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上册(部编版)第24课《杞人忧天》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260.00 KB
- 文档页数:6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杞人忧天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杞人忧天教案与反思第【1】篇〗七年级上册《杞人忧天》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流利地朗读,准确翻译,概括寓意,积累文言实词。
过程与方法目标:开展朗读比赛,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指导学生自悟自究,合作探究,疏通文意,体会寓意;利用寓言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对解忧过程的探究中,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心态。
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课文内容,理解课文中蕴涵的深刻寓意。
难点:流利地朗读,准确翻译。
教学过程:一、看《杞人忧天》的视频。
二、引导学生说说《列子》,了解作家作品众生共享课前搜集整理的《列子》资料(出示投影)三、朗读课文,听读,自读,正音。
1、提出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鼓励学生查字典认识生字、生词,鼓励学生领读。
2、激发学生齐读速读3、引导学生揣摩人物语气,再读课文。
4、正音:杞(qi)人躇(chu2)步跐(ci3)蹈舍(she4)然中(zhong 4)伤(投影出示)四、个别学生朗读、翻译,结合课下注释。
(出示投影)1、重点字词:亡:无,没有;晓:告知,开导;积气:聚集的气体;若:你;行止:行动,活动;奈何:为何,为什么;只使:纵使,即使;中伤:伤害;积块:聚积的土块;四虚:四方;躇步呲蹈:踩、踏的意思;舍然:消除顾虑的样子;2、重点句子;(1)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另外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忧愁而忧愁,(2)充塞四虚,无处无块——填满了四处,没有什么地方是没有土块的,(3)奈地坏何?——如果地陷下去怎么办(4)奈何忧其坏?——怎么还担心地会陷下去呢”3、翻译全文杞人忧天古代杞国有个人担心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另外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忧愁而忧愁,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的。
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怎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那人说:“天是气体,那日、月、星、辰不就会掉下来吗”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杞人忧天》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杞人忧天》是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的一篇文言文。
这则寓言故事出自《列子·天瑞》,通过杞人担忧天会塌下来、地会陷下去,而经过他人开导后释然的故事,讽刺了那些为不必要的事情而忧虑的人。
本文篇幅短小,情节简单,但寓意深刻。
在语言上,简洁明了,通俗易懂,适合七年级学生阅读和理解。
同时,文中的人物形象鲜明,杞人的无端忧虑和晓之者的耐心开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有助于学生理解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字词,如“亡”“晓”“若”等,能够准确地翻译课文。
(2)理解寓言的寓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学习通过对话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朗读、默读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2)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理解课文内容。
(3)运用角色扮演等方式,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生活中的忧虑,培养乐观积极的心态。
(2)让学生体会中国古代寓言的魅力,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掌握文中的文言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2)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寓言的寓意。
2.教学难点体会寓言的深刻寓意,引导学生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四、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熟悉文言文的语言节奏和表达方式。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文言字词,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合作探究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究课文的内容和寓意。
