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经典文化之首——《周易》
- 格式:doc
- 大小:43.50 KB
- 文档页数:7
《周易》是一部源远流长的古籍,被誉为“中国文化的百科全书”。
对于很多人来说,它只是一本算命的书。
这种观点显然是过于狭隘的,因为《周易》的价值远不止于此。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周易》的意义,带领读者重新认识这部经典之作。
我们需要明确一点:《周易》并不是一本算命的书。
它的正式名称是《易经》,意为“易于经世致用”。
《易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道家、儒家、墨家等各种思想流派的共同遗产。
它的核心思想是“变化”,强调事物的变化和演化,以及人类应对变化的智慧和方法。
《周易》不仅是一本哲学著作,更是一本人生指南。
我们来看看《周易》的内容。
它由六十四卦组成,每个卦都代表着一种特定的情境和状态。
每个卦又分为上下两爻,每个爻都有阳爻和阴爻之分。
根据这些爻的组合,可以得出六十四种不同的卦象,每个卦象都有其特定的含义和象征。
这些卦象被广泛应用于预测和解释各种事物和现象,但这并不是《周易》的全部内容。
事实上,卦象只是《周易》的一个方面,它更重要的是提供了一种思考和决策的方法。
《周易》提倡“以卦为师”,即通过卦象来领悟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这种方法不是简单的算命,而是一种深入思考和洞察的过程。
通过卦象,我们可以了解事物的内在关系和发展趋势,从而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决策。
这种方法不仅适用于个人生活和事业,也适用于国家政治和社会发展。
《周易》被认为是“治国之宝”,因为它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治理方法和理念。
《周易》还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文化内涵。
它强调“天人合一”,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相互联系和依存的。
它提倡“中庸之道”,即不偏不倚、不过分、不过度的处世之道。
它倡导“以德为先”,认为道德是人类最高的追求和价值。
这些思想都对中国文化和世界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周易》是一部博大精深的经典之作,远不止于一本算命的书。
它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部人生指南,是一种思考和决策的方法,是一种治理方法和理念,是一种哲学思想和文化内涵的集合。
中华经典文化之首:《周易》易更三圣:画卦者伏羲,演卦者文王,传述者孔子。
《易经》是中国文化最古老的典籍。
被推崇为“群经之首”。
被人们称作“宇宙代数学”。
也有人说《易经》是经典中的经典,哲学中的哲学,智慧中的智慧。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3.积善之家,必有馀庆;积不善之家,必有馀殃。
4.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
5.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6.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
7.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8.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9.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
10.君子以俭德辟难。
11.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12.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
13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
14.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
《论语》成书于众手,记述者有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传弟子,也有孔门以外的人,但以孔门弟子为主.孔子字仲尼。
春秋时期鲁国人。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
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
孔子逝世时,享年73岁。
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先秦和秦汉保存下的《史记〃孔子世家》。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巧言令色,鲜矣仁3.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4.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5.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7.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8.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9.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10.敏而好学,不耻下问11.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12.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13.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14.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15.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16. 克己复礼为仁17.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必读的中国十部经典书籍都说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带你看一下中国经典吧。
