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 格式:ppt
- 大小:522.00 KB
- 文档页数:26
充分认识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总的特征是:中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这是我们基于对中国基本国情认识得出的结论。
主要体现在:第一,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
1980年我国GDP3015亿美元。
在美国(27956亿)、日本(10279亿)、西德(8261亿)、法国(6824亿)、英国(5367亿)、意大利(4546亿)之后居世界第7,为美国的九分之一。
2000年GDP超过意大利位居第6,为10808亿美元,该年美国为98247亿美元。
2009年我国GDP为335353亿人民币,折合美元44222亿美元,位居世界第3,美国143300亿美元。
2010年我国GDP为39.8万亿元左右,折合人民币约58791亿美元,中国跃居世界经济总量第二。
1957年毛泽东主席正式提出“超英赶美”在当时来看的确是冒进的设想,今天却已成为现实。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达到4000美元左右,中国将进入联合国划定的中等收入国家行列。
对比数据不难发现,如果不考虑物价因素,“十一五”的五年再造了一个中国(“十一五”初期的2005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为18.3868万亿元)。
这不仅是中国人的骄傲,也是全世界的奇迹。
这一奇迹引得全球许多人试图探索“中国道路”的奥秘。
“十一五”的成就赋予“十二五”特殊意义的特殊意义在于,“十二五”将成为中国超越日本后追赶美国的起点。
这个起步迈好了,中华民族真正跻身于世界强盛民族之林的希望就升起了。
在国家实力增强的同时,民生也得到了明显改善。
最典型的例证是中国全面取消了农业税,并建立了农业补贴制度。
中国“种田纳粮”的铁规起源于春秋时期,即使是史书中推崇备至的“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康乾盛世”,也只能做到临时的轻徭薄赋。
给“种田纳粮”的历史画上句号是前无古人之举,它惠及中国亿万农民,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一般民众都能切实享受到发展的成果。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阶段与新特征2012-03-15内容摘要:在成功实现经济起飞二十多年、迈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之后,我国正处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
当前传统增长潜力正逐步耗竭,我国能否成功迈进由“创新优势—高端制造+服务业—创新+消费”推动的第二次增长浪潮,实现内生式增长,面临重大挑战。
“十二五”时期,内外部不确定性因素增多,世界政经格局处于次贷危机后续的调整期,内部释放内需、转换引擎面临一系列体制性制约。
关键词:发展阶段,发展环境,发展战略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取得了巨大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升。
GDP总量由1978年的3645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40.1万亿元,跃居世界第二位,按不变价格计算,增长了18倍,年均增长9.9%。
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基础上,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人民生活明显改善,体制改革有序推进,我国的国际地位显著提高,发展的成就为世界瞩目。
同时,进入新世纪以来,实现我国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面临诸多障碍,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
“十二五”时期,我国将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如果说建国六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主要围绕经济总量增长为核心的话,未来将是总量与结构并举、数量与质量并重、增长与发展并行的伟大变革时期。
一、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判断判断经济发展阶段的主要依据有人均收入、消费结构、产业结构、工业化水平、城镇化水平等,总体判断,我国处于由工业化中后期迈向工业化后期、由中等收入国家迈向中上等国家的阶段。
在成功实现“低成本优势—中低端制造业—投资+生产”推动的第一次增长浪潮之后,我国面临能否成功迈进由“创新优势—高端制造+服务业—创新+消费”推动的第二次增长浪潮的重大机遇期,处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
【专题名称】国民经济管理【专题号】F10【复印期号】2011年05期【原文出处】《南京社会科学》2011年1期第1~7页【英文标题】New Physical Features in China's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作者简介】宋林飞,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教授、江苏省人民政府参事室主任南京210013【内容提要】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世情、国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工业化处于中期后阶段,向集约型增长阶段转变的关键时期,从投资导向转为创新导向的过渡阶段,消费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处于上升阶段,开放型经济处于向资本输出阶段的过渡时期,城市化处于加速阶段,信息化进入中等发达阶段,生态现代化处于初期后阶段,社会发展进入利益调整期与矛盾凸现期。
只有正确把握新的阶段性特征,才能科学决策、善于领导科学发展。
