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idyzhang:简介(天才介绍)
- 格式:ppt
- 大小:207.00 KB
- 文档页数:30
人在他乡:张益唐传奇——逆境中的数学人生【侨报记者尚颖洛杉矶报道】南加周末的午后,与华裔数学家张益唐夫妇相约在洛杉矶某著名园林会面。
这里园林内的图书馆和收藏博物馆汇集着英美文史典藏及珍贵的艺术品收藏,也是世界园林艺术的浓缩景点,其浓厚的艺术文化氛围吸引张益唐夫妇南下洛杉矶时驻足流连。
张益唐儒雅平和,略显苍白,标准的学者形象,一直安静地独自坐在休息区沉思。
如果不是夫人孙女士引见介绍,没入休息区零零散散游客中的张益唐并不引人注意。
简单的寒暄之后,不多言的张教授淡定默然,似乎很容易便陷入思考。
2013年5月18日,“孪生素数猜想”重大突破性进展的论文在国际数学界顶级期刊《数学年刊》发表后,张益唐在随后的一年接连获得美国数学学会 2014年度柯尔数论奖、瑞典2014年度罗夫肖克奖,及2014年麦克阿瑟天才奖等国际数学界重量级奖项。
张益唐58岁瞬间成名,所谓少壮工夫老始成,奠定其在国际数论界的学术地位,成为国际重量级数学家。
2016年,张益唐接受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UCSB)校长的盛情邀请和待遇优厚的教职,开始在该校数学系任教至今。
在大学任教暑假近三个月不必授课,可以集中精力思考数学问题,这点令张益唐颇感欣慰,“我的内心很平静,喜欢静下来专注于自己喜欢的数学研究,对生活的要求没有那么多,也不太受外界干扰。
”曾经的北大数学奇才:张益唐1955年出生于上海,父母在北京工作,13岁前与外婆在上海生活。
虽然从小性格内向,3,4岁时认字,便几乎能读懂长篇小说。
4岁左右,张益唐最喜欢的学科是地理,无师自通,能够说出当时世界上大部分国家的首都。
大约9岁时,用零花钱买来《十万个为什么》之“数学分册”阅读,知道了费马大定理和哥德巴赫猜想,发现了自己对数学的极大兴趣,从此迷上数论。
大约小学3年级时甚至尝试自己独立证明了勾股定理。
1978年,张益唐考入北大数学系,本科四年接受系统严格的数学训练,1982年本科毕业后师从著名数论专家潘承彪教授攻读硕士学位,进一步打下了非常扎实的数论基础。
仿佛来自虚空—代数几何上帝格罗滕迪克“每一门科学,当我们不是将它作为能力和统治力的工具,而是作为我们人类世代以来努力追求的对知识的冒险历程,不是别的,就是这样一种和谐,从一个时期到另一个时期,或多或少,巨大而又丰富:在不同的时代和世纪中,对于依次出现的不同的主题,它展现给我们微妙而精细的对应,仿佛来自虚空。
”——格罗滕迪克《收获与播种》在数学群星璀璨的20世纪,格罗滕迪克也仍然是光芒耀眼的一颗巨星。
拒绝领取数学最高奖菲尔兹奖和在创造的巅峰时期选择隐居,围绕在他身上的传奇故事很多。
毫无疑问,格罗滕迪克是20世纪最具传奇色彩的数学家。
事实上,从二十世纪中叶开始,在整个数学领域里不断加深的一般化和抽象化的潮流,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格罗滕迪克。
正如他在长篇回忆录《收获与播种》中所说: “构成一个研究人员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品质的东西,正是他聆听事情内部声音能力”。
今天格罗滕迪克自己的声音,蕴含在他的著作中,到达我们耳中,就如来自虚空。
那么,这样一位数学巨星到底经历了怎样的一生?早年生活亚历山大—格罗滕迪克(Alexandre Grothendieck)(1928~2014)于1928年出生于柏林,由于父母的缘故,早年的生活可谓颠沛流离。
根据后人的研究,格罗滕迪克的父亲或许名叫亚历山大—沙皮诺,出生于乌克兰的一个犹太人家庭,多次参加过反对沙皇政府的暴动,因此经常入狱,侥幸逃脱死刑判决后,他流亡于德国、比利时和法国等地,继续政治活动,从此成为无国籍人士,并且在此期间认识了格罗滕迪克的母亲汉卡—格洛腾迪克。
