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参考书目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1
园林铺地-《图说苏州园林铺地》中国传统园林往往在游⼈活动较为频繁的地⽅都要对地⾯予以铺妆处理,这就是所谓的铺地。
房舍的室内地⾯为了防潮及减少起沙,⼀般都要铺设⽔磨⽅砖。
室外⽉台⼤多使⽤条⽯铺地取其平坦。
⽽在园路、⾛廊、庭院、⼭坡蹬道等处为防⽌积⽔或风⾬浸蚀则常以砖、⽡、条⽯、不规则的⽯版、卵⽯以及碎瓷、缸⽚等材料,或单独使⽤,或相互配合,组成丰富多彩的各种精美图案,极具装饰效果。
明清园林中的铺地充分发挥了匠⼈的智慧和想象⼒,创造出变幻⽆穷的铺地图案,其中以江南苏州⼀带最为著名,被称作花街铺地。
常见的纹样有:完全⽤砖的席纹、⼈字、间⽅、⽃纹等。
砖⽯⽚与卵⽯混砌的六⾓、套六⽅、套⼋⽅等。
砖⽡与卵⽯相嵌的海棠、⼗字灯景、冰裂纹等。
以⽡与卵⽯相间的球门、套钱、芝花等,以及全⽤碎⽡的⽔浪纹等。
还有⽤碎瓷、缸⽚、砖、⽯等镶嵌成寿字、鹤、⿅、狮毽、博古、⽂房四宝,以及植物纹样的。
其他地⽅的园林中各种形式的铺地也都有使⽤,但样式不如苏州地区丰富。
明清时皇家苑囿在⼤量使⽤⽅砖、条⽯铺地的同时,受着江南园林的影响,也在园径两旁⽤卵⽯或碎⽯镶边,使之产⽣变化,形成主次分明、庄重⽽不失雅致的地⾯装饰。
《图说苏州园林:铺地》涉及的苏州园林建筑装饰,既包括⽊装修的内外檐装饰,亦包括从属于建筑的带有装饰性的园林细部处理及⼩型的点缀物等建筑⼩品,主要指:精细雅丽的苏式⽊雕,有浮雕、镂空雕、⽴体圆雕、镂空贴花、浅雕等各种表现形式,饰以古拙幽雅的⼭⽔、花卉、⼈物、书法等雕刻图案;以绮、妍、精、绝称誉于世的砖雕,有平⾯雕、浮雕、透空雕和⽴体形多层次雕等;⽯雕,分直线凿雕、花式平⾯线雕、阳雕、阴雕、浮雕、深雕、透雕等:被称为“凝固的舞蹈”、“凝练的诗句”的塑雕,展现的是三维空间形象艺术;变化多端、异彩纷呈的花窗;“吟花席地,醉⽉铺毡”的铺地;各式洞门、景窗及可以产⽣“触景⽣奇,含情多致,轻纱环碧,弱柳窥青”艺术效果的门扇窗棂等等,这些凝固在建筑上的辉煌,⾜可使苏州⾹⼭帮的智慧结晶彪炳史册。
中国园林史参考书目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清华大学出版社,1990张家骥,《中国造园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安怀起,《中国园林史》,同济大学出版社,1991周维权,《中国名山风景区》,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童寯,《造园史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3章元凤,《造园八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日]冈大路著,常瀛生译,《中国宫苑园林史考》,农业出版社,1988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夏昌世,《园林述要》,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1995罗哲文,《中国古园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童寯,《江南园林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陈从周,《扬州园林》,上海科技出版社,1983陈从周,《苏州园林》,上海科技出版社,1983刘敦桢,《苏州古典园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78天津大学建筑系、北京市园林局编著,《清代御苑撷英》,天津大学出版社,1990陈从周,《园林谈丛》,上海文化出版社,1980陈从周,《说园》,同济大学出版社,1984陈植,《陈植造园文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宗白华等著,《中国园林艺术概观》,江苏人民出版社,1987金学智,《中国园林美学》,江苏文艺出版社,1990王毅,《园林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任晓红,《禅与中国园林》,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1994[明]计成著,陈植注,《园冶注释》,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1[清]李渔,《闲情偶寄》,天津古籍出版社,1996[清]文震亨著,陈植校,《长物志校注》,江苏科技出版社,1984陈植、张公驰选注,《中国历代名园记选注》,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 [清]沈浮,《浮生六记》,甘肃人民出版社,1994[清]李斗,《扬州画舫录》,。
中外建筑史参考书目
1,《中国建筑史》第六版,统编教材,潘谷西主编,建筑工业出版社
2,《中国建筑史》,梁思成著,建筑工业出版社
3,《中国古代建筑史》,刘敦桢著,建工出版社
4,《中国古建筑二十讲》,楼庆西著,三联出版社
5,《营造法式》,(北宋)
6,《工程作法则例》,(清)
7,《中国古典园林分析》,彭一刚编著,建筑工业出版社
8,《浙江民居》,建工出版社
9,/bbs/ ABBS建筑论坛
11,《外国建筑史(19世纪末叶以前)》,陈志华著,建筑工业出版社
12,《外国近现代建筑史》,罗小未编著,建筑工业出版社
13,《外国建筑历史图说》,罗小未编著,同济大学出版社