In the current and future periods, world and country situation continue to undergo profound changes, andsalient features are presented in the stage of China's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y are mainly:industrialization is in middle and later period, transition phase from extensive to intensive growth,from an investment orientation to innovation driven transition phase, and contribution of consumption toeconomic growth is on rising stage, from opening economy to capital outflow transition phase,urbanization is in the acceleration phase, and information comes into moderately developed stage,ecological modernization at an early stage, social development enters into interest adjustment andcontradictions protruding period. Only correctly grasping new phased characteristics can we havescientific decision-making and lead scientific development.中图分类号:C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63(2011)01-0001-07中共中央十七届五次会议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毛概论文(论我国发展面临的阶段性特征)摘要:当代我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随着国际国内发展环境的巨大变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发生了相当大的转换,社会矛盾凸显、城乡差距越来越大,资源环境的制约使得持续发展面临众多困难。
审时度势,清醒把握,准确认识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我们谋划进一步发展开的基础和前提。
关键词:阶段性特征;社会矛盾;城乡差距;经济发展;持续发展一、我国处在社会转型、各类矛盾凸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100美元向300美元过渡的关键时期,这既是一个发展机遇期,也是一个矛盾凸现期,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和经济结构调整加速,随着我国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和分配方式的多样化,发展不平衡的矛盾日益凸现,社会利益关系日趋多样化,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题可能更复杂、更突出。
从社会层面说,存在利益结构调整中的各种矛盾,核心问题是如何做到公平公正,如何防止“两极分化” ;由“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变中的矛盾,核心问题是观念转变、广泛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等。
还有人的基本生存和发展权利的保障问题等。
从政治层面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管理国家、管理社会中出现的矛盾,如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党与人大、政协、政府的关系,反腐败与腐败现象蔓延的矛盾等。
从经济层面上说,有政府、企业、市场、社会之间的矛盾;有经济发展与人口、环境、资源制约之间矛盾;有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矛盾;有城乡发展不平衡带来的矛盾;有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矛盾等。
二、发展成就引人注目,但由于对发展的成本与代价估计不足,资源环境的制约使得持续发展面临众多困难这些年来,我国的发展成就举世公认,我们看得见、摸得着,是有目共睹的。
但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资金、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等生产要素的粗放投入来实现的。
50 多年来,我国GDP 增长了10多倍,但矿产资源消耗增长了40多倍。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和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党的十七大报告全面分析了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同时强调,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
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立足点,也是理解十七大报告精神的一把钥匙。
一、我国21世纪初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从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转到实施第三步战略部署,首先是用20年时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如果说,几年前这种阶段性变化表现还不是十分清晰,那么,经过几年来的发展,现在人们已经普遍地感受到,确实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经济和社会发展所显示出来的阶段性特征,可以概括为如下八个方面:(一)从经济发展看。
在改革开放推动下,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基础设施和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
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以来,经济保持平稳快速增长,国家财政收入显著增加,整个中国大地一派蓬勃发展景象。
同时要看到,我国生产力总体水平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粗放型增长付出了过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不仅经济总量需要继续增长,更艰巨的任务是提高科技水平和经济增长质量。
(二)从经济体制看。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已经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为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
根据党的十六大精神和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各个领域的改革在继续推进。
