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三人行_必有我师[1]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1.40 MB
- 文档页数:15
三人行必有我师三人行必有我师。
[译文] 三个人一同走路,其他两个人中,必定有值得学习,可以当我老师的。
[出典] 《论语》注:1、原文: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译文: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
我选择他善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原文解释】:多个人一起走路,之中必定有我的老师。
【现代解释】:多人同行,其他人各具优缺点,是我学习和改正的对象,故都可以做我的老师。
注:三解释为:几个人。
3、“三人行必有我师”是我们生活中耳熟能详的语句,以前我只知道这句话的意思是“向胜过我的人学习”,也就是“以比我能干的人为师”。
看了这段话才知道,原来孔子的意思是:“我们不但能以比我们能干的人为师,还能以不如我们的人为师。
”觉得深受启发。
4、这句话,表现出孔子自觉修养,虚心好学的精神。
它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方面,择其善者而从之,见人之善就学,是虚心好学的精神;另一方面,其不善者而改之,见人之不善就引以为戒,反省自己,是自觉修养的精神。
这样,无论同行相处的人善于不善,都可以为师。
《论语》中有一段记载,一次卫国公孙朝问子贡,孔子的学问是从哪里学的?子贡回答说,古代圣人讲的道,就留在人们中间,贤人认识了它的大处,不贤的人认识它的小处;他们身上都有古代圣人之道。
“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论语·子张》)他随时随地向一切人学习,谁都可以是他的老师,所以说“何常师之有”,没有固定的老师。
《论语》中不少记载,如孔子入太庙,“每事问”(《论————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1语·八佾》);宰予白天睡觉,孔子说:“始我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我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于予与改是。
”(《论语·公冶长》)子贡对孔子说,子贡自己只能“闻一而知二”,颜回却可以“闻一而知十”。
孔子说:“弗如也。
吾与汝弗如也。
”(《论语·公冶长》)都体现了这种精神。
泰山版品德与社会五上第1课《三人行,必有我师》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三人行,必有我师》是泰山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的第一课。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明白“三人行,必有我师”的道理,即在生活中,我们可以从身边的每一个人身上学到东西,无论他们的年龄、地位、职业如何。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和有趣的故事,引导学生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只要我们虚心学习,就能从他人身上得到启发和帮助。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认知能力,他们能够理解和接受一些基本的道理和原则。
但是,他们对于“三人行,必有我师”这一观念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具体案例和实际操作来理解和掌握。
此外,由于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学生可能存在一定的自私、自卑、自大的心理,需要通过课程的学习来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理解“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含义,认识到从他人身上学习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积极进取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懂得尊重他人、欣赏他人,培养良好的品德素质。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三人行,必有我师”的道理,认识到从他人身上学习的重要性。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懂得尊重他人、欣赏他人。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情景模拟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积极进取。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卡片等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引出“三人行,必有我师”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案例分析:呈现一些生活中真实的案例,让学生思考并讨论从中得到的启示,引导学生认识到从他人身上学习的重要性。
3.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就教材中的案例进行讨论,分享彼此的观点和体会,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出自《论语‧述而》初一(人教版)第10课。
全句: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
改之”。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选择别人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
译文:
人各有所长,善于学习的人总是能发现别人的长处而向他人学习,并且态度是谦虚的,以对待老师的态度对待自己学习的人,所以说“三人行必有我师”。
赏析:
这句话,受到后代知识分子的极力赞赏。
这体现了古贤人的智慧。
他虚心向别人学习的精神十分可贵,但更可贵的是,他不仅要以善者为师,而且以不善者为师,这其中包含有深刻的哲理。
他的这段话,对于指导我们处事待人、修身养性、增长知识,都是有益的。
扩展资料: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包含了两个方面意思:
一方面,择其善者而从之,见人之善就学,是虚心好学的精神;
另一方面,其不善者而改之,见人之不善就引以为戒,反省自己,是自觉修养的精神。
这样,无论同行相处的人善与不善,都可以为师。
一起学《论语》7.22述而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起学《论语》7.22述而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原文】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白话】孔子说:“三人同行,一定有我的老师在里面:选择那好的来学习,那不好的就改正。
”【释词】三人:三人代指多人,是众辞也。
本处仍然用“三人”来译。
行:行于道路也。
我师:我所学习之人,就可以是我的老师。
焉:兼词,于此。
择:“择”字重要。
与人相处,看如何择,便成如何人。
善者:好的地方,值得学习之处。
不善者:不好之处,即缺点。
【先贤精义】尹氏曰: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则善恶皆我之师,进善其有穷乎?《论语集解》曰:言我三人行,本无贤愚,择善从之,不善改之,故无常师。
郑汝谐曰:善不善在彼,我得之而省察焉,皆我师焉。
张栻曰:见人之善不善也,而皆我师焉。
古人之学,无非为己而已。
虽然,就一人之身而有善不善焉,亦莫非吾师也。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此盖进善无穷之意。
《四书解义》曰:此一章书是欲学者随在取益也。
人之不能精进者,往往以得师为难,不知师亦何地不有哉?即如三人同行,言其数则甚寡,论其时则甚暂,然亦必有我师焉。
彼其一言一动,有合于理而为善者,亦有悖于理而为不善者。
若我不能存心为己,则彼之善不善,于我何与?好学者,择其善者而从之,唯恐己之善不如彼也;其不善者而改之,惟恐己之不善如彼也。
是一时之观感兴起,善者固我之师;而一念之警省惩创,不善者亦我之师也。
可见圣德以日新为大,学问以交修而成,因人见道,随处求益。
《书经》所谓“德无常师,主善为师”,职此意也。
刘宗周曰:此亦言迁善改过之学,当随在而自励也。
学苟自励,即三人同行,俨然师保之诏矣。
从善改不善,孰启而孰翼之乎?君子曰亦必在诸我而已矣。
人善,就看作我之善;人不善,就看作我之不善,何等真切!陈祥道曰:善者吾师也,不善者亦吾师也。
师其不善,所以自修,此所以三人行必有我师也。
若夫师其善而不师其不善,则内无以自省,外无以自观,其欲至于君子难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