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家训的孝道教化及其现代意蕴
- 格式:pdf
- 大小:488.48 KB
- 文档页数:6
第31卷第1期 2011年1月 孝感学院学报 JOURNAL OF XIAOGAN UNIVERSITY VOI .31 ().1
JAN.20l1
中国传统家训的孝道教化及其现代意蕴
陈延斌
(徐州师范大学伦理学与德育研究中心,江苏徐州221116)
摘 要:家训是传统孝道传播、发展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孝道成为传统家训的核心内容和重要价值导
向之一。孝专立身之奉、敬专孝先、扬名显亲、慈孝相应、俭以祭亲等构成传统家训教化的主要内容,但由于时 代的局限,家训中也有一些”愚孝”的消极说教。中国传统家训孝道教化的途径方法是家族日常训诫与奖惩结 合,良好家风陶冶.朝廷典型倡导,官僚士大夫积极传布,从小处做起、在践行上着力,以及编写易记易循的歌诀 箴语进行潜移默化的孝道熏陶。借鉴传统家训的教化形式为我们今天的孝德建设和孝道文化建设服务,要在 培养宗旨上着重吸取 统家训孝为立身之本的观念,在内容上着重吸取传统家训中敬为孝先、以功显亲以及慈 孝相应等思想,在途径方法上借鉴传统家训孝道教化以身立教、注重践履、家风陶冶的做法。 关键词:中国传统家训;孝道;孝道教化 中图分类号:G】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544(2011)01—0011一O6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崇尚孝道的民
族。史料记载尧帝就曾命令舜推行包括“子孝”在
内的“五典之教”,此后重视孝道教化一直是我国
的传统。孝道文化通过诸种教化途径渗透于国人
的道德观念和立身处世的人生态度之中,而家训
就是传统孝道传播、发展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
因而,研究传统家训孝道教化对于我们今天的孝
德文化建设和家庭美德建设无疑具有积极的现实
价值。
一、中国传统家训孝道教化的
宗旨和基本内容
以家训进行孝道教化者当数开创中国帝王家
训先河的周公。他在训诫康叔时不仅倡导孝道,
甚至将“不孝不友”视为“无恶大憝”,规定绳之以
法,“刑兹无赦”(《尚书・康诰》)。秦汉之间《孝
经》问世后,汉代统治者不仅将该书规定为民众的
必读书目,要五经博士兼通,而且皇帝还亲自讲授
《孝经》,朝廷甚至推行“以孝治天下”的政策,由此
孝道也就成为家训的核心内容和重要价值导向之 一。笔者认为,孝作为一种从子女角度来处理父
子关系的道德原则,包括以养事亲、以顺悦亲、以
功显亲、以义谏亲、以祭念亲、以嗣继亲的丰富内
涵。E1 ̄37 4O这些在家训中都被作为基本要求而加
以强调,但限于篇幅,本文仅就其中主要方面的孝
道教化略加阐述。
第一,立身之本。我国古代的《周易・家人》
中就已经提出了“教先从家始”、“正家而天下定”
的主张,后来的《礼记・大学》篇更加明确地将身
修、家齐作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家训的孝道教
化深受此影响。如明代官吏姚舜牧在其家训《药
言》开篇就把“孝”列入立身做人八个基本道德规
范的首位。他说:“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此八字是
八个柱子。有八柱始能成宇,有八字始克成人。”
他进一步强调“孝德”在子弟品德培养中的根本地
位:“一孝立,万善从,是为孝子,是为完人。”在立
身处世上,明代东林党领袖高攀龙在其《高子家
训》中要求家人子弟做个好人,而“好人”的总要求
则是:“立身以孝悌为本,以忠义为主,以廉洁为
先,以诚实为要。”清代学者孙奇逢《孝友堂家训》
收稿日期:2010—09—30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4BZX057) 作者简介:陈延斌(1955一~ ),男,江苏丰县人,徐州师范大学伦理学与德育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
11 ~一 陈延斌
也将“孝”作为四个做.人的根本之一,认为:“父慈、
子孝、兄友、弟恭,本之本也。”
第二,敬为孝先。传统家训的孝道训诫尤其
强调对父母予以精神赡养,以敬为先。明仁孝文
皇后《内训》认为“敬”是孝之本,而“养”则是孝之
末。“孝敬者,事亲之本也。养非难也,敬为难。
以饮食孝奉为孝,斯末矣。”l2 康熙也训诫诸皇子
要孝敬父母,他认为孝主要“不在衣食之奉养”,而
在“惟持善心,行合道理”,“诚敬存心,实心体贴”,
早晚问安,以得父母君亲之“欢心”,这才是真孝 子。l3 孙奇逢《孝友堂家训》中提出“孝友非难事,
然却非易事”。又说,孔子论孝日“今之孝者,是谓
能养”,然如若不敬,这与饲养犬马有何区别?对
父母虽“服劳奉养”但倘若不和颜悦色,能算孝吗?
