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志”的喟叹,古典和现代的浑融——谈穆旦晚年的《春》
- 格式:pdf
- 大小:262.41 KB
- 文档页数:3
3⽉22⽇穆旦《春天》导读
3⽉22⽇
今天要读⼀⾸穆旦写的诗,穆旦是笔名,他的原名叫查良铮。
他与写《射雕英雄传》、《笑傲江湖》的⾦庸是同族兄弟,⾦庸原名叫查良镛。
这两个⼈的笔名的来历很有趣,⾦庸,就是把查良镛的“镛”拆开来作为笔名,穆旦也是把名字⾥的⼀个字拆开来做笔名的,是哪个字呢?原来是把“查”拆成“⽊”、“旦”,然后⽤了跟“⽊”同⾳的“穆”。
你也可以拆拆⾃⼰名字⾥的字作为笔名、⽹名啊,⽐如有些⼈姓“罗”,就说⾃⼰叫“四喜”,姓“骆”,叫⾃⼰“⼩马哥”。
说到拆字,我们也可以把“春”字来拆⼀下。
春在很古代的时候写成“萅”,上⾯是“艹”,中间是“屯”,下边是“⽇”,你是不是有点看得云⾥雾⾥了?其实中间的“屯”是暗⽰我们这个字是读什么⾳的,上下的“艹”和“⽇”是告诉我们春天是怎么回事:太阳⽢愿在⼩草、⼩花及所有⼩的⽣命的下⾯,就像是⼀个不求回报的母亲,默默地、慈爱地呵护着他们的成长,像穆旦说的⼀样,合理地调配着阳光、风和⾬。
你是不是想起了你妈妈,每天精⼼地给你搭配营养的膳⾷,荤菜吃什么,素菜吃多少,餐后⽔果来点什么,睡觉前吃多少毫升的酸奶……把你养得⾝体棒棒。
太阳慢慢升起,就像⼩⼼翼翼慢慢伸开双臂的妈妈,让万物也渐渐长⼤,慢慢成熟。
春天
穆旦
春天是⼈间的保姆,
带领⼀切到秋天成熟,
劝服你⽤温暖的阳光,
⽤风和⾬,使⼟地重复。
林间的群鸟于是欢叫,
村外的⼩河也开始忙碌。
(版权作品,请勿转载)。
脱单诗词有名的现代诗摘抄有穆旦的《春》赏析一、现代诗概述现代诗是一种自由、富有创意的文学形式,相较于古典诗歌,其语言更加鲜活、个性更加鲜明。
现代诗起源于十九世纪初的欧美,后来传入我国,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学表现手法。
现代诗的主题丰富多样,既有对现实生活的反映,也有对个人情感的抒发。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首有名的现代诗——穆旦的《春》。
二、穆旦及其作品《春》简介穆旦(1918-1977),原名张光华,江苏吴县人,是我国著名的现代诗人。
他的诗歌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邃的思想内涵,赢得了广泛的好评。
穆旦的《春》是一首描绘春天景象的诗篇,通过对大自然的赞美,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三、穆旦《春》赏析《春》是一首具有浓郁抒情气息的现代诗。
诗中运用了大量生动的描绘手法,如“春雷响过,万物复苏”,“阳光洒满大地,草木争春”,展现了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
同时,诗人通过对春天景物的赞美,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诗中还融入了诗人对祖国的忧虑和关切,体现了其深厚的家国情怀。
四、脱单角度解读《春》从脱单的角度来解读《春》,我们可以发现诗中蕴含着一种积极向上、勇往直前的精神。
春天象征着希望和新生,正如诗人所写:“春雷响过,万物复苏”。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当把握住春天的步伐,勇往直前,追求自己的幸福。
同时,诗中的家国情怀也提醒我们,在追求个人幸福的过程中,不应忘记对祖国的关爱和贡献。
五、结语穆旦的《春》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邃的思想内涵,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春天生机勃勃的画卷。
通过欣赏这首诗,我们不仅能感受到春天的美好,更能激发我们积极向上、勇往直前的精神。
穆旦诗歌《春》原文及赏析穆旦诗歌《春》原文及赏析在平常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一些耳熟能详的诗歌吧,诗歌一般饱含丰富的想象、联想和幻想。
那么什么样的诗歌才更具感染力呢?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穆旦诗歌《春》原文及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忙。
