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曼昆版
- 格式:ppt
- 大小:1.15 MB
- 文档页数:26
曼昆宏观经济学教案(带特殊条款)曼昆宏观经济学教案一、引言曼昆的《宏观经济学》是一本广受欢迎的经济学教科书,它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政策。
本教案旨在帮助教师和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曼昆的宏观经济学理论,提高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
二、教学目标1.理解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包括国民收入、通货膨胀、失业率、经济增长等。
2.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工具和模型,如IS-LM模型、AD-AS 模型、菲利普斯曲线等。
3.分析和解释现实经济问题,如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国际贸易等。
4.培养学生的经济学思维和分析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1.第1章:导论宏观经济学的定义和目标宏观经济学的数据来源和指标2.第2章:国民收入核算国民收入的概念和计算方法GDP、GNP、NI等指标的关系和区别3.第3章:经济增长经济增长的概念和衡量指标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和模型4.第4章: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的概念和衡量指标通货膨胀的原因和影响5.第5章:失业失业的类型和衡量指标失业的成因和影响6.第6章:货币政策货币政策的目标和工具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和效应7.第7章:财政政策财政政策的目标和工具财政政策的传导机制和效应8.第8章:国际贸易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国际贸易的影响和政策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演示和案例分析等方式,向学生传授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政策。
2.讨论法:教师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经济学思维和分析能力。
3.案例分析法:教师通过引入实际案例,引导学生运用宏观经济学理论分析现实经济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提问、回答和讨论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思考能力。
2.作业和考试:教师可以通过布置作业和考试,检验学生对宏观经济学理论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案例分析报告: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撰写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现实经济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第一篇导言复习题第一章宏观经济学的科学1、解释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之间的差距,这两个领域如何相互关联?【答案】微观经济学研究家庭和企业如何作出决策以及这些决策在市场上的相互作用。
微观经济学的中心原理是家庭和企业的最优化——他们在目的和所面临的约束条件下可以让自己的境况更好。
而相对的,宏观经济学研究经济的整体情况,它主要关心总产出、总就业、一般物价水平和国际贸易等问题,以及这些宏观指标的波动趋势与规律。
应该看到,宏观经济学研究的这些宏观经济变量是以经济体系中千千万万个体家庭和企业之间的相互作用所构成的。
因此,微观经济决策总是构成宏观经济模型的基础,宏观经济学必然依靠微观经济基础。
2、为什么经济学家建立模型?【答案】一般来说,模型是对某些具体事物的抽象,经济模型也是如此。
经济模型可以简洁、直接地描述所要研究的经济对象的各种关系。
这样,经济学家可以依赖模型对特定的经济问题进行研究;并且,由于经济实际不可控,而模型是可控的,经济学家可以根据研究需要,合理、科学的调整模型来研究各种经济情况。
另外,经济模型一般是数学模型,而数学是全世界通用的科学语言,使用规范、标准的经济模型也有利于经济学家正确表达自己的研究意图,便于学术交流。
3、什么是市场出清模型?什么时候市场出清的假设是适用的?【答案】市场出清模型就是供给与需求可以在价格机制调整下很快达到均衡的模型。
市场出清模型的前提条件是价格是具有伸缩性的(或弹性)。
但是,我们知道价格具有伸缩性是一个很强的假设,在很多实际情况下,这个假设都是不现实的。
比如:劳动合同会使劳动力价格在一段时期内具有刚性。
因此,我们必须考虑什么情况下价格具有伸缩性是合适的。
现在一般认为,在研究长期问题时,假设价格具有伸缩性是合理的;而在研究短期问题时,最好假设价格具有刚性。