第三,扬名显亲。显父母、耀祖先、重家声既
是传统家训孝道教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大孝”的最
高标准。以卧冰求鲤而位列“二十四孝”之一的晋
代孝子王祥,在其《遗令训子孙》的家训中告诫子
弟要以信、德、孝、悌、让为立身之本,而孝的最高
标准就是“扬名显亲”。该家训日:“扬名显亲,孝
之至也;兄弟怡怡,宗族欣欣,悌之至也。”清代学
者石成金《传家宝》中的家训《后事十条》嘱咐子
弟,对他本人最好的悼念就是“凡出言行事,俱守
我之仁厚勤俭,不堕家声,是即孝道矣”。明代官
吏彭端吾撰写的《彭氏家训》提出“孝”的标准是
“保此身”、“做好人”,并且认为这是最高的孝。他
说:“保此身以安父母心,做好人以继父母志,便是
至孝。”这种孝道思想即便是现在看来,都是值得
充分肯定的。
第四,慈孝相应。尽管封建道德要求“父为子
纲”,但家训的不少作者都要求慈孝对应,尤其强
调父辈率先以身立范。南朝宋大臣、文学家颜延
之家训《庭诰》强调指出,在处理父子兄弟关系时,
父兄应该以身作则,在子弟面前起表率作用。“欲
求子孝必先慈,将责弟悌务为友。虽孝不待慈,而
慈固植孝;悌非期友,而友亦立悌。”这就是说,慈、
孝与友、悌是双向的而且以上对下的要求在先。
南宋袁采强调父愈慈才能子愈孝,为此家长就要 “爱子贵均”,分析家产贵公当。L门就连司马光这样
极重封建礼教的保守派家长,也强调家长依据礼
法公正治家。他在《居家杂仪》中开篇讲的就是对
家长的要求:“凡为家长,必谨守礼法,以御群子弟
及家众。”他指出:“为人父者能以他人之不肖子喻
己子,为人子者能以他人之不贤父喻己父,则父慈
1 2一 而子愈孝,子孝而父益慈。”明朝仁孝文皇后《内
训》中甚至将“上慈”作为“下顺”的前提条件,指出
“上慈而不懈,则下顺而益亲。若夫待之以不慈,
而欲责之以孝,则下必不安。下不安则心离,心离
则忮,忮则不祥莫大焉。”I2 孙奇逢《孝友堂家规》
还谈到了违背父慈子孝规范的严重后果。他说:
“家之所以齐者,父日慈,子日孝,兄日友,弟日恭,
夫日健,妇日顺。反此则父子相伤,夫妻反目,兄
弟阋墙。积渐而往,遂至子弑父,妻鸩夫,兄弟相
仇杀,庭闱衽席问皆敌国。”
第五,俭以祭亲。古人以生死为人生两件大
事,故而以祭念亲也是传统家训孝道教化的重要
内容,但家训作者大多嘱告子弟家人,薄葬亦孝。
例如陆游家训中就极力反对厚葬,告诉家人棺材
埋人土中没有什么区别,故不要买价格昂贵的木
材做棺材;出殡时一律不要用纸人纸马、香亭魂亭
之类,也不要花钱请僧徒引导;雇人守墓,一人即
可。 许汝霖的《德星堂家订》还提出祭祀从简,将
节省下来的费用“济孤寡而助婚丧,扩宗祠而立家
塾”。清代石成金在为家人留下的《后事十条》家
训中,告诉家人在他死后“不厚敛”(只穿平常的布
衣服,不必用绸缎,棺材不可宽厚),“不报丧”,“不
开吊”(不必要亲友吊丧),“不久停”(早日入土),
“不奢送”(“凡僧道鼓乐,纸扎亭幡等项,一概都不
用”),“不荤供”(不在灵柩前用荤菜作供品),“不
烧锞”(不烧纸钱)o[61700--701这些观念即便在今天
看来,也是了不起的开明之见。尤为令人感动的
是十条之后的嘱咐。他说或许有人质问,死后讣
吊斋醮等等一概不用,那夫妻父子之情何以表达?