14,《西方现代建筑史》,(意)L.本奈奥洛著,周德侬等译,天津科技出版社15,《20世纪世界建筑——精彩的视觉建筑史》,(英)丹尼斯夏普著,胡正凡等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6,《世界建筑师的思想和作品》,(日)渊上正幸著,建筑工业出版社
17,《世界建筑艺术史》帕瑞克·纽金斯
18,《走向新建筑》勒·柯布西耶
19,《现代建筑语言》布鲁塔·赛维
20,后现代建筑语言》查尔斯·詹克斯
21,《20世纪西方建筑名作》吴焕加
22,《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肯尼斯·弗兰姆普敦
23,/自由建筑报道。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
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7.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普普通通了。
8.这些孩子都很活泼与好动,即便吃饭时也都不太老实,不少人抱着陶碗从自家出来,凑到了一起。
9.石村周围草木丰茂,猛兽众多,可守着大山,村人的食物相对来说却算不上丰盛,只是一些粗麦饼、野果以及孩子们碗中少量的肉食。
可参考的古建筑文献书目书目一、目录与文献检索类1 《中国古建筑文献指南1900-1990》,科学出版社20002 王镇华《中国建筑参考书目初编》,台湾《建筑师》1980(3,4)3 黄健敏《中国建筑研究书目初编》,台湾《建筑师》1981(10)4 王其明《中国建筑图书书目初编》,(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古建专业讲义)注:2-4见《古建园林技术》合订本四附录《中国建筑文献的三个书目》5 刘敦桢郭湖生等辑《中国古代建筑史参考书目(初稿)》二、通史、综合类书目1.“噢,居然有土龙肉,给我一块!”2.老人们都笑了,自巨石上起身。
而那些身材健壮如虎的成年人则是一阵笑骂,数落着自己的孩子,拎着骨棒与阔剑也快步向自家中走去。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
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7.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普普通通了。
8.这些孩子都很活泼与好动,即便吃饭时也都不太老实,不少人抱着陶碗从自家出来,凑到了一起。
9.石村周围草木丰茂,猛兽众多,可守着大山,村人的食物相对来说却算不上丰盛,只是一些粗麦饼、野果以及孩子们碗中少量的肉食。
园林专业《植物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植物学课程学分:3课程总学时数:54 讲授36 实验 18大纲执笔人:廖建良一、课程简介《植物学》是生命科学系园林专业本科生必修的学科基础课之一,在第一学期开设。
《植物学》是一门内容十分广博的学科,研究对象是植物各类群的形态结构、分类和有关的生命活动、发育规律和外界环境间多种多样关系的科学。
《植物学》是进一步学习园林树木学、植物生理学、花卉学、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园林植物保护学等课程的基础。
在内容的安排上既要考虑到基础性、系统性,又要避免与相关专业课程重复。
因此,植物学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了植物形态解剖学和植物分类基本知识。
二、课程目的与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系统掌握植物学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的实验技能,了解植物学的发展动态,受到与植物学有关的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的基本技能和基本素质的培养和训练,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好后续课程打好基础。
植物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其研究对象是活的有机体,教学内容涉及到从宏观到微观的多个方面,要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和了解植物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理解和掌握植物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就必须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加强实验和野外实习的教学;同时由于教学时数少,在有限的时间内要完成整个植物学的教学任务,就必须广泛应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教学设备、录像、投影、幻灯等。
只有如此,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独立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
三、教学内容理论教学(36学时)绪论 (2学时)通过绪论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生物界的划分和学习植物学的重要意义,了解地球上植物的发生和植物对人类及自然界的作用,了解植物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分支学科,以及植物科学在自然科学和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意义、植物科学的发展简史和发展趋势。
