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中国现当代文学史《20年代小说创作》第三节《浪漫抒情小说的代表郁达夫》PPT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385.50 KB
- 文档页数:8
郁达夫的浪漫主义抒情小说在现代文学史上的独特意义
郁达夫的浪漫主义抒情小说在现代文学史上具有什么样的独特意义?其代表作《沉沦》如何体现了他的基本风格?谈谈你对郁达夫小说的看法。
(与孙犁的抒情作比较)
在现代文学史上大部分小说都是现实主义的,都是强调客观反映生活的,浪漫主义抒情小说很少,注意抒情的,一个是郁达夫,一个是孙犁。
但他们的风格却大不相同。
《沉沦》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小说集,这篇小说典型地体现郁达夫抒情小说的基本风格:
1、自叙传的写法,大胆自我暴露,坦诚、真诚、透明、亲切;
2、作品人物形象并不具体,重点在于通过人物抒发感情,成功在于塑造了抒情主人公形象;
3、结构以情绪变化安排,不以情节为线索;
4、语言非常浓烈、明快,大量感叹词,语言高度抒情化,感情色彩重。
郁达夫是浪漫主义小说的重要开拓者,他的抒情是一种放纵感情的流淌,一任感情的渲泄,小说表现内容是非常自我的,感情是内在的,但他的抒情方式是非常外在的,一点也不含蓄,不讲究节制,不注意分寸的。
与郁达夫形成强烈对比的是孙犁,他讲究一种有分寸的、有节制的,与现实完美结合的抒情。
他的作品充满了诗情画意,就像一首“抒
情诗”。
郁达夫的简介及作品特点郁达夫以写“穷”与“色”而著称,《沉沦》就是写色,写性苦闷的作品。
作品带有一定的自传性。
有郁达夫本人生活的影子。
主人公是一个患有忧郁症的青年留学生。
他孤独清高,多愁善感,自卑自傲。
对爱情的渴望,是他内心的情绪的核心。
但是,在异国他乡,由于“弱国子民”的身份,他总是感到被歧视的屈辱,根本而无法获得爱情。
于是就以一种变态的方式,发泄自己欲望。
作品以他的爱欲为中心,非常细致的展示出他的内心世界情感活动,并表达出个性解放、民族觉醒的时代精神。
这里,汇聚了两种思想,都是五四时代精神的反映或体现。
也就是个性解放的思想。
这里最强烈的体现出五四时代人的解放的呼声。
作品最突出的特色追求一种内在真实。
作品叙述的是日常生活琐事,没有任何重大事件,突出的主人公的心灵感受,挖掘人的内心生活,把一个忧郁青年的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世界非常细致的展示出来。
那种身在异国他乡的孤独感,那种无法与人沟通苦闷,自卑、自怜,软弱,颓唐等心理活动都被充分地显示出来。
作品最惊世骇俗的对内心隐秘的欲望的大胆的暴露。
20世纪文学最早进行身体写作的作家,是郁达夫。
他是第一个进行身体欲望叙述的作家。
在孤独中,他渴望爱情,当爱情无法实现的时候,就以一种变态的方式,来满足性的渴求。
比如,作品先后写他手淫自慰、窥视女性洗澡,在野外窥视别人作爱,到妓院喝酒浇愁。
在叙述身体欲望的时候,作品往往展示主人公的那种“灵”与“肉”矛盾心理。
这种心理矛盾也是郁达夫其他写色的作品的基本模式。
一方面是一种道德意识,另一方面却是那种无法遏止的肉欲的冲动。
两方面不断的冲突、搏斗。
郁达夫把这种心理矛盾看作是“现代人的苦闷”。
作品中,在窥视的时候,自己不断地谴责自己,不断地忏悔。
逛妓院出来,就十分的后悔,感到自己的堕落,甚至想要自杀。
郁达夫作品的最大胆的地方就在这里。
它是对压制肉体、欲望的中国封建文化的最大胆的背叛。
把人性欲望看作是合理的,就是对存天理,灭人欲的封建禁欲主义的否定。
《中国现代文学史》(朱栋霖等主编)学习参考资料(“20年代文学”部分)一、基本知识与基本概念[填空类知识]1、自19世纪末到20世纪1917年的大张旗鼓的文学革命兴起前的近20年,是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期。
2、1898年前后,严复翻译的几部西书将西方19世纪主要思潮的一部分介绍到中国来。
其中,《天演论》(赫胥黎原著《进化论与伦理学》)把进化论思想带进中国。
3、发生于1917年的文学革命,既是清末民初20年来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历史准备的必然,也是外来文学思潮影响的结果。
4、1915年9月,陈独秀主编的《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在上海创刊,标示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起点。