他的回答是将省下来的钱物用于救难济贫。至于
亲情的表达,他认为要懂得有生就有死的自然规
律,对他本人最好的悼念就是“凡出言行事,俱守
我之仁厚勤俭,不堕家声,是即孝道矣”。
以上简略叙述的是传统家训孝道教化的积极
方面,也是主要方面。但也应该看到,由于时代的
局限,家训中也有一些“愚孝”的消极内容。例如,
班昭《女诫》教育诸女出嫁后不仅要敬顺丈夫,而
且要顺从甚至曲从公婆。“曲从”就是即便公婆说
得再错,也不得“争分曲直”,而要一味顺从。[7 再
如司马光《居家杂仪》中,尽管有“父慈而子愈孝”
的合理思想。但也同时宣扬了愚孝观念,甚至将父
子、夫妻关系的封建伦理道德规范推向了极端。
家训认为,做儿子的应该绝对服从父母,唯父母之
命是从。他说:“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悦,出;子不 中国传统家训的孝道教化及其现代意蕴
宜其妻,父母日:子善事我。子行夫妇之礼焉,没
身不衰。”这就是说,即使夫妻非常和睦,感情很
好,只要父母不满意,就必须将妻子休掉;反之夫
妻关系再不好,只要父母满意,就得凑合一辈
子。[8124-29这种荒谬的说教对宋代特别是明清时
期的家训产生了深远的消极影响,类似的内容是
我们在批判继承传统家训孝道教化时需要注意的。
二、中国传统家训孝道教化的途径
第一,家族日常训诫与奖惩结合。许多家训
作者都强调子弟的孝道教育是孝亲敬长、家道隆
昌的保障。如清初学者冯班《家戒》中说:“君子之
孝,莫大于教。子孙教得好,祖宗之业,便不坠于
地。不教子弟,是大不孝,与无后等。”《郑氏规范》
规定,每月初一、十五家长率全家参谒祠堂后,在
“有序堂”上举行唱“训辞”的仪式。先是击鼓24
声,然后令一子弟唱“训辞”。唱词为:“听,听,听!
