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一)·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的基本线索和阶段特征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2
第一部分世界近现代史分期和基本线索世界近现代史的基本分期和结构1.资本主义制度兴起时期:14-17世纪中期经济上欧洲资本主义从萌芽进入資本原始积累时期,政治上揭开资产阶级革命的序幕。
2.工场手工业发展和封建主义革命时期:17世纪中期—19世纪前期。
3.工业化初期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19世纪前期——19世纪后期。
4.垄断资本主义初期:19世纪后期——20世纪前期。
(即:19世纪70年代——一战结束)。
5.现代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和危机时期:20世纪前期——20世纪中期(即:1929——1945年)。
6.两极格局和三个世界:1945——1990(1945——1960年以两极格局为主,1960年以后是三个世界。
)7.新旧世界格局交替时期,1990年以后。
注:世界历史按三条线索复习:⑴资本主义的发展演变。
⑵殖民地问题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⑶社会主义的发展演变。
二。
资本主义世界的发展变化(一)政治情况:近代不同时期,资本主义政治运动有不同的特征1.第一个时期(14-17世纪),是近代资产阶级开始进行革命和改革的时期。
政治上仍以封建统治为主要特征,对此有冲击的事件是:宗教改革、尼德兰革命。
宗教改革中:⑴使民族国家的概念更加鲜明,民族意义更加明确。
⑵使一些国家的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如:英国。
⑶天主教会的势力被削弱,冲击了封建政治,为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兴起创造条件。
如尼德兰革命。
注:由于尼德兰革命中的立法特征不如后面的资产阶级革命鲜明。
所以不能成为近代史的开端。
2.第二时期:(17世纪中期-19世纪前期)这一时期资产阶级革命背景的共同点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对资产阶级革命结果的认识:最本质的是从“人治”到“法治”的变化;从“臣民”向“公民”的变化。
如:英国的《权利法案》,法国的1791年宪法、美国的1787年宪法。
(注:1998年高考多选题中引述了恩格斯的话,“资产阶级革命主要为上层建筑的革命”。
)3.第三个时期:{19世纪前期-19世纪后期}此时期,资产阶级革命进入新阶段,已进行资产阶级革命的国家进入了民主革命时期。
国际关系史集团标准化小组:[VVOPPT-JOPP28-JPPTL98-LOPPNN]国际关系史国际关系史【阶段特征】依据国际关系中主要矛盾及国际政治格局的发展变化,世界近现代史上的国际关系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进行分析:一、从17世纪下半期至第一次世界大战为第一时期此时,欧洲资本主义经济最发达,国际关系的中心舞台在欧洲。
这一时期,欧洲列强之间为争夺欧洲霸权和世界殖民霸权,展开了激烈的角逐与斗争,最终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这一时期又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17世纪下半期至18世纪中期。
随着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欧洲国家先后走上了殖民扩张的道路。
欧洲列强之间为争夺殖民霸权,而矛盾重重,英国因较早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社会生产力获得迅速发展,国力强盛,因此先后打败了殖民强国荷兰和法国,于18世纪中期掌握了海上霸权,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
2.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期。
从英国开始,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进行了工业革命,社会生产力获得极大提高。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国际关系方面有三个方面矛盾也在发展,第一,欧洲列强到全球各地抢占商品市场,强占原料产地,加紧了对殖民地人民的掠夺,造成了当地的贫困落后,使东方从属于西方,同时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
在这个体系中,亚非拉的广大地区是处在被支配,被掠夺的地位上,必然会引起他们的反抗。
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的海地独立运动,西属、葡属拉美的独立斗争;19世纪中期出现的亚洲革命风暴就是例子。
第二,欧洲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要求进一步扫除其发展道路上的障碍,产生了资本主义进步势力与封建反动势力的大较量,导致了欧洲政治格局的重大变化,法国拿破仑对外战争的失败与神圣同盟的建立,维也纳体系的确立,表明欧洲反动势力在当时占有优势。
第三,这一阶段欧洲列强为了争夺欧洲霸权进行了激烈的争夺,先后爆发了18世纪末19世纪初反法同盟与法国的战争,19世纪中期英、法与俄为争夺巴尔干而爆发的克里木战争(克里米亚战争)以及19世纪70年代的普法战争等,法俄势力受到削弱,德国开始崛起。
第一部分世界近现代史的基本分期和结构1. 资本主义制度兴起时期:14-17世纪中期经济上欧洲资本主义从萌芽进入資本原始积累时期,政治上揭开资产阶级革命的序幕。
2. 工场手工业发展和封建主义革命时期:17世纪中期—19世纪前期。
3. 工业化初期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19世纪前期——19世纪后期。
4. 垄断资本主义初期:19世纪后期——20世纪前期。
(即:19世纪70年代——一战结束)。
5. 现代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和危机时期:20世纪前期——20世纪中期(即:1929——1945年)。
6. 两极格局和三个世界:1945——1990(1945——1960年以两极格局为主,1960年以后是三个世界。
)7. 新旧世界格局交替时期,1990年以后。
注:世界历史按三条线索复习:⑴资本主义的发展演变。
