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最新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 格式:docx
- 大小:7.31 MB
- 文档页数:21
教学设计课题:六、黄河颂第__ 1 课时总序第13 个教学设计课型:精讲课预设目标: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学预案与教学改进:教学后的感悟与反思:课题:六、黄河颂第__ 2 课时总序第14 个教学设计课型:活动课课题:七、最后一课第__ 1 课时总序第15 个教学设计课型:精讲课预设目标: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学后的感悟与反思:教学设计课题:七、最后一课第__ 2 课时总序第16 个教学设计课型:精讲课预设目标: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学后的感悟与反思:教学设计课题:七、最后一课第__ 3 课时总序第17 个教学设计课型:精讲课预设目标: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学后的感悟与反思:教学设计课题:八、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第_1 课时总序第18 个教学设计课型:自读课预设目标: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学后的感悟与反思:教学设计课题:九、土地的誓言第__ 1 课时总序第19 个教学设计课型:自读课预设目标: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学后的感悟与反思:教学设计课题:十、木兰诗第__ 1 课时总序第20 个教学设计课型:精讲课预设目标: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学后的感悟与反思:教学设计课题:十、木兰诗第_ _2 课时总序第21 个教学设计课型:精讲课预设目标: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学设计课题:十、木兰诗第_ _3 课时总序第22 个教学设计课型:练习课预设目标: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学预案与教学改进:教学后的感悟与反思:教学设计课题:黄河,母亲河第__ 1-2 课时总序第23—24 个教学设计课型: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预设目标: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学后的感悟与反思:。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计划统编教材七年级第二册第二单元单元教学计划一、单元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学阅读目标主要目标1.了解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体会作品的抒情方式。
A2. 细心揣摩课文的精彩段落和关键语句,学习做批注。
B3. 感受本单元课文表现的家国情怀,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C次要目标4. 反复朗读诗歌,体会诗歌刚健明朗、质朴生动的民歌情味。
A5. 把握诗歌中人物形象的特点,感受人物的魅力。
B写作目标1.结合本单元学习的课文,引导学生了解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这两种抒情方式。
2.引导学生在情感体验的基础上,理解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表达效果3. 启发学生把握好抒情的度,学习基本的抒情方法。
C二、单元教学内容安排课题课时课时教学目标学落实单元教学目标(写单元教学目标的序号)《黄河颂》1课时1.感受诗中的黄河形象,领悟黄河所凝聚的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2.细心揣摩课文的精彩段落和关键语句,学会做批注。
B\C 2、3《老山界》2课时1. 梳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把握文章的叙事线索。
2.品味文中精彩的语句,体会作者在行文中寄托的思想感情。
3. 感受文章所传达的精神品质,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A\B\C 1、2、3《谁是最可爱的人》1课时1. 把握文章记叙志愿军战士的英雄事迹,理解志愿军战士的崇高品质2. 运用圈点勾画、摘录等方法深入品析文章,学习文章叙述、抒情的手法A\B\C 1、2、3 *《土地的誓言》1课时1.理解作者对故乡挚痛的热爱之情以及强烈的爱国情怀。
2.感受课文的抒情方式,能说出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A\C 1、3《木兰诗》2课时1. 反复朗读诗歌,体会诗歌刚健明朗、质朴生动的民歌情味。
2. 把握诗歌中人物形象的特点,感受人物的魅力。
A\B 4、5写作教学:学习抒情1课时1.结合本单元学习的课文,引导学生了解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这两种抒情方式。
2.引导学生在情感体验的基础上,理解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表达效果3. 启发学生把握好抒情的度,学习基本的抒情方法。
七年级语文第二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一、单元主题与学情分析。
1. 单元主题。
七年级语文第二单元的主题通常围绕着亲情来展开。
这一主题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因为亲情是每个人成长过程中最直接、最深刻的情感体验。
课文通过不同的故事、诗歌等形式,展现了各种各样的亲情,有父母对子女的疼爱、子女对父母的敬爱,还有兄弟姐妹之间的手足情等。
2.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从儿童向青少年过渡的时期,他们开始对情感有更深刻的认知,但对于亲情这种复杂而深厚的情感,可能还缺乏深入的思考。
他们在阅读方面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但在理解文章深层次的情感和内涵时,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
