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5101教育管理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2012全日制)
- 格式:doc
- 大小:141.50 KB
- 文档页数:5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管理)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与规格要求培养具有现代教育理念和较高教育、教学水平,具有较强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能从事中小学教育行政管理工作的专业化管理人员,具有持续发展的潜力。
基本规格要求如下:(一)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能正确理解并执行党和国家的教育政策,热爱教育管理事业,勇于改革和开拓,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遵纪守法,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
(二)掌握比较宽厚的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管理理论,掌握现代基础教育管理和学校管理基本技术和方法,熟悉教育管理国内外研究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
(三)学会使用一门外语,能够熟练地阅读教育管理方向的外文资料。
(四)有较强的实际教育管理工作能力,包括决策、组织、指挥、协调及应变的能力,组织教学科研的能力和领导能力。
二、招生对象及入学考试(一)招生对象招收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学历或本科同等学历,且有3年及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员。
(二)入学考试1.入学考试按国家的有关规定,采取全国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的方式进行。
2.考试科目:思想政治理论、外语、教育学、心理学、教育管理学(基础教育部分)。
三、培养方式与学习年限(一)采用全日制学习方式,学习年限一般为2年。
(二)教育硕士的培养由课程学习、实践活动和学位论文的撰写三个主要部分组成。
教育硕士必须修完培养方案中所规定的课程并取得相应学分,同时撰写学位论文和完成答辩。
(三)教育硕士的培养采用“双导师”制(其中基础教育一线的导师1人),同时成立该方向导师组,利用导师组的集体智慧,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学位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与专业选修课在大学里完成,实践教学在实践导师所在中小学里完成。
“教育管理研究专题”由学生提出具体选题并与导师研究确定。
四、课程设置课程设置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按一年时间安排课程学习,课程分为学位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和实践教学四个模块,总学分38学分。
教育硕士(教育管理方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45101一、培养目标教育管理专业主要培养遵纪守法、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适应二十一世纪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教育管理方面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其具体要求是:1.较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科研作风,具有合作和创新精神,能积极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服务。
2.系统掌握本学科领域的专门知识,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熟悉本学科国内外研究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以及了解国内外研究的前沿问题及学科进展。
3.具有从事职业学校教学、科研工作及教育行政管理工作的能力,能胜任各级各类学校及教育单位的教育事务管理工作。
4.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能阅读专业外语文献。
5.具有健康的体魄和健全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学制及学习年限教育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学制为3年,其中课程学习2年(每学年集中学习2个月左右),论文及专业实践实习1年。
教育管理硕士研究生必须取得规定的学分后方可申请学位论文答辩。
三、研究方向本专业设置的研究方向:教育行政管理、教育创新管理、教育信息管理、学校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
四、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教育管理硕士研究生培养实行学分制,课程设置分为学位课、必修课、选修课和必修环节,在学习年限内应修满学分不少于32学分。
学位课程(学位公共课和学位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是本专业主干课程,学分分别为18学分和12学分。
同时,为了适应学科发展的新趋势和扩大学生的学术视野及专业知识面,开设一些专业选修课及专题讲座供学生选择,选修课程主要根据本专业研究方向设置,选修学分不少于2学分。
