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合作用的过程教学设计
- 格式:docx
- 大小:27.67 KB
- 文档页数:6
光合作用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光合作用的概念,知道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2. 使学生掌握光合作用的反应式,能运用光合作用的知识解释一些生活现象。
3.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探索科学的兴趣和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光合作用的概念及反应式。
2. 光合作用的生活应用。
三、教学难点1. 光合作用的反应式及能量转换。
2. 光合作用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光合作用的奥秘。
2. 利用多媒体手段,形象地展示光合作用的过程。
3. 结合实际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光合作用的意义。
五、教学内容1. 光合作用的概念: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2. 光合作用的反应式:6CO2 + 6H2O + 光能→C6H12O6 + 6O23. 光合作用的生活应用:举例说明光合作用在农业生产、生态环境和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4. 光合作用的能量转换:光能转换为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
5. 光合作用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维持生物圈的碳氧平衡,为其他生物提供食物和氧气。
6. 光合作用的发现史:介绍普利斯特利、萨克斯、恩格尔曼等科学家的实验过程和贡献。
7. 光合作用的意义: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资源的意识,提高环保素养。
8. 光合作用的实践操作:观察植物叶片,了解叶绿体的分布和功能。
9. 光合作用的检测:学习使用碘液检测淀粉,验证光合作用的产物。
10. 光合作用的拓展:了解光合作用的最新研究领域,如人工光合作用、植物工厂等。
11. 光合作用的思考与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光合作用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探讨如何利用光合作用解决能源和环境问题。
12. 光合作用的评估:通过课堂问答、小组讨论、实践操作等形式,检查学生对光合作用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13. 光合作用的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化光合作用的概念和重要性。
第37卷第5期2021 年中学生物学Middle School BiologyVol.37No.52021文件编号:l 〇〇3 - 7586(2021)05 - 0072 - 03基于科学史和探究的“光合作用的过程”教学设计刘冲(浙江省宁波中学浙江宁波315100)1教材分析“光合作用的过程”是浙科版高中生物学教材《必 修1•分子与细胞》第三章第五节的主要内容。
本节的 教学重难点是光反应、碳反应的物质和能量变化。
本 节内容抽象、过程复杂,以往的教学通常以教师讲授 为主,但这种平铺直叙的教学方式往往穿透力不够, 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容易停留在表面,因此笔者尝试以 科学史为素材进行探宄式教学。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 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提出要注 重生物科学史的学习。
生物科学史对于培养学生的 学科核心素养有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价值。
它不仅 能激发学生探索生命奥秘的兴趣和热情,而且能让学 生从中学习和领会科学家的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培 养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光合作用的研宄史堪称生物科学史中的经典,科 学家在科学研究中提出问题的角度、思考问题的方式 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都是进行课堂探宄教学的很好素 材。
笔者基于《课程标准》和学情,对光合作用科学史 进行了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处理,并利用科学史创设 探宂情境,层层推进提出科学家遇到的一系列问题, 学生的思维跟随科学家一起参与到探索过程中,促进 学生通过探究性学习逐步构建光合作用概念。
学生 通过亲历科学探宄的过程,体会科学家们富有创意的 思维过程和巧妙的实验方法,感悟科学探索的艰辛和 乐趣,培养创造性思维,发展科学探宂能力。
2教学目标①通过一系列探宄活动,能运用物质与能量观,阐明光反应和碳反应的过程,形成光合作用概念,并 能以图示的形式表达。
②通过阅读科学史,分析科学家遇到的问题,能 提出假说和实验设想,分析结果并得出结论,掌握科 学探宂的基本思路和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构建 模型,培养合作交流能力、建模能力。
光合作用原理和应用教学设计光合作用是植物体内的一种重要生理作用,是植物进行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基础。
本文将介绍光合作用的原理以及将其原理应用于教学设计的方式。
一、光合作用原理1. 光合作用是植物利用光能合成有机物质的过程,是一种细胞呼吸的反应。
它是靠叶绿素等色素的作用,在叶绿体内进行的。
2. 在光合作用中,光能被叶绿体中的叶绿体色素(主要是叶绿素)吸收,光合色素分子被激发后,释放出高能电子,通过电子传递链逐步转移,产生ATP和NADPH。
3. 在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叶绿体内膜上的氧化还原反应使得光合电子传递链激发,产生了足够的电子能量,将ADP和NADP+还原成ATP和NADPH。
4. 在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CO2和H2O经过多道酶促反应,最终合成葡萄糖和氧气。
这些有机分子能提供植物生长所需的能量和原料。
二、光合作用应用教学设计1. 利用实验教学,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光合作用实验,观察叶绿素的作用,了解光合作用的原理。
通过实验,学生可以更直观地感受光合作用的过程。
2.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光合作用的示意图、动画和视频,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对光合作用有更深入的理解。
多媒体可以帮助学生更生动地学习光合作用的原理。
3. 进行实地教学,带领学生走进植物园或者田野,观察不同植物的叶绿素含量和生长情况,了解不同环境条件下光合作用的影响。
通过亲身体验,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光合作用在自然界的作用。
4. 利用小组合作教学,让学生分组进行光合作用相关的研究项目,比如设计光合作用模型或者开展光合作用机理的研究。
通过小组合作,学生可以共同学习、讨论,更深入地了解光合作用原理。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学生可以全面地了解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培养其对自然生态和植物生长的兴趣,启发学生对科学研究的热情,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光合作用不仅是生物学习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
