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二 红细胞比容、血红蛋白及渗透脆性测定
- 格式:ppt
- 大小:77.00 KB
- 文档页数:1
红细胞渗透脆性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观察红细胞在不同渗透压下的脆性变化,了解红细胞的渗透脆性特点。
实验原理,红细胞在不同渗透压下会发生渗透作用,当渗透压较高时,红细胞会失去水分而收缩,导致脆性增加;而渗透压较低时,红细胞会吸收水分而膨胀,脆性减小。
实验材料与方法:
1. 材料,新鲜血液、生理盐水、离心管、显微镜、玻璃片、封片、渗透压计。
2. 方法:
a. 取新鲜血液离心,得到红细胞悬液。
b. 分别用生理盐水制备不同浓度的溶液,得到不同渗透压的溶液。
c. 取一定量的红细胞悬液,分别加入不同渗透压的溶液中,放置一段时间后制作干片。
d. 在显微镜下观察红细胞的形态变化,并记录观察结果。
实验结果:经过观察,我们得出以下实验结果:
1. 在高渗透压溶液中,红细胞明显收缩,形态不规则,脆性增加。
2. 在低渗透压溶液中,红细胞膨胀,形态圆润,脆性减小。
实验分析: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红细胞在高渗透压下会失去水分而收缩,导致脆性增加。
2. 红细胞在低渗透压下会吸收水分而膨胀,脆性减小。
实验结论,红细胞的渗透脆性与渗透压密切相关,渗透压较高时,红细胞的脆性增加,渗透压较低时,红细胞的脆性减小。
实验意义,通过本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红细胞的渗透脆性特点,为进一步研究红细胞的生理功能提供了重要的实验数据和理论基础。
结语,本实验通过观察红细胞在不同渗透压下的脆性变化,深入探讨了红细胞的渗透脆性特点,对于加深我们对红细胞生理特性的理解具有重要的意义。
希望本实验能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一、原理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erythrocyte osmotic fragility test)是检测红细胞对不同浓度低渗盐溶液抵抗力的一种半定量试验。
在低渗盐溶液中,由于水分渗入细胞内,红细胞会膨胀甚至破裂、溶血。
因此将红细胞加到不同浓度的低渗盐溶液中,观察发生溶血的情况,可判断红细胞对低渗盐溶液的抵抗能力。
红细胞开始出现溶血的低渗盐溶液浓度为开始溶血浓度,红细胞完全溶血的盐溶液浓度为完全溶血浓度。
当某些原因导致红细胞对低渗盐溶液抵抗能力降低时,红细胞容易破碎,发生溶血,称为红细胞渗透脆性增加;反之,称为红细胞渗透脆性降低。
二、检测方法(一)试剂与器材1、器材:分析天平、注射器、针头、无菌小试管等。
2、试剂:1% NaCl溶液:用分析天平称取分析纯 NaCl 1.000g,加少量蒸馏水溶解,于100ml容量瓶中用蒸馏水定容,置于玻璃瓶中灭菌后使用。
(二)操作1、取12支无菌小试管编号,配制不同浓度的 NaCI 溶液。
2、用肝素湿润的注射器抽取待检者血液1ml,向各管中加入1滴(中度以上贫血的标本加2滴)全血,轻轻摇,室温静置2小时后观察结果。
3、结果判断从1号管开始观察溶血情况。
不溶血:上清液透明无红色;开始溶血:上清液刚呈浅红色,管底有较多未溶的红细胞;完全溶血:溶液呈透明红色,管底无红细胞。
三、参考区间开始溶血 NaCl浓度:3.8~4.6g/L;完全溶血 NaCl浓度:2.8~3.2g/L四、注意事项1、NaCl必须干燥,可将分析纯氯化钠于100℃下烘干,置于干燥器中完全冷却后再准确称量使用。
2、所用器具应干燥清洁,避免出现人为溶血。
向试管内滴加血液时须将血液直接注入试剂中,不可沿管壁注入,混匀时动作须轻柔。
3、观察溶血情况时以白色背景为宜。
4、结果不易判断时,可低速短时离心后观察5、每次试验应以相同实验条件做正常对照。
被检者与正常对照开始溶血管的 NaCI浓度相差0.4g/L即有诊断价值。
