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泡沫与投资理论模式
- 格式:doc
- 大小:718.00 KB
- 文档页数:28
关于股市泡沫理论进展的文献综述股市泡沫理论是指股票市场出现价格过高或过低的情况,这种情况可能对经济造成冲击。
本综述将概述股市泡沫理论的发展进展,包括早期理论的出现、相关研究的方法和主要结果。
股市泡沫理论最早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初,由美国经济学家理查德·达尔表示。
他认为股价不断上涨,并且超过了实际盈利能力所支持的价值。
达尔基于对美国股市历史数据的分析,提出了股价泡沫理论。
达尔的研究存在一些争议,主要是他使用的数据和方法有限。
此后,关于股市泡沫理论的研究越来越多。
研究人员开始将股市泡沫与威廉姆·肯尼迪的“股市周期”理论联系在一起。
他认为,股市存在着固定的周期形式,包括上升期(繁荣)和下降期(衰退)。
威廉姆的理论在整个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初受到广泛关注,并在许多研究中得到验证。
随着泡沫理论的发展,研究人员开始关注泡沫的起因和影响。
有研究人员使用经济模型来解释股市泡沫的形成和崩溃。
他们使用的一种模型是“基本价值模型”,该模型基于股票的基本面价值来预测股价。
一些研究人员认为经济模型并不能完全解释股市泡沫的出现和崩溃。
相反,他们认为股市泡沫是由投资者的行为和情绪驱动的。
这些研究人员使用心理学和行为金融学的理论来解释投资者的行为,并将其应用于股市泡沫的研究中。
近年来,研究人员还关注了股市泡沫对经济的影响。
一些研究人员认为,股市泡沫的爆破可能导致经济衰退,因为它会导致消费和投资的下降。
也有研究人员指出,泡沫的爆破并不一定会导致经济衰退,因为泡沫的影响可能局限于特定的股票市场。
股市泡沫理论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
在这方面,人们已经提出了不同的理论和模型来解释股市泡沫的形成和崩溃。
关于泡沫的起因和影响,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解答。
这些研究的结果可能对投资者、政策制定者和学术界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泡沫经济背后的原理泡沫经济是指由于市场炒作和投机活动的过度泛滥而产生的一种不合理的经济现象。
虽然泡沫经济的形成往往源于特定的经济背景和政策环境,但其背后的原理主要包括市场心理、信息不对称、资金过度流动和投机活动等因素。
首先,泡沫经济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市场心理的影响。
在经济繁荣时期,投资者普遍存在“市场心理”现象,即盲从和羊群效应。
在这种心态下,投资者倾向于跟风追涨杀跌,盲目跟从他人的投资行为,使得市场价格失去了与基本面的关联,形成了投机泡沫。
当市场信心低迷时,投资者普遍出现恐慌性卖出,加速了泡沫的破灭。
第二,信息不对称也是泡沫经济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泡沫经济中,市场参与者往往存在对信息的获取和理解能力的不对称。
一些经济重要信息往往被少数人所独有,而普通投资者难以获得,导致市场价格失真。
信息不对称还存在于企业、政府和金融机构等经济主体之间的关系中,当某一方以不透明的方式操纵或掩盖信息时,也容易引发泡沫经济。
第三,资金过度流动也是泡沫经济的一个重要原因。
资金过度流动是指大量的资本涌入某一市场或领域,使得市场价格异常上涨。
这种过度流动的资金往往涉及银行信贷、股票市场等其他金融工具的运作,使得市场产生了过于乐观的情绪,形成了虚假的经济繁荣。
当资金流动性减弱或流出时,市场容易出现恐慌性抛售,使泡沫迅速破灭。
最后,投机活动也是泡沫经济背后的重要原理之一。
在泡沫经济中,投机活动在推动价格上涨的同时,也进一步加剧了市场价格的波动。
投机者往往采取多种手段,如短线交易、融资炒股等,追求快速高额的利润。
这些投机活动往往与市场的基本面脱节,并且容易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加剧泡沫的形成和破裂。