⑵殖民地问题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⑶社会主义的发展演变。
二。
资本主义世界的发展变化(一)政治情况:近代不同时期,资本主义政治运动有不同的特征1. 第一个时期(14-17世纪),是近代资产阶级开始进行革命和改革的时期。
政治上仍以封建统治为主要特征,对此有冲击的事件是:宗教改革、尼德兰革命。
宗教改革中:⑴使民族国家的概念更加鲜明,民族意义更加明确。
⑵使一些国家的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如:英国。
⑶天主教会的势力被削弱,冲击了封建政治,为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兴起创造条件。
如尼德兰革命。
注:由于尼德兰革命中的立法特征不如后面的资产阶级革命鲜明。
所以不能成为近代史的开端。
2. 第二时期:(17世纪中期-19世纪前期)这一时期资产阶级革命背景的共同点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对资产阶级革命结果的认识:最本质的是从“人治”到“法治”的变化;从“臣民”向“公民”的变化。
如:英国的《权利法案》,法国的1791年宪法、美国的1787年宪法。
(注:1998年高考多选题中引述了恩格斯的话,“资产阶级革命主要为上层建筑的革命”。
)3. 第三个时期:{19世纪前期-19世纪后期}此时期,资产阶级革命进入新阶段,已进行资产阶级革命的国家进入了民主革命时期。
世界近代史阶段特征一、前资本主义时代(14、15世纪--17世纪中叶)14、15世纪到17世纪早期,欧洲正处在封建社会解体和资本主义兴起的阶段。
经济方面,农业、手工业的技术进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在地中海沿岸和西北欧一些地区,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初期阶段――工场手工业兴起。
商品货币关系也改变了农村的自然经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农村发展起来,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国际关系方面,以西班牙、葡萄牙为首的殖民主义国家开辟新航路,抢夺殖民地,开始用殖民主义的锁链,把原来彼此孤立、隔绝的大陆连接起来。
这也成为欧洲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手段。
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海外殖民掠夺,为即将到来的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物质基础。
思想文化方面,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变动引起意识形态领域的变化,新兴资产阶级掀起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体现了以人文主义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资本主义发展进一步解除了封建神学的精神枷锁。
政治方面,一方面是下层人民群众反封建斗争高涨,另一方面是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要求取得政权,两者结合为革命奠定了阶级基础。
16世纪后期,世界上爆发了第一次成功的资产阶级革命――尼德兰革命。
独立后的荷兰迅速发展成为典型的资本主义国家。
二、世界近代史(1640年——1917年)世界近代史资本主义制度取代封建制度,从而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和发展、逐步形成世界体系和向帝国主义过渡的历史。
因此,世界近代史是一个人类社会的转型时期。
其转变的基本特征有三:一为经济方面,由闭塞的、分散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向开放的、充满活力的商品经济转化;二是法治取代了人治,建立以法律为标志的国家权力,以取代以君主为代表的贵族特权;三是公民取代臣民,人民得以参与国事,拥有法定的权利与义务,人的价值和尊严得到前所未有的体现。
第一阶段:工场手工业时期(17、18世纪)本阶段是资本主义的童年时期,亦称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
资本主义的成长和封建制度的衰亡,是这一历史阶段的中心内容。
世界近代化的发展历程Ⅰ.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历程一.萌芽——简单协作时期(14~16世纪)重大事件: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文艺复兴、宗教改革。
二.兴起——工场手工业时期(17~19世纪初期)重大事件:早期资产阶级革命(英法美三大革命)、欧洲封建国家改革、启蒙运动。
三.发展——蒸汽时代(19世纪初~1870年)重大事件:工业革命、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运动(美国内战、日俄改革、意德统一)、社会主义运动(马克思主义诞生、第一国际、巴黎公社)、民族解放运动。
(亚洲革命风暴)四.成熟——电气化时代前期(1870年~1917年)重大事件:第二次工业革命、垄断组织产生、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狂潮、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加剧,一战爆发。
五.相对稳定发展——电气化时代后期(1918年~1945年)1、战后初期(1918年~1923年),一战给欧洲资本主义国家造成严重破坏,美国开始取代英国掌握世界经济霸权。
2、20年代(1923年~1929年),经济复苏,相对稳定繁荣。
3、30年代(1929年~1939年),爆发世界经济大危机,法西斯上台并对外侵略扩张。
4、二战时期(1939年~1945年),二战爆发,法西斯与反法西斯的矛盾成为世界主要矛盾。
六.进一步发展——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1945年~至今)1、1945年~1950年,西欧、日本经济快速复苏并达到战前水平,美国掌握世界经济霸权。
2、1950年~1973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高速增长,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强(西德、日本经济倔起),经济格局由美国独霸发展为美日欧三足鼎立。
3、1973年~80年代初,经济停滞与通货膨胀相互交织。
(“滞胀”阶段)4、1980初~90年代初,经济回升并增长。
