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阅读专项复习
- 格式:ppt
- 大小:800.00 KB
- 文档页数:38
中考语文中考记叙文阅读专题复习知识点分析人物形象技巧1、抓住外貌描写,五官、体态、穿戴,揭示人物的年龄、身份、地位、记忆。
2、品味语言描写,揭示人物思想、情感、性格。
3、留意神态描写,揭示人物的心灵轨迹。
4、紧扣动作描写,揭示人物的性格特点。
5、揣摩心理活动描写,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
幻觉式(画面)“联想回顾”自言自语“紧迫、紧张时间”标题的含义与作用【常见题型】①标题的含义是啥;(上海高频考点)②标题的作用是啥;(上海高频考点)③标题的好处、妙处是啥;(上海高频考点);④给文章取个合适的标题;⑤为啥以此为标题。
【答题思路】1.分析标题的含义。
标题含义普通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的两个方面来分析。
表层含义即标题的字面含义、文中内容;深层含义即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
如有一篇文章的标题是“父亲的花儿降了”,标题的表层含义是夹竹桃凋谢,深层含义是父亲的去世。
标题假如是比喻句的,文中往往别是环绕标题的字面含义来展开叙述,这么我们就应该联系文章的具体内容,弄清比喻义,如此我们就能够领悟出标题的深刻含义。
2.分析标题的作用。
要了解标题的作用有哪些,教材的几篇课文:《羚羊木雕》——贯通全文线索;《顶碗青年》——表明写作对象;《在埃及数骆驼》——关联要紧情节;《生命的舞蹈》——象征或比喻;《秋天的怀念》——透露情感主旨。
归纳起来,作用有以下几类:(1)作为全文的线索;(2)突出主题,点明主旨;(3)造成悬念,引起读者关注;(4)反映作者情感;(5)概括了文章的要紧情节;(6)一语双关。
3.分析标题的好处与妙处。
这种题型实际上是上面两种题型的综合式。
从两个方面答题:1、标题的含义;(普通答深层含义)2、标题的作用。
4.怎么给文章取个合适的标题。
要给文章取一具合适的标题,别妨从标题的作用入手:(1)用点明文章中心思想的词语作题目:《为人发服务》《走向日子》;(2)用能概括文章要紧内容的一具短语作题目:《草船借箭》《鲁滨漂流记》;(3)用贯通全文的线索作题目:《灯光》;(4)用与文章内容紧密相关的特定时刻、地方作题目:《在仙台》《景阳冈》;(5)用文章所写的要紧人物、情况、物品、地点的名字作题目:《詹天佑》《卖火柴的小少女》《桂林山水》;此外,在拟题时一定要注意标题的特点,主要扣文本,要言简意赅。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项复习1、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2、记叙的线索及作用:线索:(1)人(2)物 (3)事件(4)时间(5)地点(6)作者的情感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3、为文章拟标题: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
(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 (3)核心事件(4)作者情感4、记叙的顺序及作用:(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5、语言特色:(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等)注意: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
一定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选用恰当的词语,切莫张冠李戴。
附:朴实自然的语言赏析(1)言简意赅,清真雅洁,朴素自然(2)语言朴实活泼,节奏明快,上口顺耳生动优美的语言赏析:(1)细致传神的描绘,使行文摇曳多姿,富于变化,主题鲜明突出(2)含蓄隽永,耐人咀嚼,发人深思,给人留下不尽的余味6、写作手法及作用:(对比、烘托、欲扬先抑、巧设悬念、以小见大、卒章显志、托物言志(即象征)、寓事于理、情景交融、夹叙夹议……)7、修辞方法及作用:答题套路:这篇文章运用了XX的修辞手法,如“……(某一段话)”;运用了“XX”的修辞手法,使(能)“……”(套修辞作用)注意:在写作时一定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写,否则就会很空。
8、文段中关键词语、短句的分析。
在题目的题干中出现了加引号的词语或句子,往往表明分析的对象源出于原文,在分析时应贯彻这样的原则: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抓住关键词,分析它的特点及含义,联系上下文再解释。
记叙文阅读复习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记叙文阅读中考要求1把握记叙要素、线索、顺序、人称、详略。
2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和层次。
3理解题旨及文章的主旨,概述主要内容4揣摩理解关键词、句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及作用。
