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信息化平台开发运营建设方案 乡村振兴战略信息化平台建设方案
- 格式:doc
- 大小:33.94 MB
- 文档页数:341
乡村振兴综合服务平台建设方案目录一、前言 (2)1.1 编制背景与目的 (2)1.2 适用范围与对象 (3)1.3 主要内容与结构 (4)二、现状分析 (5)2.1 乡村发展现状 (6)2.2 服务需求分析 (7)2.3 现有服务设施与资源 (8)三、建设目标与原则 (10)3.1 建设目标 (11)3.2 建设原则 (12)3.3 建设思路与模式 (12)四、功能需求与规划 (14)4.1 综合服务功能需求 (15)4.2 产业发展支持功能需求 (16)4.3 生态环境保护功能需求 (17)4.4 公共服务与便利化功能需求 (19)4.5 功能规划与布局 (20)五、平台架构与技术实现 (21)5.1 平台架构设计 (23)5.2 技术选型与集成 (24)5.3 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 (26)六、运营管理与维护机制 (27)6.1 运营管理策略 (28)6.2 维护机制与保障措施 (29)6.3 合作机制与资源共享 (29)七、保障措施与政策建议 (30)7.1 政策支持与引导 (32)7.2 资金投入与筹措 (33)7.3 人才培养与引进 (34)7.4 宣传推广与应用推广 (36)一、前言随着国家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乡村振兴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已成为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
本建设方案旨在构建一个集信息化、智能化、网络化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以推动乡村产业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人才振兴,实现乡村全面发展和繁荣。
乡村发展面临诸多挑战,如资源分配不均、市场信息不对称、公共服务水平不高、人才流失等问题。
构建一个功能齐全、服务全面的乡村振兴综合服务平台,对于提升乡村治理水平、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强乡村活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建设方案将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结合本地实际情况,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信息化手段为支撑,推动乡村振兴综合服务平台的建设与发展。
通过本方案的实施,将为乡村居民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推动乡村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
乡村振兴管理方案的信息化建设策略随着中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信息化建设成为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
信息化建设可以提高农村社会管理和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乡村治理体系的现代化。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信息化建设在乡村振兴管理方案中的策略。
一、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基础设施是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对于乡村振兴管理方案的实施至关重要。
首先要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良好的网络环境。
可以通过铺设光纤、建设无线网络等方式,让乡村地区也能享受到高速网络服务。
其次,要加强电子设备的普及,为农村居民提供更多方便快捷的服务,如电子支付、电子政务等,提高农民的生活品质和工作效率。
二、推进电子商务在农村的发展电子商务是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乡村振兴管理方案应该积极推动电子商务在农村的发展,为农产品销售提供更广阔的市场和渠道。
可以通过建设农产品电商平台、培育电商创业人才等方式,促进农村企业发展和农民增收。
同时,应加强电商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保护农民的权益,确保电子商务健康有序地发展。
三、提升乡村信息化水平推进乡村信息化建设还应注重提升乡村居民的信息素养。
可以开展农村信息化培训,提供科技支持和农业技术指导,提高农民对信息化的认识和应用能力。
此外,可以向农村敬老院、学校等公共场所提供信息化设备和服务,让更多的农村居民享受到信息化带来的便利和福利。
四、优化农业生产管理信息化建设可以优化农村的农业生产管理,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
