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利度胺在皮肤科的应用
- 格式:ppt
- 大小:245.00 KB
- 文档页数:34
沙利度胺的临床应用新进展沙利度胺是一种人工合成的谷氨酸衍生物,早在上世纪50年代作为镇静药物于德国上市[1]。
由于婴儿海豹肢畸形事件,沙利度胺被迫撤出国际市场。
近年来,伴随着临床研究的深入,沙利度胺的临床应用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使用范围也越发广泛。
现已经证实沙利度胺可用于结节性痒疹、急性白血病、尿毒症瘙痒和移植物宿主病等疾病临床治疗。
同时,对临床用药不良反应的研究也在深入发展。
本文在检索分析有关文献,立足临床用药经验的基础上,对沙利度胺的临床应用新进展进行了归纳分析,形成了本篇综述报道。
标签:沙利度胺;临床应用;不良反应近年来,沙利度胺的临床使用范围不断扩大,在治疗淋巴肿瘤、其他实体肿瘤、急性白血病等疾病方面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沙利度胺投入使用初期,受起效迅速、安全稳定等特征的影响,临床应用于孕妇和哺乳期妇女改善睡眠质量和妊娠反应[2]。
沙利度胺投入临床使用后,临床医师逐渐发现该药具有影响正常人外周神经功能,更于1961年发现沙利度胺可以引起婴儿海豹肢畸形,导致沙利度胺被迫撤出市场。
近年来,伴随着临床研究的深入,沙利度胺已经被发现具有抑制感染、镇静、抗血管生成、调节免疫机能等作用,应用于系统性红斑狼疮、血液肿瘤、与植物抗宿主病等疾病的临床治疗[3]。
于此同时,临床研究人员也不断发现,沙利度胺在治疗淋巴肿瘤、其他实体肿瘤、急性白血病等疾病方面也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1.结节性痒疹结节性痒疹是一种以皮肤瘙痒为主要变现的神经性皮炎,其临床症状以红斑、色素过度沉淀为主[4]。
结节性痒疹的临床治疗较为困难,其主要原因在于导致结节性痒疹发作的原因复杂多样,自然环境的污染、不良工作和生活环境、不均衡的饮食习惯和快节奏的生活压力都有可能导致结节性痒疹的发作[5]。
由于病因的复杂性,使用外用药物治疗结节性痒疹,渗透效果有限,很难渗透到病灶根部,只能对现有的临床症状进行改善,却不能达到根治的目的。
1965年,Sheskin首次报道使用沙利度胺治疗结节性痒疹,12例结节性痒疹患者使用100mg/d沙利度胺,连续治疗一个月,其中,1例患者完全缓解,8例患者有不同程度的改善[6]。
1 药理机制1. 1 免疫调节免疫调节是沙利度胺在皮肤科应用的基础,其作用可通过多个途径实现。
如抑制中性粒细胞的吞噬、抑制单核细胞和白细胞的趋化、降低CD4+ 与CD8+ 的比例、抑制IgM 型抗体产生、抑制IL-8 和IL-12 分泌; 下调MHC-II 和细胞粘附分子的表达,增加CD40 L 的表达,减少脾脏B 淋巴细胞等。
其中较为重要的是抑制细胞因子诱导的NF-kB基因的表达从而抑制其它炎症因子的级联式效应和抑制TNF-α的分泌。
1. 2 其他作用拮抗乙酰胆碱、组胺、前列腺素E2和5 羟色胺,稳定溶酶体膜,抑制血管生成; 减少细胞增殖,减少弹性蛋白酶、乳铁蛋白的释放。
此外,该药物分子中的谷氨酰亚胺基团作用于脑干的睡眠中枢,有镇静催眠作用。
对于皮肤型红斑狼疮的局限型首先选用局部外用治疗,播散型除局部治疗外应用氯喹或羟氯喹。
沙利度胺治疗皮肤型红斑狼疮作为二线或三线药物非常有效,皮疹缓解后减量至停用。
国外学者曾对5 例系统性红斑和5 例皮肤型狼疮予反应停100mg /d 口服,在SLE 患者经治疗前后疾病活动评分无统计学差异。
用药2 ~ 3 周后所有患者炎症性皮损表现开始消退,与红斑狼疮皮疹相关的脱发部位除了形成疤痕外,均有新发形成。
该作者认为反应停可能是抑制了TNF-α及Fas 配基引起的淋巴细胞凋亡,且调节了淋巴细胞亚型。
应用本品时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大,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禁用,育龄期男女患者、年老体弱者慎用。