红细胞渗透脆性实验Measuring for erythrocyte osmotic fragility【教学对象与学时】一、教学对象:五年制本科二、学时:4学时【预习要求】预习红细胞生理特性【目的要求】一、操作:学习用试管法测定红细胞渗透脆性二、理论:1.了解红细胞渗透脆性实验的原理。
2. 观察红细胞对不同渗透张力的细胞外溶液的抵抗力,进一步理解细胞外液渗透张力对维持红细胞正常形态与功能的重要性。
【重点和难点】一、重点1. 准确配制不同渗透张力的溶液,掌握正确的红细胞渗透脆性测量方法。
2. 理解红细胞渗透脆性实验的原理。
二、难点1. 准确配制不同渗透张力的溶液。
2. 掌握正确的红细胞渗透脆性测量方法。
【教学过程设计】1.课前提问和预习检查。
2.讲解红细胞渗透脆性实验的原理。
3.介绍不同渗透张力溶液的配制法和抗凝血液的制备。
4.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红细胞对蒸馏水、1.9%尿素溶液和不同浓度的NaCl溶液的抵抗力。
5.实验结束前汇总全班实验结果,讨论实验结果,理解实验结果出现的原因。
【课前预习检查或提问】一、何谓红细胞渗透脆性?其正常值是多少?二、影响红细胞渗透脆性的因素有哪些?【课前讲解】一、实验设计的原理将红细胞悬浮于低渗盐溶液中,水将在渗透压的作用下渗入细胞,于是红细胞发生膨胀,由正常的双凹圆碟形(图1A)变成球形(图1B),并开始破裂而发生溶血。
红细胞在低渗盐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的现象称红细胞渗透脆性。
但红细胞对低渗盐溶液具有一定的抵抗力,这种抵抗力的大小可作为衡量红细胞渗透脆性的指标。
对低渗盐溶液抵抗力小,表示渗透脆性高;相反,则表示渗透脆性低。
同一个体的红细胞对低渗盐溶液的抵抗力并不相同。
将血液滴入不同浓度的低渗NaCl溶液中可检测其抵抗力的大小,刚开始出现溶血的NaCl溶液浓度为该血液中红细胞的最小抵抗力;出现完全溶血溶液浓度,为该血液中红细胞的最大抵抗力。
前者代表红细胞的最大渗透脆性,后者代表红细胞的最小渗透脆性。
一、实验目的1. 掌握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的原理和操作方法。
2. 通过实验了解红细胞对不同浓度低渗溶液的渗透抵抗力。
3. 分析实验结果,了解红细胞渗透脆性与临床疾病的关系。
二、实验原理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是一种检测红细胞膜稳定性的方法。
正常红细胞在低渗溶液中具有一定的抵抗力,当溶液浓度逐渐降低时,红细胞开始膨胀、破裂,直至完全溶血。
红细胞对低渗溶液的抵抗力称为渗透脆性。
渗透脆性高表示红细胞膜稳定性差,易发生溶血;渗透脆性低表示红细胞膜稳定性好,不易发生溶血。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材料:抗凝血液、生理盐水、5%葡萄糖溶液、1.9%尿素溶液、不同浓度的NaCl溶液、试管、移液管、滴管等。
2. 仪器:离心机、显微镜、天平等。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溶液:配制不同浓度的NaCl溶液,分别标记为1号、2号、3号、4号、5号溶液。
2. 标准操作:取抗凝血液1ml,加入试管中,用移液管吸取1ml生理盐水,加入试管中,混匀后用滴管滴加1ml 5%葡萄糖溶液,再次混匀。
3. 溶血观察:将上述混合液分别滴加到不同浓度的NaCl溶液中,观察红细胞溶血情况。
4. 记录结果:记录开始出现溶血的NaCl溶液浓度和完全溶血的NaCl溶液浓度。
5. 数据分析:计算红细胞渗透脆性值,并与正常值进行比较。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 开始出现溶血的NaCl溶液浓度:3.0g/L- 完全溶血的NaCl溶液浓度:2.0g/L2. 结果分析:本实验中,开始出现溶血的NaCl溶液浓度为3.0g/L,完全溶血的NaCl溶液浓度为2.0g/L。
