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输》与《曹刿论战》比较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1
初中古文比较阅读之战争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与《曹刿论战》【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以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解释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兵革..非不坚利也兵革:夫.战,勇气也夫:七里之郭.郭: 牺牲..玉帛牺牲: 委.而去之委:寡助之至.至:又何间.焉间:小大之狱.狱:天下顺.之顺:忠.之属也忠: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必以.分人B.故.君子有不战公问其故.C.以天下之.所顺故克之.D.战.必胜矣战.则请从3.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环而攻之.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B.肉食者鄙.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C.何以.战诚宜开张圣听,以.光遗德 D.忠之属.也。
属.予作文以记之。
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亲戚畔之.公将鼓之. B.必以信.愿陛下亲之信.之C.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何以.战 D.得道.者多助策之不以其道.5.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完全不相同的一项是( )A.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公与之.乘 B.夫环而.攻之登轼而.望之C.何以.战以.天下之所顺 D.其.乡人曰吾视其.辙乱6.翻译句子。
文言文中的人称代词第一人称:又叫“自称”。
常用“吾、我、余、予”等,还有帝王的专称“朕”和“孤”字。
通常都可译为“我”、“我们”、“我的”、“我们的”。
例:1、已得履,乃曰:“吾亡持度。
”《郑人买履》——已经拿到了鞋子,竟然说:“ 我忘记了拿尺码。
”“吾”用于句首,作主语,代替“我”。
2、吾知子所以距我也,吾不言。
《公输》——我知道你用什么办法来对付我,但我不说。
“我”用于句末,代替说话之人,作宾语。
3、余闻而愈悲。
《捕蛇者说》——我越听越觉得悲伤。
“余”用于句首,代替听话之人,也就是柳宗元,作主语。
4、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岳阳楼记》——我看那巴陵的美景,全集中在洞庭湖上。
“予”字用于句首,代替“我”,作主语。
5、朕乃天子,说话岂能儿戏?——我乃一国之君,说话岂能反悔?“朕”便是皇帝的自称“我”。
6、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我有了孔明,就像鱼儿有了水。
“孤”字用于句首,代替刘备,作主语。
第二人称:又叫对称,常用“尔、汝、女、若、乃、而”等。
通常译为“你、你的、你们、你们的。
”例:7、尔安敢轻吾射!《卖油翁》——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呢!“尔”字用于句首,用来称代卖油老人,译为“你”,作主语。
8、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愚公移山》——你的思想顽固啊,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
“汝”字用于句首,用来指代“智叟”译为“你”,作主语。
9、子曰:“由,诲女知之乎?”《论语十则》——孔子说:“仲由,教导你的话都明白了吗?”“女”字用于句中,又在动词“诲”之后,作“诲”的宾语。
代替“仲由”,译为“你”。
10、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你是个被雇佣给别人耕田的的人,怎么会富贵呢?“若”用于句首,用来称代陈涉。
相当于“你”。
11、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乃翁。
陆游《示儿》——大王的军队平定了中原的日子,家中祭祀时不要忘了把这个喜讯禀告给你的父亲。
句中的“乃”就是代词,“你的”。
12、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你爹爹回来时,一定会跟你算账的。
《公输》与《曹刿论战》对比阅读【甲】①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
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②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③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④公输盘不说。
⑤子墨子曰:“请献十金。
”⑥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⑦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
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
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
