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试题汇编诗词鉴赏——十五夜望月
- 格式:doc
- 大小:23.00 KB
- 文档页数:1
《十五夜望月》(王建)评析原文:《十五夜望月》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评析:本诗又题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是一首以中秋月夜为内容的抒情诗。
这首七言绝句,以两句为一层意思,分别写中秋月色和望月怀人的心情。
以景起,以情结,很有韵味。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写的是中秋之夜,月上中天时候的庭院景色。
“地白”指月光遍照院子,地面泛起一片白光,使人觉得地面是白色的。
李白诗云:“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也是以霜色洁白形容地面月光的。
“树栖鸦”,树上的乌鸦已经安静栖息,暗示夜已经深了,周围一片寂静。
夜深,秋露更浓,甚至已开放的桂花也湿了。
夜露下降究竟有无声响?诗人注意谛听这天籁中最细微的声音,但它是不可闻的,由此也见出夜之寂静了。
一二两句极写夜已深、夜极静,暗中托出感受这夜深夜静的人。
只有人才能对环境有这样敏锐细腻的感受。
然而,夜深不寐,究竟为何?两句景语,自然引出下面二句的人事活动来。
王建:十五夜望月“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中秋赏月,合家团圆,是中国民族的风俗。
因此,中秋之夜,离家外出的游子,特别会涌现思家怀乡之情。
这两句从宏观的角度出发,以虚拟悬想作结:中秋之夜,人们都会望月寄情,但是,每个家庭成员的离合团散却不相同。
不知道哪个人家有人外出,哪个游子离家作客,怀念之情会象秋露一样,更浓更重地降落在这一人家、这一位游子身上。
普遍性的情绪,体现在个别人身上。
而这个别人,在大地城乡之中,又是一个不明确的载体。
这样的写法,和李白《忆东山》诗中“明月落谁家”一样,使普通的心理情绪,有了专指性。
而这专指性,却又隐没在虚拟悬想之中。
正因为如此,对月怀人的抒情诗才具有更大的感情包容性,才具有更多的自由联想作用,因而更为读者喜爱。
也许正因为如此,另一诗题加上“寄杜郎中”四字,把诗意落实,反而使读者觉得受束缚了。
全诗先突出中秋夜深夜静,然后以深夜不寐、望月怀人,托出具有普遍意义的怀念之情。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课外古诗,回答问题。
十五夜望月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这首诗前两句写景,你能看出当时诗人的形象和心境是怎样的?2.诗评家认为此诗之妙妙在后两句,请简要分析。
【答案】1.当时诗人孤独难眠,久久地望月苦思;心境凄凉。
2.诗人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的范围,境界高远。
明明是自己怀人,偏说“秋思落谁家”。
表现手法含蓄、委婉。
【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诗人情感。
要结合写作背景和前两句的句意分析。
这是一首中秋之夜望月思远的七言绝句。
“中庭地白树栖鸦”,明写赏月环境,暗写人物情态,“树栖鸦”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使人联想到孤独难眠的望月者。
“冷露无声湿桂花”,描写了冷气袭人,桂花怡人的情景。
联想到月中的桂树。
这是暗写诗人望月。
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久久地望月苦思: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
诗人表达心境的方式有两种,一是借景抒情,二是直抒胸臆。
该诗并不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借景抒情,“地白”“栖鸦”“冷露”烘托出诗人一种凄凉的心境,结合后两句的苦思: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家。
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可见诗人心境的凄凉。
2.本题考查赏析诗句。
根据题意,可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
诗歌的表现手法一般有托物言志、以动写静、借景抒情、侧面烘托、忽然宕开、对比等。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一是采取了忽然宕开的写法,从作者的望月联想到天下人的望月,由赏月的活动升华到思人怀远,意境阔大,含蓄不露;二是抒发情感含蓄,委婉,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却并不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家。
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