与正常红细胞渗透脆性值(开始出现溶血的NaCl溶液浓度约为2.9g/L,完全溶血的NaCl溶液浓度约为2.3g/L)相比,本实验中红细胞渗透脆性值略高,表明实验者红细胞膜稳定性较差。
六、实验结论1. 本实验通过测定红细胞对不同浓度低渗溶液的渗透抵抗力,成功掌握了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的原理和操作方法。
1. 了解渗透脆性实验的原理和操作方法;2. 掌握渗透脆性实验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3. 通过实验观察不同浓度低渗溶液对红细胞渗透脆性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渗透脆性实验是检测红细胞对不同浓度低渗溶液的抵抗力,即红细胞的渗透脆性。
在低渗盐溶液中,水分子通过渗透作用进入红细胞,导致红细胞膨胀、破裂,最终发生溶血。
红细胞的渗透脆性越高,其抵抗力越低,越容易发生溶血。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材料:新鲜血液、生理盐水、不同浓度的低渗溶液(如0.9%、0.7%、0.6%氯化钠溶液)、试管、试管架、离心机、滴管、移液器等;2. 仪器:显微镜、恒温水浴箱、电子天平、计时器等。
四、实验步骤1. 配制不同浓度的低渗溶液:取生理盐水,分别加入一定量的氯化钠,配制成0.9%、0.7%、0.6%的氯化钠溶液;2. 制备红细胞悬液:取新鲜血液,加入适量的生理盐水,混匀后离心,取上清液即为红细胞悬液;3. 将红细胞悬液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低渗溶液中,每管1ml;4. 将试管置于37℃恒温水浴箱中孵育2小时;5. 取出试管,观察红细胞溶血情况,记录溶血开始和完全溶血时的氯化钠浓度;6. 重复实验,取平均值。
五、实验结果1. 在0.9%氯化钠溶液中,红细胞未发生溶血;2. 在0.7%氯化钠溶液中,红细胞开始溶血,溶血开始浓度为0.7%;3. 在0.6%氯化钠溶液中,红细胞完全溶血,溶血完全浓度为0.6%。
根据实验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红细胞在低渗盐溶液中,随着氯化钠浓度的降低,其渗透脆性逐渐增加;2. 在0.7%氯化钠溶液中,红细胞开始溶血,说明该溶液为红细胞的最小抵抗力;3. 在0.6%氯化钠溶液中,红细胞完全溶血,说明该溶液为红细胞的最大抵抗力。
七、实验讨论1. 渗透脆性实验在临床医学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可以用于检测和诊断某些溶血性疾病,如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等;2. 本实验结果与理论相符,说明实验方法可靠;3. 实验过程中,应注意操作规范,避免人为误差。
红细胞脆性实验报告实验目的:通过对红细胞脆性的测定,了解红细胞膜的抗破裂能力及其与不同因素的关系。
实验原理:红细胞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构成,脆性取决于膜的完整性和强度。
通常,红细胞被放置于一系列浓度不同的生物碱性溶液中,在经过一定时间后,浸泡液中游离的血红素浓度逐渐增加,折射率逐渐下降。
从而可以定量反映红细胞膜的脆性程度。
实验方法:1.取不同浓度的生物碱性溶液分别标记A、B、C、D、E组。
2.取少量新鲜血液,以0.9%氯化钠溶液洗涤,洗涤至没有白色纤维性血块出现,离心。
3.取上清液,稀释至红细胞计数器计数平台视野内出现50~60个细胞,即为本次实验所需的红细胞悬液。
4.悬液中加入0.1ml, 分别加入不同标准组中,加入1ml的0.9%氯化钠溶液的管称为"对照组"。
5.将各组试管置于恒温水浴中,恒温水浴的温度为37℃。
6.各组试管浸泡片刻,取物量,以0.9%氯化钠溶液置于1.5ml/2比色皿。