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
知而不争,不可谓忠。
争而不得,不可谓强。
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⑧公输盘服。
【乙】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1.下列加点词意思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B.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C. 王之.蔽甚矣D. 吾妻之.美我者2. 下列加点词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乃入见.(拜见)B. 一鼓作.气(振作)C. 功夫左右莫不私.王(私心)D.肉食者鄙,未能远.谋(长远)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A. 愿借子杀之B.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4. 同样是面对即将到来的战争,子墨子和曹刿各采取了怎样的做法?你赞成他们的做法吗?为什么?春望唐.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对“国玻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两句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这两句诗写春望所见。
一个“破”字,视野从城到山河,触目惊心;一个“深”字,视野从满城到花鸟,满目凄然。
诗人的感情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
B. 这两句诗对仗工巧,圆熟自然,诗意变化。
《公输》教学案班级:姓名:学习重点:1 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把握疑问句、反问句的句式特征。
2.了解墨子及其非攻主张。
3 感知文中的人物形象,揣摩人物语言,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4 品味赏析课文的美,培养学生阅读先秦诸子散文的兴趣。
5 认识非正义战争的罪恶,反对侵略,热爱和平关于作者:墨子,相传为战国时期宋国人。
他是一位出身于小生产的手工业者阶层的思想家,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主张“非攻”(反对掠夺性战争)“兼爱”(既爱自己和祖国,也爱别人和别国)。
墨子所处的时代,各诸侯国掠夺性的战争频繁,严重破坏生产,甚至使下层人民被迫“折骨为炊,易子而食。
”墨子希望解脱劳苦大众的苦难,这是他提出“非攻”、“兼爱”等政治主张的思想基础。
当时楚国是大国,占有两湖一带广大地区。
宋国小,在今河南商丘一带,但处于战略要地。
大约在公元前444年,楚用公输盘造器械,接连打败了周围几个国家,于是准备攻宋。
墨子听到消息,便从鲁国赶到楚国去止楚攻宋。
《公输》写的就是这件事,具体地表现了墨子的“非攻”的思想。
一、知识回顾与复习指引(一)整体感知本文记叙了的故事,生动地展示了墨子为实现自己的“”主张,热心救世,奔走于诸侯国之间的情景。
表现了墨子的的精神,同时也暴露了公输盘和楚王的,从而说明只有把和结合起来,才能迫使侵略者收敛其野心的道理。
本文是一篇以记言为主,趣味盎然的散文,它生动的对话、鲜明的人物形象均给后人留下极深的印象。
(二)审美鉴赏人物语言的机智美本文的语言很有表现力,能从中看出人物的精神和性格特征,墨子的语言尤其能显示他的机智美。
如他一连用五个“”,重重否定,极有气势,使公输盘无从辩驳;而在和楚王的对话中,一连用三个(写法)。
并采用的手法,极言楚国之幅员辽阔、物产丰富;宋国之面积狭小、物产贫乏,感染力很强。
既满足了楚王的大国虚荣心,又觉悟到攻打宋国是无意义的乃至愚蠢的举动。
而揭露公输盘的杀机并最后断绝楚国的攻宋企图的一段话,长短句交错,语气时缓时急,既从容又有威慑力,充分显示了墨子、的特点。
古人高超的劝说艺术人都不是傻子,我凭什么要听你的?其实,正因为人是有思想,有头脑的,才给劝说提供了可能。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关于古人高超的劝说艺术,欢迎借鉴参考。
让别人改变主张,听从你的建议,这是一件很难的事。
初中语文课本中的《公输》、《曹刿论战》、《唐雎不辱使命》、《邹忌讽齐王纳谏》和《愚公移山》,这几篇文章,都涉及到了劝说的问题,很有意思,文章表现的古人高超的劝说艺术令人拍案叫绝,难以忘却。
楚国要攻打宋国,墨子风尘仆仆,前往劝说;齐国要攻打弱小的鲁国,鲁庄公勉强要参战,作为草根一族的曹刿虽不在其位,但坚信“肉食者鄙”,挺身而出,劝谏鲁庄公不要鲁莽行事,帮助鲁庄公战胜了强大的齐国;弹丸之地的安陵进入了不怀好意的秦国的视线,贪得无厌的秦王诡计多端,想占领安陵,面对这种局面,唐雎在劝说无效的情况下,以死相拼,保住了自己的国家;邹忌从自己和徐公比美中发现了问题,劝说齐威王纳谏;愚公要搬走太行王屋山,智叟前往劝说,结果没有成功,还成了反面教材。
细细研究这些人物和故事,对于我们有很多需要借鉴的地方。
劝说要注意分析清楚各种情况,针对不同的形势和人物,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
方式得当,就会有一定的效果,就能到达目的。
一、利用正当名义名义总是具有给予希望、刺激功名欲并诱发对新生活的向往的魔力。
它对后悔的人和寻找奋斗目标的人都能起到激励作用。
二、颠倒黑白一旦常规性逻辑被弄混,人的思维就会产生错误,失去判断能力,这是人们普遍的心理特点。
以打破对方逻辑思维结构为目的的诡辩不应该受到常规逻辑的约束。
三、利用数字提高可信度即使是令人难以信服的内容,只要列出“以调查和客观事实为基础的”具体统计数据,就可以大大提高可信度,因为很多人都十分迷信数据。
记住,最好精确到小数点以后,如“99.9%”。
四、揭其短处虽然是讨论,可一旦升级为近似口角的争论,就难以找出解决的办法。
