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造景设计实例分析
- 格式:ppt
- 大小:4.52 MB
- 文档页数:3
湿地公园的水生植物的配置与造景将推动湿地景观的发展,使湿地景观更具有其独特的地域性和更深刻的生态功能,也更与自然贴近。
湿地公园的可持续发展也必会使得我们的城市变得越来越生态、优美、宜居。
1.成都市湿地公园水生植物景观的类型1.1挺水植物景观该类景观在整个湿地公园的景观建设中具有较多的水生植物,主要特征为植株高度较大,植株上部在突出水面,可在水面上形成更为立体的景观效果埋入荷花、水葱及芦苇等植物,均可在水体内相应的位置构成艺术景观,只要满足水生植物的生长需求,便可获得预期的景观效果。
1.2浮叶植物景观该类景观主要是利用浮叶植物形成的景观类型,主要特征可表现为不存在地上茎,或者地上茎硬度不高,难以在地面上呈直立状态,如荇菜等。
该类植物可通过色彩的变化和叶片来提升水面景观的丰富性,可发挥重要的价值。
1.3漂浮型植物景观该类植物景观可通过风浪来改变水面景观的构成效果,主要特征为在水面漂浮的位置不固定,也能够对水面形成一定的装饰作用,如浮萍、满江红等。
不具有固定位置的植物可能会对整体的水面景观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在运用该类植物进行装饰时,便需将其固定在特定的区域内,避免其随意流动而对整体景观构成破坏。
1.4沉水型植物景观此类植物会沉入水中,只有少部分花朵会在水面上呈现出来,对整体景观效果并不会形成优化提升,因此在造景的过程相对应用较少。
该类植物通常会应用在浅水区内,且需保证水源较为清澈,这样便可对水体景观造成更为幽深的意境。
沉水植物主要为观赏性较强的苦草、狐尾藻等。
当前该类植物在湿地公园内应用率较高。
2.成都市湿地公园水生植物植物造景原则2.1 结合当地环境特点,协调水体生态平衡具体可依据地方的气候、地形等特征,结合区域的群落生态结构来考虑景观构造的延续性,尽量丰富生物品种,突出地方特色,倾向于选择本地的品种,以有效压缩经济成本为前提,构建出迎合生态发展的湿地公园水生植物景观。
公园景观需具有科普展示的功能,集中向当地群众展示湿地、生态等相关知识,以此提升群众对生态保护的意识。
植物造景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4篇)目录植物造景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4篇) (1)1植物造景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3)1 植物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作用 (3)1.1 园林景观设计 (4)1.2 中国古典园林 (4)1.3 植物在环境景观中的造景作用 (5)2 植物造景的概况 (5)2.1 植物造景的概念 (5)2.2 植物造景的意义 (6)3 植物造景的艺术原则 (6)3.1 色彩相宜的原则 (6)3.2 季相相宜的原则 (7)3.3 因景制宜的原则 (7)3.4 位置相宜的原则 (7)4 植物造景的设计形式 (7)4.1 列植 (8)4.2 群植 (8)5 结语 (8)2浅析现代园林植物景观设计 (10)关键词: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生态要求 (10)1 植物景观与自然景观失调的原因 (10)1.1 种植规划设计的意识淡薄 (11)1.2 缺乏有实力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人才 (11)1.3 种植设计模式化,景观缺乏特色 (11)2 做好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 (11)2.1 植物种类的选择原则 (11)2.2 确定景观种植方式的原则 (13)3 做好园林植物的景观设计 (13)3.1 树立园林植物景观的规划意识 (13)3.2 满足园林植物生长的生态要求 (14)3.3 考虑园林植物景观的艺术要求 (14)3.4 结合园林绿地的经济要求 (14)4 结束语 (15)3园林艺术的植物景观设计 (16)1植物景观设计概述 (16)2园林艺术中的植物景观设计原则 (16)2.1主体性原则 (16)2.2艺术性原则 (17)2.3生态性原则 (17)2.4文化性原则 (18)3园林艺术中的植物景观设计工作策略 (18)3.1根据园林分区功能,调整设计思路 (18)3.2根据植物特征,打破园林设计固有问题 (19)3.3引入园林全局景观设计思路 (19)4结语 (20)4园林植物配置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21)1植物造景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摘要:在所有的园林景观设计中植物都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植物造景也可以帮助园林构建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的必备条件。
杭州花港观鱼公园植物造景分析一、本文概述《杭州花港观鱼公园植物造景分析》是一篇旨在深入研究和探讨杭州花港观鱼公园植物造景艺术的学术论文。
本文首先将对花港观鱼公园的历史背景、地理位置及其在中国园林艺术中的重要地位进行简要介绍。
随后,文章将重点分析公园内植物造景的设计原则、手法和特色,包括植物种类的选择、配置方式、季节变化对植物景观的影响等方面。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进一步探讨花港观鱼公园植物造景的艺术价值和社会功能,如提升城市绿化水平、丰富市民文化生活等。
文章还将对花港观鱼公园植物造景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二、花港观鱼公园植物造景概况花港观鱼公园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是一座集园林艺术、花卉鉴赏、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综合性公园。
作为西湖十景之一,其独特的植物造景设计赋予了公园独特的魅力和气质。
公园内植物种类繁多,季相变化丰富,巧妙运用了中国传统的园林植物造景手法,如借景、对景、框景等,营造出一种“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自然景观。
在植物配置上,花港观鱼公园注重植物的多样性,既有高大的乔木如香樟、桂花、梧桐等,也有低矮的灌木如杜鹃、山茶、琼花等,还有丰富的地被植物和水生植物,如慈姑、千屈菜、睡莲等。
这些植物按照生态学原理进行合理配置,不仅美化了环境,还形成了稳定的植物群落,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在空间布局上,公园的植物造景讲究“三远法”,即近景、中景和远景的层次感和透视感。
通过植物的形态、色彩、质地等元素的巧妙搭配,形成丰富的景观层次和空间变化。
同时,公园还注重植物与水体、山石、建筑等元素的相互融合,营造出一种和谐统一的整体效果。
在季节变化上,花港观鱼公园的植物造景充分展现了四季不同的风貌。
春天,樱花、桃花、杏花等花卉竞相开放,繁花似锦;夏天,荷花、睡莲等水生植物亭亭玉立,清新脱俗;秋天,桂花、菊花等香气四溢,沁人心脾;冬天,松柏等常绿植物依然苍翠挺拔,为公园增添了一抹生机。
⼤运河森林公园的植物造景研究分析⼤运河森林公园的植物造景研究分析Research and Analysis on Grand Canal Forest Park Plant Landscape⽂/北京市⼤兴区康庄公园张岩安对植物造景的理论基础进⾏系统梳理,结合实地调查,对⼤运河森林公园的植物造景特⾊进⾏分析总结,针对不⾜之处提出改善建议,为森林公园的植物造景提供借鉴,也为其他研究提供参考。
1 研究背景环境是⼈类⽣存的必要条件。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环境遭到破坏,绿植⾯积逐渐减少。
正因如此,森林公园的建⽴起到恢复城市⾯貌、改善城市环境的重要作⽤。
1.1 研究⽬的及意义植物是⾃然界给予⼈类的礼物,它们有⽆穷⽆尽的艺术组合,可带给⼈们愉悦与慰藉。
在森林公园环境中,植物造景⽆疑是构成森林公园景观的重要部分。
森林公园植物造景直接影响公园的环境,从⽽带动城市整体氛围,对城市的发展建设起⾄关重要的作⽤。
所以,探究城市森林公园的植物造景⼗分必要。
本⽂针对北京市通州区⼤运河森林公园已经存在的植物造景景观进⾏分析研究,探讨森林公园植物造景的特殊性。
1.2 研究⽅法及其技术路线以实地调查、收集资料、参考⽂献为基础,在掌握丰富的材料后,对相关数据进⾏分析归纳,并结合具有独特代表性的案例,分析⼤运河森林公园植物造景情况,提出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1.3 我国园林植物造景现状我国素有“园林之母”的美称,但对园林植物的利⽤却很少。