春绿色的火焰在草上摇曳,他渴求着拥抱你,花朵。
抵抗着土地,花朵伸出来,当暖风吹来苦恼,或者欢快。
假如你是醒了,推开窗子,看这满园的欲望多么美丽。
蓝天下,为永久的谜蛊惑着的是我们二十岁的紧闭的肉体,一如那泥土做成的鸟的歌,你们被点燃,卷曲又卷曲,却无处归依。
呵,光,影,声,色,都已经赤裸,痛苦着,等待伸入新的组合赏析春,是一个被古今中外诗人写得太多的题材。
想到它,人们会自然地联想到一系列相关词语与意象。
那么,如何用陈旧的想像写出新的、给人以猛烈感受的"春之歌"呢?新的感觉方式、新的诗学观念以及新的词语力气都是必需的。
穆旦是四十时代"九叶派"诗人的一个代表,也是现代诗人中特别成功的一个,他的创作被誉为"最能表现现代知识分子那种近乎冷酷的自发性"(袁可嘉语)。
他对英美现代诗人特别是叶芝、艾略特、奥登的熟识,对他们的诗歌理论与批判理论的汲取,以及他年轻的活力,都使他的诗歌具有突出的现代特质。
在《春》这首小诗中,这一切也表现得特别明显。
现代诗歌的一个紧要特点是强调诗歌内在的张力和戏剧性,往往将一系列充分对抗、冲突的词语和意象组织在一起,以形成错综、多而杂而又猛烈的抒情形式。
在穆旦这首诗中,我们可以发现三组不同色调的词语。
其一是猛烈而动感的:火焰、摇曳、渴求、拥抱、抵抗、伸、推、点燃;其二是静态的:绿色、土地、看、归依;这是草与花朵的对立,春天内在的对立;也是"醒"与"蛊惑"的对立,是人生青春期燥动的欲望与诗人深思形象的对立。
"窗子"是一种媒介,它分隔又联系了"欲望"与"看",从而带来第三组体现着张力共存的词语:紧闭、卷曲、组合。
穆旦的诗作
穆旦(1918年4月5日—1977年2月26日)是我国著名现代诗人,被誉为“九叶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诗作主题丰富,风格独特,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以下是穆旦部分著名诗作。
1.《重阳》:以重阳为主题,抒发了穆旦对家乡的美好记忆和无尽的思乡之情。
2.《春》:描绘了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展示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3.《赞美》:表达了穆旦对民族精神的赞美,以及对历史耻辱的悲悯。
4.《诗八首》:通过八首诗歌,展示了穆旦对生活、爱情、友谊等多方面的思考。
5.《冬》:以冬季为背景,抒发了作者对生活的感慨和对未来的期待。
6.《爱情》:以爱情为主题,描绘了爱情的甜蜜与痛苦。
7.《理想》:表达了穆旦对理想的追求和为实现理想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8.《友谊》:展示了穆旦对友谊的珍视,以及对朋友的情谊。
9.《流吧,长江的水》:以长江为背景,抒发了作者对
家乡的思念之情。
10.《潮汐》:以潮汐为象征,寓意人生的起伏和变迁。
此外,穆旦还有《探险队》、《旗》、《穆旦诗选》等诗集。
他的诗歌作品丰富多样,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被誉为新诗的瑰宝。
穆旦诗歌《春》赏析穆旦诗歌《春》赏析在诗人的笔下,春天的歧义尤其纷杂,像春天本身的繁花盛景那样,诗人在“春”或“春天”的题目下所铺开的往往是一场浩大的盛宴,赋予春天异常丰富的隐喻和象征意义。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穆旦诗歌《春》赏析,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春穆旦绿色的火焰在草上摇曳,他渴求着拥抱你,花朵。
反抗着土地,花朵伸出来,当暖风吹来烦恼,或者欢乐。
如果你是醒了,推开窗子,看这满园的欲望多么美丽。
蓝天下,为永远的迷迷惑着的是我们二十岁的紧闭的肉体,一如那泥土做成的鸟的歌,你们被点燃,却无处归依。
呵,光,影,声,色,都已经赤裸,痛苦着,等待伸入新的组合。
赏析:春天作为季候之首,在文学创作中可能是最充满歧义的题目之一。
在诗人的笔下,春天的歧义尤其纷杂,像春天本身的繁花盛景那样,诗人在“春”或“春天”的题目下所铺开的往往是一场浩大的盛宴,赋予春天异常丰富的隐喻和象征意义。
诗歌中的春天如果过于写实,固然也有可爱之处,却未必不是对诗人心灵和艺术冒险的限制。
因此,诗歌中的春天总是会打开它的另一面,春天作为自然季候实际上也是精神季候的幻影。