综上所述,泡沫经济的形成背后主要涉及市场心理、信息不对称、资金过度流动和投机活动等因素。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并在一定的经济和政策背景下相互影响,最终导致了泡沫经济的出现。
了解并掌握泡沫经济的原理,对于预防和应对泡沫经济的发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股票市场泡沫问题浅析1股市泡沫的概念所谓“泡沫”,通俗的明白得应该是在一定时期内某交易对象的价格高出其内在的价值部分的一种现象。
在《新帕尔格雷夫货币与金融大辞典》(1992)中,泡沫指在一个连续金融运作过程中,一种或一系列得资产价格的突然上升,随着最初的价格上升产生对远期价格连续上升的预期,从而吸引新的买者,总的来看在整个过程中,投机者感爱好的是买卖资产获得的收益,而不是资产本身的用途及其盈利能力[1]。
各国对泡沫定义尚未形成一致的意见,但各种不同的关于泡沫的表述却存在专门多共性方面,这些共同点差不多能够反映出泡沫的本质特点。
(1)泡沫存在泡沫载体资产(简称泡沫资产),且载体可在交易中增值;(2)泡沫资产常具有较低的供给弹性,当较短时期内存在迅速增加的需求压力时,供给难以足够灵活地变动来平稳需求增长;(3)泡沫资产受制于经济差不多面因素,具有内在价值;但内在价值通常不能直截了当观测到,需要依照各种经济差不多面因素采纳一定的方法进行估量推断;(4)泡沫资产价格围绕内在价值上下波动,泡沫资产价格对其内在价值显现大幅度偏离时泡沫产生,泡沫运行的最终结果是破灭,但泡沫破灭产生的经济后果不必定相同[2]。
2 股市泡沫形成的基础条件2.1 股市泡沫形成的物质性基础条件虚拟经济的不断进展是股市泡沫形成的物质性基础条件。
虚拟经济一样是相关于实体经济(RealEconomy)而言的。
国内外学者对虚拟经济的概念并未取得一致认识。
关于虚拟经济的种种争辩姑且不论,从各类对虚拟经济的定义看,每个定义都有一定的合理性,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虚拟经济的本质。
尽管定义角度不同,但都有共同之处,即虚拟经济是在实体经济基础上产生而且以虚拟资本为载体。
因此,能够认为,虚拟经济以虚拟资本运动为主体,是虚拟资本增长及其活动范畴不断扩大导致经济虚拟化程度不断加深的动态变化过程。
虚拟经济的起点是虚拟资本,经济不断虚拟化是虚拟资本不断膨胀,信用规模不断扩大的必定结果。
股票投资理论,最经典的五大投资理论一、零和博弈理论:股市不是你赚我就一定要赚钱的地方。
零和博弈说的都是参与博弈的各方。
在充分竞争下一方的收益必然意味着另一方的损失,博弈各方的损失以及收益之和永远为“0”,整个集团的收益不会因此增加1分。
二、资金管理理论:市场风险控制的首要任务所谓的资金管理,除了合理的仓位管理外还有资金性质的管理。
能否控制投资股票的风险主要来自于投资股票市场的资金性质是否安全。
股市是波动较高的市场,就算行情的长期趋势上升,中途也不可避免地要进行大规模的系统调整。
这时候任何技术方法都不足以承受这种突发性危险。
对紧急资金或短期杠杆资金可能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三、投资组合理论:获得稳定回报的重要保证投资组合理论是指由多个不相关的证券组成的投资组合。
其收入是这些证券收入的加权平均值,投资组合可以降低非系统性的风险。
在经济向上的国家股票市场的长期趋势是震荡向上,实际市场风险来自单一板块或单一股票的不确定性。
在投资当中偶很多理财产品,即包括银行保本理财产品,如果对投资组合没有认识,特定板块的仓库份额过高或者股票拥有结构的相关性太强,在一定阶段可以获得超额收益,但面临的风险也急剧增加,利润的稳定性无法得到充分保障。
四、凯恩斯选美理论:如何选择短期龙头。
凯恩斯认为金融投资就像选美比赛。
在选美过程中最后的冠军不一定是你认为最美的人,而是获得最多选票的人。
在投资市场上炒股票或炒期货不是自己的认识,而是大众的普遍认识。
这个道理和行为金融学的解释是一样的。
五、估值理论:没有估值就不进行投资估值理论是通过估值模型以及财务指标,结合企业成长以及历史趋势,客观判断股票贵贱,为价值投资提供依据和参考。
目前最流行的两种估值理论是市盈率PE估值和市净率PB估值以及衡量估值合理性的PEG指标。