我国⽬前⼤多数园林中,作为园林绿地种植的植物不超过200种,常见的园林树种仅有雪松、悬铃⽊、⾹樟、龙柏、⼤叶黄杨、海桐等⼗⼏种,草本观赏植物更为匮乏,全国各地⼏乎千篇⼀律,且⼤多数园林植物从国外引种,草本观赏植物栽培不多。
在植物造景上除少数⼤城市,如杭州的园林植物造景的科学性及艺术性⽔平较为突出外,⼤部分与国际⽔平相差甚远。
另外,在园林建设中,⼈⽂景观投资⼤、占地多,植物造景的植物种类仍局限在传统种植及配植⽅式上。
在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指导下,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是近期以来的重大举措和改革任务。
公园建设是城市生态建设的核心内容,城市滨水带状公园又是城市公园建设的重要部分。
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在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中已建成各种功能多元化、类型丰富的城市滨水带状公园,“在保护生物多样性、保存自然遗产、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和维护生态安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
本文总结合肥骆岗中央公园设计及建设过程中景观植物设计的经验,为进一步提高城市滨水带状公园景观植物设计水平提供参考。
1项目概况合肥骆岗生态公园位于骆岗机场片区,距离老城区12km ,距离机场约40km 。
该片区位于城市重要生态节点,拥有良好的自然资源;北接高铁南站,南邻滨湖国际会展中心,是合肥主城区最有价值的土地资源。
合肥骆岗生态公园总面积约15.3km 2,其中老骆岗机场范围内总面积263hm 2,机场跑道长3km ,主跑道宽120m ,辅跑道宽60m 。
该公园属于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系统工程,体现一体化、系统性理念,注重生态环境系统性保护修复后的生态价值挖掘,且具有较强示范意义。
工程建设内容包括:地形塑造、土壤性状改善、湖体开挖、苗木栽植、园路铺装、景观提升、水质净化及其他附属设施等。
2设计原则2.1生态性原则总体设计应注重现状生态资源的保护与再利用,合理利用地域内的优质自然资源,又要保护场地内的自然生态环境。
运用边缘效应理论、生态设计理论使用当地乡土植物,提炼本土特有的设计语言和元素,尊重场地历史文脉,来综合表达生态、生境重塑的设计理念。
2.2亲水性原则项目所在地是水域淡水生态系统和陆地森林生态系统的交汇区,在景观设计中除了要具备休闲、娱乐等功能外,还必须满足水净化与生境营造的功能。
结合沿湖边布置铺装硬地、园路、滨水空间,点缀景观建筑小品,从立面上丰富景观效果。
为游人提供休憩场所,使得游人能够更加贴近自然、感受大自然水系的气息。
2.3植物多样性原则提高植物种类的多样性是滨水带状空间植物设计收稿日期:2022-03-25作者简介:樊江梅(1977—),女,贵州江口人,本科,工程师,主要从事景观设计。
植物配置与造景手法分析(6篇)目录植物配置与造景手法分析(6篇) (1)1居住环境的植物配置与造景手法 (2)1.大力发展居住庭院的园林艺术的重要意义 (3)2.环境设计在园艺植物中存在的问题 (3)3.植物造景配置和优化环境标准 (4)4.现代风格配置的优化措施 (6)5.结语 (7)2论园林植物造景的技术性 (8)1 园林植物造景技术性的定义 (8)2 园林植物造景技术性的作用 (8)3 园林植物造景设计图纸技术性 (9)4 园林植物造景现场施工技术性 (10)5 结语 (12)3探究园林造景中常见耐阴植物 (14)1、耐阴植物在园林造景中的应用 (16)2、耐阴植物在园林造景中应用的意义 (17)2、从耐阴植物的生态环境进行分析,可以遵循以下具体的原则: (18)3、稳定发展耐阴植物的生长环境和生态环境的原则 (18)4植物文化在现代园林植物造景中的应用 (20)1.植物文化及其在园林配置中的体现 (21)2.现代园林造景策略 (22)3.园林造景应该掌握的原则 (24)4.结语 (25)5关于园林植物配制造景的探讨 (26)3、园林植物配置在庭院绿化体现特色环境 (30)6节约型风景园林及园林植物造景的经济学原理 (32)1. 科学设计,形成相对稳定的植物景观 (33)2. 科学选用植物,适地适树 (33)3. 妥善结合生产,注重改善环境质量 (34)4. 最大限度地减少管理养护成本 (35)1居住环境的植物配置与造景手法摘要:目前,传统的居住环境已经不能满足居民对住宅的要求,本文主要是分析如何将园林艺术用到住宅庭院中,对住户的要求和植物配置的园艺设计相结合起来等。