愿通过本文的教学设计,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光合作用原理。
小学科学科学教学设计通过植物生长观察了解光合作用的过程一、引言在小学科学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科学思维,我们可以通过植物的生长观察来引导学生了解光合作用的过程。
本教学设计旨在通过充分利用植物的生长特点,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光合作用的原理与过程。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与需要的条件。
2. 掌握光合作用的基本原理与过程。
三、教学准备1. 植物种子或小苗。
2. 透明的花盆或瓶子。
3. 直尺、铅笔、纸张等。
4. 充足的阳光或人工光源。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问学生一些问题,引起他们对植物生长和光合作用的思考,如:“你们有没有注意到植物是怎么生长的?”、“为什么植物需要阳光?”等等。
2. 观察植物生长过程让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放置一株植物在透明的花盆或瓶子中,围绕植物的生长过程进行观察。
学生需要记录下观察到的现象,例如植物的生长速度、茎叶颜色的变化等。
3. 设计实验学生根据观察到的植物生长情况,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来验证光合作用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例如,可以将一小部分植物遮断光线,观察它们与正常生长的植物的差异。
此外,还可以探究不同光线强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4. 进行实验按照学生设计的实验步骤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结果。
学生可以通过测量植物的大小、颜色、根的长度等来比较被遮断光线的植物与正常植物之间的差异。
5. 分析实验结果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思考光合作用在植物生长中的作用。
引导学生理解光合作用是植物通过吸收光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过程,并产生氧气和葡萄糖。
六、知识拓展通过对植物生长和光合作用的观察,可以拓展学生对其他相关科学知识的了解。
例如,引导学生思考光合作用对于整个生态系统的重要性,以及植物与动物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等。
七、课堂评价为了检查学生对于光合作用的理解程度,可以设计一些简单的选择题、填空题或解释题来进行课堂评价。
八、总结通过植物生长观察,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及其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
光合作用光反应教案【篇一:光合作用教案】【篇二:光合作用教案】(一)教材分析今天我要讲的是高中生物必修 1 《分子与细胞》第 5 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第 4 节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第 2 课时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
光合作用是生物界乃至整个自然界最基本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
这节课主要讲光合作用的概念、探究历程、光合作用的过程、应用及化能合成作用等这五个方面。
其中,光合作用的过程是这节课的重点。
由于初中阶段,学生通过一系列探究性实验,初步形成光合作用的概念,对光合作用的过程有一定了解,所以,这节课我准备介绍完光合作用的概念后,先讲光合作用的过程。
重点讲解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和暗反应过程,要让学生重点掌握两个过程中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以及发生的部位和条件。
讲完过程后,紧接着把应用稍做介绍。
接下来,讲解这节课的次重点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
学生学习了光合作用的过程后,这部分内容会更容易接受。
最后,讲化能合成作用,完善知识体系。
(二)学生分析本节内容较为复杂,难度较大。
因此,对教材重难点的处理,对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的设计是一节课能否成功的关键。
针对学生情况,本节课在讲解时尽量多重复几遍,并让学生参与进来,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同时,加强练习,帮助学生理清解题思路,加深印象。
二、教学目标分析【知识目标】:1光合作用的概念、反应式。
2光合作用的过程、实质3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
4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
5简述化能合成作用。
【能力目标】:1通过对光合作用光反应和暗反应阶段的学习,培养学生运用对比法学习的方法。
2通过对光合作用过程动态演示的观察,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3 通过全班叙述光合作用的过程,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1光合作用的意义来理解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问题,如粮食、人口、资源、环境等,从而引起学生对世界未来的关注。
2学习光合作用的过程中,渗透物质与能量,光反应和暗反应之间的辨证关系,使学生树立科学的辨证观点。
初中《光合作用》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光合作用的概念,掌握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和条件。
2. 能够设计并完成光合作用的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3. 培养对科学的探究精神和合作精神,培养实事求是的态度。
教学重点:1. 光合作用的概念,即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和条件。
2. 光合作用的实验设计和操作。
教学难点:1. 光合作用的实验原理和操作步骤。
教学准备:1. 实验室设备:显微镜、载玻片、洋葱表皮细胞、碘液等。
2. 教学材料:PPT、实验指导书、实验材料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PPT展示植物的光合作用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光合作用的意义和重要性。
2. 学生分享对光合作用的已有知识,教师总结并引导今天的学习内容。
二、探究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和条件(15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和条件,教师巡回指导。
