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诗词的空静之美
- 格式:docx
- 大小:22.45 KB
- 文档页数:7
王维冷门意境幽美诗词
嘿,你知道王维吗?那可是大唐诗坛的一颗璀璨明珠啊!他有好多诗词,有些特别冷门,但意境那叫一个幽美。
比如说这首诗,“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你想想看,空荡荡的山里看不到人,却能听到人说话的声音,这是多么奇妙的感觉呀!就好像你走进了一个神秘的世界,明明感觉有人在,却又看不到。
那阳光透过树林,照在青苔上,哇,那画面简直太美了,就像一幅神秘的画卷在你眼前展开。
还有,“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哎呀呀,人悠闲地呆着,桂花就那么轻轻飘落,夜晚安静得连春天的山都好像空了一样。
月亮出来,居然能把山鸟惊到,它们时不时地在山涧中鸣叫。
这是怎样一种宁静又美好的场景啊!就好像整个世界都安静下来,只有这些声音和画面在你心里回荡。
王维的诗啊,就像是一把钥匙,能打开你心里那扇通往美好世界的门。
他用简单的词句,营造出那么幽美的意境,真的太厉害了!难道你不想去细细品味一下这些诗词的美妙吗?难道你不想沉浸在他创造的那个幽美世界里吗?
我觉得啊,王维的这些冷门却意境幽美的诗词,真的是我们宝贵的文化财富。
它们能让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一片宁静的港湾,能让
我们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和神奇。
我们应该好好珍惜这些诗词,让它们一直流传下去。
本⽂是为⼤家整理的《唐诗三百⾸朗诵:⼭居秋暝·王维》的⽂章,希望⼤家能够喜欢!【作品简介】 《⼭居秋暝》由王维创作,被选⼊《唐诗三百⾸》。
这是⼀⾸写⼭⽔的名诗,于诗情画意中寄托诗⼈的⾼洁情怀和对理想的追求。
此诗的⾸联写⼭居秋⽇薄暮之景,⼭⾬初霁,幽静闲适,清新宜⼈。
颔联写皓⽉当空,青松如盖,⼭泉清冽,流于⽯上,清幽明净的⾃然美景。
颈联写听到⽵林喧声,看到莲叶分披,发现了浣⼥、渔⾈。
末联写此景美好,是洁⾝⾃好的所在。
全诗通过对⼭⽔的描绘寄慨⾔志,含蕴丰富,耐⼈寻味。
“明⽉松间照,清泉⽯上流”实乃千古佳句。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的唐诗三百⾸栏⽬。
这⾸诗将空⼭⾬后的秋凉,松间明⽉的光照,⽯上清泉的声⾳以及浣⼥归来⽵林中的喧笑声,鱼船穿过荷花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起,给⼈⼀种丰富新鲜的感受。
它像⼀幅清新秀丽的⼭⽔画,⼜像⼀⽀恬静优美的抒情乐曲,体现了诗⼈诗中有画的创作特点。
【原⽂】《⼭居秋暝》作者:王维空⼭新⾬后,天⽓晚来秋。
明⽉松间照,清泉⽯上流。
⽵喧归浣⼥,莲动下渔⾈。
随意春芳歇,王孙⾃可留。
【注解】 1.暝:⽇落,夜晚。
夜⾊。
2.空⼭:幽静的⼭。
3.新:刚刚。
4.⽵喧:⽵林中笑语喧哗,也指⽵⼦枝叶相碰发出的声⾳。
5.喧:喧哗,这⾥指洗⾐服姑娘的欢笑声。
6.浣⼥:洗⾐服的姑娘。
浣(huàn):洗。
7.莲动:意谓溪中莲花动荡,知是渔船沿⽔下⾏。
8.随意:尽管,虽然。
9.春芳歇:春天的芳华凋谢了。
春芳:春草。
歇:⼲枯。
10.王孙:原指贵族⼦弟,后来也泛指隐居的⼈,此处指诗⼈本⼈。
11.留:居。
12.王维,约(701-761),字摩诘,蒲州(今⼭西永济)⼈。
唐代诗⼈、画家。
⼭⽔⽥园派诗⼈,⼈称“诗佛”。
13.清泉⽯上流:写的正是⾬后的景⾊。
14.随意春芳歇,王孙⾃可留:反⽤《楚辞·招隐⼠》“王孙兮归来,⼭中兮不可以久留”句意。
意谓任它春芳消歇,王孙也可以久留,因为秋⾊同样迷⼈,使⼈留恋。
王维古诗的空静之美王维擅长于表现空山的宁静之美,他的诗歌创作,受隐逸之风和禅宗思想的影响较大,自甘寂寞的山水情怀与禅的静默观照合而为一,神会于物,超入禅境,能于空静中传出动荡,平淡里透出幽深,有一种冲淡空灵的缥缈神的。
被视为古代山水诗创作的正宗。
王维(701 —762) 盛唐时期杰出的诗人,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家,与李白、杜甫并称盛唐时期三位著名的诗人; 他的诗歌达到了意境浑然的境界,在用文字塑造形象中,大量地融入了绘画艺术的表现手法,突破了以往文字的间接性局限,以诗的形式再现了画的意境,诗情画意融为一体,创造出了绘画般优美而深广的意境。