通过不断分析和完善庭院的生态,创造私家园艺技术的价值,利用现代化科技对居住环境的布局和造景策略。
以至于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视野和经济价值一体化的发展。
关键词:小区规划;造景配置;园艺景观植物配置和园艺造景的应用是居住环境的重要环节,在城市住宅园林绿地的规划中,部分住宅区的自然环境因素是不可代替的,植物的种植配置使庭院在层次上显得丰富、美丽柔和、心情放松、自然舒适的感觉;色彩丰富的花草、树木、叶片使得园艺更加千娇百媚。
园林景观设计中植物造景的分析(4篇)目录园林景观设计中植物造景的分析(4篇) (1)1园林水体植物配置及水体景观设计 (3)一、园林水体植物配置形式 (3)二、园林水体景观设计规范 (5)结语 (6)2园林景观设计中植物配置的注意事项 (8)三、植物配置与道路的结合 (8)四、植物造景是意境创作的表象 (9)庭院设计植物配置方案 (9)3园林景观设计中植物造景的分析 (13)1 园林景观设计的基本内涵 (13)2 植物造景的现实作用 (14)2.1 体现衬托效果 (14)2.2 开拓空间 (14)2.3 展现意境效果 (14)2.4 构建别样的观赏景观 (15)3 植物造景遵循的艺术原则 (15)3.1 因景制宜 (15)3.2 色彩相宜 (15)3.3 位置相宜 (16)3.4 季相相宜 (16)4 植物及景观之间搭配的艺术性 (16)4.1 植物与建筑融合 (16)4.2 植物与道路融合 (17)4.3 植物与水体融合 (17)5 结语 (18)4园林景观设计中植物造景地探究 (18)一植物造景的概况 (19)1 植物造景的概念 (19)2 植物造景的意义 (19)2.1 表现时空变化和特殊的意境效果 (19)2.2表现衬托效果 (20)2.3 极大地创造空间 (20)2.4 创造独特的观赏景观 (20)2.1 美化作用 (20)2.2 生态作用 (21)2.3 防护作用 (21)2.4 造景兼休闲作用 (22)2.5 社会经济作用 (22)三植物造景中应注意的问题 (23)1园林水体植物配置及水体景观设计【内容摘要】文章探讨了园林水体植物配置与水体景观设计相关问题,分析园林水体植物配置方法,阐述了水体景观设计理念,并探析了我国传统美学对园林水体艺术设计的影响。
【关键词】园林水体植物水体景观配置设计在园林中,水是关键组成要素。
国内外园林设计都极为注重应用水生植物与创造水景。
我国园林通常使用水生植物给人以更多想象空间,营造出意境与氛围。
园林与建筑江南占典园林植物造景分析——以扬州片石山房为例□王子豪刘力维摘要:该文作者基于植物配置赏析的角度,通过实地考察和文献参考的方式搜集资料,研究扬州“晚清第一园”何园中片石山房的植物造景。
首先梳理片石山房的历史变迁;其次分析片石山房植物景观与山石、水体和建筑三个方面的搭配,发现片石山房内植物种类偏少,但配置方式多样且富有意蕴;再次总结片石山房植物造景特点并提出优化意见;最后得出对现代园林植物造景的启示,希望有助于研究何园片石山房和推动现代园林的发展。
关键词:植物景观配置片石山房一、片石山房历史变迁何园位于扬州城南花园巷,以湖石著称。
园中片石山房的湖石假山据陈从周考证,为石涛叠石的“人间孤本”清光绪九年(1883),何芷舠卸任到扬州时购得片石山房并修建宅院,形成的包括片石山房在内的园林宅院格局即何园。
后来何家举家迁至上海,因年久失修,何园建筑颓败,片石山房贴壁假山存在坍塌现象。
之后何园被何家后人变卖。
新中国成立后,何园归国家所有。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片石山房在吴肇钊的指导下被复建而成,园中的植物景观也得到了系统提升。
现在全园占地面积14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7000多平方米,片石山房占地700多平方米。
其历史形成、继承与保护过程中的生态园林景观特色颇为鲜明。
二、片石山房植物造景现状1.地理位置和气候特征片石山房位于江苏省扬州市。
扬州市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到温带季风气候的过渡区,年平均气温约为15.72°C。
主要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日照充足,年平均相对湿度约为78.8%,雨量丰沛,盛行风向随季节有明显变化。