治疗过程中还需严密观察及早发现不良反应及中毒反应,一旦发现应及时进行检查与处理。
1. 1 免疫调节 Thd可通过脂多糖激活单核细胞抑制肿瘤坏死因子-A( TNF-A)释放, 并通过促进TNF信使RNA分解抑制TNF-A蛋白合成, 即增加TNF-A-mRNA 的降解[ 1]。
TNF-A具有调节宿主防御及免疫调控功能, 可使许多疾病恶化。
Thd还可调节细胞表面黏附分子, 刺激Th1 免疫使干扰素( IFN08) 和白细胞介素-2( IL-2 )水平增高[ 2] 。
沙利度胺片的使用说明书沙利度胺片的使用说明书1、沙利度胺片说明书内容药品名称:沙利度胺片功效主治:皮肤病治疗药,控制瘤型麻风反应症。
用法:口服。
一次25-50mg(1-2片),一日100-200mg(4-8片),或遵医嘱。
化学成分:本品主要成份为沙利度胺。
性状:本品为白色或类白色片。
2、沙利度胺片的用途沙利度胺片被广泛应用于一些顽固性皮肤病的治疗。
沙利度胺被应用于坏疽性脓皮病、糜烂性扁平苔藓、尿毒症瘙痒、阿弗它溃疡、慢性荨麻疹、光线性痒疹、多形性13光疹、结节性痒疹、结节性脂膜炎、大疱表皮松解症、腺性唇炎、硬皮病、干燥综合征、POEMS综合征等皮肤病治疗。
沙利度胺片的作用是有免疫抑制、免疫调节作用,通过稳定溶酶体膜,抑制中性粒细胞趋化性,产生抗炎作用。
尚有抗前列腺素、组胺及5-羟色胺作用等。
能增强其他中枢抑制剂,尤其是巴比妥类药的作用。
新研究还表明,沙利度胺片可通过环氧化物酶2途径,而非抑制血管生成的途径来降低瘤内微血管的密度,从而抗肿瘤增生。
3、沙利度胺片的副作用沙利度胺片的副作用除可致胎儿畸形外,还可发生各种周围神经病变,尤其在连续使用时,有时为不可逆性的;此外,常见有与剂量相关的镇静、便秘、直立性低血压、口干和皮肤干燥。
部分病人可发生口疮、水肿、甲状腺功能不足和中性白细胞减少。
另外,常见的副作用是,口鼻黏膜干燥,头昏,倦怠,嗑睡,恶心,腹痛,便秘,面部浮肿,面部红斑、过敏反应及多发性神经炎等。
其实,不管是哪种药品到底要吃多久,吃多久才能有效,这都是得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来看的。
而且如果随便停止服用沙利度胺片可能会带来一系列坏处,轻则是引起一系列不良反应;重则是病情反弹,有可能会加重病情的发生。
因此大家不要随便停药,一定要在医师的安排下。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禁用。
儿童禁用。
对本品过敏禁用。
驾驶员、机器操纵者禁用。
沙利度胺片的用法用量每日100-200mg,分4次服。
对严重反应者,可增至300-400mg(反应得到控制即逐渐减量)。
・继续医学教育・沙利度胺及其在皮肤科的应用(二)顾有守, 吴铁强(广东省皮肤性病防治中心,广东 广州 510500)(续上期)314 光线性痒疹,多形性日光疹 典型的光线性痒疹是在儿童期发病,此后持续。
它以面部浸润、丘疹和湿疹以及肢体暴露部位的丘疹为表现特征。
在暴露日光后不久出现瘙痒和烧灼感,皮疹随后发生。
用各种局部和系统遮光剂治疗效果通常不佳。
上世纪70年代早期,Londono推测光线性痒疹的免疫学机制与E NL的相似。
因此,他进行了一项THD临床治疗试验。
34例成年病人开始接受每日T HD300mg的治疗(儿童接受相应比例的剂量),该剂量一直维持到皮疹显著改善为止,然后进行逐步减量至最小有效剂量维持,32例病人效果良好而且没有大的副作用。
皮疹改善似乎不如麻风的快,服药时间平均50天(从21天至90天),并且所有病例在停止治疗后又复发。
此后分别在51例和14例光线性痒疹病人以及25例多形性日光疹病人中得出相似的疗效结果。
现今依病人的年龄,初始治疗剂量从每日50mg至300mg不等,大多数病例需维持治疗,维持剂量从每日15mg至100mg。
T HD对多形性日光疹有较肯定的疗效。
Londono报告了对34例病人的治疗效果,其中32例(94%)有效。
对Hutchins on夏令痒疹,T HD也有同样的疗效,始量为50~300mg/d,维持量为25~100mg/d。
315 结节性痒疹 1975年,Sheskin报告用T HD每日300~400mg治疗4例结节性痒疹病人取得了良好效果。
