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三家注》索隐述赞(先秦)
- 格式:doc
- 大小:43.50 KB
- 文档页数:8
饱学宿儒司马贞:打破“疏不破注”旧例文|震江到了唐代,又出现了对《史记》传播贡献更大的《史记索隐》。
《索隐》的作者司马贞曾任国子博士、弘文馆学士,是一位饱学宿儒。
司马贞广引典籍,在三家注中,《索隐》引书是最多的。
据考证,《索隐》引典籍达420种。
“其不见著录于《隋书·经籍志》者,约四五十家,而存于今日者,不过四分之一耳。
”与裴骃不同,司马贞并不遵守“疏不破注”的旧例。
《索隐》纠正了很多《集解》的错误,同时还对《史记》原文提出了许多辨正,对于《史记》的体例更多有不满,进而提出修改、补写。
比如,他提出项羽应降入“世家”,陈涉应降入“列传”。
他认为,《史记》述史,上溯五帝,未及三皇,“宜应上自开辟,下迄当代,以为一家之首尾”。
故司马贞补撰《三皇本纪》冠于卷首,不过由于篇中多有蛇身人首、断鳌聚灰、三百二十七万六千岁之世等荒诞不经之说,殊失司马迁述史考信之旨,因而招致诸多批评。
尽管如此,《索隐》能探幽发微,注音释义,申解裴骃《史记集解》之未解。
后世多将《史记索隐》号为“小司马《史记》”。
明末大藏书家毛晋就将它和颜师古的《汉书注》并举,谓之“如日月并照”。
《史记正义》成书于开元二十四年(736),作者张守节比司马贞年辈略晚,曾担任过诸王侍读、宣义郎等职。
《正义》在“三家注”中出现最晚,所以它既为《史记》作注,同时也为《集解》《索隐》作注。
张守节长于舆地之学,所以《正义》最大的贡献在于地理方面。
对于前人注释不当之处,张守节屡有更正。
《正义》的缺点主要在于文多芜杂,引用了大量烦琐无当之文,显得啰唆冗长。
因为这个毛病,传抄者、刻印者往往根据自己的意见随意删削,使得《正义》的版本非常复杂。
《集解》《索隐》《正义》先后出现,依次为注,都是研究《史记》的重要资料。
最初三书都是各自独立成书的。
《集解》附于《史记》原文,《索隐》《正义》各有单行本。
到了北宋,有人将三种注本打乱,统一穿插、编排在《史记》正文下边。
目前所能见到的最早的三家注合刻本,是南宋宁宗庆元年间建安的黄善夫刻本,百衲本二十四史中的《史记》即据此影印。
《史记》三家注简论
《史记》三家注简论
2014-09-11 13:50 审核人:
作者:安平秋
出处:《史记论丛》2004年版
历史上为《史记》全书作注人不在少,从汉到唐各家注释,到后来只有南北朝刘宋时裴駰《史记集解》、唐代司马贞《史记索隐》和唐人张守节《史记正义》这三家得以保存下来,其他各家都先后亡佚了。
这三家注释到北宋时被合刻在一起,称为“三家注”。
三家注有各自特点,也有共同特点。
其共同特点:一是注重对字、词的训释;二是对句义、段义的解说和前后关系的交待;三是留意于不同字句的校勘;四是注意字的读音,并给以适当的注音;五是对地名作了注释。
它们还有各自的特点,概括而言,《集解》多引先儒旧诂,《索引》长于训诂和句义串通,《正义》长于地理的注释。
“三家注”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引用古字的价值,为研究《史记》提供了文字上有用的材料;二是注明史料出处的价值,为研究《史记》如何运用史料提供了方便。
三是引用许多今已佚亡的古书的价值,为后世辑佚提供了根据。
当然,“三家注”也难免有错误,大体可分七种:一是断句错误,对句义的解释亦随之而错;二是对字义训释有误,对句义的解释亦随之而错了;三是因不懂语法而注释有误;四是注出处年代有误;五是对地理注释有误;六是前后自相矛盾;七是对文义的解释有的不得要领,有的牵强附会。
