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常识课美丽深圳——深圳的由来和发展历史
- 格式:pptx
- 大小:3.77 MB
- 文档页数:54
深圳发展史36年,只是历史长河的短暂一瞬,但对于深圳这座城市“36”却有着不一样的代表意义。
从一个边陲小镇变身为屹然矗立在祖国南方的新兴现代都会,深圳的高速成长和迈向现代化的发展历程,创造了世界城市发展史上的奇迹。
截至2014年,深圳每平方公里产出GDP、财政收入均居全国大城市首位,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低工资标准、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均居全国领先水平。
从1979年中国实行对外政策开始,就意味着深圳这座中国南部的海滨城市的崛起。
根据当年广东省向中央提出的一份报告,中国政府批准在广东和福建省设立四个经济特区。
那么为什么深圳会成为作为经济特区发展的对象呢,由此我们可以了解一下深圳相关资料。
地理位置:深圳是中国南部海滨城市,毗邻香港。
位于北回归线以南,东经113°46′至114°37′,北纬22°27′至22°52′。
地处广东省南部,珠江口东岸,东临大亚湾和大鹏湾;西濒珠江口和伶仃洋;南边深圳河与香港相联;北部与东莞、惠州两城市接壤。
辽阔海域连接南海及太平洋。
城市简史:“深圳”地名始见史籍于1410年(明永乐八年),于清朝初年建墟。
当地方言俗称田野间的水沟为“圳”或“涌”。
深圳正因其水泽密布,村落边有一条深水沟而得名。
深圳又称鹏城。
经济特区定义:经济特区是指在一个主权国家或地区内划出一定的区域,在对外经济活动中,采取更为开放的政策,实行特殊的管理方法,实施优惠待遇,建立高效能的领导体制,提供良好的、安全的、可靠的贸易与投资环境,以吸引外商投资建厂,兴办各种经济事业,从而达到扩展对外贸易、增加外汇收入、扩大劳动就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繁荣本地和附近地区的经济,促进设区国或地区的经济发展。
深圳经济特区的建立:深圳经济特区是我国最早设立的经济特区之一。
1980年8月26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了国务院提出的在广东省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省的厦门设置经济特区的议案,由此经济特区在中国正式成立。
“深圳”地名来源于深圳河边的深圳墟,深圳墟则是由包括湖贝村在内的张氏一族所建设。
深圳墟周边的湖贝、黄贝岭、罗湖、笋岗、蔡屋围等村落,村民均操莞宝粤语(围头话),“圳”字指田间小河涌或田间小水沟,在莞宝粤语中有用“圳”来称呼河流的习惯。
查阅文献,清康熙版《新安县志》中记载:“康熙七年,新安沿边奉设墩台二十一座……深圳墩台,一座……”,这是古籍中第一次出现“深圳”这一名称。
深圳河作为深圳地区的母亲河,其两岸地区在历史上曾是重要的商业交易场所。
深圳墟的建设和发展,得益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水路交通条件。
深圳河两岸土地肥沃,适合农业生产,而深圳墟则成为了周边地区农产品和手工艺品的集散地,在1931年,发展成为了一个繁荣的小市镇,即深圳镇。
其中土著人口共3万人,以广府人(围头人)为主,客家人约2000人。
随着历史的演进,深圳墟镇及其周边地区逐渐成为了一个多元化的文化交融地带。
不同民族、不同籍贯的人们在这里共同生活、劳作,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氛围。
其中,湖贝村的张氏一族,因其勇猛善战、忠诚义气而备受尊敬,他们献出了自己的祠堂“思月书院”,作为省港大罢工工人据点,为深圳地区的开发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深圳墟镇人民在抗击侵略者、反抗殖民统治的斗争中,表现出了坚定的爱国立场和顽强不屈的精神。
这些事迹使得深圳地区的居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的身份和使命,也为深圳地区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78年,中共惠阳地委向广东省委报送的《关于宝安县改为深圳市的请示报告》,这是正式文件中第一次出现“深圳市”名称。
1979年,国家决定在深圳设立经济特区,这片土地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深圳一名也从深圳墟、深圳镇扩大为了深圳市。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深圳迅速崛起成为全国乃至全球的科技创新中心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深圳”这个名字,也成为了创新、活力、包容和开放的象征。
如今,深圳市区已经从一个小市镇发展成为一个拥有数千家高科技企业、数百万人口居住和工作的大都市。
深圳相关常识
深圳是一座位于中国广东省南部的城市,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者之一,也是全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城市之一。
以下是关于深圳的一些常识:
1.深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试验区之一,于1980年成立,是中国对外开放和改革的先行者之一。
2.深圳是一座年轻的城市,其历史只有40多年,但它的经济发展迅速,现已成为中国第四大经济中心城市。
3.深圳是中国科技产业的重要基地之一,拥有许多高科技企业,如华为、腾讯、富士康等。
4.深圳有着现代化的交通设施,包括地铁、公交、出租车等,方便市民出行。
