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山区森林植被动态变化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 格式:doc
- 大小:38.00 KB
- 文档页数:7
森林资源保护对生态环境建设的影响森林资源保护对生态环境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森林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其能够为人类提供清新的空气、稳定的气候、水资源和居住环境等基本需求。
保护森林资源不仅可以保障生态平衡,也可以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介绍森林资源保护对生态环境建设的影响,分别是气候调节、水资源保护和生物多样性维护。
一、气候调节森林可以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有利于调节气候。
森林中的树木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同时在生长过程中固定碳元素,将其转化为生物质物质,并储蓄在树木的体内。
而这些储蓄的生物质物质可以被用于制造建筑材料、家具、纸张等物质,使其从树木中得以转换到人类使用的物质。
因此,森林资源对生态环境建设的影响非常大,通过吸收二氧化碳储蓄碳元素,达到了气候调节的作用。
二、水资源保护森林的树木和土壤可以起到很好的保水功能。
森林中的树木吸收水分,将其通过蒸腾作用释放到空气中,同时也会将部分水分储存起来,供其他植物和动物使用。
森林中的土壤和枯叶能够防止水土流失,也能够让雨水更加容易渗透到地下,在保护水资源的同时,还能够减缓水灾的风险。
水资源保护对于生态环境建设至关重要,保护森林资源的同时也能够保护水资源,维护生态平衡。
三、生物多样性维护森林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方之一,其中不仅有各种各样的植物,还有无数种动物。
森林中的植物和动物生态链条相互依存,它们之间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保护森林资源可以促进生物多样性的维护,提高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
同时,生命力旺盛的森林也可以消耗大量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污染物质,使得空气更加清洁,有助于减缓全球变暖的趋势。
沂蒙山区不同水土保持措施下土壤物理性状分析陈新军;阮芬;廉士增;许士欣【摘要】分析了沂蒙山区九间棚小流域不同水土保持措施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测定结果表明,不同措施下,土壤的持水能力和拦蓄地表径流能力均为水土保持林>经济林>封禁状态下草坡>水平梯田,土壤的蓄水能力水土保持林>经济林>水平梯田>封禁状态下草坡。
综合来看,水土保持林下土壤拦蓄地表径流能力最强,封禁状态下草坡土壤拦蓄地表径流能力最弱,梯田由于人为耕作翻动土壤提高了土壤拦蓄地表径流的能力,但耕种和长期使用化肥导致土壤板结、毛管孔隙度降低,土壤持水能力较弱。
综合比较,水土保持林具有更好的水土保持功能。
【期刊名称】《中国水土保持》【年(卷),期】2014(000)008【总页数】3页(P30-32)【关键词】水土保持措施;土壤物理性质;沂蒙山区【作者】陈新军;阮芬;廉士增;许士欣【作者单位】临沂市水利局,山东临沂276001;滨州市滨城区水利局,山东滨州256600;平邑县水土保持局,山东平邑273300;临沂市水利局,山东临沂276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151.92土壤的水文特征决定了土壤的蓄水、持水能力,土壤水文功能的强弱主要取决于土壤层的厚度、土壤容重、孔隙度等物理性状[1]。
土壤层是大气降水的主要蓄存库和调节器。
由于母岩、气候、地形和植被不同,所以土壤物理性质在空间和时间上存在明显的异质性;在较小的尺度上,主要受植被、微地形以及人为干扰的影响[2-3]。
以往关于不同林地土壤物理性质的研究报道较多[4-5],但以小流域为单元研究不同水土保持措施对土壤物理性质影响的还不多见。
沂蒙山区九间棚小流域自20世纪90年代就开展了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水土流失治理,流域内各项水土保持措施在削减地表径流、保持土壤肥力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因此九间棚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在沂蒙山区有很强的代表性。
本研究分析了小流域内坡改梯、水土保持林、经济林等治理措施对土壤物理性状和土壤水文特征的影响,以期为沂蒙山区小流域治理措施布局与效益评价提供理论支持。
