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表》《容斋随笔》比较阅读答案
- 格式:docx
- 大小:15.82 KB
- 文档页数:2
《出师表》阅读答案《出师表》阅读答案(汇编15篇)现如今,我们时常需要做些阅读题,而与阅读题如影随形的则是阅读答案,通过对照阅读答案可以发现自己的知识盲区。
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能有效帮助到我们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出师表》阅读答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出师表》阅读答案1阅读《出师表》的15段,回答下列问题。
1.请为第5段写一段评注性文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第5段中与贤臣意义相近的词语是____________3.文中的先汉指的是________,后汉指的是_________。
4.内外异法内外各指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请从文中列出几组反义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参考:此段诸葛亮说明亲贤远佞的利弊。
以先汉的兴隆倾颓历史事实作为前车之鉴;并以先帝叹息痛恨桓、灵,昏庸误国为告诫,促使后主亲贤远佞,并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为鼓励。
借古鉴今,成败并举。
2.贞良死节之臣3.西汉,东汉4.内是指皇宫中;外是指朝廷中5.臧否;刑赏;平明偏私;兴隆倾颓等。
《出师表》阅读答案2出师表(节选)诸葛亮①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②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③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出师表》思考题与比较阅读(含答案)一、阅读全文,回答问题。
1.文章主旨是什么?答:这篇诸葛亮出师北伐前呈给后主的表文,言辞恳切地向后主刘禅提出三条建议,表达了诸葛亮“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表现了他忧心国事、鞠躬尽瘁的中心。
2.本文的写作目的是什么?答:希望国内政治修明,有一个稳定的战略后方,使“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计划得以实现。
3.全文的抒情线索是什么?答:希望刘禅能够继承先帝遗志,成实兴复汉室的大业。
4.第1段分析天下大势,在文中起什么作用?答:分析形势不利的客观条件,指出目前正是决定存亡的关键时刻,希望刘禅“居安思危”;为全篇议论作铺垫。
5.请就表文第一段文字内容或写法写一段评注文字。
答:内容:分析当前形势,提出广开言路的建议,为全文议论张本;写法:说理充满感情色彩,说理与陈情达到完美的结合,开篇即有百感交集之慨。
6.文章开句就提到“先帝”刘备,在文中起什么作用?答:①流露出作者对刘备“中道崩殂”的痛惜之情;②警策刘禅要发愤图强,继承先辈遗志;③为后文提出建议定下基调。
7.《出师表》中多次提及先帝的用意?答:①感激报答先帝知遇之恩;②感慨先帝创业艰辛,警醒后主;③以父子之情感动激励后主;④加强劝说后主的说服力、权威性。
8.文中作者回忆了哪三件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答:①三顾茅庐②临危受命③临终托孤(临崩寄大事);表达了作者对先帝的受恩感激之情和效忠(报答)刘备父子之情。
(用文中的“报先帝而忠陛下”亦可。
)9.诸葛亮为什么要自叙本志和白帝城托孤?他是怀着怎样的心情自叙本志和出身的?答:表现刘备的知遇之恩和对他的极度信任,说明了创业维艰,表达了自己“报先帝、忠陛下”的心情希望后主支持北伐;对先主刘备的怀念、感激之情,以及对刘氏父子的效忠之情。
10.文中作者叙述了自己的身世和追随先帝的原因以及以身许国的经过,其目的是什么?答:①表达感念先帝的知遇之恩;②忠于刘氏父子的真挚感情;③让刘禅知道开基创业的艰难,激励他立志完成先帝未完成的大业。
出师表》比较阅读及答案甲】宫中府中,都是一个整体,对待罚责和评价,不应该有差异。
如果有人作奸犯科或者表现出忠善之行,应该交由司法部门来判定其刑赏,以展现陛下公正明理的原则,不应偏袒私情,使内外执行不同的法律。
侍中侍郎___、___、___等,都是真心实意、忠诚纯粹的人,所以___选择了他们并留给陛下。
我认为宫中的事务,无论大小,都应该向他们请教意见,然后再执行,必能够弥补疏漏之处,有所增益。
将军___,行事公正,军事方面有深刻的理解,曾经在过去的实践中得到验证,___称赞他为有能力。
我认为营中的事务,都应该向他请教意见,必能使军队行进有序,优劣得以合理分配。
亲贤臣,远小人,这是先汉兴盛的原因;亲小人,远贤臣,这是后汉衰败的原因。
___在世时,每次与臣讨论这个问题,都会感叹___、灵的悲剧。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都是忠良死节的臣子,希望陛下亲近他们并信任他们,那么汉室的兴盛就可以预见了。
___与___不合。
___打算夺取___的天下,已经吞噬了梁、___,又虎视淮阴。
于是朝廷决定派遣___北伐,朝中对此有不同的议论。
只有___说:“一定会成功。
