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的效能教材
- 格式:ppt
- 大小:133.00 KB
- 文档页数:30
第七讲公共组织效能第一节组织有效性的评价思考:评价组织有效性的根据是什么呢?1.根据目标评价组织有效性的观点根据组织目标评价组织有效性的观点认为,任何组织都具有一个或多个目标,而组织是为了实现这些目标而存在。
达到目标是评价组织有效性的最重要的根据。
所以,这里所说的组织有效性,就是指利润的最大化、赢得竞赛、恢复健康等最终结果。
也就是说,在这里,组织的有效性是达到组织目标的程度。
2.根据系统论评价组织有效性的观点根据系统论评价组织有效性观点认为,组织是获得输入,并通过转换过程而生产组织产品,然后把这种组织产品输出到环境中去的整体。
正因为这样,在评价组织的有效性上,应该把这种输入——转换——输出的过程,以及在这一过程中维持组织的稳定和平衡的能力当做组织的有效性。
因此,这种能力是组织整体的有效性。
3.战略一环境的观点战略一环境观点认为,评价组织的有效性应该从如下方面出发,即要满足存在于组织周围,并对组织的生存发挥决定性影响的各种因素的要求。
如何把战略一环境观点具体化呢?第一个阶段,列举关系到组织生存的各种环境因素。
第二个阶段,弄清各要素的相对影响力,要分清组织对这些要素的依赖程度。
第三个阶段,确定这些因素对组织期待什么,或者从组织那里要得到什么的问题。
第四个阶段,通过比较确定这些因素在相对重要性方面的先后顺序。
4.把竞争性价值类型化来评价组织有效性的观点这一观点把各种竞争性价值(competitive Values)进行如下分类:关于组织的结构,关于组织的重点,关于组织的手段和目标。
根据上述三个层次的分类,可以推理出八项价值因素。
这就是:①生产性和效率性;②制定计划和目标;③获取资源;④灵活性和反应性;⑤稳定与控制;⑥信息管理与信息沟通;⑦开发人力资源;⑧凝聚力和士气。
把这八项因素又重新组合成四种关于组织有效性的如下四种模型:人际关系模型强调的是人和组织的灵活性,并以凝聚力和作为手段的士气,以及开发人力资源为评价组织有效性的标准。
第七讲公共组织效能第一节组织有效性的评价思考:评价组织有效性的根据是什么呢?1.根据目标评价组织有效性的观点根据组织目标评价组织有效性的观点认为,任何组织都具有一个或多个目标,而组织是为了实现这些目标而存在。
达到目标是评价组织有效性的最重要的根据。
所以,这里所说的组织有效性,就是指利润的最大化、赢得竞赛、恢复健康等最终结果。
也就是说,在这里,组织的有效性是达到组织目标的程度。
2.根据系统论评价组织有效性的观点根据系统论评价组织有效性观点认为,组织是获得输入,并通过转换过程而生产组织产品,然后把这种组织产品输出到环境中去的整体。
正因为这样,在评价组织的有效性上,应该把这种输入——转换——输出的过程,以及在这一过程中维持组织的稳定和平衡的能力当做组织的有效性。
因此,这种能力是组织整体的有效性。
3.战略一环境的观点战略一环境观点认为,评价组织的有效性应该从如下方面出发,即要满足存在于组织周围,并对组织的生存发挥决定性影响的各种因素的要求。
如何把战略一环境观点具体化呢?第一个阶段,列举关系到组织生存的各种环境因素。
第二个阶段,弄清各要素的相对影响力,要分清组织对这些要素的依赖程度。
第三个阶段,确定这些因素对组织期待什么,或者从组织那里要得到什么的问题。
第四个阶段,通过比较确定这些因素在相对重要性方面的先后顺序。
4.把竞争性价值类型化来评价组织有效性的观点这一观点把各种竞争性价值(competitive Values)进行如下分类:关于组织的结构,关于组织的重点,关于组织的手段和目标。
根据上述三个层次的分类,可以推理出八项价值因素。
这就是:①生产性和效率性;②制定计划和目标;③获取资源;④灵活性和反应性;⑤稳定与控制;⑥信息管理与信息沟通;⑦开发人力资源;⑧凝聚力和士气。
把这八项因素又重新组合成四种关于组织有效性的如下四种模型:人际关系模型强调的是人和组织的灵活性,并以凝聚力和作为手段的士气,以及开发人力资源为评价组织有效性的标准。
组织效能书籍
提高组织效能的书籍有《进化心理学》和《OODA工作法》。
《进化心理学》可以帮助理解人类行为背后的进化逻辑,进而提升组织中个体的效能。
《OODA工作法》则是一本帮助靠创新驱动的企业提升效率的工作法图书。
本书列举了各类公司容易出现的十二种症状,并通过OODA循环这种被美
军和硅谷广泛采用的工作模式,给出解决方法。
OODA工作法由美国空军
上校伯伊德发明,也就是观察、判断、决策、行动,并不断循环。
这个方法可以帮助问题百出、停滞不前的企业转变为马上决策的、能赚钱的组织。
以上书籍仅供参考,具体阅读书目需要根据个人需求和兴趣进行选择。
第九章公共组织效能公共组织的效能是公共组织生存和发展的价值前提。
如果一个公共组织丧失了组织效能,这个公共组织就失去了它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提高公共组织的效能是公共组织管理活动的主要目标。
公共组织效能的提高是一个涉及多因素、多层次、多渠道的课题,是公共组织研究的核心课题之一。
本章关于公共组织效能的阐述主要包括:公共组织效能的内涵;高绩效公共组织的特征;影响公共组织效能的因素;公共组织效能的评估;提高公共组织效能的途径以及我国公共组织效能状况等方面的内容。
第一节公共组织效能概述公共组织效能的含义在考察一个组织的效能时,各个学者使用的相关概念及概念的解释存在一些或大或小的差异,诸如效用、功用、功效、业绩、功绩、成本、效益等。
虽然这些概念的所指有些区别,但是它们仍具有基本的共同内涵,即反应组织的“数量与质量、价值与作用”。
在公共行政学的研究中,行政效率是一个常用的概念。
效率原指电学和机械学中,产出的能量或功与投入和消耗的能量之间的比值或比率。
后来效率概念被引入社会学中,泛指社会互动所取得的结果和所消耗的劳动量之间的比率关系。
因而,行政效率,即指政府组织及其行政人员从事行政管理活动的产出同所消耗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要素之间的比率关系。
1后来,人们认为行政效率的评价方式、评价内容具有单一性和不完整性,进而采用绩效评估的方法。
一些西方学者认为,效率(efficiency)只是广义的绩效(performance)或生产率(productivity)的一个组成部分。
英国政府运用“绩效”概念衡量政府组织的行政活动效果,认为它应包括经济(economy)、效率(efficiency)、效益(effectiveness)三项主要内容。
其中,“经济”涉及成本和投入之间的关系,“效率”涉及投入和产出之间的关系,而“效益”则涉及产出和客观效果之间的关系。
2实际上,“经济”是为了实现政府行政“成本计算”的“最小化”;“效率”是为了在行政成本固定的前提下,实现政府产出公共产品能力的“最大化”;“效益”则是指如何实现政府产出的公共产品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