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高考2016_2018高考化学试题分项版解析专题10反应速率化学平衡含解析201808062206
- 格式:doc
- 大小:653.50 KB
- 文档页数:9
七、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安徽11)汽车尾气中,产生NO 的反应为:N 2(g)+O 2(g)2NO(g),一定条件下,等物质的量的N 2(g)和O 2(g)在恒容密闭容器中反应,下图曲线a 表示该反应在温度T 下N 2的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b 表示该反应在某一起始条件改变时N 2的浓度随时间的变化。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温度T 下,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B .温度T 下,随着反应的进行,混合气体的密度减小C .曲线b 对应的条件改变可能是加入了催化剂D .若曲线b 对应的条件改变是温度,可判断该反应的△H <0•(福建12)在不同浓度(c )、温度(T )条件下,蔗糖水解的瞬时速率(v )如下表。
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c/mol ·L -1V/mmol ·L -1·min -1 T/K0.6000.5000.4000.300318.2 3.60 3.002.40 1.80 328.2 9.00 7.50 a 4.50 b2.161.801.441.08A .a=6.00B .同时改变反应温度和蔗糖的浓度,v 可能不变C .b <318.2D .不同温度时,蔗糖浓度减少一半所需的时间相同•(海南8)10ml 浓度为1mol/L 的盐酸与过量的锌粉反应,若加入适量的下列溶液,能减慢反应速率但又不影响氢气生成的是A .K 2SO 4B .CH 3COONaC .CuSO 4D .Na 2CO 3 •(海南11)下列曲线中,可以描述乙酸(甲,K a =1.8×10-5)和一氯乙酸(乙,K a =1.4×10-3)在水中的电离度与浓度关系的是 B•(四川7)一定量的CO2与足量的碳在体积可变的恒压密闭容器中反应:C(s)+CO2(g) 2CO(g)。
平衡时,体系中气体体积分数与温度的关系如下图所示:已知:气体分压(P分)=气体总压(P总)×体积分数。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Ⅲ)化学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N 14 O 16 Na 23 Mg 24 Al 27 S 32 Cr 52 Zn 65 I 127 一、选择题:本题共13个小题,每小题6分,共7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7.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泡沫灭火器可用于一般的起火,也适用于电器起火B.疫苗一般应冷藏存放,以避免蛋白质变性C.家庭装修时用水性漆替代传统的油性漆,有利于健康及环境D.电热水器用镁棒防止内胆腐蚀,原理是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8.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24 g 镁与27 g铝中,含有相同的质子数B.同等质量的氧气和臭氧中,电子数相同C.1 mol重水与1 mol水中,中子数比为2∶1D.1 mol乙烷和1 mol乙烯中,化学键数相同9.苯乙烯是重要的化工原料。
下列有关苯乙烯的说法错误的是A.与液溴混合后加入铁粉可发生取代反应B.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C.与氯化氢反应可以生成氯代苯乙烯D.在催化剂存在下可以制得聚苯乙烯10.下列实验操作不当的是A.用稀硫酸和锌粒制取H2时,加几滴CuSO4溶液以加快反应速率B.用标准HCl溶液滴定NaHCO3溶液来测定其浓度,选择酚酞为指示剂C.用铂丝蘸取某碱金属的盐溶液灼烧,火焰呈黄色,证明其中含有Na+D.常压蒸馏时,加入液体的体积不超过圆底烧瓶容积的三分之二11.一种可充电锂-空气电池如图所示。