2. 每组学生汇报讨论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实验: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光合作用(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实验指导书,设计并完成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光合作用实验。
2. 学生操作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并记录实验结果。
3.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四、总结光合作用的概念(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总结光合作用的概念。
2. 学生分享总结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应用:光合作用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光合作用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如增加作物产量、改善作物品质等。
2. 学生分享应用实例,教师点评并总结。
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
2. 学生分享总结和反思,教师点评并鼓励。
教学延伸:1. 学生回家后,观察家里的植物,记录它们的光合作用的现象,并和家长分享光合作用的知识。
2. 学生可以进一步研究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如植物的光合作用对环境的影响等。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探究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和条件,设计并完成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初中数学光合作用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理解光合作用的概念及其数学表达式;2. 掌握光合作用的计算方法,能够运用光合作用的公式进行实际问题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1. 通过实验数据,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方法分析光合作用的过程;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对数学与自然科学关系的认识;2.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合作探究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光合作用的概念及其数学表达式,光合作用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光合作用的计算方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1. 情境导入教师展示一颗绿叶,提问:“绿叶为什么是绿色的?”学生回答:“因为绿叶中含有叶绿体。
”教师继续提问:“叶绿体有什么作用呢?”学生回答:“叶绿体能够进行光合作用。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光合作用的数学表达式。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学习光合作用的概念及其数学表达式。
教师提问:“光合作用是什么?光合作用的数学表达式是什么?”学生回答:“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贮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光合作用的数学表达式为:有机物 = 光能 × 二氧化碳 × 水。
”3. 合作探究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光合作用的计算方法。
教师提问:“如何计算光合作用的速率呢?请同学们举例说明。
”学生回答:“光合作用的速率可以通过单位时间内有机物的增加量来计算。
例如,如果一个叶片在1小时内产生了10克有机物,那么这个叶片的光合作用速率为10克/小时。
”4. 应用拓展教师提出一个实际问题:“假设一个叶片在2小时内产生了15克有机物,求这个叶片的光合作用速率。
”学生运用光合作用的计算方法,得出答案:“这个叶片的光合作用速率为7.5克/小时。
”5. 总结反馈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光合作用的概念、数学表达式及计算方法。
光合作用高中生物教案【篇一:浙科版-高中生物-光合作用的过程-教学设计(第1课时)】(浙科版必修一分子与细胞)光合作用教案第1课时一教材内容本节课位于浙科版高中生物必修1模块第三章第五节,“光合作用”一节共讲述了三个方面的内容:光合作用的过程;光能在叶绿体中的转换;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
本节内容为激活细胞器结构功能、能量转换等学生原有知识、同化新知识做好铺垫,同时还是学生学习生态系统、生物圈等知识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光合作用是学生学习完细胞的分子组成、结构和细胞中的能量及呼吸作用后的新知识,在生物学基础和学习方法上有了一定认识,但本内容涉及到一些化学物理知识、且与生产实际联系紧密,往往比较抽象,又十分重要,学生掌握好有一定的难度。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辨别自养、异养两类生物;说明光合作用的概念、反应式、阶段、场所、产物;说出色素的种类、颜色和吸收光谱;概述光反应和碳反应的过程;比较光反应和碳反应的区别及联系;2.能力目标“学生复述”,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通过列表与绘图,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和文图转换能力;通过讨论,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情感目标通过生物为我们制造生产有机物的实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对“如何使农作物增产”的讨论,增强学生关心发展农业的自觉意识。
四重点、难点1.重点:叶绿体中色素的种类和作用;光合作用的光反应、碳反应过程;光反应和碳反应的区别与联系。
2.难点光反应和碳反应的过程。
五教学策略师生探讨,科学发现过程介绍、教师循环图讲解、比较对比和学生提问等方式。
六教学过程导入上课我们一起来看一个统计数据,据相关部门统计,地球上绿色植物每年制造有机物4400亿吨,相当于24万个三门峡水电站所发生出的电力,含有这么多能量的有机物是如何产生的,我们在初中的科学课程中就学到过,是通过光合作用,从今天开始我们在初中知识的基础上共同探讨光合作用的过程和应用。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85的内容,概括总结光合作用的概念【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以二氧化碳和水为原料,利用光能合成有机物,同时释放氧气的过程】。
光合作用教案设计(优秀8篇)光合作用教案设计篇1一、设计思想【设计理念】“提高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研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的课程理念来设计教与学的过程。
最想突出的处理:1.还原科学研究的历史面貌,突出生物学的“实验学科”特点;2.以实验探究贯穿整个教学。
【教材分析】光合作用是整个第三章乃至整个高中教材中处于重要地位。
*节内容按照课标安排应2课时完成,我准备改为3个课时:第一课时只学习“光合作用的发现”,第二课时“通过实验学习有关光合色素的知识”,第三课时具体学习“光合作用的过程”。
本节教学设计是该节的第一课时内容。