必修环节的目的是提高职业院校教师的专业实践技能和教学实践能力,包括学术报告、教学实践和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共计3学分。
具体课程设置及学分分布如下:(一)学位课程课程类别序号课程名称学时学分开课学年任课教师学位公共课01 马列经典原着选读48 3 102 学位外语(英语)80 4 1学位基础课03 教育学原理48 3 204 教育管理学原理48 3 105 教育经济学48 3 106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36 2 1 (二)指定选修课程课程类别序号课程名称学时学分开课学年任课教师专业必须课程07 教育组织行为学36 2 208 教育统计研究36 2 209 教育政策法规研究36 2 210 管理心理学36 2 211教育与经济问题专题研究36 2 2 12 教育经济计量学36 2 1专业选修课程13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24 2 214 西方教育管理研究专题24 2 115 技术创新管理24 2 216 中外教育管理比较24 2 117 教育财政学24 2 218 西方教育经济学流派24 2 219 金融学24 2 120 教育信息系统24 2 221 当代教育问题专题研究24 2 122 发展经济学24 2 223 教育社会学24 2 124 教育行政学研究24 2 1实践与论文25 实践教学 2 226 学术活动 1 0.527 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 2 0.5五、学位论文学位论文是对硕士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能力的全面训练,培养综合使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衡量研究生能否获得硕士学位的重要依据之一,具体要求是:1.教育管理硕士研究生应在导师指导下进行论文选题工作,选题应来源于本专业领域,注意结合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实际需要以及所从事的工作实践,应具有明确的应用背景和实际价值。
教育硕士(教育管理方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45101一、培养目标教育管理专业主要培养遵纪守法、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适应二十一世纪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教育管理方面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其具体要求是:1.较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科研作风,具有合作和创新精神,能积极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服务。
2.系统掌握本学科领域的专门知识,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熟悉本学科国内外研究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以及了解国内外研究的前沿问题及学科进展。
3.具有从事职业学校教学、科研工作及教育行政管理工作的能力,能胜任各级各类学校及教育单位的教育事务管理工作。
4.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能阅读专业外语文献。
5.具有健康的体魄和健全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学制及学习年限教育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学制为 3 年,其中课程学习 2 年(每学年集中学习 2 个月左右),论文及专业实践实习 1 年。
教育管理硕士研究生必须取得规定的学分后方可申请学位论文答辩。
三、研究方向本专业设置的研究方向:教育行政管理、教育创新管理、教育信息管理、学校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
四、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教育管理硕士研究生培养实行学分制,课程设置分为学位课、必修课、选修课和必修环节,在学习年限内应修满学分不少于 32 学分。
学位课程(学位公共课和学位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是本专业主干课程,学分分别为 18 学分和 12 学分。
同时,为了适应学科发展的新趋势和扩大学生的学术视野及专业知识面,开设一些专业选修课及专题讲座供学生选择,选修课程主要根据本专业研究方向设置,选修学分不少于 2 学分。
必修环节的目的是提高职业院校教师的专业实践技能和教学实践能力,包括学术报告、教学实践和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共计 3 学分。