在生下格罗滕迪克之前,他的父亲均各自有过一次婚姻,并且各自还带着一个孩子。
1933年纳粹上台后,格罗滕迪克的父母逃亡法国,将儿子留在汉堡附近一个寄养家庭里面,这个寄养家庭的家长名叫威尔海姆—海铎。
从5岁开始,格罗滕迪克在海铎家里呆了5年多,并且开始上学。
后来威尔海姆在回忆录里面说小亚历山大是一位非常自由,特别诚实,毫无顾忌的小孩。
名人迈克尔·法拉第事迹介绍简短迈克尔·法拉第 (Michael Faraday,1791年9月22日~1867年8月25日),英国物理学家、化学家,也是著名的自学成才的科学家,出生于萨里郡纽因顿一个贫苦铁匠家庭,仅上过小学。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迈克尔·法拉第介绍,希望大家喜欢!迈克尔·法拉第介绍迈克尔·法拉第 (Michael Faraday,1791年9月22日~1867年8月25日),英国物理学家、化学家,也是著名的自学成才的科学家,出生于萨里郡纽因顿一个贫苦铁匠家庭,仅上过小学。
1831年,他作出了关于电力场的关键性突破,永远改变了人类文明。
迈克尔·法拉第是英国著名化学家戴维的学生和助手,他的发现奠定了电磁学的基础,是麦克斯韦的先导。
1831年10月17日,法拉第首次发现电磁感应现象,并进而得到产生交流电的方法。
1831年10月28日法拉第发明了圆盘发电机,是人类创造出的第一个发电机。
由于他在电磁学方面做出了伟大贡献,被称为“电学之父”和“交流电之父”。
人物生平迈克尔·法拉第(Michael Faraday,公元1791~公元1867),世界著名的自学成才的科学家,英国物理学家、化学家,发明家即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发明者。
1791年9月22日出生萨里郡纽因顿一个贫苦铁匠家庭。
他的父亲是个铁匠,体弱多病,收入微薄,仅能勉强维持生活的温饱。
但是父亲非常注意对孩子们的教育,要他们勤劳朴实,不要贪图金钱地位,要做一个正直的人。
这对法拉第的思想和性格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由于贫困,法拉第家里无法供他上学,因而法拉第幼年时没有受过正规教育,只读了两年小学。
1803年,为生计所迫,他上街头当了报童。
第二年又到一个书商兼订书匠的家里当学徒。
订书店里书籍堆积如山,法拉第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如饥似渴地阅读各类书籍,汲取了许多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尤其是《大英百科全书》中关于电学的文章,强烈地吸引着他。
医疗创业家张极作者:暂无来源:《中国证券期货》 2016年第5期文 / 本刊编辑部张极出身于医学世家,从小就被寄望传承家族医疗理想,儿时的张极坚信自己天生就是一名医生。
而身为中国科学出版社资料室负责人的母亲则培养了他对科学发明的浓厚兴趣。
集医疗与创造天赋于一身的张极,从小就展示出惊人的发明创造能力在海外功成名就后,是什么力量促他又踏上归国创业之路?2016 年3 月16 日,国家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举行了一场不同寻常的专家会谈。
会谈的一方,是国家重大生物医药科技的主管官员,会谈的另一方,是著名心外科专家、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医疗领域创业者张极。
之前,一封来自加拿大温哥华的情况汇报,促成了国家科技最高主管部门对于张极团队研发的“J-Valve 微创瓣膜置换系统创新技术”的关注。
“中国自主知识产权医疗技术首次进入了发达国家。
”中国驻温哥华总领事刘菲接受媒体采访时公开指出。