7.加入氢氧化钠止血复用液1ml,加入生物碱性液润湿液,再加入杀菌水or蒸馏水1ml汇采样。
8.比色皿摆放在比色计上,先测量575nm的吸光度,然后测量546nm的吸光度。
9.按式子: (1-A546/A575)x100% 计算红细胞膜破裂率。
实验结果:组别生物碱性液质量/ml 1-A546/A575 相对红细胞膜破裂率/%A 0.5 0.2 20B 1.0 0.4 40C 1.5 0.6 60D 2.0 0.8 80E 2.5 0.9 90实验结论:随着生物碱性溶液浓度的增加,红细胞膜破裂率不断升高,表明红细胞膜脆性增加,抗破裂能力降低。
由此可以看出,生物碱性溶液的浓度对红细胞膜抗破裂能力影响较大。
实验总结:本次实验通过对红细胞脆性的测定,了解红细胞膜的抗破裂能力及其与不同因素的关系。
同时,实验结果也表明,通过对红细胞膜脆性的检测,可以判断生物体内部环境的细胞毒性及其质量评估,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红细胞渗透脆性实验红细胞渗透脆性实验是一种常用的血液分析方法,用于评估红细胞膜的稳定性和弹性。
该实验利用了红细胞在不同渗透压下的脆性变化,可以对红细胞膜的功能、水平和吸收能力进行评估和分析,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实验原理:红细胞内部有一定的渗透压,当红细胞分离出体外时,如果外部环境的渗透压高于红细胞内的渗透压,则会通过半透膜透过膜进入红细胞内部,使红细胞体积膨胀,红细胞膜被撑开。
反之,当外部环境的渗透压低于红细胞内的渗透压时,水会从红细胞内部流出,红细胞体积缩小。
实验过程:1、准备标准盐水浓度,即0.9%的氯化钠溶液。
2、取一定量的患者血液样本,离心去上清液,弃去上清液后,将沉淀物用相同体积的0.9%氯化钠溶液洗涤3次。
3、取少量的红细胞沉淀,加入不同浓度的盐水,称出每种浓度的盐水加入相应的样本内。
4、使样本和盐水充分混合,放置不同的时间(一般为30分钟),孵育后进行离心处理。
5、标记沉淀物的红细胞体积,对分离出的上清液测定其吸光度(或乳胶凝集率)。
6、计算红细胞的溶血率,溶血率越高,表示红细胞的渗透脆性越高。
实验结果:在不同盐水浓度下孵育后,红细胞和盐水发生渗透压差异,导致红细胞脆性变化,失去完整性。
通过测定溶血率,可以得到红细胞的溶血程度,从而分析红细胞渗透脆性的高低,反映红细胞膜的稳定性和弹性。
一般来说,红细胞膜的完整性越强,渗透脆性越低,溶血程度越小;反之,红细胞膜的完整性越弱,渗透脆性越高,溶血程度越大。
实验注意事项:1、样本应在离心前密闭保存,避免污染。
2、孵育时间需控制在一定范围内,过长过短都会影响实验结果。
3、盐水和样本的比例应准确。
4、实验过程需严格按照操作流程,避免误差。
结论:红细胞渗透脆性实验可以反映红细胞膜的稳定性和弹性,对于临床疾病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有着很高的应用价值。
在具体应用时,需结合其他临床检测项目综合分析,才能准确地诊断疾病并制定科学的治疗方案。
红细胞的渗透脆性实验报告红细胞的渗透脆性实验报告引言:红细胞是人体血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功能。
红细胞的渗透脆性是衡量其稳定性和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
本实验旨在通过测量红细胞在不同渗透压下的溶血程度,来评估红细胞的渗透脆性。
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 新鲜采集的人体全血样本- 生理盐水- 不同渗透压的溶液(0.3%,0.6%,0.9%,1.2% NaCl溶液)2. 实验方法:1. 将采集的全血样本离心,分离出红细胞。
2. 用生理盐水洗涤红细胞,去除血浆和其他细胞成分。
3. 将红细胞悬液分成若干等份。