5分析文章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及写作技巧。
6阅读中的体验及启示。
7结合内容进行个性化表述,学会思考和质疑。
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记叙线索:记叙文的线索是贯穿全文始终的一条脉落,体现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它把所有材料联结成一个有机体。
所以说线索是文章的纲,抓住了这个纲,就能理顺文章的内容,掌握文章的结构,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
线索是重要的,但不是什么都可以成为线索,只有那些能够体现各种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体现文章主题思想的具体事物,才能作为贯穿全篇的线索。
线索类型:物线、事线、人线、感情线、时间线、地点线、见闻线。
怎样找线索:①文章的标题②反复出现的词或事物③文中议论抒情的语句④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⑤“我”的所见所闻所感线索的作用:使文章内容井然有序地组合在一起,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理清事情的来龙去脉记叙顺序:1.顺叙:即按照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顺序写(时间先后)。
作用:使文章脉络清楚,有头有尾,给人鲜明的印象。
2.倒叙: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然后再按顺序进行叙述。
作用:避免平铺直叙,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引人入胜。
3.插叙:在叙述过程中,由于内容的需要,中断原来情节的叙述,插入有关的情节或事件,然后再继续原来的叙述。
(比如:回忆往事)作用:补充、衬托出文章的中心内容(人物或事件),丰富了情节,深化了主题。
表达方式:1.记叙:作者对人物事件和环境所作的必要的交代和说明。
2.描写,指作者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和环境所作的细致的描绘与刻画。
3.议论,指作者在作品中对人物,事件表明自己的态度和看法。
记叙文阅读新题赏析题一:阅读文章,回答下面的问题。
高山流水(1)那天我们是去寻山的。
(2)我们顶着碧蓝的九月,披着金黄的九月,兴致勃勃地去寻山。
那天的天气很高爽。
我们的心灵跃动得很年轻,真是登峰的好日子——那座高峰,耸峙在梦境中,已经很久了。
(3)进入群山之中,坎坷曲折,就没有一条直路。
山路虽然难走,我们心里明白,要攀登那座高峰,一定得耐心地走。
何况山上到处有美妙的花草,蓊郁的林木,展开一片活鲜的绿!让我们的眉眼也绿了,心灵也绿了。
(4)生活在平地上的人,一旦爬上了高山,真不行。
我们原是唱着歌来寻山的,不知什么时候,歌声已歇。
山上美丽的景物,原先会引起我们一阵大叫的,不知什么时候,再没有精神去理睬。
不错,山中有千般的好,可是,骄狂的人们哪,只能在马路上追遂,到山上来,就软弱得不如一只虫豸!(5)盘盘旋旋,升升降降,路,不必说,愈往上爬就愈苦。
时间,在山上。
也失去了权威,日影已过午,看看那座峰尖,却似乎越来越远了。
(6)早晓得高峰是可望而不可即的,真不该来。
(7)山,并没请谁来!(8)真的,山没有请谁来。
山,威严地站在那儿,不假人以辞色,是我们自己要来寻山的。
想登上绝顶,领受独立孤峰的喜悦,岂能不品尝寂寞趱路的况味?(9)寂寞趱路,是我们真实的写照,我们是走在寂寞中了。
有一半人落了队,剩下的人一句话都懒得讲。
究竟是怎么回事?难道人的精神竟这么容易激扬而又容易消沉吗?想从记忆里找一句话鼓舞一下,看大家的脸色,我发现不是谈论哲学的时候!谈什么哲学?哲学在高山上完全没有用场。
(10)泉水的溅溅声,从静寂之中传来,这对我们是亲切的召唤。
翻过一道山坡,就看一条细细的泉水,从那边陡峭的山坡上,蹦蹦跳跳地奔下来,在我们的脚下回旋成一道溪流,而后扩展开向下游流去。
看到这一股清泉,谁能不喜悦呢?尤其是攀援在群山中正感困顿彷徨的时候,我们怎能不以近乎感激的心情欢呼起来?(11)那一线银丝,从峰坳里流出,忽隐忽现,简直如同幻影一般地柔弱,真不知道它靠什么力量,能在山岳中开出一条河道来。
一、阅读下面文字,回答相关问题。
(14分)远行的童年记忆①又是麦浪翻滚时,这些金色的麦田,麦客撞开了我渐行渐远的童年记忆的大门。
②天刚刚有些微弱的无亮,那些头顶草帽、手持镰刀,挑着简单行囊的麦客便候鸟似地穿梭在乡村的道路上了。
布鞋的噗沓声带着一路风尘,随着麦香的气息惊扰了乡村的美梦。
天大亮时,村子中心的磨盘前已聚集了好多麦客。
男人头戴草帽,女人脖子上搭条毛巾。
他们衣着简朴,操着生硬的外地口音,有父子兄弟,也有夫妻相随,看起来都很壮实。
有雇主过来了,他们便簇拥上前,谈好价钱的人跟着去了,剩下的人则继续等待。
③村子地处川道。
家家户户都有七八亩地,人口多的甚至上十亩。
一晌太阳两阵风,麦子瞬间成熟。
若不及时收割,一场风雨就有可能让一年的收成打了水漂。
家家户户都很心急,男女老少齐上阵,忙不过来的人家便去请麦客。
父亲在煤矿上工作,不能回来,奶奶便张罗着叫麦客帮忙。
经过一番比较,特会算计的奶奶相中了一对夫妇,每亩价格比别人少两元钱。
奶奶说,女人割麦没有男人快,可是心细,两亩地少四元钱。
划算。
④母亲把夫要俩带到地头,指出地界就去忙了,只留下我照看。
天很热,男人和女人捋下袖子和裤腿,全副武装,拱着腰,低着头。
飞快地挥舞着镰刀。
