的政策和计划时,需遵循合理分区的原则,以使得区划划分之后的各区间之间更加合理。
中国自然地理区划是根据自然地理条件和特征对中国的土地进行划分和分类的一种系统化方法。
在中国,自然地理区划的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自然地理特征原则:根据地形、地貌、气候、水文、土壤等自然地理特征的差
异,将中国划分为若干个自然地理单元。
这些特征可以反映地区的自然环境和资源分布情况。
2.统一性原则:自然地理区划应该具有一定的统一性,即相邻地区在自然地理特
征上有一定的连续性和相似性。
这有助于理解地理格局的整体性和相互关系。
3.层次性原则:自然地理区划可以按照不同的层次进行划分,从宏观到微观逐级
细化。
例如,可以将中国划分为大区域、次区域、地带、省级或县级单位等不同层次的自然地理单元。
4.实用性原则:自然地理区划应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和操作性,便于研究和管理。
划分的地理单元应该有一定的普适性和可操作性,有助于地理研究、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等工作的进行。
5.演变性原则:自然地理区划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研究的深
入,地理区划的划分可以进行修订和调整,以适应新的研究成果和认识。
以上原则为中国自然地理区划提供了一定的指导和规范,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研究中国的自然地理格局。
中国地理的四大自然区划中国地理的四大自然区划是指中国国土范围内的东北平原、黄土高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和青藏高原四个主要地理区域。
这四大自然区划分布于中国不同的地理位置,具有各自独特的地貌、气候、生态以及资源分布特点。
下面将详细介绍每个自然区划的特点。
一、东北平原东北平原位于中国的东北部,是中国最大的农业生产区和重要的资源能源基地。
该地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适宜农作物种植。
东北平原气候寒冷,降水充沛,农业以小麦、玉米、大豆等为主。
此外,东北平原地下资源丰富,包括煤炭、铁矿石、石油等。
这些资源的开发利用对中国国民经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二、黄土高原黄土高原位于中国的中部,主要分布在陕西、甘肃和山西等省区。
这片地区以其独特的黄土地貌而闻名,因为其由长期风蚀和水蚀形成的黄色土壤而得名。
黄土高原多山丘、峡谷,地势较高,而且缺乏表层水。
由于地貌和气候的影响,黄土高原地区降水稀少,土地肥力较差。
然而,这片地区仍然在农牧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以种植小麦、玉米、马铃薯等作物为主。
此外,黄土高原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充满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三、长江中下游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位于中国的东部,沿长江两岸分布,是中国最重要的农业生产区和经济发展区。
这片地区地势平坦,土地肥沃,适宜农作物种植和渔业发展。
长江中下游平原气候温暖湿润,降水充沛,季风盛行。
该地区农作物种植以水稻、小麦、蔬菜等为主,并且也是中国重要的水产品生产基地。
此外,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工商业发达,人口密集,成为国内外投资和贸易的热点地区。
四、青藏高原青藏高原位于中国的西南部,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也是全球最大的冰雪储量区。
该地区地势崇山峻岭,气候寒冷干燥。
青藏高原地区水资源丰富,以地下水和高山湖泊为主要水源。
青藏高原不仅具有独特的地理景观,如珠穆朗玛峰、扎什伦布寺等,还是多个大江大河的发源地,如长江、黄河等。
青藏高原地区植被覆盖度高,生态资源丰富,被誉为“世界屋脊”。
中国自然地理区划划分依据中国自然地理区划划分的依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地形地貌:地形地貌是自然地理区划划分的重要依据之一,中国地貌复杂多样,包括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河谷等不同类型的地貌区,每种地貌类型都有自己的特点和特殊的自然环境条件。
2. 气候条件:气候是影响自然环境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国气候多样,包括热带、亚热带、温带和寒带气候等不同类型的气候区,每种气候类型都有自己的特点和特殊的生态环境条件。