第一章植物细胞和组织 (4学时)本章重点要求学生掌握细胞、组织、细胞分裂、细胞的生长和分化等基本概念,有丝分裂的全过程及其意义,组织的类型。
书目的景观设计,风景园林专业书目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一.园林(景观)设计类专业网站介绍1、ABBS建筑论坛:2、疯狂人园林论坛:3、中国景观网:hhd19794、景观中国网:hhd19795、土人景观网:6、中国园林导航网:(其中有园林设计方面的大部分网站)二.杂志类:01《中国园林》02《世界建筑》03《世界建筑导报》04《新建筑》05《时代建筑》06《建筑师》07《规划师》08《城市规划》09《LANDSCAPEARCHITECTURE》(美)10《景观设计》(日三,书目历史类一、国内1、《中国古典园林史》作者:周维权清华大学出版社2、《江南园林志》作者:童x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3、《中国造园史》作者:陈植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二、国外1、《西方造园变迁史——从伊旬园到天然公园》作者:针之谷中吉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造园史纲》作者:童x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评:最简短的造园史3、《西方园林》作者:郦芷若朱建宁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4、《环境设计史纲》作者:吴家烨重庆大学出版社5、评:早先曾在台湾出版,中西方园林交流一节尚有些见解,如果讲历史没法和《西方造园变迁史》相比评:“景观”换成了“环境设计”,买不到《图解人类景观》的人可以看看6、《外国造园艺术》作者:陈志华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7、《世界园林发展概论--走向自然的世界园林史图说》张祖刚着8、《图解人类景观》译着者:刘滨谊,(台湾)田园城市出版社10.《环境设计史纲》作者:吴家骅重庆大学出版社三.现代:1、《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作者:王向荣,林菁?中国建工出版社2、《景观设计思想发展史》作者:斯坦尼兹——提纲式,3、没有一定的理论基础看了也是白看4、《寻求伊甸园——中西古典园林艺术比较》作者:周武忠东南大学出版社理论类一、国内1、《园冶》作者:计成2、《说园》作者:陈丛周同济大学出版社——散文化严重,不可不信不可全信3、《园冶图说》作者:计成(注释:赵农)山东画报出版社4、《中国古典园林分析》作者:彭一刚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是研究中国古典园林空间布局的经典书籍,比计成的《园冶》要具象)5、《江南理景艺术》作者:潘谷西东南大学出版社6、《江南园林志》作者:童寯?中国建工出版社7、《避暑山庄园林艺术》作者:孟兆桢——他好像就这么一本着作?8、《学造园》作者:胡德君——学造古典园林9、《园林美学》作者:周武忠二、国外1、《设计结合自然》作者:麦克哈格2、(广博的知识,奠定了我们这个学科在学术界的地位。
《中国园林史》函授教学大纲及习题一.课程说明1.课程性质:《中国园林史》是园林学本科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也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中国园林史是研究中国园林起源、发展变迁一般规律的科学,研究对象有皇家园林、寺观园林、私家园林和陵寝园林,涉及有关园林的基本概念,类型划分,代表性园林和人物,风格特点,代表思想流派,园林成就和史鉴意义等。
2.课程设置目的和任务:开设本课程的目的是为了借鉴我国园林历史上的优秀理论、成功经验以及典型教训,在全面、准确地学习和掌握园林史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同学们的园林科技文化素质,培养其创新能力。
3.适应专业:主要用于园林专业,园艺、旅游等专业供参考使用。
4.课程学时与学分:学时:40 学分: 25.先修课程:园林概论课,园林植物课,园林文化课等。
6.推荐教材或参考书目:推荐教材:1.郭风平主编. 中国园林史. 西安地图出版社. 2002.82.郭风平、方建斌主编.中外园林史.北京.中国建材出版社.2005.8参考书目:1.周维权著.中国古典园林史.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0.122.安怀起.中国园林史.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1.73.郦芷若、朱建宁著.西方园林.河南科技出版社.2001.67.主要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课程主要运用课堂讲授和提问的方法,配合课后作业及思考题,以加深学习理解。
8.考核方式:以闭卷考试为主,平时考察成绩为副,考试成绩占80%,考察成绩(包括平时作业、考勤和提问成绩)占20%。
9.课外自学要求(作业要求)课外要求阅读有关园林史的参考教材、论著和学术论文,按时完成思考提和作业。