《史记 孔子世家》原文、索隐、集解索隐孔子非有诸侯之位,而亦称系家者,以是圣人为教化之主,又代有贤哲,故称系家焉。
□正义孔子无侯伯之位,而称世家者,太史公以孔子布衣传十馀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宗於夫子,可谓至圣,故为世家中国言六艺者宗於夫子,可谓至圣,故为世家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
◇集解徐广曰:“陬音驺。
孔安国曰‘陬,孔子父叔梁纥所治邑’。
”○索隐陬是邑名,昌平,乡号。
孔子居鲁之邹邑昌平乡之阙里也。
□正义括地志云:“故邹城在兗州泗水县东南六十里。
昌平山在泗水县南六十里。
孔子生昌平乡,盖乡取山为名。
故阙里在泗水县南五十里。
舆地志云邹城西界阙里有尼丘山。
”按:今尼丘山在兗州邹城,阙里即此也。
括地志云:“兗州曲阜县鲁城西南三里有阙里,中有孔子宅,宅中有庙。
伍缉之从征记云阙里背邾面泗,即此也。
”按:夫子生在邹,长徙曲阜,仍号阙里。
其先宋人也,人也,曰孔防叔。
曰孔防叔。
○索隐家语:“孔子,宋微子之後。
宋襄公生弗父何,以让弟厉公。
公。
弗父何生宋父周,弗父何生宋父周,弗父何生宋父周,周生世子胜,胜生正考父,周生世子胜,胜生正考父,周生世子胜,胜生正考父,考父生孔父嘉,五世亲尽,别为公族,考父生孔父嘉,五世亲尽,别为公族,姓孔氏。
孔父生子木金父,金父生姓孔氏。
孔父生子木金父,金父生{{罒幸罒幸}}夷。
夷。
{{罒幸罒幸}}夷生防叔,畏华氏之逼而奔鲁,故孔氏为鲁人也。
”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
□正义括地志云:“叔梁纥庙亦名尼丘山祠,在兗州泗水县五十里尼丘山东趾。
地理志云鲁县有尼丘山,有叔梁纥庙。
”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索隐家语云“梁纥娶鲁之施氏,生九女。
其妾生孟皮,孟皮病足,乃求婚於颜氏徵在,从父命为婚”。
其文甚明。
今此云“野合”者,盖谓梁纥老而徵在少,非当壮室初笄之礼,故云野合,谓不合礼仪。
故论语云“野哉由也”,又“先进於礼乐,野人也”,皆言野者是不合礼耳。
□正义男八月生齿,八岁毁齿,二八十六阳道通,八八六十四阳道绝。
《史记》三家注的校勘特点及价值冯洁【摘要】校勘是《史记》三家注的重要内容,三家注的校勘内容以人名、地名等专有名词为多,又致力于古今字的辨析,又因《史记》特有的写作手法而呈现出本校互见的特征.《史记集解》研核众本,不掺己见,《史记索隐》则带有鲜明的考证风格.三家注的校勘不仅对《史记》版本流变至关重要,也对校勘理论的总结有所发展.【期刊名称】《渭南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31)009【总页数】7页(P73-79)【关键词】《史记》;三家注;校勘【作者】冯洁【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西安710062【正文语种】中文南朝宋裴骃的《史记集解》、唐代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张守节的《史记正义》,世称《史记》三家注。
三家注注音释义,考释辨正,引经补史,注文广泛涉及文字音韵、山川地理、名物制度、天文职官、政治风俗等各个方面,一向为世人所推重。
校勘类文字亦是三家注的重要内容。