同时要看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如何按照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深化改革,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体制保障,仍然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
(三)从人民生活看。
人民生活总体上已经达到小康水平,反贫困取得全世界最突出的进展。
城乡恩格尔系数的持续降低标志着消费结构的升级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党的十七大报告全面分析了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强调,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
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立足点,也是理解十七大报告精神的一把钥匙。
一、经济社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确实进入了新的阶段。
我国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特别是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但从大的发展阶段看,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谓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简要地说,就是社会主义的不发达阶段。
我国是在生产力非常落后的条件下进入社会主义的,必然要经历相当长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发达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和现代化。
从20世纪中叶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至少100年时间,都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这是在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国家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但还没有从根本上摆脱不发达的状态,仍然带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明显特征。
主要表现在:第一、工业化的历史任务尚未完成,总体判断,还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
现在,我国产业结构落后,增长方式粗放,用现代化科学技术改造农业和整个农村经济还是初步的,在工业生产、流通和其他社会经济生活的诸多方面仍然有大量的落后设备在使用着。
科学技术水平、国民教育水平和文化素质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比较大的差距。
第二、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发展很不平衡。
虽然国家在促进协调发展方面采取了许多政策措施,但是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根本扭转。
从抑制差距扩大到逐步缩小差距,还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
发展不平衡的矛盾还会长期存在。
第三、城乡二元经济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
当代中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边学勤中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这个提法,是十六届三中全会以后开始出现在中国共产党的文件和中央领导同志的讲话中的。
什么是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就是社会发展的任何一个阶段都会与其他阶段有不同的发展目标、发展需求、发展环境、发展状态等等,这些不同就构成了这一发展阶段的阶段性特征。
我们现在谈“阶段性特征”,这个阶段的主要定位是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
所以,今天主要讲一下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一些跟过去既有很大不同又有密切关联的发展特征。
科学认知、深刻把握、正确应对这些发展特征,对于中国社会未来的快速健康持续发展是很有意义的。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社会的变化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变化究竟体现在哪些方面?这些变化对中国社会来说意味着什么?这就是第一部分内容要回答的问题。
我们的观点是,30年的快速发展,让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变化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社会,也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社会发展的路径与方式。
中国社会要想继续往前走,必须审时度势,对已经发生的变化有清醒的认识和积极地面对。
总体来说,有五个方面的变化应该引起关注和重视。
第一,社会结构日益多元。
所谓社会结构,就是社会中的社会群体在社会中的分布状况。
在改革开放前,中国的社会结构是一个什么状况呢?当时的中国社会结构很单一,约定俗成的说法是“两个阶级、一个阶层”: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阶层,而知识分子阶层属于工农阶级的一部分。
所以当时的中国社会说到底就两大阶级,除此之外,没有其他的社会阶层和社会利益群体。
虽然事实上也存在一些其他阶层的残余,但在社会政治领域里是不予承认的。
在这样的状况下,只要把工人、农民这两大阶级的事情办好就行了。
而且当时中国社会的经济运行方式是计划经济,在这个背景下,要想解决两大阶级的生活和发展问题是比较简单的。
更重要的是,这两个阶级之间没有直接的矛盾和对立,因为他们的利益都是党和国家给的,所以这两个阶级的关系是很密切的。
当前中国社会发展呈现出三大阶段性特征(5篇材料)第一篇:当前中国社会发展呈现出三大阶段性特征当前中国社会发展呈现出三大阶段性特征----学瞭望,晓国情随着改革发展的深入,中国经济社会深层次矛盾进一步凸现,加上开始进入全球化的深度层面,中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点越来越突出,分析和把握这些特点,对于把握今明两年的社会形势至关重要。
