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各国的宗教改革
- 格式:ppt
- 大小:2.31 MB
- 文档页数:49
第2课欧洲各国的宗教改革[目标导航] 1.理解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和内容。
(重点) 2.认识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实质和历史作用。
(难点) 3.理解卡尔文的先定论和其思想的激进性以及亨利八世改革的性质与特点。
(难点) 4.认识宗教改革对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理解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
(重点)一、“奶牛”的愤怒——马丁·路德宗教改革1.背景(1)德国政治上的四分五裂为教会的盘剥提供了极大方便。
(2)天主教会利用各种手段阻挠德国的统一,引起德国各个阶层对教会的普遍不满。
(3)1517年,受教皇委派的特使在德国以各种卑劣手段兜售赎罪券。
思维点拨天主教会对西欧人的精神控制、政治迫害与经济掠夺,充分证明它已成为西欧社会发展的障碍,宗教改革在所难免。
2.概况(1)1517年10月31日,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主要反对推销赎罪券,揭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
(2)马丁·路德思想的核心是“因信称义”,个人信仰是崇拜《圣经》和自己对《圣经》的独立理解,由此《圣经》被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
(3)马丁·路德提出了“信徒皆为祭司”的思想,否定了教皇和教会作为上帝代言人的特权地位。
(4)提出要建立一个廉俭教会,简化教会仪式。
(5)主张建立民族教会,把德国教会置于一位德国总主教的管理之下,由世俗当局主持召开宗教会议。
3.影响(1)点燃了德国人民反对教会的烈焰。
(2)1555年《奥格斯堡和约》签订,确立了路德教的合法地位。
深度点拨马丁·路德代表了德意志民族和新兴资产阶级利益。
一方面反对罗马教皇,有利于唤醒德国的民族意识,另一方面又能激发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斗志。
所以马丁·路德宗教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并产生了广泛影响。
同时“因信称义”的主张又充分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
二、日内瓦的“教皇”——卡尔文宗教改革1.概况(1)卡尔文信奉“因信称义”的思想,提出先定论。
欧洲宗教改革欧洲宗教改革是指在16世纪以及17世纪初期发生在欧洲的一场重要变革运动。
这场改革运动对欧洲宗教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改变了当时的欧洲社会和政治格局。
本文将从宗教背景、改革家、改革思想以及影响等方面来探讨欧洲宗教改革。
一、宗教背景在宗教改革之前,欧洲的宗教生活主要集中在天主教教会的领导下。
天主教教会拥有强大的权威,控制着信仰、教育和经济等各个方面。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天主教教会出现了一些问题,如教会内部的贪污腐败、官僚主义以及信徒对教会领导层的疑虑等。
这些问题引发了人们对教会改革的需求。
二、改革家欧洲宗教改革的推动者被称为改革家。
其中最为著名的改革家包括马丁·路德、约翰·加尔文和乌尔里希·兹温利等。
这些改革家以不同的方式质疑了天主教教义和教会体制,提出了一系列的宗教改革主张。
首先,马丁·路德是宗教改革运动中的重要人物之一。
他公开反对天主教教会的不正当行为,特别是贩卖赎罪券。
他质疑教会的权威,并提出了“唯信仰论”(Sola Fide)的观点,认为信仰是救赎的唯一依据,而不是通过教会的仪式和奉献来换取救赎。
其次,约翰·加尔文是瑞士的一位改革家。
他提出了预定论(Predestination)的观点,认为上帝在创造世界之前已经决定了人的得救与否。
他反对天主教的教义和教会制度,主张实行宗教改革,并在瑞士建立了加尔文教派。
再次,乌尔里希·兹温利是宗教改革运动的重要人物。
他对天主教教会的改革要求更为激进,主张取消修道院制度和尼姑修女的婚姻禁令,并提出了禁止偶像崇拜和教堂艺术的主张。
他的思想对英国的宗教改革和国教建立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改革思想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的核心思想是对天主教教会的质疑和反思。
改革家们试图恢复基督教最初的原则和信仰。
他们提倡“圣经权威”(Sola Scriptura)的原则,即只相信圣经作为信仰的准则,而不接受教会传统和教义的权威。
一、【课标要求】(1)知道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理解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