当电池放电时,O2与Li+在多孔碳材料电极处生成Li2O2-x(x=0或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放电时,多孔碳材料电极为负极B .放电时,外电路电子由多孔碳材料电极流向锂电极C .充电时,电解质溶液中Li +向多孔碳材料区迁移 D .充电时,电池总反应为Li 2O 2-x =2Li+(1-2x )O 212.用0.100 mol ·L -1AgNO 3滴定50.0 mL 0.0500 mol ·L -1Cl -溶液的滴定曲线如图所示。
【三年高考】(2015-2017)化学试题分项版解析1.【2017新课标1卷】(14分)近期发现,H 2S 是继NO 、CO 之后的第三个生命体系气体信号分子,它具有参与调节神经信号传递、舒张血管减轻高血压的功能。
回答下列问题:(2)下图是通过热化学循环在较低温度下由水或硫化氢分解制备氢气的反应系统原理。
通过计算,可知系统(Ⅰ)和系统(Ⅱ)制氢的热化学方程式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制得等量H 2所需能量较少的是_____________。
(3)H 2S 与CO 2在高温下发生反应:H 2S(g)+CO 2(g)COS(g) +H 2O(g)。
在610 K 时,将0.10 mol CO 2与0.40 mol H 2S 充入2.5 L 的空钢瓶中,反应平衡后水的物质的量分数为0.02。
①H 2S 的平衡转化率1α=_______%,反应平衡常数K =________。
②在620 K 重复试验,平衡后水的物质的量分数为0.03,H 2S 的转化率2α_____1α,该反应的∆H _____0。
(填“>”“<”或“=”) ③向反应器中再分别充入下列气体,能使H 2S 转化率增大的是________(填标号)A .H 2SB .CO 2C .COSD .N 2【答案】(2)H 2O(l)=H 2(g)+21O 2(g) ΔH =+286 kJ/mol H 2S(g)=H 2(g)+S(s) ΔH =+20 kJ/mol 系统(II )(3)①2.5 2.8×10–3 ②> > ③B【解析】(2)①H 2SO 4(aq)=SO 2(g)+H 2O(l)+21O 2(g) △H 1=+327 kJ/mol ②SO 2(g)+I 2(s)+ 2H 2O(l)=2HI(aq)+ H 2SO 4(aq) △H 2=-151 kJ/mol③2HI(aq)= H 2 (g)+ I 2(s) △H 3=+110 kJ/mol④H 2S(g)+ H 2SO 4(aq)=S(s)+SO 2(g)+ 2H 2O(l) △H 4=+61 kJ/mol①+②+③,整理可得系统(I )的热化学方程式H 2O(l)=H 2(g)+21O 2(g) △H =+286 kJ/mol ; ②+③+④,整理可得系统(II )的热化学方程式H 2S (g)=H 2(g)+S(s) △H =+20 kJ/mol 。
《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专题过关检测卷班级姓名得分非选择题(100分)1. (14分)(2019·山东潍坊二模)CH4超干重整CO2技术可得到富含CO的化工原料。
回答下列问题:(1) CH4超干重整CO2的催化转化如下图所示:①已知相关反应的能量变化如下图所示:过程Ⅰ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②关于上述过程Ⅱ的说法不正确的是(填序号)。
a. 实现了含碳物质与含氢物质的分离b. 可表示为CO2+H2H2O(g)+COc. CO未参与反应d. Fe3O4、CaO为催化剂,降低了反应的ΔH③其他条件不变,在不同催化剂(Ⅰ、Ⅱ、Ⅲ)作用下,反应CH4(g)+CO2(g)2CO(g)+2H2(g)进行相同时间后,CH4的转化率随反应温度的变化如右图所示。
a点所代表的状态(填“是”或“不是”)平衡状态;b点CH4的转化率高于c点,原因是。
(2)在一刚性密闭容器中,CH4和CO2的分压分别为20 kPa、25 kPa,加入Ni/α-Al2O3催化剂并加热至1 123 K使其发生反应CH4(g)+CO2(g)2CO(g)+2H2(g)。
①研究表明CO的生成速率v(CO)=1.3×10-2×p(CH4)·p(CO2)mol·g-1·s-1,某时刻测得p(CO)=20 kPa,则p(CO2)=kPa,v(CO)=mol·g-1·s-1。