特征之一为中国的改革发展进入承上启下的关键期。
中国在体制改革的核心部分仍处于发展完善过程中,经济体制自身的矛盾会进一步突出,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障碍,改革将进入攻坚的关键阶段。
我们的市场体系及以市场价格为主的商品市场体系还处于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中,有些方面的改革难度依然很大。
总体上看,计划经济体制的核心部分很难全部、彻底触动,深层问题近期内解决还有难度,一些新建立的重大制度仍属框架性的,还不稳固。
今明两年,以下几个方面改革的推进将继续:国企改革、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投融资体制改革、分配体制、民间投资、信用体系建设。
特征之二是发展模式处于选择的十字路口。
中国经济持续增长,但内部结构性矛盾却不断加深,其自身所具有的亚洲经济发展模式的弱点越来越突出。
与此同时,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却日趋全球化,受制于全球化的方面越来越多,也越来越突出。
另外,当前和今后中国经济面临的另外一个国际形势是,美国霸权主义猖獗与其国内经济衰退结合,使其在经济领域日益霸气,中国的人民币升值问题、金融体系问题都将受到美国贸易政策的影响。
特征之三为进入全球化的深度关联层。
全球化描述了世界上增长中的相互依赖关系。
国际贸易,连同大幅度增长的资金流动、跨国企业扩展,以及科技转变,成了这种关系最强大的动力。
在抽象的经济力量背后,全球化也同时改变着平民百姓的生活,重新塑造国家之间的关系。
全球化不仅加剧全球贫富差距,也加剧国家内部的贫富差距。
穷人在这个过程中受益甚少,发达国家占据世界市场的份额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却日趋落后。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阶段与新特征作者:任泽平张立群来源:《新经济导刊》2012年第04期在成功实现经济起飞二十多年、迈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之后,我国正处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
当前传统增长潜力正逐步耗竭,我国能否成功迈进由“创新优势—高端制造+服务业—创新+消费”推动的第二次增长浪潮,实现内生式增长,面临重大挑战。
“十二五”时期,内外部不确定性因素增多,世界政经格局处于次贷危机后续的调整期,内部释放内需、转换引擎面临一系列体制性制约。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取得了巨大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升。
GDP总量由1978年的3645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40.1万亿元,跃居世界第二位,按不变价格计算,增长了18倍,年均增长9.9%。
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基础上,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人民生活明显改善,体制改革有序推进,我国的国际地位显著提高,发展的成就为世界瞩目。
同时,进入新世纪以来,实现我国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面临诸多障碍,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
“十二五”时期,我国将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如果说建国六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主要围绕经济总量增长为核心的话,未来将是总量与结构并举、数量与质量并重、增长与发展并行的伟大变革时期。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判断判断经济发展阶段的主要依据有人均收入、消费结构、产业结构、工业化水平、城镇化水平等,总体判断,我国处于由工业化中后期迈向工业化后期、由中等收入国家迈向中上等国家的阶段。
在成功实现“低成本优势—中低端制造业—投资+生产”推动的第一次增长浪潮之后,我国面临能否成功迈进由“创新优势—高端制造+服务业—创新+消费”推动的第二次增长浪潮的重大机遇期,处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
当前中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中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这个提法,是十六届三中全会以后开始出现在中国共产党的文件和中央领导同志的讲话中的。
什么是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就是社会发展的任何一个阶段都会与其他阶段有不同的发展目标、发展需求、发展环境、发展状态等等,这些不同就构成了这一发展阶段的阶段性特征。
我们现在谈“阶段性特征”,这个阶段的主要定位是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
所以,今天主要讲一下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一些跟过去既有很大不同又有密切关联的发展特征。
科学认知、深刻把握、正确应对这些发展特征,对于中国社会未来的快速健康持续发展是很有意义的。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社会的变化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变化究竟体现在哪些方面?这些变化对中国社会来说意味着什么?这就是第一部分内容要回答的问题。
我们的观点是,30年的快速发展,让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变化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社会,也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社会发展的路径与方式。
中国社会要想继续往前走,必须审时度势,对已经发生的变化有清醒的认识和积极地面对。
总体来说,有五个方面的变化应该引起关注和重视。
第一,社会结构日益多元。
所谓社会结构,就是社会中的社会群体在社会中的分布状况。
在改革开放前,中国的社会结构是一个什么状况呢?当时的中国社会结构很单一,约定俗成的说法是“两个阶级、一个阶层”: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阶层,而知识分子阶层属于工农阶级的一部分。
所以当时的中国社会说到底就两大阶级,除此之外,没有其他的社会阶层和社会利益群体。
虽然事实上也存在一些其他阶层的残余,但在社会政治领域里是不予承认的。
在这样的状况下,只要把工人、农民这两大阶级的事情办好就行了。