4. 在不同的试管中,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NaCl溶液和红细胞悬液,形成不同渗透压的溶液。
5. 将试管放入恒温水浴中,保持温度恒定。
6. 按照设定的时间,取出试管,离心沉淀红细胞。
7. 通过测量上清液的吸光度,确定红细胞的溶血程度。
实验结果与讨论:在本实验中,我们选取了不同浓度的NaCl溶液,以模拟不同渗透压环境下红细胞的受损程度。
通过测量上清液的吸光度,我们可以得到红细胞的溶血程度。
实验结果显示,随着NaCl溶液浓度的增加,红细胞的溶血程度也逐渐增加。
当NaCl溶液浓度为0.3%时,红细胞的溶血程度较低,吸光度较小。
随着溶液浓度的增加,红细胞的溶血程度逐渐增加,吸光度也随之增大。
当NaCl溶液浓度达到1.2%时,红细胞的溶血程度最高,吸光度最大。
这一结果表明,红细胞在高渗透压环境下容易发生溶血。
红细胞的渗透脆性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当渗透压超过一定阈值时,红细胞的膜结构受到破坏,导致红细胞溶解释放出血红蛋白。
红细胞的渗透脆性与人体健康状况密切相关。
一些疾病,如贫血和遗传性溶血性贫血等,会导致红细胞的渗透脆性增加。
此外,一些药物和化学物质也可能对红细胞的渗透脆性产生影响。
因此,通过测量红细胞的渗透脆性,可以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
结论:红细胞的渗透脆性是衡量其稳定性和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
红细胞渗透脆性实验报告红细胞渗透脆性实验报告红细胞渗透脆性实验是一项常见的生物学实验,用于评估红细胞的脆性程度。
本次实验旨在了解红细胞在不同渗透压条件下的渗透脆性,并探讨其与细胞膜完整性的关系。
实验材料和方法:1. 实验材料:新鲜采集的人类全血、生理盐水、不同浓度的高渗溶液(如5%、10%、15%的NaCl溶液)。
2. 实验步骤:a. 将采集的全血分装到离心管中,并在4℃下离心10分钟,以分离红细胞。
b. 轻轻吸取上清液,将红细胞沉淀洗涤3次,每次用生理盐水洗涤。
c. 将洗涤后的红细胞与不同浓度的高渗溶液混合,制备一系列不同渗透压条件下的红细胞悬液。
d. 将悬液置于37℃恒温水浴中孵育30分钟。
e. 孵育结束后,离心悬液,观察上清液的颜色和透明度。
实验结果:根据实验结果观察,可以发现不同浓度的高渗溶液对红细胞的渗透脆性有不同的影响。
当高渗溶液的浓度较低(如5% NaCl溶液)时,红细胞悬液的上清液呈现浅黄色,透明度较高,说明红细胞的渗透脆性较低,细胞膜相对完整。
而当高渗溶液的浓度逐渐增加(如10%、15% NaCl溶液),红细胞悬液的上清液逐渐变深,透明度降低,说明红细胞的渗透脆性增加,细胞膜受损程度加剧。
实验讨论:红细胞的渗透脆性与细胞膜完整性密切相关。
正常情况下,红细胞细胞膜由磷脂双分子层和蛋白质组成,具有较高的弹性和稳定性。
当红细胞暴露于高渗溶液中时,溶液中的溶质会通过渗透作用进入红细胞内部,导致细胞内外渗透压差增大。
当渗透压差超过红细胞膜的承受能力时,细胞膜可能发生破裂或变形,导致红细胞渗透脆性增加。
实验结果表明,高渗溶液的浓度越高,红细胞的渗透脆性越大。
这是因为高渗溶液中的溶质浓度较高,渗透压差增大,红细胞内部水分向溶液中渗透,细胞体积收缩,细胞膜受到拉力的作用,从而增加了细胞膜的破裂风险。
此外,红细胞的渗透脆性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如温度、pH值等。
在实验中,我们将红细胞悬液置于37℃恒温水浴中孵育,这是因为温度的升高可以加速分子运动,增加红细胞与溶液之间的分子碰撞,进一步促进渗透作用。
一、实验目的通过本次实验,掌握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的原理、操作方法及临床意义,了解红细胞在不同浓度低渗溶液中的抵抗力,并分析影响红细胞渗透脆性的因素。
二、实验原理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是一种检测红细胞膜对低渗溶液抵抗力的方法。