这十部经典分别是:《周易》《论语》《孟子》《近思录》《传习录》《老子》《庄子》《六祖坛经》《诗经》《史记》中国文化常被概括为“一源三流”,一源,指的是《周易》,三流,指的是儒释道。
想要了解中国文化,《周易》和儒释道的经典是绕不过去的。
1、群经之首——《周易》:洞察天机《易经》是中国文化最古老的典籍,被尊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
爱因斯坦说:“西方科学家做出的成绩,有不少被中国古代科学家早就做出来了。
这是什么原因呢?原因之一是古代科学家自幼学习《周易》,掌握了一套古代西方科学家们不曾掌握的一把打开宇宙迷宫之门的金钥匙。
”而对普通人来说,周易则是可以时时研习的生存宝典和人生指南。
64卦,其实就是64类问题或者说是人生境遇,而384爻不过是384种不断演变、冲突、发展的状态。
历史上,对周易的注疏、阐释、演绎的著作汗牛充栋,数不胜数,但是,综罗百代,易经无非讲的是知变与适变。
理:探讨宇宙人生形上、形下的能变、所变与不变之原理。
象:是从现实世界万有现象中,寻求其变化的原则。
数:是由现象界中形而下的数理,演绎推详它的变化过程。
读懂易经,掌握变化之理,洞察变化之机,运用适变之法,你也可以天机神断,人生从此无大过。
儒家必读的经典:《论语》《孟子》《近思录》《传习录》2、《论语》:做一个好人《论语》作为记载孔子思想和言行最为权威的一部著作,是儒家学派和儒家思想的奠基之作。
宋代宰相赵普曾说:“半部《论语》可治天下”。
朱熹说它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将其列为“四书”之首。
《论语》自问世以来成为历代儒生的必读书目。
“以仁为核心、以和为贵”的思想构筑了中华民族礼乐文化的基本精神。
她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对我们的理想、志向、人生目标以及为人处世等都有着极大的影响。
其儒家思想广大而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既有崇高的价值理想,又有切实的实际运用,是中国古代思维的精华结晶。
《周易》读书笔记《周易》读书笔记(精选5篇)关于对《周易》读书笔记,本文将围绕读书笔记,进行解答论述,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周易》读书笔记篇1《周易》是中国古代卜筮之书,也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
它蕴含了深奥的哲学思想和人生智慧,对于现代人的生活仍然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以下是我对《周易》的读书笔记。
一、书籍概述《周易》分为经部和传部。
经部主要讲述了64个卦象,每个卦象都有六个爻,代表了六个时间单位。
传部则是对经部的解释和说明,包括彖传、象传、文言传、系辞传、说卦传和序卦传。
整本书以“阳变阴合”为基础,强调了阴阳调和、天人合一的思想。
二、思想分析1.阴阳调和《周易》强调了阴阳调和的思想,认为万事万物都有阴阳两面,只有阴阳调和,才能达到平衡。
这种思想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比如在饮食上要注意酸甜苦辣咸的平衡,在人际关系中要学会包容和妥协。
2.天人合一《周易》认为,人应当顺应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
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在现代社会依然有着重要的意义,比如在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等方面。
三、个人观点我认为,《周易》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书籍,它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也是我们现代人生活的重要参考。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阴阳调和、天人合一的思想,也更加明白了如何在生活中应用这些思想。
四、对比与参照与其他经典相比,《周易》更具有哲学性和思辨性。
与其他经典一样,它也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是它的方式更为深刻和复杂。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周易》来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处理各种人际关系。
五、创作风格《周易》的创作风格独特,语言简洁明了,充满了哲学智慧。
它用最简单的词语和图形描述了深奥的哲学思想,使得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其中的内涵。
六、深入分析《周易》中的每一个卦象都有其独特的意义和象征,如“泰”代表亨通,“否”代表困难,“观”代表观察,“噬嗑”代表刑罚等等。
这些卦象不仅是对当时社会状况的描述,也是对人生哲学的思考。
《周易》读后感【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当电子书取代了纸质书籍,当浅阅读充斥社会,不禁感叹:经典,你在何方?其实,经典常在,只是知音觅矣。