(2)简述欧洲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分析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
二、【重点难点】重点:了解马丁·路德、卡尔文和英国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分析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
难点:理解马丁·路德、卡尔文的宗教主张;理解宗教改革的实质。
三、【教材梳理】一、欧洲各国的宗教改革⒈德国宗教改革(1)德国宗教改革原因①根本原因:政治上的阻碍德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主要原因:罗马教廷对德国进行和政治控制。
③直接原因:1517年,马丁·路德反对教皇出卖赎罪券发表。
(2)主要内容:①思想核心是“”,把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
②提出“”的思想,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的教会,简化教会仪式。
③主张建立民族教会。
(3)结果:1555年的签订,标志着路德教获得了合法的地位。
⒉瑞士卡尔文宗教改革(1)原因条件:①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影响。
②文艺复兴时期的影响。
(2)内容:①主张“”,宣扬“选民”和“弃民”。
②主张建立民主教会③主张简化,建立更加廉俭的教会。
(3)结果:①1541年,日内瓦建立了的神权国家体制。
②日内瓦成了“新教的罗马”,卡尔文被称为“”。
③传播到欧洲许多地区和国家。
⒊英国宗教改革(1)背景:15世纪后期,英国国王依靠和,不断强化王权,到亨利八世时,王权已凌驾于议会之上,但英国教会仍然于罗马教廷。
(2)内容:①1534年,议会通过“”,宣布国王为英国教会的最高首脑。
②英国教会与罗马教廷断绝关系,英国民族教会产生,称”或③以为做礼拜时的语言,保持天主教基本教义、主教制度和宗教仪式。
(3)结果:由国王领导的宗教改革不彻底,随即出现更激进的,几十年后清教徒成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重要力量。
⒋尼德兰宗教改革(1)背景:①工商业发达,萌芽较早。
②卡尔文教流行。
③西班牙对尼德兰实行专制统治。
(2)性质:具有和的性质。
(3)过程:1566年,尼德兰人民起义,冲进教堂,捣毁圣像,强迫当局限制天主教活动,允许新教徒信仰自由。
富县高级中学集体备课教案年级:高二科目:历史授课人:课题欧洲各国的宗教改革第38课时三维目标1、了解中世纪天主教的地位,认识欧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
2、知道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理解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
3、简述欧洲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分析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
重点了解马丁·路德、卡尔文和英国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分析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
中心发言人杨利婷难点理解马丁·路德、卡尔文的宗教主张;理解宗教改革的实质。
教具多媒体、教材、学案课型多媒体课课时安排__课时教法讲授法、引导法学法合作探究个人主页教学过程【复习导入】:回顾上节所学内容。
【讲授新课】:一、欧洲各国的宗教改革(一)德意志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根本原因:政治上四分五裂局面阻碍了德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主要原因:天主教会利用各种手段阻挠德国统一。
直接原因:1517年,教皇派人到德国兜售“赎罪券”2、开始:1517年10月31日,马丁•路德张贴《九十五条论纲》,从而揭开了改革的序幕。
3、主要主张:“因信称义”即信仰得救;《圣经》是人们信仰唯一的神圣权威,个人信仰建立在自己对《圣经》的独立理解上;主张建立本民族教会;主张简化教仪教规,建立廉俭教会;主张僧侣可以还俗婚配等。
4、影响:严重冲击了罗马教廷的神权统治,基督教世界出现了分裂,出现了更加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和资产阶级利益要求的新教,为欧洲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宗教改革开辟了道路。
在德国点燃了人民反对教会的火焰。
5、合法地位的确立:1555年,德国皇帝签署了《奥格斯堡和约》,承认路德教的合法地位。
(二)日内瓦的卡尔文改革1、主要主张:信奉“因信称义”的思想;提出“先定论”思想,认为事业成功与否,是上帝事先安排的,成功者是上帝的“选民”,反之就是“弃民”,这为资产阶级剥削提供了理论辩护;主张彻底改组教会,建立民主教会;主张简化教仪,建立更加廉俭的教会。