我曾经与他共事在桓宣武府,看到他的才能尽出,即使是小事,也能胜任。
根据这个推断,他一定能建立功勋。
”大家都对___的先见之明和他不以个人情感掩盖善行而表示赞赏。
1)宫中府中,都是一体,对待罪行和优点,不应该有差异。
2)我曾经与他共事在桓宣武府,看到他的才能尽出,即使是小事,也能胜任。
大功既举,人们都对___的先见之明和他不以个人情感掩盖善行表示赞赏。
___认为___一定能完成北伐___的重任,他的根据是曾经与___共事在桓宣武府,看到___的才能尽出,即使是小事,也能胜任。
___:他是一个品质优良的人,不求闻达于诸侯,被先帝三次拜访,咨询时事,感激之下,答应先帝的驱使,二十一年来一直在承担危难之中的任务。
___:他是一个有先见之明的人,曾经与___共事在桓宣武府,看到___的才能尽出,即使是小事,也能胜任。
《出师表》文言文阅读答案《出师表》文言文阅读答案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我们很多时候需要适量地做些阅读题,就有可能接触到阅读答案,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更快速地掌握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
那么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能有效帮助到我们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出师表》文言文阅读答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出师表》文言文阅读答案1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4分)(1)先帝不以臣卑鄙(2)三顾臣于草庐之中(3)庶竭驽钝(4)以彰其咎【小题2】.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4分,每小题2分)(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2)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小题3】. 前两段文字回顾了对作者人生有重大影响的三件往事,它们分别加以概括。
【小题4】. 诸葛亮在本文中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和决心?(3分)答案【小题1】(1)身份低微,见识短浅;(2)拜访(3)比喻才能平庸(4)表明,显扬【小题1】略【小题1】三顾茅庐、临危委重任、临崩寄大事【小题1】主要表达了他报答先帝知遇之恩(或报先帝而忠陛下、效忠刘氏父子、感恩和感激);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或成霸业,兴汉室、统一全国)《出师表》文言文阅读答案2阅读甲、乙两选文,回答11--13题。
《出师表》阅读附答案《出师表》阅读附答案《出师表》阅读附答案1[三](15分)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礻韦、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礻韦、允等之慢,以彰其咎。
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字的意思。
(4分)①以咨诹善道()②先帝不以臣卑鄙()③以彰其咎()④猥自枉屈()小题2:. 将下边两个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4分)①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②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臣不胜受恩感激。
小题3:.文中作者先后回顾了人生中有重大影响的三件事,它们分别是:①② ③ 。
(3分)小题4:.在公众眼里,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历来被人们所称颂,有关他的典故、成语、名言警句以及俗语等还有很多,请列举三个(句、对)。
(不必每项都列出,只要共写出三个即可)(4分)参考答案:小题1:①询问②身份低微,见识浅短③表明、显扬④辱,这里有降低身份的意思小题2:①我本是个平民,在南阳郡务农亲耕,在乱世间只求保全性命,不希望诸侯知道我而获得显贵。
②陛下也应该自己思虑谋划,征询从善的道理,明察和接受正直的进言,远念先帝遗诏中的旨意,我就受恩、感激不尽了。
小题3:①三顾茅庐。
②临危受命。
③临崩寄臣以大事。
小题4:有关典故如:初出茅庐:火烧新野:借东风;空城计;失街亭;气周瑜。
《出师表》阅读附答案《出师表》阅读附答案1阅读下文,按要求完成后面题目。
(15分)臣本布衣,躬耕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等之任也。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3分)(1)三顾臣于草庐之中(2)遂许先帝以驱驰(3)先帝不以臣卑鄙小题2:下面各组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此先汉所以兴隆也此殆天所以资将军(《隆中对》)B.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C.宜付有司论其刑赏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狼》)D.先帝不以臣卑鄙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小题3:用“/”线给下面句子断句。