森林生态知识: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环境效应与生态效应森林是地球上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它们不仅作为氧气的主要生产者,也是地球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环境调节者。
然而,随着全球人口增长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森林生态系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压力和挑战。
本文将从森林生态系统的环境效应和生态效应两个方面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保护和恢复措施。
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环境效应森林生态系统是自然界中最为复杂和全面的环境系统之一。
它们对气候、土壤、水源、碳循环、生物多样性等方面都有着巨大的影响。
森林在环境中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调节气候:森林是地球上最大的碳库之一,能够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气体,降低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从而起到调节气候的作用。
森林中的植物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并吸收水分和土壤中的营养物质,从而维持着复杂的生态平衡。
2.维持生物多样性:森林是地球上最为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区域之一,其中包括许多濒临灭绝的物种。
森林为许多野生动物和植物提供了栖息地和食物来源,这些物种也为森林的生态平衡提供了支持。
3.保护水源:森林在水文循环中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它们能够吸收降水并将其蓄存于土地和水库中。
同时,森林中的土壤和植被可以过滤雨水,防止水土流失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发生。
4.保持土壤质量:森林中的根系和地表覆盖层可以保持土壤稳定,并在植物凋落物的分解过程中释放出大量的有机质和营养物质,从而提高土壤肥力和生产力。
然而,随着经济和人口的发展,人类的活动对森林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和影响,导致环境效应大大降低。
土地开发、木材采伐、非法伐木、气候变化等因素都对森林生态系统的环境效应造成了影响。
因此,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保护和恢复森林生态系统。
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生态效应森林生态系统除了对环境产生影响外,还对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之间和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有着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森林生态系统中的一些生态效应:1.营养循环:森林中的生命系统是闭合的循环系统,森林中的死亡生物会为其他生物提供养分。
造林绿化对生态建设的影响分析
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加剧,生态环境逐渐恶化,气候异常、土地荒漠化等问题加剧,造林绿化已成为当代社会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手段之一。
本文旨在分析造林绿化对生态建设的影响。
一、改善土地质量、水土水源保护
造林绿化可以改善土地质量,树木繁茂的森林可以防止水土流失,增强土壤保持和水源管理能力,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
同时,森林植物可通过雨水的过滤和地下水的增加,保护水土水源,维护生态平衡。
二、促进空气质量改善
森林具有天然的环保功能,在森林中,各种有机物可以不断进行光合作用,通过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过程来消耗CO2,从而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起到改善空气质量的作用。
同时,森林植物还可以吸收有害气体和微粒,净化空气。
三、增进生态多样性和生态平衡
森林是生物的天然栖息地,提供各种生物所需的食物、水源和栖息地,是维持生态平衡的基础和起源。
