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习题
- 格式:ppt
- 大小:15.74 MB
- 文档页数:5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考点过关】(考点夯实过关+中考真题实战)考点一秦统一中国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和巩固统一的措施1.(2023上·广东揭阳·七年级统考期中)秦统一岭南后,设置了南海郡、桂林郡、象郡。
任嚣为南海郡首任郡尉,赵佗初任龙川县县令,后接任南海郡郡尉,这是岭南历史上第一次划分行政区。
对此,认识不正确的是()A.秦朝在地方实行郡县制度B.赵佗掌管国家军事事务C.任嚣由朝廷直接任免D.秦朝的管辖范围大为拓展2.(2023上·黑龙江佳木斯·七年级校考期中)“初并天下,自以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乃更号曰‘皇帝’”。
后来“皇帝”成为封建国家最高统治者的称谓。
此称谓的出现与谁有直接关系()A.传说的黄帝B.夏朝建立者C.秦朝建立者D.周朝建立者3.(2023上·山东德州·七年级校考期中)翦伯赞说:“秦始皇……不自觉地顺应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方向……开创了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主义的新的历史时代。
”作者的理由是秦始皇()A.是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B.主持修建了都江堰C.灭六国,统一了全国D.任用商鞅,进行变法4.(2023上·青海海东·七年级统考期中)下图反映了秦朝建立之初,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的统一货币的政策。
图中方框空白框处应为()A.圆形方孔半两钱B.刀币C.布币D.蚁鼻钱1.考点夯实过关考点二秦的暴政陈胜吴广起义秦朝灭亡楚汉之争5.秦简:“五人共同盗窃,赃物在一钱以上,断去左足,并在脸上刺刻涂墨,判为刑徒。
”这段材料体现了秦朝()A.兵役繁重B.刑法严苛C.徭役繁重D.赋税沉重6.(2023上·山东临沂·七年级统考期中)仔细观察如下图,图中反抗暴秦的历史事件是()A.长平之战B.巨鹿之战C.大泽乡起义D.牧野之战7.(2023上·江苏淮安·七年级统考期中)《史记》中记述陈胜吴广因“失期,法皆斩”而起义,而根据1975年考古发现《云梦秦简》记载,在秦律中失期并不是死罪。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时空纵横】【阶段特征】政治上:秦朝完成国家统一,创立了中央集权的国家体制,奠定了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模式。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统一国家的特征得到完整体现。
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造成社会动荡,王朝走向衰败。
三国鼎立的形成,使分裂的中国走向局部的统一,为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
经济上:以农业为主的封建经济初步发展。
秦朝推行统一的度量衡和货币制度,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
西汉的休养生息政策使经济恢复,社会稳定。
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将铸币权收归中央等措施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
思想上:秦始皇“焚书坑儒”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言论。
汉武帝把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立为正统思想的核心,儒学成为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主流。
秦汉时期史学、文学、科学技术、艺术都有突出成就。
【知识建构】【考点梳理】第9课秦统一中国(p44)一、秦灭六国——实现统一1.条件:①使秦国国富兵强,具备了统一六国的条件。
②秦王嬴政雄才大略,善用人才。
采取了远交近攻的军事策略。
③人民希望结束战乱,这顺应历史发展趋势和人民要求。
2.过程:公元前230—公元前221年;顺序:韩赵魏楚燕齐。
3.结果:(时间),秦始皇嬴政建立秦朝,定都。
4.意义:结束了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
二、秦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一)目的:适应,加强(二)内容1、皇帝制度: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为,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总揽2、中央政权机构:由、、御史大夫统领,分别掌管、军事和监察事务,最后决断权由掌控3、地方行政制度:废除(制度),建立由直接管辖的郡县制。
郡县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三)影响1、郡县制的实行,使皇帝和朝廷牢牢地控制了,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的基本模式(2)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沿用,并不断完善和加强三、秦代的统一措施(一)目的:适应(二)措施1、文化上:统一文字,将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影响:使政令能够在;有利于2、经济上:①统一货币,以秦国的 作为标准货币,在全国流通 ※影响:改变了以往币制混乱的状况,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②以秦制为基础,统一度量衡制度;所有度量衡用器由国家统一监制 ※影响:便利了经济的发展 3、交通上①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并修筑贯通全国的道路※影响:使秦朝的陆路交通四通八达 ②开凿灵渠 ※影响:沟通了湘江和漓江;至今仍具有运输和灌溉功能 4、民族关系上 ①对南方:统一岭南及东南沿海地区;在越族地区设郡管理 ②对北方:派蒙恬北击匈奴,并修筑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秦朝的疆域: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达南海 (三)影响1、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2、有利于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交流,其进步作用对后世影响深远 ※评价秦始皇:功绩:(1)统一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大一统王朝的巩固设计说明为了巩固大一统王朝,汉武帝在政治、经济、思想和军事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
本节课主要以汉武帝时期存在的社会问题,以及汉武帝是如何解决这些社会问题的为线索,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研读史料,感知汉武帝为维护国家统一作出的努力,认识到维护和巩固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长期的任务。
学习目标1.了解汉武帝为巩固大一统王朝而在政治、经济、思想、军事等方面所采取的措施。
2.理解汉武帝巩固大一统局面的影响。
3.学会正确评价汉武帝。
4.理解统一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统一是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的历史主题。
