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基础知识【古建专家精心整理】(九)(完)
- 格式:ppt
- 大小:13.10 MB
- 文档页数:50
古建基础知识《古建基础知识:穿越时光的建筑智慧嘿,朋友们!今天咱们来唠唠古建基础知识,这可就像打开了一扇通往古代神奇世界的大门。
古建就像是凝固的历史书,每一个部件、每一种风格都藏着说不完的故事。
先说说那飞檐翘角吧,你看古建筑的屋檐,就像鸟儿展翅欲飞一样,可有意思了。
这飞檐可不单是为了好看,这里头啊,大有讲究。
它可以把雨水甩得远远的,避免雨水侵蚀墙体。
而且在古人眼里,这飞檐还代表着一种向上的力量,就好像冲向天空的渴望呢。
再看古建筑的柱子,那可都是顶梁柱。
柱子可不能随便立着,它得符合各种力学原理,稳稳当当撑起整个房子。
你看故宫里那些粗壮的柱子,那气场,就像一群忠诚的卫士,守护着古老的宫殿几百年,甚至上千年都不倒。
这些柱子上有时候还刻着精美的花纹,就像它们穿着华丽的衣服,有植物的图案,寓意着生机盎然,还有神兽的模样,好像是在为房子镇宅驱邪。
古建的色彩也是一绝。
红红绿绿的,特别鲜艳,但是又一点也不觉得俗气。
像北京颐和园里的建筑,那红色的墙和绿色的瓦,在蓝天白云下显得特别耀眼。
红色象征着吉祥、繁荣,绿色呢,有一种清新和宁静的感觉,搭配在一起,活脱脱就是一幅绝美的画卷。
这色彩就像古人的时尚密码,他们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都涂在了房子上。
不过说起古建基础知识,还得聊聊那些榫卯结构。
这就像是建筑界的超级拼图,没有一颗钉子,全靠木块之间巧妙地拼接。
榫卯就像两个人的手,握在一起天衣无缝。
能抗震,地震来了,榫卯结构的建筑就像打太极一样,晃悠悠地化解力量。
而且榫卯还能方便拆卸组装,古人搬家说不定还能带着房子走呢,哈哈,当然这是开玩笑的。
古建基础知识看起来好像很深奥,其实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就会发现这些古老的建筑智慧就像耳边一位亲切的长辈在讲述过去的故事。
它们不仅仅是建筑,更是中华民族先辈们的心血结晶。
可惜啊,现在有些古建破旧不堪或者被破坏了,我们应该像珍惜传家宝一样好好珍惜古建,把这穿越时光的建筑智慧好好传承下去,让咱们的后代也能看到这些美轮美奂的奇迹。
古建维修入门知识点总结古建筑作为我国丰富而独特的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厚的历史和人文内涵。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古建筑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损坏和老化现象。
为了保护和修复这些古建筑,我们需要掌握一些古建维修的入门知识。
本文将总结一些关键的知识点,帮助读者对古建维修有个初步的了解。
一、古建筑的材料和结构特点古建筑在材料和结构上与现代建筑有许多不同之处。
首先,古建筑常常使用木材、砖石和陶瓷等天然材料,这些材料需要特殊的保养和修复技术。
其次,古建筑的结构通常采用榫卯结构,如斗拱、斗栱、悬山等,这些结构需要维修工匠熟悉其组成和连接方式,以便进行正确的修复。
二、古建筑的损坏类型和原因古建筑的损坏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腐蚀、风雨侵蚀、地震震动、结构老化等。
腐蚀主要是由于古建筑长时间暴露在外的潮湿环境中,使木材和石材受到细菌、真菌和昆虫侵蚀;风雨侵蚀则是古建筑屋面、墙体等受到风沙、雨水的冲刷和侵蚀;地震震动会引起古建筑结构的位移和破坏;结构老化则是由于时间的推移,古建筑结构中的材料发生变化而引起。
三、古建维修的基本原则进行古建维修时,需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首先,不破坏原有的建筑材料和结构,尽可能保持其原貌;其次,修复时应尽量使用与原材料相似的材料;第三,维修过程中要注重材料的保存和修复技术的研究,以保证修复效果的持久和可信性。
四、古建维修的具体技术古建维修涉及多种具体技术,下面列举几个重要的技术点。
首先,对于木结构的维修,可以采用加固和替换的方法。
加固可以通过设置结构加强件或使用粘合剂等方式来增加木材的强度;替换则是将严重损坏的部分进行整体更换,恢复原有的结构。
其次,对于砖石结构的维修,可以采用填缝和补丁的方法。
填缝主要是在古建筑墙体上填充石灰浆或石材胶,以填补砖石之间的裂缝,增加整体的稳定性;补丁则是将严重破损的砖石部分更换或修补。
此外,还有彩塑修复、彩绘修复、屋面修复等专门的技术方法,需要维修工匠进行专门的学习和实践。