具体课程设置及学分分布如下:(一)学位课程开课任课课程类别序号课程名称学时学分学年教师01马列经典原着选读4831学位公共课02学位外语(英语)804103教育学原理483204教育管理学原理4831学位基础课05教育经济学483106教育科学研究方法3621(二)指定选修课程开课课程类别序号课程名称学时学分任课教师学年07教育组织行为学362208教育统计研究3622专业09教育政策法规研究3622必须10管理心理学3622课程教育与经济问题专题研113622究12教育经济计量学362113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242214西方教育管理研究专题242115技术创新管理242216中外教育管理比较242117教育财政学2422专业18西方教育经济学流派2422选修19金融学2421课程20教育信息系统242221当代教育问题专题研究242122发展经济学242223教育社会学242124教育行政学研究242125实践教学22实践与论文26学术活动10.527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20.5五、学位论文学位论文是对硕士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能力的全面训练,培养综合使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衡量研究生能否获得硕士学位的重要依据之一,具体要求是:1.教育管理硕士研究生应在导师指导下进行论文选题工作,选题应来源于本专业领域,注意结合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实际需要以及所从事的工作实践,应具有明确的应用背景和实际价值。
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1.培养目标:
本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
教育管理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在各级各类学校及教育管理部门从
事教育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学生毕业时应具备以下能力:(1)深刻理解教育管理领域的理论和方法,能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2)具备良好的文字写作和口头表达能力,能够撰写和发表教育管
理相关的论文和报告;
(3)具备教育管理的实践经验,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教育管
理实际问题;
(4)具备团队合作和领导能力,能够协调和管理教育管理工作;
(5)具备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能够迅速适应和应对教育管
理领域的变化。
2.培养课程:
(1)基础课程:教育管理学概论、教育学、心理学、统计学等;
(2)专业课程:教育法学、教育经济学、教育政策与管理、学校管理、教育评价与监控等;
(3)实践课程:教育实践、实习、实践调研等;
(4)选修课程:培养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和职业发展方向选择的课程,如教育心理学、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等。
3.培养方式:
(1)课堂教学: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通过课堂授课、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
(2)实践培训:通过实习、实践调研等方式,使学生在实际工作中
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
(3)导师指导:为每位学生指定一位具有丰富教育管理实践经验的
导师,进行个别指导和辅导。
教育管理专业硕士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教育管理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可酷啦!咱要培养出能够在教育领域里大展身手的专业人才。
这些人才得具备扎实的教育管理理论知识,就像盖房子要有稳固的地基一样。
他们还得有很强的实践能力,能把学到的知识灵活运用到实际的教育管理工作中去。
比如说,在学校里能够合理安排课程、管理教师团队、规划学校发展方向等。
而且呀,还要有创新精神,在教育管理模式上能想出新点子,像现在很多学校开展的特色课程,就是创新精神的体现呢。
二、入学要求1. 学历要求要想攻读教育管理专业硕士,学历上得达到一定标准。
一般来说,得有本科学历才行。
这就像是参加一场高级别的比赛,得先满足基本的参赛资格。
本科的专业呢,最好是和教育相关的,但如果不是也没关系,只要你对教育管理有浓厚的兴趣和热情就好。
2. 考试要求那肯定得通过考试啦。
这个考试可不容易呢,就像攀登一座高峰。
有全国统一的研究生入学考试,里面包含了英语、政治这些公共科目,还有教育管理专业的基础课程考试。
英语得有一定的词汇量和阅读、写作能力,政治要对国家的大政方针等有了解。
专业课程考试就更考验对教育管理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啦,像教育管理学原理、教育政策法规等知识都得熟悉。
三、课程设置1. 基础课程基础课程是这个专业的根基。
比如说,教育管理学这门课,那可是重中之重。
在课堂上,老师会详细讲解教育管理的概念、发展历程、基本理论等。
像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在教育管理中的应用就很有趣,通过案例分析,能让我们明白如何提高教育管理的效率。
还有教育经济学,这门课会让我们了解教育资源的分配、教育成本等知识。
2. 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核心课程是这个专业的精华部分。
教育政策分析这门课就很有意义。
老师会带我们解读国家的教育政策,像义务教育政策的实施、高考改革政策等。
我们会讨论这些政策对学校、教师、学生的影响。
教育领导力也是很重要的一门课,我们会学习如何成为一名有领导力的教育管理者,怎样激励教师团队,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教育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二、培养要求1.系统学习和掌握教育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基本知识和方法,了解国内外教育管理领域的前沿动态和最新研究成果,具备教育管理研究能力。