暑假时,我品读了群经之首——《周易》,其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甚为经典,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所在,因此,引起了我深刻的思考和感悟。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书中说道:天的运动刚强劲健,君子应像天一样,不断运行,不断努力,发愤图强。
经过一番思考,不禁发问:君子是不是只需不断努力就能成功?我以为不一定。
在我看来,这句话应该是“天健行,君子以之自强不息”,天上的日月星辰在不断运行,君子通过顺应这种规律,根据环境与自身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是自己变得强壮,生生不息。
《逍遥传》中也提到:“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人生于天地间,应顺天而行,遵循事物的正确规律和方法,而不是只让君子埋头苦干,不松干劲。
在我身边,不发努力刻苦之人,却为何有些成绩普普通通?爱因斯坦说过:“成功=艰苦劳动十正确方法少说空话”他们缺少正确的方法而埋头蛮干,没有遵循客观规律,才会如此。
所以说,君子不仅要努力刻苦,还需顺应天道,才能使之自强不息。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大地的气势宽厚和顺,君子应效仿它来增厚美德,客载万物。
古德之心,泱泱中华之传统。
仁、义、礼、智、信五德修身,方可齐家治国,平天下!成孔子“志士仁人,无求生意害人,有杀身以成仁”的德之师;义之忠,成岳飞“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德之将;礼之谦,成孔融“三岁让梨,尊长尚礼”的德之贤;智之慧,成孔明“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德之臣;信之守,成季布“一诺千金,千金难买”的德之志。
道德之心,使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对道德的关注和讨论,是一个民族的道德自觉。
如今,道德失范现象层出不穷。
最令国人尴尬的是老人倒地无人扶起,“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美德消失不见,但深入观察,是因为“助人为祸”导致好人难做,不禁发笑:是老人变坏了还是坏人变老了。
1.国学经典《周易》简单介绍《周易》即《易经》,《三易》之一(另有观点:认为易经即三易,而非周易),是传统经典之一,相传系周文王姬昌所作,内容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
《经》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和爻各有说明(卦辞、爻辞),作为占卜之用。
《传》包含解释卦辞和爻辞的七种文辞共十篇,统称《十翼》,相传为孔子所撰。
春秋时期,官学开始逐渐演变为民间私学。
易学前后相因,递变发展,百家之学兴,易学乃随之发生分化。
自孔子赞易以后,《周易》被儒门奉为儒门圣典,六经之首。
儒门之外,有两支易学与儒门易并列发展:一为旧势力仍存在的筮术易;另一为老子的道家易,易学开始分为三支。
《四库全书总目》将易学历史的源流变迁,分为“两派六宗”。
两派,就是象数学派和义理学派;六宗,一为占卜宗,二为禨祥宗,三为造化宗,四为老庄宗,五为儒理宗,六为史事宗。
《周易》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是古代汉民族思想、智慧的结晶,被誉为“大道之源”。
内容极其丰富,对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易经》为群经之首,设教之书。
2.《周易》成书时间成于西周顾颉刚关于《周易》卦爻辞制作年代的考证结论,认为周初作。
李学勤也认为顾颉刚此文“推定经文卦爻辞‘著作年代当在西周初叶’”,“为学者所遵信,可以说基本确定了《周易》卦爻辞年代的范围,是极有贡献的”。
成于战国大多学者认为《易传》成书于战国。
易传的成书问题,自欧阳修《易童子问》与苏轼之后,数百年来已经罕有人再信是孔子所做了,钱穆、顾颉刚、冯友兰、郭沫若、李镜池等等海内外的学者名家均断定司马迁《史记》的说法不足信。
其称易传为孔子所做,若非司马迁之误,就必是汉儒刘歆所伪窜。
根据《易传》的内容来看,应是在孟子、荀子的性命天道之学出现以后的作品,有明显的黄老道家与阴阳家色彩。
成于西汉顾颉刚根据箕子和康侯两条卦爻辞,指出《周易》卦爻辞为文王所作的传统说法不可信。
周易的概括周易是中国古代文化瑰宝之一,是中华文化的典范。
作为一本重要的经典之一,周易的内容及其哲学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和传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周易的概括出发,简要介绍周易及其主要特点。
1. 周易的来源和历史周易也称《易经》,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经典。
最早的《易经》据说起源于商周时期,是一部凝结了古代中国人千百年智慧和哲学思考的经典著作。
传说中,《易经》是由卜筮学家伏羲所写,后由周文王、邵公(周武王的大司马)等人加以发扬光大,逐渐形成现在的《周易》经文。
2. 周易的内容和结构《周易》一共包含了64个六爻卦,每个卦由六条爻线组成,共有384条爻线,其中包含着众多的象征和哲学思考。
卦与卦之间通过相生和相克的关系相互联系,构成了一个完整而深刻的哲学世界观和价值观。
3. 周易的主要思想作为一部具有深刻哲学思考的经典,《周易》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思想,包括天人合一、阴阳相互转化、五行生克等。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易学的核心思想——“变”。