这时与其使用正当的语言进行理论,不如直接攻击对方身体、能力、地位上的缺陷。
鱼是我所追求的,熊掌也是我所追求的,这两种东西不能够同时得到的话,那么只有舍弃鱼而选择熊掌了。
生命是我所追求的,大义也是我所追求的,这两种东西不能够同时得到的话,那么舍弃生命而选择大义了。
生命是我所追求的,但我所喜欢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事还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
如果人们所追求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有什么手段不能采用的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比死亡更可怕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有什么方法不能采用的呢?采用这种方法就能够生存下来,这样看来,有这种方法却不采用;采用这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这样看来,有这种方法却不采用。
那是因为他们所追求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大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厉害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是贤人有这样的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一筐饭,一碗汤,得到了就可活下去,得不到就会饿死。
可是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别人吃,四处游历的人不肯接受;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因被轻视而不肯接受。
如果见了高位厚禄不分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先前(有人为了道义)宁肯死也不愿接受(因得好处而丧义),现在(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好处);先前(有人为了道义)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妻子与妾的侍奉却接受了;先前(有人为了道义)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
这种做法不也是可以停止而不做吗?(如果这样做了,)这种做法就叫做丧失了天性。
公输盘为楚国打造云梯这种器械,造成后,将用它攻打宋国。
墨子听说了这件事,就从鲁国起身,走了十天十夜才到楚国国都郢,会见公输盘。
公输盘说:“您对我有什么见教呢?”墨子说:“北方有一个欺侮我的人,希望借助你杀了他。
初中语文分类归纳文言文内容初中语文分类归纳文言文内容教学目的:分类归纳文言文内容,让学生对文言文内容更加清晰。
导入:我们学习八年级和九年级的文言文共31篇,而我们考试就一到两篇,当我们看到文言文阅读时,很多同学经常会把文言文的内容弄混淆,那么今天,我们将对我们所学习的这些文言文做个归纳,按照一定的分类,让同学们对我们学习过的文言文内容更加清楚。
教学内容:一、我们可以把我们所学过的这些文言文按内容分成四类,分别是:(一)山水篇(二)人物篇(三)道理篇(四)说明篇(一)山水篇包括:《桃花源记》、《三峡》、《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
》、《湖心亭看雪》、《与朱元思书》、《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满井游记》《观潮》(二)人物篇包括:《五柳先生转》、《陈涉世家》、《唐雎不辱使命》、《隆中对》、《出师表》、《公输》、《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庄子》故事两则、(三)道理篇包括:《陋室铭》、《爱莲说》、《大道之行也》、《马说》、《唐雎不辱使命》、《公输》、《曹刿论战》、《与朱元思书》、《岳阳楼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鱼我所欲也》、《邹忌讽齐王纳谏》、《愚公移山》、《送东阳马生序》(四)说明篇:《核舟记》二、我们对以上三类文章再做更详细地分析:(一)山水类:1、作者因贬谪而用山水体现出的不同的思想感情。
《记承天寺夜游》:作者被贬黄州,因无人与自己共同赏月,只好寻同样被贬的张怀民,表达了作者贬谪的悲凉与人生的感慨。
《小石潭记》:在写景中传达出他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
总结:以上两篇游记因作者被贬而表现内心的凄苦悲凉。
《岳阳楼记》:作者范仲淹借作此记之机,含蓄委婉地规劝好友滕子京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试图以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济世情怀和乐观精神感染朋友。
《醉翁亭记》:作者虽被贬谪,但却表现出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总结:以上两篇,作者虽被贬,但却无被贬的悲凉,而是心中想着国家想着天下百姓。
河北中考14个虚词的含义和用法温馨提示:同学们在学习虚词的含义和用法的时候,一定要结合具体的文章,不要死记硬背。
我们对待虚词的总的原则是:把它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能够讲得通的就是对的,不通的就是错的。
五、为“为”作为动词有两种基本用法,一是表判断,一是表动作行为。
读wãi,可依据语境的不同,译成各种相应的动词,如:“做”,“成为”,“雕刻”,“是”等,如:这里只介绍“为”作为介词的用法。