在写作方面,虽然能够描述一些简单的事情,但在表达细腻的情感上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本单元的生字词,提高字词的认读、书写和运用能力。
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高朗读技巧,如语调、节奏等的把握。
了解不同文体(如记叙文、诗歌等)在表达亲情方面的特点。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精读课文,学会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的情感变化,提高文本解读能力。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分享自己对亲情的理解,培养合作探究能力。
引导学生进行仿写、续写等写作练习,提高写作技能。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深刻体会亲情的珍贵,激发学生对家人的热爱之情。
培养学生珍惜亲情、感恩家人的意识,引导他们在生活中积极表达对家人的爱。
三、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亲情的内涵,分析人物的情感世界。
掌握不同文体的写作特点,并能在阅读和写作中加以运用。
2. 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亲情背后复杂的情感因素,如代沟、误解中的亲情等。
让学生在写作中能够生动、细腻地表达自己对亲情的独特感受。
四、教学方法。
1. 情境教学法。
创设与课文相关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更容易代入情感,理解课文中的亲情。
例如,在讲解描写家庭生活场景的课文时,可以让学生想象自己在家中的类似场景。
新版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计划教学目标1. 了解古代文学的特点和作用。
2. 研究古诗词欣赏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3. 掌握几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
4.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欣赏和品味能力。
教学内容1. 古代文学的特点和作用- 古代文学的来源和发展- 古代文学的主要体裁和代表作品- 古代文学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2. 古诗词欣赏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学会选读古诗词并欣赏其美- 分析古诗词的意境、艺术手法和情感表达- 培养对古诗词的个人感受和理解能力3. 常见的修辞手法- 比喻:研究比喻的基本定义和使用方法- 拟人:理解拟人手法的功能和效果- 夸张:认识夸张手法的修辞效果教学步骤1. 导入和出发点(5分钟)- 通过展示古代文学名句或分享古诗词的欣赏体验引起学生兴趣。
- 介绍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和要点。
2. 讲解古代文学的特点和作用(10分钟)- 讲解古代文学的来源和发展过程。
- 分类介绍古代文学的主要体裁和代表作品。
- 引导学生思考古代文学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3. 研究古诗词欣赏的基本方法和技巧(20分钟)- 指导学生阅读选取的古诗词,并帮助他们理解其中的意境和艺术手法。
- 分组讨论古诗词,分享个人感受和理解。
-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方法分析古诗词的情感表达。
4. 掌握常见的修辞手法(15分钟)- 介绍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用方式。
- 通过例子演示修辞手法的效果和意义。
- 练使用修辞手法,如通过仿写古诗词来体验修辞手法的运用。
5. 总结和归纳(5分钟)- 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要点和技能。
- 强调古代文学的重要性和对个人成长的积极影响。
教学资源1.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材2. 选取的古代文学名篇、古诗词等相关材料3. 录音设备或多媒体设备教学评估1. 课堂练:让学生阅读选取的古代文学作品,并回答相关问题。
2. 小组讨论:要求学生以小组形式讨论古诗词,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七下语文第二单元复习课教案教案标题:七下语文第二单元复习课教案教学目标:1. 复习学生在第二单元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2.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复习第二单元的重点知识点和重要概念。
2. 让学生通过阅读和讨论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 引导学生进行写作练习,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
教学准备:1. 教材:《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材。
2.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
3. 教学辅助工具:黑板、白板、笔、纸等。
教学过程:Step 1:复习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第二单元的课文标题和重点句子,引导学生回忆起所学的内容。
2. 学生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复习第二单元的知识点。
Step 2:阅读理解(15分钟)1. 教师选择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让学生默读一遍。
2. 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重点内容,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3. 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解读课文,强调重要的词语和句子。
Step 3:写作练习(20分钟)1. 教师给学生出示一张图片或提供一个话题,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写一篇小短文。
2. 学生可以分组讨论,互相修改和完善自己的作文。