运用价值评价理论时要有动态的、期待的思维。
特别是在业绩变化较大的周期性行业,要更加注意价值评估的陷阱和机会。
证券投资市场中一些异象的前景行为金融学解释1. 引言1.1 证券投资市场的异象证券投资市场的异象指的是一些不符合理性经济学假设、无法被传统金融理论完全解释的现象。
这些异象在市场中时有发生,给投资者带来不确定性和风险。
市场的不确定性使得投资者难以准确预测市场走势,决策过程充满挑战。
证券投资市场的异象主要包括市场泡沫现象、投机行为、信息不对称等。
市场泡沫是指资产价格出现明显超过其内在价值的情况,投资者在短时间内疯狂追逐热门资产,导致价格虚高。
投机行为则是指投资者出于投机目的进行短期买卖、频繁交易,而非基于价值投资的长期持有。
信息不对称是指市场参与者之间信息水平不对称,一方拥有更多的信息优势,导致市场不公平。
金融学解释证券投资市场的异象对于投资者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它能够帮助投资者更好地理解市场运行规律和参与决策,降低投资风险。
行为金融学作为金融学的一个分支,从心理学、行为经济学的角度解释投资者的行为,揭示了市场异象背后的心理机制和行为模式。
通过行为金融学的研究,投资者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的投资偏见和错误决策,提高投资决策的理性性和准确性。
【内容结束】1.2 金融学解释的重要性金融学能够帮助投资者更好地理解市场中的异象。
通过金融学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投资者可以对市场中出现的泡沫、投机行为、信息不对称等现象有更深入的认识,从而避免盲目跟风和投机行为,提高投资决策的准确性和稳健性。
金融学解释的重要性还在于其对市场参与者行为的影响。
金融学通过研究投资者的行为偏好、心理因素和决策方式,揭示了人们在投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错误认知和行为偏差,从而为投资者提供了更科学的投资建议和决策依据。
金融学的重要性在于其能够为投资者提供对市场异象的深刻解释和理解,引导投资者制定更加理性和有效的投资策略。
通过学习和应用金融学的知识,投资者能够更好地把握市场的脉搏,降低投资风险,实现投资目标。
2. 正文2.1 市场泡沫现象市场泡沫现象是指在证券投资市场中出现的一种投资热情过度和投资价格脱离基本面的现象。
股市泡沫_中国股市非理性泡沫的实证分析股票市场泡沫是指股票的价格持续偏离了其基础价值(Fundamental value)的过程,即股票价格脱离市场基础持续急剧上涨的过程或状态,又指股票价格高于市场决定的合理价格部分。
在西方资产价格泡沫理论中,股市泡沫分为理性泡沫(Rational bubbles)和非理性泡沫(Irrational bubbles)两类:理性泡沫理论基于市场有效性和经济主体理性假设,资产的价格由市场基础价值和理性泡沫成分构成,但是理性泡沫理论的假设条件过于理想化,现实中的中国股市并不是完全有效的,而且中国的投资者,尤其是散户,在很多时候表现得很不理性,所以使用理性泡沫理论来研究中国股市并不是十分合理的,从非理性泡沫理论的角度来研究中国股市更具有现实意义。
非理性泡沫理论的基础是“金融噪声”理论。
该理论认为噪声交易者(Noise trader)的存在使得市场并不总是有效,而也并非完全,投资者的预期可能存在着差异。
在这种情况下,交易者的行为将偏离理性,在过高或者过低的价格上继续购买或者抛出股票导致泡沫或者反泡沫的产生。
很多学者从股票市场参与者的投资行为来解释其成因,比如:噪声交易者、羊群行为、正反馈理论等等。
非理性泡沫的形成及其迅速膨胀或收缩的特性具有高度的非线性以及复杂性特征,传统的金融数学工具无法对其进行准确的描述,这一领域的研究吸引了很多物理学家的关注,他们利用物理学的理论对金融市场规律进行了提取和抽象,在研究房地产和股市泡沫中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本文将利用物理学家Didier Sornette等人提出的对数周期幂律模型对中国股市的非理性泡沫状况进行分析。
二、对数周期幂律模型(一)对数周期幂律模型原理对数周期幂律模型LPPL(Log-periodic Power Law)是一个关于泡沫和崩盘的理性预期模型。