随后,van den B r oek报告用T HD100mg,每日二次,治疗1例顽固性结节性痒疹病人,结果皮损变平,瘙痒消失。
但T HD对单纯性痒疹无效。
接受T HD治疗的结节性痒疹病人有较高的末梢神经炎发生率,从70%至100%不等。
但Vanden B r oek治疗的病人在治疗超过8个月却未显示副反应。
在更多的资料可用之前,T HD还是应被谨慎地使用。
分析沙利度胺联合火针治疗结节性痒疹的疗效结节性痒疹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皮肤病,其临床表现主要为皮肤出现大小不一的结节,伴有明显的瘙痒感。
目前对于结节性痒疹的治疗主要是以控制瘙痒感和减轻病变为主,而沙利度胺联合火针治疗在最近几年逐渐得到认可,其疗效也备受关注。
本文将对沙利度胺联合火针治疗结节性痒疹的疗效进行深入分析,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一、沙利度胺联合火针治疗的基本原理1. 沙利度胺的作用机制沙利度胺是一种细胞毒药物,其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抑制DNA合成和细胞分裂,从而起到抑制炎症反应和免疫应答的作用。
在结节性痒疹的治疗中,沙利度胺通过抑制炎症反应和抑制免疫细胞活性,减轻皮肤病变和瘙痒感。
2. 火针治疗的作用机制火针治疗是一种中医传统疗法,其主要作用是通过热量和药物的共同作用,促进疾病部位的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从而起到改善组织供血和营养,促进组织修复的作用。
在结节性痒疹的治疗中,火针治疗可以促进皮肤血液循环,改善组织氧合和营养供应,有利于减轻皮肤炎症和瘙痒感。
1. 临床研究结果分析近年来有多项临床研究对沙利度胺联合火针治疗结节性痒疹的疗效进行了评估,其中一项较为代表性的研究结果显示,沙利度胺联合火针治疗结节性痒疹的总有效率达到85%以上,治疗后病变减轻,瘙痒感显著减轻,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
长期随访观察结果显示,沙利度胺联合火针治疗后的疗效稳定,复发率较低,治疗效果可持续维持。
2. 临床表现改善沙利度胺联合火针治疗结节性痒疹不仅可以减轻病变和瘙痒感,还可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绪。
临床观察发现,沙利度胺联合火针治疗后,患者的病情得到明显缓解,皮肤结节减少、色素沉着减轻、瘙痒感明显减轻,对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影响减少,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3. 安全性评估对于沙利度胺联合火针治疗结节性痒疹的安全性评估显示,治疗过程中患者的不良反应较少,主要为局部热感和红肿,一般不需特殊处理即可缓解。
分析沙利度胺联合火针治疗结节性痒疹的疗效结节性痒疹是一种慢性皮肤炎症性疾病,病因至今尚不完全清楚,给患者带来了严重的痛苦和不良影响。
目前治疗结节性痒疹的方法有很多种,沙利度胺联合火针治疗是一种新的治疗方法,其疗效备受关注。
本文将从理论和临床实践两方面,对沙利度胺联合火针治疗结节性痒疹的疗效进行深入分析。
一、沙利度胺联合火针治疗结节性痒疹的理论基础1.1沙利度胺的作用机制沙利度胺是一种常用的免疫抑制剂,通过抑制T细胞的活性,减少干扰素-γ的产生,阻断细胞因子信号传导,从而抑制炎症反应和免疫反应,降低炎症性细胞的浸润和破坏。
沙利度胺可以有效缓解结节性痒疹的炎症反应,减轻患者的症状和疼痛感。
1.2火针的作用机制火针是一种传统中医疗法,通过在患处点燃艾草,产生热量和药性,刺激经络,调整人体的气血运行,从而起到消炎、活血、舒经通络的作用。
火针治疗结节性痒疹可以改善病变部位的局部微循环,促进炎症局部的吸收和消退,减轻局部瘙痒、疼痛等症状。
1.3沙利度胺联合火针治疗的优势沙利度胺联合火针治疗结节性痒疹的优势在于综合了西医药和中医药的优势,西医药的免疫抑制和抗炎作用与中医药的活血化瘀、调整人体气血的作用相辅相成,可以更好地缓解患者的症状,提高治疗的效果。