中国古建筑基础知识目录一、基本概念 (2)1.1 古建筑的定义 (2)1.2 古建筑的分类 (3)1.2.1 按用途分类 (5)1.2.2 按结构类型分类 (5)1.3 古建筑的历史发展 (6)二、古建筑结构 (8)2.1 地基与基础 (9)2.2 墙体与柱子 (11)三、古建筑装修 (12)3.1 内部装修 (14)3.2 外部装修 (15)四、古建筑装饰 (16)5.1 园林的定义与特点 (18)5.2 园林的布局与元素 (20)5.3 园林的设计理念 (21)六、古建筑保护与修复 (22)6.1 古建筑保护的重要性 (23)6.2 古建筑修复的原则与方法 (24)七、古建筑实例介绍 (25)7.1 皇家建筑 (26)7.2 宫殿建筑 (28)7.3 寺庙建筑 (29)7.4 传统民居 (30)八、古建筑文化 (31)8.1 建筑艺术 (32)8.2 建筑文化 (34)一、基本概念中国古建筑,又称中国古代建筑,是中国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起源于原始社会时期的穴居、巢居等简易居住形式,经过夏、商、周三代的初步发展,到秦汉时期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建筑体系,并在随后的各个朝代中不断发展和完善。
中国古代建筑以木结构为主要特征,采用柱、梁、枋、斗拱等构件组合成各种形式的建筑,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还经常运用雕刻、彩绘、砖雕、木雕等装饰手法,使建筑物更加美观和富有艺术价值。
中国古代建筑的类型丰富多样,包括宫殿、庙宇、宅第、园林、古城等。
宫殿是帝王居住和处理政务的地方,具有规模宏大、布局严谨、装饰华丽等特点;庙宇是祭祀神灵的地方,具有气势磅礴、造型独特的特点;宅第是普通百姓的住宅,注重实用性和舒适性;园林是供游览和休憩的场所,追求自然美和意境美;古城则是历史文化名城,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中国古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历史底蕴,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参观和欣赏。
中国古代建筑知识点中国古代建筑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代表着中华文明的辉煌成就。
它不仅在建筑技术上达到了独特的高度,还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
本文将介绍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知识点,包括建筑结构、建筑材料、建筑风格以及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一、建筑结构1. 木构建筑:中国古代建筑以木构建筑为主,其特点是檩柱结构稳固,榫卯连接工艺精湛。
代表性建筑有故宫、颐和园等。
2. 石构建筑:石构建筑主要采用石材进行建造,如石块、砖石等。
石构建筑在墓葬、寺庙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代表性建筑有长城、洛阳白马寺等。
3. 砖木结构:砖木结构是中国古代建筑的典型形式,通过榫卯和砖石的结合,使建筑更加牢固。
代表性建筑有北京的天坛、孔庙等。
4. 土木结构:土木结构是中国古代建筑中使用土壤和植物材料进行建造的一种方式。
代表性建筑有土楼、黄土高原上的窑洞等。
二、建筑材料1. 木材:中国古代建筑中广泛使用各种木材,如松木、柏木、榉木等。
木材具有韧性和耐久性,适合用于建筑结构。
2. 石材:石材是中国古代建筑中常用的材料,如花岗岩、大理石等。
石材坚硬耐用,适合用于建筑的基础和装饰。
3. 砖石:砖石是中国古代建筑中常用的材料,如青砖、琉璃瓦等。
砖石制作工艺精湛,用于建筑的墙体和屋顶。
4. 泥土:泥土是中国古代建筑中常用的材料,如黄土、黏土等。
泥土具有良好的保温性能,适合用于建筑的墙体和地基。
三、建筑风格1. 宫殿式建筑:宫殿式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一种重要风格,代表了封建王朝的权力和威严。
它以故宫为代表,具有严谨的布局和宏伟的气势。
2. 园林式建筑:园林式建筑注重营造自然景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颐和园是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杰出代表,以其精美的园林景观而闻名。