通过造林绿化,可以提高森林植物的数量和品种,增加生态多样性,加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四、增加社会繁荣和居民福利
建设大规模的绿化带和森林公园可以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增加人们的健康和快乐感。
同时,促进林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做出贡献。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造林绿化对生态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改善环境质量,维护生态平衡和促进社会繁荣,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和积极投入。
山东临沂沂蒙山导游词山东临沂沂蒙山导游词(一)蒙山国家森林公园,自1993年开发以来,先后投资近十亿元,本着先保护后开发,边保护边开发的原则,凭借典型的生态环境和独特的自然资源,荣获国家森林公园、国家AAAAA级旅游区、国家地质公园、全国青年文明号等近百项行业认证和荣誉称号,现已成为沂蒙山旅游的核心主景区,沂蒙山区好风光的典型代表。
沂蒙山旅游区云蒙景区总面积5.5万亩,自然资源丰富多彩。
拥有野生动物:兽类10科15种,鸟类28科76种,植物100余科900余种,森林植被覆盖率达95%以上,有"百里林海,天然课堂"之称。
1999年经中国科学院生态研究中心监测,景区内空气中负离子含量每立方厘米854167个,为北京地区的195倍,居全国之首,为该中心有史以来测得的最高值。
被誉为“天然氧吧”、"超洁净地区",成为"中国最佳绿色健身旅游胜地"。
蒙山丰富的自然资源,蕴育了浑厚的文化内涵,曾有历代帝王将相、文人墨客驻留蒙山,吟诵蒙山。
孔子"登东山(蒙山,古时称东山、东蒙)而小鲁",李白、杜甫同游蒙山留下"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等佳句,苏轼游蒙山诗曰:“不惊渤海桑田变,来看云蒙漏泽春”;明代文字家公鼐作蒙山赋诵叹蒙山;还有民间典故、流传不胜枚举,秦砖汉瓦、古刹庙宇、碑碣石刻等遗存悠悠林立。
沂蒙山旅游区云蒙景区以自然资源为依托,以生态旅游为主题,逐步开发为全省乃至全国休闲度假、健身康体绿色旅游胜地。
景区累计投资3.2亿元,开发了一系列基础设施和景点。
景区道路总长40余公里,形成了三纵二横的循环线路,建设公路10公里,石质台阶路32000多级,木质步游道3990米(已申请吉尼斯世界记录,成为天下第一步道),建在了20000平方米的停车场,配备了20部观光旅游车,建设了长1200米的客运索道。
景区建有三星级宾馆2处,建设了旅游购物市场,开发了鹿苑、药园、鸟园、竹园、花园、大型石质牌楼等新景点,配套了森林冲锋车、森林漂流、森林索道、采摘园、药园、雨王庙、金刚门广场等民俗风情娱乐项目,完善了通讯、卫生、安全等设施。
临沂市水土流失原因、危害及防治措施在工业化城镇化迅速发展的今天,人们为了获得更快的经济发展速度,人们也为之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破坏了大自然,其中以水土流失情况最为严重。
本文主要分析了临沂市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阐述了水土流失带来的危害,同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的提出了水土流失的防治措施以加强临沂市的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标签:临沂市;水土流失;原因;危害;防治措施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可以根据自身的发展需要改造自然,对自然的影响越来越大。
临沂市位于山东省鲁东南,面积和人口均为山东省第一,近几年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化发展较快。
大规模开发矿产资源、占用耕地,建设工地,砍伐树木等,加上全球气候变化,水土流失也日益严重。
本文从临沂市的实际情况出发,探讨了水土流失的原因及危害,最后提出了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防治措施以期盼临沂市水土保持工作的开展更加顺利。
1.水土流失原因1.1自然因素1.1.1全球气候变化近几年的气候变化对临沂市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极端气候的影响,如暴雨、干旱等,产生严重的水土流失,同时,气温升高引起的温室效应也会加剧水土流失。
1.1.2岩石透水性差临沂市主要分布透水性较差的石炭纪石灰岩和泥岩,降水难以渗透到地下,易在地上形成多种径流,如坡面流等,极易侵蚀土壤,特别是疏松土层,从而引起水土流失。
1.1.3季风气候显著临沂市位于华北地区,受典型的温带季风气候影响较为显著,降水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年内分配不均,雨季使得很多地表土壤疏松的地方受到冲击,导致水土流失。