雕版印刷术出现以前,古籍传播多靠传抄转写,出现抄错、径改、脱漏、其他文字混入、错简等等讹误在所难免,因而自古注家便有注重校勘的优良传统,裴松之《三国志注》、刘孝标《世说新语注》、郦道元《水经注》、李善《文选注》无不如此,《史记》三家注也不例外。
本文拟粗略总结《史记》三家注在校勘类注释上的风格特点及价值,以求教于方家。
《史记》三家注,尤其《集解》和《索隐》非常注重校勘。
据笔者粗略统计,以《五帝本纪》为例,《集解》注释共有164条,其中含有校勘内容的注释23条,占注释总量的14%,可算重视了,而在《索隐》中,这一比例高达26.5%*《史记索隐》在《五帝本纪》中共有注释98条,含校勘26条,占总数26.5%,绝对值和占比都是三家注中最高的。
《史记正义》有注释197条,含校勘11条,占比5.6%。
校勘涉及的内容亦丰富多样,以下试作简单介绍:1.校脱文脱文在《史记》中时而有之。
如《五帝本纪》:“掩义隐贼,好行凶慝,天下谓之浑沌。
”【正义】慝,恶也。
关于《史记》的注解,一共有多少个版本?《史记》可能是中国最著名的史书,也是答主我的最爱。
但司马迁惜字如金,有些地方的记载让人意犹未尽,或者不甚明白。
这种情况下,不妨读读古人《史记》的注本,来尽量补充司马迁一些省略的细节和知识。
现存的史记注解(注本),主要的有三个:
《史记集解》(南朝刘宋·裴骃注)、《史记索隐》(唐·司马贞注)和《史记正义》(唐·张守
节注)。
即正义 - 集解 - 索隐。
这三个注本流传很广,宋人为了研读方便,干脆把这它们辑在一起,印在正文旁边 , 形成了“正文+注本”格式,即《史记集解索引正义》, 俗称“三家注史记”。
这三个注本距今超过了1000年,在《史记》研究和注释学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有着文学、史料学、注释学、音韵学等多方面价值。
图片的小字部分即史记注文。
ps:
1、《史记》成书于西汉,当然还有更古的、其他的注本,如汉延笃《史记音义》、无名氏《史记音隐》、晋徐广《史记音义》、南朝邹诞生《史记音义》、唐刘伯庄《史记音义》等,但大家主要研究的,还是“三家注史记”。
2、除了”注本“,再补充史记的“版本”:
(1)、《史记》的两个版本系统。
第一系统为“宋刻十行本”。
第二系约有四种,分别为南宋绍兴年间“杭州十四行刊本”、南宋绍兴十年“朱中奉刊十二行本”、南宋绍兴年间“淮南东路转运使司刻九行本”和南宋孝宗年间“建阳刊本”。
(2)、另外,《史记》还存有一种明末的单集解本,即“汲古阁《十七史》本”。
汲古阁《十七史》的底本不详。
清同治年间五局合刻《二十四史》的《史记》,即根据此本翻刻。
《史记》三家注征引郑玄旧注校札作者:程梦丽来源:《文教资料》2018年第34期摘要:《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
是我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史书之一。
《史记》历代注本很多,三家注流传最广,三家注大量征引郑玄注,这些古注多出自《尚书正义》《周礼注疏》《仪礼注疏》《礼记注疏》《毛诗笺》《论语正义》等,共计592余条,笔者近来将这些材料一一检验校对,查找相关材料,撰成札记20条。
以期对《史记》三家注和郑注的标点、校勘以及出处的研究有所助益。