②达到平衡后测得体系压强是起始时的 1.8倍,则该反应的平衡常数的计算式为K p= (kPa)2(用各物质的分压代替物质的量浓度计算)。
2. (14分)(2017·广东广州4月综合检测)航天员呼吸产生的CO2用下列反应处理,可实现空间站中O2的循环利用。
Sabatier反应:CO2(g)+4H2(g)CH4(g)+2H2O(g);水电解反应:2H2O(l)2H2(g)+O2(g)。
(1)将原料气按n(CO2)∶n(H2)=1∶4置于密闭容器中发生Sabatier反应,测得H2O(g)的物质的量分数与温度的关系如右图所示(虚线表示平衡曲线)。
2016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Ⅲ理综化学真题(带解析)DC.浓盐酸与MnO2反应制备纯净Cl2气体产物先通过浓硫酸,后通过饱和食盐水l4萃取碘水中的I2先从分液漏斗下口放出有机层,后从上口倒出水层A.A B.B C.C D.D 4.已知异丙苯的结构简式如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异丙苯的分子式为C9H12B.异丙苯的沸点比苯高C.异丙苯中碳原子可能都处于同一平面D.异丙苯的和苯为同系物5.锌–空气燃料电池可用作电动车动力电源,电池的电解质溶液为KOH溶液,反应为2Zn+O2+4OH–+2H2O===2Zn(OH)。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充电时,电解质溶液中K+向阳极移动B.充电时,电解质溶液中逐渐减小C.放电时,负极反应为:Zn+4OH–-2e–===Zn(OH)D.放电时,电路中通过2mol电子,消耗氧气22.4L (标准状况)6.四种短周期主族元素W、X、Y、Z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W、X的简单离子具有相同电子层结构,X的原子半径是短周期主族元素原子中最大的,W与Y同族,Z与X形成的离子化合物的水溶液呈中性。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简单离子半径:W< X<ZB.W与X形成的化合物溶于水后溶液呈碱性C.气态氢化物的热稳定性:W<YD.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Y>Z7.下列有关电解质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A.向0.1mol·L-1CH3COOH溶液中加入少量水,溶液中减小B.将CH3COONa溶液从20℃升温至30℃,溶液中增大C.向盐酸中加入氨水至中性,溶液中D.向AgCl、AgBr的饱和溶液中加入少量AgNO3,溶液中不变二、综合题(共6小题)8. 过氧化钙微溶于水,溶于酸,可作分析试剂、医用防腐剂、消毒剂。
以下是一种制备过氧化钙的实验方法。
回答下列问题:(一)碳酸钙的制备(1)步骤①加入氨水的目的是_______。
小火煮沸的作用是使沉淀颗粒长大,有利于____。
全国高考化学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的综合高考真题汇总附详细答案一、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1.某化学兴趣小组在一次实验探究中发现,向草酸溶液中逐滴加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时,溶液褪色先慢后快,即反应速率由小变大。
小组成员为此“异常”现象展开讨论,猜想造成这种现象的最可能原因有两种,并为此设计实验进行探究验证。
猜想Ⅰ:此反应过程放热,温度升高,反应速率加快;猜想Ⅱ:……。
(实验目的)探究草酸与高锰酸钾反应的速率变化“异常”原因(实验用品)仪器:试管、胶头滴管、量筒、药匙、玻璃棒等;试剂:0.1mol/L H2C2O4溶液、0.05mol/L KMnO4(硫酸酸化)溶液等。
请你根据该兴趣小组的实验探究设计思路,补充完整所缺内容。
(1)草酸(H2C2O4,弱酸)与酸性KMnO4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要完成对猜想Ⅰ的实验验证,至少还需要一种实验仪器是(3)猜想Ⅱ可是:___________________要设计实验验证猜想Ⅱ,进行该实验还要补充一种试剂及一种仪器,分别是(4)基于猜想Ⅱ成立,设计方案进行实验,请完成以下实验记录表内容。