(先将原句工整地抄写在答题卡上,再断两处)(2分)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小题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2分)(2)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2分)小题5:请结合选文内容,说说作者“报先帝而忠陛下”的具体原因。
(3分)参考答案:小题1:(1)拜访(2)奔走效劳(3)身份低微,见识短浅小题2:D小题3: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小题4:(1)只想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并不谋求在诸侯中扬名做官。
(有关键词“苟全”“闻达”;注意句式)(2)希望竭尽自己平庸的才能,铲除奸邪势力,复兴汉朝王室,迁归旧日国都。
(有关键词“驽钝”,“攘除”)小题5:(1)先帝三顾茅庐;(2)先帝临危委重任;(3)先帝临崩寄大事。
《出师表》比较阅读精练6篇一、阅读下列【甲】【乙】两个文段,完成1~4题。
(15分)【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选自《出师表》)【乙】司马文王①与禅②宴,为之作故蜀技③,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
王谓贾充曰:“人之无情,乃可至于是乎!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全,而况姜维邪?”充曰:“不如是,殿下何由并之。
”他日,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
”郤正④闻之,求见禅曰:“王若后问,宜泣而答曰,‘先父坟墓远在陇、蜀⑤,无日不思。
’因闭其目。
”会王复问,对如前,王曰:“何乃似郤正语邪!”禅惊视曰:“诚如尊命。
”左右皆笑。
(选自《三国志》)【注释】①司马文王:指司马昭。
②禅:指蜀王刘禅,刘备之子。
③蜀技:四川的歌舞。
④郤正:刘禅旧臣,与刘禅一起被迁送到洛阳。
⑤陇、蜀:都指四川。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5分)⑴先帝不以臣卑鄙..: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⑵遂许先帝以驱驰⑶庶竭驽钝..: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⑷旁人皆为之感怆⑸诚.如尊命:___________________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⑴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不如是,殿下何由并之。
《容斋随笔》阅读以及答案治盗法不同唐崔安潜为西川节度使,到官不诘盗。
曰:“盗非所由通容,则不能为。
”乃出库钱置三市,置榜其上,曰:“告捕一盗,赏钱五百缗。
侣者告捕,释其罪,赏同平人。
”未几,有捕盗而至者。
盗不服,曰:“汝与我同为盗十六年,赃皆平分,汝安能捕我?”安潜曰:“汝既知吾有榜,何不捕彼以来?则彼应死,汝受赏矣。
汝既为所先,死复何辞?”立命给捕者钱,使盗视之,然后杀盗于市。
于是诸盗与其侣互相疑,无地容足,夜不及旦,散逃出境,境内遂无一人为盗。
予每读此事,以为策之上者。
及得李公择治齐州事,则又不然。
齐素多盗,公择痛治之,殊不止。
他日得黠盗,察其可用,刺为兵,使直事铃下。
间问以盗发辄得而不衰止之故。
曰:“此由富家为之囊。
使盗自相推为甲乙,官吏巡捕及门,擒一人以首,则免矣。
”公择曰:“吾得之矣。
”乃令凡得藏盗之家,皆发屋破柱,盗贼遂清。
予乃知治世问事,不可泥纸上陈迹。
如安潜之法可谓善矣,而齐盗反恃此以为沉命之计,则变而通之,可不存乎其人哉!(选自《容斋随笔》)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A、乃出库钱置三市(市场)B、予每读此事,以为策之上者(鞭子)C、他日得黠盗,察其可用(狡猾)D、而齐盗反恃此以为沉命之计(依赖、仗着)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4分)A、然后杀盗于市搜于国中三日三夜B、何不捕彼以来臣以王吏之攻宋也C、如安潜之法可谓善矣箕畚运于渤海之尾D、而齐盗反恃此以为沉命之计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小题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4分)①侣者告捕,释其罪,赏同平人。
②乃令凡得藏盗之家,皆发屋破柱,盗贼遂清。
参考答案:小题1:B小题2:A、C小题3:①如果同伙告捕,则免其罪,赏钱和一般人一样多。
②于是,便下令凡是窝藏盗贼的人家被发现后,一律拆除房子。
小题4:崔安潜:告发和捕捉到一名盗贼,赏钱五百缗;告发同伙的,可免罪,并有和一般人一样多的赏钱。