关键词:史记三家注郑注标点《史记》三家注中征引郑玄注共592条,其中《五帝本纪》53条,《夏本纪》80条,《殷本纪》11条,《周本纪》21条,《乐书》231条,《仲尼弟子列传》51条,《宋微子世家》28条,《礼书》《鲁周公世家》各16条,《孔子世家》15条,《高祖本纪》7条,《苏秦列传》《司马相如列传》各4条,《孝武本纪》《燕召公世家》《赵世家》各3条,《秦始皇本纪》《天官书》《齐太公世家》《外戚世家》《商君列传》《张仪列传》《平原君虞卿列传》《儒林列传》各2条,《秦本纪》《项羽本纪》《孝文本纪》《孝景帝本纪》《三代世表》《建元以来侯者年表》《律书》《历书》《封禅书》《管蔡世家》《晋世家》《楚世家》《魏世家》《绛侯周勃世家》《梁孝王世家》《三王世家》《伯夷列传》《樗里子甘茂列传》《孟子荀卿列传》《孟尝君列传》《春申君列传》《范雎蔡泽列传》《鲁仲连邹阳列传》《吕不韦列传》《李斯列传》《淮阴侯列传》《季布栾布列传》《匈奴列传》《儒林列传》《龟策列传》各1条。
辑出20条校札,现列出如下:1.《史记·五帝本纪》:“分北三苗。
”[1](46)《集解》郑玄曰:“所窜三苗为西裔诸侯者犹为恶,乃复分析流之。
”[1](50)按:《尚书·虞书·舜典》“分北三苗”下孔颖达注:“郑玄以为‘流四凶者,卿为伯子,大夫为男,降其位耳,犹为国君’,故以‘三苗为西裔诸侯,犹为恶,乃复分北流之’,谓分北西裔之三苗也。
史记索隐原文与解析 《史记》索隐原文与解析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也是中国古代文献中具有最高权威性的一部著作。索隐原文与解析是对《史记》中的一部分文字进行解读和分析的工作。本文将就史记索隐原文与解析展开探讨,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与欣赏这部伟大的古代文献。
一、史记索隐原文的概述 索隐原文指的是《史记》中存在着遗漏或错误的文字部分,需要通过研究与考据来进行补全和修正。《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在其写作过程中,受到当时的文化、政治环境的限制,在部分文字内容上存在着一些因素的影响。因此,索隐原文的研究和解析对于还原《史记》本来面目具有重要意义。
二、史记索隐原文的研究方法 1. 考证与比对法:通过对《史记》中所记载人物、事件等资料的比对与考证,找出其中存在疑点或遗漏的部分。
2. 古代文献参考法:利用司马迁所引用的其他古代文献或相关资料,与史记中的文字进行对照,以确定索隐原文的准确内容。
3. 史书断篇法:通过对《史记》中其他断篇的内容进行分析研究,从中找出可能与索隐原文有关的内容,加以综合解析。
三、史记索隐原文的重要性与价值 1. 补全历史记录:由于种种原因,《史记》中一些文字的遗漏或遗失导致历史事件的完整记录受到了影响。通过对索隐原文的研究,可以补全这些缺失的历史记载,使历史的发展更加清晰明了。
2. 纠偏史实错误:由于作者写作时受到政治、社会因素的限制,并不是所有的史实都能完全准确地记载。通过索隐原文的挖掘与解析,可以发现并纠正一些史实错误,提高《史记》的历史准确性。
3. 追寻史书思想:《史记》作为中国古代史书的鼻祖,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思想与观点。索隐原文的研究与解析有助于揭示作者的写作意图和史书的思想内涵,进一步理解和探究《史记》的独特价值。
四、史记索隐原文的研究成果与影响 自古代以来,学者们对史记索隐原文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使得我们对《史记》的认识更加全面丰富。通过这些研究,不仅补充了史记遗漏的部分,还修正了一些史实错误,提高了《史记》的学术价值和可信度。