重点难点重难点:“推恩令”的实施、尊崇儒术。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史料研读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等。
资源与工具(一)资源1.拓展阅读:《汉书》(书目)。
2.影视资料:《汉武大帝》(电视剧)。
(二)工具1.数字资源包、学习成果上传和互动的平台。
2.图书馆资源、网络搜索工具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教学情境经过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等几代皇帝的努力,西汉的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出现了我国封建王朝的第一个治世局面——“文景之治”,但在繁荣的背后,却暗藏着危机。
汉武帝即位后,遇到了哪些新问题?他又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二、预习检查1.汉武帝为什么要巩固大一统王朝?2.汉武帝为巩固大一统王朝而采取了哪些措施?三、学习任务一导入新课教师过渡: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写道:“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同学们,你们知道其中的“汉武”是谁吗?他在位时采取了哪些措施巩固了大一统局面,使西汉王朝进入鼎盛时期?教师讲述:大一统不仅是指疆域上的“大统一”,更是指中央加强对国家政治、经济、思想、军事等方面的统一领导,形成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局面。
【设计意图】以学生熟悉的诗词为导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学习任务二削弱地方势力(政治方面)1.“推恩令”教师活动:出示材料,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67页的内容,思考汉武帝即位初期面临的政治问题。
初中历史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是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课。
本课主要讲述了秦汉时期我国的历史变迁,包括秦朝的建立、西汉和东汉的更迭以及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我国封建社会的起始,认识秦汉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理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秦汉时期的历史了解还不够深入。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夏商西周的历史,对我国古代历史的发展有了初步的认识。
针对学生的这一特点,我在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把握秦汉时期的历史脉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秦汉时期的历史变迁,认识秦汉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理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民族自豪感,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秦汉时期的历史变迁,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2.教学难点:秦汉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理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概念及其重要性的阐述。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讲授法、提问法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地图等教学辅助材料,生动形象地展示秦汉时期的历史场景,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秦汉时期的地图,引导学生关注我国封建社会的起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秦汉时期的历史变迁,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
3.合作探究:分组讨论秦汉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1.秦始皇和汉武帝在位期间,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巩固和维护中国的统一格局,对后世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阅读材料,并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中国几千年来一直采用君主制,政权归皇帝一人掌握。
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表现为高度的中央集权,这是占主导地位的制度。
(1)材料一中的“制度”是谁首创的?该制度是诸子百家中哪一学派思想的应用?为了加强对地方的管理,该制度在地方上采取了什么措施?材料二汉高祖把子弟分封到外地做诸侯王,目的是让他们镇守四海,拱卫天子。
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诸侯王逐渐在封国内各自为政,不听天子诏令,出入公然使用天子礼仪车驾,时刻图谋举兵夺取皇位。
(2)阅读材料二,说说西汉时期国家出现了什么问题。
汉武帝是用何种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的?材料三秦汉时期的中央统治者,为了有效地维系“大一统”,都对统治思想进行了选择,用以规范、整齐全国上下的思想……(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采取了什么措施来“规范、整齐全国上下的思想”。
这一措施是诸子百家中哪一学派思想的体现?(4)概括秦始皇和汉武帝在我国历史发展进程中所起到的共同作用。
2.秦皇汉武缔造了秦汉帝国的辉煌,实现了秦汉大一统局面。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法度衡石丈尺。
车同轨。
书同文字。
——《史记·秦始皇本纪》汉武帝下令:“……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釱(一种刑罚)左趾,没入其器物。
”——《汉书·食货志》材料二:秦汉时期的中央统治者,为了有效地维护“大一统”,都对统治思想进行了选择,用以规范、整齐全国上下的思想。
——《“大一统”之梦》材料三:“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
”——《史记·蒙恬列传》(青)“凡七出击匈奴,斩捕首虏五万余级。
……(病)凡六出击匈奴,其四出以将军,斩首虏十一万余级……”——《史记·卫青霍去病列传》(1)据材料一,秦始皇和汉武帝分别在经济上采取了哪些措施?(2)据材料二,回答秦汉统治者“规范、整齐全国上下的思想”的目的是什么?(3)材料三反映出秦始皇和汉武帝时期共同抵御的是哪一少数民族?并列出一场相关的西汉时期的战役?(4)根据以上材料,概括出秦汉时期的阶段特征是什么?3.计量,事关国计民生,是确保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基础。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测试卷(含答案)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1.在张家口市区西部群山之中,有一座山峰叫赐儿山。