【答案】(1)5H2C2O4+2MnO42—+6H+=10CO2↑+2Mn2++8H2O(2)温度计(3)生成的Mn2+对该反应有催化作用,加快反应速率;MnSO4(s)和秒表(4)基于猜想Ⅱ成立,设计方案进行实验,请完成以下实验记录表内容。
(加入试剂时只要A试管与B试管所加的0.1mol/L H2C2O4溶液、0.05mol/L 酸性KMnO4体积相等即给分。
)【解析】试题分析:猜想II: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有浓度、压强、温度和催化剂,而草酸与高锰酸钾溶液发生反应:5H2C2O4+2MnO4-+6H+=10CO2↑+2 Mn2++8H2O,溶液褪色先慢后快,即反应速率由小变大,反应物是溶液,无气体,故不能是反应物的浓度和压强对反应速率产生的影响,则只能是生成的产物又做了此反应的催化剂,加快了反应速率,故答案为生成的Mn2+在反应中起到催化剂的作用,加快了反应速率;(1)草酸中的碳元素被在酸性条件下能被高锰酸钾溶液氧化为CO2,高锰酸根能被还原为Mn2+,根据得失电子数守恒来配平可得离子方程式为:5H2C2O4+2MnO4-+6H+=10CO2↑+2 Mn2++8H2O;(2)由于猜想I是认为可能是由于反应放热导致体系温度升高而加快了反应速率,故应测量反应前和反应开始后一段时间的温度变化,则还缺少温度计;(3)猜想II是认为生成的Mn2+在反应中起到催化剂的作用,由于Cl-也能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故为了避免Cl-的干扰,故应补充MnSO4固体,通过测量溶液褪色的时间的长短来验证猜想,则还需的仪器是秒表;(4)要通过对比实验来验证猜想Ⅱ,则实验B和实验A的试剂的选择应除了MnSO4固体不同,其他均应相同,故试管B内加入的试剂是在试管A试剂的基础上多加了MnSO4(s),由于结论是猜想II成立,则试管B的褪色时间应该比试管A的更快,故答案为2.连二亚硫酸钠(Na2S2O4)俗称保险粉,是工业上重要的还原性漂白剂,也是重要的食品抗氧化剂。
专题10 物质结构(推断)1.【2016年高考江苏卷】短周期主族元素X、Y、Z、W原子序数依次增大,X原子的最外层有6个电子,Y是迄今发现的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在周期表中Z位于IA族,W与X属于同一主族。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元素X、W的简单阴离子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B.由Y、Z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是离子化合物C.W的简单气态氢化物的热稳定性比Y的强D.原子半径:r(X)<r(Y)<r(Z)<r(W)【答案】B【解析】【考点定位】本题主要是考查元素推断、元素周期律的应用等【名师点晴】正确推断出元素是解答的关键,注意元素周期律的灵活应用。
“位—构—性”推断的核心是“结构”,即根据结构首先判断其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然后根据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预测其可能的性质;也可以根据其具有的性质确定其在周期表中的位置,进而推断出其结构。
该题难度不大。
2.【2016年高考新课标Ⅰ卷】短周期元素W、X、Y、Z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加。
m、p、r是由这些元素组成的二元化合物,n是元素Z的单质,通常为黄绿色气体,q的水溶液具有漂白性,0.01 mol·L–1r溶液的pH为2,s通常是难溶于水的混合物。
上述物质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原子半径的大小W<X<YB.元素的非金属性Z>X>YC.Y的氢化物常温常压下为液态D.X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为强酸【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短周期元素W、X、Y、Z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加。