1.1.4植被覆盖度较低临沂市植被覆盖率整体较高,但部分地区由于地形、气候等原因,植被生长条件和环境不佳导致地表植被覆盖较少,郁闭度较小,减少雨水停留地面上的时间,涵养水源能力减弱。
1.2人文因素1.2.1城市化的发展城市水土流失是在特定条件下发生的自然现象,是城市化进程的必然结果[1]。
临沂市城市化发展迅猛,房地产开发、道路修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不合理开发建设等导致路面硬化面积急剧扩张,加强地面的雨水积蓄功能,导致大量降水在地面流动加剧水土流失。
植树造林后的生态效益一、植树造林的概念植树造林是指在荒山、荒地、河岸、道路等地种植树木,以达到绿化、防沙、固土、保水、改善生态环境等目的的活动。
植树造林是人类改造自然、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二、植树造林的生态效益1.改善空气质量:树木能吸收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臭氧等,并释放出氧气,提高空气品质。
2.调节气候:植树造林能增加大气中的水分,降低气温,减缓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
3.保持水土:树木的根系能固土保水,减少水土流失,提高土地利用率。
4.增加水资源:植树造林能提高地表水的蓄存能力,增加地下水水位,有利于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5.生物多样性保护:森林是生物多样性的宝库,植树造林能为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地,保护生物多样性。
6.减缓气候变化:森林是地球上的“碳汇”,树木能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减缓全球气候变化。
7.净化水源:树木能吸收和过滤地表水中的污染物,提高水质。
8.改善生态环境:植树造林能提高地球的绿化程度,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
9.防风固沙:树木能降低风速,阻挡风沙,保护农田和城市。
10.噪声治理:树木能吸收和隔绝噪声,提高环境的舒适度。
三、植树造林的意义1.促进可持续发展:植树造林能改善生态环境,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
2.保护生物多样性:森林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载体,植树造林有助于保护地球上的各种生物。
3.保障水资源:植树造林有助于涵养水源,保障人类的水资源需求。
4.促进经济发展:林业产业是绿色产业,植树造林有助于推动经济发展。
5.提高国民素质:植树造林是全民参与的公益活动,有助于提高国民的环保意识和素质。
6.维护国家安全:森林是国家的生态安全屏障,植树造林有助于维护国家的生态安全。
四、我国植树造林政策及成效1.政策: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植树造林工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退耕还林还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
2.成效:近年来,我国植树造林取得了显著成效,森林覆盖率不断提高,生态环境逐步改善。
植被变化对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植被是地球生态系统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环境具有重要作用。
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加,植被覆盖面积和种类的变化直接影响着生态系统的功能。
本文将从气候调节、土壤保持、水资源调节和生物多样性维护等方面,探讨植被变化对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
一、气候调节植被具有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的作用,能减少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调节气候。
植被覆盖面积的减少导致了大量二氧化碳的释放,进一步加剧了温室效应,导致气候变暖。
植被变化还影响着水循环过程,林地的蒸腾作用可以增加降水量,保持水资源的供给,而草原的蒸腾作用则可以缓解干旱地区的水资源短缺。
二、土壤保持植被的根系能够固着土壤,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壤侵蚀。
当植被变化导致地表裸露,风雨侵蚀会迅速剥夺土壤肥力,导致土壤贫瘠和沙漠化。
此外,植被的残渣会逐渐分解形成有机质,有助于土壤保水和提供养分,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因此,植被的恢复和保持对于土壤保持至关重要。