先秦两汉文学史试卷(第一套)一、填空题(每格1分,共30分)1.盘古神话属于神话类型中的_ 创世神话__。
2.韩愈《进学解》称其文字“佶屈聱牙”的先秦著作是《_尚书_》。
3.一般认为,《诗经》中的风、雅、颂是以___音乐类型___为划分标准的。
4.春秋时代,贵族常常在外交场合引用《诗经》来表达自己的志意,这叫做_ 赋诗言志__。
5.《_卫风·氓_》是《诗经》中弃妇诗的代表作。
6.《诗经》名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出自《_小雅·采薇》。
7.《诗集传》的作者是__朱熹____。
8.“《春秋》三传”是指《公羊传》、《穀梁传》和__《左传》___。
9.战国纵横家的言行集中载录在刘向所编的《_战国策_》一书中。
10.战国时代,儒家和_墨家_并称“显学”。
11.早期诸子散文的文体形态为__语录_体和格言体。
12.“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
”这句话出自《_论语_》。
13.“我知言,我善养浩然之气”一语出自《_孟子_》。
14.《庄子》所谓“三言”是指卮言、重言和__寓言__。
15.《__湘君__》和《_湘夫人_》是《九歌》中祭祀湘水之神的作品。
16.《_橘颂_》是我国最早的一首咏物诗。
17.《_九辩_》开创了中国文学史的“悲秋”主题。
18.贾谊政论文的代表作是《_过秦论_》。
19.“疾虚妄”是王充名作《__论衡__》的基本精神。
20.汉大赋在结构上常采用___主客问答___的形式。
21.张衡的《归田赋》属于东汉辞赋中的__抒情赋 _类型。
22.司马迁说他编纂《史记》的宗旨,是要“究天人之际,_通古今之变_,_成一家之言_。
”23.《史记》的人物传记主要载录在_本纪_、_世家_和列传中。
24.鲁迅称赞《史记》为“史家之绝唱,__无韵之离骚__。
”25.赵晔的《_吴越春秋_》是东汉杂传的代表作。
26._乐府_是汉代出现的一种合乐诗体。
27.被刘勰誉为“五言之冠冕”的是_古诗十九首_。
史记索隐
索隐
suǒ yǐn
(1).探求隐微奥秘的道理。
[1] 《易·系辞上》:“探赜索隐,钩深致远,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莫⼤乎蓍龟。
” 孔颖达疏:“索谓求索,隐谓隐藏。
” 唐萧祜《游⽯堂观》诗:“ 沉⽣为政哀惸嫠,⼜能索隐探灵奇。
” 宋范仲淹《乾为⾦赋》:“索隐⽽神道可极,取象⽽物形何遁。
” 明谢肇淛《五杂俎·⼈部四》:“其上焉者,⾏本好奇,知⾜索隐。
”
(2).对古籍的注释考证。
唐司马贞《<史记索隐>序》:“今⽌探求异闻,采摭典故,解其所未解,申其所未申者,释⽂演注,⼜为述赞,凡三⼗卷,号⽈《史记索隐》。
” 郭沫若《⽂艺论集·古书今译的问题》:“整理中国的古书,如考证真伪,作有系统的研究,加新式标点,作群书索隐,都是必要的事。
”。
史记三家注 名词解释《史记三家注名词解释》《史记》那可是中国历史上一部了不起的巨著啊,就像一座巍峨的大山,里面藏着数不清的宝藏。
而这“史记三家注”呢,就像是给这座大山的几条登山小道,让咱们能更好地去探索《史记》的奥秘。
先来说说这“三家注”里的第一家——裴骃的《史记集解》。
裴骃就像是一个特别热心的导游,他看《史记》的时候,发现有些地方大家可能不太好理解,于是就到处收集资料,把那些能解释《史记》的各种说法都给凑到一块儿。
他就像一个收集小能手,把当时能找到的各种解释《史记》的内容,不管是有名的学者说的,还是一些不太出名但也有道理的说法,都一股脑儿地放在了他的《史记集解》里。