3.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进行评价和指导,提出改进意见。
Step 4:合作学习(10分钟)1. 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课文中的片段进行表演。
2. 学生可以在表演中加入自己的创意和改编。
3. 其他小组观看表演并提出评价和建议。
Step 5:课堂总结(5分钟)1.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总结和评价。
2. 教师提出下一步的学习任务和建议。
教学扩展:1. 学生可以选择其他课文进行阅读和理解,提高阅读能力。
2. 学生可以进行写作练习,写一篇与课文主题相关的文章。
3. 学生可以进行课外阅读,拓展知识面。
教学评价:1. 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2. 学生之间可以进行互评和自评,提出自己的改进意见。
七年级语文(下)第二单元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第二单元教学设计单元教学目标:一、了解作者笔下多彩的童年生活,感受作者的真情实感,体会文章的乐趣;二、能就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展开联想,谈谈自己难忘的童年趣事;三、能运用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品赏散文含蓄、生动、简练、优美的语言,丰富自己的语汇、并加以积累;四、能够记叙自己经历的印象深刻的人和事,并结合所写内容,合理安排线索,组织材料;五、学会在口语交际中善于抓住对方心理特点,运用多种方法劝告他人。
单元课时安排:(共计14课时)单元整体学习1课时《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3课时《三颗枸杞豆》2课时《我们家的男子汉》2课时《柳叶儿》1课时写作3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单元专题交流或语文活动1课时教材分析:本单元所选的四篇课文不但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童年生活的精彩画卷,而且还蕴涵了作者真挚而又细腻的情感,读来趣味无穷。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在历经人生沧桑后对童年生活的温馨回忆。
《三颗枸杞豆》用回忆的笔法,写了三叔一生留给“我”的教训——三颗枸杞豆以及这三颗枸杞豆对“我”的启示、教育。
《我们家的男子汉》是一篇成年人写孩子趣事的文章。
主人公年纪尚小,远未定型,却表现了未来的某些个性——对独立的要求,对生活挑战的沉着。
《柳叶儿》一文以“柳叶儿”为线索,叙写在饥荒岁月里的往事。
学习本单元,要在尊重学生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欲望,由粗到精,由整体到局部,从形象到语言进行感知、感受、感悟、理解、品味、探究,让学法在感受中明确,让语文素养在感悟中形成,让思维品质在探究中提升。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了解本单元的学习内容;组建学习小组,制定活动方案。
学习步骤:一、导入语:在第一单元中,我们和一些大师进行了零距离的接触,提升了自己的精神和品格。
在本单元中,我们将走进熟悉而又陌生的童年生活,相信这个单元的学习会带给每位同学对童年一词的全新注解。
二、教师出示本单元的学习任务。
5黄河颂1.朗读课文,感受黄河的形象与魅力,领悟黄河所凝聚着的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2.揣摩课文的精彩段落和关键语句,学会做批注。
3.把握诗歌的语言特点,体会直接抒情的表达效果。
一、导入新课播放导入视频。
同学们刚刚所看见的,是著名的作曲家冼星海为《黄河大合唱》谱曲的选段,为何他在看到诗稿时如此激动?为何黄河在一个中国人眼中有如此魅力?也许,读了《黄河颂》一文,你能获得启示。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了解创作背景,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作者背景:光未然(1913—2002),原名张光年,湖北光化(今老河口西北)人。
在中学时代即参加革命工作,“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辍学,曾做过学徒、店员和小学教师。
1935年8月创作《五月的鲜花》歌词,1936年抵达上海,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并从事进步文艺活动。
1939年到延安后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
创作背景:光未然写这首诗歌时,正值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华北大地,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许多进步的作家、艺术家开始通过自己创作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现实斗争,激发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
1939年,诗人到延安后,配合音乐家冼星海创作了《黄河大合唱》八个乐章,此为其二。
诗中雄奇的想象与现实的图景结合在一起,组成了一幅幅壮阔的历史画卷。
探究:请同学们初步朗读诗歌,并结合历史创作背景,谈谈该如何朗读本篇诗歌。
明确:(1)诗歌分为朗诵词和歌词两大部分,朗读时应该注意停顿,以示区别。
(2)“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
”总领下文,因此停顿要稍长。
后面的四个分句注意重点词语“掀”“奔”“劈”的重读,且四句应该越读越激昂,表现黄河的气势。
(3)三个“啊”要读得深沉,声音稍稍延长;“黄河”要读得高昂,表明在歌颂。
(4)最后的两句“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充满了战斗的决心,要读得铿锵有力。
总结:既要读出对黄河热爱赞颂的深情,又要读出黄河奔流的气势。
5.《鲁迅自传》一、设计思路学生很少接触传记作品,对鲁迅及其作品了解也不多,教学时可根据自传的特点引导学生走近鲁迅、认识鲁迅、学习鲁迅。
教学过程可按照“课前积累,激发兴趣—导入新课,走近作者—整体感知,理清思路—重点研读,理解人物—比较欣赏,领悟特色—拓展迁移,丰厚积累”的步骤展开。
二、教材分析这是一篇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优秀课文,对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很有帮助。