2、建立政权:1541年,他在日内瓦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共和性质的神权国家,实行严格的思想控制,卡尔文被称为“新教的教皇”,日内瓦被称为“新教的罗马”,但卡尔文教更适应新兴资产阶级的需要,在资本主义比较发达的地区得到广泛传播。
《欧洲各国的宗教改革》知识清单一、宗教改革的背景1、经济因素欧洲中世纪晚期,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新兴的资产阶级要求打破天主教会的精神束缚,追求财富和个人自由。
2、政治因素民族意识兴起,各国君主希望加强中央集权,摆脱罗马教廷的控制。
3、文化因素文艺复兴运动推动了人文主义思想的传播,人们开始对宗教教义和教会的权威产生质疑。
4、教会腐败天主教会内部腐败严重,教士生活奢靡,出售赎罪券等行为引起了民众的不满。
二、德国的宗教改革1、马丁·路德的改革(1)主张“因信称义”,即只要内心信仰上帝,灵魂便可得到拯救,无需依赖教会和繁琐的宗教仪式。
(2)提出《九十五条论纲》,抨击教会的腐败和赎罪券制度。
(3)主张建立民族教会,摆脱罗马教廷的控制。
2、影响(1)引发了德国农民战争,推动了德国社会的变革。
(2)新教路德宗在德国确立,并传播到北欧等地。
三、瑞士的宗教改革1、加尔文的改革(1)主张“先定论”,认为人的命运在出生前已由上帝预定,但人可以通过努力工作和道德生活来证明自己是上帝的“选民”。
(2)建立新的教会组织,实行严格的纪律和管理。
2、影响(1)加尔文的宗教改革对瑞士及欧洲其他国家产生了深远影响。
(2)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资产阶级提供了精神动力。
四、英国的宗教改革1、亨利八世的改革(1)因婚姻问题与罗马教廷决裂,建立英国国教会。
(2)保留了天主教的一些教义和仪式,但加强了国王对教会的控制。
2、伊丽莎白一世的改革(1)进一步巩固了英国国教会的地位,使其成为英国的主流宗教。
(2)通过《三十九条信纲》,确立了英国国教的教义和组织形式。
五、法国的宗教改革1、胡格诺派的兴起法国新教胡格诺派与天主教势力之间发生了长期的宗教战争。
2、《南特敕令》亨利四世颁布《南特敕令》,宣布天主教为国教,但给予胡格诺派一定的宗教自由。
六、宗教改革的影响1、思想解放打破了天主教会的精神垄断,促进了思想的解放和人文主义的进一步传播。
欧洲宗教改革与教会分裂的原因在欧洲历史上,宗教改革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它不仅对欧洲宗教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政治、社会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宗教改革的核心是对罗马天主教会的批判和反叛,这导致了教会的分裂,形成了新教和天主教两个主要的宗教派别。
那么,宗教改革与教会分裂的原因是什么呢?一、宗教腐败与教会权力的滥用宗教腐败和教会权力滥用是欧洲宗教改革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中世纪,罗马天主教会成为了欧洲最强大的宗教和政治组织,教会的权力无处不在。
然而,随着教会的权力扩张,许多教士和教会官员开始沉溺于享乐和贪婪,教会内部的腐败现象日益严重。
教会的财富被滥用,教士们过着奢华的生活,而普通信徒则被迫支付高昂的教税。
这种宗教腐败和教会权力滥用引发了广泛的不满和反抗情绪,为宗教改革提供了土壤。
二、宗教观念的变革与知识的传播宗教观念的变革和知识的传播也是宗教改革的重要原因。
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开始对传统的宗教观念进行质疑和反思,他们渴望追求个人的信仰自由和灵性体验。
同时,印刷术的发明和知识的传播使得宗教改革的思想得以迅速传播。
宗教改革家们的著作被广泛印刷和传阅,人们开始接触到更多的思想和观点,这进一步激发了对教会权威的质疑和反叛。
三、社会经济变革与国家利益的崛起社会经济变革和国家利益的崛起也对宗教改革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中世纪,封建制度逐渐瓦解,城市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社会阶层的兴起,这些新兴的社会阶层对教会的支配不满,他们希望摆脱教会的束缚,追求自由和权力。
同时,国家利益的崛起也使得各国统治者开始利用宗教改革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国家与教会的关系开始发生变化,教会的权威受到了挑战,这进一步推动了宗教改革的发展。
四、地缘政治因素与宗教对立地缘政治因素和宗教对立也是导致教会分裂的重要原因。
欧洲各国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地缘政治关系和利益冲突,这使得宗教成为了政治斗争的工具。
在宗教改革的过程中,各国统治者利用宗教分裂来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各种宗教战争和冲突不断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