2.湖上徐元杰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
王建《十五夜望月》原文及译文赏析王建,唐代诗人,《十五夜望月》是他的一首隋堤怀古的诗作,下面我们来一起对原文及译文进行赏析。
一、原文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穹庐。
班班琼树开瑞气,片片禾田送别离。
半卷残霞天半脸,一瞥愁容月一钩。
别来十五载,故国晚来秋。
二、译文小楼上,轻寒袭面,雾气。
空气如穹庐般淡,阴云低垂,惟有楼下守夜人的点燃的灯火显得明亮。
班班琼花绽放,春色满园,金秋时节田野上的麦子渐渐成熟,准备离别上京。
半盏残烛垂半死的夕阳,月照窗棂,只一眼,便是长别的憂愁。
终此离别,隔了十五个春秋,天下风光都不再在,曾经的荣光一去不复返。
三、赏析该诗通过写景来表达离别之感,情感真挚,扣人心弦。
首句“漠漠轻寒”起笔深蕴,烘托出了寂静的秋夜。
诗人把“晓阴无赖似穹庐”与上一句结合,给人以极强的意境感受,夜色给人一种特殊的感觉,“穹庐”则暗示着空灵而恬静的寂静氛围。
接下来的“班班琼树开瑞气,片片禾田送别离”,是诗人对于秋天美景的描绘。
从“班班琼树”到“片片禾田”是由大自然转移到人性并联想到农民的离别场景。
如果单从字面上去读,没有什么意义,但这正是唐诗的特点——意境优美、感情丰富。
“半卷残霞天半脸,一瞥愁容月一钩”,卓越地想象了模糊的景象和内心世界。
残霞汇聚而成,形成了悠久的回忆;愁容则连同明月,暗示了作者的悲伤和寂寞。
最后“别来十五载,故国晚来秋”的一句话,更加地点明了离别的真正意义。
由于国难之后,难以回到家园和故土,诗人的归乡之路也成了永远的别离之路。
四、总结《十五夜望月》是一首充满悲情喟叹、写景抒情的唐诗。
诗人王建以流畅的文字抒发了他对于故国离别后的感伤之情,用心诠释了人生离别之苦。
诗中无处不孕育着诗人忧愁和哀伤的心境,若干年之后,他的故乡,曾经的美景,如今只能在诗人的梦中黯淡地存在,随着时间的流逝变得愈发厚重。
读此诗,总会有一种幽幽的怨思,一种无法言语的忧伤,让我们从中更好地体会到离别的无助和悲凉。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原文及赏析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十五夜,人们总是期待这个特殊的夜晚,因为在这个夜晚,明亮而皎洁的月亮会悬挂在天空中。
这是一个源自古代中国的重要节日——中秋节。
在中秋节的这个夜晚,人们赏月、吃月饼、共聚一堂,表达对亲人和朋友的思念和祝福。
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对于月亮有着特殊的情感和赏析,他们用诗歌来表达他们心中对于月亮的情感之深。
其中,杜甫的《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被誉为中秋赏月的经典之作。
杜甫在这首诗中以自传体的形式写下了他心中的情感与思念。
他描述了自己远离家乡,在异乡度过了一个寒冬。
在这个月圆之夜,杜甫心中不禁涌上了对家乡和亲友的思念之情。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杜甫写下了这首《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诗中的“我年已老,欲返故乡。
亲朋聚散何由见?”表达了杜甫对家乡的渴望和对亲友的思念。
同时,在“天涯难归云散处,乡国无边月满时”这两句中,杜甫以月为背景,以焦虑之情表达了对于久居他乡的无奈和迷茫。
在这种情感的推动下,最后一句“塞外已千里,江南犹五日。
”则更加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向往回归家乡的愿望。
通过这首诗,杜甫巧妙地将自己的思念之情隐喻在对月亮的表达中。
作为中秋节的重要元素,月亮在杜甫的诗中被赋予了更深的含义,不仅仅是一种美丽的自然景观,更是诗人心灵的寄托和思念的源泉。
在这首诗中,杜甫的诗句优美流畅,字字珠联璧合。
他用简洁而精确的语言表达了复杂而真挚的情感,将读者带入了他内心深处的执念和痛苦之中。
通过对诗句的研读和品味,读者可以感受到杜甫对于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他对于人生的思考和对未来的期许。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这首诗,既是杜甫个人思想感情的流露,也是对自己和时代的反思。
杜甫借助于中秋节和月亮的象征性意义,以及自己对于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通过文字将内心的复杂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这也是中国古代文人墨客的共同特点,通过诗歌表达内心情感,抒发个人情感和对社会时代的关注。
总之,杜甫的《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是一首流传至今的经典诗作。
十五夜望月王建(唐代)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译文庭院地面雪白树上栖息着鹊鸦,秋露无声无息打湿了院中桂花。
今天晚上人们都仰望当空明月,不知道这秋思之情落在了谁家?注释十五夜:指农历八月十五的晚上,即中秋夜。