光合作用研究的历史,本来不需一个课时的时间,但我准备让学生以经典的光合作用研究历史中的重要事件为线索,遵循科学家的探索思路,总结出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
了解科学家探究科学的艰辛历程和学会探究的一般方法,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生物课中学习过有关光合作用的知识,而且生活实践中也对光合作用有所了解。
但是,对于光合作用的发现历史却很陌生,关键对于我们这节课要达到的目标“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知之甚少。
高中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认知能力,分析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也已初步建立,但还很不完善,对事物的探索好奇,又往往具有盲目性,缺乏目的性,并对探索科学的过程与方法及结论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量创设学生活动的机会,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只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必要的指导和知识铺垫。
二、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①光合作用以及对它的认识过程;②光合作用的概念及反应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科学家发现光合作用的过程,尝试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方案验证假设。
理解假设的提出要有实验和观察的依据,需要严谨的推理和大胆的想象,并通过观察和实验进一步验证和完善。
同时,理解实验技术的进步所起的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①关注“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认识生物科学的价值;②讨论科学史上的经典人物和实验,避免知识“去背景”和“简单化”。
初中生物《光合作用》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第二章第五节《光合作用》。
详细内容包括:光合作用的定义、公式、条件及场所;植物的光合作用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光合作用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光合作用的定义、公式、条件及场所,了解植物的光合作用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研究光合作用的特点和规律。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增强环保意识,认识生物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光合作用的定义、公式、条件及场所。
难点:光合作用过程中物质和能量的转化。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模型、实验器材。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植物光合作用与氧气的关系,引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光合作用的定义、公式、条件及场所。
a. 演示光合作用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3. 课堂讲解:a. 讲解光合作用过程中物质和能量的转化。
b. 分析植物的光合作用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c. 介绍光合作用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4.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光合作用》2. 内容:a. 光合作用的定义、公式、条件及场所。
b. 光合作用过程中物质和能量的转化。
c. 植物的光合作用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d. 光合作用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解释光合作用的定义,并写出光合作用的公式。
b. 列出光合作用的基本条件及场所。
c. 分析植物的光合作用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讲解、练习等多种方式,使学生掌握了光合作用的基本知识。
但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进度。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收集关于光合作用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的资料,进行分享和交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光合作用的过程教学设计
成都市玉林中学吕茜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为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人教版)第5章第4节《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中的学习内容。
第4节的教学包括“捕获光能的色素和结构”、“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两小节。
“光合作用的过程”是继《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学习之后,教师引领学生深入而有简短地认识光合作用过程中化学反应的实质的最重要、最核心的教学内容。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概述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和暗反应阶段的化学反应,比较二者的区别和联系;
2.从物质转变和能量转换的角度,简述光合作用的实质。
技能目标
1.尝试对光合作用过程的图解进行自主性、探索性的学习;
2.尝试利用“同位素标记法”探究H2O中的氢原子在光合作用中的转移途径;
情感目标
通过模仿学习科学家的研究方法,通过与老师和同学的合作学习与探究,体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与合作学习成功的的乐趣。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光合作用的过程和实质,光反应过程和暗反应过程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难点:光反应、暗反应过程中物质和能量的转变过程。
四、教学设计思路
教学过程秉承“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学生按照学案实施流程和教师的引导,首先可通过自主阅读课本有关段落,简要寻找、梳理出光合作用两个阶段的知识要点,然后在教师指导下,深入理解、注重比较并学会归纳知识要点。
整个学习过程教师要注意方法的介绍、学情的关注和适时点拨。
特别注重通过图解的认识、列表的比较,认清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和暗反应中,物质和能量的变化过程、化学反应
发生的部位和条件等,让学生能够真正明确光反应和暗反应这两个阶段中,物质变化的来龙去脉和伴随着的能量转换过程,以便从整体上认识、理解和掌握光合作用全过程。
五、教学过程的实施
2.光反应的条件是什么?