(1分)李公择:窝藏盗贼的,一律拆除房子。
《容斋随笔》阅读以及答案《容斋随笔》阅读以及答案《容斋随笔》是南宋洪迈(1123年~1202年)著的史料笔记,被历史学家公认为研究宋代历史必读之书。
《容斋随笔》与沈括的《梦溪笔谈》、王应麟的《困学纪闻》,是宋代三大最有学术价值的笔记。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销售合同的格式,欢迎大家分享。
治盗法不同唐崔安潜为西川节度使,到官不诘盗。
曰:“盗非所由通容,则不能为。
”乃出库钱置三市,置榜其上,曰:“告捕一盗,赏钱五百缗。
侣者告捕,释其罪,赏同平人。
”未几,有捕盗而至者。
盗不服,曰:“汝与我同为盗十六年,赃皆平分,汝安能捕我?”安潜曰:“汝既知吾有榜,何不捕彼以来?则彼应死,汝受赏矣。
汝既为所先,死复何辞?”立命给捕者钱,使盗视之,然后杀盗于市。
于是诸盗与其侣互相疑,无地容足,夜不及旦,散逃出境,境内遂无一人为盗。
予每读此事,以为策之上者。
及得李公择治齐州事,则又不然。
齐素多盗,公择痛治之,殊不止。
他日得黠盗,察其可用,刺为兵,使直事铃下。
间问以盗发辄得而不衰止之故。
曰:“此由富家为之囊。
使盗自相推为甲乙,官吏巡捕及门,擒一人以首,则免矣。
”公择曰:“吾得之矣。
”乃令凡得藏盗之家,皆发屋破柱,盗贼遂清。
予乃知治世问事,不可泥纸上陈迹。
如安潜之法可谓善矣,而齐盗反恃此以为沉命之计,则变而通之,可不存乎其人哉!(选自《容斋随笔》)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A、乃出库钱置三市(市场)B、予每读此事,以为策之上者(鞭子)C、他日得黠盗,察其可用(狡猾)D、而齐盗反恃此以为沉命之计(依赖、仗着)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4分)A、然后杀盗于市搜于国中三日三夜B、何不捕彼以来臣以王吏之攻宋也C、如安潜之法可谓善矣箕畚运于渤海之尾D、而齐盗反恃此以为沉命之计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小题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4分)①侣者告捕,释其罪,赏同平人。
②乃令凡得藏盗之家,皆发屋破柱,盗贼遂清。
出师表课内外对比阅读(含答案)《出师表》对比阅读重点语句翻译1、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忠心于陛下的职责本分。
2、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这真是形势危急,决定存亡的关键时刻啊3、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先帝开创大业未完成一半,竟中途去世。
如今天下分成三国,我们益州人力疲惫、民生凋敝,这真是处在形势万分危急、决定存亡的关头。
4、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若有作*犯科及为忠善者,*宫里的近臣和丞相府统领的官吏,本都是一个整体,奖惩功过、好坏,不应因在宫中或府中而异。
5、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前汉能够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衰败的原因。
6、此悉贞良死节之臣*这些都是坚贞可靠,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
7、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人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动,遂许先帝以驱驰。
*我本是个平民,在南阳郡务农亲耕,在乱凡间只求保全人命,不希求诸侯知道我而取得权贵。
先帝不介意我身份微贱,出身鄙野,委屈地自我下降身份,接连三次到草庐来访看我,咨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因此我深为感动,从而应允为先帝奔波效力。
8、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在战事失败的时分我接受了录用,在危急患难时代我受到委任。
9、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先帝知道我谨慎小心,所以在先帝临死的时候,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
10、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在天之灵。
*但愿陛下把征伐*贼、兴复汉室的义务拜托给我,如果没有效果就给我判罪,以告先帝在天之灵。
11、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不应该随意看轻自己,说话不恰当,以致堵塞忠言进谏的道路啊!12、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大概是(由于)追念先帝的出格厚待,想酬谢给陛下啊。
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题型专练第九关:文言文阅读(2023·天津·统考中考真题)阅读《出师表》的节选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②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仗之、伟、允之任也。