而且当时中国社会的经济运行方式是计划经济,在这个背景下,要想解决两大阶级的生活和发展问题是比较简单的。
更重要的是,这两个阶级之间没有直接的矛盾和对立,因为他们的利益都是党和国家给的,所以这两个阶级的关系是很密切的。
专题三:关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及其阶段性特征的论述改革开放30多年来,历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对我国当代社会发展及其阶段性特征的相关论述,对规划一个时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都起着至关重要的指导作用。
十二大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四年举行的。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在指导思想上完成了拨乱反正的艰巨任务,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现了历史性的伟大转变。
邓小平在开幕词中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由此,开创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大会报告制定了全面开创新局面的奋斗纲领,确定了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总任务。
十三大是在我国进入全面改革开放新时期召开的一次大会。
大会报告系统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分析了当时的社会情况,指出经过三十多年来社会主义的发展,一方面,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已经确立,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已经消灭,国家经济实力有了巨大增长,教育科学文化事业有了相当发展。
另一方面,人口多,底子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仍居于世界后列。
生产力的落后,决定了在生产关系方面,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所必需的生产社会化程度还很低,商品经济和国内市场很不发达,自然经济和半自然经济占相当比重,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还不成熟不完善;在上层建筑方面,建设高度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所必需的一系列经济文化条件很不充分,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和小生产习惯势力在社会上还有广泛影响,并且经常侵袭党的干部和国家公务员队伍。
大会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阶段、任务、动力、条件、布局和国际环境等方面,进行了科学分析,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有了比较清晰的轮廓。
十四大是在我国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下召开的一次大会。
大会报告指出,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
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社会生产力获得新的解放,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不断巩固,十一亿人民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正在向小康迈进。
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总体要求“十五”期间,伊金霍洛旗充分发挥资源和区位优势,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重大项目为支撑,以培育主导产业为突破,认真贯彻“城乡统筹,…三化‟互动,构筑四大产业,实现三个翻番”的总体发展思路,经济社会取得长足发展,提前完成“十五”计划确定的主要发展目标,为“十一五”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现阶段我旗的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为:一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快速提升。
2005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89.7亿元,人均GDP达到7200美元,是2000年的5倍,年均增长38.2%;财政收入完成13.5亿元,是2000年的7.6倍,年均增长50.2%;五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34.2亿元,年均增长41%。
成为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提升速度最快的百县市之一。
二是发展环境显著改善。
电力、交通、土地、水、人才资源等要素的建设不断加强,有效缓减了基础性要素的制约。
以210国道为骨干,包茂高速东苏段、成陵旅游专线、巴苏线改造完工通车,形成了四通八达的陆路交通网;鄂尔多斯飞机场迁建、东乌铁路、109国道新建等项目相继开工建设,使我旗正从一个区域交通端点城市逐步转化为一个节点城市。
邮电通信覆盖全旗,固定电话普及率9.9部/百人,移动电话普及率30部/百人。
生态建设步伐加快。
森林覆盖率和植被覆盖率分别达到31.8%和86%。
三是产业结构更趋合理。
三次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14:58.6:27.4调整优化为2005年4:41:55,显现出一产调优、二产调强、三产调快的特点。
农牧业产业化进程加快,煤炭、电力、建材和农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交通运输、旅游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
四是人民生活快速跃升。
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旗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快速提升,乡居民收入分别由2000年的5012元和2338元提高到2005年的11020元和4742元,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8.02%,农牧民恩格尔系数为42.19%,比2000年分别下降了8.2和11.4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