课文通过鲁迅的几次人生转折,揭示了其思想发展的脉络,即由实业救国到医学救国再到文艺救国,令人看到鲁迅那救国救民的拳拳爱国心。
贯穿全文的主线,即鲁迅自己的诗句“我以我血荐轩辕”。
本课在写作上极有特色,主要是:1.言简意赅,内涵丰富。
全文语言简练,看似一份履历表,却清晰可辨地展示了作者的思想发展轨迹,显现出作者的性格、人品。
2.全文以时间为线索依次写来,条理清楚。
3.语言朴实、庄重,作者以平常心态、平淡口吻一一道来,毫无炫耀之语。
但正是在这看似平淡无奇的叙述中,显示出作者的大家风范。
三、教学目标:情感态度目标:1、了解鲁迅的生平经历和主要创作成果。
2、感受、解读鲁迅先生严肃的人生态度和爱国思想。
知识能力目标:1、了解传记的特点,掌握人物自传的一般写法;2、分析鲁迅和老舍两篇自传的异同,欣赏两种不同的写作特色。
四、教学重点、难点:1、了解鲁迅的生平经历和主要创作成果。
2、感受、解读鲁迅先生严肃的人生态度和爱国思想。
3、了解传记的特点,掌握人物自传的一般写法;五、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同学们肯定知道我国现代史上最杰出的文坛巨匠是谁吧?对,是鲁迅先生。
看来,同学们都和我一样喜爱鲁迅,崇拜鲁迅!上学期我们学习了鲁迅的《风筝》,对他有了初步的了明确:1918年,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在他从文的30年间,共有“述著29种,250余万言”,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
坚定爱国信念,厚植家国情(统编教材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设计解说】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家国情怀”,五篇作品都表现了不同时代的人们爱国爱家,甘于奉献的情怀。
抒情亦是本单元的学习重点,五篇文学作品形式不一,《黄河颂》是歌词,也是一首反映抗日救亡主题的现代诗;《老山界》是一篇生动记叙红军在长征中翻越“第一座难走的山”的回忆性散文;《谁是最可爱的人》是一篇歌颂志愿军战士在朝鲜战场的英勇事迹的新闻通讯;《土地的誓言》是一篇对已沦陷十年的关东原野倾注怀念之情的抒情散文;《木兰诗》是一首南北朝民歌,塑造了花木兰替父从军、保家卫国的巾帼英雄形象。
五篇课文体裁不同,主题却都表现了我国不同时代的人民热爱祖国,热爱家乡,愿意为保家卫国奉献自己的思想感情。
本单元还有一项综合性学习任务。
树立和培养坚定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
学习本单元有利于学生感受家国情怀,激发爱国之情,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道德素质,本单元的整体学习设计思路是:主题一:读出情感,以声传情。
学习朗读技巧,从本单元课文中选择一篇(或片段)的作品,完成所选朗读篇目的朗读设计;并为其选择恰当的配乐,进行配乐朗读。
主题二:把握意向,学习抒情。
在整体单元文本中,能辨析文章中使用的抒情方式,比较《黄河颂》和《土地的誓言》在意象、抒情方式和情感上的异同,梳理爱国题材文章中表达情感时常借助的意象。
主题三:体现精神,写出真情。
尝试用本单元任意一种文学样式,并选用恰当的抒情方式,写出“我”眼中的英雄,不少于600字。
【学习过程】主题一:读出情感,以声传情。
(一)学习内容朗读也会表情达意。
学习朗读技巧,重视朗读训练,通过反复朗读来体会文意,增强语感,以声传情,以声悟情。
从本单元课文中选择一篇(或片段)的作品,完成所选朗读篇目的朗读设计;并为其选择恰当的配乐,进行配乐朗读。
诗歌中大气磅礴的意象、浩大广阔的画面、生动精妙的动词、完整精巧的结构等都在为慷慨激越的情感服务,是形式与内容完美结合的范文。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第五课时一、教学指导思想本单元以家国情怀为主题。
五篇文学作品,体裁各异,表现了不同时代的人民热爱祖国、热爱家乡、愿意为保家卫国奉献自己一切的思想感情。
要反复朗读,整体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要让学生体会这种家国情怀,就要揣摩关键语句和精彩段落涵泳品味。
通过朗读的方式进入作品的氛围和情境,把握抒情方式。
教学本单元,教师要重视精读、涵泳,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抒情方式,体会作品的情境,感受作者的情怀,做好批注,记下自己的点滴体会。
其中,《黄河颂》以诗歌的形式,通过激昂的旋律、磅礴的气势,展示了黄河代表的中华民族的坚强与伟大;《老山界》是一篇回忆长征的散文,生动真实地记录了长征途中翻越“第一座难走的山”的过程,赞扬了红军战士英勇、乐观的精神品质;《谁是最可爱的人》是一篇颂扬抗美援朝战士的通讯,歌颂了志愿军战士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和他们身上的国际主义精神、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土地的誓言》是作者在“九一八事变”十周年之际创作的抒情散文,表现了作者对故土的眷恋和誓死都要回到她身边的深沉情感;《木兰诗》是南北朝时期的乐府民歌,塑造了女扮男装替父从军抵抗外强的巾帼英雄木兰的形象。
本单元的整体教学设计思路是:第一课段,比较《黄河颂》和《土地的誓言》在意象选择、抒情方式和情感表达上的异同;第二课段,用批注的方法精读课文,梳理课文脉络,画出课文结构简图,梳理典型事件以及事件中人物的表现,归纳概括人物的精神品质;第三课段,撰写朗读脚本和“班级诵读展示”文案,以声传情,在诵读展示中激发爱国主义情感;第四课段,搜集有关“新时代的英雄”的资料,从本单元所学文体中任选一种,采用恰当的抒情方式,写出“我”眼中的英雄,完成核心任务。
总体来说,这四个课段是分总关系,前三个课段的学习是分别从不同角度为第四课段核心任务的完成做准备。
二、教学内容分析统编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选编了一组抒写家国情怀的文章,人文主题是“家国情怀”。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范文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2021范文1一、教法建议抛砖引玉1.本单元“单元提示”强调:“学习本单元,要整体感知课文大意,欣赏优美、精彩的语言。
”“《木兰诗》塑造了一个巾帼英雄形象,为千古传诵的名篇”,故教学本课不宜进行支离破碎的翻译,宜从整体上把握故事情节和木兰的形象,并把全诗的背诵作为学习重点。
2.本诗为北朝民歌,刚健清新,表现了古代北方人民英武豪迈的气概。
它成功地运用了对偶和排比等修辞方祛,使得全诗气势雄浑,而又易记、易诵。
习诵时,要注意体会它的民歌特色。
3.这首叙事诗充满传奇色彩。
故事情节曲折,富有戏剧性。