从这样的角度来看穆旦的《春》,春天的景深就不是由一连串板结的表意性符号粘贴而成的呆滞面孔,而是在生命被禁锢的悲哀中获得力之美的深度照亮而显得峻拔的一幅剪影。
这就是《春》所展开的纵深区域,春在一首十二行的短诗中,被穆旦不动声色地转换到生命的幽暗之中,但又显得透明、纯净和含混,如深山中的一片湖泊静止在内部的凝固之中,而天光云影又来折射湖泊内部的骚动。
此诗的起首两句铺排在春天的热烈与奢华上,“绿色的火焰在草上摇曳,/他渴求着拥抱你,花朵”,春草如绿色的火焰燃烧,鲜花繁茂,大地上一片生机,呈现出一种令人恍惚的动态之美,但在一派繁花盛景中又透露出紧张的情绪。
这来源于诗中由整体情境所形成的暗示,实际上是诗人内心受压抑情绪的流露或折射。
诗中的春天并非激情的肆意燃烧,而是“反抗着土地”使“花朵伸出来”的激情的外化。
穆旦:《春》
绿色的火焰在草上摇曳,
他渴望着拥抱你,花朵。
反抗着土地,花朵伸出来,
当暖风吹来烦恼,或者欢乐。
如果你是醒了,推开窗子,
看这满园的欲望多么美丽。
蓝天下,为永远的谜迷惑着的
是我们二十岁的禁闭的肉体,
一如那泥土做成的鸟的歌,
你们被点燃,却无处归依。
呵,光,影,声,色,都已经赤裸,痛苦着,等待伸入新的组合。
【评点】青春的底蕴在自然与生命的对照中彰显
穆旦是九叶诗人的代表,他善于借用西方现代主义的表达策略,来书写自我的生命遭际与人生体验。
这首《春》写了春天生命力旺盛的花与草,也写了如春天般苏醒的青年情怀,在自然与生命的相互对照中,将青春的底蕴艺术彰显。
诗分两节。
第一节主要写景,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四野的小草都被绿色的火焰点燃。
春天也呼唤百花盛开,所以诗人写道:“他渴求着拥抱你,花朵。
”在春风春雨的呼唤和感召下,花朵自然如期开放了,他们反抗土地的桎梏,顽强地将生命伸展出来。
于是,“满园的欲望”得以在窗外恣意地绽放。
第二节转入对青年人的写照。
20岁可以说是人生的春天,在人生的春天里,起初谜一般潜藏在身体的各种情感需求也被一一点燃,春情萌动,心怀激荡,青春是敏感的、多思的,因为“光,影,声,色,都已经赤裸”,但青春期心理又是不稳定的、易波动的,他们渴望定型、渴望成熟,渴望在痛苦的心灵悸动中完成自我的裂变与升华,“等待伸入新的组合”即是这种情形的诗意表述。
穆旦《春》的说课稿穆旦《春》的说课稿一、说教材在《春》这首诗中,诗人关注的并不是外在的春天蓬勃滋长的自有事物,诗人更多地是倾心和专注于自己的直觉和知性,当然这种直觉是和知性的思辨紧密结合的,也即思维智性的直觉。
语言清新,意象奇特,特别这一切的融合无间。
适合学生用他们特有的激情和青春细细体味。
二、说教学目标、重点、难点(一)教学目标:1.理解现代诗歌“生命的律动”的内涵。
2.体会诗歌中所包含的人格魅力。
3.结合课文,领悟中国诗歌的奇特的思维方式。
4.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二)教学重点:领悟诗歌奇特的思维方式,理解诗人所选意像的内涵。
(三)教学难点:体会诗歌丰富的内蕴于情感。
三、说教法针对学生自身的生理和心理特点,重在创造一种是指身临其境的氛围,同时结合视频短片和音乐的播放,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有更深层次的体会。
四、说教学过程:(一)导言在一年四季中,有两个季节是最富有诗意的,那便是春与秋,因此它们也成为了诗人的宠儿。
关于秋的诗句我们学过不少,有毛泽东的:万类霜天竞自由(《沁园春.长沙》)更有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登高》),不同的诗人带给我们的秋天是不同的。
那么今天让我们一同来学习一首关于春的诗,一起走进穆旦的《春》。
(二)关于作者穆旦(1918—1977)本名查良铮,另有笔名梁真,祖籍浙江海宁,生于天津。
1935年发表的杂感《梦》,是他以穆旦为笔名发表的第一篇作品。
1935年穆旦考入清华大学地质系,半年后改读外文系。
1940年,留校(西南联大)任教,他的第一部诗集《探险队》于1945年由昆明文聚社出版。
1947年,他在沈阳自印了《穆旦诗集》,次年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了他的第三部诗集《旗》1948年,穆旦赴美国芝加哥大学攻读英美文学,1951年获硕士学位。
1953年初,穆旦与夫人周与良一起回国,在天津南开大学外文系任副教授。
从那时起,他开始大量翻译诗歌,至1958年,他共翻译出版了雪莱,普希金,济慈,拜伦等人的诗集十余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