3. 植被分布:植被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环境的影响和调节作用非常重要,中国植被分布广泛,包括热带雨林、温带落叶林、针叶林等不同类型的植被区,每种植被类型都有自己的特点和特殊的生态环境条件。
4. 水系分布:水系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影响着自然生态的分布和发展,中国水系分布广泛,包括黄河、长江、珠江等不同类型的河流和湖泊,每种水系类型都有自己的特点和特殊的环境条件。
5. 地理位置:地理位置是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之一,也是自然地理区划划分的重要依据之一,中国地理位置广泛,包括东部、中部、西部、南部和北部等不同地域,每个地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特殊的自然环境条件。
中国地理单元划分
中国地理单元划分主要涉及行政划分和地理划分两个层面。
以下是中国地理单元的划分情况:
1.行政划分:
•省级行政区划:中国行政区划最高级别是省,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香港、澳门)。
•地级行政单位:在省级下,有地级行政单位,例如地级市、地区、自治州等。
2.地理划分:
•自然地理区划:
•中国的自然地理可大致划分为东部平原、西部高原、南部丘陵和北
部草原等。
•西部高原包括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
•气候划分:
•中国的气候呈多样化,包括寒冷的东北季风区、温暖湿润的东南季
风区、干燥的内陆地区和高原地区的高寒气候。
•文化地理区划:
•中国拥有多种不同的文化传统,可根据文化、语言、民俗等因素进行
划分,如北方文化、南方文化、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等。
•经济区划:
•中国的经济区划可以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特征进行划分,例如沿海
经济带、中西部地区等。
•旅游划分:
•中国各地也根据其旅游资源的不同,划分为旅游区域,如丽江古城、
桂林山水等。
这些划分方式在地理研究、行政管理和规划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需要注意的是,中国地理的划分有时会根据研究和应用的需要进行调整。
四⼤地区三、六⼤分区1.分区名称:(1)华北地区:北京、天津、河北、⼭西。
(2)东北地区:辽宁、吉林、⿊龙江、内蒙古。
(3)华东地区: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东、台湾。
(4)中南地区:河南、湖北、湖南、⼴东、⼴西、海南、⾹港、澳门。
(5)西南地区:四川、贵州、云南、重庆、西藏。
(6)西北地区:陕西、⽢肃、青海、宁夏、新疆。
2.分区依据:解放时期,中央下属设⽴了六个地⽅局:分别是华北局、东北局、华东局、中南局、西南局、西北局。
新中国成⽴后,在此基础上设⽴华北、东北、西北、华东、中南、西南六⼤⾏政区,简称⼤区。
各⼤区分别管辖若⼲省级⾏政单位,中央不直辖省级⾏政区。
3.分区撤销:1954年撤销六⼤⾏政区,各省级⾏政单位改由中央直辖。
历史上的六⼤地区四、七⼤分区1.分区名称:(1)华北:北京、天津、河北、⼭西、内蒙古中部(呼和浩特、包头、乌兰察布)。
(2)东北:⿊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东部(呼伦贝尔、兴安、通辽、⾚峰、锡林郭勒)(3)华东: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东省、福建、台湾。
(4)华中:河南、湖北、湖南。
(5)华南:⼴东、⼴西、海南、⾹港、澳门。
(6)西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
(7)西北:陕西、⽢肃、青海、宁夏、新疆、内蒙古西部(阿拉善、巴彦淖尔、乌海、鄂尔多斯)。
2.分区依据:⼀是中国⾃然地理区划⽅⾯众多专家多年的科研成果;⼆是全国⾼校地理专业师⽣普遍使⽤的《中国⾃然地理》教材;三是根据长期以来中学地理教材《中国地理》编写中形成的共识。
七⼤地区五、四⼤经济区1.分区名称:(1)东部地区:北京、天津、河北、⼭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东、海南。
(2)东北地区:⿊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东部。
(3)中部地区:⼭西、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安徽。
(4)西部地区:重庆、四川、⼴西、贵州、云南、陕西、⽢肃、宁夏、新疆、青海、西藏、内蒙古西部。
2.划分依据:主要依据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发展定位。