杜郎中:名杜元颖。
中庭:即庭中,庭院中。
地白:指月光照在庭院地面的样子。
鸦:鸦雀。
冷露:秋天的露水。
尽:都。
秋思: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人的思绪。
落:在,到。
创作背景此诗具体创作时间不详。
只知是诗人在中秋佳节与朋友相聚时所作,寄友人杜元颖的。
原诗诗题下注云:“时会琴客”,说明佳节良友相聚,并非独吟。
鉴赏题中的“十五夜”,结合三、四两句来看,应指中秋之夜。
诗题,有些版本作《十五夜望月》,此处以《全唐诗》为准。
杜郎中,杜元颖。
在唐代咏中秋的篇什中,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
“中庭地白树栖鸦”,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雪。
萧森的树荫里,鸦鹊的聒噪声逐渐消停下来,它们终于适应了皎月的刺眼惊扰,先后进入了睡乡。
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清冷之感,使人不由会联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
“树栖鸦”,主要应该十五夜望月是听出来的,而不是看到的。
因为即使在明月之夜,人们也不大可能看到鸦鹊的栖宿;而鸦鹊在月光树荫中从开始的惊惶喧闹(周邦彦《蝶恋花》词有句“月皎惊乌栖不定”,也就是写这种意境)到最后的安定入睡,却完全可能凭听觉感受出来。
“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冷露无声湿桂花”,这句诗让人联想到冷气袭人,桂花怡人的情景。
由于夜深,秋露打湿庭中桂花。
如果进一步揣摩,更会联想到这桂花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树。
这是暗写诗人望月,正是全篇点题之笔。
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
《十五夜望月》
作者:杜牧(唐代)
月色朦胧十五夜,
人家犹未扫秋千。
千里故人今夜客,
百年儿女共华年。
赏析:
《十五夜望月》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诗。
通过对月色、人家和故人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亲人、朋友和时光流逝的感慨。
在第一句“月色朦胧十五夜”,诗人通过“朦胧”一词,勾画出了十五夜圆月的朦胧美景。
这种美景使人想起故人和过去的欢乐时光。
第二句“人家犹未扫秋千”,描述了人家中的秋千未被收拾起来,让人想象到孩子们玩耍的欢快场景。
这种欢快的氛围与朦胧的月色形成了对比,给人一种温馨的感觉。
第三句“千里故人今夜客”,表达了诗人在十五夜月色下,与千里之外的故人相会的心情。
这种相会使诗人想起了过去与故人共度的美好时光。
第四句“百年儿女共华年”,诗人提醒我们要珍惜与亲人、朋友共度的时光,因为这些时光在漫长的生命历程中是短暂的。
诗人通过这句话,表达了对生命短暂的感慨,以及对亲情、友情的珍视。
总之,《十五夜望月》是一首富有哲理的诗作,通过描绘十五夜月色、人家和故人相会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亲情和友情的感慨。
这种感慨使得这首诗具有深刻的内涵,为后人传颂。
王建《十五夜望月》原文及译文赏析王建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也是唐朝文学史上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散文、诗歌等作品广受欢迎,被后世传颂不衰。
其中尤以《十五夜望月》著名,这篇文章描写了一个关于月亮的故事,不仅表达了王建对月亮的景仰之情,也抒发了他对人生的感慨。
下面,我们就来一起欣赏王建《十五夜望月》的原文及译文,并对其进行赏析。
一、原文银汉秋露洒相思,白露也分金屑垂。
幽梦闲悠古祠迩,远山微醺碧云低。
不知今夕是何夕,携手乘冷月光归。
二、译文秋天的夜晚,银河在空中闪烁,似乎在传递某种相思之情。
白露也像金屑一样撒满大地。
我一个人漫无目的游荡,忽然看到了一座古老的庙宇,好像一位古代圣贤正在它里面沉思。
望着远处的山峦,还能感受到一丝丝的酒意。
此时此刻,我并不知道现在是几月几日,在这美丽的夜色里,只想带着我的爱人一起欣赏这冷月光所带来的美丽景色。
三、赏析1. 描写自然王建在《十五夜望月》中,对自然的描写相对简短,但却鲜明。
他用几个短小的词语来表现一个月夜的美丽。
他将自然界的几个元素概括出了一种美景并且说明了,这种美景与自己的内心其实是融为一体的。
比如他在文中用“银汉”、“白露”、“远山”、“碧云”来描述自然景象,一字一字都渗透着浓厚的感情。
这样的描写与现代人“科学”、“冷漠”的态度完全不同,他的景物情感内涵十分丰富。
2. 思想、感情的表达王建的《十五夜望月》不仅展示了他对自然的敬仰之情,也表现了他对人生的思考。
他表示“不知今夕是何夕”,但认为只要有自己最爱的人在身旁,便没有什么可担忧的了。
在他看来,人生如同月亮一样,有圆缺之分,美好的时光是短暂的,但只要有真爱相伴,在黑暗的长夜里也有希望和光明。
这种乐观的态度无论在何时都值得被借鉴。
3.对王建人生观的反映王建的这篇文章中所抒发的情感是非常主观而个性化的。