③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
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18.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躬.耕于南阳躬:亲自B.至于斟酌损益益:益处C.以告.先帝之灵告:祭告D.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慢:缓慢19.下面句子中加点词古今意义不同..的一项是()A.先帝不以臣卑鄙..之间..B.奉命于危难C.先帝知臣谨慎..D.恐托付..不效20.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①段作者从叙述自己身世入手,追述了先帝三顾茅庐、自己临危受命这两件往事。
B.第②段写作者已经完成“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重任,以此回报了先帝的知遇之恩。
C.第③段作者阐明了自己和其他朝臣的责任,并以“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来劝勉刘禅。
D.选文句句发自肺腑,情辞恳切,体现了“表”这种文体“动之以情”的特征。
(2023·天津·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先恭王①性刚直。
当时誉②鄂文端公③相业,先王颇不以为然,曰:“居相位者,当有相度,西林偏袒乡党,非持平天下之道也!”素.喜刘文正、裘文达、曹文恪④诸公,每训梿⑤必以诸城⑥为式⑦。
《出师表》阅读答案《出师表》阅读答案1出师表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4 分)①先帝不以臣卑鄙()②以光先帝遗德()③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④悉以咨之()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出师表阅读答案1【甲】出师表诸葛亮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乙】史记.管晏列传司马迁桓公①既立,使鲍叔牙②为宰相。
辞曰:“若必治国家者,则其管夷吾③乎。
臣之所不及管夷吾者五。
”乃使人请于鲁庄公曰:“寡君有不令之臣,在君之国,欲以戮之于群臣,故请之。
”庄公使束缚,以予齐使。
齐使受之而退。
比至,三衅④三浴之。
桓公亲迎于郊,而与坐而问焉。
遂以为相。
[注]①桓公:即齐桓公,春秋五霸之一。
②鲍叔牙:人名,齐国大臣。
③管夷吾:即管仲,春秋时齐桓公任用其为国相,他最终协助齐桓公成就了霸业。
④衅:以香涂身曰衅。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②以予齐使:2.下列句子中的“之”与例句中的“之”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A.欲以戮之于群臣B.咨臣以当世之事C.送杜少甫之任蜀州D.臣之所不及管夷吾者五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2)桓公亲迎于郊,而与坐而问焉。
4.甲文中的“先帝”与乙文中的“桓公”在对待人才的问题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5.使用选文中诸葛亮和管夷吾的相关事迹,最适合证明下面的哪个观点()A.人应该学会谅解。
B.人应该知难而退。
C.人应该知恩图报。
D.人应该谦虚谨慎。
参考答案:1.(1)身份低微,见识短浅(2)给,交给2.B3.(1)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尽忠于陛下您的职责和本分啊。
(2)桓公亲自到郊外迎接他归来,并与他座谈,向他询问治国的方法。
容斋随笔阅读训练题及答案容斋随笔阅读训练题及答案阅读下面两篇短文,完成8~11小题。
(12分)【甲】于是(邹忌)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乙】魏郑公①谏止唐太宗封禅②,日:“今有人十年长患,疗治且愈,此人应皮骨仅存,便欲使负米一石,日行百里,必不可得。
隋氏之乱,非止十年,陛下为之良医,疾苦虽已安,未甚充实。
告成天地,臣切有疑。
”太宗不能夺③。
(节选自《容斋随笔》)注:①魏郑公:魏征。
②封禅:古代帝王在泰山举行的祭祀天地的典礼。
③夺:使之改变。
不能夺,无言反驳。
8.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2分)(1)臣之妻私臣()(2)皆以美于徐公()(2)魏郑公谏止唐太宗封禅()(4)今有人十年长患()【答案】私:偏爱于:过,比谏止:劝阻患:患病【解析】“私”原指偏私,不公道,这里是妻子对丈夫的感情,因此可以解释为偏爱。
“于”作介词用时,有如下三种意义:①引出动作的处所、时间、对象等,可译作“在”、“到”、“向”、“从”、“对于”等。
②表示比较,相当于“过”。
③在被动句中引出动作的主动者,可译作“被”。
“美于徐公”即“美过徐公”,也就是“比徐公美”。
“谏”意为规劝君主、尊长或朋友,使之改正错误和过失。
