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课件】2020初级会计职称《经济法基础》考点课件--第六章其他法律制度
- 格式:pptx
- 大小:1.45 MB
- 文档页数:221
第六章其他税收法律制度考情分析本章考试重要程度属中等,试卷分值在10分至12分,主要体现在单多判中,单独出现不定项选择题的情况比较罕见。
本章主要介绍14个小税种和1项附加费,考点非常分散,每个小税种单独成节,篇幅都不长,考点也不多。
本章从主观感受来看,似乎小税种很容易学,逐一击破就可以了,但实际学习中却有种逐渐潜入了“深水区”的感觉。
这是因为,孤立的单一税种学习难度虽不高,但若将其放到一个“税种集群”的生态环境中,那么税种彼此之间的关联度会有非常显著的提升,诸如征税范围、税目、税率、计税依据等税法要素盘根错节,不同税种之间非常容易混淆,这也是本章学习中遇到的最大困境。
本章我们可以采用将不同小税种分组的方式进行学习,从逐一学习孤立的税种,过渡到全面攻破某一税类,这样便可以保证适当的复习强度和较好的学习效果。
本章2020年考核变化较大,主要包括:(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车辆购置税法》的规定重新编写“车辆购置税”的内容。
(2)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耕地占用税法》的规定重新编写“耕地占用税”的内容。
(3)新增“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的房产税与城镇土地使用税优惠政策。
考点一:房屋、土地有关税种(五项)一、房产税(一)房产税纳税义务人★★1.特定坐落位置的房产我国城市、县城、建制镇和工矿区(不包括农村)。
2.纳税义务人以上地区内拥有房屋“产权”的单位和个人。
具体包括:(1)产权所有人;(2)承典人;(3)房产代管人或者使用人。
具体规定:(1)产权属于国家所有的,其经营管理的单位为纳税人。
(2)产权属于集体和个人的,集体单位和个人为纳税人。
(3)产权出典的,“承典人”为纳税人。
(4)产权所有人、承典人均不在房产所在地的,房产代管人或者使用人为纳税人。
(5)产权未确定以及租典纠纷未解决的,房产代管人或者使用人为纳税人。
(6)纳税单位和个人“无租使用”房产管理部门、免税单位及纳税单位的房产,由使用人代为缴纳房产税。
第六章其他税收法律制度【基本要求】(一)掌握本章相关税种的纳税人(二)掌握本章相关税种的征税对象(征收范围)和税率(税目)(三)掌握本章相关税种的计税依据(四)掌握本章相关税种应纳税额的计算(五)熟悉本章相关税种的税收优惠(六)了解本章相关税种的征收管理历年分值及今年分值预测2012年:单选5分,多选6分,判断2分,不定项2分,合计15分2013年:单选3分,多选6分,合计:9分2014年:单选4分,多选6分,判断2分,不定项2分,合计14分今年分值预测:15分左右第一节关税法律制度重点:纳税人应纳税额的计算关税税收优惠难点:计税依据知识点一:纳税人(常考考点)1、贸易性商品的纳税人:经营进出口货物的收、发货人。
2、物品的纳税人包括:知识点一:纳税人(常考考点)【例题】根据规定,下列各项中,那些属于关税纳税人( )。
A、进口货物收货人B、出口货物发货人C、携带物品进境的入境人员D、进口货物的代理人【答案】ABC知识点二:课税对象和税目(轮换考点)关税的课税对象是进出境的货物、物品。
关税的税目由《海关进出口税则》规定,包括三个主要部分:归类总规则、进口税率表、出口税率表知识点三:税率(轮换考点)关税的税率分为进口税率和出口税率两种。
其中进口税率又分为:1.普通税率——无优惠条约国家货物——原产地不明的货物2.最惠国税率——最惠国待遇条约国家货物3.协定税率——有区域性协定国家货物4.特惠税率——有特殊关税优惠条约5.关税配额税率——关税配额限度内的税率6.暂定税率——临时情况下关税税率知识点知识点四:计税依据(常考考点)(重点)对进出口货物征收关税,主要采取从价计征的办法,以商品价格为标准征收关税。
