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反思
- 格式:doc
- 大小:30.50 KB
- 文档页数:3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高中教学反思范文引言《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唐代文学家白居易创作的一首诗。
该诗以北固亭为背景,表达了白居易对曾经繁华一时的京口和自己逝去青春的怀念之情。
在高中教学中,我们也常常进行反思,总结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本文将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学生评价三个方面,对《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进行高中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我们需要明确教学目标,以便达到预期效果。
针对《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目标可以设置如下:1.让学生了解白居易和他的创作背景。
介绍白居易的生平和文学创作,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这首诗歌的意境和表达方式。
2.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通过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等,让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和感受到诗人的情感表达。
3.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借助《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诗,引导学生进行写作实践,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方法在实施教学过程中,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至关重要。
对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教学,以下几种教学方法可以考虑使用:1.讲授法:通过讲解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向学生传授相关知识,帮助学生了解和理解这首诗歌。
2.阅读指导法:指导学生逐行阅读这首诗,解读其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促使学生对诗意有更深刻的理解。
3.讨论法:组织学生对诗歌进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诗人的情感表达,激发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4.写作指导法: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以《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为题,进行写作,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学生评价学生评价是检验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通过学生的反馈和评价,我们可以了解到他们对教学的认可度和反应。
对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教学,我们可以进行如下的学生评价方式:1.课堂讨论: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集体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及时给予肯定和指导,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思考能力。
2.作业评价:布置相关的作业,如诗歌鉴赏或写作,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理解和创作才能,同时给予具体的修改意见和建议。
高中语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反思引言《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唐代诗人文同的作品,曾广为流传并作为高中语文教材的选修篇目。
本文将对这篇诗的教学进行反思并探讨教学的改进方法,以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文化素养。
教学目标•了解《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作者背景和作品背景•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的意境和美感•学习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教学内容作者背景钱塘江是中国著名的大江,同时也是大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同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以咏史之事,抒发了自己对江边繁华沧桑、人事如梦的复杂情感。
学生在学习诗歌之前,应该先对作者背景有所了解,才能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
作品背景《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文同借杨凡大的口吐露自己感情的一首诗。
全诗通过中国古代的历史典故和自然景色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过去繁华的钱塘江边以及一切生命的流逝的思考和感慨。
诗歌分析在进行诗歌分析时,可以按照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 诗歌的整体结构分析:包括诗歌的韵律、格律和章节划分等,帮助学生把握诗歌的整体框架和脉络。
- 诗歌的意象与描写:通过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比喻和修辞手法,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美感。
- 诗歌的主题和情感:帮助学生把握诗歌的主题和情感,分析诗人的思想和情感表达。
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结合多媒体资源,向学生展示诗歌的背景,如古代插图、地理地图等。
通过图片和音频,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境。
诵读和朗诵让学生通过诵读和朗诵,更好地体会诗歌的韵律和美感。
可以以小组形式进行朗诵比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分组讨论和展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研读和分析诗歌。
每个小组负责一部分内容的讨论和总结,并进行展示。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创设情境可以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境。