三、水资源调节植被可以调节水文循环过程,影响降水形式和水源的分布。
大面积的森林可以促进降水形成,增加降水量;而草原和农田则能够减少洪涝灾害的发生。
植被的根系能够增加土壤的蓄水能力,减缓降雨的径流速度,提高水源涵养能力。
一旦植被覆盖面积减少,水文循环会受到破坏,导致水资源的不平衡和水源的缺乏。
四、生物多样性维护植被变化直接影响着生物多样性的维持。
植被是生物多样性的基础,种类繁多的植被能为不同生物提供合适的栖息环境和食物资源。
当植被失去多样性,生物群落会受到威胁,物种数量和数量的减少会导致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增加,进而影响到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综上所述,植被变化对生态系统功能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人类应当意识到植被保护的重要性,采取积极的措施来恢复和保护植被,以维护生态平衡和保护环境。
只有通过持续不断的努力,才能确保生态系统的稳定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森林在改善生态环境方面的作用作者:孟正刚来源:《现代园艺·下半月园林版》 2015年第3期孟正刚(丘北县林业局,云南丘北663200)摘要:森林是大自然的可再生资源,对于大自然的生态改善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人口的增加和发展需求,造成了森林覆盖率的锐减,空气、气候等问题一一出现,环境污染日益加重。
通过介绍森林在改善生态环境方面的作用,帮助人们认识森林对于环境的重要性,呼吁人们保护和建设这“地球之肺”。
关键词:森林;生态环境;改善;作用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人们利用大自然资源得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在改造自然、推动经济上有了质的飞跃,但越来越多的生态环境问题却日益凸显。
目前不光是国内,整个全球自然生态中的森林资源出现告急。
过去对于森林资源的过度开发,导致了当前的状况,更有甚者有些地区因为森林过度破坏,已经发生过严重的自然灾害。
1目前全球森林覆盖的现状过去一个国家的森林覆盖率是反映该国土地面积和经济效益的一个指标,而当前则是一个国家生态环境优劣的判定标准。
全球森林最多的洲是拉丁美洲,约占全球森林面积的24%。
森林面积覆盖率最低的是非洲的埃及,仅为其国土面积的十万分之一。
亚洲各国中韩国约是61%、日本约是64%、中国则只有20.4%左右。
提高我国森林面积的覆盖率,改善国内的生态环境显得迫切而又必要。
我国国土辽阔,森林统计面积仅有1.75亿hm2,绝大多数集中在东北地区,地域分布不均,人口分布极不均衡。
2森林在改善生态环境方面的主要作用2.1 净化空气目前我国环境方面面临最多的是空气问题,雾霾成了人们挥之不去又无可奈何的头疼问题。
人口的增加、工业化进程的发展并不是主要造成空气问题的主要原因,还在于国家在发展经济的时候,并未把森林等绿化植被的建设作为重点保护项目共同开展,在森林资源过度开发利用后,并没有及时补充新的可持续发展森林培育计划。
森林中的植被经过光合作用,吸收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释放出新鲜的氧气,这个过程中只有二氧化碳被吸收的多,释放氧气才能越多,只有提高森林植被的覆盖率才能实现。
沂蒙山区森林植被动态变化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生态危机事件的频繁发生,人们渐渐认识到自身生存及发展与生态环境息息相关;沂蒙山区是山东鲁南地区的重要地理单元,该区域森林植被的动态变化对鲁南地区的生态环境有重要影响。
本文概述了国内外对森林植被动态变化及其引起生态环境变化的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在此基础上对沂蒙山区的森林植被动态变化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进行了综述;结合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沂蒙山区森林植被动态变化未来深入研究的方向。
标签:沂蒙山区;森林植被动态;生态环境引言森林植被對人类和社会的生存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森林植被通过自身的光合作用调节全球的碳氧平衡,缓解全球温室效应;通过蒸腾作用以及对水分的调蓄作用来调节全球水循环;通过对气流的阻挡与水土保持作用而改善生态环境。
但是,随着全球气候变化与人类经济活动的发展,森林植被大面积减少,对生态环境产生了重要影响。
以黄土高原为例,由于人为的破坏,导致该区域的土壤侵蚀加剧;水、旱灾情加重;土地退化和沙漠化;生物多样性进一步减少。