易学认为,人类处在变化不已、运动不息的世界中,只有适应这个变化、跟随变化,才能生存和发展。
因此,易学的核心思想就是变化。
4. 周易的影响自古至今,《周易》一直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和文化,甚至对世界文化产生了影响。
许多重要历史事件都与《周易》有着密切关系。
例如,周公旦在推翻商朝时,用《周易》的思想指引企图实现社会的变革;唐朝时期,张衡提出的天文学“图经”就是基于《周易》的卦象而设计的。
总之,《周易》是一部浩瀚深邃而又充满智慧的经典,是中国文化瑰宝之一。
它凝聚了中国人几千年的哲学思考和智慧精华,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和传承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第二章周易理论一、《周易》概论《周易》是中国周代的典籍,相传为周文王所作,被历代的诸子百家尊为“群经之首”,玄学、道教奉为三玄之一。
周易文化是中国古老文化发展的源头,对中国历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诸多方面都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中国的军事、医学、宗教、音乐、书法、绘画、以及日常生活等无不与《周易》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周易》是一部古代经典,是关于人类哲学思想和宇宙本质规律等全方位的学问,其深奥的哲理被后世得到正确认识和开发后,对未来世界的发展起到了非常着重大的作用。
《周易》为儒家重要经典之一,是我国最古老、最全面、最有权威、也是最具影响力的一部经典名著,是中华民族古圣先贤聪明智慧的宝贵结晶,几千年来,《周易》原理不仅在中国思想史上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渗透到古代社会科技文化的各个领域,融化进中华民族民众的心理素质之中,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基本格调,启迪和推动了中国古代科技文明的发展,成为中国古代学术思想的源头。
本世纪以来,《周易》巳在国际上显示出中国人特有的智慧光芒,我们应在这块独特的中华民族文化宝地中开发出最有时代价值的宝藏。
本文所探讨的仅是和周易关系最直接的《太极六合针法》之源流问题,并非对周易文化全面的研究。
《周易》简称《易》、又称《易经》,包括经和传两部分。
《周易》的经部份内容主要是占筮,其内容涉及历史、社会制度等范围较广泛,且蕴涵一定的科学推理哲理;传部份的内容是对“易”的理解和对《周易》文辞的发挥,是一部哲学著作。
故《周易》含有卜筮、哲学、历史、科学等多种思想文化成分。
按照古书记载,最早的易有三种: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
有人称《连山》首卦为艮,《归藏》首卦为坤,因年代久远巳无从查考。
《周易》以天地人三才立言,是一种全方位的易学理论,故周易适用于万事万物。
《周易》具有博大精深的思想和科学类型的框架结构,后来发展成为诸子百家重视研究的重要著作。
由于时代变迁,《连山》、《归藏》两部巳经失传,只有周易一直流传至今而不衰。
中国的十大文化遗产书籍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其中很多都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以下是中国的十大文化遗产书籍,它们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记录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文明。
1. 《周易》:《周易》又称《易经》,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经典之一。
它讲述了宇宙万物变化的规律,以八卦和六十四卦来解释世间事物的演化。
《周易》对于中国哲学、文化和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
2. 《诗经》:《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集,收录了从约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的诗篇。
它代表了古代社会的风貌、风俗和价值观念,对后世的文学与音乐艺术有深远影响。
3. 《论语》:《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们的言行录。
它记录了孔子及其学派的思想和教诲,包括道德、政治、教育和人伦关系等方面的内容。
《论语》对于中国传统的政治和道德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4. 《史记》:《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由司马迁创作。
它以纪传体的形式,叙述了从上古到汉代的历史,包括了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内容。
《史记》被誉为中国古代历史文献的巅峰之作。
5. 《孙子兵法》:《孙子兵法》是一部古代兵学著作,被誉为世界上最早的兵书。
它详细介绍了战争的策略、战术和军事原则,并强调了兵器运用和智谋的重要性。
《孙子兵法》对于世界军事思想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6. 《离骚》:《离骚》是中国古代伟大诗人屈原创作的长篇抒怀诗。
这部诗歌以屈原的个人遭遇和对祖国沉沦的悲愤为主题,寄托了作者对理想与现实的思考和追求。
《离骚》被誉为中国古代浪漫主义文学的杰作。
7. 《红楼梦》:《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被誉为中国小说的巅峰之作。
这部小说以贾宝玉等人物为中心,描写了一个封建家族的兴衰和人性的复杂,融合了诗词、音乐、绘画等多种艺术形式。