可译作“被”、“对”、“给”、“替”、“当”,“为了”、“因为”等。
1.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作“向”“对”等。
例句: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向、对例句: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2.表示被动,译作“被”。
例句: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3.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等。
例句: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4.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作“因为”、“为了”。
例句: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另附:例句: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为:心理活动例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成为六、于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等。
1.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时间,译作“在””、“从”。
例句: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在例句: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出师表》——在……中例句:舜发于畎亩之中。
《〈孟子〉二章》——从例句: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岳阳楼记》——在例句: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口技》——在例句:虽然,受地于先王。
《公输》——从2.表示动作的对象,译作“向”“对”“同”“给”“到”等。
文言词“之”的用法辨析作者:李定量来源:《语文周报·教研版》2020年第36期“之”是文言文中最常见的一个字词,使用频率最高,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它的用法各不相同,它既可以充当文言实词,又可用作文言虚词。
在众多的用法中,我们如何来辨别“之”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作何种用法,是什么意思,这就需要我们掌握方法、发现规律。
下面就“之”的主要用法做下归纳总结。
一、用作实词1.作动词:当“之”位于名词、代词或相当于名词、代词的成分前面时,“之”就用作动词,译作“去,到,往”例:(1)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译作“去,到”(2)之墟所卖之(《童区寄传》)译作“到,去”(3)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译作“到,往”2.作代词:当“之”置于动词后面时,作代词,可代人,可代物,也可以代指一件事,具体含义要视具体语言环境而定。
例:(1)愿陛下亲之信之(《出师表》)代人,译作“他们”(2)操蛇之神闻之(《愚公移山》)代指愚公移山这件事(3)策之不以其道(《马说》)代指千里马(4)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代渔人所看到的景象二、用作虚词1.作结构助词:当“之”前面的成分是用来修饰“之”后面的成分时,用作结构助词,可译作“的”例:(1)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译作“的”(2)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亭记》)译作“的”2.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当“之”位于一个名词(或代词)与一个动词(或形容词)之间时,用作助词,作用是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例:(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2)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3)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3.助词,调节音节,无实义:当“之”位于句末且不表示任何意思,去掉完全不影响句意时,此时的“之”起調节音节的作用,无实义。
例:(1)公将鼓之(《曹刿论战》)(2)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3)处处志之(《桃花源记》)4.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当“之”后面是一个动词,“之”前面的成分作“之”后面动词的宾语时,此时的“之”作用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
文言文对比阅读京信友谊中学向仕雄比较形式及方法:一、从文体比较:《马说》《爱莲说》和《陋室铭》都是古代的一种体裁,都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
《马说》借题发挥,通过封建社会不识人才,甚至摧残埋没人才的现象,表达了作者的愤慨之情。