在山腰深处建有古云泉寺,至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
它是佛、道建在一处的寺庙。
上部为道,下部为佛。
我国道教的兴起和佛教的传播始于历史上的什么时期A.西周B.战国时期C.秦朝D.汉朝2.张仲景被后世尊称为“医圣”,是因为他A.擅长针灸和外科手术B.研制成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C.具有救死扶伤的精神D.著有《伤寒杂病论》,奠定中医治疗学基础3.造纸术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改进造纸工艺,降低纸的成本,提高纸的质量的东汉科学家是A.华佗B.张仲景C.祖冲之D.蔡伦4.下列人物在历史上以节俭著称的是A.商纣王B.夏桀C.汉文帝D.周幽王5.如图是成都地区出土的东汉彩绘陶击鼓说唱俑。
作为历史文物,它①表现了汉代高超的雕塑艺术水平②有助于我们了解当时的文化生活③增加了我们对说唱人的直观感受④证明了汉代娱乐方式的多样性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6.《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A.编年体通史 B.纪传体通史 C.断代史 D.古代史通史7.东汉中后期,朝政黑暗,政治腐败;社会动荡,人民游离失所,生活困苦,阶级矛盾导常尖锐。
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A.皇帝昏庸B.天灾人祸C.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D.外族入侵8.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是A.国人暴动B.牧野之战C.陈胜、吴广起义D.黄巾起义9.“丝绸之路经济带”赋予古代丝绸之路以崭新的时代内涵。
西汉时期丝绸之路的起点是A.咸阳B.长安C.洛阳D.成都10.西汉时开辟的横跨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给世界留下了“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精神遗产。
下面关于汉代丝绸之路说法正确的是①陆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是长安,最远可到达欧洲②汉朝时海上丝绸之路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和锡兰③丝绸之路是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④沿着丝绸之路,葡萄、石榴等水果和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入中国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11.《汉书•食货志》记载,西汉刚建立时,“民失作业,而大饥馑。
初中历史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是初中历史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秦朝和汉朝的历史,包括秦始皇统一六国、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汉朝的建立和发展等。
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可以了解秦汉时期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过程。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了解了夏商西周的历史,对古代中国的历史发展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对秦汉时期的历史知识相对较陌生,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进一步了解。
此外,学生对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概念可能还不够清晰,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加深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秦汉时期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过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秦汉时期历史的兴趣,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和国家观。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秦始皇统一六国、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汉朝的建立和发展。
2.教学难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过程。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了解秦汉时期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事件。
2.合作探讨:学生分组合作,探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过程。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秦汉时期的历史。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三单元相关内容。
2.课件: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
3.案例资料:准备与秦汉时期相关的历史案例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引入问题或故事,引起学生对秦汉时期的兴趣,如:“你们知道秦始皇是谁吗?他有什么样的成就?”让学生思考并回答,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课件呈现秦汉时期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事件,如秦始皇统一六国、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汉朝的建立和发展等。
初一历史上学期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9课秦统一中国一、秦灭六国1、秦统一全国的条件:①顺应民心,符合历史潮流;②商鞅变法使秦国最强。
③秦王嬴政雄才大略、任用贤能,谋求统一;④正确策略:远交近攻。
2、秦朝的建立: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秦朝,都城咸阳。
3、秦统一的意义: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战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1、秦始皇采取了哪些巩固统治的措施(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何影响?(1)政治上:措施:确立中央集权制度——国家最高统治者称皇帝(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行政、太尉——军事、御史大夫——监察),在地方推行郡县制。
影响:中央集权制度在我国沿用了2000多年,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2)文化上:措施:统一文字(小篆)。
