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酒歌
- 格式:docx
- 大小:75.28 KB
- 文档页数:3
谁来传唱天水酒歌作者:汪彤来源:《丝绸之路》2010年第19期妹送干哥炕楞头,打翻了灯盏倒了油,油了哥哥的白袜子,染了妹妹的花袖头。
妹送干哥渭水河,渭水河上有对鹅,公鹅拨掌过了河,母鹅在河边叫咯咯。
这是甘肃天水酒歌《黄羊坡》中的唱词,用方言唱出了一位送情哥外出的女子的惆怅与无奈。
在见情哥最后一面,依依不舍的匆忙中“打翻了灯盏倒了油,油了哥哥的白袜子,染了妹妹的花袖头”。
在酒歌的唱腔中,寄托了无限的依恋、相思之情,也深深刻画出了女子与情哥在一起最后时刻的情感体验,表达了相恋男女离别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与地下的文物一样,民间文化是不可再生的,但民间文化是可以随着历史脚步的前进而不断丰富的。
一个民族最原始、最质朴、最纯真的记忆便是通过如天水酒歌这样动听的文化现象传承下来的。
“不论一个民族的树冠怎样遮天蔽日,民间文化都像树根一样覆载着这个民族的根基和灵魂。
”天水酒歌就是这样一种能够承载人类根基和灵魂的民间文化,用最质朴的语言和音调把人类最古老、最原始、最基本、最甜美的感受,用歌声传承给一代又一代人。
天水酒歌悠久的传唱历史来自于天水酒文化的兴起。
据《考工记》记载,秦州春曲酒有1600多年的历史。
据考证在天水秦安邵店村大地湾考古发现的锥形瓶就是喝酒的器皿,这无疑又提早了天水酒文化的历史。
现在,“酒”字的初文“酉”极像锥形瓶,依“六书”象形法创造而来.我们可以这样推测:在远古的某一天,皎洁的月光洒满大地,红红的火焰映照在人们热情洋溢的脸上。
几位身穿兽皮、狩猎归来的部落首领带领部落的人们围坐在燃起的篝火旁。
这又是一次丰收的庆功会,熊熊的篝火炙烤着新鲜的鹿肉,阵阵扑鼻的肉香幽幽荡荡。
人们的面前摆放了插在土里的各色锥形瓶,瓶子里盛着一种美妙的汁液。
那本是储藏在树洞里准备过冬的食物,只是没有来得及享用的食物经过了长时间的发酵,流淌出一种黏稠、醇香、口感特别的汁液。
或许那时身着鹿皮的人怎么也不会想到,这种能够助兴、解乏的汁液被后来人们称之为“酒”,并登上了大雅之堂。
第一章华夏音乐渊源流传,在这璀璨的华夏音乐中古代歌曲十分丰富。
它既是我们的宝贵遗产,又是我们几千年来历史文化的见证。
古代音乐是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音乐的总称。
一、音乐的起源有以下几种说法(一)起源于劳动(二)起源于模仿(三)起源于语言(四)起源于巫术(五)起源于信号二、早期的音乐起源于劳动——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民歌反映了各个时期的社会政治、生产劳动、人民的生活风貌和思想感情。
三、原始音乐是歌、舞、乐三者的结合我们称其为乐舞。
当时的乐舞与狩猎、农耕、崇拜、祭祀、典礼等社会活动息息相关。
《关山月》是汉代乐府歌曲之一,属于“鼓角横吹曲”是当时守边战士经常在马上奏唱的。
唐代诗人李白曾为其曲填写新词内容主要是抒发作者对边防战士的艰难困苦无比同情。
借以此来非议唐代统治阶级的专制统治。
现存最早的《关山月》曲谱是1768年刊行于日本的《魏氏乐谱》在20世纪50年代初,夏一峰、杨荫浏等将李白的词编配入曲调中,以此得以流传这首作品带有北方民歌的风味。
旋律进行多用同音反复,显得平稳、深沉。
歌词中描写了征战边疆的苦楚,战争给老百姓们带来的痛苦,以及巨大的牺牲。
此歌曲有反战的情绪,以及对统治者的讽刺。
曲调纯朴自然,它惯用同音反复,又配有大起大落的连环乐句,它既显示出歌曲的特色,又体现出了歌词的豪迈情调。
《阳关三叠》王维的这首诗在谱以琴曲的时候又增添了一些词句,加强了惜别的情调。
全曲分为了三段,基本都是用的一个曲调进行反复,叠唱了三次,故称三叠。
这首琴歌的音调淳朴而富于激情。
情真意切,激动而沉郁。
充分表达出作者对即将远行的友人的那种无限关怀、留恋的诚挚情感。
《满江红》《满江红》是宋、元时期最流行的词牌之一。
现行的曲调本来是和元代萨都刺的词《满江红.金陵怀古》配在一起的。
20世纪20年代中,杨荫浏先生将它与相传为岳飞所作的《满江红》词相结合而得以广泛流传。
这首词描述他回忆过去转战南北的艰苦岁月,发出了“臣子恨,何时灭”的感叹,并表达了坚持收复旧山河的壮志和决心。
摘 要:地处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的科尔沁草原,自古以来就有浩如烟海的民歌积淀和传唱传统,科尔沁的蒙古族民歌是一种拥有蒙、汉等多元文化参与创作流传的民族民间艺术形式。