m、p、r是由这些元素组成的二元化合物,n是元素Z的单质,通常为黄绿色气体,则Z是氯元素,n是Cl2;0.01 mol·L–1 r溶液的pH为2,说明r是一元强酸,Cl2与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反应会产生两种化合物,其中一种r是HCl,另一种物质q的水溶液具有漂白性,则说明W是H元素;m是H2O,q是HClO;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p与Cl2光照反应产生HCl,同时产生s,s通常是难溶于水的混合物,根据转化关系图可知p是甲烷,则s可能是CH3Cl、CH2Cl2、CHCl3、CCl4中的几种物质。
绝密★启用前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化学试题卷一、单选题1.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泡沫灭火器可用于一般的起火,也适用于电器起火B.疫苗一般应冷藏存放,以避免蛋白质变性C.家庭装修时用水性漆替代传统的油性漆,有利于健康及环境D.电热水器用镁棒防止内胆腐蚀,原理是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24 g 镁与27 g铝中,含有相同的质子数B.同等质量的氧气和臭氧中,电子数相同C.1 mol重水与1 mol水中,中子数比为2∶1D.1 mol乙烷和1 mol乙烯中,化学键数相同3.苯乙烯是重要的化工原料。
下列有关苯乙烯的说法错误的是A.与液溴混合后加入铁粉可发生取代反应B.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C.与氯化氢反应可以生成氯代苯乙烯D.在催化剂存在下可以制得聚苯乙烯4.下列实验操作不当的是A.用稀硫酸和锌粒制取H2时,加几滴CuSO4溶液以加快反应速率B.用标准HCl溶液滴定NaHCO3溶液来测定其浓度,选择酚酞为指示剂C.用铂丝蘸取某碱金属的盐溶液灼烧,火焰呈黄色,证明其中含有Na+D.常压蒸馏时,加入液体的体积不超过圆底烧瓶容积的三分之二5.一种可充电锂-空气电池如图所示。
当电池放电时,O2与Li+在多孔碳材料电极处生成Li2O2-x(x=0或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放电时,多孔碳材料电极为负极B .放电时,外电路电子由多孔碳材料电极流向锂电极C .充电时,电解质溶液中Li +向多孔碳材料区迁移D .充电时,电池总反应为Li 2O 2-x =2Li+(1—2x )O 2 6.用0.100 mol·L -1 AgNO 3滴定50.0 mL 0.0500 mol·L -1 Cl -溶液的滴定曲线如图所示。
下列有关描述错误的是( )A .根据曲线数据计算可知K sp (AgCl)的数量级为10-10B .曲线上各点的溶液满足关系式c(Ag +)·c(Cl -)=K sp (AgCl)C .相同实验条件下,若改为0.0400 mol·L -1 Cl -,反应终点c 移到aD .相同实验条件下,若改为0.0500 mol·L -1 Br -,反应终点c 向b 方向移动7.W 、X 、Y 、Z 均为短周期元素且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元素X 和Z 同族。
专题10 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母题来源】2022年湖南卷【母题题文】(双选)向体积均为1L 的两恒容容器中分别充入2mol X 和1mol Y 发生反应:2X(g)+Y(g)Z(g) ΔH ,其中甲为绝热过程,乙为恒温过程,两反应体系的压强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ΔH>0B .气体的总物质的量:a c n <nC .a 点平衡常数:K>12D .反应速率:a b v <v 正正【答案】BC 【试题解析】A .甲容器在绝热条件下,随着反应的进行,压强先增大后减小,根据理想气体状态方程PV=nRT 可知,刚开始压强增大的原因是因为容器温度升高,则说明上述反应过程放热,即H ∆<0,故A 错误;B .