2.具备较强的政策分析和决策能力,能够独立开展教育管理研究和进行教育管理决策。
3.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具备一定的教育管理实践经验。
4.具备较强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精神,能在跨学科、跨领域的教育管理研究和实践中进行沟通和合作。
三、培养课程设置本专业课程设置包括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1.必修课程(1)教育管理理论与方法(2)教育经济学(3)教育法律与政策(4)教育统计与测量(5)质量评估与教育(6)教育人力资源管理(7)教育项目与财务管理(8)教育信息化管理2.选修课程选修课程根据学生的个人兴趣和专业发展方向设置,包括但不限于以下课程:(1)教育领导与组织管理(2)教育规划与发展(3)教育评估与质量提升(4)高等教育管理(5)中小学教育管理(6)教育与创新(7)教育科学研究方法(8)国际比较教育管理四、论文指导与答辩学生在培养阶段应参与科学研究项目或实践案例,并选择一个研究方向进行论文研究。
学生需选择一位导师进行指导,并完成一篇符合学术要求的硕士论文。
论文答辩由专家组组成,对学生的研究内容、方法和成果进行评审,并提出意见和建议。
论文答辩通过后,学生可以获得教育管理专业硕士学位。
五、培养实施1.教学实施教学过程既要注重理论学习,又要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除了课堂教学,还应组织学生进行实践、实习和科研活动,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实习实训学生在培养期间应参加相关实习和实训活动,通过实践锻炼提高专业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3.导师制度学生需选择一位导师进行指导,并定期进行学术交流和指导。
导师负责学生的课程选修和论文指导,指导学生进行研究工作。
六、培养成果评价学生还需参与科研项目、实践活动和学术交流,并取得相应成果。
学院代码、专业代码、专业名称、研究方向指导教师招生人数初试科目复试科目0451教育硕士001法经学院045102学科教学(思政)002教育科学学院045101教育管理045116心理健康教育005历史与民族学学院045109学科教学(历史)006文学院045103学科教学(语文)008外国语学院045108学科教学(英语)马岳勇教授马凤强教授马燕特教孙钰华教授王炜教授孙卫国教授张建仁教授马文华教授孟凡丽教授杨淑芹副教授李尽辉副教授刘利平副教授朱建军副教授闻素霞教授李维青教授贾德梅副教授刘革副教授买合普莱提副教授王继平副教授刘新宇特教王萍教授夏敏副教授朱建军副教授全鸿翎教授李珂副教授陈华英副教授41510566①101政治②204英语二202俄语203日语任选③333教育综合④830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①101政治②204英语二202俄语203日语任选③333教育综合④831教育管理学①101政治②204英语二202俄语203日语任选③333教育综合④832学校心理辅导①101政治②204英语二202俄语203日语任选③333教育综合④833历史课程与教学论①101政治②204英语二202俄语203日语任选③333教育综合④834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①101政治②204英语二③333教育综合④835英语教学法1、外语2、专业面试3、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1、外语2、专业面试3、教育学原理4、管理心理学1、外语2、专业面试3、咨询心理学1、外语2、专业面试3、中外通史1、外语2、专业面试3、中学语文教学能力测试1、外语2、专业面试3、语言学学院代码、专业代码、专业名称、研究方向指导教师招生人数初试科目复试科目011数学科学学院045104学科教学(数学)012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045105学科教学(物理)014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045110学科教学(地理)015生命科学学院045107学科教学(生物)016化学化工学院045106学科教学(化学)田宏根教授吐尔洪江·阿教授张安庆特教陈文远特教吴勤文特教武占清特教付颖丽特教塔实甫拉提副教授杨军副教授艾山江副教授金美芳教授吴建琴副教授诸学鸿特教林梓华特教曹宝志特教焦黎教授楚新正教授李雁飞特教陆亦农副教授汪建红副教授曾献春副教授谷连福特级教师马金台高级教师窦燕平高级教师巴图尔高级教师尹筱莉教授翁之望副教授阿斯娅副教授龚兰新副教授65466①101政治②204英语二202俄语203日语任选③333教育综合④836数学基础①101政治②204英语二202俄语203日语任选③333教育综合④837大学物理(力学、电磁学部分)①101政治②204英语二202俄语203日语任选③333教育综合④842新编地理教学论①101政治②204英语二202俄语203日语任选③333教育综合④838中学生物学教学论①101政治②204英语二202俄语203日语任选③333教育综合④839化学教学论1、外语2、专业面试3、数学教育学4、概率论与数理统计1、外语2、专业面试3、中学物理教学概论1、外语2、专业面试3、中国地理1、外语2、专业面试3、普通生物学1、外语2、专业面试3、综合化学学院代码、专业代码、专业名称、研究方向指导教师招生人数初试科目复试科目0452体育硕士004体育学院045201体育教学045202运动训练045204社会体育指导1351艺术硕士009音乐学院135101音乐01自由低音手风琴02钢琴03双排键010美术学院135107美术01国画02油画武杰教授王国元教授张晓伦教授韩春英教授李谦教授王皋华教授古丽帕丽教授王天军教授凌静教授马嵘副教授沈林副教授包小强副教授张曙副教授亚夏尔副教授习寿华副教授庞辉副教授阿不拉·玉素甫副教授王茗教授孟秦华副教授张欢教授康书增教授邓维东教授周静副教授李建国副教授周尊圣教授王钧兵教授莫合德尔教授买买提艾依