二.教学基本要求和能力培养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讨论和思考,要求同学们达到以下水平:1.对园林和中国园林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基本内容、基本类型、基本性质与功能、基本要素等有较全面的准确的理解;2.对世界三大园林体系的划分、三大园林体系的风格特点及园林历史阶段的形成有一个基本了解;3.基本掌握中国园林起源、发展、演进、分化的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思想流派、自然因素和社会文化背景;4.熟练掌握每个历史时期代表性优秀园林的名称,园主人,造园专家,风格特点,园林布局或者取得的园林成就。
中国园林参考书目
[1] 〔明〕计成,《园冶注释》,陈植注释,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年。
[2] 〔明〕计成,《园冶图说》,赵农译,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年
[3] 〔明〕文震亨,《长物志》,海军、田君译,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年
[4] 〔清〕李渔,《闲情偶寄图说》(上下),王连海译,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年
[5] 《园林说》,刘乾先译,吉林师大出版社,1986年。
[6] 陈从周,《说园》,同济大学出版社,1986年。
[7] 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年。
[8] 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年。
[9] 西蒙茨,《景观设计学》,余孔坚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0] 金学智,《中国园林美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1] 刘天华,《园林美学》,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
[12] 余树勋,《园林美学与园林艺术》,科学出版社,1987年。
[13] 张家骥,《中国园林艺术大辞典》,山西教育出版社。
[14] 侯幼彬,《中国建筑美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年。
[15] 吴肇钊,《夺天工——中国园林理论、艺术、营造文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2年.
[16] 夏世昌,《园林要述》,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1995年。
[17] 刘致平,《中国居住建筑简史——城市、住宅、园林》(二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
社,2000年。
[18] 曹明纲,《中国园林文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19] 姚永正,《中国园林景观》,中国林业出版社,1993年。
[20] 章采烈,《中国园林通论》,上海科技出版社,2004年。
[21] 耿刘同,《中国古代园林》,商务印书馆,1988年。
[22] 刘学军,《中国古建筑文学意境审美》,中国环境出版社,1998年。
[23] 萧默,《中国建筑艺术史》,文物出版社1999年。
[24] 张伯山、王今堂,《中国自然与人文景观集成》,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年。
[25] 陈薇,《中国私家园林之流变》,《建筑师》第90期、92期。
[26] 谢凝高,《山水审美——人与自然的交融》,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
[27] 魏嘉赞,《苏州历代园林录》,燕山出版社,1992年。
[28] 任晓红,《禅与中国园林》,商务印书馆,1995年。
[29] 陆琦,《岭南园林艺术》,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年。
[30] 居阅时,《庭院深处-苏州园林的文化涵义》,三联书店,2006年。
[31] 黄云皓,《图解红楼梦建筑意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年。
[32] 刘少宗,《说亭-历史、艺术、兴造》,天津大学出版社,2000年。
[33] 覃力,《说亭》,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年。
[34] 蓝华,《意境论》,云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
[35] 刘庭风,《中日古典园林比较》,天津大学出版社,2003年。
[36] 任军,《文化视野下的中国传统庭院》,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年。
[37] 李劲松,《园院宅释》,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年。
[38] 〔日〕冈大路,《中国宫苑园林史考》,瀛生译,学苑出版社,2008年。
[39] 另,《建筑师》第97期,杨永生编《中国古代建筑史参考书目(初稿)》
[40] 《清代内廷宫苑》,天津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