4.角色扮演法:让学生扮演文中的角色,增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
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提问导入: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为一些不必要的事情而担忧过呢?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古代寓言故事《杞人忧天》,看看故事中的杞人在担忧什么,他的担忧有没有必要。
(2)介绍作者和作品:《杞人忧天》出自《列子·天瑞》,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前期思想家,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
教案名称:《杞人忧天》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杞人忧天》的寓意,掌握文中的生字新词,理解古代寓言的叙事特点和文化背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角色扮演、寓意探讨和情境模拟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寓言中的哲理,激发学生对无谓忧虑的反思,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寓言的叙事结构和角色特性。
寓言的寓意分析及其对现实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寓言的寓意,联系个人生活和社会现象。
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通过情境模拟和角色扮演深化理解。
教学准备:《杞人忧天》课文文本及多媒体课件。
寓言故事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
学习单,包括生字新词表、寓言分析练习题。
角色扮演用的服装、道具。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5分钟)1. 情境创设:展示与寓言故事相关的图片和视频,激发学生对寓言的兴趣。
2. 背景介绍:简要介绍《列子》的文学地位和《杞人忧天》的文化背景。
课文学习(20分钟)1. 朗读指导:教师示范朗读,注意语气和情感,学生跟读,体会寓言的叙事风格。
2. 生字新词学习:教师逐一解释文中的生字新词,学生记录并记忆。
3. 寓言分析:分析寓言的叙事结构、角色特性和寓意,引导学生理解寓言的深层含义。
深入理解(15分钟)1. 角色讨论:学生分析杞人和其他角色的行为和心理。
2. 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寓言的寓意和生活中的应用,准备分享讨论成果。
3. 情境模拟:学生模拟杞人忧天的情境,探讨如何以积极态度面对类似问题。
拓展延伸(10分钟)1. 角色扮演: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将寓言故事情节生动地呈现出来。
2. 创意写作:学生运用寓言元素创作自己的短文或故事,表达对寓言寓意的理解和思考。
课堂小结(5分钟)1. 要点回顾:总结《杞人忧天》的主要内容、叙事结构和寓意。
2.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完成寓言分析练习,准备下节课的创意写作分享。
互动环节(5分钟)1. 趣味问答:教师提出与寓言故事内容相关的问题,学生抢答,增加课堂趣味性。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杞人忧天教学设计(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杞人忧天教学设计第【1】篇〗【教材分析】《杞人忧天》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寓言四则》中的一则寓言。
七年级的学生在本单元的前几课童话、诗歌、神话的学习过程中,已充分调动了自己的练习和想象,学习本课,要求学生调动自己的体验,通过快速阅读、联想和想象,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深入理解课文的能力。
【教学目标】1、积累“亡”、“中伤”等字词;疏通文意,理解“杞人忧天”的含义。
2、通过多种朗读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把握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
3、激发学生发挥联想和想象,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重难点】把握作者的思路,理解“杞人忧天”的含义。
【教学方法】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用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提到这句话,我们不禁会想到古时候的一则寓言故事——“杞人忧天”,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则寓言。
(板书课题)二、诵读1、教师配乐范读,出示朗读要求:(1)读准字音(2)明确节奏(3)读出情感课件展示:重点字音和重点句子的节奏:(1)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
(2)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
2、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明确节奏。
3、全班齐读。
4、分角色朗读:两人一组,分别扮演杞人和哓之者,体会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
杞人——忧虑、恐惧;哓之者——真诚、耐心劝导。
5、学生展示朗读,教师评价并总结。