3. 寺庙式建筑:寺庙式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一种宗教建筑风格,代表了佛教和道教的信仰。
白马寺是中国古代寺庙建筑的典范之一。
4. 民居式建筑:民居式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一种常见风格,代表了普通人民的居住方式。
中国古建筑基础知识- 古建保护与修复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征1.建筑外形上的特征:具有屋顶,屋身和台基三部分。
2.建筑结构的特征:木构架结构(木构架:屋顶和屋身部分的骨架)。
基本做法:以立柱和横梁组成构架,四根柱子组成一间,一栋房子有几个间组成。
3.建筑群体布局的特征:组合原则:以院子为中心,四面布置建筑物,每个建筑物的正面都面向院子,并在这一面设门窗。
规模较大的建筑由若干个院子组成。
有显著的中轴线,线上布置主要的建筑物,两侧的次要建筑多作对称的布置。
4.建筑装饰及色彩的特征装饰细部:梁枋,斗拱,檩椽等结构构建经艺术加工发挥装饰作用。
色彩:古代建筑中最显著特征之一。
宫殿庙宇中黄色琉璃瓦顶,朱红色屋身,檐下阴影里用蓝绿色略加点金,在衬以白色石台基,轮廓鲜明富丽堂皇。
一般住宅中用青灰色的砖墙瓦顶,或用粉墙瓦檐,木柱,梁枋门窗等多用黑色,褐色或本色木面。
彩画:建筑装饰中的重要部分。
做在檐下及室市内的梁,枋,斗拱,天花及柱头上。
构图密切结合构件本身的形式,色彩丰富。
明清时期常用的有和玺彩画,旋子彩画和苏式彩画。
藻井:中国传统建筑中天花板上的一种装饰。
名为“藻井”,含有五行以水克火,预防火灾之义。
一般都在寺庙佛座上或宫殿的宝座上方。
是平顶的凹进部分,有方格形、六角形、八角形或圆形,上有雕刻或彩绘,常见的有“双龙戏珠”。
屋顶中国古典建筑的外观特征极为明显,都由屋顶、屋身、台基三部分组成,史称“三段式”。
三段式之中以大屋顶最为典型。
中国古代建筑,在形态上的显著特征是大屋顶。
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被称为中国建筑之冠冕,最显著的特征是屋顶的流畅的曲线和飞檐,最初的功能是为了快速排泄屋顶的积水,后来逐步发展成等级的象征。
从汉代初得雏形至明清规格化,屋顶形式经历了漫长的演变历程,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中国古代建筑造型优美,尤其以屋顶造型最为突出,主要有庑殿、歇山、悬山、硬山、攒尖、盝顶、卷棚顶等形式。
屋顶使建筑物显得稳重协调,而且还增添了建筑物飞动轻快的美感。
古代建筑知识点古代建筑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艺术的瑰宝。
本文将从建筑风格、建筑材料和建筑技术三个方面,介绍古代建筑的知识点。
一、建筑风格1. 木构建筑风格木构建筑是古代建筑中最早出现的一种风格。
它以木材为主要结构材料,具有独特的风貌和造型。
木构建筑常见的有梁架式、斗拱式和斗栱式等。
2. 石构建筑风格石构建筑是古代建筑中较为常见的一种风格。
它以石材为主要结构材料,具有坚固耐久的特点。
石构建筑常见的有台基式、柱式和拱式等。
3. 砖瓦建筑风格砖瓦建筑是古代建筑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风格。
它以砖瓦为主要结构材料,具有丰富多样的造型和装饰。
砖瓦建筑常见的有砖砌式、瓦顶式和砖雕式等。
二、建筑材料1. 木材木材是古代建筑中最常用的材料之一。
它具有轻便、易加工的特点,适合用于搭建房屋的结构框架。
常见的木材有松木、柏木和榆木等。
2. 石材石材是古代建筑中常用的材料之一。
它具有坚固耐久的特点,适合用于建筑的基础和墙体。
常见的石材有大理石、花岗岩和青石等。
3. 砖瓦砖瓦是古代建筑中广泛使用的材料之一。
它具有成本低、施工方便的特点,适合用于建筑的墙体和屋顶。
常见的砖瓦有青砖、黄瓦和琉璃瓦等。
三、建筑技术1. 斗拱技术斗拱技术是古代建筑中一种常用的结构技术。
它通过斗拱的相互支撑,使建筑更加稳固。
斗拱技术常见于宫殿和寺庙等大型建筑。
2. 榫卯技术榫卯技术是古代建筑中一种常用的连接技术。
它通过榫和卯的嵌合,使建筑结构更加牢固。
榫卯技术常见于木构建筑和桥梁等。
3. 筑台技术筑台技术是古代建筑中一种常用的基础技术。
它通过筑台的高度和坚固,使建筑能够抵御地震和水灾等自然灾害。
筑台技术常见于城墙和城楼等防御性建筑。
四、建筑装饰1. 木雕木雕是古代建筑中常见的一种装饰手法。
它通过雕刻木材的纹饰和图案,使建筑更加美观。
木雕常见于宫殿和庙宇等宏伟建筑。
2. 石雕石雕是古代建筑中常用的一种装饰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