影响: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有利于不同地域人民顺利沟通;促进了文化交流,巩固了国家统一。
(3)经济上:措施:统一货币(圆形方孔半两钱),统一度量衡。
影响:促进了各地的经济交流,巩固了国家统一。
(4)交通上:措施:车同轨(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开灵渠。
影响:便利了交通往来,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
(5)军事上:措施:统一岭南及东南沿海地区;北击匈奴修长城(秦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影响: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2、秦的疆域: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到南海,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之一。
3、秦始皇最大的功绩——统一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4、评价秦始皇(1)功:秦始皇为我国历史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①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②创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③采取统一文字、统一货币、度量衡;②开灵渠、筑长城御匈奴。
(2)过:实行暴政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焚书坑儒摧残了中国古代的文化。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单元体例固期的科技与文化单元备课说明一、单元课标要求基于《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阐述,本单元讲述的是秦汉时期的历史,学生将通过对本单元的学习,了解秦朝统一、陈胜和吴广等领导的秦末农民起义、西汉“削藩”和尊崇儒术,知道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和早期发展的过程;通过了解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 的开辟、汉武帝的大一统,知道西汉从建立之初的社会残破发展到国力强盛的变化及原因;通过了解西汉末到东汉的政治、社会动荡,了解佛教传入和道教产生的背景;知道这一时期的重要文化和科技成就,如司马迁与《史记》、蔡伦与造纸术、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华佗的故事等。
二、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讲述的是秦汉时期的历史。
进入秦汉,我国历史开始了第一个大一统时期。
这一时期在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和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
战国后期,秦国成为诸侯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具备了统一六国的条件。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为巩固统治,秦始皇创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秦朝统治者实行残暴统治,最终在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的打击下走向灭亡。
秦朝灭亡后,项羽、刘邦进行了历时四年的楚汉之争。
最终,刘邦建立起我国历史上又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西汉。
西汉建立后,统治者采取休养生息政策,使经济得以恢复,社会趋于稳定。
西汉在汉武帝时国力达到鼎盛,大一统的局面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
西汉时期开辟的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打破了东西方文明之间的隔绝状态,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
东汉的版图与西汉基本一致,但政局较为混乱。
东汉中后期,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导致政局动荡,黄巾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名存实亡。
秦汉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为科技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从而在许多领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考点清单】一、知识梗概:(时空概念)(大单元概念)秦汉时期(前221年—220年)前221年前207年前202年9年25年220年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二、考点清单考点1.秦朝的建立、巩固:1)秦朝建立:①时间:公元前221年; ②人物:秦王嬴政; ③都城:咸阳;④意义:秦朝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2)秦始皇统一后,采取了那些巩固统一的措施?(重点)(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1)政治上:确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三方面①皇帝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总揽全国军政大权;②中央政权机构: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行政、太尉—军事、御史大夫—监察);③在地方推行郡县制。
(2)经济上:①统一货币;②统一度量衡;(3)文化上:统一文字;(4)交通上:①车同轨;②开灵渠;(5)军事上:①北击匈奴;②修长城。
(6)思想上:焚书坑儒。
3)秦的疆域: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到南海。
4)秦始皇最大的历史功绩是什么:结束分裂,统一全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考点2.陈胜吴广起义(又名“大泽乡起义”)——揭竿而起1)爆发根本原因:秦的暴政2)爆发: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率众起义。
3)口号:“王侯将相,宁有种乎4)历史意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考点3.农民起义军推翻秦朝(最后推翻秦朝的是刘邦领导的起义军)1)项羽和刘邦起义:公元前207年——项羽与秦军的巨鹿之战,项羽以少胜多,大败秦军主力。
(成语:破釜沉舟)2)楚汉之争:(1)时间: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2)双方:项羽和刘邦;(3)目的:争夺帝位。
3)相关成语:破釜沉舟、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楚河汉界、四面楚歌、霸王别姬等。
考点4.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1.西汉的建立: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称为西汉,定都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