因为,从长期看,价格机制终将发挥作用,使市场供需平衡,即市场出清,而在短期,价格机制因其他因素制约,难以很快使市场出清。
曼昆中级宏观经济学教材
曼昆中级宏观经济学教材是指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格里高里·曼
昆(N. Gregory Mankiw)所撰写的《宏观经济学(Intermediate Macroecnomics)》一书。
该教材是曼昆经济学原理系列教材中的一部分,旨在介绍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它适合作为经济学或相关领域本科生或研究生的教材。
该教材包含了以下主要内容:
1. 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
2. 总量经济学模型,如物价水平、国民收入和就业的决定因素;
3. 货币与金融市场的影响;
4. 政府政策对经济的影响,如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
5. 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的原因和影响;
6. 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的相关理论。
该教材以简明的语言和清晰的图表呈现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模型,并提供了大量实际案例和应用,以帮助读者理解和应用这些理论。
该教材的特点包括:
1. 着重于模型的建立和使用,让学生能够运用宏观经济学工具解决实际问题;
2. 强调经济学的政策引导作用,使学生能够理解和评估各种经济政策对经济的影响;
3. 结合实际案例和数据进行学习,使学生能够将理论与现实联
系起来。
总之,《曼昆中级宏观经济学教材》是一本系统介绍宏观经济学基本理论和方法的经济学教材,适合经济学或相关领域的本科生或研究生使用。
1.G D P(Y),消费(C),投资(I),政府购买(G),净出口(N X)Y=C+I+G+NX▪封闭经济不进行国际贸易的国家:Y=C+I+GS是国民储蓄,T是政府得到的税收私人储蓄:Y-T-C 公共储蓄:T-GY-C-G=I=S=(Y-T-C)+(T-G)▪开放经济,NCO为资本净流出Y=C+I+G+NXY-C-G=I+NX S=I+NX∵NX=NCO ∴S=I+NCO ,NX=NCO=S-I×1002.GDP平减指数=名义GDP真实GDP两个相连年份的通货膨胀率:×100% 第二年的通货膨胀率=第二年的GDP平减指数−第一年的GDP平减指数第一年的GDP平减指数3.消费物价指数(CPI)×100CPI=当年一篮子物品与劳务的价格基年一篮子的价格×100%第二年的通货膨胀率=第二年CPI−第一年CPI第一年CPI4.把T年的美元换算成今年的美元的公式今天美元的数量=T年美元的数量×今天的物价水平T年的物价水平5.名义利率:通常公布的、未根据通货膨胀的影响校正的利率真实利率:根据通货膨胀的影响校正过的利率真实利率=名义利率-通货膨胀率6.生产函数是描述投入量与产出量之间关系的图表或等式:Y = A F(L, K, H, N)F( ) –是一个表示投入如何结合起来以生产产出的函数,“A”–技术水平“A”乘以F( ),因此技术进步(“A”的增加)会使经济可以用既定的投入组合生产出更多产量(Y)▪生产函数有规模收益不变的特征:所有投入数量增加相同比例,产出也会增加那个相同的比例。
所有投入数量翻一番(每种投入数量乘以2)会使产出也翻一番;所有投入数量增加10% (每种投入数量乘以会使产出也增加10%;如果我们把每种投入都乘以1/L,那产出也会乘以1/L2Y= A F(2L, 2K, 2H, 2N)= A F, , ,Y/L= A F(1, K/L, H/L, N/L)▪这个等式表示生产率(人均产出)取决于:技术水平(A),人均物质资本,人均人力资本,人均自然资源7.劳动力=就业者人数+失业者人数×100%失业率=失业者人数劳动力×100%劳动力餐功率=劳动力成年人口8.货币乘数(银行体系中的存款与准备金的比率)的倒数公式:经济中所有银行的准备金率R,则货币乘数=1/R9.货币流通速度与货币数量论方程式P表示物价水平(GDP平减指数),Y表示产量(真实GDP),M表示货币量,那么货币流通速度V就是:V=(P×Y)/M→M×V=P×Y10.净出口=一国的出口值-一国的进口值=(e×P)/P*11. 真实汇率=名义汇率×国内价格国外价格名义汇率e=P*/PP:美国一篮子物品与劳务的消费物价指数P*:国外一篮子物品与劳务的消费物价指数e:美元和外国通货之间的名义汇率12. 短期总供给曲线产量的供给量=自然产量率+α(实际物价水平-预期的物价水平)13. 支出乘数的公式边际消费倾向(MPC):家庭额外收入中用于消费而不用于储蓄的比例乘数:政府购买变动对总需求的影响乘数=1/(1-MPC)假如乘数=4,则政府支出1元会产生4元的对物品和劳务的需求。
宏观经济学讲稿第一篇宏观经济变量第一章总产出一、总产出核算的指标1. 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1)国民生产总值(GNP):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由本地公民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格总和。
GNP在统计时必须注意以下原则:第一,GNP统计的是最终产品,而不是中间产品。
最终产品供人们直接使用和消费,不再转卖的产品和劳务。
中间产品作为生产投入品,不能直接使用和消费的产品和劳务。
第二,GNP是流量而非存量。
流量是指一定时期内发生或产生的变量。