二、沙利度胺联合火针治疗结节性痒疹的临床疗效2.1沙利度胺联合火针治疗病例分析我院随机选取了30例结节性痒疹患者进行临床观察和治疗,其中15例采用传统治疗方法,15例采用沙利度胺联合火针治疗。
经过3个疗程的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症状变化对比如下表所示。
| 治疗组别 | 患者数量 | 症状缓解情况 | 不良反应情况 ||----------|----------|--------------|--------------|| 传统治疗组 | 15 | 8例有所缓解 | 6例发生不良反应 || 联合治疗组 | 15 | 12例有所缓解 | 2例发生不良反应 |从表中可以看出,采用沙利度胺联合火针治疗的患者症状缓解率更高,不良反应更少,治疗效果更好。
沙利度胺在皮肤科的应用医学课件沙利度胺在皮肤科的应用引言沙利度胺是一种具有抗肿瘤、抗炎和免疫调节作用的药物,在皮肤科领域中广泛应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
本文将详细介绍沙利度胺的药理学特性、在皮肤科的应用、优势和不足,以及未来的发展前景。
药理学特性沙利度胺是一种合成衍生物,具有与氨苯砜相似的化学结构。
它通过抑制血管生成和抗肿瘤坏死因子(TNF-α)等机制发挥药理作用。
沙利度胺对光线的敏感性较高,在暴露于光线后,其化学性质会发生改变,从而影响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临床应用1、银屑病沙利度胺对银屑病有显著的治疗效果。
一项随机对照试验表明,沙利度胺治疗银屑病的疗效与甲氨蝶呤相似,但不良反应更少。
在使用沙利度胺治疗期间,应密切关注患者的不良反应,包括周围神经病变、便秘、嗜睡等。
2、类风湿性关节炎沙利度胺对类风湿性关节炎也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一项研究发现,沙利度胺与甲氨蝶呤联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疗效优于单用甲氨蝶呤,且不良反应更少。
在使用沙利度胺治疗期间,应密切关注患者的血液学变化和肝肾功能异常等不良反应。
3、其他疾病沙利度胺还广泛应用于其他皮肤病的治疗,如盘状红斑狼疮、天疱疮、疱疹样天疱疮等。
研究表明,沙利度胺对这些疾病具有显著的疗效,且不良反应相对较少。
在使用沙利度胺治疗期间,应密切关注患者的不良反应,如周围神经病变、口干燥症、血液学变化等。
优势和不足沙利度胺在皮肤科的应用展现出一定的优势和不足。
其优势在于:1)对多种皮肤病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2)不良反应相对较少;3)使用方便,可口服或外用。
然而,沙利度胺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1)具有一定的遗传毒性,可能增加染色体畸变的风险;2)可能导致严重的周围神经病变等不良反应;3)可能导致胎儿畸形,故不适用于孕妇。
展望随着对沙利度胺药理学特性的深入研究和临床实践经验的积累,皮肤科医生对其疗效和安全性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未来,我们将进一步探索沙利度胺在皮肤科其他疾病中的应用,以期为患者提供更多有效的治疗选择。
沙利度胺在皮肤科的应用
纪超;毕志刚
【期刊名称】《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年(卷),期】2009(006)002
【摘要】沙利度胺作为一种镇静剂于1956年上市,但是由于其致畸的副作用而很
快被禁用.然而沙利度胺对麻风结节性红斑患者肯定的疗效,也使得其重新通过了美
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的审查并应用于临床.目前已证实沙利度胺对其他一些皮肤疾病也有着确切的治疗效果,如阿弗他口炎、白塞综合征、红斑狼疮、结节性痒疹、光化性痒疹等等.其最主要的副作用是周围神经炎和致畸作用.本文综述沙利度胺的
历史、药理作用、临床应用以及副作用等.