5、90年代后,经济世界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趋势加强,知识经济兴起。
Ⅱ.经济的工业化一.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格局的演变(一)19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工厂1、确立原因:英国最早发生工业革命,经济实力最强。
世界近代现代史阶段特征世界近代史是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并逐步形成世界体系和向帝国主义过渡的历史。
世界现代史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相互斗争和相互发展和学习的一部历史。
复习近代史注意几条线索:经济(世界市场)、政治、思想文化、国际关系(世界市场)、民族解放运动等,其中要运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定的思想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等原理来理解。
1、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时期(14、15世纪至18世纪60、70年代)资本主义产生并向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可分为两个阶段A. 14、15——17世纪早:资本主义在欧洲兴起时期经济:.欧洲资本主义萌芽兴起,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14、15世纪,随着生产技术的进步,社会分工的扩大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在地中海和西欧一些地区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
这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最初表现,有力地冲击着封建自然经济,瓦解着封建制度。
思想:资本主义思想文化开始兴起。
随着资本主义萌芽在欧洲的产生和发展,资产阶级逐渐形成和壮大,他们迫切要求冲破天主教会和封建传统观念的桎梏,获得民主权利,发展资本主义,于是在意识形态领域里,掀起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
这些斗争为欧洲资本主义发展解除了精神枷锁。
世界市场:.世界历史逐渐融合为一部统一的人类历史。
16世纪前,人类生活的各个地域基本上彼此隔绝。
新航路开辟,打破了这一状况,使世界各民族历史逐渐融合为一部统一的人类历史。
国际关系: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联系加强及殖民掠夺和扩张,亚非拉的落后。
高考详细考点:经济+新航路开辟(必修二90):知道资本主义萌芽即可;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新航路开辟的过程;新航路开辟的意义思想:文艺复兴(必修三112面)——实质;核心;意大利文艺复兴初期三杰及代表作品、走向高级时期的代表人物及代表作品;意义---解放思想,天主教权威受到挑战;推动了文学艺术和科学的发展;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宗教改革运动的开展。
宗教改革(必修三114)——原因;实质;马丁路德改革的内容;意义。
世界近代史阶段特征第一阶段近代手工工场和早期资产阶级革命阶段(1500年左右—18C60年代)工场手工业时期、西方工业文明兴起、现代化启动时期、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资本原始积累时期【阶段特征】资本主义经济兴起,并成为世界发展的潮流。
西欧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都能顺应历史潮流,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并逐渐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
资产阶级逐渐壮大,开始要求扫清发展障碍,建立资本主义社会;但资本主义经济仍处于工场手工业阶段,整体上仍无完全战胜封建主义,只是在一些国家建立了资产阶级政权。
【基本线索】经济:从14世纪(近代史从1500年左右开始)到17世纪早期,欧洲正处于封建社会解体和资本主义兴起阶段。
在地中海沿岸和西北欧的一些地区如威尼斯、佛罗伦萨、尼德兰等,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早期阶段――工场手工业已经兴起,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农村也逐渐发展起来。
到18世纪中期,虽然英国工业革命已经开始,但各国占主流的生产方式仍是工场手工业,商业资本仍然控制着生产。
英美法资产阶级革命的相继进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进一步解放了生产力。
政治: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产阶级开始要求掌握政权,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扫清障碍,逐渐爆发了早期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这些革命运动被称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一些国家确立。
思想文化:14-16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的萌芽,在思想文化领域新兴的资产阶级为了冲破天主教会和封建传统观念的束缚,掀起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为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解除精神枷锁。
17-18世纪,资本主义不断发展,资产阶级要求推翻封建统治,要求建立自己的统治以保障其自然权利,而这种愿望在思想领域的反映就是出现了资产阶级的启蒙运动。
启蒙思想家以理性作为思想武器,提出了天赋人权、人生而平等、社会契约、三权分立等新思想,为资本主义制度设计出各种蓝图,为美法等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