例如,组织学生到江边进行实地考察,感受江的气息,用自己的话语重新描绘诗歌中的景物。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反思范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反思范文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那要怎么写好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反思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反思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高中一年级学段,语文版必修第三册中的一篇课文。
是南宋豪放派词人辛弃疾晚年的代表作,被明人杨慎评为辛词第一。
1、以学生感兴趣的《经典咏流传》中的一首歌曲《元夕》引入作者,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适当引申,让学生关注辛弃疾和辛弃疾的作品,并了解辛弃疾一生和思想。
2、语文的学习不可以离开诵读,本节设计中,诵读为本课学习的重点。
通过让学生诵读,发现并处理诵读障碍——包括字音、字义、断句等;通过诵读,让学生初步感受这首词的情感,尤其是老师和视频中的范读,把学生带入本词豪放、深沉、悲愤的氛围中。
最后也让学生掌握写作思路后,熟练背诵全词。
3、用典分析是本课学习的难点和关键点。
在本环节的设计中,让学生分小组进行充分讨论,以文本中关键词为突破口,结合注释和学生课外知识,使学生充分理解典故的意义以及其中作者寄托的情思;并且让学生初步感受几个典故之间的关系,教师适当总结,为后面背诵环节打下了基础。
4、最后的结束语设计为本课的点睛之笔,上课如写文章,“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
”让学生充分感受本词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特点,更好地掌握本词。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反思2(1)、优点。
1、能够快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作者,对宋词,对时代背景都能够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让学生对词中的典故有足够的熟悉,这也是学习本词的`关键所在。
3、对话交流,以学生为主题,教师适时点拨。
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揣摩、消化,然后教师的点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比如,对于词中五个典故的分析,学生小组讨论、发言,教师小结。
古诗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反思一、背景介绍《古诗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反思》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首经典诗歌,由宋代文学家辛弃疾创作。
诗中表达了作者在京口北固亭怀古时的思绪和情感,通过对过往岁月的回忆和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展现了作者对时光流转和生命的感慨和思索。
二、诗歌赏析1. 京口北固亭诗中的北固亭是辛弃疾的一处重要的青少年教育场所。
北固亭位于中国南京市河西新区长江北岸的北固山上,它是南京地区最著名的园林之一。
自古以来,北固亭就是文人雅士聚集之地,各家招牌,描摹山水,念诗吟酒,畅谈人生。
这里曾培养出许多优秀的文学人才,成为南京文化的重要象征。
2. 怀古情怀辛弃疾以他对北固亭的怀旧之情为诗的主线,抒发了他对过往岁月的眷恋和对人生的思考。
诗中描述了北固亭的美景和文人雅士的聚会场景,表达了诗人对逝去的故人、逝去的时光的思念之情。
3. 对人生的思考这首诗描绘了辛弃疾在北固亭怀古时的教学反思,通过对逝去的时光和人生的记忆的叙述,表达了对于生命短暂的感慨和对人生的思考。
辛弃疾在诗中提出“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则文章”这样的观点,强调了对于世事的洞察和对人情的领悟对于创作优秀文学作品的重要性。
三、教学反思《古诗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反思》作为一篇经典诗歌,具有很高的教学价值。
它不仅能够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鉴赏能力,还有助于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对人生的思考。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以下教学方法:1. 阅读理解与分析首先,教师应指导学生仔细阅读辛弃疾的这首诗,并通过讲解诗句的背景和意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分析诗歌。
可以通过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合作讨论,答案展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地思考诗中所传达的情感和意义。
2. 文化背景介绍其次,教师应对古代文化背景进行介绍,让学生了解北固亭的历史及其在南京文化中的地位。
学生可以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古代文人雅士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以便更好地理解诗中的情感和意义。
高中新课程标准教材教学设计(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学校:年级:任课教师:教学反思 / 高中教学反思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古诗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反思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学习教案中的内容,提升自我能力、提升个人素质、提升德智体美劳等作用,本教学反思资料适用于高中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
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反思篇一最近学校组织了“课内比教学”活动,我讲的是辛弃疾的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并将教学目标定为:通过对这首词的鉴赏,体会作者的爱国情怀并掌握一定的鉴赏技巧。
实际教学效果表明我的教学目标并没有很好的实现,课后我不断反思其原因,如何才能更好地实现这首词的教学目标,达到情与景的统一,让学生真正地走入情境当中呢?经过近期多次评课及教研活动,我意识到:充分认识、深入文本是诗词教学乃至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仅就此谈谈对这节课的几点认识:一、要充分地诵读文本。
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过程中,为了实现“让学生体会作者爱国情怀”的教学目标,我对作者及其生平事迹作了大量的介绍,这样占用时间较多,就显得喧宾夺主了。