难怪苏轼有如此评价:“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这也是王维诗歌的特点,他精通音律,又擅长绘画; 是少有的全才,的确,王维就是这样一位诗人; 他的诗歌具有静逸明秀、空明宁静之美; 他是盛唐时期山水田园是的代表作家,二十岁就中进士,由于过早的接触到了官场,所以在他年近三十岁左右就开始了他的亦官亦隐的生活疆关塞的壮阔荒寒,小;王维字摩诘,人称诗佛,王维出生在一个虔诚的佛教徒的家庭里,王维从小就受到了母亲的熏陶,据说,王维的母亲始终是吃斋念佛的,中年时期,由于官场的不得事,就已无意于仕途荣辱; 到了晚年已无意于仕途荣辱,常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过着僧侣般的生活。
王维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边塞、山水诗、律诗还是绝句等都有流传人口的佳篇。
在描写自然景物方面,有其独到的造诣。
无论是名山大川的壮丽宏伟,或者是边桥流水的恬静,都能准确、精炼地塑造出完美无比的鲜活形象,着墨无多,意境高远,诗情与画意完全融合成为一个整体。
王维早年有过积极的政治抱负,希望能作出一番大事业,后值政局变化无常而逐渐消沉下来,吃斋念佛。
四十多岁的时候,他特地在长安东南的蓝田县辋川营造了别墅,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王维早年对功名亦充满热情和向往,有一种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如《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导语】《秋夜独坐》是唐代诗⼈王维创作的五律。
流露出诗⼈想皈依佛门的禅思,表现了诗⼈决⼼修佛、永离⼈间苦海的愿望。
下⾯就和⼀起来欣赏下这⾸诗词,欢迎阅读! 《秋夜独坐》 唐•王维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更。
⾬中⼭果落,灯下草⾍鸣。
⽩发终难变,黄⾦不可成。
欲知除⽼病,唯有学⽆⽣。
【赏析】 诗⼈在⼀个秋⾬之夜,独坐⾃伤,见镜中两鬓苍然,更觉悲哀。
此时将近⼆更,诗⼈眼看着⾃⼰的⽣命在时光中⼀点点消逝,却⽆能为⼒,只有深陷于悲哀之中。
这时,诗⼈把思绪从悲伤中抽出,转为对⼤⾃然的观察。
“⾬中⼭果落,灯下草⾍鸣”,诗⼈从⾬声中想到⼭中成熟的野果,好像看见它们纷纷下落;他从灯烛的⼀线光亮中注意到草野⾥的⾍叫声。
这两句描写的是⾬中秋景,展⽰的是⼤⾃然最细微的⽣命律动,营造出⼀种空灵、闲淡、幽静的澄澈之境。
“⾬中⼭果落”当是⼭果熟透后⾃然下落,为静态的画⾯中增添了动感,⼀个“落”字,仿佛展现出⼀种天籁之美。
⽽“灯下草⾍鸣”句,瞬间把⼈带⼊⼀个宁静美好的⽥园中,那昏黄的灯静静地亮着,那醉⼈的⾍鸣声慵慵地响着,多么静寂。
这两幅画,静中蕴含着⽆数的动感,动感之中⼜有不尽的寂静,把⾬中秋景描写得极具禅意。
与之相似的有司空曙的“⾬中黄叶树,灯下⽩头⼈”两句,但司空曙句显得更加凄凉和孤寂,⽽王维句则显得恬淡悠闲。
诗的后⼆联写觉悟和学佛。
诗⼈认识到⼈和万物的存在都是短暂的,⼈⽼不能再次青春,炼丹服药祈求长⽣也是虚妄,只有信奉佛教,才能从根本上消除⼈⽣的悲哀。
整⾸诗写出⼀个禅悟的过程。
诗的前半篇形象⽣动,感受真切,在艺术上是颇为出⾊的;⽽后半篇则纯属说教,归纳推理,⽆可取之处。
《王孟诗评》:“极平易,有点化。
” 扩展阅读:王维的诗渗禅意 王维有很多诗清冷幽邃,远离尘世,⽆⼀点⼈间烟⽓,充满禅意,⼭⽔意境已超出⼀般平淡⾃然的美学,含义⽽进⼊⼀种宗教的境界,这正是王维佛学修养的必然体现。
王维的⽣活的时代,佛教繁兴。
⼠⼤夫学佛之风很盛。
王维诗中“空”字的意蕴王维诗中“空”字的意蕴王维是盛唐时期著名的田园山水诗人,他的诗作散发着强烈的浪漫气息。
他歌颂隐逸,爱好自然。
他又是杰出的画家,所以他的诗画完美结合,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他常以绘画、音乐之理通于诗,他的诗也就具有绘画美、音乐美。
王维晚年的诗作中常用“空”字来表现诗的独特美妙的意蕴。
他善于炼字,在运用“空”方面可谓妙笔生花,达到了“空”字不空、词“空”意丰的效果。
在他的诗中出现了好多“空”字,好像绘画艺术的留白,读者在欣赏的过程中,把自己的心情揉入诗作,独自悠游于艺术所赋予的空灵氛围中,让尘事渐行渐远,心灵便在他的诗歌所描绘的自然、宁谧、闲适的美妙意境中纵横驰骋,给人留下无穷的回味和丰富的想象,其意蕴也各不相同。
王维诗中“空”字的意蕴大致分为三类。