三、疑读1、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疏通文意,质疑解疑,全班交流。
2、教师指导:课件出示重点字词:(1)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
(2)若躇步呲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3、假设让你把“杞人忧天”这个故事说给别人听,你会怎么说清楚明白呢?学生讲述故事。
四、思读1、杞人“忧”什么呢?“忧”到什么程度?明确:天地崩坠、废寝食2、讨论:杞人的忧有没有必要?教师提示:天崩地坠发生了吗?教师小结:对于不会发生的或毫无根据的事没有必要忧虑,而让自己陷在一个牢笼中。
第24课《杞人忧天》教学设计《杞人忧天》是部编版教材七年级上册中的课文,选编在第六单元。
本单元课文有童话、诗歌、神话和寓言等,都富于想象力,引人遐思。
本单元学习的重点是感受文学的奇思妙想,体验虚构与想象的力量,扩大自身的视野;学习快速阅读,通过寻找关键词语等方法提高阅读速度;调动自己的体验,发挥联想和想象,深入理解课文。
《杞人忧天》是《列子·天瑞》中的一则寓言。
寓言是带有讽喻或讽刺意味的故事,篇幅短小却意味深长,集中体现了古人的智慧,对今人也有很好的启迪作用。
选文采用对话的形式,详细描写杞人“忧天”、晓之者“解忧”的过程。
阅读课文,可以联系以往的阅读经验,体会寓言这种文体的特点。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课文,读通文章大意,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2.朗读课文,通过范读、分角色朗读,能结合情节分析形象,总结寓意,得到人生启示。
3.利用寓言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多角度感悟寓意。
教学重点: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课文,读通文章大意,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2.朗读课文,通过范读、分角色朗读,能结合情节分析形象,总结寓意,得到人生启示。
教学难点:利用寓言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多角度感悟寓意。
播放电影《流浪地球》宣传片《新唐书·陆象先传》中说“天下本无事,庸人扰之而烦耳。
”清朝李汝珍也在《镜花缘》第27回写到:“海外都说:‘杞人忧天,伯虑愁眠。
’”今天,我们就学习寓言故事——杞人忧天。
品古文韵味,悟千年智慧。
加入古文阅读实践,开启精彩文化之旅。
学校繁星文学社正在开展古文阅读综合实践活动,作为文学社成员,请你完成下面的任务。
【作家作品】《列子》,旧题为列御寇著。
据后人考证,可能是晋代人的作品。
今本八篇,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
列御寇,相传是战国时的道家人物,郑国人。
《列子》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著名的典籍,是一部智慧之书,它能开启人们的心智,给人以智慧和启示。
《列子》中的文章,不论长短,都自成系统,各有主题,浅显易懂,饶有趣味。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杞人忧天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杞人忧天教案与反思第1篇】学情分析:经过近一个学期的学习,学生对文言知识有了粗浅的认识,但是底子依旧薄弱,只能对文言文本作浅层的阅读。
同时他们对问题的解读常常出现单一化、片面化的特点。
但是他们自我表现欲较强,对老师精心设计的思考题,敢于踊跃发言,表达想法,对于小组合作的形式也很乐意。
所以通过跳板型文本教学构建立体思维模式,能激发他们对文言阅读的兴趣。
教学重点:1.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章基本内容,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
2.品味精炼的语言,初步领悟寓言内涵。
教学难点:1.发展思维能力,学习多元化思考,对文本进行探究性学习,2.运用溯本求源的方法,理解忧患意识背后的深层含义,吸收传统文化的营养。
预习任务:1.熟读成诵。
2.借助相关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
3.依据文本抒写自己的阅读疑惑。
教学安排:一、导入激趣今天我们来研究“忧”这个行为。
大多数人都不喜欢忧患,觉得他消极又负面,但是心理学家却告诉我们行为背后有着心理的需求,当我们走进《杞人忧天》这篇文章后,将会发现忧患后面有着大大的学问。
(一)初读正音,校对古文关键词句1.通假字亡舍这是中国古代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借用,古时候的字不是很多,人们在使用的时候,就会别的字来代替一些字。
2.充塞这是个多音字,解释为堵塞星宿(二)整体感知,了解行文格局文章写了什么一件事?(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1.杞人的“忧”。
①杞人所忧何事?②品“忧”字。
预设:“忧”,在古时候不是写成这个样子的。
他的繁体字上“页”(xie)下“心”。
会意。
心中有了忧愁,必然在脸上(用“页”即人头代表)反映出来。
后加“攵”( suī表示行走),形成“憂”字。
在百科中是这样解释:忧,指担忧、发愁。
它是对外界事物担心的一种程度,表现为双眉紧锁、额部肌肉收缩、思维定向(只思虑他所考虑的问题,不想其他)。
③杞人的忧,到了什么程度?预设:“废寝食”,你能想象他忧愁的样子吗?什么神态、什么动作?嘴里会不会还念叨什么呢?2. 晓之者的“晓”。
《杞人忧天》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列子》。
2.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准确的翻译。
3.理解字词句,积累文言词语,概括寓意,能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