叙述洋略得当,如木兰沙场征战,思念亲人,心理描写细腻传神;而关山飞度,百战建功,却只用寥寥几句诗来概括,学习本诗应注意体会它的剪裁艺术。
指点迷津重难点突破设想:首先攻克难点。
针对“木兰形象的把握”这一难点,可以这样考虑教学思路:1.在熟悉全诗内容的基础上,指名讲述故事的大意。
2.结合下面练习,开展小组讨论,析误辨正,然后集中交流。
要点小结:第A 项比较正确,它把握了全诗的“核”;第B、C、D项不仅离“文”太远,而且还含有错误的分析。
附练习:下边是对木兰的几种评价,你认为哪一种正确?如果认为都不正确,那么,谈谈你自己的看法。
A.木兰替父从军,表现了古代北方劳动妇女的英雄气概和爱国精神。
B.木兰替父从军,表现了古代战争的残酷和对统治阶级战争政策的否定。
C.木兰替父从军,不仅表现了古代人民要求男女平等的愿望,而又反映出他们对和平劳动生活的向往。
D.木兰替父从军,不仅表现了爱国精神,而且表现了古代人民对男尊女卑的封建礼教的_。
3.教师示范评析。
要点提示:以第二段为例。
一、二句写木兰母女对话,图是引出木兰复杂、激荡的内心活动——前方战事紧张,皇上征兵,阿爷在册,家中无可征男丁。
辗转思索,决心既下:“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一个“愿”宇,一个“替”字,显示了这位女子果敢、坚定的信念。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我们很多人都有过离开家的经历,都有过想家的时候,想家乡的亲人,想家乡的一草一木。
请将自己曾经有过的这种经历讲述给同学们听听。
一起看看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欢送查阅!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1教学目标:1、了解小说内容,体会丰富的想象力,感受科幻小说的魅力2、把握小说主要情节,了解小说主要写作手法,悬念的设置和比照手法的运用。
3、领略小姑娘的崇高精神,感悟文章主旨。
教学重难点:领略小姑娘的崇高精神,感悟文章主旨。
一、导入:上周六,我们班组织了一次旅游——文成九溪一日游,大家都说说看,我们都带了什么去旅游(防晒用品、零食、相机、钱等)可是有人去旅游却带了别人的眼睛,这是怎么一回事呢请大家翻开课文23课带上她的眼睛,一探究竟。
二、概括大意,梳理情节,了解悬念技法。
1、谁能解答老师刚刚的问题。
2、刚刚我们将故事大概说了一遍,这是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条理很清晰。
有没有按照这个顺序来写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明确:设置悬念,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让读者阅读时充满期待。
3课文刘慈欣,乃悬念大师,文章在许多地方尤其是小姑娘言行举止上种下悬念,请找到一处,揭晓谜底。
三、了解小姑娘的精神品质,感受人物的伟大1、过渡:当所有谜底都揭晓,悬念都解决后,再来回忆这个故事,此时涌上你心头的是什么感受并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
例如:沉重压抑,如此年轻美好的生命,被永久地禁闭在地心,一辈子无法与外界联系。
孤独到极致,也残忍到极致。
感动敬佩,最后的留言没有诉苦,没有绝望的嚎啕,只有平静的表达,勇敢的承当。
这份坚强,勇敢,和为科学事业无私奉献的精神,让人肃然起敬。
(鲁迅: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小结: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曾说过,思想形成人的伟大,正是这份勇敢坚强乐观,愿为科学事业献身的精神才铸就了小姑娘的崇高。
2、请同学们带着这份感动敬佩再来读一读小姑娘最后的留言“……今后,我会按照研究方案努力工作的。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运用。
2. 理解并掌握本单元所学的语文知识点,如修辞手法、语法结构等。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自主研究、合作研究和探究研究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和主动性。
2.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惯。
2. 通过课文研究,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
二、教学内容课文内容1. 《在山的那边》2. 《黄河颂》3. 《最后一课》知识点1. 生字词及其正确书写。
2. 修辞手法、语法结构等语文知识点。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 课文内容的掌握,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运用。
2. 语文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如修辞手法、语法结构等。
教学难点1. 对课文深层含义的理解和感悟。
2. 语文知识点的深入理解和灵活运用。
四、教学过程课前准备1. 检查学生的课文预情况,确保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所了解。
2. 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和教具,如PPT、黑板等。
课中教学1. 课文朗读与讲解:引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讲解课文内容,解析生字词。
2. 语文知识点讲解:对修辞手法、语法结构等语文知识点进行讲解和示范。
3. 案例分析与讨论:分析课文中的案例,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后作业1. 根据课文内容和语文知识点,布置相关的作业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2. 要求学生按时完成作业,并进行批改和反馈。
五、教学评价学生评价1. 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表现,了解学生的研究兴趣和积极性。
2. 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作业质量和完成时间,了解学生的研究效果。
教学反思1. 对教学过程进行回顾和总结,反思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发现问题并及时改进。