他表达了自己的思想、观点和情感,这种情感不是机械的表达,而是从他的内心深处流露出来的。
在他看来,人生很短暂,有些事情无法掌控,但只要我们保持心中的爱和希望,那么面对未来的旅程,我们总能够相互陪伴,前行在一起。
(一)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27-28题。
(6分)
【甲】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乙】望洞庭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27.甲诗中“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其中“落”可否改成“在”,为什么?(2分)
答:
28.甲乙两首诗同是描写月色,但却各有特色。
请从景物特点和情感两方面分别加以比较赏析。
(4分)
答:
答案:
27. “落”体现出动态的轻盈的美感,仿佛秋思随着月色飘临人间;而“在”则呆板无味。
28.甲诗描绘了一幅凄冷幽静的中秋月夜图,借景抒发思念家乡之愁苦之情;乙诗描绘了一幅澄澈幽美的山水月夜图,借景抒发热爱自然山水的喜悦之情。
诗词鉴赏: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_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王建王建(约767年—约830年):字仲初,生于颍川(今河南许昌),唐朝诗人。
其著作,《新唐书·艺文志》、《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等皆作10卷,《崇文总目》作2卷。
下面是为大家带来的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唐代: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译文中秋的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霜雪那样白,树上的鸦雀停止了聒噪,进入了梦乡。
夜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湿庭中的桂花。
今夜,明月当空,人们都在赏月,不知那茫茫的秋思落在谁家?注释⑴十五夜:指农历八月十五的晚上,即中秋夜。
杜郎中,名杜元颖。
⑵中庭:即庭中,庭院中。
⑶地白:指月光照在庭院的样子。
⑷鸦:鸦雀。
⑸冷露:秋天的露水。
⑹尽:都。
⑺秋思: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人的思绪。
⑻落:在,到。
鉴赏一题中的“十五夜”,结合三、四两句来看,应指中秋之夜。
诗题,有些版本作《十五夜望月》,此处以《全唐诗》为准。
杜郎中,名不详。
在唐代咏中秋的篇什中,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
“中庭地白树栖鸦”,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雪。
萧森的树荫里,鸦鹊的聒噪声逐渐消停下来,它们终于适应了皎月的刺眼惊扰,先后进入了睡乡。
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清冷之感,使人不由会联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
“树栖鸦”,主要应该十五夜望月是听出来的,而不是看到的。
因为即使在明月之夜,人们也不大可能看到鸦鹊的栖宿;而鸦鹊在月光树荫中从开始的惊惶喧闹(周邦彦《蝶恋花》词有句“月皎惊乌栖不定”,也就是写这种意境)到最后的安定入睡,却完全可能凭听觉感受出来。
“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冷露无声湿桂花”,这句诗让人联想到冷气袭人,桂花怡人的情景。
王建的《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以其独特的韵味,触动着每一个仰望者的心弦。
今夜,让我们一同漫步于这首诗的意境之中,感受那份跨越千年的秋思与温情。
诗作原文: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唐·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赏析:当我轻轻吟诵起这首诗,仿佛自己也置身于那个静谧的秋夜,中庭之上,月光如银,洒满一地,将大地装扮得如同白昼。
树影婆娑间,几只乌鸦已安然栖息,它们或许也在享受这份宁静,又或许在月光下默默思索。
而那一滴滴冷露,悄无声息地浸润着桂花,让那淡淡的芬芳更加沁人心脾,却也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凉意,悄然侵入心间。
“今夜月明人尽望”,这一句,道出了中秋之夜,家家户户、男女老少皆仰望明月的普遍景象。
月光之下,人们或团聚一堂,共享天伦之乐;或独自凭栏,遥寄相思之情。
王建笔下的“人尽望”,不仅描绘了月光的普遍照耀,更隐含了人心深处的共鸣与期盼。
然而,诗的尾句“不知秋思落谁家”,却将这份普遍的期盼转向了深深的个人情感。
秋思,如同那轻盈飘落的桂花,不知最终会落在谁家的屋檐下,触动谁的心弦。