温哥华当地时间2 月18 日下午,加拿大最大的心脏外科中心温哥华圣保罗医院进行了一场不同寻常的手术。
手术台上的病人是一名有严重心脏瓣膜病变的加拿大患者,为他做手术的是加拿大的医护人员,手术使用的医疗器械却百分之百来自中国,来自张极的创业研发团队。
以往需要几小时甚至十几小时的开胸手术,这次不开胸、心脏不停跳,在极短的时间内顺利结束,病人重获了新生。
手术完成后,该例病患6 小时即起坐进食,3 天出院。
截至目前的医院随访显示,患者身体恢复状况良好。
手术成功的消息传出,世界心脏外科领域为之震动。
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人民日报社旗下《健康时报》、《国际商报》等多家媒体进行了连续报道。
美国FDA 表达了对这项技术的关注,愿意协助这项技术在美国开展临床试验。
2 月19 日,在加拿大温哥华圣保罗医院的临床手术获得成功后,中国驻温哥华总领事刘菲与张极进行了会面。
刘菲总领事对张极主导的J-Valve瓣膜置换技术在加拿大取得的积极成果表示祝贺,对推动中国和加拿大科技合作表示了鼓励和支持。
张亚勤张亚勤照片张亚勤博士1966年出生于山西太原,12岁考入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23岁获得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电气工程博士学位(1989)。
他是数字影像和视频技术、多媒体通讯及Intern et 方面的世界级专家。
张亚勤博士现任微软公司全球副总裁兼微软中国研发集团总裁,全面负责微软在中国科研及产品开发的整体布局,指导和推进微软在中国的研发战略。
中文名:张亚勤国籍:中国民族:汉出生地:山西太原出生日期:1966年职业:微软资深副总裁毕业院校:中国科技大学,华盛顿大学主要成就:99年,微软亚洲研究院创始人之一03年,微软亚洲工程院创始人之一04年,晋升微软公司资深副总裁张亚勤简介张亚勤:男,汉族,籍贯山西太原,1966年出生于山西太原市。
1978年考入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大学毕业后,又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中国科技大学电子工程专业的研究生。
1986年就读于乔治·华盛顿大学。
1989年获得电子工程博士学位。
12岁考入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是当年中国最小的大学生。
他拥有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电气工程博士学位,中国科技大学电子工程硕士学位及学士学位,毕业于哈佛大学高级企业主管项目。
1999年加入微软,是微软亚洲研究院(MSRA)创始人之一,并在2000-2004年担任院长兼首席科学家。
MSRA是享有盛誉的全球顶级计算机研究机构,被《麻省理工学院科技评论》评选为全球最引人瞩目的计算机科学研究院。
他于2003年创建了微软亚洲工程院(ATC),为微软公司的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做出了杰出贡献。
2004年晋升微软公司资深副总裁,回到微软总部掌管微软全球移动及嵌入式产品Windows Mobile 以及Windows CE 平台。
他是领导微软进入PC 之外市场的核心领军人物。
张亚勤博士现任微软全球公司资深副总裁、微软大中华区副董事长、微软(中国)研发集团主席,微软(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负责微软在中国的科研及产品开发的整体布局。
“数论大神”张伟作者:张静来源:《海外星云》2019年第17期“我就不陪你上去了,加上排队要一两个小时,我在附近的咖啡馆等你吧。