关税主要以进出口货物的完税价格为计税依据。
1. 进口货物的完税价格。
(1)一般贸易项下进口的货物以海关审定的成交价格为基础的到岸价格作为完税价格。
(一般货物——海关审定的成交价格的到岸价格)知识点四:计税依据(常考考点)(重点)(2)特殊贸易下进口货物的完税价格。
第二部分税法部分——第六章其他税收法律制度【前言】1.考情分析:年均分值15分左右,题型主要为选择和判断题。
2.教材结构:本章共8节,介绍了14个税种的基本知识。
3.学习方法:本章税种较多,每个税种的内容不多,但聚集起来让考生学习的难度还是比较大的,考生在学习中要注意总结提炼,并进行适当的习题演练。
【知识点】房产税房产税是以房产为征税对象,按照房产的计税价值或房产租金收入向产权所有人征收的一种税。
一、征税范围城市、县城、建制镇和工矿区的房屋。
【提示1】包括郊区但不包括农村;【提示2】房屋是指有屋面和围护结构(有墙或两边有柱),能够遮风避雨,可供人们在其中生产、工作、学习、娱乐、居住或储藏物资的场所。
独立于房屋之外的建筑物,如围墙、烟囱、水塔、菜窖、室外游泳池等不属于房产税的征税范围。
【考题·单选题】(2018年)根据房产税法律制度的规定,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房产税征税范围的是()。
A.农村村民的住宅B.县城工业企业的办公楼C.建制镇工业企业的厂房D.市区商场的地下停车场『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房产税的征税范围不包括农村。
二、纳税人【考题·判断题】(2018年)产权未确定以及租典纠纷未解决的,暂不征收房产税。
()『正确答案』×『答案解析』产权未确定以及租典纠纷未解决的,房产代管人或者使用人为纳税人,需要缴纳房产税。
三、税率、计税依据和税额计算(一)税率1.从价计征的,税率为1.2%。
2.从租计征的,税率为12%。
(二)应纳税额的计算1.从价计征余值作为计税依据教材公式:应纳税额=房产原值×(1-扣除比例)×1.2%【老杨的公式】应纳税额=房产原值×(1-扣除比例)×1.2%÷12×应税月份【考题·单选题】(2019年)2018年甲公司的房产原值为1 000万元,已提折旧400万元。
已知从价计征房产税税率为1.2%,当地规定的房产税扣除比例为30%。
【要点一】房产税应纳税额的计算1. 从价计征:(1)计税依据:房产原值一次减除10%~30%后的余值(2)税率:1.2%(3)计税公式:应纳税额=应税房产原值x(1-扣除比例)x1.2%2. 从租计征:①房屋出租取得的租金收入为计税依据(包括货币收入和实物收入);②劳务或其他形式为报酬抵付房租收入的,应当根据当地同类房产的租金水平,确定一个标准租金额从租计征税率:12%③个人出租的居民住房,不区分用途税率:4%计税公式:应纳税额=租金收入X 12% 或4%【提示】租金收入不含增值税【要点二】房产税纳税义务发生时间1. 将原有房产用于生产经营:生产经营之月起2. 自行新建房屋用于生产经营:建成之次月起3. 委托施工企业建设的房屋:办理验收手续之次月起4. 购置新建商品房:房屋交付使用之次月起5. 购置存量房:办理房屋权属转移、变更登记手续,房地产权属登记机关签发房屋权属证书之次月起6. 出租、出借房产:自交付出租、出借本企业房产之次月起7. 房地产开发企业自用、出租、出借本企业建造的商品房:房屋使用或交付之次月起【要点三】契税的纳税人和计税依据1. 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土地使用权出售、房屋买卖:(1)纳税人:承受方(买方)(2)计税依据:成交价格2. 土地使用权赠与、房屋赠与:(1)纳税人:受赠方(2)计税依据:参照市场价格核定3. 