提教授王光新教授赵培智副教授李勇副教授刘建新教授201520①101政治②204英语二202俄语203日语任选③346体育综合①101政治②204英语二202俄语203日语任选③336艺术基础④840音乐技术理论基础①101政治②204英语二202俄语203日语任选③336艺术基础④841专业基础1、外语2、专业面试3、体育概论、体育社会学(方向01、04)4、体育教学论(方向02)1、外语2、专业面试3、一首练习曲;一首复调;一首奏鸣曲;一首大型乐曲1、外语2、专业面试3、人物写生(中国画、油画)4、创作学院代码、专业代码、专业名称、研究方向指导教师招生人数初试科目复试科目0453汉语国际教育硕士017国际文化交流学院045300汉语国际教育硕士0551翻译硕士008外国语学院055101英语笔译055102英语口译华锦木教授梁云教授郭卫东教授闫丽萍教授王祝斌教授伊莉曼·艾孜买提教授李建军(学报)教授周珊副教授范祖奎副教授刘宏宇副教授崔延虎教授曹湘洪教授全鸿翎教授熊莉清副教授陈华英副教授李珂副教授阿米娜.阿不力孜副教授古丽米拉·阿不来提副教授李嘉东副教授2015①101政治②201英语一202俄语203日语任选③354汉语基础④445汉语国际教育基础①101政治②211翻译硕士英语③357英语翻译基础④448汉语写作与百科知识1、外语2、专业面试3、语言教学理论1、外语2、专业面试3、现场翻译(汉-英;英-汉)(笔译方向)4、复述(汉-英;英-汉);演讲(口译方向)各专业考试科目主要参考数目0451教育硕士初试科目(333教育综合):《教育学—情景与原理》傅道春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中国教育史》,孙培青,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外国教育史教程》,吴式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教育心理学》,冯忠良,伍新春等,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广州大学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硕士培养方案
一、专业学位类别、学制、学习方式
专业学位类别代码:0451
专业学位类别名称:教育硕士
专业领域代码: 045101
专业领域名称:教育管理
学制:二年学习方式:全日制
二、专业领域介绍:
教育管理专业领域所依托的教育学学科1995年获得教育学原理硕士授权点,2005年获得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
现拥有教授15人、副教授24人,讲师11人,其中博士学位获得者11人。
研究团队结构合理,实力雄厚,一批中青年学术骨干具有良好的学术声誉和社会影响。
近五年,承担省部级以上课题34项;出版著作20余部、教材5部,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多篇发表在《教育研究》、《课程·教材·教法》等权威刊物上;科研成果获得教育部全国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2项,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4项。
经过长期的累积,本专业点在教育管理、基础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教师专业发展、教育经济与政策等方向形成了较稳定的研究特色,在境内外有较为广泛的学术联系,与一些中小学也形成了稳定的研究合作关系,并多次受广东省教育厅、广州市人民政府等行政部门的委托,就教育管理、基础教育和教师教育等问题展开专项研究,在教育管理方面凝聚了较强的研究力量。
三、培养目标
以能力本位、师德为先、质量为上为培养理念,培养具有教师气质与人格、具有较强沟通能力、较高职业道德水准、较强专业能力和全面专业素养的优秀中小学教育管理人员。
具体培养规格如下:
1. 有高尚的师德修养;
2. 有广博的教育专业理论知识、合理的素质结构和较高的教育管理专业水平;
3. 有较强的教育管理实践能力,包括判断、决策、应变能力,组织、协调、指挥能力等;
4.有初步的从事教育科研的能力;
5.身心健康。
四、培养方式
1.采用全日制学习方式。
学习年限为2年。
2.第1学年以校内课程学习为主。
第2学年开展校外实践学习和学位论文工作,其中,校外实践学习不少于半年,第三学期12周内进行中期考核和论文开题,期末进行学位论文中期检查,第四学期五月份进行学位论文答辩,六月完成学位授予工作。
3.实行学分制。
4.实行导师负责制。
5.具体培养方式:
第一,注重专业引领,理论升华。
包括开设高水平学术系列讲座,推荐并指导阅读各类经典书目,组织开展教育教学课题研究,并聘请社会人才参与培养过程,实行多元化培养方式。
第二,注重教学相长。
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组织学生开展专题研讨,交流经验,分享智慧。
第三,注重评估,及时促改。
强化教育培养过程与结果的评估,全程把握培养工作状态与效果,及时调整改进后续的培养活动。
五、课程设置与要求
应修满36学分。
其中,教育素质板块8学分,教育能力板块20学分,教育实践板块7学分。
一般16学时计1学分。
未获学士学位(学历)考取的研究生及跨学科考取的研究生,或在招生考试时被认为在基础理论或专业知识方面有缺陷、需要在入学后进行适当补课的研究生,应在导师的指导下补修本专业大学本科的主干课程(不少于二门),并通过相应的考核,方能申请参加论文答辩。
补修课程填入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登记成绩,不计学分。
具体参见广州大学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
六、课程教学大纲
广州大学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
七、实践学习规划
为增进与丰富对教育管理实践的认识,促进对已有教育实践经验认识的升华与凝炼,提高教育管理理论应用到实践的意识与能力,提高教育管理理论水平,研究生在学校学习期间,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管理实践活动。