当红细胞悬浮于低渗盐溶液中时,水分会通过渗透作用进入红细胞,使红细胞膨胀,最终导致溶血。
红细胞对低渗盐溶液的抵抗力大小,即渗透脆性,可以通过观察红细胞在不同浓度低渗溶液中的溶血情况来判断。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材料:新鲜抗凝血、蒸馏水、1.9%尿素溶液、生理盐水、5%葡萄糖溶液、0.9%氯化钠溶液、试管、移液管、滴管、显微镜等。
2. 仪器:离心机、恒温水浴箱、分析天平、显微镜等。
四、实验步骤1. 配制不同浓度的低渗溶液:将生理盐水稀释成0.9%、1.0%、1.2%、1.4%、1.6%、1.8%的氯化钠溶液。
2. 取新鲜抗凝血,用移液管吸取适量血液加入试管中,加入适量的生理盐水,混匀后置于离心机中离心,取上层血浆备用。
3. 将不同浓度的低渗溶液分别加入试管中,用移液管吸取适量的血浆加入试管中,混匀后置于恒温水浴箱中恒温孵育。
4. 观察红细胞在不同浓度低渗溶液中的溶血情况,记录溶血开始和完全溶血的时间及对应的低渗溶液浓度。
5. 计算红细胞的渗透脆性,包括最大渗透脆性和最小渗透脆性。
五、实验结果1. 在0.9%氯化钠溶液中,红细胞开始溶血的时间为5分钟,完全溶血的时间为10分钟。
2. 在1.0%氯化钠溶液中,红细胞开始溶血的时间为4分钟,完全溶血的时间为8分钟。
3. 在1.2%氯化钠溶液中,红细胞开始溶血的时间为3分钟,完全溶血的时间为7分钟。
4. 在1.4%氯化钠溶液中,红细胞开始溶血的时间为2分钟,完全溶血的时间为6分钟。
5. 在1.6%氯化钠溶液中,红细胞开始溶血的时间为1分钟,完全溶血的时间为5分钟。
6. 在1.8%氯化钠溶液中,红细胞开始溶血的时间为0分钟,完全溶血的时间为4分钟。
红细胞的渗透脆性的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理解红细胞渗透脆性的概念及其在生理学和病理学中的意义。
2、掌握测定红细胞渗透脆性的实验方法和操作技能。
3、观察不同浓度的低渗溶液对红细胞的影响,绘制红细胞渗透脆性曲线。
二、实验原理正常红细胞在等渗的血浆中能够保持其形态和功能的完整性。
但当红细胞处于低渗溶液中时,水分子会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内,导致红细胞膨胀甚至破裂,这种现象称为红细胞的溶血。
红细胞对低渗溶液具有一定的抵抗力,其抵抗能力的大小可以用红细胞渗透脆性来表示。
红细胞渗透脆性越大,说明红细胞对低渗溶液的抵抗力越小,越容易发生溶血;反之,红细胞渗透脆性越小,说明红细胞对低渗溶液的抵抗力越大,越不容易发生溶血。
三、实验材料与设备1、材料新鲜血液(抗凝)氯化钠溶液(浓度分别为 025%、030%、035%、040%、045%、050%、055%、060%、065%、070%、075%、080%、085%、090%)2、设备离心机显微镜吸管试管刻度吸管四、实验步骤1、制备不同浓度的氯化钠溶液用蒸馏水将氯化钠配制成浓度从 025%到 090%,间隔 005%的一系列溶液,每种溶液各 5ml,分别置于编号 1 至 14 的试管中。
2、采集血液用消毒过的注射器从健康人的静脉中抽取 2ml 新鲜血液,注入抗凝管中,轻轻摇匀。
3、稀释血液用吸管吸取 02ml 抗凝血液,加入到 2ml 生理盐水中,制成 1:10 的稀释血液。
4、加样用刻度吸管吸取 02ml 稀释血液,分别加入到上述 14 支装有不同浓度氯化钠溶液的试管中,轻轻摇匀。
5、静置将所有试管置于室温下静置 30 分钟。
6、离心选择适当的转速和时间对各试管进行离心。
7、观察结果取出离心后的试管,轻轻倾斜,观察上清液的颜色和透明度,判断是否有溶血现象发生。
上清液无色透明,表示红细胞未发生溶血;上清液呈现淡红色,表示部分红细胞发生溶血;上清液呈现红色,表示红细胞完全溶血。
红细胞渗透脆性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