地形属于江淮冲积平原。
光、热、水条件优异,植物种类资源丰富。
整体生态环境较好,适宜人居。
2.园林植物种类和数量经实地考察,片石山房中共有植物46科53属60种。
其中,木本植物29种、草本植物26种、藤本植物5种,分别约占植物品种总数的48.4%、43.3%、8.3%。
城市滨河景观中的植物造景———以深圳茅洲河(宝安段)为例沈磊(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上海200092)摘要:随着现代城市发展的进程,植物造景与人们的关系越来越紧密,而人们也对景观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
本文对茅洲河(宝安段)两岸的滨水植物造景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对不同茅洲河两岸不同的空间区域的植物进行分区设计,准确利用自然植物对现有场地进行改造和优化,加强滨水景观的植物空间体现,并感悟植物造景在滨水景观中起到的生态效应以及艺术作用。
关键词:植物造景;滨水景观;设计规划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7897(2021)08-0064-021茅洲河(宝安段)项目概况茅洲河(宝安段)滨水景观项目全长约6.1km,东起南光高速,西至宝安大道,包涵南北两岸市政路至河岸边线约100m的宽度(局部节点为200~280m)进行景观改造。
2场地自然基底特点茅洲河(宝安段)现状植被基底较好,但大部分区域存在植物品种较为单一、缺乏丰富度、没有一定的疏密关系和层次感的问题,且缺乏一定的管理养护,场地与市民之间缺乏对话及互通性。
3植物设计策略设计从植物生态性、保存性、观赏性、多样性、经济性等考虑,对场地的植物进行了梳理以及设计干预。
观赏草类植物在本项目中有较多的应用,设计从修剪型的花灌木到生态型的草本群落进行了转变,从曾经较为规整的植物造景,到现今自然野趣的滨水植物景观的转变,充分考虑生态的可持续性、场地的实用性,设计有质感、有深度的植物景观。
3.1现状保留保护及梳理清理策略设计对现状植物进行部分的清理,对堤顶路一侧的行道树进行保留保护;现状的大榕树局部进行修剪,清楚堤顶路一侧2~ 3m以下遮挡视线的小侧枝及小的气生根(气生根木质部保留),大枝干进行保留;现场长势佳、形态好且胸径大于15cm的大乔木采取保护利用;清理现场枯死、生长势弱、主干倾斜、树冠不完整、病虫害严重杂树;迁移胸径小于15cm大于10cm球形较完整的树等。
园林设计中的植物造景分析摘要: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园林建设也日趋人性与和谐,成为城市环境建设中的一大亮点。
本文笔者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就园林设计中植物造景技术的应用作以阐述,以供同行在实际工作中参考。
关键词:园林设计植物造景前言植物,是园林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但能满足园林的空间构成、艺术构图需要,为人们提供遮荫、降暑、防灾等功能需求,更是生代后期有关专家和决策部门针对当时园林建设中建筑物、假山、喷泉等非生态体类的硬质景观较多的现象再次提出的生态园林建设方向,即要以植物材料为主体进行园林景观建设。
植物是有生命的,植物造景必须将生态原则作为基础原则,满足植物态系统的初级生产者,是大多数生物种类的栖息地,是园林景观的生命象征。
植物造景,是在70年正常生长的基本要求。
首先,必须注意植物的自然生态习性,空气、土壤、地形地势、生物及人类的活动等生态因子对其生存、生长发育的影响,做到生态上的“适地适树”。
在植物造景中,要注意选择适应环境、抗性强、养护管理方便的植物种类。
在我国,对植物造景的实践已有了几千年的历史,所以涌现出众多杰出的艺术作品。
此外,在构景规律和园林审美意境追求等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使中国园林成为世界园林艺术宝库的典范。
植物景观无论在生态效益,创造优美还是在景观空间意境审美中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探索人类生存环境与绿色植物景观规划设计有着未来导向与现实应用的重要意义。
一、植物造景的定义植物造景,即利用乔木、灌木、藤本、草本植物来创造景观,并发挥植物的形体、线条、色彩等自然美,配置成一幅幅美丽动人的画面,供人们观赏。