一、表现诗人淡泊宁静的感情《过香积寺》中“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空”字不仅写出了暮色中水潭的空阔清幽,澄清透彻,也写出诗人内心的淡泊宁静。
《山居秋暝》中“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空山”的意思是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啊。
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清新,景色美妙,诗人的内心也洁净空明,闲适安逸。
山居”给人最突出的印象是“空”,即寂静空灵幽远。
与其说本诗写出了诗人过隐居生活的愿望,不如说表达了作者怡然自得的生活情趣。
“空山”二字点出此处有如世外桃源,诗人愿意在此归隐。
“空”字是诗眼。
空明境界和宁静之美,是王维田园山水诗艺术的结晶。
因心境空明,诗人对自然现象的观察极为细致,感受非常敏锐,像画家一样,善于在动态中捕捉自然事物的光和色,在诗里表现出极丰富的`色彩层次感。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鸟鸣涧》),“春山空”写万籁都陶醉在那种夜的色调、夜的宁静里了。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终南别业》)中,“空”字写出了诗人的闲情逸致。
诗人兴致来时,唯有独游,赏景、怡情这样的胜事,才能自得其乐,不求人知,自己心会其事而已。
形容山环境安静优美的诗句
1、《鸟鸣涧》唐代: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2、《池上二绝》唐代:白居易
山僧对棋坐,局上竹阴清。
映竹无人见,时闻下子声。
3、《鹿柴》唐代: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4、《竹里馆》唐代: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5、《入若耶溪》南北朝:王籍
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
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
6、《山居杂诗》元好问
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
余花犹可醉,好鸟不妨眠。
以动衬静的意境美——王维《山居秋暝》赏析王维(701年-761年),是唐朝诗人,也是宋朝文豪苏轼的偶像,是山水诗的鼻祖,《山居秋暝》是他最著名的一首诗,它不仅体现了王维丰富的意境美,也展示了他关于山水、山水景观与山水文化的价值追求。
王维的《山居秋暝》包含有充分的节奏感,只有四句,但每句都有着深刻的意境美,第一句“空山新雨后”,映射了遥远的山色,雨后山色变得更加迷离而又神秘;第二句“天气晚来秋”,暗示了季节的变迁,秋天的气息即将开始;第三句“明月松间照”,把读者带入到有月光洒落的森林之中,月光在松林中洒落,使山林充满诗意;第四句“清泉石上流”,是该诗最为晶莹剔透的一句,把读者带入绿荫深处,以清澈的溪水活跃山林,将一幅朦胧清新山水景象展示在读者面前。
《山居秋暝》充满了王维丰富的意境美,他在山水美学中深入研究,强调山水景观与山水文化的价值,使其山水景观和精神大小呼应,把心灵的跃动和山水的宁静结合在一起。
他的诗中,“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营造了一个神秘、精致、清新的秋晨山居的意境,形成了引人入胜的山水美学空间,让人们无论身在何处都可以体会到山林的祥和、自然的安详,褒扬了自然界的静态之美。
山水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王维以最丰富的意境美赞美自然,把山水和静态的精神融合在一起,让我们在他的诗作之中感
受到宁静的山林,体会不同的山水之乐。
更重要的是,王维的《山居秋暝》丰富了中国文化,展示了中国文化对自然的尊重,也为我们追求山水文化、价值观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总之,王维的《山居秋暝》不仅是一首凝练而优美的诗歌,也体现了他丰富的意境美,将山水景观与山水文化的价值追求融合在一起,这正是王维优秀的山水诗作的典型之处。
浅析王维古诗词的特色最能表现王维的创作个性和独特风格,奠定了他在唐诗史上大师地位的,是他后期山水诗的创作。
他的山水诗情景交融,形成一种独特的宁静之美和空灵境界,具有“诗中有画,静中有声”的艺术风格,令后人赞叹不已。