本研究可以为沂蒙山区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进行服务;为沂蒙山区森林的开发和管理提供方向;为当地森林植被的保护提供依据。
一、研究区域概况沂蒙山区位于山东省南部,地处34°6′ˊN-36°36′N,116°34′E-119°37′E之间,是山东省的一个重要地理单元,总面积为31695.15 km2 ,约占山东省总面积的20.18%。
本区受断块构造的控制,形成了自西南向东北岭谷相间排列的地貌格局,地势由西北向东南降低。
全区主要地貌类型有中低山地、丘陵、山间平原或盆地以及冲积平原等。
其中,蒙山、鲁山和沂山海拔均逾1000m。
全区气候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气候温和、雨量集中,年均气温12-13.3℃左右,年总降水量680-860mm ,是山东省降水量最多的地区。
主要河流有沂河、沭河、泗河、薛河以及东部沿海傅疃河。
土壤以棕壤和褐土为主,土壤类型丰富,棕壤与褐土两大土类交错分布。
植被覆盖率85%-90%,主要为落叶阔叶与针叶混交林。
二、国内外森林植被变化研究进展(一)国外研究状况1.森林植被动态变化的研究有学者对比全球陆地有、无植被覆盖时,气候和大气环流的变化。
结果表明,陆面植被覆盖的变化会改变地表能量通量的收支,从而影响气候和大气环流;还会向上延伸影响到对流层的中高层;影响全球的气流运动、气温与降水。
无植被覆盖时,赤道与中纬度地区降水减少,副热带地区降水多;反之,副热带地区气候变干,亚非地区受夏季风影响减弱[1]。
高甲荣等学者评述了国外森林水文的研究进展,阐述了森林植被在改善小区域生态环境等方面具有重要影响[2]。
赵建军对北美洲阿巴拉契亚山区进行了研究得出结论为此区域在过去25年里,不同土地覆盖类型的NDVI出现了下降的趋势;其中常绿林和落叶林的下降趋势最大[3]。
NDVI受经纬度与气温、降水影响;NDVI与气温和降水有很大的相关且有滞后性,在春秋季节最为显著[3]。
梁博毅等学者分析了1982-2012年间的亚马孙热带雨林区域以及雨林内部的植被变化。
该区域叶面积指数在此期间整体上呈现波动变化,在2000年后LAI先降低后升高之后趋于稳定;东南部地区降低明显;其他地区不同时间段内热带雨林的面积交替出现扩展或收缩[4]。
邹大林等学者对埃塞俄比亚的林业发展现状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其林业落后的原因;研究涉及到该国家中森林资源的变化情况:自18世纪以来,森林面积一直减少;在1990-2010年之间,森林面积平均每年减少0.93%[5]。
东南亚(印度支那半岛)的植被研究情况并不被人们所熟知,有学者从生态学角度对该区域的植被进行研究,总结出该区域在植被分类上包括七个主要的陆生及湿地的森林植被类型。
马迪、刘征雨等学者利用模拟实验得出东亚季风区森林覆盖度增加对局地气候的短期影响:森林覆盖度增加后,蒸散作用增强、空气中水汽含量增加,使该区降水量增加;此外,森林覆盖度增加降低了地表反照率,造成地表反射短波辐射减少,是气温降低的原因[6]。
韩佶兴对于东北亚地区2000-2011年12年间的植被覆盖度变化进行了研究,表明朝鲜、日本,中国的东北地区,俄罗斯境内的斯塔诺夫山脉(外兴安岭)、锡霍特山脉年最大植被覆盖度最高,可达80%;而东蒙古高原区植被覆盖度最低,仅为20%左右[7]。
东北亚地区植被覆盖度大小与地形关系显著,山地高于平原区。
针阔混交林、阔叶林、针叶林三种森林类型植被的年最大植被覆盖度整体都呈轻微下降趋势,其中针阔混交林下降趋势最为明显,下降了2.31%;针叶林变化率最小,降低了0.99%[7]。
2.森林植被动态变化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季劲均、马迪等学者分别从全球尺度与区域尺度研究植被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都表明了森林植被覆盖增加会影响蒸腾作用和地表粗糙度,二者共同作用导致降水增加;植被覆盖度改变反照率影响地表能量收支从而影响气温的变化[1][6]。
但是在不同的地区和范围,受不同因素影响也会出现升温或降温的可能。
从全球范围和长时间尺度来看,植被分布的存在使得热带和中高纬度因为气流的变化,降水凝结潜热加热增强,三圈环流加强,副热带变得更干;而在纬向上,若无植被,海陆热力性差异大,夏季风增强,季风降水也增多;而植被存在使亚非夏季风减弱[1]。
从区域范围和短时间内来看,森林植被覆盖度的提高会降低东亚地区的年平均气温及降水量增加;海域附近的气温在冬季会因森林阻挡作用而升高[6]。
关于国外森林植被变化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有学者从森林水文方面进行研究,指出森林植被能够涵养水源、调节水量,降低洪峰、增加枯水期水流量;森林植被覆盖的增加能减少径流泥沙、延缓径流回流速率、改善水质[2]。
同时森林植被变化对某一区域降水的影响不明显,而且增加森林覆盖率会减少流域产水量。
(二)国内研究状况1.森林植被动态变化研究我国森林资源有限且森林资源破坏严重。