科尔沁蒙古族短调民歌作为科尔沁蒙古族民歌的组成部分,整合了多地区、多族群民歌的风格特点,最终形成了科尔沁蒙古族短调民歌民俗文化的认同和音乐形态的多元融合。
关键词:科尔沁;蒙古族短调民歌;民俗文化;多元融合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621(2024)01-85-07张 鑫一、研究对象科尔沁草原位于内蒙古东部,今天地理行政区划的范围包括通辽市、乌兰浩特市、赤峰市部分地区(原哲里木盟、兴安盟大部及昭乌达盟北部地区),是一个多民族共存的北疆地区,生活着蒙、汉、回、满等民族。
科尔沁草原地区的音乐文化,有着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如音乐文化包括科尔沁蒙古族短调民歌、长调民歌、叙事民歌等,蒙古族曲艺说书有胡仁乌力格尔,民族民间舞蹈包括安代文化,宗教包括萨满文化和藏传佛教文化等。
科尔沁蒙古族音乐文化中的短调民歌,作为听觉艺术的表现形式之一,深受当地科尔沁蒙古族人民的喜爱。
科尔沁蒙古族短调民歌的题材十分丰富,题材内容极为广泛,至今依然传唱的短调民歌数量,更是浩如烟海,其中包括情歌、婚礼歌、感恩歌、幽默歌、讽刺歌、思乡曲、宴歌、英雄歌、酒歌等。
从积淀的文化底蕴上看,既有收稿日期:2023-03-05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蒙古族‘乃日’音声的变迁与发展研究”(项目编号:21XJC760004)阶段性研究成果及2021年度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发展研究课题“内蒙古黄河流域音乐类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发展研究”(2021-WL0025)的系列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张鑫(1986~),女,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人。
菲律宾克里斯汀大学音乐教育博士,鄂尔多斯应用技术学院,副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民族音乐学及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研究。
【羌年】羌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之一。
现主要聚居在四川阿坝州境内的茂县、汶川、理县以及松潘部分地区。
羌年是羌族的传统节日。
又称小年,在每年夏历十月初一。
节日里,家人团聚,各户都用面粉做成各种形状的鸡、羊、牛等祭品,用以祭祖,然后把羊肉分给各家各户。
再邀请亲友邻里到家,饮自酿的“咂酒”,边饮边歌。
还跳“锅庄舞”、“兰寿舞”、“皮鼓舞”和举行“推杆”比赛。
传统习俗在茂县一带,过羌年有特殊规定:当年全寨没有成年人死亡过羌年,否则只能过春节。
牛王会,羌族传统节日,节期一天。
此日,要让耕牛休息,喂以面馍和麦草。
有的地方,要做日月形馍馍挂在牛角上,然后放其出圈自由活动。
主人到牛王庙焚香烧纸,并宰羊一只、鸡一只,祈求牛王爷保佑耕牛平安不遭瘟疫。
节于每年农历十月初一举行庆典,一般为3-5天,有的村寨要过到十月初十。
按民间习俗,过羌年时还愿敬神,要敬祭天神、山神和地盘业主(寨神)。
全寨人要吃团圆饭、喝咂洒、跳莎朗,直到尽欢而散。
整个活动仪式由“许”主持,咂酒则由寨中德高望重的长者开坛。
节日期间亲朋好友可互道祝贺,相互迎请。
羌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
男女老少大都会唱本民族的民歌,不论是在劳动生产、婚丧嫁娶,都要唱歌跳舞。
而节日则是唱跳的最好时机。
因此,逢年过节,羌民都要尽情歌舞。
酒歌是年节时“咂酒”对唱的一种传统的歌唱形式。
唱时主客并排而坐,轮流对唱,节奏缓慢而旋律优美,声音高吭,拖腔婉转,具有典雅朴素的优美风格。
歌词长,多表达吉祥,视贺与酬谢谢意或叙述家史与追忆祖先业绩。
节日的歌唱常常伴以舞蹈。
形式有“跳锅庄”,“跳盔甲”、“皮鼓舞”等,而以“跳锅庄”最为流行。
舞蹈时,一唱一落,男女互相变换位置,造成节日热烈欢乐的气氛。
约半分钟后,一阕才终二阕又起。