“止”是禁止,阻止之意,“谏止”在这里可译作“劝阻”。
“患”有担忧,忧虑和忧患,灾祸两个义项。
由“忧患,灾祸”引申出“毛病”、“疾病”、“患……病”三个义项,句中“长患”可以理解为长期(久)患病。
9.把下面句中翻译成现代汉语。
《容斋随笔》选段阅读理解附答案《容斋随笔》选段阅读理解附答案汉士择所从汉自中平黄巾之乱,天下震扰,士大夫莫不择所从,以为全身远害之计,然非豪杰不能也。
荀彧少时,以颍川四战之地,劝父老亟避之,乡人多怀土不能去。
彧独率宗族往冀州,袁绍待以上宾之礼。
彧度绍终不能定大业,去而从曹操。
其乡人留者,多为贼所杀。
袁绍遣使迎汝南士大夫。
和洽独往荆州,刘表以上客待之。
洽曰:“所以不从本初,避争地也。
昏世之主,不可黩近,久而不去,谗慝将兴。
”遂南之武陵,其留者多为表所害。
曹操牧兖州,陈留太守张邈与之亲友。
郡士高柔独以为邈必乘间为变,率乡人欲避之,众皆以曹、张相亲,不然其言。
柔举家适河北,邈果叛操。
郭嘉初见袁绍,谓其谋臣辛评等曰:“智者审于量主,袁公多端寡要,好谋无决,难与共济大难,吾将更举以求主,子盍去乎?”评等曰:“袁氏今最强,去将何之?”嘉不复言,遂去依曹操。
操召见,与论天下事。
出曰:“真吾主也。
”杜袭、赵俨、繁钦避乱荆州,钦数见奇于表,袭曰:“所以俱来者,欲全身以待时耳。
子若见能不已,非吾徒也。
”及天子都许,俨曰:“曹镇东必能济华夏,吾知归矣。
”遂诣操。
河间邢颙在无终,闻操定冀州,谓田畴曰:“闻曹公法令严,民厌乱矣,乱极则平,请以身先。
”遂装还乡里。
畴曰:“颙,天民之先觉者也。
”孙策定丹阳,吕范请暂领都督,策曰:“子衡已有大众,岂宜复屈小职!”范曰:“今舍本土而托将军者,欲济世务也,譬犹同舟涉海,一事不牢,即俱受其败,此亦范计,非但将军也。
”策从之。
周瑜闻策声誉,便推结分好,及策卒权立,瑜谓权可与共成大业,遂委心服事焉。
诸葛亮在襄阳,刘表不能起,一见刘备,事之不疑。
此诸人识见如是,安得困于乱世哉!(选自《容斋随笔》,有删改)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可黩近黩近:亲近B.柔举家适河北适:到C.子盍去乎盍:何不D.袁公多端寡要寡要:少谋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能够表现“汉士择所从”的一组是()①袁绍遣使迎汝南士大夫②陈留太守张邈与之亲友③嘉不复言,遂去依曹操④曹镇东必能济华夏,吾知归矣⑤孙策定丹阳,吕范请暂领都督⑥策从之A.①②③B.①⑤⑥C.②④⑥D.③④⑤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汉朝自从平定黄巾之乱以后,天下动荡不宁,士大夫都在选择自己将要跟随的对象,以此来保全自己。
《容斋随笔》的阅读理解及答案白居易为左赞善大夫?,盗杀武元衡,京都震扰。
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刷朝廷耻,以必得为期。
宰相嫌其出位,不悦,因是贬江州司马。
此《唐书》本传语也。
案是时宰相张弘靖、韦贯之,弘靖不足道,贯之于是为失矣。
白集载《与杨虞卿书》云:“左降诏下,明日而东,思欲一陈于左右。
去年六月,盗杀右丞相于通衢中,迸血体,磔发肉,所不忍道。
合朝震栗,不知所云。
仆以书籍以来,未有此事。
苟有所见,虽畎亩皂隶之臣,不当默默,况在班列,而能胜其痛愤耶?故武丞相之气平明绝,仆之书奏午入。
两日之内,满城知之,其不与者,或语以伪言,或陷以非语,皆曰:‘丞、郎、给、舍、谏官、御史,尚未论请,而赞善大夫何反忧国之甚也!’仆闻此语,退而思之,赞善大夫诚贱冗③耳,朝廷有非常事,即日独进封章,谓之忠,谓之愤,亦无愧矣!谓之妄,谓之狂,又敢逃乎?以此获辜,顾何如耳,况又不以此为罪名乎!”白之自述如此。
然则一时指为出位者,不但宰相而已也。
史又曰:“居易母坠井死,而赋《新井篇》,以是左降。
”前书所谓不以此为罪名者,是已。
(洪迈《容斋随笔》)【注】①左赞善大夫:的东宫太子府属官,负责讽喻规劝。
②武元衡:时任右丞相,上朝途中为政敌所杀。
③丞、郎、给、舍:皆为朝廷要职。
谏官、御史:皆为朝廷言官。
1.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4分)(1)以必得为期(2)案是时宰相张弘靖、韦贯之(3)而能胜其痛愤耶(4)而赋《新井篇》2.下列加粗的双音节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A.明日而东B.仆以书籍以来C.不但宰相而已也D.前书所谓不以此为罪名者3.文中加波浪线的“此事”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之”指代的是__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4.把文中的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5分)仆闻此语,退而思之,赞善大夫诚贱冗耳,朝廷有非常事,即日独进封章,谓之忠,谓之愤,亦无愧矣,谓之妄,谓之狂,又敢逃乎?_______________5.有此文可知,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的原因有(4分)(1)(2)答案1.(4分)(1)捕获,抓到;(2)考查,查看;(3)承受,忍受;(4)写作2.(2分)D3.(2分)宰相武元衡被当街残忍地杀害(1分)白居易上疏要求限期缉拿凶手(1分)4.(5分)我听了这样的议论,回家后细想,赞善大夫固然官职低微,而朝中发生这样的特殊事件,当即独自上疏,说这是忠诚,这是义愤,也问心无愧!说这是虚妄,张狂,又怎敢逃避罪名呢?5.(4分)⑴作为左赞善大夫,上疏力主限期缉拿杀害武元衡的凶手(1分),被认为越职(1分)⑵白居易母坠井死,他却写了《新井篇》(1分),被认为有违礼教(1分)[《容斋随笔》的阅读理解及答案]。