为了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维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众多学者也对我国的森林植被变化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王思远等学者的研究表明林地分布的总态势为:大致以大兴安岭—吕梁山—青藏高原东南缘一线是林地分布集中区[8]。
中国的森林植被受纬度、海陆位置和地形地势的影响,分别呈现出南北方向、由沿海向内陆和垂直方向上的有规律性变化。
5年间我国植被变化幅度并不太大,但总趋势是植被覆盖减少;特别是东北植被减少较多,而西南部相对变化较小[8]。
宋庆丰对中国近40多年的森林资源变迁与生态功能变化进行了研究,表明我国的森林生态功能呈现出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但森林面积持续减少[19]除了对我国森林变化的总体研究,也有众多的学者对我国东北、东南和西南三大主要林区的森林植被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
有学者对东北地区的森林植被变化进行了研究,研究时间范围从10a-90a不等,得出东北地区自1896年以来森林植被面积一直呈下降趋势,近20多年以来下降的趋势有所减缓[10]。
从多个研究角度来看,我国东北地区的森林植被面积呈现缓慢地减少趋势。
对于我国东南部森林植被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东南部森林植被的NDVI与气温有显著的相关性,并且在春夏季呈现增长趋势;而降水对其影响并不显著。
总体上来讲,东南地区的森林群落呈正向演替,植被生长期延长,森林植被保护良好[11]。
关于西南地区森林植被,学者们从多个角度作了研究:一是从历史地理的角度来看,贵州与渝东南的森林面积在历史时期持续减少[12];二是从自然地理学角度看,对云南地区的森林植被演替进行了较长时间尺度的研究,对过去的森林植被进行重建,表明该区域的植被是由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演替到现今覆盖于地表的针叶林与针阔混交林;三是从生态学角度研究了西双版纳等热带地区的森林植被群落,提出该区域主要由六种热带植被型和一种暖热带植被型组成。
2.森林植被动态变化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森林植被与生态环境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森林的变化必然引起其周围环境的变化。
我国的学者针对森林变化而引起的生态环境变化研究主要集中于对空气质量、水环境及水土保持的影响。
森林植被的变化对于空气质量产生重要的影响。
森林植被能通过释放负氧离子起到降尘、杀菌、调节小气候作用;调控空气中PM2.5的含量。
携带粉尘的气流流经林冠层由于树叶的阻挡使得粉尘落于地表或附着于树叶表面从而起到降尘滞尘的作用。
对于PM2.5的调控会通过直接与间接两种方式,利用叶面的气孔吸收作用、荫蔽和自身的蒸发散作用来吸收污染物,截留携带型颗粒;降低温度从而降低化学反应减少产生的次级污染。
通过对城市的PM2.5的调控研究不难发现,森林植被的增加削弱了PM2.5和PM10在一天内的峰值,使其变化现象尤其在夏季和秋季最为明显。
通过对区域研究发现,森林植被的截留作用对林内降水进行再分配,起到涵养水源的作用[13];减轻降水与滴水对土壤的侵蚀,对土壤结构进行改良,增加土壤的孔隙度;植被根系的阻挡作用起到了水土保持的作用。
流域内植被覆盖率的提高使流域产沙量少,降低了大气降水中的酸性环境,改善水质;削减洪峰,延长汇流的时间,使得河水的径流保持稳定[14]。
(三)存在问题在不同的时间尺度上对于植被动态变化研究的方法和依据有所不同;短时间尺度内(1-10a)对于主要依赖于遥感的定位观测与控制实验;中等时间尺度(100-1000a)主要依靠是树木年轮和历史文献;更长时间尺度则需要动植物残体和孢粉等证据。
然而大多数学者对于森林植被变化主要利用遥感监测的方法进行研究与分析,所以对于研究区域的时间范围有限制,在十年到几十年,更长时间尺度的研究很少;研究所采用的数据主要集中于1990-2005之间,缺少对近年的研究数据。
森林植被变化对生态环境中降水和径流量影响大小的结论仍存在争议。
从对影响降水变化的这一方面来讲,有的学者研究认为森林植被的提高使得空气中水汽含量增加从而导致降水的增多;而有的学者认为森林植被覆盖度提高以后,由于森林的滞尘作用与吸收作用使空气中形成降雨的凝结核减少,反而使区域内的降水减少。
关于影响径流量方面主要存在3种争议:一种观点是森林植被對于径流量无影响;第二种是森林植被提高会增加径流量;第三种观点是认为在干旱和湿润地区,森林植被面积增加会对水分的吸收与滞留作用增强,减少径流。
三、沂蒙山区森林研究状况(一)森林植被动态变化研究情况沂蒙山区的森林植被曾遭受人为活动的破坏,后来认识到植被对于环境发展的重要性,政府分别对沂山和蒙山进行了植被恢复:蒙山在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初进行了长期地封山育林,人工种植黑松、赤松、油松、栓皮栎等人工林将近350k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