4.了解杞人忧天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难点:理解字词句,积累文言词语,概括寓意,能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
了解杞人忧天的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一、课前预习检测自由朗读课文,读对字音中伤(zhòng)星宿(xiù)躇(chú)步跐(c ǐ)蹈杞(qǐ)人忧天充塞(sè)四虚二、谈话导入“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提到这句话,我们不禁会想到古时候的一则寓言故事--“杞人忧天”,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则寓言。
(板书课题)三、整体感知1.了解《列子》《列子》,相传为战国郑国人列御寇著。
《列子》的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里面有很多脍炙人口而又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如《两小儿辩日》《愚公移山》等。
2.知识链接——寓言寓言: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者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常带有讽刺或劝诫的性质。
寓言是用比喻性的故事来寄托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的文学体裁。
四、学习本文(一)朗读课文,读准节奏,读出感情。
(把握文中两个人物的情感)(二)感知文本1积累文言词语。
(自读课下注释)2.翻译句子。
(借助课下注释,使用连词成句的翻译方法)(1)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
(2)奈何忧崩坠乎?(3)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气。
3.文言知识积累。
(1)通假字:舍(同“释”,解除、消除)然大喜(2)古今异义词:中伤古义:伤害;今义:污蔑别人使别人受损害。
因往晓之古义:告知,开导;今义:知道。
4.文章的寓意。
(1)杞人“忧”什么?忧到了什么程度?“忧天地之崩坠,身亡所寄”;废寝忘食。
“晓之者”是怎样解“忧”的?后来杞人的情绪发生了什么变化?(用原文回答)“天,积气耳,无处无气。
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杞人忧天教学设计(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杞人忧天教学设计第【1】篇〗课题天地人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通过听读、观察图画、联系生活等方法,认识“天、地”等6个生字。
2、初步学习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1、通过听读、观察图画、联系生活等方法,认识生字。
2、读准“人、你、我”的字音。
课前准备1、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师)2、预习生字词。
(学生)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指导学生活动教学提示一、谜语导入,揭示课题(用时:5分钟)1、引导学生进行“猜字谜”的互动活动。
谜面:小时四条腿,中年两条腿,老了三条腿。
2、引导学生根据腿的数量猜测出谜底“人”。
3、板书“人”,并小结补充课题“天”和“地”。
1、清楚地读出谜面、理解谜面,根据自己的理由猜测谜底。
2、根据教师提示“小时四条腿,中年两条腿,老了三条腿”,猜测出谜底是“人”。
3、齐读课题。
如果谜语猜起来有难度,教师可给予动作上的提示。
二、交流探究,识记生字(用时:20分钟)(一)识记“天地人”。
1、出示“人”的字理图,引导学生观察“人”的字理演变过程。
2、引导学生讨论:生活中在哪里见过“人”字?3、引导学生交流识记“人”字的好方法。
4、出示“天”的字理图,引导学生观察“天”的字理演变过程,进而认识这个字。
5、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识记“天”字,教师相机点拨。
6、引导学生展开小组合作,交流识记“地”的好方法。
7、出示“草地、土地、沙地、雪地”的帮助学生联系生活识记生字“地”。
(二)识记“你我他”。
1、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场景识记生字“你我他”。
达到整体识记即可。
2、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识记字音,了解字义,并在同桌之间交流。
可出示“你我他”三张生字卡片,鼓励每三人一组选好各自的生字,然后上台做游戏。
3、引导学生汇报,请记忆字形方法巧妙的同学当小老师给大家讲一讲。
4、引领学生开展游戏活动,巩固生字。
(三)朗读感悟。
指导学生读文。
(一)1、观察,看清“人”的字理演变过程,了解人直立行走和有手的特点。
最新人教部编教材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杞人忧天》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杞人忧天》是部编版教材七年级上册中的课文,选编在第六单元。
本单元课文有童话、诗歌、神话和寓言等,都富于想象力,引人遐思。
本单元学习的重点是感受文学的奇思妙想,体验虚构与想象的力量,扩大自身的视野;学习快速阅读,通过寻找关键词语等方法提高阅读速度;调动自己的体验,发挥联想和想象,深入理解课文。
《杞人忧天》是《列子·天瑞》中的一则寓言。
寓言是带有讽喻或讽刺意味的故事,篇幅短小却意味深长,集中体现了古人的智慧,对今人也有很好的启迪作用。
选文采用对话的形式,详细描写杞人“忧天”、晓之者“解忧”的过程。
阅读课文,可以联系以往的阅读经验,体会寓言这种文体的特点。