5、陈独秀在《青年杂志》发刊辞《敬告青年》中提出“民主”与“科学”的口号,又于1919年1月声言《新青年》同人“拥护德谟克拉西(democracy,民主)和赛恩斯(science,科学)两位先生”。
6、1917年1月,《新青年》(2卷5号)刊出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2月的《新青年》(2卷5号)上发表了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
7、1919年1月,北京大学学生傅斯年、罗家伦等办了《新潮》月刊,一起提倡白话文,一批知识分子形成了新文学的统一战线。
8、1918年4月,胡适发表了《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一文,提出要以“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十个字作为文学革命的宗旨,稍后,周作人发表了《人的文学》、《平民文学》两篇重要文章阐述了新文学应当具有的思想内容。
9、鲁迅原名周樟寿,后改名树人。
鲁迅是1918年5月在《新青年》上发表《狂人日记》时始用的笔名。
10、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鲁迅在故乡绍兴积极参加宣传活动,并根据生活实感创作了以辛亥革命为背景的短篇文言小说《怀旧》。
11、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记录了他对先驱者命运的深刻思考;他的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是“神话、传说及史实”点染而成的。
12、鲁迅前期的杂文收入《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和《而已集》这五本杂文集中。
感伤浪漫主义中的郁达夫感伤浪漫主义是20世纪初的一种文学现象,它主张文学不仅要有艺术性还要有思想性。
在这个时期,郁达夫成为了感伤浪漫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被誉为优美、唯美、悲唱性的代表之一。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分析郁达夫在感伤浪漫主义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郁达夫的文学背景郁达夫是中国现代文学中重要的作家之一,他出生在清朝末期的台湾,受到了西方文艺复兴运动和日本文化的影响,这样的文化背景深刻影响着他的写作风格。
在早期的作品中,郁达夫就表现出了浓郁的浪漫色彩,他的文学偏向于自然、热爱、梦幻和追求,与当时主流文学风格有着较大的区别。
二、郁达夫的作品特点感伤浪漫主义认为文学是一种情感的表达和思想的传递,这种文学风格重视对人类存在的关注。
郁达夫的作品也有这样的特点,他的小说倾向于叙述感情、探索心灵和表现人类的复杂情感。
《如梦令》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一种唯美的风格,表达了他对爱情、自然、心灵的热爱。
他的短篇小说中也大量运用象征手法和儒家文化符号,深刻探索人性和意识形态问题,抒发对内心深处的情感的表达。
三、郁达夫的意义和影响郁达夫在20世纪初期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很重要的影响。
首先,他在感伤浪漫主义中开创了一种新的文学风格,使得中国现代文学有了新的面貌和特色。
其次,他在思想上也是一位自由主义者,他的作品反映出他对自由、平等和文化的思考和追求。
此外,他还是先锋文化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为中国文化现代化和革新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总之,郁达夫作为感伤浪漫主义的代表之一,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他的作品不仅代表了一种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思想倾向,也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和变革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他的创作不仅留下了独树一帜的艺术品质,也体现了他在思想意识和社会现实上的关注和探索。