通过使用农业大数据、物联网、无人机等技术手段,可以实现对自然资源、气候状况、农作物生长等相关信息的实时监测和分析,为农民提供更准确的农业生产指导。
同时,可以建设农业物流信息平台,优化农产品的流通和配送,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五、建设智慧农村智慧农村是信息化建设的目标之一。
乡村振兴管理方案应该积极推动智慧农村的建设,利用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实现农村基础设施、农业生产、生活服务等方面的智能化。
农村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方案一、前言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农村信息化建设已成为农村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设农村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是提高农村信息化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举措。
本方案旨在构建一个完善的农村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为农村居民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
二、目标1.构建全面、高效、安全的农村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平台;2.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满足农村居民对信息的需求;3.支持电子商务,促进农村经济发展;4.提高农村政府的管理效能,推动农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现代化;5.促进城乡信息互通,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三、平台建设内容1.系统架构设计:采用分层、模块化的架构,确保系统的扩展性和稳定性;2.数据资源建设:整合农村各类信息资源,包括政府数据、企业数据、农户数据等,形成统一的数据标准和分类体系;3.功能模块设计:a.农业信息模块:提供农业种植、养殖、质量安全等方面的信息,包括种植技术、养殖管理、病虫害防治等;b.农村金融模块:提供贷款、融资、保险等金融服务,促进农村经济发展;d.教育文化模块:提供学校信息、培训机构信息、文化活动信息等,促进农村教育文化发展;e.农村旅游模块:提供旅游景点介绍、景区门票预订、导游服务等,推动乡村旅游发展;f.电子商务模块:提供农产品电商平台,支持农产品线上线下销售;g.政府服务模块:提供政府公告、政策法规、市民反馈等服务,提升政府服务水平;h.网上办事模块:提供各类业务的网上申请、审批等服务,提高办事效率。
4.用户界面设计:设计简洁明了的用户界面,保证用户操作的便捷性和友好性;5.安全保障措施:采取多层次、多维度的安全机制,保护用户信息的安全和隐私;6.应用推广和培训:通过宣传推广和用户培训,提高用户的使用率和满意度。
四、实施计划1.前期准备阶段:a.成立农村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项目组,明确项目目标和计划;b.与相关政府部门和企业进行合作,获取数据资源支持;c.调查农村居民对信息服务的需求,明确平台功能模块设计。
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农业农村信息化方案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也成为了重要的课题。
农业农村信息化旨在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推动农业生产、农村经济、乡村治理和农民生活的现代化。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展开回答,探讨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农业农村信息化方案。
一、全面推进农业信息化农业信息化是农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撑。
首先,可以通过智能化设备、无人机等技术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其次,建立统一的农业数据平台,实现农产品的溯源、品质追溯,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最后,利用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提供农业生产的决策支持,减少生产风险。
二、加强农村信息服务农村信息服务的发展可以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一方面,可以通过建立全面覆盖的农村通信网络,提供便捷的网络服务。
另一方面,可以开展农村电商培训,推动农民通过网络平台销售农产品,增加收入。