2. 根据学生的研究情况,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第二单元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第二单元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1一、教学背景分析为了让学生更好掌握语文知识,在七年级语文(下册)教学中,我们需要对第二单元进行详细的教学设计。
本单元主要是围绕《端午节》展开,通过对端午节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传统习俗的讲解,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为此,在教学设计中,我们要紧紧围绕端午节展开,结合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引导学生进一步熟悉、理解端午节的传统文化。
二、教学目标和要求(一)知识和技能目标1.认识端午节的来历,了解节日的起源和历史。
2.掌握端午节的主要习俗和文化内涵,知道食粽子的传统习俗、挂艾叶的意义等。
3.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爱好,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1.采用“导入-讲解-练习-总结”等一系列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促进学生增强语文素养。
2.独立思考、分组合作、展示交流等多种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不断探索,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三、教学流程设计1.导入环节(10分钟)通过学生自认开场白,拉起学生对于端午节的了解以及自己的体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情感。
2.讲解环节(30分钟)教师为学生介绍端午节的历史渊源、主要习俗、传说等,结合图片、视频、声音等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形象地认识端午节的意义和文化内涵。
3.练习环节(30分钟)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粽叶绑扎、食用粽子、演唱传统歌曲等各种有趣的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端午节的文化氛围,带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4.总结环节(10分钟)教师通过自评、互评方式,让学生进行总结,回答端午节的重点问题,回顾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收获,以及学习态度和方法方面的体验与自认识。
五、教学评价方式1.能够正确描述端午节的文化内涵和传统习俗。
2.能够表演传统节目、演唱传统歌曲等,充分展现学生对端午节的兴趣和理解。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单元导语】家国情怀,是人类共有的一种朴素情感,它意味着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热爱家乡的人民,愿意为保家卫国奉献自己的一切,它是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
本单元以家国情怀为主题,选编了五篇课文,文章内容不同,体裁各异,有歌颂民族精神、红军精神品质的,也有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表现了不同时代人民热爱祖国、热爱家乡、保家卫国的的思想感情。
这些文章的学习,能唤起学生的家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学习并传承革命精神,懂得热爱和平、珍惜和平、捍卫和平。
【单元目标】人文素养:感受本单元课文表现的家国情怀,培养爱国主义精神,热爱和平。
语文素养:1、了解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体会作品的抒情方式。
2、细心揣摩课文的精彩片段和关键词语,学习做批注。
【主题课时】主题一:了解写作背景,体会家国情怀。
(3课时)主题二:研读精彩段落,学习抒情方式。
(2课时)主题三:揣摩关键语句,学习做批注。
(2课时)主题四:写作学习抒情(1课时)主题五:天下国家(1课时)主题一:了解写作背景,体会家国情怀。
【教学目标】1.快速阅读课文,圈点勾画出关键词句。
2.了解写作背景,初步体会作者的家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了解写作背景,朗读关键词句,体会作者的家国情怀。
【教学方法】快速阅读法自主、合作、探究【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家国情怀,是人类共有的一种朴素情感,不同时代的人民热爱祖国、热爱家乡、愿意为保家卫国奉献自己一切的思想感情都是相同的,它是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凝聚力。
今天,我们就走进第二单元,去感受不同时代的人民的家国情怀。
二、自主阅读,感知文本。
学生快速阅读《黄河颂》、《老山界》、《谁是最可爱的人》、《土地的誓言》、《木兰诗》。
1.快速阅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疏通理解文意。
2.理清思路,感知文章主要内容。
3.圈点勾画最能表现作者情感的词句。
三、概括内容,理清条理1.用一句话概括每篇课文的内容。
2.梳理文章条理,可用原文词句,也可自行概括。
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案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汉字的发展及演变过程,了解汉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2.认识能用现代汉字书写的简化字,能书写小学规定的教材生字。
3.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提高语文学习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讲解汉字的发展及演变过程,使学生了解汉字的起源、发展,以及简化汉字的过程。
2.指导学生认识小学规定的教材生字,培养学生用书写来体会汉字之美。
3.教学内容繁杂,需要根据不同的内容来分配时间。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
1.用图片展示不同历史时期的汉字,让学生对汉字及其演变有基本的了解。
2.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平时写作业时用简化字,你们知道为什么会简化吗?