这里的“秋思”,既是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也是对过往岁月的感慨,更是对人生无常的淡淡哀愁。
王建以问句作结,留给读者无限的遐想空间,让人在品味之余,不禁心生共鸣。
练习题:选择题:题目:下列对《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诗中“中庭地白树栖鸦”描绘了中秋之夜庭院中的宁静景象。
B. “冷露无声湿桂花”一句通过写冷露打湿桂花,营造了清冷孤寂的氛围。
C. “今夜月明人尽望”表达了诗人对中秋之夜人们团聚的喜悦之情。
D. 诗的尾句以问句作结,留给读者无限的遐想空间。
答案:C涉及知识点:●诗歌意境的理解与把握●诗人情感的解读●诗歌表达手法的识别解析步骤:●A项正确,描述了诗中首句所展现的庭院景象。
●B项正确,分析了“冷露无声湿桂花”所营造的氛围。
●C项错误,因为“今夜月明人尽望”虽描绘了人们望月的情景,但并未直接表达诗人对团聚的喜悦,而是隐含了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
中秋盼团圆时吟诵的古诗《十五夜望月》赏析我国自古以来关于中秋节的诗句非常多,一些历代文人墨客留下了一些比较著名的关于中秋节的诗句,小学频道提供了中秋盼团圆时吟诵的古诗,供大家阅读和鉴赏。
《十五夜望月》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注释1、中庭:即庭中,庭院中。
2、地白:指月光照在庭院的地上,像铺了一层霜一样。
3、栖:休息。
4、秋思: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念人的思绪。
译文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雪;萧森的树阴里,鸦雀先后进入了梦乡。
由于夜深,秋露打湿了庭中桂花。
今天晚上人们都在仰望皎洁明亮的月亮,却不知道秋天的思念之情落在了谁家?鉴赏题中的“十五夜”,结合三、四两句来看,应指中秋之夜。
题,有些版本作《十五夜望月》,此处以《全唐诗》为准。
杜郎中,名不详。
在唐代咏中秋的篇什中,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
“中庭地白树栖鸦”,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雪。
萧森的树荫里,鸦鹊的聒噪声逐渐消停下来,它们终于适应了皎月的刺眼惊扰,先后进入了睡乡。
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清冷之感,使人不由会联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
“树栖鸦”,主要应该十五夜望月是听出来的,而不是看到的。
因为即使在明月之夜,人们也不大可能看到鸦鹊的栖宿;而鸦鹊在月光树荫中从开始的惊惶喧闹(周邦彦《蝶恋花》词有句“月皎惊乌栖不定”,也就是写这种意境)到最后的安定入睡,却完全可能凭听觉感受出来。
“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冷露无声湿桂花”,这句诗让人联想到冷气袭人,桂花怡人的情景。
由于夜深,秋露打湿庭中桂花。
如果进一步揣摩,更会联想到这桂花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树。
这是暗写诗人望月,正是全篇点题之笔。
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
古诗词鉴赏步步高答案——十五夜望月1.描绘了十五月夜的明朗素洁的景色;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环境气氛,为下文写秋思作铺垫。
2.(1)视觉角度,由下而上写月色的明朗、素洁;(2)听觉角度,由动到静烘托出月夜的幽静;(3)嗅觉角度,写桂花飘来的阵阵幽香;(4)触觉角度,着一湿字写出夜深露凉的感觉。
[这两句还妙在看似在写景,实则暗写人的赏月,为下文抒情做准备。
]
3.这两句妙在诗人并不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而是推己及人,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今晚的秋思会落在谁家?这就拓展了诗的意境,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
十五夜望月(唐)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译文】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霜,树枝上安歇着鸦鹊。
夜深了,秋露悄悄地打湿了庭中的桂花。
人们都在望着今夜的明月,不知那秋天的思念之情会落到谁的一边。
【练习题】1、本诗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我们却可以从_________一词中看出月色的空明皎洁,这两句诗描写出景物_________的特点。
2、本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这首诗前两句写景,写出诗人怎样的形象和心境?(3分)4、诗评家认为此诗之妙,妙在后两句。