三、推动农村金融信息化农村金融信息化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该加强农村金融服务的普惠性和可获得性,提高农民的金融服务满意度。
此外,借助信息技术,建立农村信用体系,为农民提供更便利的金融信贷服务。
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农村电子商务是农村振兴的重要路径之一。
可以通过建设农村物流体系、优化农产品供应链,提高农产品的销售效率。
同时,应该加强农村电商人才培养,提高农民的电商技能和管理水平。
五、推动农村教育信息化农村教育信息化是提升农村教育质量和公平性的重要途径。
可以通过IT设备和互联网技术,提升农村学校的教学水平。
同时,要加强教师的信息化培训,提高他们的信息化教学水平。
六、加强农村医疗信息化农村医疗信息化是保障农民健康的关键。
可以通过建立远程医疗系统、电子病历管理系统等手段,提高农民的医疗服务水平。
同时,应该借助信息化手段,提高农村医生的专业素养和技术水平。
七、优化农村治理信息化农村治理信息化是提高乡村治理能力的重要手段。
可以通过建立农村公共服务信息平台,提供各类服务信息。
同时,要加强农村基层组织的信息化建设,提高组织的管理效率。
“乡村振兴科技在线”平台建设与运行维护实施方案(2023—2025年)为巩固拓展“科技扶贫在线”成果,推进平台提质扩面、转型升级,实现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平台名称“乡村振兴科技在线“平台。
二、平台定位实时解决用户农业生产技术需求的信息平台;科技特派员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服务阵地;为我省力0+3”产业发展及乡村振兴提供咨询指导的科技窗口。
三、建设原则(一)坚持提质扩面。
优化完善平台功能,强化对已有数据的智能挖掘,强化实用性、可操作性,新增成果转化功能。
平台将在12个市(州)、88个县(市、区)基础上拓展,力争实现全省21个市(州)、183个县(市、区)全覆盖。
(二)坚持转型升级。
平台将在持续巩固科技扶贫成果的基础上,充分激发全省科技特派员作用,为“10+3”农业产业发展、乡村振兴提供科技支撑。
平台服务模式将在现有纯公益性服务的基础上,稳步探索社会化服务。
(三)坚持省市县共建。
按照“体系省级兜底、补助省市县分摊”的原则共建,平台运管服务体系建设相关费用由省级科技经费承担,公益性服务补助视不同类型县(市、区)由省、市(州)、县(市、区)按不同比例分摊。
四、总体目标到2025年,建成并运行实体化运管中心200个,建立省市县三级专家(科技特派员)队伍3万名、信息员队伍6万名,累计开展在线咨询服务100万次,发布农业科技成果供需信息2000条,提供现代农业力0+3”产业和技术信息K)OO条,助力我省经济发展先进县和强县强区培育,带动新认定涉农高新技术企业50家、新备案涉农科技型中小企业50。
家、建成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30家。
五、重点任务(一)优化“4+1”功能模块。
按照“一新增三升级”的思路优化“4+1”功能模块,即“专家服务、供销对接、管理中心”功能模块重在升级、完善,新增“成果转化”功能模块。
原“技术供给”并入“成果转化工1.专家服务(升级)。
专家在线、实时服务的主体功能不变。
智慧乡村平台建设实施方案智慧乡村平台建设实施方案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智慧乡村成为了我国现代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重要方向和趋势。
借助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可以打破城乡信息差距,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民生活品质,促进农村经济转型升级和乡村治理现代化。
本文将介绍智慧乡村平台建设的实施方案。
一、建设目标本平台旨在提升农村信息化水平,促进智慧农业和乡村旅游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提高农民的生产效率和社会福利水平,推动乡村经济发展和乡村治理现代化。
具体目标如下:1、建设智能化、开放性、可持续的信息系统平台,将数据采集与管理、统计分析、信息发布和服务支持等功能结合起来,实现信息的共享和交换。
2、建立健全乡村各项基础设施,完善生产、生活、旅游等方面的硬件环境,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质量和覆盖面。
3、推广智慧农业、生态农业、特色农业等新型农业模式,提高农民的业务能力和生产水平,提高耕作和渔法技术、养殖管理和食品安全等方面的综合素质。
4、构建乡村治理体系,完善基层组织建设,提高乡村自治能力和服务水平,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二、主要内容(一)基础设施建设智慧乡村平台建设的第一步是基础设施建设。
这包括通信、网络、电力、水利、道路、消防等方面。
在这些方面要注重实效、可持续、节能环保,充分利用新型技术。
采用互联网技术,建设实时传输的水网监测系统,实现对水网的实时监测,及时发现问题,解决矛盾。
建设实时传输的气象监测系统,发现台风、大雨等天气事件,提醒农民采取防灾措施。
(二)数据采集和处理数据采集和处理是智慧化农业的核心。
要建立农田、森林、渔场等基本农业资源信息系统,实时采集和处理生产信息,形成生产指南和生产数据分析,从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民和经济的稳定发展。