3.讲解汉字的起源及发展,让学生了解汉字之美。
二、教学主体:
1.认识简化字:讲解简化字的产生,将认识的简化字分类,比较常用的简化字和繁体字。
2.认识小学规定的教材生字:通过课外拓展阅读的方式,展示一些特殊的符号或文字,让
学生认识并把他们规范书写出来。
3.书写教材生字:通过错误演示法,让学生能够正确地书写教材生字。
三、教学结尾:
1.以汉字为主题的书法比赛、诗歌书画大赛、摄影比赛等,让学生感到汉字独特魅力,学
以致用。
2.召开家长会,让家长了解汉字学习的重要性,鼓励家长与孩子一起学习汉字,提高孩子
的阅读及写作能力。
四、教学评价:
1.学生书写教材生字的水平。
2.对汉字的认识和了解程度。
3.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度。
4.学生在比赛中的表现。
【精品】最新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教学计划
教材分析:
本二单元以“家国情怀”为主题,共有4篇文章——《黄河颂》《最后一课》《土地的誓言》《木兰诗》。
“祖国”是一个内涵丰富的称谓,她意味着大地、江河、语言、文化、民族、同胞等等。
爱祖国就是爱这些与祖国息息相关的事物。
学习本单元,要注重精读,在涵泳品味中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操,并揣摩精彩段落和关键语句,体会不同的抒情方式。
单元目标:
1.感受作品的抒情方式,认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特点。
2.细心揣摩课文的精彩段落和关键语句,在涵泳品味中深刻体会课文情感。
3.学习批注的读书方法,记录阅读的体会。
4.在写作中运用恰当的抒情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
课型、课时及阅读安排:
【单元导读、整体识字课】
学习内容:
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黄河颂》、《最后一课》、《土地的誓言》、《木兰诗》。
学习目标:
1.通读单元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学习生字词;积累文学常识知识。
(第一课时)
学习过程:
●阅读单元提示,明确学习重点。
(5′)
1.思想内容重点:家国情怀,即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化、热爱家乡的土地人民……
2.阅读方法重点:精读,涵泳品味,批注
3.写作方法重点:抒情方式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30′)
阅读要求:
1.用你习惯的方式通读单元课文,时间约20分钟。
2.边读边标记段落序号;圈画生字词,并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解决字词疑难。
3.阅读思考:四篇课文分别从哪些方面抒发(或表达)“家国情怀”的?
阅读交流:
先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阅读思考”,再与全班同学进行交流。
①《黄河颂》:通过对黄河的热情赞颂,歌颂中华民族的伟大坚强。
②《最后一课》:通过对祖国语言的热爱,表达对祖国的热爱。
③《土地的誓言》:通过对故乡土地上一幅幅动人画面的描写,抒发了对故乡的怀念、热爱和为故乡而献身的热烈情感。
④《木兰诗》:讲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保家卫国的故事,塑造了一个孝亲爱国的巾帼英雄形象。
●整理字词和文学常识。
(10′)
1.将本单元的字词工整地积累到字词积累本上,1音2词。
(包括阅读中解
决的疑难字词、注释中的生词、课后“读读写写”字词)
2.结合注释了解本单元的文学常识,课下搜集相关资料丰富相关常识积
累。
(第二课时)
学习过程:
●单元字词听写比赛。
(15′)
要求:1音1词;组内互批;自主解决书写错误或不会的字词。
气魄山巅狂澜劈成浊流宛转屏障哺育摇篮浩浩荡荡
婉转喧闹气氛诧异懊悔惩罚奴隶钥匙字帖祈祷哽住
誓言胸膛嗥鸣高粱斑斓缠绕亘古默契埋葬污秽耻辱
机杼可汗鞍鞯辔头金柝红妆军帖戎机朔气扑朔迷离
●单元词义理解比拼。
(15′)
根据意思写词语(PPT逐一出示):以小组为单位抢答,并在正确书写。
《黄河颂》:
☆形容江河奔流直下,流得又快又远。
也比喻文笔或曲调气势奔放。
也形容价格猛跌不止。
(一泻万丈)
☆形容极高的、巨大的波澜。
(万丈狂澜)
☆本意指黄河的地理、自然特征(黄河有九个重大的弯)。
现在是形容很曲折、复杂的情况,也可以形容河流弯曲。
(九曲连环)
☆原形容水势广大的样子。
后形容事物的广阔壮大,或前进的人流声势浩大。
(浩浩荡荡)
☆形容黄河水混浊,流向蜿蜒曲折。
(浊流宛转)
《最后一课》:
☆做错了事或说错了话,心里自恨不该这样。
(懊悔)
☆(说话)温和而曲折;(歌声、鸣声等)抑扬动听。
(婉转)
☆信仰宗教的人向神默告自己愿望的一种仪式。
(祈祷)
☆政府向人民征调人力或财物。
(征发)
☆声气阻塞。