参加的男女多至数十人,并伴以唱咂酒,往往歌舞达旦。
歌舞时伴奏的乐器主要是羌笛。
这是一种古老的六声阶的双管竖笛。
此外是小锣、手铃、唢呐、羊皮鼓、胡琴、口弦等乐器。
简论王和声交响管乐创作中的声乐思维作者:董兵来源:《人民音乐》2014年第09期王和声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乐团一位很有成就的作曲家。
20世纪80年代中期,由他创作的女中音独唱曲《草原夜色美》(白洁词,1984)由德德玛演唱而风靡长城内外、大江南北,于是人们逐渐记住了“王和声”这个与生俱来与音乐相关的名字。
尽管后来他创作的《阳关叹》、《草原牧歌》、《春的祝福》、《爱的天使》、《爱在北疆》等歌曲也深得听众喜爱,但其主要成就在于管乐创作,尤其是其交响管乐创作。
作为一位资深的军旅作曲家,他的管乐创作,可谓炉火纯青,圆熟自如。
优美如歌的旋律,质朴明朗的和声,清晰简约的结构,简洁明快的配器,在艺术特征上与其声乐创作可谓一脉相承、交相辉映。
透过这种艺术特征也不难发现王和声追求“民族性、群众性及时代感”的美学观。
一、与声乐艺术密切相关的交响管乐创作所谓“交响管乐”,即为管乐队所写的交响音乐(sym-phonic music for W1nd band),也可理解为具有交响性的管乐作品。
王和声的交响管乐作品可分三大类:(一)篇幅较大的交响诗、随想曲、序曲。
这主要有管乐合奏《五声神韵》(1998)、管乐交响诗《圆明园》(1999)、《华夏随想》(2011)、管乐随想曲《彝海》(2004)、管乐交响序曲《家园颂》(2008)等。
合奏《五声神韵》似乎是“中国民歌主题联奏”,但却有较强的内在结构力。
全曲选择了6首民歌,包括:《黄河船夫曲》、河南民歌《编花篮》、四川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云南民歌《半个月亮爬上来》、《猜调》和蒙古族民歌《酒歌》。
全曲呈ABA三部曲式,首尾的《黄河船夫曲》是A,中间的5首民歌则是一个篇幅相对较大的中间部分。
全曲首尾呼应,中部富于变化,是王和声交响管乐作品最具有民族风格的一首。
《圆明园》表达的则是面对圆明园废墟的联想和感叹。
这两部作品都首演于1999年全军第九届文艺会演,并成为解放军军乐团交响管乐作品音乐会中的重要曲目。
解析陕西南北民歌之异同解析陕西南北民歌之异同摘要:陕南、陕北民歌作为陕西民歌不同的地区民间说唱音乐,经过世世代代劳动人民在生产和社会实践中创作并不断发展下来,源远流长。
本文主要从地域文化、创作理念、曲调和唱腔等方面对陕南、陕北民歌进行分析比较,着重选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情歌来举例分析二者在歌曲风格上的异同之处。
关键词:陕南陕北民歌异同陕西民歌主要指陕西各地的民间说唱音乐,是世世代代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中,在各种艺术形式不断相互影响、融合创造、发展、流传下来的。
一般可以根据地域及艺术特点将陕西民歌分为陕北民歌、陕南民歌,陕西位于中国西北地区东部的黄河中游,秦岭将陕西分为三大自然区,北部为陕北高原,中部为关中平原,南部是秦巴山地。
通常人们所熟悉的陕西民歌多为陕北民歌,曲调以高亢热烈而闻名,随着社会文化的日益繁荣,陕南民歌以其温婉悠长的音调不断被更多听众接纳并所喜欢。
两种起源于西北土地上类似又有区别的音乐形式一并成为中国民歌中独具一格的流派。
受千年历史的“三秦”文化影响,陕南、陕北民歌在体裁和内容上有相似之处,因大多是生活在最低层的劳动人民,创作时由劳动者“情之所至,音之所生”,“因感而作,由情而发”的性情之作,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内容十分丰富。
由于陕北地区山大沟深、梁峁纵横、土地较为贫瘠,受黄土地文化影响较多其音乐高亢明亮,而陕南则位于陕西省秦岭以南的秦巴山区,是受汉水文化、蜀文化和三国文化的影响其音乐温婉绵长,因此不同地势的风土人情,使得两个地方的民歌在曲调、曲风和民间文化上存有差异,现将两种民歌的异同进行分析比较。