土地使用权交换、房屋交换:(1)纳税人:多交付货币方(2)计税依据:多交付的价格差(交换价格相等兔税)4. 以划拨方式取得的土地使用权,经批准转让房地产:(1)纳税人:转让方补交(2)补交的土地使用权出让费用或者土地收益5.计税公式:应纳税额=计税依据×税率(3%~5%的幅度税率) 【要点四】土地增值税征税范围1. 应征土地增值税:(1)转让国有土地使用权、房地产;(2)单位之间房地产交换;(3)合作建房,建成后转让的;(4)房地产的抵押期满以房地产抵债,发生房地产权属转移的;2. 不征土地增值税(1)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2)房地产的继承、符合条件的赠与;(3)非房地产开发企业符合条件的改制重组涉及国有土地、房屋权属转移行为;(4)房地产的出租、自用、代建行为;(5)房地产的抵押期间;(6)国有企业对房地产重新评估产生的评估增值【要点五】城镇土地使用税1. 纳税人:(1)城镇土地使用税由拥有士地使用权的单位或者个人缴纳;(2)拥有土地使用权的纳税人不在土地所在地的,由代管人或实际使用人缴纳(3)土地使用权未确定或者权属纠纷未解决的,由实际使用人纳税(4)土地使用权共有的,共有各方均为纳税人,由共有各方分别纳税一2.征税范围:(1)凡在城市、县城、建制镇和工矿区范围内的土地,不论是属于国家所有的土地,还是集体所有的土地,都属于城镇土地使用税的征税范围(2)公园、名胜古迹内的索道公司经营用地,应按规定缴纳城镇土地使用税【提示】农村的土地不征收城镇土地使用税。
2020年最新《经济法基础》6-10章节内容完整版第六章合同法律制度1.合同的概念和特征合同是当事人之间确立一定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
这里所说的合同,是指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
其特征(1)合同是平等主体之间的民事法律行为。
(2)合同以设立、变更和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为目的。
(3)合同是两个以上意思表示相一致的民事法律行为。
2.要约的概念和构成条件要约是希望和他人订立合同的意思表示。
发出该意思表示的人为要约人,接受该意思表示的人是受要约人。
构成条件:内容具体确定。
表明一经受要约人承诺,要约人即受该意思表示约束。
要约的法律效力:(1)要约的生效时间。
我国《合同法》采取到达主义来确定要约的生效时间,即要约到达受要约人时生效。
(2)要约法律效力的内容。
要约的法律拘束力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要约对要约人的拘束力,又称要约的形式拘束力,它是指要约一经生效,要约人即受到要约的拘束,不得随意撤销或对要约加以限制、变更和扩张,这有利于保护受要约人的利益。
其次,要约对受要约人的拘束力,又称要约的实质拘束力、承诺适格,是指在要约生效后,受要约人即取得依其承诺而成立合同的法律地位。
受要约人可以自主决定是否承诺。
(3)要约的撤回和撤销要约的撤回,是指在要约发出之后、生效之前,要约人作出的取消要约的意思表示。
要约的撤销,是指要约生效以后,要约人作出的取消要约的意思表示。
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要约的撤回发生在要约生效之前,要约的撤销发生在要约生效之后。
(4)要约的失效要约的失效,是指要约丧失其法律拘束力,不再对要约人和受要约人发生拘束。
3.承诺的概念和构成要件承诺是指受要约人同意要约的意思表示。
承诺的法律效力在于一经承诺并到达要约人,合同即告成立,任何一方当事人都不得擅自变更。
其条件:(1)承诺必须由受要约人作出。
(2)承诺必须向要约人作出。
(3)承诺应当在要约有效期内到达受要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