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哲学部分)第二章物质和意识-PPT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197.50 KB
- 文档页数:25
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考试大纲及复习重点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要求】了解哲学、世界观、方法论等基本概念,理解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
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区别,掌握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切实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物质和意识
【要求】了解物质、意识、运动、规律等基本概念。
理解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物质与意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掌握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坚
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事实却是。
三、事物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
【要求】了解联系、发展、矛盾、质变、量变、否定等基本概念。
理解唯物辩证
法的总特征、唯物辩证法基本规律的主要内容、唯物辩证法诸范畴及其辩证关系。
能
运用辩证的思维方法分析、解决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现实问题。
四、实践和认识
【要求】了解实践与认识、主体与客体、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等基本概念。
理解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特征、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以及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
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观。
五、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和基本结构
【要求】了解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生产方式、生产力、生产关系、国家等基本
概念。
理解唯心史观的根本缺陷、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掌握物质资料生
产方式是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的基本原理,学会用唯物史观认识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课件目录•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述•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目录•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述产生背景19世纪中期,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矛盾激化,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提供了社会基础。
发展历程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历了从古典马克思主义到现代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过程,不断吸收新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地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的合理成分,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发展实践性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理论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
阶级性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
科学性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为基础,正确地揭示了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革命性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进行革命的思想武器,它要推翻一切剥削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03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
01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科技革命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当代科技革命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有助于人们正确认识科技革命的本质和影响。
02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社会思潮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与各种社会思潮的交锋中,不断彰显其科学性和真理性,为人们提供了正确的思想引领。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时代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物质世界和实践物质世界的客观性物质世界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实践的基本概念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是人与世界相互作用的中介。
实践与物质世界的关系实践是物质世界的一部分,同时实践也是认识物质世界的重要途径。
第二章物质和意识1、把世界的本质或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物质形态的观点,属于( )A.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B.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C.辩证唯物主义D.庸俗唯物主义2、在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上,唯心主义的错误在于( )A.否认物质的绝对运动B.夸大相对静止的存在C.否认物质是运动的主体D.主张没有运动的物质3、意识对于人的生理活动具有一定影响作用,这表明( )A.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性B.意识是客观事物的本身C.意识对物质具有决定性D.意识是大脑的机能4、列宁的物质定义表明,客观实在性是( )A.生命物质的共性B.自然物质的共性C.有形物质的共性D.一切物质的共性5、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A.广延性B.持续性C.客观实在性D.可知性6、“绝对运动中包含着相对静止,相对静止中包含着绝对运动”,这是一种( )A.相对主义诡辩论的观点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C.形而上学的观点D.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7、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属于( )A.本质和现象的关系B.内容和形式的关系C.绝对和相对的关系D.可能和现实的关系8、在运动和静止关系问题上,只承认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的观点属于( )A.唯物辩证法B.形而上学C.相对主义诡辩论D.主观唯心主义9、在客观规律面前,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表现是( )A.人可以创造规律B.人可以消灭规律C.人可以改变规律D.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10、有的哲学家认为,天地万物都是元气构成的,一切有形物体的生长毁灭都是元气聚散的结果。
这是一种( )A.朴素唯物主义观点B.主观唯心主义观点C.机械唯物主义观点D.客观唯心主义观点11、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的观点是( )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B.朴素唯物主义C.主观唯心主义D.客观唯心主义12、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前提是( )A.个人积极性的充分调动B.集体智慧的充分发挥C.对保守思想的彻底克服D.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13、人们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的根本途径是( )A.认识客观规律B.制定周密计划C.依靠广大群众D.参加社会实践14、古希腊哲学家克拉底鲁否认相对静止的存在,认为世界万物像一阵旋风,瞬息万变,不可捉摸。
第二章:物质和意识1.简述列宁物质定义及其重要意义(简答题)(1)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2)重要意义:A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就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反对唯心主义和二元论。
B可知性,坚持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可知论,反对不可知论。
C辨证性,坚持物质是共性和个性的辨证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的局限性。
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简答或选择)(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世界上没有不运动的物质(2)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和担当者、基础、主体,运动是物质的运动,世界上没有脱离物质的运动(3)形而上学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表现为物质运动论和外力推动论(4)唯心主义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表现为:客观精神运动论和主观精神运动论3.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简答或辨析)(1)相对静止是事物运动过程中的暂时的、相对的、稳定的(2)表现为三种情况:A总体运动,局部静止,个别停止;B相对于空间位置没有发生移动;C相对于事物处在量变,没有发生质变。