模型中有以下几个假设:第一,交易者作决定时受他们“邻居”的决定的影响。
第二,交易者通过互相模仿可能在一瞬间达成全部统一的交易状态(卖出)。
泡沫经济形成的原理是啥泡沫经济是指资产价格在短时间内出现迅速上涨,并达到离其本身价值相差较大的程度,随后则发生价格急剧下跌的一种经济现象。
泡沫经济的形成原理主要涉及市场心理、市场机制以及外部因素等多个方面。
首先,市场心理是泡沫经济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市场参与者的心理预期与行为会直接影响资产价格的波动。
当市场上出现一种投资热情,投资者开始追逐高回报的资产,市场情绪会呈现亢奋状态,推动资产价格不断上涨。
人们的投机心理导致投资集中在某些特定的领域或者资产上,而非基于实际价值。
这种心理状态下,市场上的买家很多,卖家不愿出售,造成供需失衡,价格进一步上涨。
市场参与者的赚快钱心理、跟风心理、恐慌心理等都会加剧泡沫经济的形成。
其次,市场机制的作用也是泡沫经济形成的重要原因。
资本市场的交易机制决定了资产价格的形成和波动。
市场上资金的充裕和低成本,以及流动性过剩,往往会导致投资者易于获得融资,从而进一步推动资产价格的上涨。
此外,市场参与者的投资行为也会影响资产价格的变化。
例如,一些大型投资机构或者高净值个人的投资决策可能会牵动市场情绪,引领市场趋势,推动资产价格的波动。
再次,外部因素也会对泡沫经济的形成起到重要影响。
宏观经济环境、政府政策以及国际环境等外部因素在泡沫经济的形成和破裂中起到重要作用。
例如,宽松的货币政策和低利率会使得资金更加容易获取和使用,进而推动资产价格上涨。
这种情况下,投资者倾向于将资金投入到高回报的资产中,形成投资热情,市场泡沫随之产生。
此外,政府对特定行业或者资产类别的支持政策也可能会引发泡沫经济的形成。
例如,政府对房地产行业的扶持政策、对某些新兴产业的鼓励等,都有可能引发投资者的投机热情,推动资产价格上涨形成泡沫。
最后,信息不对称和市场失灵也是泡沫经济形成的原理之一。
在市场中,信息不对称会导致投资者对资产价值的判断存在偏差。
一些高风险的投资项目可能被市场上的投资者高估了其回报和价值,导致资产价格的上涨。
经济学家如何解释经济周期中的泡沫经济周期是指经济活动在一定时期内出现的波动,包括繁荣期、衰退期和复苏期。
在经济周期中,经济泡沫是一个重要的现象。
经济学家通过不同的理论和解释来探讨经济周期中的泡沫现象。
1. 效用理论解释根据效用理论,人们的需求和购买行为是根据效用最大化的原则决定的。
在经济周期中,当经济处于繁荣期时,人们对商品和资产的需求会增加。
这种需求增加会导致价格上涨,形成泡沫。
当经济开始衰退时,需求下降,泡沫破灭。
2. 市场失灵理论解释市场失灵理论认为,市场无法自我调节,导致资源的错配和泡沫的形成。
在经济周期中,市场可能出现过度投资的情况,企业和个人对未来的预期过于乐观,过度投资可能导致资源的浪费和泡沫的产生。
当市场开始调整时,泡沫会破灭。
3. 投资信心理论解释投资信心理论认为,投资者的信心对经济泡沫起着重要作用。
当经济处于繁荣期时,投资者对经济的未来表现充满信心,他们愿意购买和投资更多的资产,推动资产价格上涨,形成泡沫。
当投资者信心下降时,资产价格会下跌,泡沫破灭。
4. 金融创新与泡沫近年来,金融创新的发展也给经济泡沫的形成带来了新的因素。
金融创新可以提供各种金融产品和工具,但也可能导致过度杠杆化和不稳定性。
当金融机构和投资者滥用金融创新时,可能导致泡沫的形成和爆破。
在实际经济中,泡沫的形成和破灭对经济发展和金融市场产生重要影响。
经济学家通过不同的解释和方法来分析和预测泡沫的出现和破灭,以帮助政府和市场参与者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然而,泡沫的预测和管理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尽管有许多经济学家和金融专家进行了研究,但由于泡沫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预测和管理泡沫仍然具有挑战性。
因此,及时识别和防范泡沫,以及加强监管和风险管理,是保持经济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调整幅度与泡沫倍数都存在如下关系:(1-1/F)*100%(F为泡沫数)。