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理解文意,积累“忧”“亡”“若”“舍然”等文言词汇,把握“奈何忧崩坠乎”“奈何忧其坏”等文言句式。
2.理清文章围绕“忧”字展开的故事情节,揣摩人物的对话,了解人物的心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3.了解古人对自然的看法,从不同角度体会寓意,培养思辨意识。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积累“忧”“亡”“若”“舍然”等文言词汇,把握“奈何忧崩坠乎”“奈何忧其坏”文言句式。
揣摩人物的对话,了解人物的心理。
2.教学难点:从多个角度体会寓意。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说文解字,导入课题由字形演变猜字,引出杞人忧天的“忧”字,导出课题。
→→→→【媒体应用说明:导入自制flash,通过“忧”字的汉字演变,让学生了解造字的一些方法,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渗透了“文化的传承”这一理念。
】二、最美朗读,初步感知1.自读课文后,分享需注意的读音、节奏,全班齐读。
需注意的读音、节奏杞(qǐ)人身亡(wú)所寄日月星宿(xiù)中(zhòng)伤躇(chú)步跐(cǐ)蹈舍(shì)然2.寻找最美朗读者利用转盘动画挑选三组同学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朗读形式可以是小组齐读、分角色朗读、个人朗读等。
《杞人忧天》教学设计杞人忧天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杞人忧天》这篇古代寓言故事,了解寓言的特点和作用,理解故事中的隐喻意义。
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分析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能力,能够通过思考和讨论来寻找故事背后的深层含义。
3. 情感目标:引发学生对于生活态度和内心修养的思考,培养他们乐观向上、不患得患失的心态。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故事的理解和隐喻意义的把握。
2. 难点:通过思考、讨论和分析来深入理解寓言的内涵。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简短的故事情节引入寓言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寓言作品的特点。
2. 学习基础知识(10分钟)通过简要介绍《杞人忧天》的作者、背景和寓言故事的定义,让学生对该故事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3. 阅读与理解(15分钟)分发《杞人忧天》的文本给学生,让他们阅读短篇故事,并思考以下问题:- 主人公杞人忧天的忧虑是什么?- 杞人为何选择放弃幸福的生活?- 故事的意义和深层含义是什么?4. 分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上述问题展开讨论,教师适时地给予引导和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故事背后的寓意和启示。
5. 课堂呈现(10分钟)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向全班呈现他们的讨论成果,分享各自对于故事中含义的理解和个人感悟。
6. 理解与探究(15分钟)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 为什么人们会像杞人一样忧虑未发生的事情?- 如何应对生活中的困难和忧虑?- 杞人最终的选择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和警示?7. 拓展阅读(15分钟)选取其他寓言故事,如《狐假虎威》、《鹬蚌相争》等,让学生进行阅读,思考寓言的作用和启示。
8. 总结与反思(10分钟)回顾本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总结他们对于寓言故事的理解,分享他们对于故事启示的认识。
同时,让学生反思自己是否有类似于杞人的忧虑情绪,如何面对困难和忧虑。
四、课堂作业1. 请学生写一篇短文,题为《我的忧虑与改变》。
要求结合自身经历或观察,描述自己曾经的忧虑或面对困难时的心态,并谈谈自己是如何调整心态、克服困难的。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杞人忧天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杞人忧天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 寻杞人之忧,杞人所忧何事、忧成何状、何人解忧、如何解忧、解忧结果来梳理文章,反复品读二人对话,揣摩语气情感。
2. 品杞人之忧,展开想象翅膀,补白二人的动作、神态和心理,品析人物。
3. 悟趣人,感悟寓言的深刻寓意,拓展阅读了解杞人忧天背后的深意,培养学生全方位阅读作品的意识。
【教学重点】1. 想象杞人和晓之者的动作、语言和心理,析人物。
【教学难点】1. 拓展阅读寻觅杞人忧天背后的“秘密”,悟寓意。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说文解字,互动导入1. 说文解字,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学生猜字:欢迎大家大家来到“神奇的汉字”,有没有哪位同学能猜出来屏幕上的这一个汉字。
汉字的造字艺术真的是博大精深,看似一个小小的方块字竟然包含了如此多的的深意,古人造字的智慧在千百年后的今天也依然有着智慧光芒,而今天我们将一起去探寻古人的另一束光芒,就让我们穿越时空去对话列子,听听他究竟想要告诉我们怎样的人生道理。
【设计说明】本环节说文解字,解“忧”字激趣导入,设下一个寻杞人之忧的任务,创设文学意趣,明确本课中心。
二、寻杞人之忧1. 教师围绕“忧”字出示相关问题,请学生在原文中找到答案。