这对于咱们读《史记》的人来说,可太有用了。
就好比我们去一个陌生的地方旅游,有个导游把各种可能的路线、当地的典故、特色都告诉我们一样,我们能更快地熟悉这个地方。
然后就是司马贞的《史记索隐》。
司马贞啊,他就像是一个爱较真的学者。
他觉得《史记》里面有些东西还得再深挖一下,有些解释可能还不够准确或者全面。
于是他就开始自己动手,对《史记》里的很多地方进行深入的探究。
他的《史记索隐》就像是一把小铲子,专门去挖那些隐藏在《史记》文字背后的真相。
比如说《史记》里提到一个人物或者一个事件,可能只是简单描述了一下,司马贞就会去查找各种资料,从历史的角落里把那些可能被遗漏的细节找出来,让我们能看到一个更立体的《史记》世界。
这就像我们看一幅画,表面上只是看到了一些线条和颜色,但是司马贞就像是拿着放大镜去看这幅画的人,他能看到画家笔触下那些细微的纹理和隐藏的含义。
还有张守节的《史记正义》。
张守节像是一个严谨的建筑师,他要给《史记》这座大厦建立一个稳固的解释框架。
他的《史记正义》注重对字词的准确解释,就像建筑师要确保每一块砖头都放得稳稳当当。
他会从文字学、音韵学等好多方面去解释《史记》里的字词。
比如说一个很生僻的字在《史记》里出现了,张守节就会告诉我们这个字在当时是什么读音,是什么意思,是怎么演变过来的。
本纪五帝:帝出少典,居于轩丘。
既代炎历,遂禽蚩尤。
高阳嗣位,静深有谋。
小大远近,莫不怀柔。
爰洎帝喾,列圣同休。
帝挚之弟,其号放勋。
就之如日,望之如云。
郁夷东作,昧谷西曛。
明扬仄陋,玄德升闻。
能让天下,贤哉二君!夏:尧遭鸿水,黎人阻饥。
禹勤沟洫,手足胼胝。
言乘四载,动履四时。
娶妻有日,过门不私。
九土既理,玄圭锡兹。
帝启嗣立,有扈违命。
五子作歌,太康失政。
羿浞斯侮,夏室不竞。
降于孔甲,扰龙乖性。
嗟彼鸣条,其终不令!殷:简狄吞乙,是为殷祖。
玄王启商,伊尹负俎。
上开三面,下献九主。
旋师泰卷,继相臣扈。
迁嚣圮耿,不常厥土。
武乙无道,祸因射天。
帝辛淫乱,拒谏贼贤。
九侯见醢,砲格兴焉。
黄钺斯杖,白旗是悬。
哀哉琼室,殷祀用迁!周:后稷居邰,太王作周。
丹开雀录,火降乌流。
三分既有,八百不谋。
苍兕誓众,白鱼入舟。
太师抱乐,箕子拘囚。
成康之日,政简刑措。
南巡不还,西服莫附。
共和之後,王室多故。
檿弧兴谣,龙漦作蠹。
穨带荏祸,实倾周祚。
秦:柏翳佐舜,皁斿是旌。
蜚廉事纣,石椁斯营。
造父善驭,封之赵城。
非子息马,厥号秦嬴。
礼乐射御,西垂有声。
襄公救周,始命列国。
金祠白帝,龙祚水德。
祥应陈宝,妖除丰特。
里奚致霸,卫鞅任刻。
厥後吞并,卒成凶慝。
秦始皇:六国陵替,二周沦亡。
并一天下,号为始皇。
阿房云构,金狄成行。
南游勒石,东瞰浮梁。
滈池见遗,沙丘告丧。
二世矫制,赵高是与。
诈因指鹿,灾生噬虎。
子婴见推,恩报君父。
下乏中佐,上乃庸主。
欲振穨纲,云谁克补。
项羽:亡秦鹿走,伪楚狐鸣。
云郁沛谷,剑挺吴城。
勋开鲁甸,势合砀兵。
卿子无罪,亚父推诚。
始救赵歇,终诛子婴。
违约王汉,背关怀楚。
常迁上游,臣迫故主。
灵壁大振,成皋久拒。
战非无功,天实不与。
嗟彼盖代,卒为凶竖。
高祖:高祖初起,始自徒中。
言从泗上,即号沛公。
啸命豪杰,奋发材雄。
彤云郁砀,素灵告丰。
龙变星聚,蛇分径空。
项氏主命,负约弃功。
王我巴蜀,实愤于衷。
三秦既北,五兵遂东。
氾水即位,咸阳筑宫。
威加四海,还歌大风。
吕太后:高祖犹微,吕氏作妃。
及正轩掖,潜用福威。
志怀安忍,性挟猜疑。
置鸩齐悼,残彘戚姬。
孝惠崩殒,其哭不悲。
诸吕用事,天下示私。