请从艺术技巧上作简要分析。
(4分)5、这首诗歌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回答。
6、这首诗前两句写景,你能看出当时诗人的形象和心境是怎样的?7、《全唐诗》录入此诗,“落”字作“在”字,请你说说,是“落”好是“在”好,为什么?8、简要解释“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的意思,说说这两句诗的妙处。
9、9第二句中的“冷”字有何作用?10、作者是如何表达别离之情、思聚之念的?【参考答案】1.地白(白)凄清(此空填清冷、寂静、凄凉等也可)2.抒发了诗人因思念家乡、思念亲人而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
(答出思念家乡、亲人即可)3诗歌前面两句写了幽静清凉的秋景,塑造了一个孤独无眠,久久地望月苦思的游子形象,诗人的心境是孤寂凄凉的。
(每点1分,共3分)4 后两句不直抒自己的相思之情,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
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4分)5 本诗描绘了十五月夜的明朗素洁的景色,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环境气氛,为下文抒发秋思之情起到了铺垫作用。
6 答:当时诗人孤独无眠,久久地望月苦思,心境很凄凉。
7、“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给人以形象的动感,仿佛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
“在”字相形见绌,平淡寡味。
8、普天之下,有谁不望月思乡,不知今晚的秋思落在谁的一边.诗人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境界高远;明明是自己怀人,偏说“秋思落谁家”,表现手法委婉蕴藉。
《十五夜望月》的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试题】1、本诗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我们却可以从_________一词中看出月色的空明皎洁,这两句诗描写出景物_________的特点。
2、本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这首诗前两句写景,写出诗人怎样的形象和心境?(3分)4)诗评家认为此诗之妙,妙在后两句。
请从艺术技巧上作简要分析。
(4分)5、这首诗歌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回答。
【参考答案】1.地白(白)凄清(此空填清冷、寂静、凄凉等也可)2.抒发了诗人因思念家乡、思念亲人而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
(答出思念家乡、亲人即可)3)诗歌前面两句写了幽静清凉的秋景,塑造了一个孤独无眠,久久地望月苦思的游子形象,诗人的心境是孤寂凄凉的。
(每点1分,共3分)4)后两句不直抒自己的相思之情,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
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
(4分)5、本诗描绘了十五月夜的明朗素洁的景色,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环境气氛,为下文抒发秋思之情起到了铺垫作用。
二:(1)这首诗前两句写景,你能看出当时诗人的形象和心境是怎样的?答:当时诗人孤独无眠,久久地望月苦思,心境很凄凉。
(2)诗评家认为此诗之妙,妙在后两句。
请从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上作简要分析。
答:后两句不直抒自己入骨的相思之情,而是用委婉的问句表达,这样便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在望月的许多人中,秋思最深的恐怕只有我啊!”(3)《全唐诗》录入此诗,“落”字作“在”字,请你说说,是“落”好是“在”好,为什么?“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给人以形象的动感,仿佛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
“在”字相形见绌,平淡寡味。
(4)简要解释“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的意思,说说这两句诗的妙处。
答案:普天之下,有谁不望月思乡,不知今晚的秋思落在谁的一边.诗人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境界高远;明明是自己怀人,偏说“秋思落谁家”,表现手法委婉蕴藉。
十五夜望月古诗意思解释十五望月,读古诗,要理解它的意思,并清楚诗人要表达什么。