还要建立农业市场信息系统,实时掌握农产品价格行情,预测市场趋势,制定市场策略。
(三)应用系统和服务平台在基础设施和数据采集处理之上,应建设一套应用系统和服务平台。
数字乡村信息化平台建设方案一、建设背景数字乡村是伴随网络化、信息化和数字化在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应用,以及农民现代信息技能的提高而内生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和转型进程,既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也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
2020年8月,广东省委网信办、省农业农村厅、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联合出台《广东省数字乡村发展试点实施方案》,就数字乡村发展试点地区、试点任务、试点时间等工作做了具体安排。
《实施方案》对试点镇任务提出明确要求,必须结合当地实际,突出特色,原则上选择数字乡村发展一至二个优势项目或产品。
二、整体规划突出乡村治理。
以数字化为目标,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技术,推动“互联网+乡村治理”,充分利用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城镇节点的支撑能力,通过标准化的要素分类、数据标准化,将不同来源、不同类型、不同应用的乡村要素资源进行规范、整合,构建数字乡村大数据中心,提升乡村治理智慧化、服务人性化、应急快速化、决策科学化。
服务城镇村民。
利用数字化便利,提高基本公共服务的信息化和专业化水平,缩短城乡差距。
聚焦政务服务、公共服务、文化服务等领域的数字化需求,以惠民为本,推动基层治理和服务重心向便利化转变,更好地为华城村民提供精准化、精细化服务,释放“数字乡村”的建设红利,提高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推动经济发展。
通过数字乡村建设,构建城镇智慧农场、土特商城等数字应用,创造村民就业创业机会,助力城镇经济发展。
三、建设目标按照“突出乡村治理、服务城镇村民、推动经济发展”的规划要求,围绕构建“数字乡村三维治理模型、基层管理一张图、乡村旅游一张网、应用整合一入口、“区块链+”农业应用”的理念,充分利用“数字政府”公共支撑能力,以城镇为试点,搭建数字乡村信息化平台,实现“乡村治理”工作的统筹管理、资源共享、精细管理、精准服务,减少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提升服务水平,为呈现未来乡村社区发展新愿景,为建立灵敏高效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系,加快形成数字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提供城镇经验。
农业信息化平台建设方案及实施策略第一章:项目背景与目标 (2)1.1 项目背景 (2)1.2 项目目标 (3)第二章:农业信息化平台需求分析 (3)2.1 用户需求分析 (4)2.1.1 农业生产者需求 (4)2.1.2 农业企业需求 (4)2.1.3 部门需求 (4)2.2 功能需求分析 (5)2.3 技术需求分析 (5)第三章:农业信息化平台设计 (5)3.1 系统架构设计 (5)3.2 数据库设计 (6)3.3 界面设计 (6)第四章:农业信息化平台功能模块开发 (7)4.1 数据采集模块 (7)4.2 数据处理模块 (7)4.3 数据展示模块 (8)第五章:农业信息化平台关键技术 (8)5.1 物联网技术 (8)5.2 云计算技术 (9)5.3 大数据技术 (9)第六章:农业信息化平台安全与稳定性保障 (9)6.1 数据安全策略 (9)6.1.1 数据加密与防护 (9)6.1.2 数据备份与恢复 (10)6.1.3 数据访问控制 (10)6.2 系统安全策略 (10)6.2.1 防火墙与入侵检测 (10)6.2.2 安全漏洞管理 (10)6.2.3 系统安全审计 (10)6.3 稳定性保障措施 (10)6.3.1 系统冗余设计 (11)6.3.2 网络稳定性保障 (11)6.3.3 系统监控与预警 (11)6.3.4 应急响应与故障处理 (11)第七章:农业信息化平台实施与推广 (11)7.1 实施步骤 (11)7.1.1 项目启动与筹备 (11)7.1.2 技术研发与平台搭建 (11)7.1.3 系统测试与优化 (11)7.1.4 数据资源整合与共享 (11)7.1.5 用户接入与业务拓展 (12)7.2 推广策略 (12)7.2.1 政策引导与支持 (12)7.2.2 宣传与培训 (12)7.2.3 合作伙伴关系建立 (12)7.2.4 成功案例示范 (12)7.3 培训与支持 (12)7.3.1 建立培训体系 (12)7.3.2 培训师资队伍建设 (12)7.3.3 培训教材与课程开发 (12)7.3.4 培训效果评估与反馈 (13)7.3.5 技术支持与售后服务 (13)第八章:农业信息化平台运营管理 (13)8.1 运营模式 (13)8.1.1 概述 (13)8.1.2 运营模式设计 (13)8.1.3 运营模式实施策略 (13)8.2 服务体系 (13)8.2.1 概述 (13)8.2.2 服务体系内容 (13)8.2.3 服务体系实施策略 (14)8.3 监控与优化 (14)8.3.1 概述 (14)8.3.2 监控内容 (14)8.3.3 优化策略 (14)第九章:农业信息化平台效果评估与改进 (14)9.1 效果评估指标 (14)9.2 效果评估方法 (15)9.3 改进措施 (15)第十章:项目总结与展望 (16)10.1 项目成果总结 (16)10.2 项目不足与反思 (16)10.3 项目展望与建议 (16)第一章:项目背景与目标1.1 项目背景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推进,信息化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