3.光反应中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是怎样?
(尝试用化学反应式写出物质变化)
PPT同步显示以下内容(物质变化动态显示)
(1)场所:叶绿体类囊体的薄膜上
(2)反应条件:光、光合色素、酶
(3)物质变化(要点)(边归纳边板书):
①水的分解:
2H2O → 4[H]+O2
②ATP形成:
ADP+Pi+能量(光能)ATP
(4)能量转变:
光能→ATP中储存的化学能
(强调ATP形成所需的能量来自光能,
注意与前学“ATP和ADP可以相互转化”的知识联系)提出问题,巩固知识:
光反应阶段共有几种产物?去向如何?
安排阅读:
教材P.104“暗反应阶段”两个自然段,完成学案相应填空。
提出、思考并讨论问题:
1.暗反应的场所在何处?
2.暗反应的条件是什么?
3.暗反应中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是怎样?
(尝试用化学反应式写出物质变化)
PPT同步显示以下内容(物质变化动态显示)
(1)场所:叶绿体基质
(2)条件:ATP、[H]、酶
(3)物质变化
①CO2固定:CO2+C52C3
②C3的还原:2C3+[H](CH2O)+C5
ATP ADP+Pi
(4)能量转变:
ATP中化学能→有机物中储存的化学能。
提出问题,深入思考:
1.在叶绿体中,ATP的移动方向(部位)是怎样的?ADP 呢?
(强调光反应阶段产生的ATP只能用于光合作用的暗反应)
2.假如白天突然中断了二氧化碳的供应,叶绿体内首先积累起来的物质是什么?
比较归纳、填表完成认识
光反应与暗反应并非是两个完全独立的过程而它们之间有联系吗?
引导学生列表比较,光反应和暗反应的区别和联系,并指
六、板书设计
光合作用的过程
光反应暗反应
光
①2H2O → 4[H] + O2
②ADP+Pi+能量(光能)ATP ① CO2+C52C3
②CO2的还原:
二、光合作用的实质(从物质转变和能量转换的特点上考虑)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高中生物学中的重点教学内容,又是很难处理的一节常规课。
在有一定教学经验的老师指导下,通过学科组各位老师的共商、合作,再次尝试了怎样把备课的重点放在备学情、备方法的课案设计(包括教案、学案和课件)中。
通过在不同教学班的课堂教学实践,不断调整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方案,力图更具体地体现高中生物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和三维目标,从而基本实现了学生在课堂上能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并重点在知识目标达成的有效性作了较为客观的评价和小结(如“光合作用列表比较”填写内容当堂检查;课堂练习“选择题”正确率的及时统计和错因分析等)。
本节课案的设计,试图进一步转变传统的学习方式,变学生被动听讲式的学习为教师带着学生主动探究式的有效学习。
这一教学思路和行为的转变,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光合作用的过程的设计采用了设计问题串的形式,让学生带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对教科书的自主阅读,再在教师的指导下去深入分析和总结,从而充分体现了以学生的“学”为主体、以教师的“导”为主线的教学理念。
在这样的学习活动中,学生的思维开阔,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在教学过程中,多媒体课件的巧妙设计与使用,又使一些比较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也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营造了互动、活跃的课堂氛围。
本节课还恰当地利用了教材中科学史的潜在教育功能,在引导学生尝试像科学家那样去设计实验、去作理性的思考,提高了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能力和技巧。
例如,在“同位素标记法”再次应用中,从教科书中的“用含有14C的二氧化碳来追踪光合作用中的碳原子”扩展到“用含有3H的水来追踪光合作用中的氢原子的转移途径”,使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得到了一个明显的提升。
通过本节课的具体实施,也暴露出教学中的一些问题:比如,课堂习题没有进行成效显著的及时处理,信息反馈做得不够,导致知识的巩固和过手落实略显欠缺。
又如,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涉及到相对繁难的化学知识,如何基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课程标准的要求,把握好教学的重心和落点,都是值得继续向同行们学习和探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