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十五夜望月古诗意思解释”,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十五夜望月古诗原文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十五夜望月古诗翻译中秋的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霜雪那样白,树上的鸦雀停止了聒噪,进入了梦乡。
夜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湿庭中的桂花。
今夜,明月当空,人们都在赏月,不知那茫茫的秋思落在谁家?十五夜望月古诗注释十五夜:指农历八月十五的晚上,即中秋夜。
杜郎中,名杜元颖。
中庭:即庭中,庭院中。
地白:指月光照在庭院的样子。
鸦:鸦雀。
冷露:秋天的露水。
尽:都。
秋思: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人的思绪。
落:在,到。
十五夜望月古诗赏析这是一首中秋之夜望月思远的七言绝句。
在民俗中,中秋节的形成历史悠久。
诗人望月兴叹,但写法与其他中秋咏月诗完全不同,很有创造性,甚至更耐人回味。
“中庭地白树栖鸦”,明写赏月环境,暗写人物情态,精炼而含蓄。
这句如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首句一样,借助特有的景物一下子就将萧瑟苍凉之景推到读者眼前,予人以难忘的印象。
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清冷之感,联想到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
“树栖鸦”,应该是听出来的,而不是看到的。
因为即使在明月之夜,人们也不大可能看到鸦鹊的栖宿;而鸦鹊在月光树荫中从开始的惊惶喧闹到最后的安定入睡,却完全可能凭听觉感受出来。
(周邦彦《蝶恋花·早行》词有“月皎惊乌栖不定”句,就是写这种意境。
)“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全句无一字提到人,而又使人处处想到清宵的望月者。
“冷露无声湿桂花”,紧承上句,借助感受进一步渲染中秋之夜。
这句诗因桂香袭人而发。
在桂花诸品中,秋桂香最浓。
在皎洁的月亮上某些环形火山的阴影曾使富于幻想的人赋予它美好的形象,说它是月宫里的桂树,有的传说还说人间的桂树是天上落下来的种子生成的(宋之问《灵隐寺》“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王建《十五夜望月》译文及赏析《十五夜望月》是由王建所创作的,此诗以写景起,以抒情结,想象丰美,韵味无穷。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关于《十五夜望月》的译文及鉴赏,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十五夜望月》唐代: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十五夜望月》译文庭院地面雪白树上栖息着鹊鸦,秋露无声无息打湿了院中桂花。
今天晚上人们都仰望当空明月,不知道这秋思之情落在了谁家?《十五夜望月》注释十五夜:指农历八月十五的晚上,即中秋夜。
杜郎中,名杜元颖。
中庭:即庭中,庭院中。
地白:指月光照在庭院的样子。
鸦:鸦雀。
冷露:秋天的露水。
尽:都。
秋思: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人的思绪。
落:在,到。
《十五夜望月》鉴赏一题中的“十五夜”,结合三、四两句来看,应指中秋之夜。
诗题,有些版本作《十五夜望月》,此处以《全唐诗》为准。
杜郎中,名不详。
在唐代咏中秋的篇什中,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
“中庭地白树栖鸦”,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雪。
萧森的树荫里,鸦鹊的聒噪声逐渐消停下来,它们终于适应了皎月的刺眼惊扰,先后进入了睡乡。
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清冷之感,使人不由会联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
“树栖鸦”,主要应该十五夜望月是听出来的,而不是看到的。
因为即使在明月之夜,人们也不大可能看到鸦鹊的栖宿;而鸦鹊在月光树荫中从开始的惊惶喧闹(周邦彦《蝶恋花》词有句“月皎惊乌栖不定”,也就是写这种意境)到最后的安定入睡,却完全可能凭听觉感受出来。
“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冷露无声湿桂花”,这句诗让人联想到冷气袭人,桂花怡人的情景。
由于夜深,秋露打湿庭中桂花。
如果进一步揣摩,更会联想到这桂花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树。
这是暗写诗人望月,正是全篇点题之笔。
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