第二讲现代抒情小说大师郁达夫现代作家、诗人郁达夫以他独特的创作风格在中国新文学史上独树一帜。
这使得许多人为之着迷,也因此遭到了不少人的诋毁。
任何一个作家的创作风格都不是单一的,尤其像郁达夫这样复杂的作家更是如此。
鲁迅曾经说过,郁达夫的作品在中国历来是:“白者嫌其已赤,赤者嫌其太白”。
这“白”与“赤”使得他的情况相当复杂。
第一节生平及创作概述郁达夫(1896—1945)浙江富阳人,原名郁文。
中国现代小说家、散文家、诗人。
1896年12月7日生。
父郁士贤曾为塾师兼中医,后在富阳县衙当小职员。
郁达夫3岁丧父,家道中落。
7岁开始在家乡受启蒙教育,继而到嘉兴、杭州等地求学。
1913年9月,他随赴日本考察司法的长兄郁曼陀去日本,开始了他长达10年的日本留学生活。
到日本后,初入东京神田正则学校,一年内补完初中各课程。
1914年夏考入东京第一高等学校预科,与郭沫若同班,正式成为官费留学生。
1915年夏预科毕了,进入名古屋第八高等学校。
那时日本的高等学校相当于我们今天的高中。
1919年夏又进入东京帝国大学经济部经济学科。
在第八高等学校和东京帝大期间,郁达夫阅读了英、德、法、俄和日本等国的大量书籍,继而写诗在日本的《新爱知新闻》、《太阳》杂志和国内的报刊上发表,并开始创作白话小说。
在日本,郁达夫亲身经历了作为一个弱国子民被外国人歧视和欺凌的种种痛苦,强烈地激发了他的爱国主义思想。
1921年10月,东京的留学生总会在神田中华留日学生青年会馆举行集会,邀请当时在日本被称作“宪政之神”的政治家尾崎行雄演讲。
尾崎在讲到中国问题时。
言辞间颇涉讽刺,在近千人的听众中,帝大学生郁达夫气愤地挺身起来质问,声调激昂,持理正确,措词得体,博得全堂如雷的掌声,迫使尾崎当场道歉。
六十多年后,夏衍在1985年回忆这件事时说:“一位年轻的中国留学生,驳倒一位日本政界的大人物,这件事很快地就在留学生中传为美谈,连远在北九洲户烟町念书的我也知道了。
郁达夫生平简介主要作品原名郁文,字达夫,浙江富阳人,191111年起开始创作旧体诗,并向报刊投稿。
1912年考入之江大学预科,因参加 *** 被校方开除。
1923年入杭州蕙兰中学,不满教会学校的奴化教育愤而回乡自修。
不久,随长兄郁华赴日留学。
1914年7月入东京第一高等学校预科后开始尝试小说创作。
1919年入东京帝国大学经济学部。
1921年60月,与郭沫若、成彷吾、张资平等任酝酿成立了新文学团体创造社。
7月,第一部短篇小说集《沉沦》问世,在当时社会上曾产生很大影响。
其中《沉沦》为其初期代表作,深刻地表现了受压迫的留日学生的忧郁性格和变态心理,塑造了一个患有“时代病”的典型形象,有强烈的反旧礼教意义。
1922年3月,自东京帝大毕业后归国。
5月,主编的《创造季刊》创刊号出版。
7月,小说《春风沉醉的晚上》发表。
小说描写了穷困的知识分子和烟厂女工的不幸命运,文笔圆熟,为现代文学史最早表现工人形象的优秀作品之一。
1923年至1926年间先后在北京大学、武昌师大、广东大学任教。
1926年底返沪后主持创造社出版部工作,主编《创造月刊》、《洪水》半月刊,发表了《小说论》、《戏剧论》等大量文艺论著。
1927年1月,发表政论《广州事情》,暴露了当时广东革命*** 的弊端,引起创造社内部的争论,并因之退出创造社。
此后,连续?文反对蒋介石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声援工农民众的革命斗争。
1928年经钱杏?介绍,秘密加入太阳社,并在鲁迅支持下,主编《大众文艺》。
1930年,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在上海成立十与鲁迅等连名发表宣言。
3月,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郁达夫简介,列名为发起人。
1932年2月,与鲁迅、茅盾等联名发表《上海文化界告世界书》,强烈谴责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
12月,小说《迟桂花》发表。
1933年4月移居杭州后,写了大量山水游记和诗词。
1936年任福建省府参议。
1938年,赴武汉参加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的抗日宣传工作,并在中华全国文艺解抗敌协会成立会上当选为常务理事。