8. 《西游记》:《西游记》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以神话传说为背景的冒险小说。
它讲述了孙悟空等人物西天取经修炼的故事,包含了众多笑料、寓言和哲理,对于塑造中国神话故事的形象有重要意义。
周易简介《周易》又称《易经》,在我国在世界的影响都极为深远,但却是秦汉后直至今日无人真正通晓的上古典籍。
《周易》分为经部和传部,经部之原名就为《周易》,是对四百五十卦易卦典型象义的揭示和相应吉凶的判断,而传部含《文言》、《彖传》上下、《象传》上下、《系辞传》上下、《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共七种十篇,称之为“十翼”,是孔门弟子对《周易》经文的注解和对筮占原理、功用等方面的论述。
《周易》中运用八卦预测信息的方法的发明,正是我国人民具有唯物主义世界观的真实写照,他们在实践和好地认识社会、改造社会、推动社会不断的向前发展。
所以,易卦及《周易》,是个储存量很大的信息库。
《周易》历经数千年之沧桑,已成为中华文化之根。
易道讲究阴阳互应、刚柔相济,提倡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在五千年文明史上,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久历众劫而不覆,多逢畏难而不倾,独能遇衰而复振,不断地发展壮大,根源一脉传至今,是与我们民族对易道精神的时代把握息息相关的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疑难之事,不是求助于偶像,而是运用通过八卦今昔信息预测的科学方法,预测自然和人事吉凶方面的有关信息,对一切做到心中有数,有备无患,从而更。
《周易》是一部古老而又灿烂的文化瑰宝,古人用它来预测未来、决策国家大事、反映当前现象,上测天,下测地,中测人事。
然而这只————来源网络搜集整理,仅供个人学习查参考是古人在未掌握科学方法之前所依托的一种手段,并不是真正的科学。
虽然有些理解与科学相符,那是因为这个理解正好有科学合理性,但就不能因为说它是科学的。
只能当它是一种文化。
《周易》是最能体现中国文化的经典,它认为世界万物是发展变化的,其变化的基本要素是阴(--)和阳(—),《周易·系辞》中说:“一阴一阳之谓道。
”世界上千姿百态的万物和万物的千变万化都是阴阳相互作用的结果。
《周易》研究的对象是天、地、人三才,而以人为根本。
三才又各具阴阳,所以《周易》六爻而成六十四卦。
《周易》注释周易,又称《易经》,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经典之一。
它以六十四卦象为基础,通过卜筮、解读卦辞等方式,预测和解析人生的吉凶祸福,成为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与民俗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许多学者和注释家对《周易》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解读,为读者提供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理解。
本文将对几位主要的《周易》注释家及其注释作品进行简要介绍。
一、程颐《周易注》程颐是宋代著名学者,他对《周易》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撰写了《周易注》。
程颐在《周易注》中运用了儒家的思想观点,强调人的修养与处世之道。
他解析卦辞时,将重点放在人生道德修养方面,注重指导人们如何在现实生活中体现《周易》的哲学思想。
尤其是他对六爻的解说十分重要,详细论述了它们的卦象含义以及变化规律。
二、朱熹《易传》朱熹是宋代著名理学家,他的《易传》对于《周易》的研究和注释有着深远的影响。
朱熹在《易传》中强调“道”与“德”的重要性,认为《周易》揭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及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同时,他对卦爻的解析十分注重,以及对《易经》及其卦象的卜筮应用,都得到了详细的解释。
三、郭店《周易注疏》郭店是唐代著名学者,他对《周易》进行的注释在学术界具有很高的地位。
郭店的注释着重于《易经》的卜筮应用,并将其与政治、军事等实际场景相结合,探讨卦象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他注重实践与理论的结合,为读者提供了更加灵活和实用的解读方式。
四、程子翼《周易正义》程子翼是明代学者,他的《周易正义》被广泛誉为《周易》的集大成之作。
程子翼很好地结合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对《周易》的卜筮应用及其哲学思想进行了全面的解释。
他的注释通俗易懂,对初学者具有较好的引导作用,为学习《周易》的读者提供了一个全面而深入的参考。
结语:《周易》注释作为对《周易》的解读和理解,是重要的学术研究成果。
程颐、朱熹、郭店和程子翼等学者的注释作品,各有特色,为我们理解《周易》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然而,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注释作品只是对《周易》的一种解读,读者在阅读和研究过程中仍然需要保持独立思考,结合实际情况,寻找适合自己的解读方式。
《周易》履卦原文及翻译《周易》是中国本源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下面是《周易》履卦原文及翻译,欢迎阅读:【原文】(兑下乾上)[履](1):履虎尾,不咥(2)人。
亨。
初九:素履(3),往,无咎。
九二:履道坦坦(4),幽人(5)贞吉。
六三:眇(6)能视,跛能履。
履虎尾,咥人,凶。
武人为于大君(7)。
九四:履虎尾,愬愬(8)。
终吉。
九五:夬履(9),贞厉。
上九:视履(10),考祥其旋(11)。
元吉。
(兑下乾上)[履](1):履虎尾,不咥(2)人。
亨。
初九:素履(3),往,无咎。
九二:履道坦坦(4),幽人(5)贞吉。