世界现代史的基本线索世界现代史的基本线索大致有六条,它们是:1、国际关系的演变(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帝国主义和社会主义国家之间)2、世界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曲折前进)3、无产阶级革命运动4、亚非拉的民族解放运动5、科技革命6、现代文学与艺术一、世界格局的变动(政治格局、经济格局)1、政治格局二、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一战后,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的发展,20年代,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了一个经济繁荣时期,美国成为世界经济霸主。
同时,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也更加集中,垄断进一步加强。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的种种矛盾越来越难以调和,最终引发了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
为了应对危机,资本主义国家采用了不同的对策,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
在美国,罗斯福政府实施“新政”,放弃了传统的自由主义政策,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取得了显著的成效……P23……英法等国也采取了与美国类似的政策。
而德国、日本和意大利等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基础相对薄弱,走上了法西斯专政的道路。
二战期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一片凋敝。
二战后初期资本主义经济仍旧是一片凋敝。
五六十年代,资本主义经济进入发展的黄金时期。
作为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美国不仅占有广阔的国际市场,而且还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利用高新技术成果,改进传统工业的生产技术,发展新兴工业和军事工业,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经济持续繁荣发展,西部和南部发展尤其迅速,呈现一片繁荣景象。
战后西欧和日本百废待兴,但他们充分发挥高素质劳动力的优势,利用美国的援助,采用最先进的科技成果,制定恰当的经济发展政策,促进了经济的快速恢复和发展。
20世纪50年代初,西欧各国和日本各国的工业生产大体达到甚至超过了战前的水平。
50—70年代西欧和日本更是出现了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尤其是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号资本主义经济大国。
但是,由于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存在,危机也不可避免,1973年的中东石油危机引发了1973—1975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世界近代史阶段特征第一阶段近代手工工场和早期资产阶级革命阶段(1500年左右—18C60年代)工场手工业时期、西方工业文明兴起、现代化启动时期、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资本原始积累时期【阶段特征】资本主义经济兴起,并成为世界发展的潮流。
西欧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都能顺应历史潮流,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并逐渐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
资产阶级逐渐壮大,开始要求扫清发展障碍,建立资本主义社会;但资本主义经济仍处于工场手工业阶段,整体上仍无完全战胜封建主义,只是在一些国家建立了资产阶级政权。
【基本线索】经济:从14世纪(近代史从1500年左右开始)到17世纪早期,欧洲正处于封建社会解体和资本主义兴起阶段。
在地中海沿岸和西北欧的一些地区如威尼斯、佛罗伦萨、尼德兰等,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早期阶段――工场手工业已经兴起,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农村也逐渐发展起来。
到18世纪中期,虽然英国工业革命已经开始,但各国占主流的生产方式仍是工场手工业,商业资本仍然控制着生产。
英美法资产阶级革命的相继进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进一步解放了生产力。
政治: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产阶级开始要求掌握政权,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扫清障碍,逐渐爆发了早期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这些革命运动被称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一些国家确立。
思想文化:14-16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的萌芽,在思想文化领域新兴的资产阶级为了冲破天主教会和封建传统观念的束缚,掀起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为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解除精神枷锁。
17-18世纪,资本主义不断发展,资产阶级要求推翻封建统治,要求建立自己的统治以保障其自然权利,而这种愿望在思想领域的反映就是出现了资产阶级的启蒙运动。
启蒙思想家以理性作为思想武器,提出了天赋人权、人生而平等、社会契约、三权分立等新思想,为资本主义制度设计出各种蓝图,为美法等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
世界近现代史基本线索概论近代部分(1640-1917)世界近代史上起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下至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前夕,共约270余年的历史。