5.深圳有着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如深圳欢乐谷、深圳野生动物园、东部华侨城等。
6.深圳的气候属于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四季温和宜人,是一个适宜居住和旅游的城市。
7.深圳是了解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成功的优秀代表,它的经验和故事很值得学习和借鉴。
自选你所了解或感兴趣的城市,分析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动力,城市化的现状及城市的职能、空间体系特点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等。
深圳市,又称为“鹏城”,位于中国南方珠江三角洲东岸,处于广东省沿海,南邻香港的新界、北接东莞、东部和惠州隔着大亚湾、西部和珠海澳门隔着珠江口。
是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经国务院批准于1980年8月26日正式设立。
经过29年的建设和发展,深圳由一个昔日的边陲小镇发展成为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新兴现代化城市,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深圳速度”。
深圳经济特区是我国对外开放最早的深圳特区。
深圳具有特区和开放区的区域倾斜政策, 是我国大陆对外开放程度最高, 市场经济休制相对最发育的城市, 与国际市场的联系也最为密切。
因优惠政策及良好的城市环境吸引, 深圳聚集了全国各地来的相当数量的人才群体。
深圳属移民城市, 居民的素质较高, 观念开放, 对外来文化的吸纳能力较强, 城市国际化的软环境条件在我国大陆名列前茅。
深圳与香港山水相连。
在短短的30年里,深圳从一个南疆边陲小镇发展成为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创造了世界城市化、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奇迹。
深圳是中国口岸最多和惟一拥有海陆空口岸的城市,是中国与世界交往的主要门户之一,有着强劲的经济支撑与现代化的城市基础设施。
深圳的城市综合竞争力位列内地城市第一。
至今。
深圳已经建设成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区域性金融中心、信息中心、商贸中心、运输中心及旅游胜地,将成为现代化的国际性城市。
旧时的深圳深圳老城改造罗湖第一楼“友谊商场”1982 建成虽然只有七层高,但已是当时深圳的最高记录。
蛇口村貌(1983年)东湖地段原貌(1984年)深圳第一座高楼——电子大厦(1983年)1984年的西丽上步建设大规模铺开(1985 )画面左下角为原蔡屋围,图中央三座高层是红岭大厦,深圳大剧院正在建设中,晶都酒店尚在平整地基,而荔枝公园仍是一片黄土。
1985 年的笋岗路1988 年的翠园住宅区深圳体育馆落成93 年94 年7 月,广深高速公路全线试通车1997 年建成的红岭北立交桥建设中的世纪彩虹大桥现在的深圳人口:1980年深圳城市人口约1万人,农村人口约30万人。
请详细介绍深圳市发展史深圳的经济特区发展只有30年,但却曾经有着6700多年的人类活动史。
新石器时代中期就有原住居民百越人等繁衍生息在深圳土地上,深圳有1700多年的郡县史、600多年的南头城、大鹏城史和300多年的客家人移民史,深圳的城市史已有1673年。
早在1600年前,深圳地区就曾有过移民浪潮,内地人曾为开发新安立下了汗马功劳。
在东官郡所辖六县中,第一个就是宝安县,县治与郡治同在一处,系江海交通要冲,海防军事重镇。
新安故城开创了深圳城市发展的源头,成为深圳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中心。
历史的变迁经常表现在“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新安故城的发展变化也是如此。
梁天监六年(507年),东官郡改为东莞郡,陈将郡治移至增城。
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将宝安县名改为东莞,县治从南头移到今天的东莞市。
夏、商、周年代,深圳是百越部族远征海洋的一个驻脚点。
居殖在深圳沿海沙丘谷地区域的百姓,是百越部族的分支——南越部族。
他们以捕鱼、航海维生,甚少农垦。
自秦朝,即为广东地。
秦皇统一中国后,于公元前214年在岭南设置了南海、桂林、象郡三郡,谪徙秦国人50万人开发。
时属南海郡(郡治广州)的深圳,便融入了秦代的中原文化,后为南越国地。
大汉帝国、东汉属于交州(管辖广东、广西、越南大部)南海郡。
西汉设郡前属越地、南粤地(南越地)。
到了五代,宋、元以后,深圳在行政方面的隶属关系都发生过一些变化。
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南头城,即明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广州左卫千户崔皓在原旧城址上修建的“东莞守御千户所城”。
明万历元年(1573年)从东莞县又分设新安县,以该所城为县城。
/据近几年的考古发现,深圳迄今已有6000年的历史。
据有关地下考古挖掘和地面古代遗址的资料表明,深圳的历史源远流长。
在大黄沙、大梅沙沙丘遗址发现的陶器、石器显示,早在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生息在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
创造了深圳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
关于深圳的小知识