六三:眇(6)能视,跛能履。
履虎尾,咥人,凶。
武人为于大君(7)。
九四:履虎尾,愬愬(8)。
终吉。
九五:夬履(9),贞厉。
上九:视履(10),考祥其旋(11)。
元吉。
【注释】(1)本卦标题是履。
原经文卦象后无“履”字。
履的意思是踩踏,引伸为行为和行为准则。
由于“履”字在本卦中出现次数多,所以用它作为标题。
全卦内容主要讲人的行为修养。
(2)“咥(die):咬。
(3)素:洁白,引伸为纯洁。
素履;行为清正纯洁。
(4)履道:这里指人的行为修养。
坦坦:宽广坦荡。
(5)幽人:被监禁的人。
(6)眇(miao):一只眼睛小。
(7)大君:国君。
(8)愬愬(su):恐惧的样子。
(9)夬(guai):”快“的本字,意思是快速。
夬履:意思是行为养撞急躁。
(10)视:察看,审视。
视履:意思是行为审慎。
(11)考祥:全面仔细地考虑。
旋:反复。
(1)本卦标题是履。
原经文卦象后无“履”字。
履的意思是踩踏,引伸为行为和行为准则。
由于“履”字在本卦中出现次数多,所以用它作为标题。
全卦内容主要讲人的行为修养。
(2)”咥(die):咬。
(3)素:洁白,引伸为纯洁。
素履;行为清正纯洁。
(4)履道:这里指人的行为修养。
坦坦:宽广坦荡。
(5)幽人:被监禁的人。
(6)眇(miao):一只眼睛小。
《周易》简介古代中国的两部经典之一,《周易》是一部包含着奥秘与智慧的著作。
它是在中国古代智慧的积淀和哲学思考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于中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为您简要介绍《周易》的内容、背景以及其在中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
一、《周易》的内容《周易》通常被称为“易经”,它由两部分组成:《易经》和《系辞》。
《易经》包含六十四卦,每卦由六条爻组成,每条爻用阳线和阴线表示。
每个卦都具有独特的象征含义,象征着宇宙万物的不同状态和变化。
《系辞》则是对《易经》内涵的解释和阐释,通过解读卦辞、爻辞和文辞,揭示了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生的道路。
二、《周易》的背景《周易》的产生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的中国,据传是由一位智者名古子所创立,后经过多代智者的研究和扩充,最终形成现在我们所熟知的版本。
《周易》的创作与儒家文化、道家思想及中国古代宇宙观有着密切的关系。
它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独特的地位使得它成为很多学者研究的重点。
三、《周易》的重要地位1. 哲学思想的集大成者《周易》涵盖了中国古代智慧的精髓,融合了儒家、道家、墨家等不同学派的思想。
它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于宇宙、人生、时间和伦理道德的深刻思考,成为中国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2. 预测与卜筮的工具《周易》在中国古代被广泛运用于预测和卜筮。
通过卦辞和爻辞的解读,人们可以预测天气、农作物的丰歉、君臣之间的关系等等。
在古代社会中,《周易》的卜筮术是非常重要的工具,它在政治、军事和社会事务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3. 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周易》不仅被视为精神智慧的积累,也成为中国文化传统的一部分。
从古至今,《周易》的研究和阐释从未停止。
每一代学者都通过研究《周易》,试图从中发掘出更多的谜题和智慧,因此,《周易》几乎贯穿了整个中国历史,并持续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综上所述,《周易》作为古代中国的经典之作,以其深邃的智慧、独特的思维方式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一直在影响着中国人民的思考和行为。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易经易经,全称《周易》,是中国古代哲学文化的重要经典之一。
被誉为"中国古代六经之首",易经是一部关于宇宙运行、人生哲学和预测卜筮的经典著作。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学习易经呢?首先,学习易经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宇宙的运行规律和变化规律。
易经中的八卦和六十四卦是对宇宙万物发展变化规律的描述和总结。
易经通过八卦的变换和卦象的解析,揭示了宇宙万物间的相生相克、阴阳互动、平衡和变化的规律。
通过学习易经,我们可以了解宇宙的无限变化和运行规律,从而更好地适应自然界的变化。
其次,学习易经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人生的哲学和道德观。
易经不仅是一种哲学思想,也是一种道德规范。
易经强调“道德”的重要性,主张人应该遵循道德规范,追求内心的和谐与平衡。
通过学习易经,我们可以了解到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从而培养出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正确的价值观念。
第三,学习易经可以帮助我们做出正确的决策和抉择。
易经在卜筮方面有着丰富的内容。
通过卦象的分析和推演,可以了解到事物的发展趋势和结果。
这种卜筮方式可以帮助我们在做出决策和抉择时更加准确地判断和预测,避免了盲目行动和决策带来的风险。
学习易经的卜筮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掌握自己的命运。
此外,学习易经还可以培养我们的思辨能力和智慧。