乡村振兴战略信息化平台开发运营建设方案目录一、项目建设规划 (10)1.1建设目标 (11)1.2建设规模和内容 (12)1.2.1规划建设的系统及功能 (14)1.2.2乡村振兴战略信息化平台综合管理平台 (22)1.3系统建设总结与建议 (22)第二章总体设计规划 (25)2.1总体设计原则 (25)2.2总体目标 (26)2.3总体建设任务分析 (28)2.3.1总体建设任务 (28)2.4系统总体结构和逻辑结构 (31)2.4.1整体技术架构 (31)2.4.2功能和逻辑结构 (32)2.4.3系统物理拓扑结构 (35)2.4.4乡村振兴战略信息化平台总平图 (36)第三章基础系统及各子系统建设规划 (37)3.1建设目标、规模与内容 (37)3.1.1系统建设目标 (37)3.1.2建设规模与内容 (37)3.2标准规范建设内容 (38)3.3基础信息资源规划和数据库设计 (39)3.3.1基础软件 (39)3.3.2基础地理信息数据 (40)3.3.3其他基础数据 (40)3.4基础服务器及存储平台 (41)3.4.1基础服务器平台及存储需求分析 (41)3.4.2基础服务器平台及存储规划 (43)3.4.3基础专线网络规划 (51)3.5基础数据网络及安全方案 (55)3.5.1基础数据网络方案 (55)3.5.2基础网络安全方案 (58)3.6乡村振兴战略信息化平台综合管理基础平台 (69)3.6.1系统结构 (69)3.6.2系统概述 (69)3.6.3基于SOA的架构设计 (70)3.6.4乡村振兴战略信息化平台集成管理系统架构分析 (72)3.6.5基于SOA信息管理系统的框架实现 (74)3.6.6平台功能设计 (78)3.7基础GIS地理信息系统建设 (82)3.7.1建设必要性 (82)3.7.2建设目标 (85)3.7.3系统设计 (86)3.7.4乡村振兴战略信息化平台GIS服务平台建设规划 (89)3.7.5乡村振兴战略信息化平台GIS平台对应用系统的支撑及功能 (94)3.8智能视频监控子系统 (102)3.8.1系统概述 (102)3.8.2前端点位分布 (104)3.8.3系统拓扑结构 (106)3.8.4监控立杆的选择 (106)3.8.5智能视频功能应用 (108)3.9乡村振兴战略信息化平台一卡通子系统 (112)3.9.1系统概述 (112)3.9.2总体实现目标 (112)3.9.3功能简介 (117)3.10电子门票子系统 (121)3.10.1系统概述 (121)3.10.2乡村振兴战略信息化平台需求分析 (124)3.10.3系统拓扑结构 (125)3.10.4电子门票系统需重点实现的目标 (125)3.10.5电子门票智能管理系统售票功能介绍 (126)3.11电子商务平台子系统(含互联网票务) (131)3.11.1系统概述 (131)3.11.2电子商务平台业务框架图 (135)3.11.3系统建设要点 (140)3.11.4系统接口 (141)3.11.5电子门票直销、分销解决方案 (142)3.12乡村振兴战略信息化平台微网站子系统(含乡村振兴战略信息化平台门户网站虚拟旅游建设) (154)3.12.1系统概述 (154)3.12.2系统功能设计 (155)3.13基础WIFI无线网络解决方案 (159)3.13.1乡村振兴战略信息化平台WIFI无线网建设的必要性 (159)3.13.2建设需求分析 (160)3.13.3乡村振兴战略信息化平台WIFI无线网方案 (161)3.13.4 Beacon技术 (165)3.14乡村振兴战略信息化平台手机APP应用子系统 (165)3.14.1系统概述 (165)3.14.2客户端模块功能 (166)3.14.3服务器端模块功能 (167)3.14.4相关模块的具体要求 (167)3.15车辆调度监控子系统 (171)3.15.2总体架构 (172)3.15.3总体功能 (173)3.16乡村振兴战略信息化平台停车场管理子系统 (186)3.16.1系统概述 (186)3.16.2系统拓扑结构 (187)3.16.3系统的构成及工作流程 (188)3.16.4车道日常作业功能 (189)3.17人流分析子系统 (191)3.17.1系统概述 (191)3.17.2系统拓扑结构 (192)3.17.3方案详细描述 (193)3.17.4方案建设模式 (198)3.18应急指挥调度子系统 (199)3.18.1系统概述 (199)3.18.2系统拓扑结构 (200)3.18.3技术框架 (201)3.18.4系统功能 (202)3.18.5应急救援单兵模块 (207)3.1912301旅游服务与投诉热线子系统 (208)3.19.1概述 (208)3.19.2主要业务模式 (209)3.19.3系统架构 (211)3.19.4系统方案设计 (211)3.20有声文化地图子系统 (213)3.20.1系统概述 (213)3.20.2功能模块介绍 (214)3.20.3系统优势 (216)3.21乡村振兴战略信息化平台虚拟现实子系统 (218)3.21.2虚拟现实系统各可选方案 (219)3.21.3电子沙盘 (220)3.21.4互动触摸 (221)3.21.5全息影院 (222)3.21.6应用建议 (222)3.22户外LED大屏幕信息发布子系统 (222)3.22.1系统概述 (222)3.22.2系统拓扑结构 (224)3.22.3屏体结构 (224)3.22.4显示系统功能 (225)3.23公共广播子系统 (227)3.23.1系统概述 (227)3.23.2系统原理介绍 (229)3.23.3系统优势 (230)3.24多媒体自助导览子系统 (231)3.24.1系统概述 (231)3.24.2系统拓扑结构 (235)3.24.3系统主要设备技术指标 (235)3.25视频会议子系统 (240)3.25.1概述 (240)3.25.2系统拓扑 (240)3.25.3主要功能和要求 (241)3.26森林防火监控子系统 (243)3.26.1建设范围 (243)3.26.2建设的内容 (245)3.26.3传输方案选择 (253)3.26.4视频监控设备配置 (258)3.27机房及配套工程设计规划 (261)3.27.1机房基本情况 (261)3.27.2设计依据 (262)3.27.3布局规划 (263)3.27.4基础装修 (263)3.27.5电气工程(供配电、UPS、照明) (265)3.27.6综合布线工程 (268)3.27.7防雷接地保护工程 (270)3.27.8空调与换气 (273)3.27.9消防与安防 (274)3.27.10其它及集成 (275)3.28环保、消防、职业安全卫生和节能措施的设计 (275)3.28.1节能减排 (275)3.28.2环境保护 (275)3.28.3消防措施 (277)3.28.4职业安全和卫生措施 (277)第四章项目建设与运行管理 (278)4.1领导和管理机构 (278)4.2项目实施机构 (278)4.3运行维护机构 (279)4.4相关管理制度 (279)第五章风险及效益分析 (283)5.1风险分析及对策 (283)5.1.1风险识别和分析 (283)5.1.2战略风险 (283)5.1.3管理风险 (284)5.1.4系统风险 (284)5.1.5实施风险 (285)5.1.6实施质量风险 (285)5.1.7人力资源风险 (286)5.1.8财务风险 (286)5.2效益分析 (287)5.2.1经济效益 (287)5.2.2社会效益 (288)5.2.3产业促进 (289)附件一系统设备及软件清单 (292)1.电子门票智能管理子系统 (292)2.景微网站及虚拟旅游子系统 (297)3.电子商务子系统平台 (300)4.手机APP应用子系统 (301)5.多媒体自助导览子系统 (303)6.户外大屏信息显示子系统 (305)7.智能视频监控子系统 (306)8.应急指挥子系统 (311)9.公共广播子系统 (312)10.基础GIS地理信息平台 (321)11.停车场管理子系统 (322)12.森林防火子系统 (325)13.基础软件 (330)14.基础硬件 (330)15.基础存储备份 (333)16.基础安全系统 (334)17.基础乡村振兴战略信息化平台综合管理平台 (335)18.一卡通子系统 (338)19.12301旅游服务与投诉热线系统 (340)20.视频会议系统 (340)21.有声地图 (340)22.车辆调度系统 (341)23.虚拟现实子系统 (341)24.基础WIFI无线网络建设 (341)一、项目建设规划乡村旅游是以旅游度假为宗旨,以村庄野外为空间,以人文无干扰、生态无破坏、以游居和野行为特色的村野旅游形式,同时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模式,互为契机又相互拉动。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和旅游产业的飞速发展,诸如民俗旅游、“农家乐、特色村寨、观光农园、农业主题乐园、郊野田园度假村、度假区等乡村旅游形式形成了良好的发展势态。
针对大的片区,从乡村旅游的角度,也形成了一些以旅游产业为导向和重要动力的发展模式,如精品示范、以点带面、一村(区)一品、沟域旅游、沿河沿山滨海旅游发展带等。
在此过程中,乡村旅游已经成为输出乡村价值,推进城乡统筹的重要力量。
乡村综合体有别于城市综合体,它是基于乡村土地资源,以乡村农业、乡村工业等乡村产业为导向对乡村土地进行综合的、合理的开发利用,将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基础设施、乡村住宅、社会建设等生产生活要素集约配置的地域空间形态,是一种规模化、多功能、现代化、开放性的乡村聚合空间。
乡村振兴战略信息化平台则是基于乡村综合体,把乡村旅游作为乡村综合体外向联系的突破口,合理的开发利用乡村旅游资源和土地资源,以所开发的乡村旅游休闲项目、乡村配套商业项目、乡村休闲地产为核心功能构架,整体服务品质较高的乡村旅游休闲聚集区。
1.1建设目标xxx乡村振兴战略信息化平台项目建设目标如下:➢面向乡村振兴战略信息化平台景点乡村振兴战略信息化平台能够通过智能网络对乡村振兴战略信息化平台地理事物、自然资源、乡村振兴战略信息化平台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进行全面、透彻、及时的感知同时对旅游者行为、乡村振兴战略信息化平台工作人员行迹、对居民、乡村振兴战略信息化平台工作人员实现可视化管理和服务。
并且利用平台自身的数据分析功能对感知到的数据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