一、陕南、陕北民歌的共同点(一)风俗文化陕西是中华民族及华夏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先后有西周、秦、西汉、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大夏、隋、唐等十余个政权在陕西建都,时间长达1000余年,是我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时间最长的省份,长期成为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留下了极为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一、梵净山民族文化保护利用现状及问题(一)梵净山民族文化资源调查1、铜仁市少数民族分布及民族文化概况铜仁地区位于湘、黔、渝三省(市)交界处的武陵山区,行政区域面积18003平方公里,辖8县1市1特区。
其中有松桃苗族自治县、玉屏侗族自治县、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沿河土家族自治县4个,民族乡56个,主要聚居有土家、苗、侗、仡佬等28个少数民族。
2010年底,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全区少数民族人口总数为216.5958万人(常住人口),占全区总人口的70.45%。
铜仁是个多民族聚居的内陆山区,在长期的社会生产实践中,我区各少数民族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勤劳双手共同创造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形成了极为丰富、独具魅力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
铜仁在两千多年前,就居住有土家、苗、侗、仡佬等民族。
他们和睦相处,互相学习,共同开辟耕耘铜仁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创造了富有浓郁的民族特色的黔东民族文化。
土家族土家族主要分布在沿河、德江、思南、印江、江口、铜仁等县市,计124万人。
铜仁地区的土家族是湘、鄂、黔、渝四省市边境邻近地区土家族共同体中的一部分,在长期的历史演变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单一民族固有的民族特征。
土家族的族源与古代巴人有关。
明代以后,称铜仁地区的土家族先民为“土人”、“土蛮”、“土夷”或“夷”等。
嘉靖《思南府志》称“土人”、“土蛮。
”“土家人”自称“毕兹卡”。
苗族苗族主要分布在松桃、思南、铜仁、江口、印江、石阡等县(市),50万人。
苗族源于炎、黄、蚩时代居住在黄河流域及长江流域部分地区以蚩尤为首的“九黎”集团。
蚩尤是海内外苗族人民一致公认的人文始祖。
不同历史时期华夏族对苗族的称谓不同。
堯、舜、禹时代,称苗族先民为“三苗”或“有苗”、“苗民”。
周称“茅”或“髦”。
元、明、清以及中华民国时期,一直沿袭“苗”、“蛮”、“夷”、“土苗”、“土蛮”等称谓。
铜仁地区境内的苗族自称为gheax xongb(近音:仡熊)和ncoud(近音:楚)。
华夏酒歌
1=G 4/4 2/4 郭巍杰词
热情地、奔放地蒋修辉曲(呐喊式)
男合:高粱红了,酒发香了!女合:果子红了,酒发香了!男女合:稻谷熟了,
(山西鼓乐为主,渐快至每分钟105拍)
每分钟105拍,歌唱具有弹性
男领:推开那龙门,男合:我们走进
女领:女合:
大中原龙的故乡,嘿嘿嘿嘿嘿,跨过那黄河,我们沐浴着
男合:女合:
数千年的风浪。
嘿嘿嘿嘿嘿,一派大中原,飘荡着
男合:
迷人的五谷芳香,一条大黄河,把红高粱酿酒的故事
世界传扬。
领唱:黄土地,酒发香,黄河
岸边是家乡。
重唱:土里生来土里长。
酒呈豪气满胸
领唱:重唱:
膛。
黄土地,酒发香,酒坊香气漂四方。
风风
华夏文化博物馆1
突慢至每分钟70拍(按自由节拍演唱)
雨雨情不断。
五千年来凯歌扬。
女领:嗨嗨
嗨嗨嗨嗨嗨嗨嗨嗨嗨嗨嗨嗨嗨每分钟142拍热烈地
嗨嗨嗨嗨
女领:酒坊是一首歌,远远近近传唱忙。
男领:女领:
酒坊是一炉火千锤百炼闪金光。
酒坊是一出戏,
唱到今天更辉煌。
男领:酒坊是一窖酒,春夏秋冬扑濞香。
秋冬扑濞香。
男女合:黄土地,酒发
香,黄土地,酒发香黄土地,酒发香,黄土每分钟70拍
男合:女合:
地,酒发香。
茫茫大中原,飘荡着迷人的美酒芳
2
华夏文化博物馆
香,一条大黄河,男合:把酿酒的故事天下传扬。
男合:茫茫大中
原,女合:飘荡着迷人的美酒芳香,一条大黄河,
男合:
把酿酒的故事,天下传扬,把酿酒的故事,天下传
扬。
华夏文化博物馆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