其实凭学生初中对辛弃疾的了解就够了,课上稍做复习即可。
“文以载道”是语文特点之一,那“道”从何而来?单凭作者经历的介绍与主观想象是不行的,还是应注重学生对“文”的充分诵读。
另外,教学设计时我想象能在知识的拓展及迁移中,让学生进入情境,问题的设计也相对侧重于学生纯粹的主观感受。
事实证明在文本没有读透之前,任何扩展与迁移都是流于表层的,甚至会适得其反。
所以还是要回到“文本”这个源头,培养学生从文本入手进行深入细致分析。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怀古词在题目中就点明了怀古地点,应该在充分解题基础上,由文本内容入手指导诵读。
用实例诠释典故——《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反思摘要:在讲解古诗词典故时,我们用实例诠释典故能让学生体味诗人更细微的感情。
关键词:辛弃疾典故实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辛弃疾晚年词的代表作,被明人杨慎评为辛词第一。
自然,辛弃疾对这首词也是很满意的。
据宋人岳珂《桯史》记载,辛弃疾曾让人批评他的这首得意之作,岳珂指出它“唯觉用事多尔”,辛大喜,认为“实中予痼”,但“日数十易,累月犹未竟”。
辛弃疾为避免用典修改数月最终也没有成功,可见用典这种手法已经深入辛词的骨髓了。
辛词喜用典、善用典。
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中先后使用了孙权、刘裕、刘义隆、佛狸、廉颇等人物典故,这些人物除了廉颇都与词作的地点京口有关,用典虽多但却不觉得牵强。
但是这些对于接触词作不多的高一学生来说,显得琐碎而枯燥。
除了一个一个去解释这些词的典故之外,怎样能使学生乐于接受一句话需要解释好几分钟才明白意思的词句呢?再进一步,如何才能使学生能精准的理解典故所蕴藏的细微感情呢?近来发现,由于词作所用典故年代都比较久远,学生对此兴趣索然、味同嚼蜡,但讲授典故时如果找到合适的近现代历史故事或者名人事例,学生的兴趣大增,故事代入感增强,也能更好的体验典故背后的情感。
例如,在讲到“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时,需要对“佛狸祠”这个典故解释。
根据教材注释,“佛狸祠”就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行宫。
人们在佛狸祠里祭祀,表明人们已经忘却战败的历史。
这个解释已经大致讲出了此人用典的原委和想要表达的痛惜、痛心的心情。
但如果联系历史和现实会让学生体会更细微、更复杂的感情。
这时候我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要使用五六百年前的这个典故呢。
大部分学生都能想到典故与现实的相似性:都是南北对立,北方都是少数民族政权,南方汉族王朝都面临被入侵的危险并风雨飘摇。
相似的局势会有相似的结果吗?把这个问题抛给学生,众生议论纷纷。
古诗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反思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篇一最近学校组织了“课内比教学”活动,我讲的是辛弃疾的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并将教学目标定为:通过对这首词的鉴赏,体会作者的爱国情怀并掌握一定的鉴赏技巧。
实际教学效果表明我的教学目标并没有很好的实现,课后我不断反思其原因,如何才能更好地实现这首词的教学目标,达到情与景的统一,让学生真正地走入情境当中呢?经过近期多次评课及教研活动,我意识到:充分认识、深入文本是教学乃至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仅就此谈谈对这节课的几点认识:一、要充分地诵读文本。
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过程中,为了实现“让学生体会作者爱国情怀”的教学目标,我对作者及其生平事迹作了大量的介绍,这样占用时间较多,就显得喧宾夺主了。
其实凭学生初中对辛弃疾的了解就够了,课上稍做复习即可。
“文以载道”是语文特点之一,那“道”从何而来?单凭作者经历的介绍与主观想象是不行的,还是应注重学生对“文”的充分诵读。
另外,时我想象能在知识的拓展及迁移中,让学生进入情境,问题的设计也相对侧重于学生纯粹的主观感受。
事实证明在文本没有读透之前,任何扩展与迁移都是流于表层的,甚至会适得其反。
所以还是要回到“文本”这个源头,培养学生从文本入手进行深入细致分析。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怀古词在题目中就点明了怀古地点,应该在充分解题基础上,由文本内容入手指导诵读。
词以“千古江山”起笔,气势恢弘,一位久经沙场的老者凭栏远眺,“古来万事东流水”,此时此刻却汹涌在他的心中,在这英雄辈出之地,在这胸怀壮志之时,他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呢?就此让学生自由诵读、体会,再通过指名朗读来掌握学生对词情感的把握,并促使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思考,为进行下一步诗词鉴赏做好充分准备。
二、注重意象的分析。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不是意象较为集中的诗词,所以在讲课过程中我忽略了对意象的分析。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反思简短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反思简短》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
这首词是豪放派此人辛弃疾所写的一首词。
在词中,诗人采用了大量用典的写作手法,典故的使用,无疑增加了整首词的理解难度。
因此,在上这一首词的时候,我给学生布置作业,让他们回去依照着《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这一首词中对典故的解析进行预习。
首先,找出词中用了什么典故,其次,通过这些典故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但,即使如此,在上课的时候还是出现了对于此中的典故出现难以理解的这一问题。
大部分同学只知道词人用了什么典故,可是,对于所使用典故的目的,以及表达出来的情感依然没办法联系起来。
这一问题的出现,我想,应该是学生把文本和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两个因素分隔开了,以至于没办法去理解典故所传达出来的作者的情感。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反思简短这篇文章共903字。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思路及反思引言《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元代文学家杨维桢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以赞美北固亭的山水之美和寄托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这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流传至今仍然备受推崇。
以此为教学内容,通过学生对该诗的学习和分析,能够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本文将介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教学思路,并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和总结。