易经独特的象征系统和哲学思辨方式,需要我们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思考才能深入理解。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需要观察、分析、总结,并通过思辨来解读卦象和卦辞,从而获得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智慧。
这种思辨训练能力对于我们的学习和生活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最后,学习易经可以帮助我们与中华传统文化建立连接。
易经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民族精神和智慧。
通过学习易经,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点,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学习易经,也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一种方式。
综上所述,学习易经对于我们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华经典文化之首——《周易》《周易》几乎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经典文献,堪称“众经之首”。
它是一部实用性较强的古典哲学著作,文中对天地宇宙、自然现象、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哲学的高度做了阐述,阐明了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
特别是对伦理道德、思想方法、事物转化、新陈代谢、治军作战、刑事诉讼、婚丧嫁娶、夫妻关系、家庭教育、喜怒哀乐、居家旅行、生老病死,以及革故出新等等,都作了带有普遍规律性的论断,成为把抽象的哲理和活生生的社会生活结合起来的典范,因此数千年来,被人们推崇备至,奉为至高的经典;而它的大演绎式的形式系统和数理构建,又被人们称作“宇宙代数学”。
《周易》中充满着运动的宇宙观,阐发了一分为二、物极必反的运动规律,事物发展变化的阶段性、连续性和相对独立性,矛盾的相反相成、相辅相成等哲学思想。
当然,由于历史的局限,其中对天地宇宙,对人类社会历史的解释,也不可能是完全正确的,不可能不间杂着唯心主义成分。
这些都有待于我们的深入研究。
①《周易》的成书流行的《周易》一书包括“经”和“传”两部分。
“易经”和“易传”都非一人一时之作,而是在流传中形成的集体著作。
前者发端于殷周之际而成书于西周时代;后者则完成于东周,其内容是对前者的解释和发挥。
众所周知,《周易》与占筮有密切关系,而占筮在殷代已相当流行,八卦和六十四卦就是在占筮的基础上形成的。
从现今保存的文物中看出,殷代已有契数的卦象,六十四卦的卦名也已存在。
《礼记》载:“孔子曰:……我欲观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徵也,吾得‘坤’‘乾’焉”。
这说明商殷之时已有与《周易》类似的文献。
尽管它们的表现形式与《周易》有区别,如《周易》中“乾”在“坤”之前,而孔子去宋国考察殷文化所得之“殷卦书”,“乾”却在“坤”之后,但是《周易》与“殷卦书”在观念和思维方式上毕竟是一脉相承的。
“殷卦书”可以看作是《周易》的前身。
筮法卦书经过周人的改造,演变成现在《周易》的模样。
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周文王演三百八十四爻而天下治。
”又说:“西伯拘羑里,演《周易》。
”有人据此认为史迁断《周易》为周文王所作,其实不符史迁原意。
前述两处都使用“演”字,而“演,延也,言蔓延而广也。
”(《释名》)。
可见史迁是说,周文王对三百八十四爻的推演引伸做过一定工作,并未肯定整个《周易》都是文王所作。
从《周易》所涉及的史料来看,它记录了自周兴至西周晚期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和变故。
如:泰卦六五爻和归妹卦六五爻有“帝乙归妹”的话,是指殷王帝乙将女儿嫁给周文王姬昌一事。
随卦上六爻:“拘系之,乃从维之。
王用亨于西山。
”这里说的是周文王被殷纣囚于羑里,释放回国后在岐山行祭。
升卦卦辞:“南征吉。
”可能是指周穆王大举征伐南楚,这是西周中期的事。
履卦六三爻辞:“凶。
武人为于大君。
”孔颖达疏:武人“欲自为于大君”。
是说:带兵的人总想凭借自己手中的军事力量,控制西周王朝的大权,这是危险的。
从中透露了当时政局不稳的情况,这恰恰是西周晚期的写照。
《周易》中的确有许多地方表现出作者为西周王朝的衰败而忧虑忡忡的心情。
《易传》作者对于《易经》作者的不安心情深有所察,因此说:“作‘易’者,其有忧患乎!”“是故其辞危,危者使平,易者使倾。
”在《易传》看来,《易经》作者的意图在于,通过危辞提醒当时的统治者,使其惊觉和猛醒,希望他们能够转危为安。
另外,从文学语言角度来看,《周易》的卦爻辞主要是散文,也有韵文,文辞形式和写作方法借鉴了民歌。
其中有些爻辞与作于西周晚期的《小雅》接近,如明夷卦上九爻辞:“明夷于巨,垂其翼,君子于行,三日不食。
”中孚卦九二爻辞:“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
”这些都很像是西周晚期的诗歌。
上述情况不仅表明《周易》应该说成书于西周末年,而且表明《周易》的思想和构成资料,融汇了西周及西周以前大量的文化精萃和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
《周易》无疑是西周文化的结晶。
②《周易》的大意我们分两部分大致介绍。
首先,关于“周”、“易”、“卦”、“爻”。
古人向神灵卜问吉凶的方法,有龟卜和占筮。
筮用蓍草,按一定法式推算出数目,求得某种卦象,依据卦辞、爻辞推测所问事情的后果。
《周易》主要还是一部占卜之书,其中“易”字,有说为“简易”之义;也有说为“变易”之义,意为以揲蓍数目之变,推求问事之变,借以释疑。
“易”前“周”字,有说指周代人的筮法;也有说指周遍之易,即探求普遍的变易法则。
《周易》包括“经”、“传”两部分,“经”指六十四卦的卦象、卦辞和爻辞,“传”则是对“经”的解说。
《易经》的卦象指卦的图象,由阳爻“—”和阴爻“■”两种爻象按每卦六画排列组合而成,共六十四种卦象。