三个变量:一是上市公司的数量,即股票的供给数量。
二是上市公司的质量,即盈利能力,大盘的估值水平。
三是流动性的大小,即入市资金量。
泡沫倍数=流通市值÷总的投入资金。
说得专业一点,就相当于货币银行中的广义货币供应量M2和基础货币之间的关系。
我们可以看到,历史上几次大级别的底部,1994年、1996年、2005年、2008年的底部,都是跌到流动市值≤总的投入资金的时候,也就是泡沫倍数在1附近的时候市场就停止下跌。
股市是个零和游戏,它能创造虚拟财富,但不创造真正财富,它最终是个零和游戏。
大级别的头部:2001年头部是2245点,形成2.5倍的泡沫,挤干2245点的泡沫,那么就是2245点÷2.5,理论值是900点,我们正负10%,所以说它是在1000点到800点之间,最终是998点见底。
2007年头部是6124点,形成的泡沫是4倍,6124点÷4理论值是1530点,正负10%加150点,所以我们看到在1664点正号是见底,正好就是达到流通市值和投入资金,基本上相等的时候熊市就结束。
夏征宇:泡沫倍数在1.5倍至2倍左右时,处于鸡肋阶段。
投资者对市场的波动很敏感。
许多投资者只在股市的升浪中赚了30%左右的利润,一两个跌停板大家都承受不了。
如果泡沫倍数在3倍以上,许多投资者已有几倍利润,对市场就不敏感了。
一、泡沫倍数二、平均股价指数三、M1向下死叉M2,大盘头部四、货币购买力五、流动性:美元的贬值、升值,与资产价格(黄金、大宗商品价格)、A股大盘负相关。
六、。
泡沫经济理论与模型研究泡沫经济理论与模型研究一、引言泡沫经济是指市场上某种或多种资产的价格明显高于其内在价值的情况。
泡沫经济可能在短期内带来经济繁荣,但最终必然会导致经济的崩溃。
泡沫现象在经济领域中屡见不鲜,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与研究。
本文旨在系统地探讨泡沫经济的起源、发展以及相关的经济学理论和模型,并对泡沫经济的产生与破灭进行分析。
二、泡沫经济的起源和发展从经济史的角度来看,泡沫经济现象并非新事物,早在过去几个世纪就有多起泡沫经济的出现。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荷兰郁金香泡沫、英国南海公司泡沫和美国1929年的股市大崩盘。
这些历史事件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对于今天的泡沫经济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泡沫经济的形成过程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初始阶段、发展阶段和崩溃阶段。
在初始阶段,市场上某种或多种资产的价格开始出现明显上升,引起了投资者的关注。
在发展阶段,投资者对这些资产的需求进一步上升,导致价格更加快速地上涨。
最终,在崩溃阶段,市场情绪发生逆转,投资者开始抛售资产,价格迅速下跌。
三、泡沫经济的经济学解释泡沫经济的存在和发展可以用多种经济学理论解释。
其中最常见的有资产定价理论、羊群效应和信息不对称理论等。
1. 资产定价理论资产定价理论是解释泡沫经济最重要的理论之一。
该理论认为,泡沫的产生与市场对资产价值的估计不准确有关。
当市场参与者高估了资产的未来收益时,就会导致价格的上升,进而形成泡沫。
同时,泡沫的存在可以进一步引发市场参与者的投机行为,加剧泡沫的发展。
2. 羊群效应羊群效应是指投资者在决策时往往会倾向于跟随他人的决策,而不是依据自身的判断。
这种行为模式在泡沫经济中尤为突出。
当一个资产开始出现上涨趋势时,投资者往往会被其他人的投资行为所影响,也开始跟随购买该资产。
这种羊群效应导致了市场情绪的扩散,进而促成了泡沫的形成。
3. 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指的是市场参与者之间获取信息的不对称性。
在泡沫经济中,信息不对称可能会导致投资者对资产的价值做出错误的判断。
《泡沫经济理论与模型研究》篇一一、引言泡沫经济是一种经济现象,其特征是资产价格严重偏离其基本价值,并在短时间内快速上涨。