明确:杞人忧“天地崩坏”以至“废寝食”,“晓之者”前来解忧,劝慰“天,积气耳;地,积块耳”,最终“舍然”解忧。
2. 学生分角色朗读体会杞人和晓之者的语气语调。
3. 过渡:杞人话语里充满了忧虑,但是作者用“废寝食”就概括了他的全貌,想象如此忧虑的杞人会想些什么,会有怎样的神情,又会有怎样的动作?【设计说明】本环节请同学们梳理文章内容,分角色朗读揣摩人物的语气语调,训练学生的信息梳理和整合能力,也为下环节奠定学习基础。
三、品杞人之忧1. 展开想象的翅膀,想象人物在对话过程中的心理、神态、动作。
参考示例,杞人(眉头紧皱,不住地叹气,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天地崩坠,身亡所寄。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杞人忧天教案与反思(精品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杞人忧天教案与反思第1篇】《杞人忧天》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疏通文意,读懂故事。
2.结合语境,分析人物。
3.转换视角,讨论寓意。
【教学重点】疏通文意,读懂故事。
【教学难点】分析人物,讨论寓意。
【教学策略】一线串珠,层层推进。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明确用“忧”字引领课堂学习。
二、抓住“忧”字,理清情节,读懂杞人故事。
1. 生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
2. 按照“为何而忧→忧成何状→谁来解忧→何以解忧→是否解忧”的顺序,寻找对应原句,串译课文。
3. 教师小结:解释重要文言现象,强调重点文言字词用法和句式特点。
三、紧扣“忧”字,分析人物,讨论故事内涵。
4.分角色朗读,体验杞人忧状,看作者如何看待他。
明确:讽刺不必要的担忧。
5.转换角度,联系杞人表现,谈我们如何评价他。
明确:杞人是一个善于思考、敢于质疑、乐于放下的人,是一位具有强烈忧患意识的人。
以后的众多天灾地难,证明了忧者该忧。
他是一位具有远见的人,是一位真正的智者。
6.学生质疑,解析晓之者“是否解忧”?明确:智者非智。
7.教师小结:我们要深忧远虑,敢于问“天”。
四、创读“忧”字,研讨问题,赋予新的寓意。
8. 根据下面《杞人忧天新篇》提示,尝试寄寓新的寓意。
杞人在朋友圈发布了一则信息,内容是他将要在宜昌东山开辟旅游度假村。
消息一传出,网友纷纷评点赞、吐糟。
一时众说纷纭、热闹非凡。
看到这些,杞人开始坐卧不安、茶饭不思了,他一会儿担忧降雨滑坡造成交通堵塞、一会儿又担忧环境污染破坏景区风光。
一筹莫展之际,他打电话把晓之者和一群朋友约来,对他们说出了他的忧虑,……最后终于找到了解忧良策。
如今,他的度假村已经门庭若市,游客爆满。
思考:①杞人的忧虑对他事业的发展起到了什么作用?②展望我们的未来生活,你有什么值得忧虑的事情吗?五、齐读课文,小结“忧”字,强调学习态度。
《杞人忧天》教案教学目标:1.进一步体会寓言这种文体的特点。
2.体会故事中蕴含的道理,培养健全人格。
3.积累文言文词汇,增强文言文语感。
教学重点:1.体会故事中蕴含的道理,培养健全人格。
2.积累文言文词汇,增强文言文语感。
教学难点:1.积累文言文词汇,增强文言文语感。
2.进一步体会寓言这种文体的特点。
教学设想: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样有助于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为响应这一倡导,本节课计划采用五步学习法,即:自学质疑、合作与探究、表达与交流、检测与巩固、提升与拓展。
计划用一课时完成。
教学过程:一.展示本节课目标,导入新课。
目标:1.进一步体会寓言这种文体的特点。
2.体会故事中蕴含的道理,培养健全人格。
3.积累文言文词汇,增强文言文语感。
二、学习环节一:自学质疑1.听范读,自己试读,注意读音和停顿。
•2.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3 .想想这则寓言想告诉人们什么道理。
三、学习环节二:合作与探究L你觉得这则寓言中最容易读错的字音是哪几个?最容易理解错意思的词语是哪几个?小组内与同学分享。
2.练习朗读,读不准的地方向同学请教。
3.小组合作,探究这则寓言蕴含的道理。
四、学习环节三:表达与交流•L朗读。
比比哪组读得更好。
•2.小组合作,探究这则寓言蕴含的道理。
五、学习环节四:检测与巩固结合语境,注音和释义:(具体检测内容用PPT展示)六、学习环节五:提升与拓展1 .屏幕显示《杞人忧天》全文,引导学生学习古人从不同角度看同一件事的辩证思维法。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
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文言文的语法特点,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内容,理解杞人的忧天心理。
(2)学会通过抓关键词、句式理解课文,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2)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珍惜现有资源,关注生态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分析课文内容,理解杞人的忧天心理。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句式的理解。
(2)课文中所蕴含的生态环境意识。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
(2)引导学生关注课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学生结合课文注释,理解课文大意。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内容,理解杞人的忧天心理。
4. 课堂练习:(1)教师设计相关练习题,检测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批改并给予反馈。