卦中六画的排列从下到上,用初、二、三、四、五、上表示位序,阳爻称九,阴爻称六,爻象共三百八十四。
解说卦象的辞句称为卦辞,系于卦象之下,解说爻象的辞句称为爻辞。
例如,■卦象,其卦名为乾,卦辞为“元亨,利贞”。
六画皆为阳爻,均称九,下数第一画为初九,其爻辞为“潜龙勿用”;余为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上九诸位,各爻均系有爻辞。
卦辞共六十四条,爻辞三百八十四条,加上乾卦“用九”,坤卦“用六”,总称为筮辞,共四百五十条。
卦辞和爻辞的内容大致有三类:一是讲自然现象的变化,用来比拟人事,如大过卦九五爻辞说:“枯杨生华,老妇得其士夫”;二是讲社会人事的得失,如渐卦九三爻辞说:“夫征不复,妇孕不育,凶”;三是判断吉凶的辞句,如坤卦卦辞说:“元亨,利牝马之贞”。
据研究,卦、爻辞反映了奴隶制的社会情况。
其次,关于“八卦”。
所谓八卦,就是由阴“■”和阳“—”两种符号,按三个一组排列组合而成的八组符号的集合。
八个符号组分别象征天、地、火、水、风、雷、山、泽八种自然事物,相应赋予乾、坤、离、坎、巽、震、艮、兑八个卦名。
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八卦有两种:伏羲八卦和文王八卦。
如下做以简单介绍。
关于伏羲八卦。
古人认为,八卦是传说中的伏羲氏画的。
说伏羲氏上取象于天,下取法于地,观察鸟兽印在地上的足迹和各地顺应自然天理而呈现的不同物象,近的取法于人身,远的取法于万物,归纳出八个符号而构成八卦。
其实是否伏羲氏所画,难以确考。
乃是伏羲八卦次序图,堪称天地万物起源的学说。
这个图形的理论基础是阴阳相生,其“生”的意思是生长。
古人对万物的生长,认为都是像地上生长草木一样,从下向上长,先有下面后有上面,顺序生长。
开天劈地之前,也就是西方哲学家所说地球形成之前,为“太极”,表示天地尚未分开,宇宙万物浑然一体,是一团混沌的元气。
这与西方的星云学说,天地演化学说中的“以太”有相似之处。
然后,一分为二,天地浑一的元气分成阴阳“两仪”,构成对立统一关系,体现着宇宙间的相反相成、相辅相成。
如生物的雌雄对立统一,互为条件繁衍生息;上与下的相对存在等等。
继续由一分为二生长,由“两仪”生出“四象”:两仪中的阳分成太阳、少阴;两仪中的阴分成太阴、少阳。
这就是根据阴阳相生的理论,即阴阳对立,又阳能生阴,阴能生阳,包含了阴阳之间的对立统一和阴阳各自自身的对立统一。
再按一分为二,阴阳相生的原则生下去,由“四象”生出“八卦”:太阳生乾、兑;少阴生离、震;少阳生巽、坎;太阴生艮、坤。
这个图表明,每卦所含阴阳的多少和位置各不相同。
如乾卦,从“阳”到“太阳”再到“乾”都是阳,是纯阳。
坤卦,从“阴”到“太阴”再到“坤”都是阴,是纯阴。
其他各卦阴阳相互交错,阴阳的多少和位置则各不相同。
把它用符号表示出来,以一长横“—”代表阳,以两短横“──”代表阴,于是得到:一乾■,二兑■,三离■,四震■,五巽■,六坎■,七艮■,八坤■。
这就是伏羲八卦的次序和符号,其中含有很深的哲理。
关于文王八卦。
历史上把伏羲八卦叫做“先天八卦”,文王八卦叫做“后天八卦”。
它们之间在八卦的次序和方位上有所不同,但主要意思都是相同的。
文王八卦的方位图,为后人所沿用。
八卦符号所象征的自然事物(即卦象)是:乾■,象征天、君。
阳覆盖万物,如君王主宰世界。
坤■,象征地。
蕴藏万物。
震■,象征雷。
阳气在下,向上鼓动而生雷。
巽■,象征风。
阴气在下,向上鼓动而生风。
坎■,象征水、雨。
阳在阴中,外柔内刚,如雨水滋润万物。
离■,象征日、火。
阳在外,阴在其中,如太阳、如火烤晒万物。
艮■,象征山。
阳气在上阻压阴气,如山阻挡万物。
兑■,象征泽、悦。
阴在上,使万物受到恩泽而喜悦。
《说卦传》把文王八卦总结为“出震成艮”:天帝出于震,到巽则万物出齐,到离万物生成明显易见,到坤天帝把万物成长结实的任务交给地,到兑万物成熟而皆大欢喜,到乾阴阳、昼夜、冷暖交替发生争斗,到坎万物劳累而休息,到艮万物生息一年告成。
对这一周而复始的运动变化进一步解释是:天地万物都从震开始,震就是东方。
巽就是东南方,齐是万物生齐,彼此区分开来。
离是光明的意思,万物清晰可见。
因为离在南方,圣人坐北朝南,听取天下政事,就是面向光明治理天下。
坤是地,万物都由其养育,所以天帝把抚育万物的任务才交给地。
兑在西方,是秋天,万物结实而成熟,所以皆大欢喜,告祭天帝。
战于乾,是因为乾在西北,日落西北,秋去冬来,阴阳相侵。
坎是水,在北方,主劳累,万物收藏,所以到坎万物停息。
艮在东北,万物完成一生的变化,将要重新开始新的一轮,所以说成艮。
由于《周易》在古代不是一部单纯理论著作,而是一部指导社会生活实际的实用卦书,所以先秦诸子又把文王八卦所象征的事物分类作了解说。
为了方便读者,现将诸家说法综合列表。
③《周易》的哲学思想《周易》中蕴涵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尽管在文辞上它大多不是哲学的直白,但是我们透过它的形式结构和基本内容,却可以分析和把握住它的哲学思想,如朴素的辩证法、唯物论及唯心论成分等。
首先是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具体来讲:对立观念。
《周易》以“阴”和“阳”为最基本的对立方面组成八卦,显现出天与地、雷与风、水与火、山与泽四对矛盾。
在重卦里,又进一步演变为三十二对矛盾,如泰与否、损与益、既济与未济等,俗称正反卦。
六十四卦都是按正反两卦的对立形式排列而成,重卦中,一部分卦还有上(外)卦与下(内)卦的对立关系,例如既济卦(■)是水在火上,上下卦之间构成一对矛盾。
另一部分卦,上下卦之间虽然没有明显的矛盾关系,但卦象同实际事物的关系是反常的,也构成一种矛盾。
例如尖卦(■)是泽在天上,本来泽与天不是矛盾关系,但天外有泽的卦象同实际情况是矛盾的,意味着不正常。
因此在卦爻辞中连连发出“有厉”、“不利”、“不胜”、“终有凶”的警告。
此外,在占卦中还有卜问的事情(如能否出征?)同所得的卦意之间的矛盾,如果正巧遇到夬卦,卦辞说“不利即戎”,统治者就视为出兵的禁忌。
古人在占卦时经常采用双卦占法,连续算两卦以比较初卦与变卦(即前卦与后卦)的关系,目的也是为了寻找两卦中的矛盾关系来辩疑,推断可能产生什么结果。
可见《周易》是把矛盾对立关系看成是普遍存在的关系。
联系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