凡为子弟者必孝其亲,为妻者必敬其夫,为兄者必
爱其弟,为弟者必恭其兄。”llg 该家族还规定从40
岁以上的家族成员中选出一名为人正派,可以服
众者作为“监视”,监视负责掌《劝惩簿》,记录每个
家庭成员的是非功过。同时,制两块木牌,一块刻
上“劝”字,用于记录好事,一块刻上“过”字,用于
记录坏事。牌子挂在墙上,“三日方收,以示赏
罚”。明朝庞尚鹏撰写的《庞氏家训》规定利用祭
祀聚会之机表彰先进,惩戒过恶,教育族人。“子
孙有故违家训,会众拘至祠堂,告于祖宗,重加责
治,谕其省改。”明代官吏姚舜牧在名为《药言》的
家训中规定:“族有孝友节义贤行可称者,会祀祖
祠日,当举其善告之祖宗,激示来裔。其有过恶
者,亦于是日训诫之,使知省改。”
明清时期,族规、族法对族人的处罚方法日渐
增多,这些惩罚有罚跪、记过、锁禁、罚银、不许入
祠、出族等11种之多。“有些宗族规定,对于乱伦
奸淫、不孝忤逆等犯者,直接处以活埋、勒死、令自
尽等极刑o,))[10198--99订立于清道光二十八年的太平
(今安徽黄山北)《李氏家法》,载于李氏宗族的族
谱之中,家法共有十六篇,第一篇就是“尽子道”。
该篇对严重不孝行为作了法律性质的强制性惩罚
规定,违犯家法严重者予以“自尽”或削谱的惩罚。
令其自尽的是那些对极为不孝甚至殴伤父母者,
削谱则是对那些“不孝不弟,渎伦伤化,作奸犯科
及娼优仆隶,寡廉鲜耻,有玷祖宗清白者”的子孙 的惩罚。[101216 220 第二,良好家风陶冶。家风或门风,是一个家
庭在世代生息、繁衍过程中形成的较为稳定的生
活作风、传统习惯、道德面貌。纯朴、正派的家风
对于子弟、家人良好道德品行的形成和巩固有着
重要的影响。比如陆游教子诗中反复告诫子孙
“汝曹且勿坠家风”[11_地”,元朝出身于皇族的大臣
耶律楚材要儿子“勿学轻薄辱我门))[121 24 7。前面提
及的姚舜牧尤其重视“清高”之训,他在广昌任县
令的书房就名之为“清白堂”。为了保持姚家的清
白家声,姚舜牧经常利用家庭聚会的形式进行维
护“家声”的教育,他在《药言》中规定:“长幼尊卑
聚会时,又互相规诲,各求无忝于贤者之后,是为
真清白耳。”《庞氏家训》中记载了庞尚鹏400多年
前创立的家族聚谈形式,规定每月初十、二十五两
日,全家尊长卑幼日落时聚会,会上各述所闻。
“或善恶之当鉴戒,或勤惰之当劝勉,或义所当为,
或事所当己者,彼此据己见,次第言之。各倾耳而
听,就事反观,勉加点检,此即德业相劝、过失相规
之意。”这种颇有新意的类似于今天“民主生活会”
的形式较好地发挥了孝睦治家的家风陶冶作用。
第三,朝廷典型倡导。汉代统治者“以孝治天
下”政策随着家训的发展繁荣影响更大,社会的孝
道教化唐代以降更为突出。唐代江州(今江西德
安)陈氏,制订《陈氏家法三十三条》,以孝义治家。
昭宗时皇帝诏赐立义门。到宋至道三年,宋太宗
又赐御书33卷,题词“真良家”,大力表彰。明太
祖朱元璋基于“为治之要,教化为先”的治国理
念l_I ,极为重视社会的孝道教化。他说:“孝弟之
行,虽日天性,岂不赖有教化哉。”洪武三十年九
月,朱元璋还亲自制订、颁布了《教民榜文》(也称
《圣谕六言》),将“孝顺父母”排在“圣谕”第一,足
见朝廷对孝道教化的重视。这对社会孝道教化产
生了很大的影响,许多家训作者都在自己订立的
家训中要子弟家人恪守这六条“圣谕”。 l ” 。。
朱元璋还在全社会树立家训孝道教化的典
型——浙江浦江的郑氏家族。该家族是一个一再
受到封建统治者赏识的封建大家族,宋、元、明史
中均被列入孝义传、孝友传中,朱元璋更是对其培
植、表彰。早在洪武初年,朱元璋就亲自接见郑氏
八世孙郑濂,问其治家长久之道,并欲赐其官职。
当朱元璋看到郑家的家训《郑氏规范》后深有感慨
地说:“人家有法守之,尚能长久,况国乎!”此后,
朱元璋又对郑家屡屡表彰:洪武十八年,朱元璋称
赞郑氏家族为“江南第一家”;洪武二十三年,又亲
一1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