四、课后作业1. 学生回家后,对照课文注释,阅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思考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类似杞人忧天的事情,并与家人或朋友分享。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评价: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3. 阅读理解能力评价:通过课后练习题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教师通过图片、动画等方式,为学生营造一个有趣、生动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启发式教学: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杞人忧天》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字词,理解文意。
2.理解寓言的寓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3.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掌握重点文言词汇,翻译全文。
2.理解杞人忧天的故事内容。
2.难点体会寓言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生活中的忧虑。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询问学生有没有过无端担忧的经历,引出课题。
2.简单介绍寓言这种文学体裁。
2.朗读课文1.教师范读,强调字音、节奏和语气。
2.学生自由朗读,尝试读出感情。
3.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评价。
3.理解文意1.学生结合注释自主翻译课文,标记疑难之处。
2.小组合作讨论疑难字词和句子的翻译。
3.教师讲解重点字词,如“崩坠”“积气”等,并检查学生翻译情况。
4.分析故事1.引导学生分析杞人的担忧有哪些,晓之者是如何开导他的。
2.提问:你认为杞人的担忧有没有道理?为什么?3.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如科学知识、心理状态等。
5.领悟寓意1.提问: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2.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总结:不要毫无根据地担忧那些不必要的事情,要学会豁达地面对生活。
6.拓展延伸1.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类似杞人忧天的现象,并讨论如何避免。
2.组织学生进行小型角色扮演,重现杞人忧天的故事场景,加深理解。
7.课堂小结1.回顾课文内容和寓意,强调保持良好心态的重要性。
2.鼓励学生用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中的问题。
8.布置作业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写一篇短文,谈谈自己从《杞人忧天》中得到的启示。
教学反思在教学《杞人忧天》时,通过引导学生联系自身经历导入,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在理解文意和分析故事环节,学生参与度较高,但在领悟寓意时,部分学生理解较浅。
拓展延伸环节的角色扮演学生很感兴趣,但有些小组在表演时对寓意的体现不够准确。
在今后教学中,要更加注重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寓言背后的哲理,在拓展活动中更好地引导学生将寓意与活动内容紧密结合,提高学生对寓言理解和应用的能力。
【导语】杞⼈忧天传说是我国历史悠久的民间传说之⼀,在《⼭海经》、《淮南⼦》、《路史》、《列⼦》、《史记》等史料中均有记载。
⽆忧考整理了七年级上册语⽂《杞⼈忧天》教案【三篇】,希望对你有帮助! 杞⼈忧天教案⼀ 教学⽬的 1.理解课⽂,积累崩坠、忧、晓、若、屈伸、中伤等词语。
2.理解杞⼈忧天的含义,并进⾏现代审视。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情景激趣 《左传》鲁庄公七年(前687年)有这样的记载:某天夜晚,所有的星星都消失了,忽然,天空中下起了流星⾬。
流星⾬砸到杞国⼀带,落星砸毁半个国家,房屋焚烧,⼤⽕连烧三个⽉。
经历过此事的⼈,总是害怕天再塌下来。
于是列⼦写下了《杞⼈忧天》这样⼀个富有启发的寓⾔故事。
列⼦,名寇,⼜名御寇,战国前期思想家,是继⽼⼦和庄⼦之后的⼜⼀位道家思想代表⼈物。
其学本于黄帝⽼⼦,主张清静⽆为。
著有《列⼦》,是道家重要典籍。
对于列⼦在中国⽂学史和思想的重要贡献,封建帝王尤为重视,唐⽞宗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将列⼦封为“冲虚真⼈”,所著《列⼦》诏称《冲虚真经》;宋徽宗封为“致虚观妙真君。
”北宋景德年间加封“⾄德”,号⽈《冲虚⾄德真经》。
列⼦著书常⾔⼈之所未⾔,⽓伟⽽才奇简劲宏妙,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探究⽣趣 第⼀步,泛读课⽂,理解⽂意。
指导学⽣阅读时,要求结合注释,梳理⽂意,将课下重要注释简化后移到课⽂相关位置处。
⽤序号标出情节结构。
⼀、积累语⾔: 杞(qǐ)⼈躇(chú)步跐(cī)蹈舍(shĕ)然中(zhÒng)伤星宿(xiù) 结合注释积累词语 崩坠:崩塌,坠落 ⾝亡所寄:没有地⽅存⾝。
(亡,同“⽆”。
寄,依附,依托) 忧,忧愁、担⼼。
晓:开导 若:就像。
屈伸:⾝体四肢的活动。
⽌:⾏动和停留。
果:如果 星宿:泛指星⾠。
只使:即使。
中伤:打中击伤 奈地坏何:那地坏了(⼜)怎么办呢 四虚:四⽅。
躇步跳蹈:泛指⼈的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