本实验旨在通过对红细胞在不同渗透压下的渗透脆性进行观察和分析,探究红细胞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渗透特性,为进一步研究红细胞的生理功能提供实验数据支持。
二、实验原理。
红细胞在渗透压不同的环境中,会发生渗透,当渗透压超过一定范围时,红细胞会发生溶解或破裂现象,这种现象称为渗透脆性。
通过观察红细胞在不同渗透压下的渗透脆性变化,可以了解红细胞的渗透调节能力。
三、实验材料和方法。
1. 实验材料,新鲜采集的血液样本、生理盐水、不同浓度的葡萄糖溶液、显微镜、玻璃片、封片剂等。
2. 实验方法:a. 取适量的血液样本置于离心管中,离心800转/分,将上清血漆吸去。
b. 取一定量的红细胞悬液加入不同浓度的葡萄糖溶液中,制备不同渗透压的试验液。
c. 取一滴制备好的红细胞悬液滴于玻璃片上,加一滴显微镜液,覆盖玻璃片,用封片剂封片。
d. 在显微镜下观察每种试验液中红细胞的形态变化,记录观察结果。
四、实验结果。
在不同浓度的葡萄糖溶液中观察红细胞的渗透脆性变化,得到如下实验结果:1. 在低渗透压条件下,红细胞呈现正常的形态和结构,无明显变化。
2. 随着葡萄糖溶液浓度的增加,红细胞开始出现不同程度的凸起和溶解现象。
3. 在高渗透压条件下,部分红细胞发生破裂现象,出现溶血现象。
五、实验分析。
通过实验结果可以看出,红细胞在不同渗透压下呈现出不同的渗透脆性。
在低渗透压条件下,红细胞能够维持正常的形态和结构,但随着渗透压的增加,红细胞的渗透脆性增强,出现了凸起、溶解甚至溶血的现象。
这说明红细胞对外界渗透压的调节能力有限,当渗透压超过一定范围时,红细胞会发生破裂。
六、实验结论。
红细胞的渗透脆性与外界渗透压密切相关,渗透压增加会导致红细胞的渗透脆性增强,最终导致红细胞的溶解和破裂。
这一结论对于进一步研究红细胞的生理功能和疾病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七、实验注意事项。
1. 实验中要注意操作的无菌和规范,避免外界细菌的污染。
生理实验报告手册姓名:年级:专业:学号:实验二红细胞渗透脆性测定ABO血型鉴定【实验目的及原理】学习测定红细胞渗透脆性的方法,理解细胞外渗透压对于维持细胞正常形态与功能的重要性。
掌握ABO血型鉴定的方法及原理,了解红细胞凝集现象,充分认识血型鉴定在输血中的重要性。
正常情况下,红细胞对低渗溶液有一定的抵抗能力,对低渗溶液抵抗力最小的红细胞,最早出现溶血,具有最大渗透脆性。
反之,抵抗力最大的红细胞,渗透脆性最小,最后出现溶血。
红细胞的最大和最小渗透脆性分别用开始出现溶血与达到完全溶血时其所处的NaCl 溶液的浓度来表示,分别为0.40%~0.45%(最大脆性)和0.30%~0.35%NaCl溶液(最小脆性)。
ABO血型鉴定的原理主要是根据抗原抗体反应来进行的。
如果同种抗原和抗体同时存在,就会发生抗原抗体的凝集反应,使血细胞凝集,进而出现溶血反应,危及生命。
因此输血前必须进行血型鉴定,以保证输血安全。
【实验对象及器材】家兔、人。
试管架,小试管10支,2毫升刻度吸管、滴管、采血针、双凹玻片、、牙签、75%酒精棉球、消毒的干棉球、1%NaCl溶液、蒸馏水、单克隆血清抗体。
【实验步骤】2.从兔耳缘静脉采血,每个试管分别加1滴,轻柔颠倒混匀,在室温下静置1小时后观察。
3.观察三种不同的溶血现象在10支试管中的分布。
4.在玻片上分别滴A标准血清(含抗B)和B标准血清(含抗A)各一滴,由耳垂或左手指尖采血,分别加入两种标准血清中,观察凝集现象。
【实验重点及难点】1.渗透脆性的概念,产生不同溶血现象的原因。
2.ABO血型测定的原理。
【实验结果及分析】红细胞渗透脆性实验现象及结果:最小脆性值:0.35% 最大脆性值:0.45% 血型测定实验的现象及结果:【讨论】1.同一个体不同红细胞的渗透脆性值为何不同?因为在血液中既有新生的红细胞也有衰老的红细胞,所以不同的红细胞的渗透脆性值不同。
2.为什么低渗盐溶液的浓度可以代表红细胞的渗透脆性?红细胞的渗透脆性和进入到细胞内的水的量的多少呈反比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