男人在前边开道,割边做捆蝇;女人紧跟其后,边割边捆。
随着有节奏的唰唰声响,麦子便一排摔倒在脚踝前,用脚一勾、镰一挟,便成一抱麦子,三缠两绕后干净利索地绑出一个半人高的大麦捆来。
躲在地头树下乘凉的我,只能看到两个猫着腰的背影在麦田掘土机似地前进。
在他们身后,湿气尚未散尽的断鲜麦茬如海岸线般不断延长。
田野里没有一丝风,太阳越来越高。
刺眼的阳光如麦芒般扎到人身上,火辣辣的,疼得难受。
蝉也不叫了,不知躲到哪儿乘凉去了。
虽然他们一个戴着草帽,一个头顶毛中,但后脊的衣服却湿透了一层又一层,割麦的速度也明显慢了下来。
⑤奶奶颠着小脚到地里送水来了。
看着地里麦荐很低,麦穗给得干净,奶奶露出了满意的笑容,招呼他们到地头吃馍喝水。
记叙文阅读1•词语赏析及含义。
3•句子含义、作用及赏析。
5、语段概括及作用。
7•人物形象分析及描写手法赏析现手法赏析。
2、常用修辞手法及作用。
4主旨提炼与归纳。
6•文章思路、脉络、层次。
8.线索及作用、结构分析,表9拓展延伸。
二,基础知识要点梳理。
(背诵)1.四种文学体裁:小说、诗歌,散文,戏剧。
2•五种表达方式: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
3•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4•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5.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6.两种环境描写: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7.六种人物的描写方法:外貌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细节描写。
8.记叙的四种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
9.六种常用行文线索:—三,记叙文阅读十八问。
(答题思路及套路)1.标题含义?套路:表层义十深层义(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情感、主旨)2•标题的作用?套路:①概括文章所叙之事。
②标明文章行文线索。
③点明文章的中心思想④指出文章的主要人物⑤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⑥富含哲理,引人思考⑦确定文章感情基调3•以XXX为线索?(1)套路:①人物线索。
(人物的见闻感受或事迹丿②物品线索。
(某一有特殊意义的物品)③感情线索。
(作者或作品中主要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④事件线索。
(中心事件)⑤时间线索。
⑥地点变换线索找线索套路:①文章的标题。
②各段反复出现的事物。
③文章中议论抒情的语句。
④作者的思想感情。
⑤某一人物的见闻感受。
(2).以XXX为线索,有何作用?套路: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4.记叙顺序及作用?套路:①顺叙(按照事情发生,发展和结局的顺序或时间先后写。
)作用:使文章条理清晰,脉络清楚。
②倒叙(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然后再按顺序进行叙述。
)作用:设悬,吸引读者,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③插叙(在叙述过程中,由于内容的需要,中断原来情节的叙述,插入有关的情节或事件然后再继续原来的叙述。
第一部分答题模版一、句式作用1.短句的作用:干脆利落,简洁明快。
2.短句独立成段:视觉上更醒目+突出强调内容。
3.重复的短句:突出强调。
4.对称的句子:句式整齐,读起来朗朗上口。
5.长短不一的句子:句式生动活泼。
二、标点作用1.句号的作用:语气舒缓。
2.①问号的作用:引发读者思考。
②连续问号的作用:气势充沛,感情强烈。
3.该用顿号却用逗号:逗号停顿时间长,起强调作用。
4.省略号作用:说话断断续续或沉默或思绪延续或给读者思考空间。
5.感叹号作用:强烈抒发情感/增强语气调自我反思。
标点符号的共性作用: 表达了的情感。
三、童谣/歌谣/诗歌作用1.使文章增添生动活泼感(歌谣),具有可读性。
2.使文章增强文化韵味/意蕴 (童谣/诗词),具有可读性。
3.交代信息,丰富文章内容。
4.突出所写的特点。
5.表达人物的心情。
6.点明文章的中心。
7.表达作者的情感。
四、修辞作用比喻:形象生动的写出了的特征。
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便于抒发作者强烈的感情。
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反复: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
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五、环境描写作用写出了的景物特征,渲染了的氛围,烘托了人物的心情。
六、人物描写作用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第二部分答题套路一、词语赏析题有手法的解题方法: 手、特、情。
没有手法的解题方法: 解释词语+分析词语作用+词语表达情感。
二、词语含义题本来义:词语的字面意思。
语境:词语在句子中直接体现出的意思。
表现义:词语表现出的目的意图、情感态度、精神品质。