植物造景的提出,对生态园林建设、经济可持续发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等诸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因此,从概念的提出到现在,植物造景研究也得到了快速发展,乡土植物的驯化及大量引种使得造园植物不断丰富,植物配置理论的发展使得植物不再只是建筑的附属物、硬质景观的软化剂,而是开始独立成为空间及景观画面的主要构成要素。
公园景区植物造景分析(3篇)目录公园景区植物造景分析(3篇) (1)1动物园的植物造景 (1)1、动物园类型 (3)2、动物园的组成部分 (5)1、动物园植物景观营造原则 (8)2、植物种类选择 (10)3、种植布局 (11)2纪念性公园的植物造景 (14)1、采用规则式布局 (14)2、以纪念性建筑或雕塑作为公园主体 (14)3、以纪念性活动和游览休息等不同功能划分空间 (15)1、纪念区 (16)2、园林区 (16)2、植物选择 (17)3、种植设计 (19)3苏州园林中的植物造景 (23)1.园林的花木分类 (23)2.优化园林植物配置 (26)1动物园的植物造景一、动物园的类型及分区动物园游人宣传普及动物知识,进行科普教育的单位,同时也是供游人休息、游览、观赏的城市公园绿地。
根据《公园设计规范》,动物园应有适合动物生活的环境;游人参观、休息、宣传科普知识的设施;安全、卫生隔离的设施和绿带;饲料加工厂以及兽医院。
检疫站、隔离场和饲料基地不宜设在园内。
全园面积宜大于20 h㎡,绿化面积不低于全园面积的55%。
一般来说,动物园有以下主要任务:科学研究:动物园是研究动物习性与饲养、驯化和繁殖、病理和治疗方法的试验基地。
其收集、记录、分析动物资料所得的科研成果用于解决动物人工饲养、繁殖和改善饲养管理的问题,并为野生动物的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科普教育与教育基地:动物园应向游人普及动物科学知识,宣传生物进化论,使游人认识动物,了解动物种类、动物区系、生活习性,了解动物的发展演化过程以及动物的经济价值,动物、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等,从而起到教育人们热爱自然,保护动物资源的作用。
同时,动物园还可以作为中小学生动物知识的直观教材和相关专业大专院校学生的实习基地。
实现异地保护:动物园是野生动物,尤其是濒临灭绝的珍稀动物的庇护场所,是保护野外趋于灭绝的动物种群,并使之在人工饲养的条件下,长期生存繁衍下去的有效措施。
浅谈西安城市公园植物造景的设计应用摘要:为了更好地在城市公园中运用植物造景的方法,帮助公园景观更加和谐美丽,发挥城市影响力。
本文以西安市为背景,莲湖公园为案例调查分析了其实际情况,同时针对问题提出了优化植物造景的方法,实现了西安城市公园植物造景的良好应用。
关键词:城市公园;植物造景;应用;设计城市公园是城市绿化的主要内容之一,能够构建城市生态系统和营造城市景观。
植物造景是园林景观工程的基础,联系植物和园艺建筑,形成多样统一的园林艺术景观,表现出当地的人文特色,发挥其城市影响力。
本文针对西安城区内公园进行研究,选择典型的莲湖公园进行调查分析,提出其植物造景的实际问题,给出相应设计建议,希望能营造出西安市特色城市公园绿地生态景观。
1.西安市城市公园植物造景的概况1.1西安市自然地理环境及植物多样性西安市处在黄河流域中段关中盆地,有“八水绕长安”的形容。
气候为东南沿海湿润气候结合西北内陆干旱气候。
野生植物丰富,土地差异明显。
作为十三朝古都,具有很深的历史底蕴。
查阅西安当地环境条件和各种绿地资料,得知西安市植物资源丰富。
有超过130科690属2180多种野生植物。
其中有许多被叫做古代活化石的植物,比如连香树等。
西安市绿化植物资源中常用草本有30科61属90种。
其中陆生宿根草本花卉一般有鸢尾、翁尾、萱草、郁金香、沿阶草、山麦冬、芍药等。
基调树种有:独杆石楠、国槐、银杏、白皮松、悬铃木五种[1]。
植物的观赏性指的是植物利用其不同于其他植物的独特性质来吸引游人视线,西安四季分明,要结合观叶、观花、观果树木考虑。
根据西安市季节气候条件,人们四季需求不同,夏季炎热公园需要遮荫纳凉,冬季寒冷需要户外通透取暖。
这就需要按照不同的植物材料选择,比如夏季阔叶乔木形成荫蔽,冬季落叶植物营造空间通透[2]。
1.2西安城市公园的基本情况城市公园是集合人群行为需要,进行生理、心理需求互动,有文化性、传承性、生态性的组合,公园一般有丰富的基础设施与形成景观系统的公共绿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