根据A 项分析可知,上述密闭溶液中的反应为放热反应,图中a 点和c 点的压强相等,因甲容器为绝热过程,乙容器为恒温过程,若两者气体物质的量相等,则甲容器压强大于乙容器压强,则说明甲容器中气体的总物质的量此时相比乙容器在减小即气体总物质的量:n a <n c ,故B 正确;C .a 点为平衡点,此时容器的总压为p ,根据理想气体状态方程PV=nRT 可知,在恒容条件下进行,气体的物质的量之比等于PT整体之比,根据A 项分析可知,绝热条件下,反应到平衡状态放热,所以T a >T 始,压强:Pa=12P 始,则n a <12n 始,可设Y 转化的物质的量浓度为xmol∙L −1,则列出三段式如下:2X(g)+Y(g)Z(g)2102x x x 22x1xxc c c ∆--平,则有[(22x)(1x)x]mol -+-+<13mol 2⨯,计算得到x >0.75,那么化学平衡常数K=2c(Z)c (X)c(Y)⋅>20.75120.50.25=⨯,故C 正确; D .根据图像可知,甲容器达到平衡的时间短,温度高,所以达到平衡的速率相对乙容器的快,即V a 正>V b正,故D 错误。
专题10 反应速率、化学平衡1.【2018天津卷】室温下,向圆底烧瓶中加入1 molC2H5OH和含1molHBr的氢溴酸,溶液中发生反应;C2H5OH+HBr C2H5Br+H2O,充分反应后达到平衡。
已知常压下,C2H5Br和C2H5OH的沸点分别为38.4℃和78.5℃。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加入NaOH,可增大乙醇的物质的量B.增大HBr浓度,有利于生成C2H5BrC.若反应物增大至2 mol,则两种反应物平衡转化率之比不变D.若起始温度提高至60℃,可缩短反应达到平衡的时间【答案】D【解析】考点定位:考查勒夏特列原理。
【试题点评】易错提醒:本题的易错点是选项D,学生认为升高温度,化学反应速率加快,缩短大达到平衡的时间,但忽略了氢溴酸易挥发,升高温度时,HBr挥发除去,降低反应物的浓度,化学反应速率可能降低,延长化学反应达到平衡的时间。
因此分析时,不能硬套结论,还要注意实际问题。
2.【2018江苏卷】一定温度下,在三个容积相同的恒容密闭容器中按不同方式投入反应物,发生反应2SO2(g)+ O2(g)2SO3(g)(正反应放热),测得反应的相关数据如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v1< v2,c2< 2c1 B.K1> K3,p2> 2p3C.v1< v3,α1(SO2 ) >α3(SO2 ) D.c2> 2c3,α2(SO3 )+α3(SO2 )<1【答案】CD【解析】详解:对比容器的特点,将容器1和容器2对比,将容器1和容器3对比。
容器2中加入4molSO3等效于在相同条件下反应物投入量为4molSO2和2molO2,容器2中起始反应物物质的量为容器1的两倍,容器2相当于在容器1达平衡后增大压强,将容器的体积缩小为原来的一半,增大压强化学反应速率加快,υ2υ1,增大压强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平衡时c22c1,p22p1,α1(SO2)+α2(SO3)1,容器1和容器2温度相同,K1=K2;容器3相当于在容器1达到平衡后升高温度,升高温度化学反应速率加快,υ3υ1,升高温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平衡时c3c1,p3p1,α3(SO2)α1(SO2),K3K1。
根据上述分析,A项,υ2υ1,c22c1,A项错误;B项,K3K1,p22p1,p3p1,则p22p3,B项错误;C项,υ3υ1,α3(SO2)α1(SO2),C项正确;D项,c22c1,c3c1,则c22c3,α1(SO2)+α2(SO3)1,α3(SO2)α1(SO2),则α2(SO3)+α3(SO2)1,D项正确;答案选CD。
考点定位:本题主要考查了化学平衡状态的建立及其途径、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因素、有关化学平衡的计算等等。
【试题点评】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化学平衡时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解题时巧妙设计中间状态(即建模),利用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影响判断。