三、句段作用题【结构上】首段:总领全文/引出下文(万能作用);点明中心(首段中含中心句);文题照应(首段中出现题目);首尾呼应(首段尾端有相似相关语句);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九年级上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复习一、专题详解一)理清文章的线索1.设问形式:1)“XX”在文中多次出现,有何作用?2)本文采取了什么写作顺序?3)文章的线索是什么,有何作用?2.基本思路:1)找到文章的线索(1)从文章的体裁和内容入手写人的:主要以人物为线索,找准中心人物。
(中心是表达对这个人的情感)写事的:以人、事、情感或思想的发展变化等为线索。
(中心是表达对这件事的议论看法)游记散文:时间地点为线索,关注时间或方位词。
抒情的:以情感变化为线索。
(没有具体的人物和事件,片段式叙述)(2)从标题入手,文章的标题往往就是文章的线索。
(3)从文中反复出现、贯穿全文的事物或议论入手。
二)把握情感,归纳主旨1.设问形式作者在文中写某段话,主要为了表达什么感情?文末画线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分析文章中某一人物的情感变化。
2.答题思路1)看标题。
2)看开头和结尾的抒情、议论、有深刻含义的句子,往往都表明或暗示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情感变化。
3)根据对人物、景物的描写以及故事的社会背景来推敲文章主旨和作者情感。
读完三问,作者为什么写这篇文章?他想表达什么?我从中读出来了什么?3.答题格式:具体的内容分析+所表达的主旨。
练习:三)分析某段在文章中的作用分析句子或段落的作用时一定要先理解句段的内容,再根据其在文章中的位置分析结构上的作用,再联系主旨。
1.设问形式本文第X段有何作用?作者写 XX 段有什么作用(好处、效果)2.答题思路1)、文章段落之“开头”的作用(1)内容:开篇点题。
……写了 X X(概括文段表述的内容)…………奠定文章X X的感情基调或表达作者X X的感情(喜爱、惊喜、赞美等)为下文……作铺垫 / 设置悬念……(2)结构:总领下(全)文、引出下文……内容照应题目、首尾照应(3)主旨:点明/暗示文章的主旨……2)、文章段落之过渡段落的作用(1)内容写了……(概括文段内容)为下文……作铺垫/埋伏笔(2)结构承上启下(总结上文……,引出下文……)照应题目或文章由……转为……(3)主旨:揭示/突出文章的中心3)、文章段落之结尾段落的作用(1)结构上:总结上(全)文、照应题目、首尾照应、使文章结构完整(2)内容上:直白类:(本身)结尾部分表达了(有手法就结合手法回答)……,深化……的主旨,强化作者……的观点。
记叙文阅读专题【考试说明】记叙文是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以写人物的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形式。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了解记叙文这一文体,掌握相关文体知识,其中包括以下常见考点,分别是:①记叙文六要素;② 记叙文的人称;③记叙文的顺序;④记叙文的线索;⑤记叙文的表现手法;⑥记叙文的思想内容。
【文体知识】1.如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考察记叙文六要素)答:(1)这篇文章记叙了(描写了、讲述了等)……的故事(尽量包含记叙文六要素)。
(2)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讽刺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3)抒发了作者的……的思想感情。
注意:答案一定要强调三个部分:内容是什么,文章怎么样,作者怎么样。
2.文章中常常使用的人称有哪些?分别有什么作用?(考察记叙文三大人称)答:(1)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用于心理描写,便于刻画人物形象和性格特征。
(2)第二人称:亲切、自然,便于对话,便于情感的直接交流,抒情更强烈。
(3)第三人称:客观、公正,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3.文章的记叙顺序有哪些?分别有什么作用?(考察记叙文记叙顺序)答:(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作用: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4)补叙:也叫追叙,是行文中用三两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边说的人或事作一些简单的补充交代作用:运用补叙,有助于更好地表达主题,使文章结构完整,行文跌宕起伏,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4.文章线索的类型有哪些?线索有什么作用?如何找到文章的线索?(考察记叙文线索及作用)答:(1)类型:人线、物线、事线、时线、地线、情线(2)作用:贯穿全文,把人物和事件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晰,层次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