一、独特的绘声绘色、诗中有画的艺术风格这是王维山水诗一个显著的艺术风格。
《桃源行》是王维十九岁时取材于陶渊明《桃花源记》所作的一首乐府诗。
这首诗通过形象的画面来开拓诗境,可以说,是王维“诗中有画”艺术风格在早期作品中的集中体现。
在这里,绚烂的景色和盎然的意兴融成一片优美的诗的境界。
“山口潜行始隈隩,山开旷望旋平陆”两句,使人想象到渔人弃舟登岸,进入幽曲山口蹑足潜行,到眼前豁然开朗,立现桃源的场景。
“居人共住武陵源”之后的十二句,是全诗的重要部分,展现了“物外起田园”的画面:月光,松影,长栊沉寂,静谧之夜;太阳,云彩,鸡鸣犬吠,喧闹之晨。
两幅画面,各具情趣。
夜景全取静物,晨景全取动态,充满诗情画意。
其中的一连串动词,把人们的神态和心理所画得活灵活现,表现出桃源中人淳朴、热情的性格和对故土的关心。
其实所谓王维的诗“诗中有画”,就是指他在诗歌创作时,日然的融合了绘画的某些手法,善于将色彩、线条、构图等本来属于绘画艺术的表现形式全面的融汇入诗中,在读者的脑海中,唤起生动逼真的意境。
二、对仗工致,音韵铿锵通过工巧的对仗与和美的音律,使作品铿锵上口,余音绕梁,是王维山水诗的又一个显著风格。
“桃红复合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是王维《田园乐》中的诗句。
如果说孟浩然的《春晓》,格律和音律自由自在,意脉一贯,似行云流水,那么,王维的这首《田园乐》则格律精严,从骈偶上看,不但“桃红”与“柳绿”,“宿雨”与“朝烟”等实词对仗工稳,连虚字的对仗也很经心。
如“复”与“更”相对,在作品中有递进诗意的作用;“未”与“犹”对,在句中都有转折诗意的作用。
“含”与“带”两个词在词意上都有主动色彩,使客观景物染上主观印记,十分生动,且对仗精工,看去一句一景,彼此却又呼应联络,浑成一体。
王维诗的空灵之美《山居秋暝》是王维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之一,诗中将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光照,石上清泉的声音以及浣女归来竹林中的喧笑声,鱼船穿过荷花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给人一种丰富新鲜的感受。
这首诗虽然不免隐士气,但写得格调清晰,富有生活气息,与诗情画意之中寄托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诗的开头两句写薄暮之景,山雨初霁,幽静闲适,清新宜人。
是诗人用大手笔勾画的雨后山村的自然画卷。
其清新、宁静,淡远之境如在目前。
一个“空”字,渲染出天高云淡,万物空灵之美。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是全诗精华所在,王维“诗中有画”的特点在此发挥得淋漓尽致。
“照”与“流”,一上一下,一静一动,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仿佛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脉搏在跳动。
此时此刻诗人也仿佛觉得自己也被洗净了一般,自然的美与心境的美完全融为一体,创造出如水月镜般不可凑泊的纯美诗境。
此种禅意非隐居者莫属。
下文“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实际上说的是在这青松明月之下,在这翠竹青莲之中,生活着这样一群无忧无虑、勤劳善良的人们。
这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反映了诗人过安静纯朴生活的理想,同时也从反面衬托出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
这两句写的很有技巧,而用笔不露痕迹,使人不觉其巧。
诗人先写"竹喧""莲动",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到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
这样写更富有真情实感,更富有诗意。
诗的中间两联同是写景,而各有侧重。
颔联侧重写物,以物芳而明志洁;颈联侧重写人,以人和而望政通。
同时,二者又互为补充,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都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都是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