”在陪同学参观了哥大校园和美国自然博物馆之后,张伟在帝国大厦周边的咖啡馆里,拿起餐巾纸开始了数学演算,同学目瞪口呆:“没有人能够体会我当时震惊的心情,我的上颌与下颌估计跟自然历史博物馆那个恐龙骨架的头颅没拼合好之前是一样的。
”类似的场景还出现在回家的火车上,即使是路途中休息的时间他的大脑也从不停歇,“突然间,所有东西都能连接在一起,这绝对是一个让人感叹‘原来如此’的时刻。
”10年前在火车上的构想像是一块拼图,在经过这些年的“耐心拼装”之后,终于在最近完成了一篇论文。
不知道张伟的演算笔迹还被留在过什么地方的什么平面上,可能就是这些零零碎碎的推导验证造就了一代“数学大神”:在29岁荣获SASTRA拉马努金奖,34岁破格成为哥伦比亚大学数学系终身教授,35岁斩获晨兴数学奖,37岁担任MIT数学系正教授,并荣获科学突破奖。
近日,张伟因在算术几何与自守形式的算术面向上的突破性工作获得本年度克雷研究奖(Clay Research Awards),成为获此殊荣的首位华人数学家。
张伟就读的高中离他的家乡有500多公里,这并没有阻挡他追求数学的热情。
他出生在四川达州的偏远乡村。
小学四年级就开始感叹:“就是纯粹的好奇,一些数学问题怎么就被设置地那么精妙!这很美。
”五年级他转入大竹县天成乡小学,当时的数学老师看到了张伟的潜力,便开始让他精读课外习题书。
中学时期,他自己写了自荐信邮寄给成都七中校长,后来幸运地成为1997年成都七中招收的五名外地生之一。
高三那年,在申请北大保送的时候,张伟就决定未来要“成为数学家”。
2000年,Andrew Wiles早在五年前就证明了的“费马大定理”在当时仍然是相对新颖的课题,并引起了数学界很大的反响。
这一年张伟刚刚进入北大,北大的一位教授深谙教育之道,通过“深入浅出”的教学方式为张伟打开了数学新世界的大门,张伟在这一年就开始接触尖端科学和像“费马大定理”这样的前沿学术研究。
菲尔兹奖首位华人得主丘成桐的“成功学”:“他不是个天才!”作者|李芸“丘成桐不是个天才。
”这是1968年香港最著名的数学家黄用诹对19岁大三学生丘成桐的评价。
而这位不是天才的青年,一年后远渡重洋赴美求学,22岁取得数学博士学位,27岁破解世界难题卡拉比猜想,33岁成为菲尔兹奖获得者。
面对“非天才”的结论,丘成桐说他“从未感到沮丧”,自己也“并不喜欢'天才’这名词”,因为解决数学难题需要艰辛的努力,没有捷径可走。
事实上,任谁看了丘成桐闪闪发光的履历,都会感慨他本就是天纵之才,但只有读了《我的几何人生:丘成桐自传》,了解他的人生经历、科研道路后,才会明白,即便天才如丘成桐,成功的注脚仍是艰辛的努力。
《我的几何人生:丘成桐自传》,[美]丘成桐、史蒂夫·纳迪斯著,夏木清译,译林出版社2021年3月出版颠沛的童年丘成桐成长于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历史和哲学讲师。
1949年,襁褓中的丘成桐随父母从广东迁至香港。
幼时家贫,虽然父亲频频为工作奔波,母亲从早到晚忙个不停,但因为要照顾的人太多,全家过着饔飱不继的日子。
丘成桐5岁开始上学,瘦弱的小不点要走3公里才能到达乡村小学。
上学或回家途中,偶尔能去外祖母家吃上一小碗拌了豉油的饭,就是很隆重的美食了。
最年幼的妹妹出生时,家里十个人住在两个房间里,是丘成桐童年住过最好的地方。
丘成桐小学时成绩平平,直到初二,才开始尝到数学的真正滋味。
他甚至自己提出问题:给出三角形的一条边长、一角和一分角线的长度,仅用圆规和直尺,能否把三角形画出来?走路上学时,乘火车时,都在苦思,却未能解决。
每周六放学后搭火车有一个空当,丘成桐会在一间书店流连,因为买不起书,他就站在那儿看数学书。
有一天,他发现有本书论述自己一直在想的问题,知道自己的“问题”曾难倒不少人,而且是新近才解决的,与两个经典难题同属一类,丘成桐感到飘飘然。
1963年,父亲因病去世,没了家庭支柱,整个家如地震夷平了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