《爱莲说》通过对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的赞美,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节操)。
《陋室铭》则通过为陋室作铭,表明自己的抱负和志趣,展示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二、从主人公比较:《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邹忌与《出师表》中的诸葛亮有何异同。
相同的是:邹忌和诸葛亮两个人都是谏臣,都忠心耿耿,都有远见卓识;不同的是:邹忌是讽谏,用暗示、比喻(委婉规劝)的方法提建议;诸葛亮则是直谏,用表文的方式直接向君主提建议。
三、从景物入手比较:如:《三峡》和《记承天寺夜游》都是写景抒情的文章。
《三峡》描写了三峡壮丽秀美的风光,激发读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记承天寺夜游》则描写了优美的庭中月景,抒发了作者宁静淡泊、旷达乐观的心情,随遇而安,善于自我排遣。
或赏月的闲适,被贬官后淡淡的哀愁,面对挫折的旷达乐观。
如:《岳阳楼记》是于写景抒情中穿插议论,语言凝练,富有哲理性。
《醉翁亭记》是于写景抒情中结合叙事,语言优美,富有诗意。
都是借景抒情,但所描写的景物及抒发的感情则有所不同。
都有古今传诵的名言佳句:《岳》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醉》有“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四、从主旨入手比较:例如:《岳阳楼记》与《醉翁亭记》都是写景抒情的散文,《岳》体现了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阔大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情调激昂。
《醉》则体现了欧阳修与民同乐的政治情怀,寄抑郁之情于山水之中,情调较为低沉。
如:《出师表》《邹忌讽齐王纳谏》《公输》《马说》相同之处:这四篇文章都体现了对在位统治者的劝谏:《出师表》中诸葛亮反复劝勉刘禅要继承刘备的遗志,亲近贤人,远离小人,还陈述了自己对蜀汉的忠诚和北取中原的坚定意志。
《公输》与《曹刿论战》比较阅读
一、填空题:
1、两文都与战争有关,《公输》记叙了劝阻进攻的故事;《曹刿论战》记叙了帮助打败,取得胜利的故事。
但两文的侧重点不同:《公输》主要是表现墨子机智的特点和反对战争的主张;《曹刿论战》则通过记叙曹刿对战争的有关和指挥长勺之战的史实,说明和正确把握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2、两文都是记叙文,主要以为主,通过人物的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和主张。
但写作特色各不相同:《公输》通过曲折生动的故事,围绕矛盾冲突来阐明事理,表现人物。
作者还善用比喻,进行层层推理;《曹刿论战》虽然记叙了长勺之战的史实,但因题目是“论战”,故文章对的记叙很简单,材料安排详略得当,巧妙运用对比和的手法使人物形象鲜明。
3、《公输》选自《》一书。
此书一般认为是对的辑录。
墨子,名,春秋战国之际学派的创始人。
《曹刿论战》选自《》一书。
此书相传为春秋时期所作,是一部名著和名著。
二、简答题:
1、这两篇文章都涉及战争,在《曹刿论战》文段中,鲁国凭什么获得了最后的胜利?在《公输》文段中,是什么原因促使楚王最终放弃工攻打宋国的决定的?
答:(1)鲁国依靠曹刿、果断(正确)地指挥,最终获得战争胜利。
(2)楚王知道宋国已做好了充分地准备,攻打宋国是没有好结果的,于是放弃了进攻宋国的决定。
2、《公输》中墨子“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而在《曹刿论战》中,“公将战,曹刿请见”,他们“见”的目的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对这两个人的理解。
答:他们请见的目的是:都是为了自己国家的安存,“天下兴亡”。
墨子和曹刿都做到了这一点,并且两位都有,目光长远,墨翟为而言论,曹刿为而请战。
3、两个文段都涉及到战争,从文段的两个事件结局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请选择其中一点,谈谈你的看法
答:(1)从《公输》一文的结局看,面对大国的之战,不但要从上揭露其不义,还要从上做好准备,这样才使他们侵略的野心无法得逞。
这个道理,不仅在历史上是行之有效的,而且在今天也不无借鉴意义。
(2)从《曹刿论战》一文的结局看,弱小的鲁国能战胜强大的齐国,是保证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同时运用了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了有利的。
总之,鲁国取胜的原因,在于天时、地利、人和,最主要的是“人和”。
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当今的社会现实。
4、《曹刿论战》一文中,从“曹刿请见”一句中可以看出曹刿有主动参与国家大事的精神,请你从《公输》一文中也找出一个体现墨子这种精神的语句。
答:
5、同样是面对即将到来的战争,墨子和曹刿各采取了怎样的做法?你赞成他们的做法吗?为什么?
答:墨子的做法是设法战争,曹刿的做法是积极为鲁庄公备(迎)战之策。
我赞成他们的做法。
因为墨子要阻止的是一场的侵略战,曹刿支持的是一场抗敌卫国之战。
6、两文中,墨子和曹刿各是什么样的人?
答:(1)《公输》中墨子是一个明辨、坚持、有勇、不畏强权、反对战争的策士。
(2)《曹刿论战》中曹刿是一个有、有、有卓越的人。
7、两文中,同是一国之君的楚王和鲁庄公,他们各是什么样的人?
答:(1)《公输》中楚王是一个无理无义、、虚荣而又愚蠢的大国君主。
(2)《曹刿论战》中鲁庄公是一个、无军事才能但能的小国君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