大臣菹醢,支孽芟夷。
祸盈斯验,苍狗为菑。
世家吴太伯世家第一太伯作吴,高让雄图。
周章受国,别封於虞。
寿梦初霸,始用兵车。
三子递立,延陵不居。
光既篡位,是称阖闾。
王僚见杀,贼由专诸。
夫差轻越,取败姑苏。
甬东之耻,空惭伍胥。
齐太公世家第二太公佐周,实秉阴谋。
既表东海,乃居营丘。
小白致霸,九合诸侯。
及溺内宠,衅锺蟲流。
庄公失德,崔杼作仇。
陈氏专政,厚货轻收。
悼、简遘祸,田、阚非俦。
沨沨馀烈,一变何由?鲁周公世家第三武王既没,成王幼孤。
周公摄政,负扆据图。
及还臣列,北面歔如。
元子封鲁,少昊之墟。
夹辅王室,系职不渝。
降及孝王,穆仲致誉。
隐能让国,春秋之初。
丘明执简,襃贬备书。
燕召公世家第四召伯作相,分陕而治。
人惠其德,甘棠是思。
庄送霸主,惠罗宠姬。
文公从赵,苏秦骋辞。
易王初立,齐宣我欺。
燕哙无道,禅位子之。
昭王待士,思报临菑。
督亢不就,卒见芟夷。
管蔡世家第五武王之弟,管、蔡及霍。
周公居相,流言是作。
狼跋致艰,鸱鸮讨恶。
胡能改行,克复其爵。
献舞执楚,遇息礼薄。
穆侯虏齐,荡舟乖谑。
曹共轻晋,负羁先觉。
伯阳梦社,祚倾振铎。
陈杞世家第六盛德之祀,必及百世。
舜、禹馀烈,陈、杞是继。
妫满受封,东楼纂系。
阏路篡逆,夏姬淫嬖。
二国衰微,或兴或替。
前并後虏,皆亡楚惠。
句践勃兴,田和吞噬。
蝉联血食,岂其苗裔?卫康叔世家第七司寇受封,梓材有作。
成锡厥器,夷加其爵。
暨武能脩,从文始约。
诗美归燕,传矜石碏。
皮冠射鸿,乘轩使穀。
宣纵淫嬖,衅生伋、朔。
蒯聩得罪,出公行恶。
卫祚日衰,失於君角。
宋微子世家第八殷有三仁,微、箕纣亲。
一囚一去,不顾其身。
颂美有客,书称作宾。
卒传冢嗣,或叙彝伦。
微仲之後,世载忠勤。
穆亦能让,实为知人。
伤泓之役,有君无臣。
偃号“桀宋”,天之弃殷。
晋世家第九天命叔虞,卒封於唐。
桐珪既削,河、汾是荒。
文侯虽嗣,曲沃日彊。
未知本末,祚倾桓庄。
献公昏惑,太子罹殃。
重耳致霸,朝周河阳。
灵既丧德,厉亦无防。
四卿侵侮。
晋祚遽亡。
楚世家第十鬻熊之嗣,周封於楚。
僻在荆蛮,荜路蓝缕。
及通而霸,僭号曰武。
文既伐申,成亦赦许。
子圉篡嫡,商臣杀父。
天祸未悔,凭奸自怙。
昭困奔亡,怀迫囚虏。
顷襄、考烈,祚衰南土。
越王句践世家第十一越祖少康,至于允常。
其子始霸,与吴争彊。
槜李之役,阖闾见伤。
会稽之耻,句践欲当。
种诱以利,蠡悉其良。
折节下士,致胆思尝。
卒复雠寇,遂殄大邦。
後不量力,灭於无彊。
郑世家第十二厉王之子,得封於郑。
代职司徒,缁衣在咏。
虢、郐献邑,祭祝专命。
庄既犯王,厉亦奔命。
居栎克入,梦兰毓庆。
伯服生囚,叔瞻尸聘。
釐、简之後,公室不竞。
负黍虽还,韩哀日盛。
赵世家第十三赵氏之系,与秦同祖。
周穆平徐,乃封造父。
带始事晋,夙初有土。
岸贾矫诛,韩厥立武。
宝符临代,卒居伯鲁。
简梦翟犬,灵歌处女。
胡服虽强,建立非所。
颇、牧不用,王迁囚虏。
魏世家第十四毕公之苗,因国为姓。
大名始赏,盈数自正。
胤裔繁昌,系载忠正。
杨干就戮,智氏奔命。
文始建侯,武实彊盛。
大梁东徙,长安北侦。
卯既无功,卬亦外聘。
王假削弱,虏於秦政。
韩世家第十五韩氏之先,实宗周武。
事微国小,春秋无语。
後裔事晋,韩原是处。
赵孤克立,智伯可取。
既徙平阳,又侵负黍。
景赵俱侯,惠又僭主。
秦败脩鱼,魏会区鼠。
韩非虽使,不禁狼虎。
田敬仲完世家第十六田完避难,奔于大姜;始辞羁旅,终然凤皇。
物莫两盛,代五其昌。
二君比犯,三晋争强。
和始擅命,威遂称王。
祭急燕、赵,弟列康、庄。
秦假东帝,莒立法章。
王建失国,松柏苍苍。