既然诗人是那样地高洁,而他在那貌似“空山”之中又找到了一个称心的世外桃源,所以就情不自禁地说:“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本来,《楚辞·招隐士》说:“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诗人的体会恰好相反,他觉得“山中”比“朝中”好,洁净纯朴,可以远离官场而洁身自好,所以就决然归隐了。
分析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艺术成就王维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他擅长将自己独特的生活情趣和佛理融入诗中,借用绘画线条、色彩技法,巧用朴实凝练的语言,采用白描等手法,创作了一首首恬淡秀美的山水田园诗,营构出寂静幽清的意境,表现诗人闲适的生活和恬静的心境,具有很高的艺术和审美价值。
王维是盛唐著名诗人。
他博学多才,既擅长写诗,又通晓音律,还精通绘画、书法。
王维的诗现存四百多首,他前期的诗富于进取精神,讥讽权贵纨绔,反映边塞生活,书写游侠意气,多表现人们的英雄气概和爱国热情;后期由于张九龄被贬,王维对现实感到失望,加之中年丧妻和深受佛道影响,先隐居终南山,后在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酬张少府》),并致力于山水田园诗写作。
其诗将诗情、画意、禅趣、和谐韵律有机地熔为一炉,意境寂静幽清,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审美情趣,成为唐代山水田园诗的代表。
其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寂静幽清的意境意境是我国古代美学、文学批评的重要范畴,一直是古代艺术家追求的艺术表现的最高境界。
明代朱承爵《存馀堂诗话》:“作诗之妙,全在意境融彻。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词以境界为最上。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王国维所说的“境界”即意境。
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艺术魅力,就在于无论是描绘秀山丽水,还是摹写茂林修竹、村舍农事,都营构了一个远离尘嚣、空明洁净、物我神会的艺术境界,犹如世外桃源,空寂、幽静。
如《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首诗描绘秋雨初晴的黄昏美景。
一场秋雨后,秋山幽净,清爽宜人。
皎洁的月光播洒在清新、青翠的松林间,清泉在光滑洁净的溪石上缓缓流淌。
在这青松明月之下、翠竹青莲之中,生活着一群无忧无虑、勤劳善良的男女。
全诗融山村的自然美和村民的生活美于一体,意境清新、幽静、恬淡、优美,读来心旷神怡,令人神往。
王维山水田园诗寂静幽清的意境源于他独特的生活经历。
王维诗词的空静之美本文是关于王维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王维擅长于表现空山的宁静之美,他的诗歌创作,受隐逸之风和禅宗思想的影响较大,自甘寂寞的山水情怀与禅的静默观照合而为一,神会于物,超入禅境,能于空静中传出动荡,平淡里透出幽深,有一种冲淡空灵的缥缈神的。
被视为古代山水诗创作的正宗。
王维(701—762)盛唐时期杰出的诗人,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家,与李白、杜甫并称盛唐时期三位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歌达到了意境浑然的境界,在用文字塑造形象中,大量地融入了绘画艺术的表现手法,突破了以往文字的间接性局限,以诗的形式再现了画的意境,诗情画意融为一体,创造出了绘画般优美而深广的意境。
难怪苏轼有如此评价:“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也是王维诗歌的特点,他精通音律,又擅长绘画;是少有的全才,的确,王维就是这样一位诗人;他的诗歌具有静逸明秀、空明宁静之美;他是盛唐时期山水田园是的代表作家,二十岁就中进士,由于过早的接触到了官场,所以在他年近三十岁左右就开始了他的亦官亦隐的生活疆关塞的壮阔荒寒,小;王维字摩诘,人称诗佛,王维出生在一个虔诚的佛教徒的家庭里,王维从小就受到了母亲的熏陶,据说,王维的母亲始终是吃斋念佛的,中年时期,由于官场的不得事,就已无意于仕途荣辱;到了晚年已无意于仕途荣辱,常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过着僧侣般的生活。