如容器2先设计其完全等效平衡的起始态为4molSO2和2molO2,4molSO2和2molO2为两倍容器1中物质的量,起始物质的量成倍变化时相当于增大压强。
3.【2017天津卷】常压下羰基化法精炼镍的原理为:Ni(s)+4CO(g)Ni(CO)4(g)。
230℃时,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2×10−5。
已知:Ni(CO)4的沸点为42.2℃,固体杂质不参与反应。
第一阶段:将粗镍与CO反应转化成气态Ni(CO)4;第二阶段:将第一阶段反应后的气体分离出来,加热至230℃制得高纯镍。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增加c(CO),平衡向正向移动,反应的平衡常数增大B.第一阶段,在30℃和50℃两者之间选择反应温度,选50℃C.第二阶段,Ni(CO)4分解率较低D.该反应达到平衡时,v生成[Ni(CO)4]=4v生成(CO)【答案】B【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平衡状态的判定、平衡常数等。
落实考试大纲修订思路,考查学科的必备知识和方法。
化学平衡状态判断有两个依据,一是正逆反应速率相等,二是“变量”不变。
注意D项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容易粗心导致出错。
4.【2017江苏卷】H2O2分解速率受多种因素影响。
实验测得70℃时不同条件下H2O2浓度随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图甲表明,其他条件相同时,H2O2浓度越小,其分解速率越快B.图乙表明,其他条件相同时,溶液pH越小,H2O2分解速率越快C.图丙表明,少量Mn 2+存在时,溶液碱性越强,H2O2分解速率越快D.图丙和图丁表明,碱性溶液中,Mn2+对H2O2分解速率的影响大【答案】D【解析】A.由甲图可知,双氧水浓度越大,分解越快,A错误;B.由图乙可知,溶液的碱性越强即pH越大,双氧水分解越快,B错误;C.由图丙可知,有一定浓度Mn2+存在时,并不是碱性越强H2O2分解速率越快,C错误;由图丙可知,碱性溶液中,Mn2+对双氧水分解有影响,图丁说明Mn2+浓度越大,双氧水分解越快,图丙和图丁均能表明碱性溶液中,Mn2+对H2O2分解速率的影响大,D正确。
【名师点睛】本题以双氧水分解的浓度时间曲线图像为载体,考查学生分析图像、搜集信息及信息处理能力,会运用控制变量法分析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并能排除图中的干扰信息,得出正确的结论。
5.【2017江苏卷】温度为T 1时,在三个容积均为1 L 的恒容密闭容器中仅发生反应:2NO 2(g)2NO(g)+O 2(g) (正反应吸热)。
实验测得:v 正= v (NO 2)消耗=k 正c 2(NO 2),v 逆=v (NO)消耗=2v (O 2)消耗=k 逆c 2(NO)·c (O 2),k 正、k 逆为速率常数,受温度影响。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达平衡时,容器Ⅰ与容器Ⅱ中的总压强之比为4∶5B .达平衡时,容器Ⅱ中()()22O NO c c 比容器Ⅰ中的大C .达平衡时,容器Ⅲ中NO 的体积分数小于50%D .当温度改变为T 2时,若k 正=k 逆,则 T 2> T 1 【答案】CD可以求出平衡常数K =220.40.20.80.2⨯=,平衡时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为0.8 mol ,其中NO 占0.4 mol ,所以NO的体积分数为50%,()()22O 1NO c c =。
在平衡状态下,v 正=v (NO 2)消耗=v 逆=v (NO)消耗,所以k 正c 2(NO 2)=k 逆c 2(NO)•c (O 2),进一步求出0.8k K k ==正逆。