它是世界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并逐渐形成世界体系和向帝国主义过渡的历史。
世界近代史共讲述一种社会形态,即资本主义社会;三条基本线索,即资本主义发展史、国际工人运动和共产主义运动史、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史;四对基本矛盾,即封建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矛盾、资本主义社会中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被压迫民族与资本主义国家的矛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还有四个发展阶段:及资本主义的萌芽时期(14~16世纪)、工场手工业时期的资本主义(16~18世纪)、蒸汽时代的资本主义(19世纪初~19世纪70年代前)、电气时代的资本主义(19世纪70年代~一战)。
下面分阶段分别予以介绍。
一、资本主义的幼年时期(14~16世纪):14世纪到16世纪,欧洲社会政治、经济、思想、对外关系等发生了重大变化:在经济领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的扩大,资本主义萌芽先后在城市和农村产生,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早期的资产阶级为了进行资本的原始积累,开始了征服世界的活动,他们开辟了新航路,人类从以前的彼此隔绝到逐渐走向融和,由分散的世界渐渐成为一个初见全貌的整体世界;在思想领域,新兴资产阶级从维护自身经济、政治利益出发,要求在思想上摆脱封建神学的束缚,文艺复兴作为资本主义萌芽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首先在意大利兴起,随之出现了把斗争矛头直接指向天主教会的宗教改革运动;在政治方面,尼德兰革命是世界上第一次成功的资产阶级革命。
这一时期突出的时代特征是:欧洲正处在封建社会解体、资本主义兴起阶段;世界由分散逐渐走向整体;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开始兴起。
二、资本主义的童年时期(17~18世纪):这是资本主义的童年时期,是资本主义制度在西欧、北美开始确立的时期,封建制度的衰亡和资本主义的成长是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中心内容,这一时期又被称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
(详细版)全球当代史阶段特征冷战时期(1945-1991)1. 国际关系的两极化:冷战时期,世界被分裂为东西方两个阵营,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对抗,形成对立局面。
2. 核武器的威胁:美国和苏联拥有庞大的核武库,互相威胁,给全球带来了持久的恐怖和不稳定。
3. 各种代理战争:受到美苏两个大国的操控,各国在世界各地发动代理战争,成为两个阵营间斗争的舞台。
例如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等。
后冷战时期(1991-至今)1. 全球化的加快:随着冷战的结束,全球化迅速加速,经济、文化、信息等各个领域的全球互联互通成为主流趋势。
2. 新的威胁与挑战:冷战结束后,全球面临许多新的威胁与挑战,如恐怖主义、全球经济不平衡、环境问题等,这些问题给世界带来了新的压力。
3. 国际关系的多极化: 冷战后,国际关系呈现出多极化的特点,美国的超级大国地位不再绝对,其他国家也开始崛起,形成了多个力量均衡的中心。
4. 信息时代的到来: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发展导致了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流通和传播变得更加便捷,对全球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5. 区域冲突的增加:后冷战时期,许多地区地缘政治的紧张局势日益加剧,引发了一系列地区冲突,如中东地区的冲突、非洲的战争等。
6. 地缘政治格局的调整:随着世界力量对比的变化,地缘政治格局也在调整中,新的合作机制和地缘政治结构逐渐形成。
7. 文化多样性的推崇:全球化的同时,各国开始更加重视本土文化和传统的保护和传承,提倡文化多样性和文化交流。
总结全球当代史涵盖了冷战时期和后冷战时期两个主要阶段。
冷战时期,国际关系两极化,核武器威胁以及代理战争是主要特征。
而后冷战时期,全球化加速,新的威胁与挑战出现,国际关系多极化,信息时代到来,区域冲突增加,地缘政治格局调整和文化多样性推崇成为主要特征。
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的基本线索和阶段特征
世界近代现代的国际关系,如果依据国际关系中主要矛盾以及国际政治格局的发展变化的划分,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进行分期:
一、17世纪下半期至第一次世界大战为第一时期
这一时期,欧洲资本主义经济最发达,国际关系的中心舞台在欧洲。
欧洲列强之间为争夺欧洲霸权和世界殖民霸权,开展了最激烈的角逐与斗争,最终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这一时期又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17世纪下半期至18世纪中期。
(1)特征:欧洲列强(英荷法)争夺殖民霸权。
(2)结果:英国先后打败荷兰和法国,掌握海上霸权(18世纪中期)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殖民国家
2、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期。
(1)特征:欧洲列强到世界各地强占商品市场,原料产地,加强对殖民地人民掠夺;欧洲资产阶级要为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扫清道路;列强之间为争夺欧洲霸权进行斗争(18世纪末19世纪初反法同盟与法国的战争;19世纪中期英、法与俄为争夺巴尔干而爆发的克里米亚战争;19世纪70年代的普法战争等)
(2)结果:使东方从属于西方,激起了亚非拉人民的反抗(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的海地独立运动;西属、葡属拉美的独立斗争;19世纪中期出现的亚非拉革命风暴);导致欧洲政治格局的变化(神圣同盟的建立;维也纳体系的确立);法、俄势力削弱,德国势力开始崛起。
3、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