教学思路1. 了解背景与作者在学习《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之前,首先需要给学生介绍该诗的背景和作者的简介。
可以简要介绍元代文学的特点以及杨维桢的生平和作品,使学生对诗歌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好奇心。
2. 阅读诗歌,理解诗意然后,学生需要仔细阅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诗。
帮助学生掌握诗歌的基本词汇和句型,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可以结合课堂讲解和学生的个人理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诗歌中的抒情主题和艺术特点。
3. 分析诗歌结构和修辞手法接下来,引导学生分析《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结构和诗歌修辞手法。
例如,学生可以分析诗歌的韵律和格律,探讨作者在运用平仄和押韵时的意图;同时,学生还可以挖掘诗歌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深入理解诗歌的意义和表达方式。
4. 理解文化内涵《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融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学生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还需了解相关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可以通过讲解相关知识,或者引导学生进行文献检索,深入研究和探讨诗歌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跨学科思维能力。
5. 创作和表达最后,学生可以以《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为蓝本,尝试进行诗歌创作。
可以引导学生运用类似的写作语言和修辞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
同时,也可以通过朗读和诗歌演绎等方式,让学生更好地展示和表达自己的创作成果。
反思与总结在教学过程中,由于限制了课堂时间,我只能粗略地介绍了《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背景和作者简介。
这可能导致学生对于诗歌的理解和学习动力不足。
因此,今后可以将背景介绍和作者简介拆分为两个课堂,给学生更多时间去深入了解和思考。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反思
一、教学设计的反思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高中人教版语文教材(必修四)第二单元里的一篇课文,是南宋豪放派词人辛弃疾晚年的代表作,被明人杨慎评为辛词第一。
这首词的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在理解作品内容的同时,运用联想与想象,领悟词中情景交融的意境。
还可依据时间线索逐层引导学生把握诗情,学生在把握本词中所引用的典故基础上,领悟本词中作者的情感,为以后鉴赏诗歌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过程的反思
(一)优点之处
1.教学设计,选准突破口。
通过对这首词的鉴赏,体会作者的爱国情怀并掌握一定的鉴赏技巧。
本词突出特点就是用典,这也是辛词的独特之处,教师如何让学生把词中所涉及的这些典故尽量熟悉,是读懂这首词的关键。
2.对话交流,积极互动。
在课题上,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不能越俎代庖。
我直接给学生十分钟的时间,让他们找出词中的典故,待他们稍微消化典故之后,点学生起来讲故事。
孩子们参与了课堂,一定程度上解放了老师。
最后,我适时地抛出最后一个问题:“古人登临山川大泽必有所感,那辛弃疾登临北固亭山的感受是什么呢?请用现代汉语,写一段话来。
”怀古词,这学期我们还学习过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里面苏轼和周瑜的对比,是上课的重点。
其实那时我就在想怀古词其实中间含有某种古今对比,那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
怀古》应该也有,正所谓“借古人来浇自己心中旳垒块”,所以辛弃疾使用那些典故也是在某种程度含蓄的表达自己的心情。
所以最后一个问题的设计,我觉得也是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二)不足之处
1.朗读太少。
在诗歌教学中,诵读是一项重要的内容。
如果在理清思路、展示意境之后能紧接着再进行一次读的训练,范读也好,听读也罢,或者干脆让学生进行试读,以此来检测他们对作品的独立理解,这样会使整堂课的处理更完美一些,教学高潮也必将更明朗一些,诗歌的韵味也会显得更浓一些。
应该让学生多读,以各种方式读,使学生更深入理解文本,更利于学生的背诵。
2.典故之间没有衔接。
作者为什么由这个典故联想到另一个典故?如果能处理好这个衔接,我觉得不仅使整首词连贯了,作者的感情也更容易为学生所理解接受。
3.对一些词的忽略,没有让学生掌握古今不同的词语,也没能更深入、全面地体悟到作者流露于字里行间的情感。
比如“烽火扬州路”的“路”是指宋代行政区域名,相当于现代的“省”。
此类词语古诗文中较为常见,本应作重点交代给学生,作为知识的积累。
另外,词中常见一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为诗词增添了神韵。
有一些较为传神的动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英雄无觅孙仲谋处”,一个“觅”字写出了词人仔仔细细寻觅的状态,就是因为如此细致的找寻,才更突出找不到的失落与叹惋;“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越过了层层山峰,超越了时空界限,词人“望”到了四十三年前扬州城内生灵涂炭的场景,也“望”出了千里江山,“望”出了词人精忠报国的理想。
此外,还有一些修饰词语的运用,大部分都是形容词,“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之景因形容修饰更
体现其平凡、落寞,也因为人们对英雄的传诵而蕴涵了不平常之情。
还有一些程度副词,词中“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人道寄奴曾住”两个副词的运用突出了历史风雨的无情打击,诸如此类词语还有很多。
课上由于急于完成既定目标,没有把这些重点词分析到位,如果单就几个词重点分析,其余的让学生自己去品味,就不会有将刚要走入情境的学生拉回来的遗憾了。
(三)改进措施
综述以上认识,就是要从文本出发,充分地把握文本,深入研读文本,才不至于“攀无根之木”“寻无水之源”,才不会越走离目标越远,不仅是诗词鉴赏如此,文本的内涵很丰富,所有用语言文字符号表达出来的内容都是文本,诗词、现代文是文本,应用文也是文本,甚至从一个标点符号中,我们也能揣摩出作者及文中人物情感。
所以,教语文,还是要回归文本!
以上是我对《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篇课文的几点反思,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的进行反思教学和行动研究,使自己的语文教学水平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