中国的地理分区中国是一个广袤的国家,拥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多样的地理景观。
根据地理特点和行政划分,中国被划分为东北、华北、华东、中南、西南和西北六个主要地理分区。
一、东北地理分区东北地理分区位于中国的东北部,包括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三个省份。
东北地区地势较为平坦,地貌以平原为主,同时也有一些小山丘和丘陵。
这里气候寒冷,冬季漫长而严寒,夏季相对短暂而凉爽。
东北地区拥有丰富的煤炭、铁矿石等矿产资源,是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之一。
二、华北地理分区华北地理分区位于中国的北部,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和内蒙古五个省市自治区。
华北地区地势较为平坦,地貌以平原和丘陵为主。
这里气候寒冷干燥,冬季严寒而干旱,夏季炎热多雨。
华北地区是中国重要的农业和工业基地,拥有大量的粮食和煤炭资源。
三、华东地理分区华东地理分区位于中国的东部,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和山东七个省市。
华东地区地势起伏较大,地貌类型多样,包括平原、山地、丘陵和海岛等。
这里气候相对温和,四季分明。
华东地区经济发达,是中国经济的重要支撑区域,拥有繁荣的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
四、中南地理分区中南地理分区位于中国的中南部,包括湖南、湖北、河南、江西、四川、贵州、云南和广西等八个省份和自治区。
中南地区地势复杂多样,包括平原、山地、高原和盆地等。
这里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
中南地区是中国的农业和工业重镇,有着富饶的农田和大量的能源资源。
五、西南地理分区西南地理分区位于中国的西南部,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和西藏五个省市自治区。
西南地区地势复杂多样,包括高山、山地、高原和盆地等。
这里气候多样,有亚热带和温带气候。
西南地区地貌壮丽,拥有宝贵的森林、水能和矿产资源,是中国的旅游胜地和重要的能源基地。
六、西北地理分区西北地理分区位于中国的西北部,包括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五个省市自治区。
西北地区地势高原和山地为主,也有少量的沙漠和盆地。
这里气候干旱,冬季寒冷,夏季炎热。
中国综合自然区划草案整理
文章结构导图
●区划分类单位的原则
●具体进行区划
⏹三个自然区
⏹第一级单位
◆热量的地域差异
◆湿润情况
⏹第二级单位
◆代表性的土类、植被
⏹第三级单位
◆地形的生物气候特征
●区划的作用
综合自然区划就是按照地表自然界的相似性与差异性将地域加以划分,并按照划分出来的单位来探讨自然综合体的特征及其发生、发展
与分布的规律性。
因此,划分工作的第一步是制定一个符合我们目的的
区划分类单位系统。
划分自然区的主要目的,一方面是组合若干自然情况有某些相似性的区划单位,以便与世界及亚洲区划系统相衔接,另一方面是帮助我们理
解热量带在不同自然区具有不同意义的手段。
划分一贯遵循生物气候原则,就是根据气候与土壤、生物、农业的相关性来划分单位,拟定界限。
所考虑的规律主要是垂直地带性规律的
反映。
一、三个自然区
东部季风区、蒙新高原区与青藏高原区
二、(一)六个热量带和亚带。
可能还不到1000℃,少数山地顶部在雪线以上。
所显示规律是垂直地带性,在4000米左右为暖温带,4000米以上至4200米为亚热带。
(二)湿润状况
地区中站中坚位置的是上层由中生的多年生高大草本组成的群落,半干旱区植被以丛生状草原最为普遍,干旱地区全为荒漠。
三、代表性土壤和植被
有10地区和亚地区各仅有一个地带或亚地带,其余8个地区与亚地区中的地
四、地形
将七种地形划分为四类:平原与丘陵、低山、间山平原、中山与高山。
综上,将相对高度500米作为一个相当重要的分类标准,是考虑了若干方面的自然现象与规律的。
自然省:自然地带内由于地形或地理位置不同而形成生物气候特点不同或其组合形式不同的地域。
每一自然省中,生物气候特点或其组合形式基本相同,在土壤与植被等方面有与之相应的相似性,其地形在生物气候分类上属一个类型。
五.区划的作用
第一,可以系统的大致了解不同地域有可能生产什么,土地应该主要用以生产什么,在不同技术条件下,可以获得多少产量。
第二,更充分的利用自然,消除不利的自然因素,采取一些技术措施,也可以按自然地区、自然地带和自然省来分别考虑,权衡缓急。
第三,对农、林、牧生产技术的先进经验的推广也有一定的作用。
第四,按综合自然区划来规划农业、林业等试验机构及植物园、自然保护区等这些机构的布局,可以避免偏倚,拟定出比较恰当的方案。
第五,大规模的自然改造往往牵涉到不同的综合自然区划单位,自然界的变化,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可以根据区划单位来进行研究、计算和规划。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