王维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边塞、山水诗、律诗还是绝句等都有流传人口的佳篇。
在描写自然景物方面,有其独到的造诣。
无论是名山大川的壮丽宏伟,或者是边桥流水的恬静,都能准确、精炼地塑造出完美无比的鲜活形象,着墨无多,意境高远,诗情与画意完全融合成为一个整体。
王维早年有过积极的政治抱负,希望能作出一番大事业,后值政局变化无常而逐渐消沉下来,吃斋念佛。
四十多岁的时候,他特地在长安东南的蓝田县辋川营造了别墅,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王维早年对功名亦充满热情和向往,有一种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如《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汗塞,归雁入胡天。
大门、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
以英特豪迈之气融贯于出色的景物描写之中,形成雄浑壮阔的诗境。
那无尽的长河,广阔地平线上的落日、大漠孤堡上的烽烟,透露出诗人走马西来天尽头的豪迈气概。
但真正奠定王维在唐诗艺术史上大师地位的,是其歌咏归隐的山水田园诗创作。
他精通音乐,又擅长绘画,在描写自然山水的诗里,创造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明秀诗境,兴象玲珑而难以句诠。
如《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在清新宁静而生机盎然的山水中,感受到玩完生生不息的生之乐趣,精神升华到了空间无滞碍的境界,自然的美与心灵的美完全融为一体,创造出如水月镜花般不可凑泊的纯美诗境。
空明境界和宁静之美,是王维山水田园诗艺术的结晶。
因心境空明,诗人对自然的观察极为细致,感受非常敏锐,象画家一样,善于在动态中捕捉自然事物的光和色,形成极富山水田园层次感的视觉景象。
王维很早就归心于佛法,精研佛理,受当时流行的北宗禅的影响较大,晚年思想又接近南宗禅。
在他的作品中所阐述的是:静坐澄心,最大限度的平静思想和情绪,让心体处于寂灭的虚空状态。
这种以禅入定、由定生慧的精神境界,是中国人接触佛教大乘教义后体悟到的一种心灵状态对王维的创作有极大的影响,当他从坐禅的静室中走出走出来,即习惯于报宁静的自然作为凝神观照而息心静虑的对象,从而使山水诗的创作别具慧眼,如《终南别业》: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水穷尽处,自然也就是深山无人处,人无意而至此,云无心而出,可谓思与境偕,神会与物。
诗人着重写无心,写偶然,写坐看是无思无虑的直觉印象,那无心淡漠、自然闲适的“云”,是诗人心态形象的写照。
静极生动,动极归静、动静不二的禅意,渗入到山情水态之中,化作天光云影,空灵而自然。
与坐禅的体验相关联,王维多喜欢写独坐是的感悟,将禅的静默观照与山水审美体验合二为一,在对山水清晖的描绘中,折射出清幽的禅趣。
在一片静寂中倾听天籁,以动写静,喧中求寂。
王维到了晚年的归隐,确已达到了“气和容众,心静如空”的“无我”境界。
由于生性好静而自甘寂寞,他能把独来独往的归隐生活写得很美,无心于世事而归隐于山林,与松风山月为伴,不仅没有丝毫不堪孤独的感觉,反而流露出自得和闲适。
人若能享受孤独,寂寞也就是一种美了。
王维所欣赏的正是人在寂寞时方能细察到的一一隐含自然生机的空静之美。
那空山青苔上的一缕夕阳、静夜深林里的月光、自开自落的芙蓉花,所展示的无一不是自然造物生生不息的原生状态,不受人为因素的干扰,没有孤独,没有惆怅,只有一片空灵的寂静,而美的意境就产生于对这自然永恒的空、静之美的感悟之中。
王维诗现存不满400首。
其中最能代表其创作特色的是描绘山水田园等自然风景及歌咏隐居生活的诗篇。
王维描绘自然风景的高度成就,使他在盛唐诗坛独树一帜,成为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
他继承和发展了谢灵运开创的写作山水诗的传统,对陶渊明田园诗的清新自然也有所吸取,使山水田园诗的成就达到了一个高峰,因而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