这种现象在历史上多次出现,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本文旨在研究泡沫经济的理论基础和模型,分析其形成原因、影响及应对策略,以期为防范和化解泡沫经济风险提供理论支持。
二、泡沫经济的理论基础泡沫经济是指一种资产价格(如房地产、股票等)过度上涨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实质是资产价格与基本面(如实际价值、经济环境等)的严重偏离。
泡沫经济理论主要基于市场非理性行为、信息不对称、过度投机等理论。
首先,市场非理性行为是导致泡沫经济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市场运行过程中,由于投资者情绪波动、过度乐观等因素,导致资产价格偏离其基本价值。
其次,信息不对称也会导致市场泡沫的出现。
当市场上信息传播不畅,导致投资者无法充分了解资产的实际价值时,就会产生资产价格偏离其真实价值的现象。
最后,过度投机行为也是导致泡沫经济的重要因素。
投机者盲目追求短期利益,过度追逐热门资产,推动资产价格过快上涨。
三、泡沫经济的模型研究为了更好地研究泡沫经济的形成和演变过程,学者们提出了多种泡沫经济模型。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理性泡沫模型”和“非理性泡沫模型”。
1. 理性泡沫模型理性泡沫模型认为,在某些情况下,即使市场是理性的,也存在导致资产价格持续上涨的力量。
这主要源于预期未来价格持续上涨所带来的长期资本收益预期。
然而,如果未来市场发生变化导致投资者调整预期或政府实施紧缩货币政策等因素使得这一资本收益预期难以实现时,就会产生“理性泡沫”。
2. 非理性泡沫模型非理性泡沫模型则更侧重于市场非理性行为和信息不对称等因素对资产价格的影响。
该模型认为,在市场情绪波动、过度乐观等因素的驱动下,投资者对资产价格的预期脱离了基本面,导致资产价格持续上涨并形成泡沫。
当市场情绪发生逆转或信息逐渐透明时,泡沫就会破裂。
四、结论与建议通过对泡沫经济理论与模型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发现泡沫经济的形成与多种因素有关。
中国股市的泡沫与投资:理论模型摘要本文主要从金融经济学角度考察股价泡沫的存在性以及股价泡沫对于企业投资行为的影响。
理论研究结果表明,由于股价泡沫可有效降低企业的资本使用成本,因此,企业管理者很有可能会通过增发新股、扩张投资的方式对股价泡沫做出乐观反应。
针对中国市场股权分置的制度框架的理论研究发现,由于股权分置所导致的流通股和非流通股定价差异,从非流通股股东角度看,增发新股、扩张投资的冲动将持续存在,由此可能造成资源错配。
关键词股价泡沫,资本成本,股权分置,投资规模一、文献综述有效市场理论告诉我们,在一个有效率的资本市场上,资产价格将遵循随机游走过程并且资产价格会围绕其基本面价值上下波动,这也是市场均衡的典型特征。
但事实上,资产价格偏离基本面价值的非均衡现象却是屡见不鲜。
有鉴于此,有关资产定价问题的深入研究开始对资产价格反映基本面价值的观念提出越来越严峻的挑战。
对于任何一种资产,理论上习惯于把它的价格与其基本面价值之间的差定义为泡沫。
由此可以把资产价格分成两个部分,即资产泡沫和由基本面决定的内在价值。
泡沫理论认为,相对于公平的市场价值,资产价格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出现定价过高或定价过低的现象,即所谓泡沫现象。
迄今为止,金融理论的新进展已经逐渐承认资产价格有可能会存在泡沫的事实,对资产泡沫的理论研究也已成为金融学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
从已有的文献来看,大致可以把泡沫理论分成两类:一类是理性泡沫理论,另一类是非理性泡沫理论。
理性泡沫理论认为,资产的实际价格可以分解为两部分:理论价格(即基本面价值)和理性泡沫,并且理性泡沫具有连续、膨胀、非负等基本特征(Santoni,1987)。
理性泡沫的连续性是指,如果只根据资产的基本面价值来预测其实际价格,回归分析中残差项的期望值不等于零,而是为正;或者说,这种预期可能会产生偏差,并且预期偏差为正的情况比负的情况多;这种单边误差(one-sided error)的持续就会形成理性泡沫。
理性泡沫还具有连续的膨胀性的特征。