位于中国的最南端,深圳是一座经济特区,是中国最早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的地方。
它是中国的一座年轻的现代化城市,只有四十多年的建城历史。
深圳位于广东省珠江口以南,地理环境优越。
这个城市背靠山水,面临大海,景色宜人。
深圳是中国几个最富有的城市之一,同样也是一个重要的全球电子制造中心,很多知名的科技公司如华为和中兴等在这里设立了总部。
此外,深圳的前海自贸区也是中国最新的自贸区之一,它通过吸引外资,正成为中国与世界经济进行交流的重要窗口。
深圳是中国最大的移民城市之一,拥有许多来自全国各地的外地人口。
这使得这个城市有着多元化的文化背景和一种活力四溢、创新无限的城市氛围。
这个城市还拥有丰富的文化活动和设施,如深圳大剧院、深圳图书馆和深圳美术馆等。
深圳的教育资源非常丰富,有著名的南方科技大学和深圳大学等高等教育机构,这些学校的学科设置涵盖了自然科学、人文社科、医学、工程技术等多个领域。
深圳也是一个旅游热点,深圳欢乐谷、世界之窗、东部华侨城,还有大梅沙和小梅沙等处的海滩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游客。
市情概貌【历史沿革】深圳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67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期,就有人类繁衍生息。
距今四五千年前,即中原地区的夏、商年代,在深圳沿海沙丘谷地,已聚居着与中原民族不同的部族,这些部族种类繁多,被称为―百越部族‖。
生活在深圳区域的百越部族称为―南越部族‖。
他们善于捕鱼、航海,甚少农垦。
深圳是古代百越部族远征海洋的一个驻脚点,也是百越部族聚居繁衍的地方。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并在岭南设置了南海、桂林、象郡三郡,深圳隶属于南海郡。
公元331年,即东晋咸和六年,朝廷设东官郡,辖宝安、海丰、兴宁等六县,其范围包括珠江三角洲及惠州、潮州一带。
当时宝安县辖地涉及今天的东莞市、深圳市和香港特别行政区。
东官郡的郡治所在地就设在宝安县内的南头。
公元590年(隋开皇十年),朝廷废东官郡,宝安县改属南海郡,县治仍在南头。
公元757年(唐至德二年,)宝安县更名为东莞县,县治从南头迁往东莞,于南头设屯门军镇。
公元1394年(明洪武二十七年),在今深圳境内设立了东莞守御千户所及大鹏守御千户所;稍后,又在南山半岛设立了庞大的军事机构——南头寨,牵制范围东至潮汕,西至上、下川,南至大洋,有―虎门之外卫,省会之屏藩‖之说。
明朝初年,中国出使南洋,舰队开航前必到深圳赤湾的天后庙祭祀祷告,方可成行。
公元1573年(明万历元年),朝廷取―革故鼎新,转危为安‖之义,新设新安县,并建县治于南头。
公元1842年7月24日(清道光二十二年),中英签订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新安县的香港岛被英国占领。
公元1860年1月11日(清咸丰十年),新安县的九龙半岛也因不平等条约《北京条约》而被迫割让给英国。
公元1898年4月21日(清光绪二十四年),清政府与英国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又将新界租借给英国,为期99年。
此后,新安县原有的3076平方公里土地中,有1055.61平方公里脱离其管辖,成为英国殖民地。
公元1913年(民国三年),因新安县与河南省的一个县同名,为免混淆,又复称宝安县,县治仍在南头。
深圳发展历程概括
深圳是一个经济快速发展的特区城市,其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阶段。
1970年代初,深圳只是一个渔村,人口不到3万人。
1979年,中国政府决定将深圳设立为经济特区,以吸引外国投资和技术。
这标志着深圳迈向了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脚步。
在1980年代,深圳开始吸引大量国内外资本和外商投资。
政
府采取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来吸引外资,如减免税收、简化办事程序等。
深圳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许多外国企业纷纷进入深圳开展业务。
1990年代初,深圳逐渐形成了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主导的产业
结构。
著名的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在此时建立。
深圳开始向高科技产业转型,吸引了大量的高科技企业和人才,成为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中心。
进入21世纪后,深圳继续推进创新发展。
政府注重培养本土
企业,加大科技研发投入。
深圳已经成为国内领先的科技创新城市,拥有诸多世界级科技企业和创新园区。
如今,深圳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引擎之一。
其高速发展也催生了一系列配套设施的建设,如现代化交通网络、世界级的深圳宝安国际机场、高水平的教育和医疗资源等。
深圳也积极探索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推动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平衡。
总之,深圳的发展从一个渔村到一个国际化大都市,经历了从工业化向现代化、从传统产业向高科技产业转型的进程。
政府的政策支持、市场经济的改革开放以及创新创业精神的推动,为深圳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