王维的山水诗宁静,自然,固然是吸收了禅家涤清烦扰、自悟清空的理念,但也是因他理想破灭、知音难逢,对俗世声色犬马的唾弃、冷落与摒弃,最终转向空境的自然流露。
因而诗人的精神性格大多如大漠孤烟、长河落日般静穆,不求赏识而恬然自适。
王维的山水诗正是诗歌美感经验与禅宗诗歌美感经验的天然融合。
其实那些诗歌中所展示的大自然最细微的生命律动,又何尝不映现着诗人那慧眼禅心呢?大自然以其每一缕阳光,每一片飞花,每一声鸟鸣,每一丝虫吟,感应着、涵容着诗人广阔而深邃的灵魂。
当诗人将自己全身心融于山水本性之中时,物我之间便同跳着一个脉搏、共振着一个节奏,两种生命,在刹那间,互相点头、默契和微笑。
这便是王维山水诗能以有限文字表现无限情趣,以空灵诗境表现奥妙禅心的生命哲学底蕴所在。
王维在他的山水诗里,喜欢创造静谧优美的意境,他善于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不仅以细致的笔墨写出景物的鲜明形象,而且往往从景物中写出一种环境气氛和精神气质。
王维山水诗的空灵美对自然山水观照的结果就是它有着丰富的内涵,且有多种表现。
他的山水诗大多写大自然的空寂\静幽,在他的诗中“空”“静”二字随从可寻,如“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夜静群动息”“洒空深巷静”等,这些都是直接表现大自然的空寂\静谧的诗句。
这样的诗境的营造表现出了诗人的兴趣\爱好,及其诗歌的风格特征。
先来看王维山水诗的代表作《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前两句写空山的寂静,虽有“人语”划过空山的宁静,然而“人语”之后山更幽。
后两句写山林的幽暗,一缕阳光投进林深之处,还照在青苔上明者自明,幽处更幽。
诗人带着宁静的心情去观照大自然,澄静之心映照着大千世界的动静喧寂,于是即使是在“万籁”声中,也能寻求到一块属于自己的宁静心境,即所谓的“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
王维的山水诗还传达出圆满灵动\生机盎然的生命意趣。
王维对空寂\静幽之景虽情有独衷,但并不是简单的描摹顽空\死寂\凄清和幽峭,而是在空旷中显现盎然意趣和生命光辉的宁静甜美和灵秀淡雅,有一种充满生命力的蓬勃生机,他的诗也无处不体现这生命的搏动。
王维诗歌中所表现的“空”是指诗中空明\静谧的境界,“灵”则是于此境界中生发出的高度圆满的主观心性,它是圆满灵动\生机盎然的生命和力量。
王维诗歌的空旷灵静之美是一种单纯而深永的美,是诗人审美理想\人生美学追求和生命意识的体现。
王维首创泼墨山水,它通过浓淡深浅不同的水墨生发\晕染,构成了中国画中特有的一种融合的意境。
他的诗歌也贯通了这一手法,即通过各种因素的相互结合,相互渗透,达到深融静穆的意境。
在描写静的境界时,他是依靠描写空\远\疏\闲\冷\净\深等多种因素合成的。
王维的诗歌以具有柔和\静谧\协调风格的山水之静景为美,在山水诗歌中将“幽深静谧”的审美境界渲染得淋漓尽致,成为中国山水田园诗的典范。
自王维开始奠定了中国山水文学“以静为美”的基本品格和审美情趣。
而王维对“静谧”之美的追求则成为美学思想中最突出的特点。
王维诗中所表现出的静美精神也给我们以启迪。
虚静是一种心境状态,它强调内心体验的自由,包蕴这少私寡欲\崇俭尚淡的适度消费观。
因为人的生存不仅在于追求物质欲望的满足,更在于对生命意义和价值的追求。
他启迪我们去掉过度的占有欲\太强的竞争之心而适度地有节制开发\消费自然资源。
诗人内外具静,静成为他的一种生命风采,成为一种宇宙情怀,一种诗性精神。
诗人以虚静之心去感触自然万物之“静”,达到一种安稳平和的心理状态,寻求一份自在的“闲适”,这种“闲适”并非是一种懒散的无所事事,而是一种摆脱世俗功利和喧嚣之后建筑于自我心灵中的那份“闲”,从而实现从社会的“我”重回到自然状态的“我”。
这是王维着意寻求的自然和人生的诗意之美。
王维简介: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
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
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
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
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
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
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