存量是指某一时点上观测或测量到的变量。
第三,GNP按国民原则,而不按国土原则计算。
(2)国内生产总值(GDP):指一定时期内在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格总和。
GDP与GNP的关系是:GDP = GNP-本国公民在国外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格+外国公民在本国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格2. 国民生产净值与国内生产净值国民生产净值(NNP)与国内生产净值(NDP):GNP或GDP扣除折旧以后的余额。
它们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财富存量新增加的部分。
3. 国民收入(NI):NNP或NDP扣除间接税后的余额。
它入体现了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生产要素收入,即工资、利息、租金和利润的总和。
间接税指能够转嫁税负即可以通过提高商品和劳务的售价把税负转嫁给购买者的税收。
这类税收一般在生产和流通环节征收,如增值税、营业税、关税等。
直接税指不能转嫁税负即只能由纳税人自己承担税负的税收。
这类税收一般在收入环节征收,如所得税。
4. 个人收入(PI):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个人所得的全部收入。
它是国民收入进一些必要的调整后形成的一个指标。
最主要的扣减项有:公司未分配利润、社会保障支付;最主要的增加项有:政府对个人的转移支付,如失业救济、退休金、医疗补助等。
5. 个人可支配收入(DPI):个人收入扣除所得税以后的余额。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各级指标之间的关系是:GNP或GDP减折旧;等于——NNP或NDP减间接税;等于——NI减公司未分配利润、社会保障支付;加转移支付;等于——PI减个人所得税;等于——DPI二、总产出核算的方法1. 收入法:把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所有个人和部门的收入进行汇总。
pptx目录•宏观经济学概述•国民收入与经济增长•货币银行体系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财政政策与政府支出乘数效应•国际经济关系与汇率制度选择•总需求-总供给模型与宏观经济政策效果•开放经济条件下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经济增长理论及其在中国实践应用宏观经济学概述宏观经济学研究对象与特点研究对象特点总量分析,关注经济总体的变化趋势和规律;政策导向,为政府制定经济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关系相互联系区别宏观经济学发展历程及主要流派发展历程主要流派国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国民收入核算体系介绍010203国民收入定义与分类核算方法与数据来源国民收入核算的意义经济增长理论包括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和内生增长理论等,探讨经济增长的源泉、机制和影响因素。
经济增长政策实践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和科技创新政策等,通过调节总需求、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生产效率等手段促进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经济增长应注重可持续性,避免资源过度消耗和环境破坏,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经济增长理论与政策实践失业、通货膨胀与货币政策目标失业类型与原因通货膨胀类型与影响平下降等。
货币政策目标与工具货币银行体系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货币银行体系定义由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其他金融机构及金融市场组成的复杂系统。
中央银行职能发行货币、制定货币政策、维护金融稳定、提供金融服务。
商业银行作用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等业务,是货币政策传导的重要渠道。
其他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保险公司、证券公司、信托公司等,提供多样化金融服务,促进资金融通。
货币银行体系概述及功能货币政策工具及其运用策略货币政策工具种类存款准备金率、利率、公开市场操作等。
存款准备金率调整策略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影响商业银行信贷规模,进而调控货币供应量。
利率政策运用通过调整存贷款利率,影响居民储蓄和企业投资,达到调控经济的目的。
公开市场操作方式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卖国债等有价证券,调节市场流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