由于投资者能够理性地认识到泡沫最终会破灭,因此他们会把因泡沫破灭遭受损失的风险加入到资产价格的形成要素中。
这样,风险越高,投资者希望得到的收益也越高,从而促使资产的实际价格越来越偏离其基本面价值,并且偏离程度随时间延续呈现逐渐递增的趋势,直至泡沫最终破灭。
此外,理性泡沫也不可能出现负值。
原因在于,如果存在负的泡沫,则在将来某个时间,资产的价格将变成负的,这与有限责任的假设矛盾(Santoni,1987;Diba and Grossman,1988)。
非理性泡沫理论的出发点是基于对投资者不完全理性的行为假设。
Barberis, Shleifer and Vishny(1998),Daniel, Hirshleifer and Subrahmanyam(1998),Shiller(2000),Shleifer(2000)等均从行为金融学角度讨论了资产泡沫的存在性。
根据这些文献,如果投资者的行为存在某种非理性偏差,资产价格就可能会偏离基本面价值。
例如,基于搏傻理论的非理性泡沫,其产生原因就在于投资者过分乐观的心理偏差:投资者购买资产的时候根本就不在乎资产理论价格之高低,他们购买资产的主要原因,是因为相信将来会有更傻的人以更高的价格从他们手中把资产买走。
不少有关非理性泡沫的理论均假设投资者的信念(或预期)存在某种共同偏差。
但是也有部分重要的理论研究表明,即使投资者信念在平均意义上不存在偏差,也有可能产生资产泡沫。
例如,如果悲观投资者的卖空能力受限制,那么股价就会较大程度地反映乐观投资者的信念,从而使股价高出基本面价值。
Miller(1977),Chen, Hong and Stein(2002)等对有关资产价格有可能在此类条件下产生泡沫的问题进行了研究。
后续的研究对此作出了进一步的精细和扩展,例如,Harrison and Kreps(1978)讨论了动态投机性交易的影响,Scheinkman and Xiong(2003)则对非一致信念的内生形成机制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关的讨论还可参见Shleifer(2000),Hirshleifer (2001),Barberis and Thaler(2002),Allen, Morris and Shin(2003),以及Gilchrist, Himmelberg and Huberman(2004)等。
对资产泡沫的理论研究会不可避免地面对Blanchard, Rhee and Summers(1993)所提出的问题,即如果企业股票的市场表现与企业管理者对其基本面的评价不一致时,管理者在进行投资决策时是否还会遵从股票市场的价格信号?特别是,如果管理者已经确切掌握企业股价高出基本面价值的事实,这一信息是否会扭曲企业的投资行为?Stein(1996)讨论了市场非理性条件下的理性资本预算问题,其研究结果表明,股票市场对企业未来的信念偏差会影响到企业的投资决策。
Gilchrist, Himmelberg and Huberman(2004)在Blanchard, Rhee and Summers(1993),Bond and Cummins(2000),Chirinko and Schaller(2001)等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指出,即使市场对企业未来的信念或预期不存在系统性偏差,在卖空限制的条件下,也有可能产生股价泡沫并进而影响企业的投资决策行为。
相关的研究还包括Baker, Stein, and Wurgler(2002),Lamont and Jones(2002),Polk and Sapienza(2002),Panageas(2004)等等。
从国内相关文献角度看,李文军(2002)对股价的理性泡沫和非理性泡沫的存在性及其检验方法做了一个比较好的综述;谢朝斌、齐亮等(2002)对中国股市理性泡沫存在性的实证研究表明,中国股市在2002年以前的历史表现与理性投机泡沫模型所预示的基本特征吻合得不好,从而得出了中国股市没有明显的理性泡沫现象的结论;周春生和杨云红(2002)则对中国股市存在理性泡沫的可能性提出了多种可能的理论解释。
除此之外,周爱民(1998)以及史永东和杜两省(2001)等也从不同角度探讨了资产泡沫可能产生的影响问题。
但从已有的文献来看,对于股价泡沫和上市公司投资行为关系方面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可以说才刚刚起步。