(哽住)
☆感到惊奇或奇怪。
(诧异)
《土地的誓言》:
☆灿烂多彩。
(斑斓)
☆肮脏的东西。
(污秽)
☆(野兽)大声嚎叫。
(嗥鸣)
☆奇怪,古怪。
(怪诞)
☆没有根据的话。
(谰语)
☆远古。
(亘古)
☆双方的意思没有明白说出而彼此有一致的了解。
(默契)
☆诚恳而深切。
(炽痛)
●文学常识你说我讲。
(15′)
1.文学常识填空练习:(圈画识记重点)
◎《黄河颂》选自组诗《》,作者是诗人、文学评论家,本名。
◎《最后一课》作者是(国籍)小说家,他的代表作有长篇小说《》、短篇小说集《》。
◎《土地的誓言》作者是辽宁作家(原名),代表作有小说《》等。
◎《木兰诗》选自《》,是一首时北方的。
2.文学常识知识交流:
将课下搜集的常识知识进行交流,丰富相关知识积累。
文学常识补充:
◎光未然(1913~2002.1.28 ),1927年在家乡参加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30年代起从事进步戏剧活动和文学活动。
1936年,他在武汉发表歌词《五月的鲜花》,谱曲后在抗日救亡活动中广泛传唱。
他创作的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1939年在延安首次上演,在中国抗日战争时起到鼓舞作用。
1940年,他去重庆从事文艺活动,创作长篇叙事诗《屈原》。
1949年后,他一直在北京从事文艺活动。
◎阿尔封斯•都德(1840~1897)是法国19世纪著名的现实主义小说家。
都德一生写了13部长篇小说、4部短篇小说集以及一些剧本和诗作。
他善于用简洁的笔触描绘复杂的政治事件,其柔和幽默的风格、嘲讽现实的眼光和亲切动人的艺术力量为不少读者所喜爱。
“他的创作,真实与诗情,欢笑与泪痕,怒焰与悲苦,交流并泻,构成他区别于同时代其他作家的独特风格。
”阿尔封斯•都德是法国文学史上一个很有特色的小说家,是“五人聚餐会”的成员之一(其他四位是福楼拜、屠格涅夫、左拉、爱蒙特•龚古尔)。
◎端木蕻良(1912.9.25—1996.10.5),1928年入天津南开中学读书,1932年考入清华大学历史系,同年加入“左联”,发表小说处女作《母亲》。
1933年开始创作长篇小说《科尔沁旗草原》,1935年完成,成为三十年代东北作家群产生重要影响的力作之一。
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端木从香港回到北京。
1960年5月与钟耀群结婚。
1980年,端木当选为北京市作家协会副主席,1984年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理事。
1985年,《曹雪芹》中卷(与夫人钟耀群合著)出版。
1996年10月5日,因病于北京逝世,享年84岁。
◎《乐府诗集》是继《诗经·风》之后最完备的一部乐府歌辞总集,由北宋郭茂倩所编,分南歌、北歌两大部分。
南歌,即南朝民歌,注重抒情,语言浮华,用词细腻,风格委婉。
北歌,即北朝民歌,题材广泛,格调雄劲、热烈、质朴。
《木兰诗》与汉代乐府民歌中的《孔雀东南飞》合称“乐府双璧”。
◎小说就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是四种文学体裁之一(其它三种是散文、诗歌、戏剧)。
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是小说的三个要素。
【品味语言诵读课】
大河荡漾民族魂
学习内容:
《黄河颂》和“主题丛书”中的《奔腾吧,黄河》。
学习目标: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2.涵泳品味精彩语句或段落,并学会做批注;
3.领悟黄河所凝聚着的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学习过程:
●情境导入(5′)
讲述诗歌创作背景和影响,可借助航拍黄河视频做背景;或者利用《黄河绝恋》电影片断激发兴趣,由抗战历史导入。
●品读《黄河颂》(15′)
借助课文批注品读诗歌:
任务一:速读诗歌,说一说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赞颂黄河的?赞颂之情因何而来?
任务二:课文批注都是从哪些角度(方面)进行批注的?精读诗歌,选择触动你内心的语句或片断,选择一个批注角度写下你的品读感受,并和同学进行交流。
●拓展《奔腾吧,黄河》(10′)
先速读诗歌,体会“母亲河”的伟大;
再任选两节诗精读品味,并将品味所得批注在书上,准备交流。
●诵读诗歌(10′)
要求:
可选一首或一两个片断,借助学过的朗读技巧,练习读出诗歌蕴含的情感;
可单独或与其他同学合作,进行朗诵表演。
●学习小结(5′)
以“啊!黄河!”领起,写几行诗句,表达你对黄河和中华民族精神的认识和感悟。
●作业推荐
1.想阅读的话:阅读丛书《倾听黄河》《黄河号子》,借助批注体会别样的黄河,可继续学习批注读书法;
2.想聆听的话:手机“酷狗音乐”搜索《黄河大合唱》,感受文学与音乐结合给灵魂带来的震撼;
3.想积累的话:手机“古诗文网”搜索有关“黄河”的诗词名句,积累背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