A .显然容器II 的起始投料与容器I 的平衡量相比,增大了反应物浓度,平衡将向逆反应方向移动,所以容器II 在平衡时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一定小于1 mol ,故两容器的压强之比一定大于4:5,A 错误;B .若容器II 在某时刻,()()22O 1NO c c =,由反应 2NO 22NO + O 2起始量(mol/L) 0.3 0.5 0.2变化量(mol/L) 2x 2x x 平衡量(mol/L) 0.3−2x 0.5+2x 0.2+x因为,()()22O 0.21NO 0.32c x c x +==-,解之得x =130,求出此时浓度商Q c =221772893030210730⎛⎫⨯ ⎪⎝⎭=⎛⎫⎪⎝⎭>K ,所以容器II 达平衡时,()()22O NO c c 一定小于1,B 错误;C .若容器III 在某时刻,NO 的体积分数为50%,由反应 2NO 22NO + O 2起始量(mol/L) 0 0.5 0.35 变化量(mol/L) 2x 2x x平衡量(mol/L) 2x 0.5−2x 0.35−x由0.5−2x =2x +0.35−x ,解之得,x =0.05,求出此时浓度商Q c =220.40.3 4.80.1⨯=>1K ,说明此时反应未达平衡,反应继续向逆反应方向进行,NO 进一步减少,所以C 正确;D .温度为T 2时,21k K k ==正逆>0.8,因为正反应是吸热反应,升高温度后化学平衡常数变大,所以T 2>T 1,D 正确。
【名师点睛】试题主要从浓度、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的影响以及平衡常数的计算等方面,考查学生对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等化学基本原理的理解和应用,关注信息获取、加工和处理能力的提高。
解题时首先要分析反应的特征,如是恒温恒容还是恒温恒压反应,是气体分子数目增加的还是气体分子数目减小的反应,其次分析所建立的平衡状态的条件和平衡状态的特征,最后逐一分析试题中所设计的选项,判断是否正确。
本题只给了一个平衡量,通过化学平衡计算的三步分析法,分析容器I 中平衡态的各种与4个选项相关的数据,其他容器与I 进行对比,通过浓度商分析反应的方向,即可判断。
本题难度较大,如能用特殊值验证的反证法,则可降低难度。
6.【2016北京卷】K 2Cr 2O 7溶液中存在平衡:Cr 2O 72-(橙色)+H 2O 2CrO 42-(黄色)+2H +。
用K 2Cr 2O 7溶液进行下列实验:结合实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①中溶液橙色加深,③中溶液变黄B.②中Cr2O72-被C2H5OH还原C.对比②和④可知K2Cr2O7酸性溶液氧化性强D.若向④中加入70%H2SO4溶液至过量,溶液变为橙色【答案】D【解析】【考点定位】本题主要是考查化学平衡移动、氧化还原反应判断【名师点晴】明确溶液中的反应特点,并能灵活应用勒夏特列原理判断平衡的移动方向是解答的关键,解答时要注意通过对比实验的分析得出在酸性溶液中重铬酸钾的氧化性强,能把乙醇氧化。
易错选项是D,注意④中的实验环境,不要忽视了溶液中还存在乙醇,而不能单纯的考虑平衡的移动方向。
7.【2016海南卷】由反应物X转化为Y和Z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反应的ΔH=E5−E2A.由X Y→反应的ΔH<0B.由X ZC.降低压强有利于提高Y的产率D.升高温度有利于提高Z的产率【答案】BC【解析】考点:考查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化学图象的分析与判断【名师点睛】对于化学图像问题,可按以下的方法进行分析:①认清坐标系,搞清纵、横坐标所代表的意义,并与化学反应原理挂钩。
②紧扣反应特征,搞清反应方向是吸热还是放热,体积增大还是减小,有无固体、纯液体物质参加反应。
③看清起点、拐点、终点,看清曲线的变化趋势等等。
本题考查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主要结合物质反应与能量变化图,考查学生对化学反应热的理解。
对于AB两项判断反应是放热反应还是吸热反应,可以从三个角度判断:一是比较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总能量相对大小,生成物总能量比反应物总能量高的反应是吸热反应;二是比较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总键能;三是从常见的反应分类去判断。
8.【2016江苏卷】一定温度下,在3个体积均为1.0 L的恒容密闭容器中反应2H2(g)+CO(g)CH3OH(g) 达到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