(3)重要意义:A相对静止是事物存在发展的条件;B相对静止是认识事物的前提;C相对静止是衡量运动的尺度。
4.运动和静止的关系(简答)(1)相互区别:运动是永恒的,无条件的、绝对的静止是暂时的,有条件的、静中有动(2)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动中有静、静中有动(3)形而上学不变论:夸大静止、否认运动;相对诡辩论:夸大运动、否认静止5.意识是社会劳动的产物(简答)A劳动创造人的脑;B劳动产生了语言;C劳动推动了意识的发展;D劳动促进了意识的内容日益丰富和发展。
6.意识的本质(简答或辨析)(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从人脑的重量、结构、功能说明人脑是高度严密的物质体系(2)意识是客观存在主观映象A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不论是正确还是错误的,都可以找到它的原形B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有感性和理性两种形式,同一内容不同人有不同的反映C意识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反对唯心主义和庸俗唯物主义7.意识能动作用及其表现(简答)答:(1)意识具有能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2)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在:A意识具有目的性、计划性B意识具有主动创造性,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C意识具有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作用D 意识具有对人体生理活动的调节和控制作用8.意识能动作用实现的途径和条件(简答)(1)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必须遵循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2)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必须把正确的思想付诸实践(3)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必须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9.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选择)答:(1)一元论承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只有一个本原(2)二元论否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只有二个本原(3)一元论有分成唯物主义一元论和唯心主义一元论:唯物主义一元论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唯心主义一元论认为世界统一于意识(4)物质统一性原理说明世界是统一的世界,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无限多样的(5)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原理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厦的基石,是我们党提出的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工作方法的哲学依据之一。
专升本政治考点物质和意识专升本政治考点物质和意识考点1物质的定义(1)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物质的观点:“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考点2运动静止的关系运动与静止之间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一方面,即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运动是绝对的,即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静止是相对的,即静止是运动在特定条件下和特殊状态。
另一方面,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
考点3意识的本质(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2)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考点4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1)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1.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为意识活动本身就是一个主动的创造性程。
2.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为人的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思想观念的指导下展开的。
3.意识的能动作用还表现在对人体生理活动的控制上。
4.意识能动作用突出地表现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上。
(2)意识能动作用的实现途径与条件1.要正确发挥能动力作用,必须遵循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
要正确发挥能动力作用,就必须把正确的思想付诸实践。
2.意识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考点5主观能动性欲客观规律性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
首先,强调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要以承认并遵循客观规律为前提,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就是充分发挥人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主体作用;其次,客观规律的发现和运用,都需要充分的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考点6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具体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观的根本要求,是做好一切工作的根本保证。
(1)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是从客观事物本身的真实情况出发,按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认识事物,反对用主观想象代替客观事物的真相。
(2)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是按照客观事物不断变化着的实际认识事物。
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3)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是要如实地揭示客观事物固有的规律性,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反对违背客观规律的主观臆断和盲目蛮干。
成人专升本考试政治考试笔记(二)第二章物质和意识1,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可以简单的概括为3点:1,指出了物质的唯一特性,即客观实在性;2,指明了物质是哲学范畴,物质不只是实物,而是一切运动的事物,是相对于意识之外而存在的一切运动着的事物;3,高速人们物质是可以认识的,能为感觉“复写、摄影、反映”的东西。
2,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是运动的载体。
a)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
b)运动和物质是不可分的。
一方面,运动离不开物质,任何运动都有物质主体,都是物质的运动;另一方面,物质离不开运动,无运动的物质不能存在。
3,运动和静止的关系:静止是物质运动的特殊形态。
承认相对静止具有重要意义,第一,相对静止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第二,相对静止是认识事物的前提。
第三,相对静止是测量和计算运动观点尺度。
物质的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是辩证统一的。
4,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性。
所谓规律,就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又称客观规律。
5,规律的客观性(可作为简答题:简述下规律的客观性)答: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点。
1,规律的存在和作用都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2规律不以人的活动意图和愿望为转移,人们既不能创造规律,也不能消灭规律;相反,人们的意识和活动要受规律支配。
3,人们可以通过实践认识规律,利用规律改造自然和社会,为人们谋福利。
4要反对藐视规律的主观随意性和经验主义,又要反对在规律面前无所作为的思想。
6,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意识的器官是人脑,意识的外壳是语言)。
7,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所以意识是主观形式和客观内容的统一。
8,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意识活动具有主动性、创造性、目的性和计划性。
二,意识活动队人体生理活动有重要影响。
三,意识能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
9,意识能动作用的实现途径与条件:第一,要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性,鼻血遵循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第二,要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性,就必须把正确的思想付诸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