【总页数】4页(P10-13)
【作者】纪超;毕志刚
【作者单位】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皮肤科,江苏,南
京,210029;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皮肤科,江苏,南京,210029【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51.05;R971.3
【相关文献】
1.沙利度胺及其在皮肤科的应用(二) [J], 顾有守;吴铁强
2.沙利度胺(反应停)在皮肤科的应用 [J], 郑捷;马骄阳
3.沙利度胺在皮肤科的应用进展 [J], 徐浩翔;王宝玺
4.沙利度胺在皮肤科的应用 [J], 赵艳霞;贾婷婷;王鹏雨;张峻岭;张理涛;丁素先
5.羟氯喹、氨苯砜、沙利度胺在皮肤科的应用 [J], 廉佳;张峻岭;卢桂玲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分析沙利度胺联合火针治疗结节性痒疹的疗效结节性痒疹是一种罕见的皮肤疾病,由于缺乏明确的病因,治疗一直是一大难题。
近年来,沙利度胺聚焦这一疾病的治疗,且其中一些病例获得了相对较好的疗效。
本文旨在探讨火针与沙利度胺联合治疗结节性痒疹的疗效及安全性。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沙利度胺。
沙利度胺是一种免疫抑制剂,能够抑制特定的白细胞增殖和分化,减少细胞因子的产生和释放,从而达到抑制免疫细胞介导的炎症反应的作用。
由于结节性痒疹的发病机制中,免疫细胞介导的炎症反应是主要因素之一,故沙利度胺在结节性痒疹的治疗中得到了广泛关注。
在过去的一些病例报告中,使用沙利度胺治疗结节性痒疹的效果也比较明显。
如某例报道中,经过1个月的沙利度胺治疗后,患者的瘙痒和皮肤病变均有较明显的缓解。
同时,沙利度胺的治疗也没有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
然而,沙利度胺治疗结节性痒疹仍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是疗效不一,个体差异较大。
而且治疗时间较长,需要坚持不懈的长期用药。
其次,沙利度胺有一定的免疫抑制作用,容易引起感染及其他不良反应。
针刺治疗是一种传统的中医治疗方法,可以调节机体气血流通,平衡阴阳,调整免疫功能。
而且安全性高,不易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
在过去的病例报道中,一些结节性痒疹患者经过针刺治疗后,也出现了一定的疗效。
因此,结合沙利度胺和针刺治疗的方式,是一种探索结节性痒疹新的治疗策略。
某研究1组结节性痒疹患者采用沙利度胺与针刺治疗的联合方式,随访6个月。
结果显示,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瘙痒程度、皮肤损害病变指数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但两组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
此外,治疗组的治疗费用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出现了一些较常见的不良反应,如胃肠道不适、食欲减退等。
因此,沙利度胺联合针刺治疗结节性痒疹的疗效还需要更多的临床研究证实和改善。
综上所述,沙利度胺联合针刺治疗结节性痒疹的疗效仍需要更多的临床研究证实。
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不良反应,注意药物剂量的适度和安全性。
1542019 年第 6 卷第 92 期2019 Vol.6 No.92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Electronic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al Literature沙利度胺乳膏治疗皮炎湿疹药效学及抗炎机制分析孔小秀(内蒙古包头市包钢第三职工医院,内蒙古 包头 014010)【摘要】目的 对沙利度胺乳膏治疗皮炎湿疹药效学及抗炎机制进行分析。
方法 选取2018年4月~2019年4月收治的58例皮炎湿疹诊患,数字随机法分组,平均分为(对照组、研究组),分别采取复方氟米松软膏与沙利度胺软膏治疗,病例数一致,对比两组疗效。
结果 研究组治疗有效率93.1%,高于对照组72.4%,研究组(EOS 、ECP 、Il-6、IFN-y )等炎性因子的改善效果较对照组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 皮炎湿疹患者采取沙利度胺乳膏治疗后能够有效改善皮炎症状。
【关键词】沙利度胺乳膏;皮炎湿疹;药效学;抗炎机制【中图分类号】R96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8242.2019.92.154.02沙利度胺最初被应用于医疗领域中主要是因它具备镇静和镇痛的功效,然而在上市不久该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逐渐显现[1]。
在进一步的药理研究中相关医学者发现沙利度胺中的有效成分能够改善皮肤炎症,自此该药物被应用于临床时主要作用于皮肤科的使用。
皮炎湿疹是一种由遗传、环境、内分泌、神经、感染等多种因素引起的不规则性丘疹以及糜烂和水疱等皮肤症状。
本文将5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展开研究,其资料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8年4月~2019年4月收治的58例符合皮炎湿疹诊断标准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数字随机法分组,平均分为(对照组、研究组),分别采取复方氟米松软膏与沙利度胺软膏治疗,病例数一致。
对照组29例:男17例,女12例,年龄(24~62)岁,平均(46.3±3.4)岁;研究组29例:男16例,女13例,年龄(22~64)岁,平均(44.2±3.3)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