二、股价泡沫的理论模型尽管股价泡沫初看起来与投资者的理性行为不相容,但是更为深入的理论研究发现,股价泡沫可以通过投资者的理性预期行为自我实现。
由此产生的股票价格与其基本面价值之间的差额习惯上称之为理性泡沫。
比如说,如果大多数投资者都认为股票价格会上涨,那么即使股票的基本面没有发生任何变化,股价仍会上涨。
在这种情况下,投资者之所以愿意为购买该股票支付比其基本面价值更高的价格,是因为投资者普遍预期将来他们能够以更高的价格出售其所持有的股票,从而在将来获取资本利得。
投资者理性预期行为的自我实现意味着,尽管存在股价泡沫,但是市场上并不存在无风险的套利机会,并且投资者的预期投资回报不会受到股价泡沫的影响。
也就是说,不管是否存在股价泡沫,个股的期望回报率不变。
这也是理性泡沫区别于非理性泡沫的最主要的特征:非理性泡沫通常是由投资者的行为或认知的非理性偏差所导致的结果,非理性泡沫的存在会影响投资者的预期回报;如果理性投资者能够及时捕捉到非理性投资者的行为或认知偏差,即可据此获得套利机会。
1、理性泡沫模型Blanchard and Watson(1982)提出了一个简单形式的证券价格理性泡沫模型1。
考虑符合有效市场假说(EMH )的套利定价方程:()1+-+=t t t r t P D E e P(4.1)其中,t P 为股票价格,t D 为股息,r 为贴现率(投资者要求的回报率)。
在无限期界的情况下,可以得到横截性条件:0)(lim =-∞→s t rs s P E e(4.2)由方程(4.1)和(4.2)可以得到如下所示的标准贴现值:()∑∞=+--=t s s t t s r t D E e P )1(*(4.3)此处的*t P 即为根据未来的预期股息贴现得到的股票内在价值(或称基本面价值)。
但是,当股价存在理性泡沫时,如方程(4.2)所示的横截性条件不成立。
在这种情况下,套利方程(4.1)的解不唯一;只要存在满足()1+-=t t r t B E e B 的随机序列,则1*++=t t t B P P 均可作为方程(4.1)的解。
Blanchard and Watson (1982)把资产价格的泡沫分量序列t B 称为理性泡沫。
不难证明,t r t b e b =+1及t t r t b e b ε+=+1(其中t ε为白噪声序列)均可作为方程(4.1)的解。
自Blanchard and Watson (1982)提出关于理性泡沫的简易模型之后,1 有关这方面的讨论也可参见李文军,2002,《资本市场的效率:理论与实证》,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学位论文。
有关理性泡沫存在性的问题引起理论界和实务界的高度关注,并产生了一系列争论2。
Diba and Grossman (1988)在局部均衡的框架下证明,对于有限责任(limited liability )的资产,不可能存在负的理性泡沫。
原因在于,如果存在负的泡沫,则在将来的某个时间,资产的价格将变成负值,这与有限责任的假设矛盾。
对此比较容易证明。
假设股票价格t P 可以表示为其内在价值t F 与理性泡沫t B 之和:t t t B F P +=(4.4)其中,内在价值t F 为该股票将来所有预期红利的现值之和;而对于理性泡沫t B ,假设方程(4.5)成立:()1<=-+ββt j j t t B B E (4.5)如果在某一时间t 泡沫t B 为负,由于该股票在某个未来时点t+j 的内在价值()j t t F E +有界,而未来时点t+j 的理性泡沫()j t t B E +以指数形式增长,故必定存在某个时点T j =,使得()()()T t t T t t T t t B E F E P E ++++=为负值。
此外,Diba and Grossman (1988)还证明,有限责任资产的价格泡沫一旦破灭,不可能再重新产生;也就是说,理性泡沫不可能在资产交易过程中产生。
这是因为,如果泡沫t B 在某个交易日t 为零,则其将来的预期值也为零;由于泡沫不可能为负值,因此,要使泡沫未来的预期值为零,则其此前的取值也必定为零。
2 与此相关的讨论也可参见周春生、杨云红,2002,“中国股市的理性泡沫”,《经济研究》,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