必须保持不少于半年的校外实践学习。
校外实践学习在学校建立的“教师能力提升基地”进行。
活动形式包括教学实习与教学管理实践、班级管理实习、学生管理实习及社会调查等。
研究生在校外实践学习期间,须按要求开展各项实践活动,对各项实践活动要进行自我总结;同时,要更多地接触社会,深入基层体验,做国情、社情调查,撰写一份调查报告。
八、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的撰写一般分为收集资料、开题报告、调查或实验、论文写作、中期检查、论文评阅与答辩等环节。
学位论文选题应来源于应用课题或现实问题,有明确的职业背景和应用价值,应紧密结合中小学教育管理实践,研究解决中、小学教育管理中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
论文形式可以多样化,可以是基础教育管理的专题研究,也可以是高质量的调研报告或典型案例分析。
学位论文须独立完成,对论文的评价应着重于综合运用所学理论和方法解决中小学教学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专业学位论文字数应不少于1.5万字。
论文须符合学术规范。
学校将建立有效的论文质量保障机制,如校内外送审制、论文盲审制、优秀论文评审制等保证论文质量。
九、答辩与学位授予
学位论文进入答辩环节,须组成不少于5人的答辩委员会。
在学位论文评阅人和答辩委员会成员中,必须至少有1名相当于副高职称的相关专业中小学专业教师或教研人员参加。
完成所有培养环节,修满规定学分,完成学位论文并通过答辩,经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查同意者,授予教育硕士专业学位。
十、校外实践基地情况
本专业建有相应的校外实践基地,研究生的指导实行“双导师”制。
校外实践基地名称:待定
校外实践基地负责人:
校外实践基地联系电话:
校外实践基地协议书附件:
十一、校外导师情况
研究生课程学习结束后,由经过学校认定的具有丰富教学实践经验和较高理论水平的校内导师与来自实践单位的业务水平高、责任心强、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校外导师共同担任研究生的指导教师,指导研究生校外实践学习和学位论文。
十二、必读和选读书目
1.《教育管理学》,陈孝彬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2.《教育管理学》,吴志宏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
3.《学校管理学》,萧宗六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
4.《教育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研究》,杨颖秀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5.《基础教育矛盾与对策》,陈敬朴著,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
6.《基础教育概论》,陈敬朴著,苏州大学出版社,2000年
7.《基础教育改革的回顾与前瞻》,李文长著,人民日报出版社,1998年
8.《基础教育新视点》,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
9.《变革社会中的教育权与受教育权:教育法基本问题研究》,劳凯声著,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10.《理论与战略:国际视野中的学校发展》,[挪威]波·达林著,范国睿主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
11.《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石中英著,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
12.《中国教育管理史》,孙培青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
13.《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陈玉琨等,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
14.《“新基础教育”论-关于当代中国学校变革的探究与认识》,叶澜著,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年
15.《当代外国教育改革著名文献(美国卷·第四卷)》,吕达等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
16.《课程领导与校本课程发展》,黄显华等著,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5年
17.《班级管理新探索:建设新型班级》,李伟胜著,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年
18.《教育管理与组织行为(第五版)》, [美]E·马克·汉森著,冯大鸣译,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
19.《教育领导与改革新范式》,郑燕祥,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
20.《校长学:一种反思型实践观》,[美]托马斯·J·萨乔万尼著,张虹译,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
广州大学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教育硕士)
注:要求每门课程填写相应的英文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