(1)特征:资本主义过渡到帝国主义,世界被帝国主义瓜分完毕,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帝国主义之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矛盾加剧。
(2)结果:帝国主义对世界的瓜分给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带来灾难,同时也激起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反抗(亚洲的觉醒;非洲人民的反帝斗争;拉丁美洲的民族民主运动)。
在这一时期,英国是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经济实力强大,一度成为“世界工场”,所以始终是资本主义国家之间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成为列强争霸的主要对手。
二、从“一战”后至“二战”期间为第二时期
此时,美国经济实力大大增强,与之相反,欧洲主要国家却因战争而遭受不同程度的削弱。
同时,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和苏维埃俄国的诞生,从根本上动摇了旧的国际秩序。
在这一历史变化的大背景下,国际关系的中心舞台开始从欧洲向它的两侧美国和俄国转移。
这一时期的国际关系呈现出较为复杂的局面。
1、“一战”后初期,国际关系中的矛盾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①帝国主义国家联合起来,对新生的苏俄进行经济封锁和武装干涉;②帝国主义干涉匈牙利革命。
(2)帝国主义与殖民地国家之间的矛盾。
表现:中国的五四运动;朝鲜的“三一”运动;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土耳其的凯末尔资产阶级革命;埃及“华夫脱”运动。
结果:冲击了西方的殖民体系,一些国家的地位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殖民国家被迫改变统治策略(如英国被迫承认其自治领的内政外交独立自主,国联实行“委任统治”等)。
(3)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
表现:战败国与战胜国之间的矛盾;战胜国与战胜国之间的矛盾(如英美矛盾)。
结果:确立了战后重新瓜分世界的凡尔塞—华盛顿体系,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在东西方的关系,资本主义世界在20年代出现了和平发展的短暂局面。
2、进入30年代后,由于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德、日等国为摆脱危机建立了法西斯专政,对外侵略扩张,妄图建立“欧洲新秩序”和“大东亚新秩序”。
英、法、美等国出于种种原因实行“绥靖”政策,纵容了法西斯的侵略扩张,最终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帝国主义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最终崩溃。
美、英被迫加入世界反法西斯斗争行列,建立了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国际关系中的主要矛盾由此演变为世界反法西斯联盟与法西斯势力之间的矛盾。
这一时期其他矛盾从属于这一主要矛盾。
整个这一时期,美国掌握了世界经济霸权,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大搞金元外交,逐步参与解决一些重大的国际事务,对一系列重大国际问题的解决起了重要作用(如德国赔款问题),逐步代替英国成为世界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
三、“二战”后至今为第三时期
这一时期,国际关系的格局经历了由两极对峙到多极化的演变趋势。
具体分为以下三个阶段:1、从1945年到20世纪50年代末。
(1)特征: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与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对峙与抗争。
(2)表现:美国对社会主义国家采取“冷战”政策:1947年推行马歇尔计划;1949年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1955年以苏联为首的华沙条约组织的成立,标志两大阵营对峙局面正式形成。
2、从20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70年代。
(1)特征:两大阵营解体与三个世界格局出现。
(2)表现:A苏联推行霸权政策,社会主义阵营到60年代解体。
B帝国主义阵营也出现了分裂,形成了美国、西欧、日本三大经济中心。
C亚非拉独立国家形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共同进行反帝、反殖、反霸的斗争,构成了第三世界。
3、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
(1)特征:两极格局趋向崩溃,国际关系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2)表现:从60年代至70年代的10年间,世界多极化的局面已经出现,到了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在经济发达的西方国家中,日本和西欧共同体国家的经济实力迅速膨胀,同美国的矛盾日益增多,美国已不像以前那样可以随意支配、影响西方盟国。
与此同时,东欧国家反对苏联控制与指挥,要求独立自主,积极与西方发展关系。
第三世界不断发展,不结盟运动、七十七国集团等在世界政治中的地位更加突出。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形势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以美、苏为主的两极格局完全崩溃。
当今世界正朝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
冷战结束后,世界上各种力量出现新的分化和组合。
目前,世界格局中存在几个主要的力量中心,暂时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
从近期看,美国仍将保持世界惟一超级大国的地位,“一超多强”的局面还将继续下去。
但从长远看,世界格局向多极化发展的趋势是不可逆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