孔子世家第十七孔子之胄,出于商国。
弗父能让,正考铭勒。
防叔来奔,邹人掎足。
尼丘诞圣,阙里生德。
七十升堂,四方取则。
卯诛两观,摄相夹谷。
歌凤遽衰,泣麟何促!九流仰镜,万古钦躅。
陈涉世家第十八天下匈匈,海内乏主,掎鹿争捷,瞻乌爰处。
陈胜首事,厥号张楚。
鬼怪是凭,鸿鹄自许。
葛婴东下,周文西拒。
始亲硃房,又任胡武。
夥颐见杀,腹心不与。
庄贾何人,反噬城父!列传伯夷列传第一天道平分,与善徒云。
贤而饿死,盗且聚群。
吉凶倚伏,报施纠纷。
子罕言命,得自前闻。
嗟彼素士,不附青云!管晏列传第二夷吾成霸,平仲称贤。
粟乃实廪,豆不掩肩。
转祸为福,危言获全。
孔赖左衽,史忻执鞭。
成礼而去,人望存焉。
老子韩非列传第三伯阳立教,清净无为。
道尊东鲁,迹窜西垂。
庄蒙栩栩,申害卑卑。
刑名有术,说难极知。
悲彼周防,终亡李斯。
司马穰苴列传第四燕侵河上,齐师败绩。
婴荐穰苴,武能威敌。
斩贾以徇,三军惊惕。
我卒既彊,彼寇退壁。
法行司马,实赖宗戚。
孙子吴起列传第五孙子兵法,一十三篇。
美人既斩,良将得焉。
其孙膑脚,筹策庞涓。
吴起相魏,西河称贤;惨礉事楚,死後留权。
伍子胥列传第六谗人罔极,交乱四国。
嗟彼伍氏,被兹凶慝!员独忍诟,志复冤毒。
霸吴起师,伐楚逐北。
鞭尸雪耻,抉眼弃德。
仲尼弟子列传第七教兴阙里,道在郰乡。
异能就列,秀士升堂。
依仁游艺,合志同方。
将师宫尹,俎豆琳琅。
惜哉不霸,空臣素王!商君列传第八卫鞅入秦,景监是因。
王道不用,霸术见亲。
政必改革,礼岂因循。
既欺魏将,亦怨秦人。
如何作法,逆旅不宾!苏秦列传第九季子周人,师事鬼谷。
揣摩既就,阴符伏读。
合从离衡,佩印者六。
天王除道,家人扶服。
贤哉代、厉,继荣党族。
张仪列传第十仪未遭时,频被困辱。
及相秦惠,先韩後蜀。
连衡齐魏,倾危诳惑。
陈轸挟权,犀首骋欲。
如何三晋,继有斯德。
樗里子甘茂列传第十一严君名疾,厥号“智囊”。
既亲且重,称兵外攘。
甘茂并相,初佐魏章。
始推向寿,乃攻宜阳。
甘罗妙岁,卒起张唐。
穰侯列传第十二穰侯智识,应变无方。
内倚太后,外辅昭王。
四登相位,再列封疆。
摧齐挠楚,破魏围梁。
一夫开说,忧愤而亡。
白起王翦列传第十三白起、王翦,俱善用兵。
递为秦将,拔齐破荆。
赵任马服,长平遂阬。
楚陷李信,霸上卒行。
贲、离继出,三代无名。
孟子荀卿列传第十四六国之末,战胜相雄。
轲游齐、魏,其说不通。
退而著述,称吾道穷。
兰陵事楚,驺衍谈空。
康庄虽列,莫见收功。
孟尝君列传第十五靖郭之子,威王之孙。
既彊其国,实高其门。
好客喜士,见重平原。
鸡鸣狗盗,魏子、冯暖。
如何承睫,薛县徒存!平原君虞卿列传第十六翩翩公子,天下奇器。
笑姬从戮,义士增气。
兵解李同,盟定毛遂。
虞卿蹑蹻,受赏料事。
及困魏齐,著书见意。
魏公子列传第十七信陵下士,邻国相倾。
以公子故,不敢加兵。
颇知硃亥,尽礼侯嬴。
遂卻晋鄙,终辞赵城。
毛、薛见重,万古希声。
春申君列传第十八黄歇辩智,权略秦、楚。
太子获归,身作宰辅。
珠炫赵客,邑开吴土。
烈王寡胤,李园献女。
无妄成灾,硃英徒语。
范睢蔡泽列传第十九应侯始困,讬载而西,说行计立,贵平宠稽。
倚秦市赵,卒报魏齐。
纲成辩智,范睢招携。
势利倾夺,一言成蹊。
乐毅列传第二十昌国忠谠,人臣所无。
连兵五国,济西为墟。
燕王受间,空闻报书。
义士慷慨,明君轼闾。
间、乘继将,芳规不渝。
廉颇蔺相如列传第二十一清梠凛凛,壮气熊熊。
各竭诚义,递为雌雄。
和璧聘返,渑池好通。
负荆知惧,屈节推工。
安边定策,颇、牧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