(一)阅读(甲)(乙)两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
谓亮日:“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
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亮涕泣日:“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建兴元年,封亮武乡候,开府治事。
顷之,又须益州牧。
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
南中诸郡,并皆叛乱,亮以新遭大丧,故未便加兵,且遣使聘吴,因结和亲,逐为与国。
三年春,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
军资所出,国以富饶,乃治戎讲武,以俟大举。
五年,率诸军北驻汉中,临发,上疏曰:“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选自《三国志·诸葛亮传》)(乙)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12.下列语句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A.不求闻达/于诸侯B.遂许/先帝以驱驰C.三顾/臣于草庐/之中D.躬/耕于/南阳13.下列加点的字词用法意义不相同的一组是()A.咸.决于亮咸.来问讯B.属以.后事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C.其秋悉.平悉.以咨之D.此臣所以..兴隆也..报先帝此先汉所以14.根据上下文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______(2)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______(3)庶竭驽钝..______(4)深入不毛.______15.翻译句子。
(1)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
(2)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16.比较阅读两文后,回答下面的问题。
(1)甲文中的主要事件可用乙文中的“________”这句话来概括。
(2)“且遣使聘吴,因结和亲,遂为与国”,体现了诸葛亮一贯的外交政策是:________。
(3)甲文中的“三年春,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
《出师表》《容斋随笔》比较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试题。
(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
(节选自《出师表》)
(二)魏郑公①谏止唐太宗封禅②,日:“今有人十年长患,疗治且愈,此人应皮骨仅存,便欲使负米一石,日行百里,必不可得。
隋氏之乱,非止十年,陛下为之良医,疾苦虽已安,未甚充实。
告成天地,臣切有疑。
”太宗不能夺③。
(节选自《容斋随笔》)
注:①魏郑公:魏征。
②封禅:古代帝王在泰山举行的.祭祀天地的典礼。
③夺:使之改变。
不能夺,无言反驳。
1.下面各组中加点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以光先帝遗德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
B.引喻失义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C.亲贤臣,远小人
肉食者,未能远谋(《曹论战》)
D.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2.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泽成现代汉语。
(4分)
(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2)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3.语段(一)中诸葛亮向后主提出了三条建议,其中哪一条最重要?为什么?(3分)
4.同样是劝谏君主,诸葛亮和魏郑公的劝谏艺术有什么不同?(2分)
参考答案:
1.D(2分)
2.(1)这确实是万分危急、生死存亡的时刻:(译对大意,1分;“秋"译对1分。
共2分)(2)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室的兴盛,就指日可待了。
(译对大意,1分;“隆”译对1分。
共2分)(共4分)
3.亲贤臣远小人(1分)因为只有亲贤臣远小人,才能做到广开言路,才能赏罚分明。
(2分)(意思对即可。
共3分)
4.诸葛亮:直言进谏。
(1分)魏郑公:运用比喻委婉劝谏。
(1分)(意思对即可。
共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